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探索;教学法

技工学校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一线输送了数千万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劳动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企业大量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组织流程和新的生产方式,这一变化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员工不仅要具备工作岗位上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将向“工学结合”一体化发展。

一、什么是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就是打破理论课和实习课的界限,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脱离教材的限制,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二、为什么要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技工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分离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

1.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可避免会造成学到的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用不到或已经陈旧过时,而一些实习课中必需的理论却没有学到或学得不深、不透。

2.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创新能力不足。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实习操作或是实践应用,即学习兴趣具有明显职业倾向。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分离使学生不清楚理论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3.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现代企业要求员工不仅能操作机器,还应该懂得生产原理。脱离理论的实践,使学生不能有效改进生产工艺和适应技术进步,也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如何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1.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模式。

整合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以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教学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五个转变:教学模式从“填鸭式教授”向“任务驱动教学”转变,教师队伍从“单科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由“模仿型”向“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被动接受知识”向“分组主动做、学”转变,教授方式由“讲授”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多元一体化转变,从而以“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技工学校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2.采用适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配套教材。过去技工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探索性地编著一体化教材须遵循三条原则。

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二是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三是遵从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3.建设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场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教学场地要能够满足以学生为中心,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既是学习又是工作实践,因此教学场地必须是学生在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评价反馈等工作环节中能够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4.培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关键。

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和思想,一体化教师应该是企业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体,是技术技能能手与教育教学能手的结合体。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企业工作实践能力,能够承担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才能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新的改革,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找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就能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2篇

目前高职“工学结合”存在问题

物流学科和课程体系落后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不足,表现在: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并没有现有成熟的物流理论,没有与我国的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开设的课程不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不少院校都设置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培养适合什么样的岗位群人才从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过,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缺乏国家有效的政策保障、老师的主动参与物流操作性强的特点,物流专业需要配备多功能的物流模拟实验室,需要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资料,这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而且近几年,“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上下推广,并提出鼓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政策,但这些政策都不具体、不明确,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以至企业不愿接收我们的学生实习,“工学结合”难实现。而在我们学校有自己的企业天歌电子,我们专业课老师却没有主动走进这个企业,将企业和理论结合起来。

缺乏有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材我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参照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理论教学多,职业技能教学少,偏重学术性的教学,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相背离,对当今物流产业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的教师应以企业运作作为教学背景,熟悉教学规律,清楚学生学习能力,与企业人员共同参编教材,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是围绕企业运作而展开的,针对性的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缺乏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大多数的老师接受的都是普通高校的教育,并没有真正的在物流企业工作过,课堂上纸上谈兵,完全不熟悉企业运作。而且由于物流产业及物流教育业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等原因,造成了双师型物流人才目前短缺的现状。实践条件也相对欠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个普遍问题,因学校或专业成立不久,或资金有限,很难将物流实训室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硬件的缺失导致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不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还是校外顶岗实习的开展都面临尴尬境地。

盲目合作,工学结合深度不够高职院校联系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大多是依靠个人关系,企业和学校的关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合作关系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一方面企业在用人上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一些非常基层的一线操作岗位;另一方面工学结合给学校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安全管理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作岗位、工作安排、工作待遇等方面可能存在诸多不满,学生到企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影响工学结合的效果及顺利进行,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甚至以失败而告终。另外还有种情况就是高职院校只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没有考虑是否符合学校教学计划和目标,使学生抵制实习。

学生对于“工学结合”认识不够通常物流专业每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为15周左右,然后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和特点设置实训的时间周,一般每门课程开展的实训课有1周时间。很多授课老师直接告知学生实训流程,而不是在实训开始前详细告知我们实训的目的是什么,强化他们实训的意识。前不久我校有个专业老师把学生带到某家乐福超市实训,主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下订单订购商品,货物如何入库,货物如何上架,如何补货一系列流程,但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做“管理”,而是在做“苦工”,都很不满,这样的实训,老师辛辛苦苦的联系企业,安排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却不佳。

高职“工学结合”相应对策

要深入开展我校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应由领导牵头,为学校和企业双方联系,分析企业需要人员信息和需求趋势,是教学工作贴近工学结合的第一步。将在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设置为不同的情境模式作为教学内容,根据我校现有教学条件,做到设置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并懂得专业基本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参与”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考虑到知识更新性,企业问题突然性,我们的教材应不限于书本文字教材,还应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教材和网络信息等学习资源。编写教材时,应先跟企业沟通好,找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懂较深的理论知识的专家共同编写。

