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顶岗实习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型式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是教学要素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这些教学要素包括: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往往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为中心,形式单调,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要求。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又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它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两部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各教学要素存在于校企二元环境中,来自校企双方。在工学交替具体实施阶段,工作的时间应安排在企业用工需求的高峰期,专业学习的时间和假期安排在企业用工的淡季。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有着相当蓬勃的朝气。该专业系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其所属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为了适应现代汽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筹措并运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时,需要合理安排企业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穿插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工程中,图1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图1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近几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常发集团、黄海客车等企业及常州的汽修厂、武进汽车城的4S店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并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工学交替”实习企业的种类和数量,对“工学交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此模式遵循了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贴近企业实际的施工现场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岗位相结合,学中干,干中学,边讲边练,突出了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顶岗”能力,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图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解决任务前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面对圆满的任务结果,自然要想一想为什么,明白了为什么,理论教学也基本完成了。这是一个先明确要学的知识技能,再掌握所需理论的一个“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过程。

该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采用时,以《汽车空调实习》课程的教学为例,实习教师设计的工作任务为:一台桑塔纳3000轿车,由于年代长久,空调系统问题较多,经检查后,需要全面检修和保养。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同时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报告方式,成立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学生在小组内协作完成工作计划中涉及的工作任务,并进行记录。工作任务完成后需要写出工作报告,检查空调系统中的问题是否解决,故障是否清除。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知识的拓展讲解,主要介绍其他空调系统类型及今后空调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遵循“做中学”教学原则,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图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示意图

此模式中,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第一步的工作是项目的选择。对于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而言,进行“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内容的讲授时,针对某一特定车型,打开点火开关,发动机不能起动;第二步的工作是查阅该车型相关资料,根据故障诊断过程中先查油路、再查点火、最后测电路的总体思路拟定总项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案;第三步的工作是分解项目并制定各子项相应的工作计划。例如,油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分别检查油箱、油泵、供油管路、喷油器等;第四步是根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情况进行项目总结,并撰写项目报告。在项目完成的每个步骤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发现问题文献查阅与思考拟订解决办法尝试解决办法”四步循环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与项目组指导教师讨论,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项目组自主解决出现的问题。图3给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示意图。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对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精神。

五、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地方,在于学生被置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挡一面,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起了很大作用。我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特点,熟悉企业环境,认同企业文化,获取就业信息;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实施“无间隙”教育教学。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同时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次,要根据社会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顶岗实习内容;第三,要把握好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流程。这当中,在顶岗实习开始时,使学生清楚了解顶岗实习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内容的安排情况,具体包括新员工培训、汽车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电工实习、汽车检测实习、汽车维修前台接待实习、汽车美容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材料仓管实习、汽车保险与理赔实习、汽车维修班组长管理实习。主要使学生了解企业历史与现状,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和岗位的职责;熟悉发动机和底盘维修的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零件检验方法、汽车总成装配、大修竣工验收标准、维修作业的工艺过程、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熟悉汽车电气设备的线路,汽车音响、空调和防盗装置升级、安装及检修方法;学会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检测项目并对检测结果分析;了解汽车维修前台接待的程序,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掌握汽车的外观检验与判断汽车的维修项目,掌握汽车维修前台与维修车间衔接流程,做好售后跟踪服务;掌握汽车美容的项目,常用汽车美容护理用品的性能和特点,各个汽车美容项目的工艺规程以及常用汽车护理设备的使用;掌握仓库的管理程序、配件的进出货与登记检验;掌握车辆保险的承保实务及理赔程序与方法,学习汽车消费贷款及信用保险实务和车辆置换的相关业务等;了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模式,掌握所在车间与班组的工作流程,学习车间与班组的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配件管理的方法。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参考实行“三导师”制,即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负责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并负责与企业导师沟通与联系;职业导师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就业过程中进行思想指导和职业指导,负责维持实习纪律、生活、安全等;企业导师由学生实习单位主管或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日常工作与学习,对学生在工作和技术上进行指导。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从事汽车行业单位的业务管理、技术服务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需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

作者简介:张宏(1968-),男,陕西渭南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院级酒店学科带头人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63-02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本质要求和实现方式。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在全院属于先行者,在工学结合中敢想敢试,取得了宝贵经验。2007年率先在酒店管理专业开展了工学交替,为当时学院四个教改专业中唯一教改的重点专业。

