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骨科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安全问题;对策

康复训练是指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通过专业的指导,以物理等方法来辅助患者康复,是骨科术后康复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康复训练的主体是患者自身,但是也离不开医生和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尽管如此,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实际上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在高龄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中是常见的。本文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78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72~91岁,平均75岁。

方法: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1~10 d进行康复训练,为了防止安全问题引发的更严重问题,对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易发安全问题进行了预防控制。

结果

78例患者之中有1例在康复训练时出现了安全问题,包括头晕、胸闷等症状,在发生这种现象后立即给予急救,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不错效果,得到及时的恢复。7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康复训练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安全隐患分析: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以及新的疾病的发生,使得医院不得不扩大规模来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能力的要求提高。而医院规模的增大所带来的医护人员年轻化、专业素质不强、经验不丰富等问题,使骨科手术患者的护理问题时有发生,再加上本身缺乏来自院方的系统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这使得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护理缺陷问题发生,进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从而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不满,引发医疗纠纷。②缺乏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缺乏对于患者的全面评估是跟我国的护理模式息息相关的,我的护理模式长期处于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服务,而不太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所以,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以至于评估失真。同时,医护人员缺乏了主动了解患者病情的积极性,观察、判断、分析与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加上老年患者年老体弱,且大多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极易导致老年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发生不良反应。由于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的不了解、评估不全面,指导该老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第2篇

社区康复(简称CBR)是指在城乡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社区有关部门及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参与,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和利用社区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四大康复方面,为残疾人在社区和家庭中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扩大残疾人的康复受益面。根据本中心实际情况,拟定康复服务计划如下。

基础康复医疗护理服务:组建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并配备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和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本中心重点开展视觉康复、肢体残疾、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

视觉康复:①设立低视力专科门诊及医学配镜中心。②对于先天或后天性眼部疾病,如白内障、沙眼、倒睫、翼状胬肉、斜弱视、高度近视、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眼白化症、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眼底病等原因都可导致低视力。专业眼科医生在采用手术及药物积极治疗眼部疾病后,配用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③低视力患者在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进行助视器验光后,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④对学龄前及学龄的儿童要进行佩戴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视力训练。

肢体康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对象主要为偏瘫、截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运动功能障碍者。针对脑血管病、脑外伤引起的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各类慢性病患者进行推拿按摩、理疗、针灸、中药熏蒸等。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①对于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任何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所引起的偏瘫需要进行瘫痪侧面部训练,如训练病人吸气鼓腮,让病人皱鼻子,用冰块或电动牙刷背面刺激病人的口唇和颊部,从侧面向中间运动。②卒中后常见并发症――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其方法有:肢体的摆放,避免过度牵拉,肩吊带的应用及运动疗法和其他辅助疗法。帮助病人练习伸髋屈膝、屈踝及帮助病人进行患腿的负重练习等。③截瘫者康复一般是截肢手术完成后14天拆线后即需进行残肢弹力绷带包扎。为防止残肢水肿及促进残肢成熟,要进行残肢的拍打,使残肢皮肤增厚,提高残肢耐受力,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再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④小儿麻痹后遗症马蹄内翻等通过专业骨科医生手术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对象为14周岁以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

对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及身心进行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 护理

【中国分类号】 R85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25-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在我国始于7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近40年历史。THR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老年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肿瘤和结核等髋关节疾患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与脊柱外科和关节镜一起,被誉为现代矫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1]。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展的同时,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THR患者需要进行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术后早期实施科学的功能锻炼,后期康复护理指导,可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2]。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手术适应症进展

骨性关节炎造成髋关节严重的功能丧失是初次THA的主要适应症。此外,其适应症还有各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性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某些髋部骨折、肿瘤、Peget病性关节炎等。有专家认为,在适应证选择上,最为重要的是疾病的种类和程度以及患者所面临的社会生活需求。对于施行THA患者的年龄选择,以往学者们考虑到THA的骨水泥老化、假体耐磨性能、患者活动量、假体存放时间以及患者对手术本身的耐受性等等问题,因而认为以60~75岁为宜。目前,随着对生物材料的深入研究和置换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年龄限制已明显放宽。冯经旺[3]等认为,Garden III和IV型股骨颈骨折有手术指征、身体条件较好的高龄老人,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内固定往往可能失败,可行THR,但要严格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以保障手术安全。近年在选择THR时,国外学者提出"黄金时代"一词,也就是强调把握手术的最佳时机。要在患者精力、体力最旺盛的时期,采取一切必要的治疗手段,使他们战胜疾病,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2 术前护理干预

