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相互组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目前,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缺乏这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乏多角度的思维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万有引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打开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为同学们讲解2013年6月11日我国发射神州十号太空飞船的经历,这次航天首次开展了太空授课活动,女航天员王亚平为学生们演示讲解了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受物理的魅力,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崇尚物理、探索知识的热情与梦想。根据这样的教学演示,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问题。航天员在升空的过程中是失重还是超重状态?当航天员返回到地面是失重还是超重状态?航天员在太空中为什么会漂浮?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去探寻答案,加深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再比如,在讲重力矩的时候,可以用身边的物理想象对同学提出问题:挂在壁墙上的钟表,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指针大多数都停在几点?同学们这时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借机发问引出正确答案,是九点钟的位置,因为在“9点钟”的位置,秒针所受到重力矩阻碍作用最大。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启迪思维,创新思维方式,在寻找正确答案中学会了物理知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牢记物理的基本公式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和公式的产生,无一不是物理学家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并且实验知识也是历年来高考必考的内容,多次在理综试卷中出现。因此,在物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实验这个环节,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从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结论产生入手,让学生系统的了解每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分析处理大量数据,找出相似点和共同性,把物理公式推导出来。但在实验课上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包办了实验的全部过程,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会导致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下降。所以,教师在物理实验中,应该有选择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进来,引导同学主动积极思考,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原理,学会融会贯通,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更好的记住得出的结论和公式,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从而达到从实验中巩固现有知识的意义和目的。

三、规范解题步骤,提高物理的学习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愿望,仍然是希望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在班级中取得好的名次。所以,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实践中的同时,仍要把重点放在解题得分上,严格按照步骤答题,让学生养成规范化解题的习惯,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审题要仔细,学生在试卷中要对整体的布局有基本的把握,然后再对文字和附图进行阅读,对试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要用横线标明,建立起解题的最初思路,准确理解试题的意思和出题的考点,对干扰陷阱要进行辨析,并逐一排除,以此提高审题的能力。二是解题步骤要详细,高考是按演算步骤确定给分的,不能因为算到了结果而取代了步骤。在解题中必须要写清楚运用的公式、演算的方法,一步一步给出解题思路,最终确定所要得出的答案。三是物理的符号书写要规范。物理的符号一般都取用于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压强pressure为p、速度velocity为v,等等。在同一题当中,字母只能表示同一种物理量,切不可随意乱写,若出现多个同类物理量时,可以对字母进行下标注释。比如:第一次速度可以用V1,第二次速度可以用V2,第三次速度可以用V3,以此类推。这样在演算的过程中,就可以很清楚的记住不同类型的符号,避免了演算混淆的情况。由于物理符号有些比较相似,如密度ρ和压强p,射线γ和速度v,如果书写不规范,就很容易看错。所以,教师在教授物理课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把符号写规整、写清楚,切不可寻求答卷速度潦草书写,造成字迹模糊不清,产生混淆。同时,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较大,复习任务较多,教师在物理试题的讲解上,不应该海量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消化,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应抓住主要类型题,找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融汇贯穿,知其一然后同类问题全部解决,进而提高考试能力。

四、结论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趣味实验学生实验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创新教育应结合进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

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学生(特别是师范学校女生较多)学习物理时往往觉得枯燥而产生畏难情绪,采取适当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是学懂学活物理的关键。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不同学科乃至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到处充满大量物理现象和成功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事例,通过老师讲述、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平动的概念时,让一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拿着一只普通的灯泡,将金属电极朝下由胸前放手自由落下。这个举动每次都能在班上引起很大的轰动效应,一些胆小的女生甚至捂着耳朵尖叫起来。当他们看到结果是金属电极先落地,玻璃灯泡完好无损时,对平动这个看似简单的运动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平动的“物体上各点的运动规律都相同”的特点因此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会。此外,在课堂上模拟重现科学家发现某个定律或发明某个仪器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2培养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