一、工学交替探索

1.课程体系改革

(1)将工学交替时间延长为半年。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核心,本专业工学交替如图所示(见图1),“学”有2个阶段、4个学期(第一、二、四、五),“工”有2个阶段、2个学期(第三、六),由此形成先“学”后“工”,再据“工学交替”反馈回校继续“学”,最后在第六学期继续“工”的符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运行时为响应酒店需求,将学生分为两批进行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每期6个月。也就是图1中“工”其实有两种,还有一种是前3学期是“学”,第4学期是“工”,后面同前的工学交替模式,这是对工学交替模式的重要探索,赢得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初步认可。

(2)增加专业认知实习。所谓认知实习为学生在第二学期停课一周通过去苏州酒店的参观、学习、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对酒店行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过程,以此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拓展。根据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四个合作”职业教育发展主线,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大幅度增加了职业能力课时。除已有的(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职业能力考核外,先后开设了前厅、客房、酒店情景英语、茶艺师、调酒师等8门停课实训项目,职业能力考核有46学分(职业知识课也是46学分)。

目前除了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核心骨干课程外,为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先后开设了快乐服务、酒店督导、苏州话、酒店情景英语等新开课程,积极引入“调酒师”、“茶艺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证。

2.教学管理改革

(1)成立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组及工作组。工学交替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涉及很多方面,只靠教研室无法完成,必须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进行协调。为此旅游系专门成立了工学交替领导组及工作组(见图2)。

领导组由系主任、系书记、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职责包括审定工学交替计划、审定工学交替指导老师名单、审定考评方案、处理工学交替指导组提交的问题。该领导组涵盖了工学交替涉及的在校主要相关利益方,能有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在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指导组由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的“双师”组成,职责包括制定工学交替计划、提出指导教师名单、拟订考评方案、根据工学交替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实习巡视与指导评定成绩、处理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突发事件在实习过程中。

这种“双师”制度有利于发挥学校和酒店双方所长,也是在实践中大家普遍认可和采用的一种管理制度。

(2)在实习基地设立临时团支部。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在“工学交替”单位建立团支部则更是一种新尝试与探索。

工学交替基地学生的生活与工作情况较在校有很大区别。学生们分在不同部门、班次,虽同处一个实习基地,但却很难聚在一起;学生们接触的人群也由过去的老师和同学变成了现在的领导、同事和顾客,并需按顶岗标准严格遵守酒店各项管理规定,很多学生会出现程度的不适应,情感上较在学校期间也常会出现失落和对立等不良情绪。

为此旅游系团委在系党总支指导下经过反复酝酿,于2011年1月报请系党政和院团委批示,决定在工学交替基地率先成立临时团支部,开始实践在工学交替单位开展团建创新工作,得到了系领导、上级团委和企业三方肯定。

(3)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完善。制度建设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为此,教研室非常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先后推出“工学交替教师巡视规定”、“工学交替学生守则”、“工学交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等,[1]总的思路是把工学交替运行在一个规范制度化平台上,做到有据可查,这也是旅游系工学交替能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均安排专人负责,在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避免产生分歧。

3.实施形式探索

工学交替在实施时应结合具体校情和企情,实施形式和方式百花齐放各异,本专业进行了如下探索:

(1)重视工学交替宣传。首先是出版工学交替简报。为及时总结工学交替经验,旅游系于2011年布置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负责筹集出版《工学交替简报》,将开展工学交替的内容、经验进行反映、总结、提炼。此举受到了学生、老师、企业的广泛认可,连院领导都认为旅游系的《工学交替简报》是一个创举,对于全院正在开展工学交替的系部都能起到借鉴作用。

在旅游系网站开设“工学交替”板块。2011年1月开始,旅游系新开设了一个“工学交替”板块,专门报道系里工学交替。从开设之初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积极向这个板块投稿,内容涵盖工学交替方方面面等,凡是与工学交替相关做过的工作上面都有报道,目前已成为旅游系工学交替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2)关心实习生切身利益。关注实习生切身利益不但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问题,必须引起系部高度重视。学生实习时面临和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管理方式,学生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其实影响学生对实习认识的很多是现实问题,比如轮岗问题[2]、与实习待遇相关的实习补贴、加班、伙食、住宿问题及实习期间人际关系问题等。

