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发展研究

县域发展研究

县域发展研究

县域发展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一、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辖7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1个省级新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2012年实现全年生产总值30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1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969.2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为7.5:60.2:32.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70.1%和26.5%。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3亿元,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148.5亿元,增长13.2%,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94.0亿元,增长23.2%;农户投资49.7亿元,增长3.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27元,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77元,实际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79元,实际增长10.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洛阳市经济实力实现不断壮大的同时,各县市区没有实现均衡发展,逐渐扩大的发展差异已经制约到了洛阳市整体发展实力。

二、洛阳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通过对洛阳市9个县市研究发现,各县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其中农业发展过于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开放性不足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性、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代价大,企业规模小,规模经营不足,接替产业培育迟缓。

2.各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近几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临汾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 四分之一,而且增长速度也长期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3. 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洛阳市的偃师市是洛阳唯一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虽然洛阳经济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沿海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2年洛阳的gdp为3000亿,是青岛的近一半,是苏州市的四分之一,相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低。

4. 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农民增收困难

由于对农业的不重视,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同时也缺乏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相应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值均存在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而且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难以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制约了农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增收渠道的拓宽,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县域广大农民增收缓慢,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市场消费偏冷的问题比较突出,内需不旺,很难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为了加快结构化调整,洛阳市需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特别是洛宁县、孟津县、新安县要大力发展绿竹、樱桃、黄河鲤鱼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加强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 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加快县域间的城镇化进程。首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其次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提升城镇功能。再次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发展工业、文化、餐饮、娱乐等产业,拓展小城镇的发展空间。最后是做好政策引导,即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同时也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子女就学、就业指导等优惠政策,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解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3.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发展特色经济。洛阳市需要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和政策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发展有特色的项目,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在发展特色产业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以全国百强县市的标准为指导,积极开拓新的产业。同时对一些传统农业大县,要立足实际,积极进取,区分不同情况,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这些县市加快发展。

4.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对民营经济的促进和扶持。为此,洛阳市可以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同时允许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县域发展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贫困县 县域经济 发展 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并发出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国家的重视与号召下,县域经济的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走向了县域经济时代。

县域经济位于国民经济的底层和中层之间,既向下与农村经济相联系,又向上与城市经济相关联,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处于沟通整体和局部联络城乡各产业的战略地位。县域经济总揽农村经济全局,又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我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海洋以及动植物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然而,目前,广西仍然是我国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与相毗连的广东、湖南等省份仍有很大的差距。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广西占有28个,占到所有县级单位总数的25.69%,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县。因而,重视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对于改善广西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何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也成为了决策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的内容丰富,视角多样。如邓舒平(2011)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探寻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和办法;肖越(2011)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全面考察县域经济运行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赵明霄(2011)则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探索,提出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姜涛(2011)则对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等。二是研究的区域不一,涉及面广。崔征和沈颂东(2011)着眼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要从经济发展规律入手,加大政府及国有经济的带动及引导作用。王昱等(2011)基于长三角地区60个县的数据,对其动态收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初步的建议。漆为俊(2011)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提出了促进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方略。三是研究的方法多元,各有特色。如王凯馨(2011)文章以广西忻城县为例,利用熵值法的数学模型,对产业中的资源的优劣势进行综合评价,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可行性选择作下铺垫;韩德军等(2011)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杨松(2011)通过构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虽然,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在内容、区域选择以及方法应用上都比较丰富,关于广西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有全区县域经济的整体研究、县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及一些具体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但针对广西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基本都只停留在定性研究上,没有对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考。如蔡翔等(2009)从资金、产业规模、产业实力、管理、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颜开发等(2011)基于ESDA分析,发现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桂西北地区是全区经济发展低水平集聚区域;李治国等(2011)基于广西北部湾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四大集团”的非均衡区域差异分布的发现,提出发展政策建议;吴柳雪(2010)、农建荣(2009)分别以广西防城港市、德保县为例,对县域经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以广西贫困县靖西县为对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剖析其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发展策略,这不仅能利于改善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广西其他贫困县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区概况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22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苗等11个民族,总人口62.97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到99.4%,是壮族聚居的边境人口大县。靖西县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水平却比较低下。虽然,近年靖西县的县域发展水平,即GDP,呈逐年增长。但与广西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以2010年为例,广西的GDP为9569.85亿元,人均20219元;县级市桂平市、北流市的GDP为16.22亿元和15.33亿元,分别占全区GDP比重的1.69%,1.60%。博白县的GDP为14.13亿,约占全区1.48%。而靖西县GDP仅为71.93亿元,仅为全区GDP的0.75%。2010年人均广西全区的人均GDP为20219元,而靖西县的人均GDP为14098元,仅为全区的三分之二,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由于靖西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广西贫困地区的典型特点,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广西贫困县经济发展特点及制约发展的因素,对于开发有效的扶贫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文中数据均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年《百色市统计年鉴》及相关公开资料搜集计算整理。在模型中,选取GDP(Y)作为因变量,由于靖西县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故选第二产业比重(X1)、第三产业比重(X2)作为自变量,其它的自变量还有财政支出比重(X3)、城镇化率(X4)、投资率(X5)。其中,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支出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

