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学生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中学生管理研究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8月30日

一、工学交替的内涵及意义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综合运用企业实践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良好途径。学生在工学交替中,以企业主人的身份进入相应岗位,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观念,提高其适应能力、执行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也使学生增加了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职业学习兴趣并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学交替使高职院校通过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分析与总结,并整理归纳出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和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制定相应教学改革和管理方案,结合企业实际要求,突显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职业教育特点;对于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工学交替的学生资源,充实企业人力资源库,同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及费用;对高职学生,工学交替实习不但促进和提升了学生技能与管理理论的实践,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了社会职业的责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促进职业技能的不断学习与提高,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二、工学交替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工学交替中对学校、企业、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和学生三方也非常重视,我们在工学交替的多次合作中,及时与企业、学生沟通。目前就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如下:

(一)工学交替实习分散,管理难度大。高职工学交替实习主要由专业教研室统一组织落实单位。酒店、旅游专业的工学交替多在酒店和旅行社,实践场所相对分散,一个班级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城市,原有班级被打乱;使学生管理工作比较困难,分派老师到企业中去,客观上存在困难:如果分派老师少,所有实践场所顾及不到;分派老师多会影响校内的教学任务;要能对全部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多次的工学交替实践也证实了:工学交替的学生管理主要是靠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进行管理,学校的指导老师因种种原因很少去企业指导学生,以致对工学交替的学生失去有效地监控和管理。

(二)工学交替学生心理跨度大,缺乏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性。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由企业管理方按新员工要求进行培训与管理,学生必须尽快转变身份以适应工作环境,尤其在旅游和酒店服务性行业,员工加班时间较多,节假日不能正常休息,使部分学生很难适应,产生心理压力;少数学生到岗后适应性很差,甚至还没有开始工作,就要请假回家。另外,在企业现有薪酬管理制度下,企业对员工考核不但有数量要求,还要有质量要求,学生们在这种工作环境下,长时间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易感到疲劳,再加上连续性的工作制度,对学生体能提出了新挑战。如此种种,学生从原来寝室——教室——食堂——图书馆单一方式的学校生活突然踏入社会,浪漫的校园生活和文化氛围即刻要让位给匆忙紧张的工作;从对作业、实验实训学习不作过高要求的学生,瞬间转变为对工作质量有严格要求的责任主体,心理跨度巨大。

由于对顶岗工作的角色定位不准、对工作环境的不熟悉,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之间还存在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再加上顶岗工作中又需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时间较长,与家长、老师沟通相对较少。在这期间,自身的感觉是员工身份要重于学生,平时接受的教育以企业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劳动技能为主,没有学生的感觉了;在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上,没有理论课堂,没有校园文化的平台,辅导员和教师的工作跟进也缺乏外环境的保证。由于上述种种因素,使工学交替的学生在心理上缺乏对企业环境的认识,惧怕对社会、对职业责任的承担,因而在实习期间出现很多不适应。

(三)企业与学校管理意识有差异,学生管理困难。合作企业往往把企业文化教育认为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部,在正式员工身上开展的各项教育,同时施加于学生身上,没有给学生留下转换身份的时间。其实,学生在企业具有双重身份:学生与员工不同,在面对新环境、新格局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产生了新的变化,表现为个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效果参差不齐,要开展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并非易事。

(四)学生认识与职业岗位意识有差异,学生管理困难。学生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是熟悉和了解的,对以加强校企合作的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口头和形式上是欢迎和肯定的,但落实到具体行动时,学生认识不到位,主动性和紧迫感不够强烈,在工学交替实习中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也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没有真正树立将工学交替实习工作当作一种职业学习机遇的理念,甚至有的学生过于看重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工学交替实习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学习及提升认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各方面表现良好,能够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及实习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职业岗位意识差,实习纪律较松散,使学生管理出现困难。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工学交替教学与管理并进、嵌入式,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岗位与管理要求。针对工学交替学生角色转换的困难,在工学交替前和工学交替期间,学院采取教学与学生管理并进和嵌入式方法,一方面将企业岗前培训的内容放入学校课程中,由企业派培训人员及管理人员(学校跟进学生管理的教育与组织),利用学院的专业实训室(模拟企业环境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一定时期的强化培训,其内容包括专业学习的再认识和专业技能、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危机处理、挫折教育等方面;另一方面在工学交替期间,学院定时选派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进入企业,借助企业实习平台,按岗位及情境结合工学交替中的常见和突发问题,分主题对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培训;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使老师、学生真正体会工学交替对高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工学交替的意义和社会实践后的成长。

