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 广泛调研,充分了解实施联片科研存在问题

2012年12月,我们对全县中小学联片科研实施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联片教科研态度、内容、问题、效果等方面调查和对学校联片总结分析发现,延庆县实施联片科研还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培训跟进不到位、实施只布置任务缺乏深入研究、管理力度不够、评价不到位等问题。

1.制度不完善

通过调研和深入各片视导了解到各片、校只有实施联片教科研工作制度,没有管理、评价、激励等其他制度,在联片活动中,教师们靠自觉性参加各片活动,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活动的效率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2.管理力度不够

联片科研是一个区域内学校的联合教育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新的科研活动,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共同管理下开展,两个管理部门要整合管理资源和相互配合,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保障联片教科研的更好更快发展。

3.评价不到位

联片科研实施以来,教育管理部门没有针对联片科研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也只是把对联片科研的评价纳入对教师的业务考核中,评价方式和标准还不明确,一概论之。这种缺乏评价机制和模糊评价的状态对学校和教师参与联片科研活动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联片科研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调研中发现,各片、校对教师评价只是对每次活动的研讨、填写问卷、反馈本次活动的优劣等,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延庆县联片教科研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延庆县联片科研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两个文件精神,将教师参与联片科研活动取得的成绩纳入到评职、晋级、评先等工作中,以致无法激励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布置任务多,研究的含量少

教师能力有限,包括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第一,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教师每天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编写教案,处理班级事务,还要填写各种表格,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接受各种检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操劳,如此下来,大多教师已感觉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活动。

第二,教师的教研能力有待提高。参访教师表示:通过参加培训,自身的教育理念有所更新,研究意识有所增强,但是,由于教育理论知识的相对缺乏、教育研究方法了解不多、教育研究实践经验很少、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还不够,进行教学研究难度比较大,困难比较多。

5.缺乏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实质是专业引领,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实践关系的重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获得巨大动力。参与联片科研活动的教师都是来自于教育教学一线,所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专家给予支持和指导。调查表明,联片科研活动中教师对专家引领的需求是强烈的,而教育研究却严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导致研究的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科研的实效,必须重视和加强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

二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联片科研有效实施

针对以上联片科研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以提高联片科研的有效性,促进延庆县教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1.实施协作区管理,使联片科研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区域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县教委出台了《延庆县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把全县中小学划分为协作区,明确各方职责,制定相应制度,以协作区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联片科研规范化、制度化。

第一,成立协作区,明确职责。(1)成立协作区。综合学校区域分布、教师和生源数量、城乡学校差异等多种因素,依据协作区基本均衡、学校自主与中小教科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分学段选择城区学校和相关区域的川、山区学校分别组成协作区。目前延庆县的20所中学按地理位置就近划为3个协作区,32所中心小学按照城、川、山划分为5个协作区,以协作区为单位开展科研活动。(2)明确职责。一是县教委、教科室的职责。制定延庆县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延庆县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评价方法,推出了从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到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后期的检查,再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申报、评审、鉴定、验收等一系列制度;县科研室为各协作区建立研究档案,县科研室科研人员分工合作,实行协作区承包制;每年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优秀研究成果评审,召开全县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表彰会。二是牵头学校工作职责。成立协作区工作领导小组,由牵头学校校长任组长,协作区内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牵头校与协作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探讨本协作区的科研管理工作,制定符合本协作区实际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组织本协作区对教育教学管理及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研讨,根据各校所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究成果展示、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协作区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成立专题研究小组,由牵头校科研主任担任组长,协作区内其他学校的科研主任为成员,定期组织协作区内相同或相近的课题承担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交流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好协作区内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建立协作区内研究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研究质量,促进协作区科研均衡发展。三是成员校工作职责。主动与牵头校合作,积极支持参与协作区内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教师培训、课题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干部教师的管理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第二,制定了联片科研的有效制度。联片教科研活动开展的如何,要有有效的制度做保证,我们制定了《联片科研管理制度》《联片科研交流研讨制度》《联片科研评价制度》。各协作区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确保联片科研活动规范运行。如小学第五协作区制定了《学期计划研讨制定干部会议制度》《协作区干部、教师交流任职任教制度》《协作区干部联合视导、管理互访制度》《区域优秀教师示范制度》等等。再如为了保证协作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中学第一协作区制定了《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学校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期中考试命题要求》《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期中考试分析要求》。有了相应的制度保证,使联片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条理化。