(三)研究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对因变量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其与每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确定影响其变量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再通过自变量因素的改变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趋势。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模型为:

Y=α+βX1+ +γX2+……+ξ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根据SPSS分析结果(如表1),剔除财政支出比重X3,建立Y与X的关系式:

Y=6.816+0.672X1+0.453X2 -1.126X4+1.118X5

由表1可以看到,X1、X2、X4、X5的相应概率Sig值均小于0.05,说明系数较显著。另外,表2中,可以看到模型可决系数R的平方为0.983,调整的R方为0.974,拟合集成度很高;DW=1.841接近2通过检验,不存在自相关。

四、结果与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投资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加投资率以及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可以显著增加靖西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百分点的第二、三产业能相应增加0.672、0.453倍的地区GDP,增加一个百分点的投资率可以增加1.118倍的地区GDP,可见,第二、三产业以及投资率对地区GDP的拉动作用相当大。而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却有阻碍的作用,分析的结果与靖西县的现实情况一致。

首先,靖西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目前,靖西县已探明的矿产有锰、硫铁、铝土、红锑、磷、重晶石等18个矿种。其中铝土矿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储量达25亿吨,是广西探明的特大型铝土矿床之一。加上锰工业基地等的创建,引进了许多工业企业,特色工业经济成为靖西县县域经济发的主动力,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了近年来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特色工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影响也很明显。靖西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古龙山、通灵、旧州三在核心景区,有山水“小桂林”之誉,气候“小昆明”之称,是新兴的旅游之地。近年来,靖西县的旅游经济慢慢发展起来,促进了该县的经济发展。由于靖西县仍然是部级贫困县,政府对靖西县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投资额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工业领域,旅游业,这些举措都有效提高了靖西县的经济发展。

最后,城镇化率越高,在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越大,对于靖西县比较贫困的地区来说,这些投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目前靖西县的城镇化率增加速度远小于第二、三产业比率的增加速度,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动力,这些都会影响其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结果分析,可以明确看到第二、三产业对靖西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同时也看到了投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995~2010年靖西县GDP等指标呈现逐年增长,然而GDP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人均GDP还远远低了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投资率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和提高投资率都能有效增加GDP。另外,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主要是该县城镇化水平的速度低于第二、三产业增长的速度,农村劳动力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不足。而且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对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发展特色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旅游业的兴起,靖西县应以特色工业,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大力促进特色工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并依托特色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1、培养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目前,靖西县虽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的特色工业,是其一大优势,是带动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小企业,自有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较好的市场需求和机遇,想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可是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不能做强、做大,最终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无法形成规模的发展。因此,靖西县应大力发展以矿产资源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加快实现工业信息化、自动化,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在培养龙头企业上,要实施名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引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增强企业实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

旅游业也是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今后,应继续强化这一优势。首先,应加强其区位优势,大力进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大西南向东南亚重要陆路通道的作用。靖西县目前交通方面的通道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配套设施不齐备,应继续扩展其旅游、交通服务业,争取发展成为联系大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其次,靖西县应继续加强其旅游业的发展,积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靖西县以溶蚀高原地貌为主,山明、水秀,以奇峰异洞闻名。目前有古龙山峡谷群、通灵大峡谷、三叠岭瀑布等旅游景点,还有许多沿未开发的景点;同时靖西县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民俗旅游也是其一大特色。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强化边境跨边游、田园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靖西旅游特色,提高文化含量,增强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加大宣传力度,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体系,同时利用旅游业促进相应服务业的发展。