2.1术前心理康复教育:心理护理是成功实施手术的重要环节。患者术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因髋关节功能障碍、疼痛、行动受限而急切想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担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不佳,术后不能恢复关节功能,担心不能耐受手术疼痛,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等[4]。充分的术前评估与护理不仅使医生和护士都更好了解患者情况,也是让患者和家属有意识的主动配合围手术期康复工作,做好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5]。①首先建立干预的基础,接纳和尊重患者,耐心认真地听取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陈述,取得患者的信任。②护士以温和诚恳的态度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嗜好、家庭状况、入院后的情绪反应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和防御方式,调动患者潜在的积极性,及时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心理应急水平,为实施康复训练打好基础。

2.2模拟康复训练[6]:指导患者模拟演练术后要进行的康复训练程序。首先介绍术前训练的目的、重要性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使其积极配合,然后将动作、要领、方法及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由专科护士单独指导,使每位患者熟练模拟整个程序,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打下良好基础。康复训练程序分为4个阶段。床上训练:第一阶段肌力训练和第二阶段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要求患者掌握,患肢完成有困难用健侧肢体练习;离床训练:第三阶段负重与行走训练和第四阶段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由专科护士反复模拟讲解动作要领,使患者能熟记掌握。按统一程序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使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

3 术后康复护理

精湛的手术技术必须结合完善的康复护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主导作用,以心理康复促进功能康复,将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心理护理的这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术前护理以消除术前焦虑、紧张,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为主;术后心理护理是术前心理护理的延伸,以解除对疗效的预期、疼痛所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为主,指导功能锻炼和增强康复信心为重要方面的阶段。国内一项针对患者术后的需求和护理对策的问卷调查显示,所有患者回病房后,首先最都想知道手术成功与否,且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问差异无显著性,在得到手术效果告知前紧张情绪达到高峰,如果此时未能给予及时的应对,可能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使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医从性降低。患者对疾病相关康复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增加他们康复的信心,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往往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希望知道的有关知识后,焦虑情绪才能有效的得到控制。做好以上护理的工作,下一步的功能锻炼指导更容易进行。

4 康复训练

4.1术后康复训练: THR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实施是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动态的、连续的、有计划的康复指导训练,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早期活动是 THR术后获得肢体功能的金标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当天,即可给予人力挤压腓肠肌,病人主诉疼痛应提供有效的止痛方式,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主动用力做踝关节的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第1d可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训练;术后第2d-3d,拔除引流管后,应用CPM机训练;术后第3~5 d,协助患髋伸直状况下进行患肢的抗阻内收和外展等长肌力训练;术后第6d,进行卧-坐-立-转移训练;术后第7d,进行上下搂练习和跑台慢速走(适用于髋臼和股骨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患者)。方汉萍认为 很多患者常受疼痛耐受差异、手术方式或身体情况等因素影响,无须硬性规定康复训练从哪一天开始,可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结果和个体差异,指导患者在术后3d内开始进行训练,这样即体现人文关怀,又可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术后开始下床行走的时间早迟视患者康复情况、假体类型、外科操作情况而定,如果是初次接受THR手术且未植骨,软组织剥离损伤少,则术后5~7d即可下床训练,练习步行,但在离床前要在床边进行适应性训练,防止长期卧床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不适;如髋翻修术患者体质差,下地练习步行时间则相应推迟至术后3个月。先协助床边站立的练习,2次/d,待适应过程后再练习行走。借助步行器或双拐进行:坐位到站位触地训练,拄拐站立,患肢不负重;站位到行走训练,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时即可负重或部分负重训练,非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允许少量负重,从脚尖点地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上下楼练习:"好上坏下",即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术侧先下;手术3周后可进行踏车练习,最好在有康复中心、康复器械及康复治疗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

4.2 院外康复训练指导 :出院后康复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治疗效果,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 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肖雪芬等的研究认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急需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和动态、连续的康复指导。院外康复训练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出院时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1)做到六不要:不要双叉,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和矮椅,不要弯腰抬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 不要使用蹲厕。(2)全髋术后软组织修复需6-8周时间,故6~8周内严禁屈髋大于90。(3) 康复疗程中应遵循患肢不负重的双拐行走一患肢部分负重的单拐行走一弃拐行走的原则。3个月后病人可弃拐行走并进行简单的活动。弃拐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注意安全,预防意外摔倒。为确保安全,建议终身使用单手杖。

五 总结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创伤及骨病的高发率必将导致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人数递增。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指导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对于患者而言,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和康复护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重视在THR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的专科护理、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行为等,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但是临床护理中发现,病人康复意识淡薄,对医护人员的指导不能按期完成,尤其是出院后康复训练常常中断而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未来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完善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的康复意识,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运用多样化的宣教方式,如多媒体应用、小讲课、宣传栏等,使病人易于接受宣教内容,取得实效;培养骨科专科护理人才,实施全面的专科训练;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和动态、连续的康复指导,便于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使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管理,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

参考文献

[1] 徐婉毅.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119-121.