在这些方面,由于各实习点情况不同,导致学生在实习点待遇比较时心理不平衡,总喜欢用自己酒店短处和别的实习点长处比较,结论自然是令她们感觉沮丧,对实习产生消极情绪,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3]另外,虽然学生身在酒店,但仍属在校学生,故四六级考试、毕业信息采集、专接本以及考工报名费等问题,有个别情况也需要学生的集体行动。

在实践中旅游系对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在联系工学交替实习点的时候,工学交替开始前提前联系酒店和即将去实习的学生见面会,酒店就学生关心的问题现场答疑,并就学生关注在酒店允许范围内进行协商,这也是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一个锻炼,有效缓解了实习中学生关切问题对实习态度的干扰。

此外,对系部而言,涉及“工学交替”学生事情需特事特办,不用都亲自办理,让学生安心实习。

(3)注重实习生人文关怀。送文艺节目到实习点。与系里主管学生工作分团委合作,从选演员到选节目、排练节目、借服装等形成送文艺节目“暖风”到国贸酒店,排练了时长1.5个小时总计13个文艺节目。由于都是系里学生自己演,大家都认识,受到酒店和学生欢迎。酒店当天给所有学生调休观看文艺节目。节目结束后,酒店当即表示给系文艺部一定奖励,并希望将这个形式坚持下去。

和系领导一起到实习酒店看望学生。2011年1月,实习学生过年不能回家,几个主要系领导和教研室老师在大年初三、初五带着慰问品去看望在酒店的实习学生,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融洽了师生关系,收到良好效果。

(4)注重增强实习生的荣誉感,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2011年4月,由酒店教研室牵头,负责筹备旅游系2010年度工学交替优秀实习生表彰大会,对前期09酒店31、34班的21名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邀请酒店和院系主要领导参加,增加了实习生的荣誉感,也增进了大家对工学交替的认可。

举行结业典礼。在2011年1月和7月,教研室先后两次邀请系领导到张家港国贸酒店出席新老生工学交替“结业典礼”,这是酒店与系部进行工学交替深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老生工作给予表彰,对新生入职进行鼓舞,收到了预期效果。

二、取得成效

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广

全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首开于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现已在全系的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以及文秘专业推广实施。

2007年,院里在旅游系召开了工学交替座谈会决定将经验在全院推广,现在全院每届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要求不少于连续8周的工学交替,这也是对教研室工作最大的肯定。

2.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端人才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较高,得到单位充分肯定,在社会上具有较好声誉。学生录取分数线呈增长趋势,使招收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

其中有些佼佼者,如合肥万达威斯汀酒店人力资源总监、苏州香格里拉餐饮部服务主管、无锡锦湖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苏州电视台旅游节目主持人等成为学生楷模。

3.学生在全国技能比赛中成绩优异

参加大赛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比赛中选手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扩大了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和行业的影响。

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较强。近4年先后参加三次全国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5次、三等奖三项,还获得优秀组织奖2次。2013年第三次参赛也荣获高等院校组(含本科院校)优秀团队奖,团体总分跻身全国旅游高职院校第一方阵。

三、工学交替建议

如何结合各自情况开展有成效的工学交替,结合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旅游系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在工学交替时间、专业认知实习、职业能力拓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今后的工学交替应结合各地学生和酒店实际大胆尝试,不断完善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2.成立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小组

工学交替必须动员全系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例如旅游系就成立了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组,由系主任挂帅,这样能保证系里对工学交替出现问题时及时响应,扩大工学交替的正能量,将不利影响减到最低。

3.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

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能够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对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化覆盖,有效实现校内、校外一体化,保障了团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将分团委力量介入到实习中,改变过去“工学交替”由教研室单独进行势单力孤的弊病。

4.积极丰富工学交替内涵

工学交替内涵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比如办工学交替简报、送文艺节目到实习点、重视制度建设、对优秀实习生进行及时表彰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和经验,丰富了工学交替的内涵。

当然,由于社会大环境影响、机制不健全、某些师生及家长理念差异,[4]酒店对学生管理理念与学生工学交替实训理念有距离,加之酒店行业工作的特殊性及教研室管理工作还有待于深化,造成了“工学交替”效果与系部理想的效果还有距离,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宏.高职酒店专业工学交替突发事件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2,(9).