3、大力招商引资,加强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

靖西县在特色产业上,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生产加工能力弱,生产的产品品种少,大部分企业只停留在采集等低级层面,加工以及深加工等方面的企业很少,并且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无论是纵向联系还是横向联系都比较少,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产业链条不长,导致县域特色产业实力比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招商引资,创新投融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资本流放。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大型的企业,加强其深加工能力。另外,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强产业的规划,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引导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形成前后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强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4、在工业和旅游经济的带动下,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靖西县的土特产资源种类繁多,端午节药市历史悠久,现已逐步扩大到桂西南乃至越南等东盟各国。因而,要积极优化整合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其次,该县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现代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大力扶持本地工业和旅游业以及相关联的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吸引本地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城镇就业,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这样不仅能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还能提高城镇化的速度,避免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邓舒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1~62

[2]王凯馨.基于熵值法对县域经济发的综合评价[J].经济师,2011(01):82

[3]肖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论证[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01):113~114

[4]赵明霄.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J].中国金融,2011(02):73~74

[5]姜涛.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2):39

[6]崔征,沈颂东.内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理性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11(01):103

[7]王昱,肖红姗.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动态收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02):25

[8]漆为俊.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1(05):68

[9]韩德军等.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98

[10]颜开发等.基于ESDA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8~29

[11]李治国,李莎.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兼论桂林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1):57

[12]蔡翔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9(06):145

县域发展研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县域经济是行政建制经济,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至今,县域经济研究已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县域经济研究虽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仍还处于探讨阶段。

一、县域经济研究的发展阶段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更有行政建制经济特色。以往县(市)作为行政建单位,虽也提出发展县(市)经济,但明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却是近几年事情。根据县域经济研究的进展,县域经济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萌芽时期(1978年~1985年)。十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往被忽视的县域经济的也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这一时期,县域经济研究却还处于萌芽时期,各方面特别是理论工作者对此关注得比较少,主要是各级实际工作者为了本县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是成长时期(1986年~1991年)。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建设力度的加大,胡福明教授于1986年撰写出版了《中国县域经济学》,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出版的县域经济方面研究的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县域经济的研究正式确立。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分支正式发展起来。《中国县域经济学》发表,标志着中国县域经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由于当时我国还在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基层的县域单位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不多。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对区域经济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专门研究县域经济的则相对较少。既是有相关方面的文章也主要是工作计划、工作要点等之类的文章,缺少理论深度。主要研究成果就是199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由孙学文等著的《中国县经济学》,这本书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反映了当时我国县域经济研究的情况。

三是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到下半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正式确立。经济发展实现了由计划到市场的突破,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迎来新的时代。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研究也步入一黄金时期,县域经济研究在全国得到了重视。先是一些实际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写出了一些研究县域经济的文章。一些理论工作也参与到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发表了一批文章、出版了一批专著。1993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又出版了由王长远主编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一书。199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谢自奋、凌耀初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这是继胡福明的《中国县域经济学》后的又一全面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专著。1997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高级经济师王占国的研究专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是这一时期县域经济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这是全国第一部研究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的学术著作。”199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王铮等著的《走向县域可持续发展》;2001年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朱舜的《县域经济学通论》和王怀岳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等两本专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熊跃平著的《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据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从1994年到2002年之间就发表文章2000多篇。各期刊、报纸、网站也纷纷开辟“县域经济”专栏,经济日报还办一个县域经济专刊,并办了一个县域经济网。经用“百度”搜索工具检索,网上共县域经济类网站10多个。宁夏、河北、湖北等一些省区还召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讨会。可以说我国县域经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时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谈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时,第一次非常明确地提到了要“壮大县域经济”。此前,尽管在党和政府的文件报告中,也曾多次使用县(市)经济这一提法,但明确使用县域经济这个概念这还是首次。这是党和政府对理论界、实践界的多年研究的成果的认可,这必将促进县域经济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县域经济研究中的成绩与问题

通过对有关县域经济研究方面文献、专著的研究,我们发现,前一段时期我国县域经济研究取得了不小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得比较全面,所发文章和专著几乎涉及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二是研究队伍比较庞大。由于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层单元,对这一经济领域的研究既有县乡一级的实际工作者,又有专门的理论工作者,有领导干部,有经济学家,有工人、农民、学生等,研究队伍很是庞大。三是研究进展比较迅速。从1986年胡福明发表第一本专著到现在,仅有10多年的时间,大规模的研究也只从近几年才开始,但发展很快,出版了一批专著,发表了不少有理论深度的研究文章。