(二)做好工学交替前的动员,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其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由专业教研室老师和班主任向每位学生家长寄发工学交替告家长书。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学生半年工学交替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和要求,以及对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以获得家长的支持。

其次,让参加过工学交替实习回来的学生谈体会和收获,并回答同学们关心的相关问题,增强说服力。

第三,要全面介绍各企业的情况,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实习协议的内容,工学交替中学生的权利、义务、职责及考核要求,使学生对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情况有全面的认识。

第四,邀请企业总经理或管理人员在工学交替前来校进行企业管理、行业、就业等情况的培训和介绍,重点让学生认识专业、企业的状况、行业发展动态,对员工、学生及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岗位要求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理性地面对工学交替实习,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准备。

第五,重点强调高职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实习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责任和拓宽就业视野有重要意义,明确工学交替实习的目的,调整好心态,找准定位,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好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明确:到企业后就转换为职业人身份,在顾客面前不仅代表着企业,也代表着高职学院学生。面对企业和顾客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以良好的素质展现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建立学生、企业、学校、家长相互合作协调的工学交替管理方式和运行体系。工学交替学生校外实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出现意外事故,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一旦出现意外,学生、企业、学校、家长四方如何协商解决是校外工学交替实习安全管理的关键。建立四方相互合作协调的工学交替管理方式和运行体系至关重要。

第一,工学交替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和动员,强调实习安全的重要性,各方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要求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签订安全协议,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告诉学生相互提醒注意交通安全、岗位工作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保证学生的权益。

第三,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实习协议时,必须有关于学生意外事故及伤害的明确赔偿事项。同时,企业与学校协商,必须为每一位工学交替学生购买意外伤害和人身险。这点必须在工学交替实习协议中明确。

第四,家长在实习期间也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提醒和教育,确保学生自身安全。只有学生、企业、学校、家长四方相互合作,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管理运行体系,使问题出现时可妥善解决并处理好。

(四)建立三方管理的监控体系,构建合作企业、学校、学生为一体的管理沟通渠道。每个企业选配人力资源经理和一名管理人员负责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的工作与生活,企业主管及主要负责实习指导的企业老师每月以书面报告形式报告学生实习情况,如学生工作生活情况,违纪违规、考勤情况等。形成一个对工学交替多方保证的管理体系,促进其良性发展。

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同时接受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企业岗位指导老师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老师、专业指导老师的管理与指导。每个企业配备一名学生管理人员或班主任,从常规的生活、心理、安全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直接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每个企业配备一名专业指导老师,从专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对实习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与检查。

每个工学交替实习点选出实习班长和团支书,分别就学生实习动态向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时报告,当出现实习问题时,各方能第一时间沟通处理。

实践告诉我们,要确保工学交替实习有效运行,必须完善制度、规范运作、强化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学交替实施办法。由于分散实习管理难度最大,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定一个非常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以此来约束指导老师、协调实习单位、控制实习学生的行为,以真正达到实习的目的;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的管理。从宏观上以较好的待遇鼓励老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实习带队、实习指导等实践教学,从操作上,要制定管理细则,用以监督、控制、规范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言行;三是加强考核,实行必要的奖惩。根据实践教学工作的特点,建立可量化和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实习工作效果进行考核与衡量,对管理岗位、指导岗位、实习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给予必要的奖励,从而把工学交替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四、小结

高职院校学生走工学交替之路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现已被普遍认可和推广。然而,在工学交替中出现的诸多学生管理问题未得到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足够重视。高职学生是未来各行业的主力军,如何在学生成长成材过程中给予关心、支持、爱护和帮助,解决好相关学生成长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总结多年来工学交替实践的学生管理经验,希望能完善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职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倩云.高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的校外综合实训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2]白永红.高等职业教育工学交替模式思考[J].巴音职教,2006.4.