[2]张宏.苏州经贸酒店专业“工学交替”中学生培训问题探析[J].职教通讯,2011,(2).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3篇

一、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

为使“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顺利进行,使学院在五年之内建成专业特色鲜明、学生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省级示范高职学院,学院出台了《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教师评价细则》及《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教师评价表和汇总表》,从此全院“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教师评价工作全面展开。

二、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教师评价领导小组,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副组长,成员有教务处处长、科研处处长、评建办主任、督导室主任、各系部主任及其教研室主任。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按照《细则》的要求,召开了教师和学生动员大会,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单位分工协作,每学期都按要求完成《细则》及《教师评价表和汇总表》的各项内容,每学期期末并由教务处、科研处、评建办、督导室联合对其进行检查验收后,统一交督导室备案并在学院教务在线网上公布。

(二)构建教师评价体系。学院组建了由江西煤炭集团公司著名的专家、总工、领导,本院教学专家及教学领导组成的教师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各位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教研科研工作等进行论证和评价,作为学期底教学津贴发放和评定职称及先进的依据,并要及时归入教师人事档案,据此及时调整教师队伍和教师培训计划。

(三)教师评价经费和机构保障。设立了教师评价督导机构,配给人员4人,日常经费年均为18万元左右,具体负责教师评价工作;另外配给1万元用于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高职学院教师科学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的研究。

(四)教师评价政策保证。学院特别重视高职教师评价工作,尤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学院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办法”、“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和管理办法”、“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规定”、“教师进修规定”、“教师下厂矿挂职锻炼规定”、“教研科研奖励规定”、“教师参加实训基地建设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及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另外制定了《教师教学综合测评结果奖惩办法》,并已实行。

三、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应配套的建设

为保证“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师评价体系具有质量高、特色鲜明,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社会效益,应配套采取以下建设:

(一)实训基地建设。为实现“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要求,首先是建立稳定的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学院通过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在江西煤炭集团公司等二十几家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的稳定的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由学院聘请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老师,校外实训基地为学院提供实训条件,优先安排学生实训甚至毕业生顶岗实习直至毕业后就业;学院为校外实训基地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提供毕业生顶岗实习或就业。其次是建立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配置、完善实训设施,建设有“工程测量”、“矿山开采”、“电工电子”、“计算机”“数控加工”等实验实训室;建立有三十几个多媒体教室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科技发展,具有现代化知识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行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院严格要求实训基地的教师都是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学院还有目的地从江西煤炭集团公司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培养成为专业骨干教师。每年学院还选配老师下厂矿进行挂职锻炼。另外学院还选派教师去国家或省示范高职学院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打基础。学院还从江西煤炭集团公司等单位聘请专家学者,到学院兼课,作学术报告,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和制定,从而使教师与之交流。

(三)校本教材建设。为实现“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要求,鼓励教师参加校本教材的建设十分重要。我院现有正式出版发行各类教材四大类、三十多种。为适应“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要求,我院已编写了十五种校本教材,在教学实际中使用。

四、建立与完善“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与完善“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师评价体系,有利于制定“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便于制定“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文件,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的调整,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一)“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过程控制的依据,具体做法如下:

各系部成立“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组,各专业组对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调研并形成报告,递交教师评价委员会审核,听取委员(尤其是现场专家)评价分析,调整及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计划、课程标准,重组教材(含校本教材、讲义等),特别加强对实训类教学文件的调整修改,加大保障“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督导力度。

(二) “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学过程的督导评价。“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学过程的督导评价,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具体手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配置“双师型”教师授课、请现场专家授课,理论老师和实践老师同堂授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教师授课与学生动手同堂完成。督导室对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予以监督,督导员认真履行督导职责。每学期至少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次学生评教活动,对全院所有任课教师所任教的课程进行评教,统计出所有任课老师的得分,并且进行数据分析和意见汇总,同时及时将结果向领导汇报、向系部反馈并在教务在线质量监控栏目上公布。

学院具有完善的“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师评价体系,每学期每位教师都有一份教师评价表,由四部分组成,即学生评价、专职听评课小组评价、教研室评价和系部评价。学生评价的评价方法是由督导室人员向学生(以教学班为单位)发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当场填写问卷,督导室收回问卷并进行统计计分。专职听评课小组每学期要对在校所有授课教师的课至少听课一次,同时对所有听过课的教师进行评价打分。教研室评价侧重于对教师本人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情况的评价,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情况,对教材的深度、难易程度的把握情况、教学态度、工作纪律、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以及教师参加教研室活动、承担教学任务等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每学期期末前,由教研室主任对本教研室教师做出评价打分,(注:教研室主任该项分由系部主任给出)。系部评价主要从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开发、“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及撰写论文等方面对教师评价打分。