我国县域经济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发表的文章比较多,但大都是一些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之类的文章,造成一些措施、对策相似也在所难免。由此带来大量文章的低水平重复;二是理论性不强。文章缺乏理论深度,只是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没有深入。2000年以前的文章这种情况表现得特别明显;三是定性的研究比较多,定量的研究比较少。县域经济的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更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的参与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县域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县域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论断,即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一重要论述,是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出发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主题的展开和深化细化具体化,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我国县域经济研究要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不断地拓宽县域经济的研究的“面”和“点”。比如,由于县级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县域经济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因此,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县域经济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县域经济经济发展建立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促进县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也是适应新阶段的新任务、新环境和新条件提出来的。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县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县域经济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地、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就要求从过去那种侧重于解决县域经济温饱问题、偏重于沿海地区发展、偏重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观,转变到更全面、更高层次、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观上来;必须以和谐社会理念,回答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特别是解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胡福明:中国县域经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3]孙学文等:中国县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4]王长远: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县域发展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 苏南 苏北 差异

Abstract: Jiangsu is a economically strong province in China,but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ies in this province is highly unbalanced,especially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is expanding.How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ounties and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interactively between county economy and county financia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we didi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ir current situation,then make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ounty financial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Jiangsu province,and analyze the reasons,then make meaningful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unty Finance South of Jiangsu North of Jiangsu Difference

一、江苏省县域经济和金融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经济的现状分析

第一,地区生产总值(GDP)方面,无论是苏北县域还是苏南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近十几年来都保持着上升趋势,而苏南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基本保持高于苏北县域的状态。第二,社会固定投资总额(FIX)方面,两个县域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近几年来苏北县域体现出明显的超越苏南县域的态势。第三,财政支出(EXP)方面,苏北县域稍微高于苏南县域,这与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紧密相关。

(二)县域金融的现状分析

首先,金融相关比率(FIR)方面,江苏省苏北县域和苏南县域金融相关比率基本上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从总体趋势来看,苏南县域基本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近两年来苏南苏北之间的差距开始有拉大的趋势。其次,从金融中介效率(SLR)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南县域的金融中介效率明显高于苏北县域,整体而言两地都在稳健中求进步。最后,金融机构储蓄结构(FSS)方面,在苏南县域这类经济和金融都相对发达的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已不再主要依靠居民的储蓄存款,而是有更多极具发展潜力的多样化经济金融形式的存在。

二、江苏省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7年至2011年间的《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是1996年至2010年间共15年的数据。

(二)实证检验

1、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分别对苏北县域和苏南县域的相应指标进行了ADF单位根检验,以发现这些变量是否具有同阶平稳,实证检验得出ln(fix)、ln(ex)、FIR、FSS和ln(GDP)都是平稳的。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长期来看,无论是在苏南县域还是苏北县域,金融机构储蓄结构FSS和GDP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而不同之处在于金融相关比率FIR,在苏南县域这种较发达的地区,金融相关比率与GDP互为因果关系,而在苏北县域这种欠发达的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只在短期内与GDP互为因果关系,而在长期内,只存在FIR影响GDP,而GDP并不能成为影响FIR的原因。

3、实证结果及结论

通过以上检验结果可见,在较发达的地区,各方面发展较快是因为全社会积极的经济和金融活动的促进作用,而非将财富简单的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种传统的理财途径;而与其相反的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居民储蓄的保值增值,而非其他投资途径,因此也造就了苏北县域一直落后于苏南县域的局面。

综上所述,鉴于江苏省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省内苏南苏北差异的实际情况,为了缩小差异实现江苏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推动江苏省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对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应起到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圣明,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

县域发展研究范文第5篇

[摘 要]吉林省目前正处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县域义务教育作为提升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能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吉林省目前存在非均衡发展的现象,总结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吉林省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在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2007年,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在2012年3月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要“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可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吉林省目前正处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县域义务教育作为提升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研究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对提高全省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县域行政区划较为稳定且重视基础教育发展。我国的县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初秋战国时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制度演变,县级政府在整个行政区划中仍然拥有稳定的管理权及决策权,且县级财政相对独立,有利于县域义务教育的发展。目前,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重要的基础单元,具有其独特的发展趋势,县域教育主要以基础教育为主,其中更加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为县域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县域教育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随着我国在义务教育领域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推进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更加具体化,明确指出要以“以县为主”发展义务教育,使得县级政府的职责不断明晰,避免了县一级政府走“形式主义”的道路,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因此,在县域范围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加现实可行。