第三,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活动。协作区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由牵头校科研主任组织,在牵头学校校长的领导下开展;牵头学校的科研主任负责制定本协作区的活动计划,召集开展本活动区内的科研活动,总结本协作区的科研工作;每次研讨活动要有时间、地点、研究专题、参与研究人员的发言等较为详细的记录(建文件夹保存);每学期要有开展研讨活动的总结(电子稿或文本);每学年进行专题研讨活动交流、表彰。

第四,加强联片科研的评价,促进延庆科研工作均衡发展。联片科研评价,实行捆绑式评价,对每个协作区的活动开展情况、研究成果(解决问题情况)、干部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变化情况等方面给予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

2.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协作区干部教师研究水平

学校的干部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施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为丰富干部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干部教师的研究能力,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各协作区根据干部教师的需求,针对不同人员开展多层次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协作区干部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县教委统筹县域内外专家资源,充分发挥专家对我县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适时邀请市、县专家对全县的干部教师进行培训;教育科研处研究人员坚持做好为学校科研工作服务,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教师的合作,定期到学校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给予分层具体指导,开展适合教师的科研方法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实践中我们采取办班的形式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引领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一,开设骨干教师科研培训班。为了提升干部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时期,延庆县与首师大联合开设了“延庆县骨干教师科研培训班”。期间系统地学习了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的撰写,调查工具的编制,质、量的分析,研究成果的撰写(论文、述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等等。参加学习的干部教师更加明确了科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的呈现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炼问题,提哪些问题等,调动了他们科研的积极性。如有的学员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了解到了一些以前从没有知道的内容和好处,了解到在小学进行教科研的意义,认识到课题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总结工作,找出一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科学方法。”还有的学员写道:“参加培训后,我不断深入思考:‘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何来?我们可以思考:学校情景中发生了什么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不解决行吗?哪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有哪些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哪一个方案是最可行的,也就是最有效的?如何实施这一方案?如何评价实施的结果?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读、研讨,为校本培训提供了针对性很强的素材,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等要借助校本研究发展起来。”

第二,走出去。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各部门举办的“教育科研培训活动”。如2012年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参加华北师大的培训活动。组织延庆县科研主任等领导、带课题的一线教师参加北京教科院、北京教育学会等部门组织的各级培训活动,提升干部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各协作区也不断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和走进各个学校交流学习。如带领教师去周边各省及北京市各大名校学习。

第三,请进来。县、协作区聘请各级专家指导干部教师教科研工作。如中学第三协作区聘请北京市教育学院李h教授、伍春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文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焦宝聪教授、张晓龙、孙晓梅、卢穆稚教授、邵燕楠教授、苏尚峰教授、刘晓玫教授、黄燕宁教授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再如,小学第一协作区的教师聆听了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张立军、特级教师陈延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张春利等知名专家讲座等。

3.引导教师开展有效科研

科研兴校,以科研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广大干部教师的共识。为了提升延庆县教育质量,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们鼓励干部教师“不但做了还要记录下来”,并善于将日常教学经验总结上升为专题总结,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勤于思考问题。通过写教育叙事,让教师把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写成叙事文章,提供感性的体验与借鉴。组织教师写教学随笔,随时记录教学中已采取或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反复尝试。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引导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案例,形成对问题的再认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开展教学反思,唤起教师的改革热情,唤起教师内在的职业生命潜能。反思与研究结合,使教师职业生活充满激情与理性,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专业生活方式。

“十二五”期间,延庆县立项北京市规划办重点课题“农村地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的行动研究”课题,以此课题带领各协作区开展课题研究。各协作区根据协作区内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申报了协作区子课题开展研究,县总课题组带领各协作区开展了申报工作的指导、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论证、过程性研究的指导、阶段成果的撰写等活动,各协作区更加明确了科研工作流程和科研课题研究步骤,各校根据协作区子课题组织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每学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及经验总结能力。

4.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探索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树立“教研和科研相结合”的思想。提倡教师在教研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形成理论、规律,上升到科研。与此同时用在科研中掌握的理论、方法、策略来指导教研活动,在教学中验证其真伪与优劣。

努力构建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的主题为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专题活动方式。各协作区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来提高教研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开展联片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落实教学常规为基础,以建立校际之间的教研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案例研究、教学反思、经验交流、典型带动、骨干引领、校长主任论坛、教学分析与评价、专题联手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教研成果展示等为主要形式,全员参与,联片互动,促进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按片划分教研区域,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多层面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努力实现教研制度创新和教研水平的提升。根据我县实际,确定联片教研工作的具体目标是:

1、探索联片教研方式,努力创建与完善县教研室、区片、学校三级网络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模式,切实创新教研机制。