[3]葛永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学分制;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近年来,政府重视支持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系,鼓励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紧紧依托行业,主动争取行业部门的支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设施,建立教学工厂,加强与企业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的合作。

基于“工学交替”的学分制运行模式的改革方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依据“工学交替”高职教育学分制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考核形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推行“工学交替”学分制模式的实践中,使学校、企业实现双赢,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一、“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目前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组建后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中专校的“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随着学院的发展而进一步提升。为此,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们灌输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使他们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转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课堂不再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的方式采用项目化或任务式教学,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或项目导向法,把涉及的每一个工作任务或项目融入整个工作中,使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去学习、去理解。课程改革要突出学习过程及工作过程,要体现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法,教学设计中把实训地点与课堂相结合。

二、建立适合“工学交替”学分制运行模式的相关制度

1.建立成绩、学籍管理的相关制度

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分管理要求,根据工学交替的特征及各类课程的性质,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方案,在成绩中体现并加重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成绩比例。把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的观念,改变成为了能力而学习。让学生学习中不再依靠死记硬背,转而加强自己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参加的学习折算成学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管理。

2.设计学分置换,鼓励学生综合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增强高职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并获得特长学分的机会,制定专业特长学分相关文件。专业特长学分项目包括:获得各类部级等级考试证书、参加省市级以上竞赛及获奖、参展和发表作品、考取职业(岗位)证书、申请专利、成果转化都可以取得学分,在需要的时候,允许根据规定替代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学分,或作为任意选修课程的学分。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拓展“工学交替”平台

根据目前的国情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完全通过自力更生,也不能完全指望地方财政拨款,应该依照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来筹措资金。如争取通过中央财政拨款、省级财政拨款、学院自筹经费等多种途径来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除此之外,学院还应想办法积极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等合作,逐渐加强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由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及资源,企业提供建设资金、设备和技术,以企业管理为主组织实训。这样不仅增加了校内实训基地的比例,加强和推进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力度,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强化实训改革与管理

1.实训项目改革

根据专业教学与企业工作的特点,制定开设专业的“工学交替”实施方案及实训计划,确定实训目的、实训任务和实训地点。为了更好地规范及保证学院、学生及企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工学交替”顶岗实训协议书,使之成为学院顺利开展“工学交替”的可靠依据。

2.实训指导管理

学校指派落实“工学交替”实训指导教师,并明确其职责。他们不仅要负责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还需要与实训企业一起加强对学生的实训管理和业务技能指导,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工作及生活问题。实训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同学校其他教师考核要求一致,同时,为了保证和加强教学质量,加大教务处和督导处对实训授课进行不定期督查的力度。

3.工作管理

主要交给企业负责,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与企业之间联系,同时还让企业了解了学生,并为以后录用提供参考。因有严格的厂纪厂规,又与经济利益挂钩,还与未来录用就业有关,因而学生基本能够遵守。

五、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学交替”能使学生能力提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发展后劲。所以,我们在强调工对学作用的同时,更要保证学,加强对学的管理。因为对学生来说,不管哪种教育模式,学的性质不能变。只有这样,“工学交替”才能真正实现工作、学习两不误。

技术人员在熟悉器械设备性能的同时,更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相关领域的新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一定外语基础和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要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同时,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六、“工学交替”学分制模式尚需探讨的问题

1.因地制宜,开展改革

“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种尝试性实践,因而应该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从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出发,推进深层次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

2.提高工作积极性

通过不断完善评价制度和相关的机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把改革的思想和观念深入到全院所有的教职员工。正确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并以此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总之,实施“工学交替”的学分制运行模式,要求做到四方面的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参加企业工作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只要我们做到、做好了这些工作,一定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范育军,黄广茂,蔡厚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 工― 学” 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 汽车专业 可行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国内各中职院校围绕着校企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对工学结合内涵认识不足、实践工学结合过程简单化、校企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针对中职汽车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难点,我校汽车专业坚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专业建设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教学与单位用人的“零距离”的对接,使我们的学生对岗位适应得比较快,能从容地走向社会。

一、汽车专业“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1.“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针对汽车专业校外实习、学习、实践交替存在的瓶颈问题,我们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学习、工作多循环螺旋上升式系统,做到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时间与空间的协调统一。