最后,县域义务教育拥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农村义务教育,我国早在2002年颁布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其中县级政府须担当的主要职责被明确提出;2005年教育部立足从制度、政策等多方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在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之后国家又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安全工程建设、校舍改造等具体问题颁布了许多政策法令,随后省级及市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响应号召,相继出台政策法规,为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象严重,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县域教育范畴内,城乡二元结构也较为突出。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校际、个体间的非均衡,具体到公用经费支出、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生源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非均衡分配。县域教育体系中以基础教育为主,幼儿教育、中高职业教育为辅,而基础教育中义务教育无疑比重最大,所以,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解决县域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是极其必要的。

其次,县域经济的腾飞需要县域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做支撑。县域范围内大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产能也较为有限。县域经济的粗犷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创新人才的缺乏,缺少拥有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优秀人才。如果县域教育能够均衡发展,为县域经济供应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有利于经济由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发展方式。抓县域教育就要从基础入手,首先推进县域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最后,县域义务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事业本身就是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增长知识技能的基础产业,在提升国民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精神、举止行为都不断趋于和谐。除此之外,县域义务教育在努力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消灭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举措,一旦城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便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吉林省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概况

吉林省政府一向重视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法令,指导各市(县)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具体工程建设、制度改良等。具体可以按照扶持重点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注重改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自2002年起,吉林省便组织实施了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省便已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4.64亿元,新建校舍达189.1万平方米。①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整合教育资源,吉林省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将办学基础条件差、生源少且教师资源稀缺的中小学进行了合理调整。2009年,吉林省提出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校舍安全状况,建立校舍安全档案,并按照国土部门、水利部门以及地震部门的相关意见进行建设落实,真正做到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2012年,吉林省财政厅、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通知》,为做好校舍改造工作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扩容改造等提出了具体规定。

第二,关注特殊群体的义务教育问题。自2004年起,吉林省对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资助政策,主要免除其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双管齐下可以基本保障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目前,此项优惠政策已普及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在吉林省2012—2020年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并完善落实就近免试入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证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相关制度和服务体系”。

第三,重视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改善。2012年,吉林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推进计划,并成立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推进计划领导小组。下发了《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管理办法》、《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配餐模式及内容、餐饮卫生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敦化市黄泥河中学以及汪清东振小学在率先启动营养改善项目后,孩子们都吃上了免费且安全放心的营养餐。

第四,注重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吉林省自2009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计划”覆盖了全省42个县(市、区),为县域教育注入新鲜动力。2010年,吉林省组织了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为中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平台和机会。在吉林省2012—2020年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中,提出“逐步扩大教师流动范围和比例,促进优秀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每5年进行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3年时间建立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启动实施中小学城乡同步备课系统建设项目,用3年时间构建起全省统一、各级贯通的信息化平台,建立起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目标,旨在提高县域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 吉林省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吉林省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吉林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7046所,其中普通初中1209所、小学5837所;义务教育阶段的专任教师共191540人,其中普通初中的专任教师占35%,小学专任教师占65%;全省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的初中生有301.15人,在校小学生有527.33人。②但是由于吉林省各市(县)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人力、土地和资本等资源条件的各不相同,各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呈现非均衡的现象。

按照县域的广义概念,本文以吉林省的长春市宽城区、桦甸市、集安市、延吉市、通榆县、梨树县等六个试点县(市、区)为例,以2009年数据为依据,从教育经费、办学设施、师资队伍以及生源等四个方面讨论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的程度。本文采用计算基尼系数的分析方法,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的标准来综合分析各项目的非均衡情况。③具体如下:

1.教育经费均衡情况

教育经费的均衡情况可以通过计算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来衡量。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发现6个试点县(市、区)中通榆县、梨树县中小学的基尼系数均小于0.2,表示生均公用经费绝对平均;长春市宽城区小学和初中的基尼系数表示其生均公用经费比较平均,但小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桦甸市和集安市中小学的基尼系数均在0.3—0.4之间,生均公用经费有一定差异;而延吉市中小学分别为0.409、0.432,超出了基尼系数的“警戒线”,表明生均公用经费相对差距较大。6个试点县(市、区)中小学的平均公用经费在0.2—0.3之间,处于比较均衡的水平。但若以吉林省试点县以外的其他全部县(市、区)为样本,那么会不难发现吉林省的生均教育公用经费支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吉林省许多县(市、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很低且难以兑现,还有多数地方财政除了按比例承担县本级的经费外,其它公用部分的投入能力有限,公用经费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2.办学设施均衡情况