2、充分发挥省市教学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校际互动,实现课程改革的区域整体推进。

3、城乡联动,区片互动,以驻城学校带动乡村学校,以强校帮扶弱校,整体提升教研水平,促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

4、以研促训,研训一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工作要求

1、健全组织。各区片成立联片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区片教研活动的领导和整体策划工作,并积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成立以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学科教研员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本区片教研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活动计划。

建立区片学科联合教研组。选聘区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跨校学科联合教研组组长,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教学交流,组织教学观摩活动,进行专业引领。

2、职责履行。各片组要积极组织各成员校按照发展规划和活动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应保证2—5次活动。要以解决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重点,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方式以及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3、活动形式。活动采取轮流主办的办法进行,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协调安排,定期召开小组成员联席会议,研究制定各区片联片教研活动方案并上报县教研室。具体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等由各区片工作小组集体研究确定。

4、总结交流。各区片要注重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要抓好有形成果的建设,重视教研成果的交流与推广;要做好活动记录,及时总结并做好文本、图片及音像资料等过程材料的整理和积累。

5、区域划分。全县划分为三个区域,其领导小组构成如下:

东区:含实验中学及水三个乡镇的中小学,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为副组长,为成员。

西区:含三乡镇的中小学,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为副组长,为成员。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14年,日照市围绕加强学校校舍建设,完善学校运动场地及室外设施、教育装备和师资配备四个方面,计划投资11亿元,全面开展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对教育装备的采购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本文结合五莲教育系统部分学校以往招标采购范例及做法做一些分析探讨。

2 存在问题

前期调研不到位,计划性不强,采购产品不适合校情 采购预算和计划是执行采购的基础。学校在采购前应加强市场调研,制订科学、合理、细化的采购方案,满足教学所需。如在2012年,五莲县部分农村小学选用液晶触控一体机作为显示设备对多媒体教室进行了升级改造,由于没有考虑到村完全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信息技术素养不足等因素,设备的核心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过分重视价格,产品的性价比不高,缺乏前瞻性 五莲县是经济欠发达县、财政困难县,学校装备建设资金大多来自学校公用经费,为节省资金,在采购时只要“够用、好用”就行,对先进技术跟进不够,产品“适度超前”方面考虑欠缺,把低价当做采购的主要指标。如在2012年,有些中心以上学校仍然选用之前就使用过的价格低、寿命短的长焦投影机、电动银幕对多媒体教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对这些设备教师使用虽一时得心应手,但也因此增加了与整体信息化发展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全面融入,无障碍对接的难度,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发展不均衡,定位不准确、装备缺乏特色 学校在选购装备时,应结合自身发展规模、特色发展,准确定位,制定适合学校的采购方案,推动县域、镇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例如,个别学校镇村一体化发展策略执行不到位,中心与下属村完小装备差距甚大。

不熟悉流程,采购不规范,缺乏有效监控 各级财政部门均明确提出了教育装备实行政府采购的要求。五莲县教育局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管理的通知》《五莲县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规程(试行)》《关于学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通过政府采购强化对财政资金的监督,规范采购流程。

个别学校规避采购风险的意识淡薄,根据年度收支计划编制的购置计划不科学,或因不熟悉设备采购流程、教学急需、采购数量少,无法统一招标、单一来源采购等诸多原因,采购过程不规范。

采购方式单一,缺乏必要沟通,招标产品不能满足期望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原则,过度依赖公开招标,与政府主管部门、供应商缺乏必要的沟通,招标产品不能满足教学所需。

重建轻管,培训不力,设备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近几年,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列入日程,开展相应的评估验收工作。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学校为了达标,重建轻管、重建轻用,出现面子工程,加之培训措施不到位,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不到同步提高,教育装备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导致设备的保养、维护不及时,设备闲置率较高。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整体布局,分层建设 学校装备招标采购计划是否科学、合理,是保障采购质量的关键。新建、改建学校的装备计划,关系到未来发展。因此,学校在制订计划前,应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为招标采购计划的制订提供可靠依据。

1)征求上级教育装备部门的意见。学校装备要与全县的整体规划布局相结合,做到建设标准相对统一,规划设计相对统一,适度超前与科学创新统一。应突出分层建设,镇域内协同推进,均衡发展。

2)重视供应商的建议。把学校的初步计划请一些具有良好信誉和资质的经销商把脉,让他们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学校采购产品的过程,也是采购服务,学习技术的过程。