既然要“工学结合”,必须要求我们老师是“双师型”的,学校应创造条件让老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例如天歌电子是我们专业的合作企业,就必须要求老师先到企业学习了解运作情况;鼓励老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任我专业兼职指导老师。不仅对老师要有要求,还要对本专业学生有所要求。实践经验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我校企业物流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校时必须取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之一:物流师、物流采购管理师、物流配送管理师、物流仓储管理师、国际贸易货运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

我校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的思考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实践

0前言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测绘学科有着全新的使命,测绘学科研究的范围、手段以及对象也都发生了变化。测量课程逐渐成为土建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性课程,伴随着将数字测绘技术、空间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内容的测绘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课时不断被压缩,新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过去的一些教学方法以及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形势。目前,对测量学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推动了测量学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层面的更新与改革,包括制作教学录像、出版新教材等。可是对于测量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视程度却不高,导致了测量学教学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

1《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不足

《土木工程测量》实验教学的课时数相对较少,通常只有区区18学时,单个实验通常会占据2~3学时,导致了实验内容长期停滞于仪器使用上,再加上实验场地主要局限于学校,造成了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和实际工程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教学目的。比如在学校的空地上测量水平角,对中和照准点位在设计上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此外,因为校园内部以及周边环境比较空旷,这和实际工程所处的复杂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实践测量的时候无法适应实际的工作。因为学校中实践场地的条件相对较好,测量的数据比较容易处理,可是在实际工程测量当中,各类测量角度存在差异性,数据较为复杂,处理数据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在实际测量的时候,通常面对测量数据会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同时,教学仪器也存在老化的问题。测量仪器较为昂贵,这就导致了教学仪器更新的周期相对较长。尽管部分仪器通常都用于向学生集中展示,可是出于仪器保护的目的,学生难以进行实际操作,而真正能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仪器非常陈旧。在实际工程当中,工程单位所采用的都是一些高技术以及高精度的仪器,同时测量方法与学校理论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学习过程中会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可是这种设备在实际工程企业中很少会采用,通常劳务工人使用红外线水准测量仪的频率较大,大的工程公司一般使用GPS定位。

1.2考核体系不够科学

教学实践通常不会有固定的考核方案,只是依据学生实习的数据以及图纸开展评价工作,导致学生欠缺实践的积极性,无法实现培养能力的最终目标。当前,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一般将期末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评判的唯一标准,其中考试成绩会占70%,平时的成绩只占30%,平时成绩当中还包含了上课的具体情况、课后实践成绩,其中实践课程成绩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学生存在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探究的问题,导致实践与理论相脱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

2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

2.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采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讲解、回答问题、自学和讨论的形式。在重点以及难点的地方通常会详细的讲解,并与实际工程测量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可以从感性认知发展为理性认知。适当地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加入讨论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学生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整体工程理念,结合着测量教学实践,模拟设计具体工程测量。针对具体的土木工程项目,要注重讲解测量对于项目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大土木的背景下,需要强化对于桥梁、道路以及地下工程的讲授。按照具体的工程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出并且设计合理化的工程测量方案,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工程意识,提升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

2.2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引进新技术。理论教学中,不仅要介绍原有技术原理,而且要介绍新技术与新仪器。测量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传统光学测量仪器逐渐被光电一体化的测量仪器取代。伴随着测绘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体系内容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对于测量的需要。在大土木当中如何取舍原有体系,合理补充新内容,保证传统内容与新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优化原有内容,融入新内容,逐渐成为了当前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所在。2)结合工程实际。普通的测量实习和工程实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理论知识究竟该如何使用。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基建工程设计不同的测量实习实验。首先,使用学校新校区的建设用地,要求完成区域地形图测绘工作,并且利用地形图开展挖填方的设计;其次,使用空地以及施工图纸开展测量放线工作;最后,使用学校竣工还没有投入使用的教学楼,测量其标高,绘制平面图,并且将测量的最终结果和施工图纸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实验,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实习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3)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根本目标,实习仪器需要保证和工程实践相符,所以在教学改革的同时,要更新硬件设施建设,按照新设备的发展需要,更新测量实习仪器。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测量学习的最终目标,防止实验受到行人以及车辆的影响,高校需要尽量建立独立化的测量实践场所,并且设置能够长期使用的固定测量点,保证实验场景与工程实践相吻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工地当中开展实践测量。