办学设施的均衡情况,通过计算“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体育场(馆)面积、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等四项指标的基尼系数来综合衡量。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发现6个试点县(市、区)小学平均办学条件均衡状况基尼系数为0.439,差距较大;中学平均为0.365,办学条件相对合理,但存在一定差距。具体的长春市宽城区以及集安市小学的基尼系数均在0.4—0.5之间,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延吉市的中、小学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03、0.683,表明办学设施方面差距悬殊;其他县(市、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状况的基尼系数基本均处于0.3—0.4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综上数据分析表明,吉林省的县域义务教育在办学设施方面非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县域义务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与办学标准差距较大的矛盾比较突出。

3.师资队伍均衡情况

师资队伍的均衡情况通过计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师生比两个指标的基尼系数进行衡量。根据计算,6个试点县(市、区)中学、小学平均教师队伍均衡状况基尼系数均处于0.2—0.3之间,师资队伍的分配比较平均。其中,桦甸市、延吉市小学教师队伍师生比均衡状况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68、0.379,有一定差距;延吉市中学教师队伍师生比均衡状况的基尼系数为0.419,差距较大。仅从这两项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出教师队伍的均衡状况,但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吉林省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比较明显,特别是专业性结构失衡问题较为严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不高且适应能力不强。

4.生源均衡情况

生源均衡情况通过研究小学非服务区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比例这个指标的基尼系数来衡量。6个试点县(市、区)中学、小学平均均衡状况基尼系数分别为0.390、0.451,中学有一定的差异,而小学差距却较大。具体的通榆县、梨树县其中小学均衡状况基尼系数均在0.5以上,差距悬殊;其他县(市、区)中小学的均衡状况基尼系数都在0.3以上,有的在0.4以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县域内选校择校人数较多,学校之间生源状况差异比较明显。学生择校的主要流向首先是质量较高的学校,其次是条件较好的学校,生源状况间接反映了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

(2)吉林省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1.县级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有限且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吉林省的教育经费存在非均衡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县(市、区)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延吉市(县级市)为例,2010年生产总值是2063602万元,教育经费的总投入额为49512万元,占GDP的比例为2.4%,比吉林省教育经费投入占全省GDP的比例低0.5个百分点。④根据有关资料,2010年,吉林省某县共投入义务教育资金16565.20万元。其中:中央、省级拨付某县义务教育资金14784.39万元,占总投入的89.2%;县财政用于各项专项资金配套资金投入1521万元。县本级财政安排义务教育资金1781万元,占总投入的10.7%。⑤可见,县级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少,主要以中央、省级拨付教育资金为主。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会严重影响县域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待遇以及学生的生活补助等都有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除此之外,县级政府对国家及省级下拨的教育资金管理不当的情况普遍存在,义务教育经费在筹集、投入,分配、拨付过程中,部分资金滞留在财政或教育部门。县级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分配并拨付到有关单位账户,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部分学校没有制定本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且学校的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没有在校外公布,缺少群众的监督。自从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也随之取消,县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来源更加得不到保障,加之县级政府对下拨资金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无疑都会影响县域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

2.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

县域经济与县域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互动影响,县域教育作为一种基础的先导性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培育、输送创新人才,为其营造和谐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会聚集大量社会资源,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改善县域教育的基础设施环境,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教育投资,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的教师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在一个良性循环中会吸引大量生源和教师,使得县域内城乡、校际之间的义务教育能够均衡发展。而目前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很难发挥其对县域教育的促进作用。目前,吉林省内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正呈现出一种“教育二元结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与城市教育相差甚远。例如,从纵向比较,2010年松原市的GDP为11028463万元,比乾安县多9766112万元,松原市投入的教育经费是乾安县的4倍多,除此之外,松原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51所,专任教师21328人,而乾安县仅拥有中小学校76所,专任教师3734人,差距比较悬殊;从横向比较,通榆县的GDP是靖宇县的1.94倍,同时投入的教育经费也是靖宇县的1.52倍。⑥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是影响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不尽合理