2.“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安排

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期设计为6个阶段:

(1)校外参观见习阶段(专业观初形成阶段),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观。

(2)校内学习阶段一(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一、二学期,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基本技能和部分专项技能训练,为下一步到企业实习做好准备。

(3)校外工学交替阶段(职业素质初步培养阶段),目的是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实战的形式巩固和提升基本技能;通过校企合作,设备、师资的融合,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4)校内学习阶段二(综合技能培养阶段),开始系统学习《汽车发电机构造与维修》等13门专业课程,并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下一步到工作岗位实习做好准备。

(5)校外顶岗实习(职业素质综合培养阶段),第六学期,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在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实际岗位上结合岗位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专业学习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校企共同对顶岗实习进行考核。

(6)校内回炉、提升阶段(职业技能提升阶段),毕业前3周,学生回校,对毕业顶岗实习进行总结,指导教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学生的专业理论进一步提升。

六个阶段做到了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的交替循环,每一循环都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递进式而设计,符合认知规律,在多循环中实现素质、知识、技能的螺旋上升。

3.构建汽车专业“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

(1) 教学观念改革探索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只有在学校里读书的观念转变成“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理念。

(2) 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探索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针对汽车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开辟新技术领域课程,配合“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汽车专业以工程实例、真实任务为载体,促进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教学教材。

(3)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汽车专业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们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发了13门核心专业课程,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 学― 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4)建设“学-工-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厂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专项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训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实习实训机制和管理制度;并开展毕业生就业、人员培训、合作办学等多层次合作,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教学、培训、研发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平台。

(5)建设一流的“双师结构”队伍。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提高汽车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通过企业培训和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职教能力,建设出“双师”结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6)有效监控课程教学过程

汽车专业“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分为“见习― 学习― (工学交替)实习― 学习― 顶岗实习― 回炉学习”六个阶段教学。为了确保质量,需要对每个阶段进行监控,我们要制定《实践、实训教学管理规定》。特别是在第三阶段的工学交替实习阶段,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度,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的每项学习都有实习报告或总结,促进学生发展;回炉学习阶段围绕企业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促使学生企业文化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工作(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制定《外聘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在“双师”管理基础上实习,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考核评定学生绩。

二、总结

“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绝不是“学习”和“工作”的简单叠加,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下培养学生,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目的是使得中职教育和社会市场经济更加合拍,使得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要求。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 培养模式 理实融合 校企共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82-02

“工学交替”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有不同的形式,如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国内有订单式培养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分段式模式等形式,我院通过多年的探索,提出了“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岗位及岗位群对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及开发教学资源等,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共育平台(校内外实训条件和企业生

产等条件),使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广泛采用理实一体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面岗位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其基本构架如下图所示:

二、校企共育平台的建设

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施教与学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校企共育平台建设是本模式实施工学交替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设好校企共育平台,才能保证工学交替培养的深入实施。校企共育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外教学环境的软硬件建设。

1.校内教学环境建设

校内教学环境主要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应具有规模性、仿真性、系统性、技术先进性等特点,根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建有能培养学生车、钳、铣、刨、磨、焊等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训室或实训工厂;培养学生汽车结构、原理等基本知识和汽车整车及总成件拆装基本技能的实训室;供学生查询资料的专业电子资源室等。

2.校外企业教学环境建设

工学交替模式能否深入实施并取得成效,关键是找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根本目标,选择合作的企业应满足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生产任务饱和,能提供学生实现技能训练的操作岗位,能提供学生生活、学习等相应条件,能全面配合学校学生培养工作。

我校为保证本专业“理实融合,校企共育”工学交替的深入实施,与地方汽车生产企业合作共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骏汽车学院”,建成校企共育平台,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该学院的核心职责是校企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实践提供岗位;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汽车学院是本专业实施工学交替的基础;我校联合地方汽车行业、职业教育资源和相关企业,成立了“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为工学交替的实施拓展了空间。

三、“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按照《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骏汽车学院”平台上实施“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总的思路是:实施多学期、短学制、进行工学交替。文化及专业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养成和综合素质等基本知识与基础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人文训育中心”、“专业教学室”、“校中厂”等,进行理实一体教学,适时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核心能力培养在校企共育平台上实施工学交替,按培养项目,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操作交替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最后一期则充分利用“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资源,保证学生进行顶岗综合实习。