3)响应教师的诉求。再好的装备也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把要拟采购的设备通过厂家提供的样品试用、专题讲座培训等形式介绍给学校内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较强、信息技术素养高的研究型教师,请他们从应用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专家对于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诉求往往更具有代表性。

4)有针对性地考察。到装备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学校考察学习。深入课堂,从视觉上感受,从理性上对比研究,了解设备性能的优劣,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如五莲县实验学校等新建学校的装备计划既坚持标准化建设,又突出了“一切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高点定位,内部配备采用当前最先进的设备,在设计上又留有冗余,使学校装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经费保障,区域均衡,定位准确,特色发展 学校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要根据全县教育中长期装备计划,结合自身发展目标、设备需求情况确定、技术指标,充分考虑财政预算情况及教育教学需求的轻重缓急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制订采购计划。

1)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县级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有关文件精神,解决中小学装备经费不足的难题。比如,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通知(教基二〔2009〕11号)中提出“要切实落实中小学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经费,确保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和使用效益。要把中小学实验室教学仪器配备和实验室易损易耗品的补充纳入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范围”。

学校也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大装备资金的筹措。一是建立储备金制度,拿出5%~10%的学校公用经费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教育装备;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共赢。例如,日照市科技学校通过为企业技术培训、订单培养等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企业为学校建设了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塑胶跑道等,并加强了内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配备。

个别学校在资金并不充分的条件下上项目,造成合同无法履行、账目不清现象的发生,不仅造成诚信的缺失,设备的保修也得不到保障。要进一步提高招标采购的诚信度,建立健全招标采购的预审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显然势在必行。

2)特色发展。学校的特色不是与众不同,更要符合教育规律,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本校的教育教学特色与学校文化 。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可为学校文化理念的形成、课程的实施与拓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3)区域定位。全县各学校按照“城区学校‘扩改提’,中心以上学校标准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镇域内一体化”的总体要求进行装备。县城学校要着眼于装备先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高,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全县教研、培训和教育资源中心。乡镇中小学在推动镇域内均衡发展的同时,要立足于突出特色发展,实现“工程建设、资源配置、维护管理”的协调一致。

如洪凝街道中心小学遵循“洪大博学,凝才育德”的校训,确定了“相对集中,合理布局,集约办园,滚动发展”的合班并园思路,将全镇原来的40处园所合并为现在的17处,共有市一类幼儿园九处,占全县总数的30%。合并后的幼儿园全部进行幼师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村完小校长负责制“四制”改革,顺利实现幼小一体化管理。践行“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做起,让每一位师生的每一次努力都充满希望”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城乡结合部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了泥彩社、电子琴教室、根艺社团、剪纸社、科学实验室、图书超市、“小鼓捣”科学探究等功能用室。尤其是“小鼓捣”科学探究室,利用报废的微机及附属设备、电器等,让学生随意“鼓捣”,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兴趣的培养。

加强监督,规范流程,严格标准,细化过程 学校的采购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和教学仪器的特点,避免不合格设备、仪器进入学校造成浪费,要严控采购源头,规范招标流程。在整个过程中,调研是基础、计划是关键、标书是重点、过程是核心。为使学校能采购到性价比高且满足教学需要的装备,有效遏制工程腐败,就要建立公平竞争、规范运行的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秩序,实行重大工程项目招标备案制度。

1)加强监督。2012年,中共五莲县纪委、五莲县监察局印发了《县直纪工委、监察分局辖管部门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对超过1万元以上的单位办公设备资金使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奖惩、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事项实行报告、监督、议事、决策、问责等办法。同时,强化对重大工程开工前招标审计、建设过程中资金去向审计、完工后工程廉政状况审计的全过程审计,对各单位的招标采购起到一定的监督和规范作用。

2)标书制作。标书是整个招标最重要的一环,标书制作的好坏,是学校能否采购到满意产品的必要条件。标书的制作不仅要满足一般标书的制作规范,同时要体现出教育自身的特点,表达出学校的采购意愿,不能有疏漏,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多媒体设备的招标要明确学校的区位(城区、乡镇、村小)、用室情况,方便投标商提供合适的设备。也可以根据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情况,对设备的维修、维护提出一些要求。为使招标设备符合质优价廉的要求,在付款方式上做一些界定。

3)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采购的关键是标书中的技术规范、规格、指标、性能等各种要求是否明确,标书制定是否严密,评分标准是否严谨。竞争性谈判因为供求双方谈判方式灵活、时间短等优点,深受学校的欢迎。