吉林省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和相关具体制度的影响,因为之前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改良制度时都秉承着“以城市为核心,优先发展城市”的传统理念,造成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聚集到城市中小学,不可避免地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薄弱学校,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存在一定差距。除此之外,因为一些“重点中小学制度”的施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这样便导致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正因如此,薄弱学校缺乏与其他学校相竞争的实力,学生、家长便会选择城市学校或者乡镇较好的学校,薄弱学校的生源不断减少,学校的收入来源减少,教师工资待遇下降,会导致优秀教师的流失,进入恶性循环。所以说,政策的制定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均衡发展、公平发展的理念,会严重影响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4.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尽完善

目前,吉林省农村中小学校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造成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学校的管理制度除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留住生源、维护好学校与教师的关系,然而大部分农村教师对学校环境的满意程度都较低,认为在农村学校教学不仅工资水平低,最重要的是学校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提升空间和个人发展空间,并且学校没有健全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教师的自身利益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具体表现在农村学校校长选拔没有明确的选拔机制,学校大小事宜基本由校长一人决策,缺少必要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学校对教师的个人发展缺乏重视,没有组织培训和交流的具体规划;寄宿制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符合基本标准的食宿条件;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缺乏条理性、针对性等等。正因为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尽完善,造成学生、教师的向上流动,加剧了县域内义务教育的非均衡现状。

四、 推进吉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育资金的监管

吉林省为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制定了《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学起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不仅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同时也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吉林省应当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随之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转移支付的范围和额度,尤其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转移支付力度。在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教育资金的监管。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对上级和本级义务教育资金负有主要的管理责任。上级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教育部门义务教育资金的监管,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资金,特别是春、秋季学期开学前,要及时拨付部分资金到校,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同时要指导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负责监督义务教育资金的使用。提高学校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财经与法纪意识。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应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制定本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并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外公布,接收师生和群众的监督。同时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集、投入,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建立举报和通报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逐级落实责任,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改善办学条件

为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吉林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了《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规划(2011—2015)》,其中提出了“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薄弱学校建设,重点解决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信息化的配置及校舍改造等,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保障所有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求,此项规划刚开始执行不久,吉林省有些县级政府还未能完全按照此项规划中的标准建设,省市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宣传和实施力度,强化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要按照相应标准并结合各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只有有标准可依,才便于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均衡情况,例如,吉林市建立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通过评估校园、校舍、老三室建设、信息化建设、体美音器材等六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并将结果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使得对“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有了具体的评估标准,便于从均衡发展的视角进行管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互动交流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保障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城乡、校际间均衡的核心。首先要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制定优惠政策,防止农村教师资源继续流失。比如由省级划拨更多的教师编制,使得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得到与城市教师同等的待遇;增加对教师生活、娱乐与工作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在农村工作的满意度;在省级或市县级的职称评审、教师表彰或者骨干教师选拔中增加对农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各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给予农村教师交通、伙食补贴或者奖金津贴等。其次,改革优秀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吉林省各县(市、区)可以效仿城市学校的教师引进机制,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应聘要求。除此之外,协调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关系,同时运用远程教育和培训基地,双管齐下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快捷的服务。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师资流动机制,鼓励优秀教师的互动交流。教师以及校长的定期交流,可以促进各校际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例如通化县实验小学积极开展交流互助活动,校长及优秀骨干教师与通化县三棵榆树中心小学教师交流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4)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教育成果评估机制

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维护师生权益、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具体的内部管理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科学规划学校课程,薄弱学校一般对音乐、体育、美术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编排较少,学生提高全面综合素质的机会不多,学校应当增加相关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时间;二是针对寄宿制学校,加强后勤管理,吉林省可以模仿山东省蒙阴县从学生的“流程式”管理模式,从学生的吃、住、行、医、学、安全、娱乐七条线入手,由生活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三是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家长的评价反馈设置不同的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也要建立教育成果评估机制。因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宗旨是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如何衡量教育质量就要通过一定的评估机制来实现。省市级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及家长评价体系、教师自我评价体系、学校间互动评价体系来实现科学评估,这样成功避免了以往评估片面性和不真实性的问题。

注解:

①数据来源:邵方超,李林岩.吉林日报,2007(001).

②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局编.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③本节数据来源: 吉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 吉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研究报告:2010.

④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局编.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⑤郭庭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浅析:2011.

⑥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局编.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张黎,余志君. 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教育资源整合新探[J]. 教育发展研究,2007(06):61—65.

[2]张斌,丁敏. “标准”驱动下的县域教育均衡发展[J]. 当代教育科学,2011(06):20—23.

[3]杨春. 江西省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MPA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4]师玉生.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