1.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实施理实一体教学

公共基础课程依托学院人文科技训育中心进行理实一体教学;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如机械制图、汽车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课程,按项目及工作任务,依托学院计算机中心、机械制造实训中心、汽车实习中心进行理实一体教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车、钳、铣、刨、磨、焊等基本技能,掌握汽车整车拆装及总成件拆装等基本技能。

2.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实施“工学交替”

对于汽车零件加工、汽车车身制造(按冲压、焊接、涂装分项目进行)、汽车装配与调试、汽车检测与调试等项目的教学,则充分利用企业设备设施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优势,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根据项目特点,有的课程先在学校上理论,后在企业岗位进行技能训练;有的课程理论和实践都在企业进行教学;有的项目先在企业实践后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在企业学习期间,按岗位给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企业师傅),每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5名,为保证企业生产和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理论课则利用休息时间由企业兼职教师或学校派遣的教师教学。

四、实施“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1.建设校企合作共育平台

企业在每个实习操作阶段给学生提供操作岗位,一般的企业是不愿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进行岗位操作,其本身是处于学习阶段,未形成岗位综合能力,进行实际操作就会影响企业生产进度、影响企业生产质量,同时还涉及学生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要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应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对学校而言,应考虑企业的利益点是什么?学生操作、管理给企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如何补偿?如何解决企业员工招聘,员工培养培训及其长效机制?学校教师资源优势如何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等问题,企业要有利可图才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我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学院是深入进行校企合作、进行长效合作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切实解决了双方的需求,实现了互利互惠、优势互补,提供了学生企业实习的各种条件,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建设高素质、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熟悉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生产技术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是本模式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对于学校专职教师,相对缺乏的是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新参加工作的专业教师原则上第一年到企业实践锻炼,其他教师应有到相关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保障专职教师专业技术上有更新,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有提高。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学校应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提供条件让兼职教师得到职教精神、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安排中,能根据培养项目及时聘请相应兼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

3.建立完善的学生及教学管理制度

要顺利实施“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生活管理制度、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劳动报酬制度、教师考核管理制度、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等,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施“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校企“四合作”机制,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整合了社会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工学交替,培养学生全面岗位素质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纳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2010(48)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交替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2)12-0036-02

工学交替即学生在企业工作与在学校学习两者间隔交替进行的模式,也可称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1]。自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为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之路[2]。然而,在工学交替组织实施过程中,推行或推广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与习惯的思维阻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开展;第二,传统的教育体制模式与现行工学交替思路存在矛盾;第三,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切入点与运行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效果欠佳;第四,工学交替模式运行时间短、成果少,各大院校摸索前进没有相关借鉴经验。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现结合我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自2006级学生进行的工学交替运行模式以来的经验,对工学交替具体运行操作总结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工学交替在教学中运行模式的构建

1.校企合作利益关系的构建

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实质是企业和学校双方合作进行培养人才的模式,其活动必然受到双方利益目标诉求的影响,也受到校企双方发展规律和资源配置的制约。只有当运行模式对双方都有益,才能促进合作各方的发展,保证运行模式的顺利进行[3]。因此校企利益关系是双方合作的首要考虑因素,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对于学校利益来说,表现在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学生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扩大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及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于企业利益来说,表现在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解决企业人才短缺或用工荒困难,降低由于招聘低学历工人而进行培训的成本,解决企业淡旺季用工量数量不均问题等。从以上分析来看,只有双方找到各自所需利益才能促进各自发展与合作。

2.校企合作可操作的构建

工学交替对于学校而言,主要目的是提供校外学习场所,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一些技能,即“岗位的教学性”。对于企业而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产生一定的价值,从中获得一部分物质利益,即“教育的生产性”。因此,校企双方应充分考虑“工”和“学”的关系,也就是企业的教学作用和学校的生产作用,这一点是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客观条件,也是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切入点,需要校企双方不断摸索构建。