五、“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师评价体系的检验

(一)通过在校生的情况来检验。“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教师评价体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学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思想道德进行班主任、任课教师、实训指导老师的评价;对理论课进行到课率、上课率、笔试、回答问题的评价;对专业理论课进行到课率、上课率、笔试、实验实训操作、编写操作程序规程、编制技术文件报告、答辩的评价;对专业技能课进行双证书或多证书的评价。

(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来检验。学院每年派有关人员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如深入江西煤炭集团公司等几十家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及建议,了解本行业科技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职业岗位定位是否合理,“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适应单位的要求等。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 开发 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43-02

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设计模式,依据企业生产需要和农村中职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和设计。此项课程开发实施可以填补现有中职课程体系中无实习就业指导课的缺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课程改革实践为例进行说明。

一、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的意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许多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为保障和促进对不同地方学校、学生的需求,职教课程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鼓励职业学校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探索建立校本特色课程。

我国新一轮的职教课程改革受到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的较大影响,尤其是体现“能力本位”课程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和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这些成功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大多不以学科为中心或淡化学科体系,不仅重视以人类的基本活动——职业活动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而且强调以受教育者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一所农村中职学校,2005年以来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弹性学习制,每年利用3至4个月时间(含假期)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在实习就业的管理过程中,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发现了国家统一开设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时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为了有效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直至就业,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隙”对接,根据学校资源设备和学生文化基础的实际情况,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进行了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用型综合性文化课,内容涉及在企业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其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就业的正确指导,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辅相成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活动,包括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对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中,课程内容融合多门文化课实用知识,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适应“工学交替”的弹性学习制度,适合在中职学生首次参加顶岗实习前学习,也可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作为进城务工指导课开设。

二、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开发目标、方法与步骤

1.目标。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是基于“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校情和学生的实际,开发一门中职学校的实习就业指导课程。主要研究如何对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礼仪、体育等学科中的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必需的知识、技能进行提炼、融合,形成一门具有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综合文化课程。

2.方法。以实践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实践研究法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设置,编写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文献研究法是学习国内外“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论著,熟悉职业教育理论,为开发相关课程提供理论参考。调查研究法是调查分析当前本校“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办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在实习就业时存在的问题、原因并寻找对策。个案研究法是通过课堂中某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小组学习中的某个具体环节,深入研究影响小组学习中有效合作的因素,展开交流反思,形成共识,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有效指导。

3.步骤。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调研现状。通过调研,了解农村中职“教与学”的实际状况和实习学生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深入分析本校“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其次,开发校本课程。应依据学校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和企业的需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原则,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一,通过调查和沟通,获得企业生产对岗位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使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良好对接。确立跟踪机制,跟踪调查了解本校的实习就业学生在企业中为人处世情况。通过企业对本校实习就业生工作满意度的信息反馈,检验校本课程的适用性。第二,研究制订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安排计划。第三,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结构分为“感悟、工作、学习、生活”四大知识模块,内容涉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形势分析、厂纪厂规教育、认识自我;语言沟通及请假、计划、总结等应用文写作;统计报表、工资核算;常用产品英文标识及公共场所英文标识;防火、防骗安全教育;体能训练,等等。第四,通过校本培训和企业锻炼的方式,培养一批优秀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实习就业指导课教师,上好校本课程。第五,探索建立实习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最后,实践与推广校本课程。选定班级对校本课程进行实践研究,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评价进行课程修订并推广使用。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坚持课程开发与实践相结合,以发展学生岗位能力为本,关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课程开发实践过程

1.组建科研队伍。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把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进行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主持人担任。此外,还组织本校的实习带队老师、实验班级的班主任等10多人协助实施研究活动。课题组将抓好研究队伍的建设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及时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进行科研工作培训,宣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动员全体成员认真投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组制定了《农村中职“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将项目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具体化,并对项目研究作出明确的分工和具体要求。