兴趣能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但局限于简单的兴趣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学习,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学与创新能力才是最终目的。在学习动量守恒与反冲运动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仿照火箭原理,组织学生独立做“水火箭”实验。把塑料汽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水,瓶口处用带有气门的塞子塞紧后,瓶口朝下,用打气筒充气。当瓶内气压足够大后,瓶塞会突然弹出,瓶中的水和空气快速喷出的同时,瓶子会很快升到高空。这种由学生自己设计、亲自制作的科技活动,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很多学生还能别出心裁的想出许多新的创意来。他们在瓶口系上塑料袋充当降落伞,用来控制瓶子下降的速度,往瓶子里加入彩色纸条,随着瓶子的升空,满天彩带飘舞。这些成功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成就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探索知识,培养了创造意识,增强了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慢慢体会到任何发明创造必须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试验,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努力,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现在的师范生思维活跃,具有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教学时应精心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阅读参考书,提高自学能力。在演示共点力平衡的时候,取一根两端系上小环的橡皮筋,两个小环套在水平的横梁上,在橡皮筋的中间挂上重物,将小环之间的距离的变大,橡皮筋会变得越来越细,说明两段橡皮筋之间的夹角变大,受到的拉力就越大。这个简单的演示非常直观形象。当轻轻晃动处于平衡的系统时,两个小环开始向中间滑动,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产生了探索由“静”变“动”原因的欲望。这是教师并没有直接揭开其中的奥秘,而是鼓励学生进一步做实验、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寻找答案。于是有的学生发现了由“静”变“动”的临界位置,又发现了由“动”再变“静”的临界位置,发现橡皮筋长度的不同,小环、横梁的材料不同,都会引起临界位置的变化。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个实验还能得到什么结果,能否计算出小环与横梁之间的摩擦力。这样由现象、实验、理论的一步一步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师范阶段的教学中,有些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教材和教师一般都采取回避的方法。如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通过常规的讲解与演示,学生已经坚信不同质量的物体会同时落地。但一张薄纸片从空中落下,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折变化,而且落地时间也变长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一般都会用一句“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而一带而过。其实这个时候不妨告诉学生任何物理定律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理模型下成立的。而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即使是树叶落地这样非常简单常见的现象,人们也很难准确描述树叶的运动规律。这个事实不仅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还能产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愿望。

3注重人格品质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扎实的作风。事实上物理学每一个理论的创建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精神、创造性智慧的结晶,是严谨科学态度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包括牛顿、伽利略观察简单现象在内,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深入研究的出发点;而敢于突破前人的结论,创建新的学说,提出新的理论,是物理学家创造性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献身科学是创新人才的基本人格品质。结合物理教学适当地介绍物理学家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经历,插入一些物理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培养科学精神和心理品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但是,如果总是给学生讲牛顿和苹果、伽利略和吊灯这些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仅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还会给他们造成误导,以为科学的发现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牛顿一边吃苹果一边在考虑月亮为什么会绕着地球转的问题,还没等他吃完苹果,把苹果核扔掉就已经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了。其实从牛顿研究月亮的问题到他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其间经历了千难万险,花费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所以教师在选择事例时要慎重考虑,正确引导。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教师在选择实验方法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如讲述物体导热现象,通常把金鱼放在用网状物隔离的试管里加热试管上部,直到水沸腾时,底部的鱼还自由自在地游着。当加热试管底部时,金鱼会很快死亡。这个演示实验学生会感到很惊奇很神秘,也能够得出水不利于传热的结论。但这种实验却是失败不可取的,因为科学研究与科学发明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在完全可以用其它实验替代的情况下是不应该这样做的。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做实验用硫酸泼熊事件的教训不是很值得深思吗?

4创新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跃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物理教学中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策略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习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了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淙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动机,认真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类创造科技成果,探索未来的原动力,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人,不会固守传统观念,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才能有突破性的发现。历代科学家的成功发明早已证明了,没有质疑就没有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的意见,并对其给予保护和肯定。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多设问题情境,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给学生设置疑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教师还需要反复启发、强化学生激发出来的兴趣,以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助其良好发展。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没有想象力就无从谈创造力,敢于想象、富于想象力是创新创造活动的根本。发散思维对创造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既无范围,也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既可以突发奇想,又可以异想天开,从已知领域跨越到未知领域,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出的特征是创新,在同中求异。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对多种思维模式的训练而形成的精华,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式进行开拓思维训练,并做好联想性思维训练、逆向性思维训练以及主体性思维训练,从而消除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物理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求知欲,不会是顺其自然形成的,而是源于外界的情境不断刺激,以及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解决问题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情境变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构建问题情境,不断给学生设置问题,从而刺激学生产生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构建问题情境,比如演示物理实验,更为直观地多媒体演示,开展讲故事、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多种渠道地构建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置疑问,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质疑思维和创新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广开渠道不断为物理教学实验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实验以特有的生动性、直观形象性被学生们喜爱,同时也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也是构建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物理教师可以依据新课改,合理安排一些富于生动味性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的乐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不断改进实验,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学生只能按照教材要求的步骤方法,按部就班地实验,然后照抄照搬完成实验报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改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而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它们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辟生活物理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小制作以及小发明等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物理讲座,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创新意识,巩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改进教学评价模式,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求知欲的激发和培养,离不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给予良好的、客观的、肯定的评价和鼓励,这样才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需要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自身人格发展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为评价依据的评价模式。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并适时地给予鼓励与表扬,发现有新见解就肯定,发现有进步就鼓励,随时帮助学生纠正小偏差,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欲,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