3.校企合作制度的构建

工学交替在管理上都不能按照双方各自已有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校企双方的利益关系和操作机制来制定一套完善的约束制度,包括相关基础文件和工学交替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4]。校企双方要形成契约关系,保障运行模式的正常进行,明晰各自责任,促进工学交替长期发展。

二、工学交替在教学中的安排

1.工学交替在时间上的安排

时间上的安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工学交替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即学生到企业工作安排在那个学期或那个时间段。二是企业在那个时间段或那个季节能够提供足够岗位,或者说企业在那个时间为生产旺季有足够用工量。因此在时间安排上既要考虑某个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刚性,又要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特殊性。在选择企业上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和企业生产循环周期,即学生工学交替时间应安排在企业生产周期的旺季或用工量需求高峰期,我们称之为“耦合生产周期”。教学上尽可能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安排在企业生产的淡季。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又克服了教学计划的刚性,为确保工学交替和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工学交替在企业上的安排

工学交替根据其自身特点一般要求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间为两到三个月,学校一般要求企业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工作强度应低于或相当于企业员工,以适应刚出校园生活;二是要求企业能够提供不同岗位让学生轮岗实习锻炼;三是能够同企业员工享受同等待遇(包括生活及报酬),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由于学生刚出校园在休息时间上应尽量满足学生作息时间,不要太多加班及无节假日[5]。以上因素学校在选择企业上应充分考虑,尽量和企业达成一致并在书面协议中明确指出,以避免学生在企业工作中闹情绪、消极工作,甚至中途逃跑不参加工学交替实习等情况发生。

3.工学交替在教师配置上的安排

工学交替应配置教师以确保实习活动的监管与运行。一方面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习,提高自身技能与生产实践素质,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管理学生的生活及生产活动,保证学生生活质量和生产的安全。因此,学校在安排教师时应考虑教师既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发挥教师专业特长指导企业生产并从企业学习生产管理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配置上可以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同时承担以上任务,比如一名既有班主任工作经验又是专任教师的老师;也可安排两名教师分别分工管理。从近几年我院工学交替实施来看,配备两名指导教师效果更好。

三、工学交替在教学中的管理

1.工学交替中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包括学生在校内及企业两个教学平台的管理。具体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定、成绩考核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应改变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针对工学交替,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基本素质课程、技能核心课程、技能提高课程组成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教材选定上要立足于体现职业素质的生产过程、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环节,尤其是实验实训教材应选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在工学交替成绩考核上要实行校企联合考核,校方指导老师评定应侧重学生生活管理上的评价,包括学生的纪律、卫生、自理能力等。企业指导人员应注重学生生产技术能力、效率等方面对照企业员工综合评价。最后按双方各自所占比例综合评定。从多年经验来看,校企双方成绩各占50%较为合理,更能体现学生刚出校园适应社会的能力。

2.工学交替中的日常生活管理

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包括学生的思想活动教育管理、安全意识教育管理及学生自控自理能力教育管理。在思想上学生由于从在学校的学生一下子转变为企业工人会有很大波动,这期间包括生活作息时间的适应,脑力和体力活动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工学交替的有序进行。校企双方应联合教育管理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具体措施比如,企业在学生到达工作环境后不要马上投入生产,首先要进行相关培训指导,后期校企逐步加强联系协作及时发现问题疏通解决。指导老师定期利用工作空闲时间与学生沟通谈心找出问题并解决。在安全意识教育管理上,由于企业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要充分考虑人为及客观存在的诸多因素以避免学生发生意外。第一,企业应尽量安排学生在企业内吃住以方便统一管理。第二,校企双方应经常性提示学生安全规范操作,遵守企业相关规定。第三,指导教师应经常走访学生工作与生活环境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解决。在学生自控自理管理上,第一,要求学生遵守企业生活工作时间表并加以考核,第二,要求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沉着冷静,遇到困难及时联系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第三,在请假制度上严格要求学生,并按照企业相关规定执行。在遇到学校有重大考试时应与企业统一安排参加考试。

综上所述,工学交替在教学中运行模式的构建,既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也要考虑它的规范性。只有校企双方找到切入点和结合点,才能满足各自利益,建立长期合作,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技能人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聂伟,杜侦. “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 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2]朱江峰,肖海明.基于工学交替模式的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3]向成军. 高职院校建立工学交替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