3.举办开题报告会。课题组组织召开了开题报告会,课题负责人阐述了教改项目开题动员报告:一是明确研究的方向与目标,使参与教改项目研究的人员对重点与难点心中有数;二是明确分工,使每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在教改项目中的职责以及各阶段的任务,要求课题组成员各负其责,分工合作,不断创新研究思路、多出新成果,按期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4.定期组织科研探讨活动。建立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坚持定期召开研讨会。课题组成员每月集中一次,加强集体研讨、交流学习。定期检查各项研究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沟通信息,在项目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论证,并及时调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5.深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通过与企业的沟通、问卷调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等形式,了解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素质要求,确定课程开发的策略,开发出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的试用本,校本教材在新生和“扶贫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班中进行试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完成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的修订,同时开发出教学设计、课件等成果。此外,在研究过程中总结提炼出多篇科研论文和调查报告。

6.总结成果。课题组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活动,开发出《中职生实习就业指导》校本教材,总结出15篇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其中有10多篇优质在省级以上刊物,实现了既定的开发研究目标。

三、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的实践效果

(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实习就业能力,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后,该校实习生的素质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变成更加开朗与自信,逐步形成了活泼、团结、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师的反思意识,有力地促进了校本教材教研科学有序地进行,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之路。教师们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驾驭实习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有10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可以说,课题研究为该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三)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发的《实习就业指导课》校本课程,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整体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正朝着自治区示范性中职学校的目标稳步推进。2012年,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基地建设项目。这些都表明,该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5篇

一、违反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同岗替代制、办事预约制的,给予诫勉教育或效能告诫。

二、因业务不熟悉而违反机关效能建设有关规定的,第一次给予待岗学习一个星期,经单位组织考试合格后再上岗;第二次给予调整工作岗位。

三、故意刁难服务对象或吃、拿、卡、要、报的,给予效能告诫,情节严重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四、凡是所辖人员一月内2人次以上或一年内累计5人次以上,受到效能告诫处理的,要对办、站负责人进行告诫。

被诉待岗制度

一、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公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或履行其他工作职责中,因服务态度不好,办事效率低下等违反机关效能建设规定的行为被群众投诉(调查后事实清楚的),一月内被投诉三次以上的,一律待岗。

二、被诉待岗人员在待岗期间,必须按机关正常上下班时间到单位认真学习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机关效能建设的有关文件、规定,并认真检讨自己在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三、待岗期为15天,待岗期满后,经群众评议、组织考评合格后,视情节恢复原工作、重新安排工作岗位或辞退。群众评议要有服务对象代表和单位工作人员代表参加。

四、待岗期间,一律停发岗位考核奖金。

效能违规教育制度

一、效能违规教育制度是对本单位工作人员因违反效能建设有关规定情节较轻,不够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纪律教育制度。

二、效能违规教育采用行政告诫制度,具体分为口头告诫和书面告诫两种形式。

(一)口头告诫适用范围

1、在执行服务承诺制中出现违诺现象,情节较轻能够及时纠正的。

2、“首问”责任人没有履行“首问”责任。

3、在规定期限内无特殊原因,没有联系反馈预约人的。

4、违反一次性告知制,同岗替代制,情节较轻的。

(二)书面告诫适用范围

凡不执行或违反效能建设有关制度规定,受到投诉、举报,造成不良影响,情况属实的。

三、行政告诫的程序

1、根据调查情况提出行政告诫建议提交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审定。

2、口头告诫的由当事人到监察室直接接受口头告诫。

3、书面告诫由监察室负责填写《告诫通知书》,由效能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签发后,当面送达被告诫人。并告知所在办、站负责人,由所在股室对被告诫人进行帮教。被告诫人收到《告诫通知书》后7日内,须将书面检查交所在办、站负责人审查签字后,送交监察室。

4、凡受到行政告诫两次的,取消当年度评先资格。

失职追究制度

一、失职追究的对象:

机关全体工作人员。

二、失职追究的内容:

1、诫免提醒类:告诫、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

2、组织处理类:调离、停职、免职、降职。

3、纪律处分类: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办理。

三、失职追究的运用

1、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的命令、决定。情节轻微的给予诫勉谈话、告诫、书面检查或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给予调离、停职、免职或党纪政纪处分。

2、因长期疏于管理或不敢大胆管理,造成股室人员违规违纪群众意见较大,反映强烈的,追究当事人及有关领导责任。情节轻微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情节较重的,给予调离、免职、降职或党纪政纪处分。