2.3完善评价考核方法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考核需要使用综合化的考核手段,将口试、笔试以及操作考核充分结合在一起,提升操作考核以及口试所占的比重。笔试考核当中,提升主观试题的份量,减少客观试题,重点进行对学生应变、综合以及分析能力的考核。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对那些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评定实习成绩的时候要适当的进行加分,并且鼓励学生创新、动脑。此外,实践成绩的评定需要尽量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并且在评定成绩的实践当中不断完善。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工学结合;途径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化学教育中,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能让他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

一、高职化学教学现状

1.生源素质影响教学质量

我国的高校教育制度采取的是分层培养的方式,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低端,生源的素质较其他高校有着明显的差距。同时,高职学生由于高考失利、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等原因使得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管理困难、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差。同时受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吸收和转换为工作技能的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和毕业生的质量。

2.教材与现实要求不符

我国高校教材普遍存在着知识超前或者滞后的现象,高职教材同样如此。现行高职教材着重于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但是对于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相关培养的方法却缺乏明显的重视。在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知识水平严重不符,对基础性知识表述抽象或者是一笔带过,运算过程不详细,与生产和生活缺乏联系,学生理解困难等,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高职化学教学的效果。

3.急功近利,学生化学基础不牢

高职教育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现象十分严重。我国高校教学课程繁多、内容丰富,学生学习和工作压力大。高职教学本身在教学时间上就十分紧凑,而且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节约教学资源,不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极大的压缩教学实践,早早的将学生送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这使得高职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严重不牢。有的学校为了赶教学进度,胡乱的删减教学内容和相关科目,破坏了教学结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高职化学教学“工学结合”的途径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工学结合,首先就要建立实践学习的场所,这是工学结合开展的基础,没有实践的工学结合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所以为了满足教学和有人单位的需要,要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为工学结合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化学实验内容方面,要紧贴实际生活和工作,避免出现缺乏实际效用的形式性实验;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安排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课程都可以在实验室中开展。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规范教学流程

工学结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各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能够得到落实,这是达到工学结合既定效果的保障。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不能急功近利,随意的删减教学内容或者压缩教学时间。在保证化学理论教学时间的前提下,要安排充分的化学教学实践,保证各项教学任务能够圆满完成,便于学生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

“工学结合”重在“学习”和“工作”的结合。受高职院校综合经济实力和相关政策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建立属于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校方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教学,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在高职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定时的安排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和生产实践。这样不但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懂得自己今后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而且能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有效的融合起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工学结合的效果,要加强化学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注重化学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只有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双全的教师,才能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知识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应该怎样去学。在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的聘请相关单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化学知识方面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对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进行动态上的把握,从而明确化学学习的重点,提高自身的化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但能够良好的契合高职教育的目标,而且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也能很好的契合在一起。在高校化学教学中引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解决高职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显著的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沙乖凤.高职化学教学实施工学结合途径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2]刘转利.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我校化学教学[J].科技信息,2010(11)

[3]甄君慧.浅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J].学周刊,2011(21)

[4]黄燕.关于高职化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2012(06)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5篇

一、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支专兼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将本专业建成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准技师、准工艺师培养基地;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示范。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2006年制订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的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特色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全市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支柱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过程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优化组合课程体系。本着“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技术课程并举,核心技术为主线,专业主干课为中心的教改方针”,破除“老三段”课程编排观念,按照实践教学占50.0%,技术等级为中级工的要求,实现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技术应用能力三提高的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以生产型校内化工中试车间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型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生产型实习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和1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型实训占实践课时50%以上。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实际设计、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化工生产车间,实现了我院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车间设计安装合理规范,涵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2.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型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石家庄制药集团、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健民制药集团等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做好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正元集团等不同企业的合作项目,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3年努力,到2009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3个,每年订单培养学生数达到30人以上。

4.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在将“化学检验工”和“制图员”融入教学计划,通过率在97%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河北省地方化工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如劳动局)共同开发一系列化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化学检验工”、“化学制药合成工”、“发酵工”。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案,在选用教材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