[2] 张晓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7-69.

[3] 徐映华,袁湘瑜,胡慧兰,等.人工全髂关节置换术102例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8):108-110.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第4篇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8±10.6)岁,患病部位:左侧14例,右侧7例。对照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5.3±9.8)岁,患病部位:左侧12例,右侧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指导,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前后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依从调查表、膝关节评分标准(VAS)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干预

2.1术前应教会患者行股四头肌静力训练,直腿抬高及踝关节主动运动的方法,并说明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此外,还应教会患者如何使用助行器,为术后扶拐行走作准备。

2.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14天:患者的疼痛已明显减轻,此时,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膝关节的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应达到0~90 o以上。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被动运动。有条件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CPM机)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为[2]:术后第4天开始每天连续使用6~12h,开始伸屈范围在0~45o。以后每天伸屈范围增加10 o,出院时应达到95 o以上。CPM训练强度和频率可逐渐增加,对早期迅速恢复关节功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不使用CPM机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床上膝关节屈伸活动、床边膝关节屈伸锻炼、床上侧身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下床站立下蹲锻炼,此项康复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6周: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主要方法为:患者坐在床边,主动伸直小腿多次,循序渐进;患者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主动伸直,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及渐进负重训练。

2.4心理干预 患者术后常因切口疼痛而拒绝医务人员的功能锻炼指导,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耐心指导和肯定,使患者自觉的进行练习。每日评估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如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程度等,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以利于出院后患者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克服困难,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3结果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V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比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训练脑卒中 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81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约有86.5%的幸存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而发病后康复技术的选择应用及干预介入的早晚,将直接影响着患者预后的功能康复。我们对40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规范化导引式教育训练技术早期干预的康复治疗研究,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择2005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偏瘫病人80例,我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1~71岁,平均62岁,病程时间平均11天;对照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69岁,平均60岁,病程时间平均12天。治疗前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等方面,异性无显著差(P>0.05)。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已确诊。同时也符合以下标准:①脑卒中发病后2~15天,脑出血发病后7~20天,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②年龄在40~71岁,有肢体功能障碍;③无严重认知障碍,检查及训练能配合;④BrunnstromⅡ级以上。排除的标准:①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体力衰竭;②有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治疗;③有恶性肿瘤及出血倾向;④有传染性疾病。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裹控制血压、颅内压、改善循环、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等。①治疗组:规范化引导式教育训练方式,康复治疗小组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功能障碍程度,分阶段设计、制定具体引导教育训练计划,通过边听、边说、边做,使患者获得本体信息,进行主动有意识的活动,体验大脑支配肢体活动的感觉,增强康复信心和乐趣,如肢体的良姿位摆放、Bobath握手、桥式运动、对指训练、抓握训练、坐姿平衡训练、站立行走训练、梳头训练、穿衣训练、入厕训练、用餐训练等。②对照组:采用电兴奋疗法治疗,使用汕头产电兴奋机DL-ZⅡ直流感应电疗机,直流输出5~15mA感应输出为单向脉冲波,每次治疗15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方法采用双极移动法,部位以偏瘫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掌长肌、尺桡侧腕屈肌及前臂肌群,下肢股四头肌、股直肌、股内肌、大收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及小腿部肌群。在对两组患者进行规范化引导式教育训练和电兴奋治疗的同时,给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使患者消除负性心理,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以便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评定方法: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进行评定,经2个疗程治疗后,肢体功能由BrunnstromⅡ级达到BrunnstromⅢ级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X ±S表示。

结 果

两种治疗方法结果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在Bunnstrom、Fugl-Meyer、 CNS3个层面的比值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介入,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了患者的依赖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引导式教育训练方式作为常用的康复治疗技术[3],以往常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临床,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临床量化研究甚少。脑卒中患者BrunnstromⅡ期以上主要特点是肌肉有随意运动,因此,对于意识清醒,检查能够配合的脑卒中BrunnstromⅡ期以上患者,采用规范化引导式教育训练方式进行分阶段、有目的、规范化的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康复信心,同时也刺激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使机体的协调、平衡、控制能力得到改善,提高康复的速度和质量,为患者的全面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组资料研究证明,规范化引导式教育训练方式和电兴奋疗法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BrunnstromⅡ期以上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均有治疗效果,而且规范化引导式教育训练方式优于电兴奋治疗方法,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周士枋,范振华,等.实用康复医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