3、对配偶、子女发生违规违纪行为知情不报或知情不管的领导干部、一经发现查实给予告诫,书面检查,故意包庇、纵容的,视其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报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4、在行政执法中徇私舞弊,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吃拿卡要”,接受“红包”,接受对公正执行公务有影响的宴请,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活动,经查证属实、情节轻微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情节较重的给予免职、降职或党纪、政纪处分。

5、股室人员发生的问题不报告,不及时认真组织查处或查处不到位造成小问题酿成大问题的,追究当事人、部门领导责任。情节轻微的给予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给予调离、停职、免职或党纪政纪处分。

6、办事拖拉、作风生硬、态度粗暴、故意刁难,不按时限要求办理公务,效能低下贻误工作,评议中群众意见较大。情节轻微的给予告诫,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给予调离、停职、免职或党纪政纪处分。

7、在公务活动和向社会服务承诺中不负责任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造成不良影响,损害全局形象或被效能投诉经查证属实的,情节轻微给予告诫,或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给予停职、免职或党纪、政纪处分。

办事预约制

一、在办公室楼道设置工作人员去向牌,各办设置办事预约登记本。

二、群众到机关办事找不到经办人员时,把需办的事宜和联系地址、电话等写在登记本上或打电话联系,与负责经办的人员预约办事。

三、经办人员看到预约留言或接收到预约办事电话后,能直接办理的事项要马上办,并及时告知预约人;不能立即办理的事,要在规定时限内与预约人联系,把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预约人。

四、对因故不能到岗(位)的人员,要指定替代人员负责履行其职责,无法替代的,有关人员要耐心向办事人

解释清楚,并让其对办理的事项进行预约,尽力方便群众办事。

五、各办要把办理预约的有关情况登记在册,建立档案备查。

首问负责制

一、首问责任人是指在本机关范围内第一个接待来电、来访、来信、来函或其他有关人员(以下简称办事人)询问的机关工作人员。

二、实行首问负责制,要求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办、站工作职能和办事程序,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了解机关的基本岗位职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树立为群众、基层服务的思想;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做到内增素质,外树形象。

三、首问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办事人到机关办事,对于有要求办理的事项,首问责任人根据不同的情况应当承担下列责任和义务:

1、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应当及时(在规定办事时限内)办理或一次性告知有关办事程序、要求等,热情耐心地解答有关询问。

2、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但有关责任人外出开会、出差、公休、病假等暂不在岗位或联系不上的,首问责任人应当负责填写《办事登记表》或以其它形式将办事人的单位、姓名、联系电话及拟办事项内容、留言等负责转交责任人或本部门负责人。责任人应尽快与办事人联系。

3、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但属于本机关内责任单位职责范围内的,首问责任人应主动告知办事人联系的职能股室。当经办、站或单位无人时,应告知相应的联系电话。

4、不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内的,首问责任人应当耐心解释,并尽自己所知给予指导和帮助。

5、首问责任人在接待办事人时应文明礼貌、热情服务,使用文明用语,不得敷衍、应付、推诿。

四、各股室要注重树立典型,结合年终绩效考评,对能模范遵守首问制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奖励。

五、执行首问负责制,对存在问题和违纪的人和事要给予严肃处理。有下列情节者经查属实按《效能追究制度》有关规定处理。

1、首问责任人未及时将办事人拟办的事项移交给有关责任人。有关责任人到岗后未及时与办事人联系,延误办事人办事,造成不良影响的。

2、对办事人要求办理或咨询事项推诿扯皮或有意刁难、态度恶劣的。

3、屡次违反首问负责制的规定,经批评教育不认真改正的。

同岗替代制

一、机关各股室应根据其职能要求,实行定人、定岗、定责。

二、定岗工作人员应明确清楚自己担负的工作任务,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办公制度和请销假等制度,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得无故迟到、早退、缺勤、随意替、换班。

三、定岗人员和因工作或特殊情况需离岗外出,应在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并在单位指定接岗人员到位后方能离岗。

四、单位指定代岗人员必须熟悉了解其所代岗位的业务职责,不能随意让无关人员或不熟悉业务人员替代。

五、离岗人员应主动向代岗人员交代岗位工作及待办事项,办理交~手续,代岗人员必须切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六、未履行同岗替代责任的,按效能建设有关奖惩规定处理

一次性告知制

1、各股室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的服务对象,要一次性告知所办事情需要的材料、办理的程序、办结的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