电教设备价值大、更新周期短、技术含量高;理化生仪器、药品种类多、价值较低;网络信息中心等用室专业性强。要根据不同情况,可灵活采用不同的采购招标方式,但相关设备的分包采购,其中有些产品往往会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设备的采购追加造成了不便。

五莲教育系统全县集体采购时,积极与县政府采购中心沟通协调,将竞争性谈判的“灵活”与公开招标采购的“量化”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让采购学校参与招标采购的全过程,现场评标,现场公布招标结果、现场接受质询。重视产品的性价比,相同价格情况下,选取质量最好的产品,相同质量情况下选取价格最低的产品,确保招标的设备质优、价廉,满足学校期望。同时要注意防止投标者为了中标,不惜降低成本和质量标准,扰乱招标采购秩序、招标后合同无法履行现象的发生。封存投标样品,供货后予以对照。招标结果在采购网、五莲教育城域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领导,严格验收,强化培训,适时跟踪 招标采购的目的是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装备最终还要落实到教师的使用和人才的培养上。招标采购的组织领导、招标后的系列工作是招标采购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1)组织领导。五莲县为加快推进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重视加强了对招标采购工作的领导。一是全县学校重大招标采购事宜必须通过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二是建立工程立项督查制度,教育局督查办根据时间、节点对工程全方位督察,各学校及相关人员也根据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对重大事项进行报备、立项督查;三是县教育局成立技术服务小组,对全县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和学校技术骨干培训等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技术服务小组,负责本乡镇学校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2)严格验收。严把招标采购的最后一道防线,确保不合格仪器设备不进入学校。到货后,先由学校和供货商初验。安装后,再由教育局工程领导小组、电教仪器站和学校三方组成验收小组,对工程全方位验收,并形成报告。重大工程由教育局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验收。对达不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能整改的限期整改;对不符合要求的按照合同予以更换,并进行相应处罚;对不按合同要求供货、以次充好的供货商,列入采购黑名单。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 要]吉林省目前正处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县域义务教育作为提升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能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吉林省目前存在非均衡发展的现象,总结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吉林省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在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2007年,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在2012年3月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要“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可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吉林省目前正处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县域义务教育作为提升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研究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对提高全省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县域行政区划较为稳定且重视基础教育发展。我国的县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初秋战国时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制度演变,县级政府在整个行政区划中仍然拥有稳定的管理权及决策权,且县级财政相对独立,有利于县域义务教育的发展。目前,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重要的基础单元,具有其独特的发展趋势,县域教育主要以基础教育为主,其中更加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为县域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县域教育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随着我国在义务教育领域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推进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更加具体化,明确指出要以“以县为主”发展义务教育,使得县级政府的职责不断明晰,避免了县一级政府走“形式主义”的道路,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因此,在县域范围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加现实可行。

最后,县域义务教育拥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农村义务教育,我国早在2002年颁布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其中县级政府须担当的主要职责被明确提出;2005年教育部立足从制度、政策等多方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在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之后国家又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安全工程建设、校舍改造等具体问题颁布了许多政策法令,随后省级及市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响应号召,相继出台政策法规,为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象严重,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县域教育范畴内,城乡二元结构也较为突出。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校际、个体间的非均衡,具体到公用经费支出、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生源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非均衡分配。县域教育体系中以基础教育为主,幼儿教育、中高职业教育为辅,而基础教育中义务教育无疑比重最大,所以,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解决县域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是极其必要的。

其次,县域经济的腾飞需要县域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做支撑。县域范围内大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产能也较为有限。县域经济的粗犷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创新人才的缺乏,缺少拥有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优秀人才。如果县域教育能够均衡发展,为县域经济供应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有利于经济由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发展方式。抓县域教育就要从基础入手,首先推进县域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最后,县域义务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事业本身就是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增长知识技能的基础产业,在提升国民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精神、举止行为都不断趋于和谐。除此之外,县域义务教育在努力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消灭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举措,一旦城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便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吉林省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概况

吉林省政府一向重视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法令,指导各市(县)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具体工程建设、制度改良等。具体可以按照扶持重点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注重改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自2002年起,吉林省便组织实施了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省便已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4.64亿元,新建校舍达189.1万平方米。①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整合教育资源,吉林省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将办学基础条件差、生源少且教师资源稀缺的中小学进行了合理调整。2009年,吉林省提出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校舍安全状况,建立校舍安全档案,并按照国土部门、水利部门以及地震部门的相关意见进行建设落实,真正做到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2012年,吉林省财政厅、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通知》,为做好校舍改造工作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扩容改造等提出了具体规定。

第二,关注特殊群体的义务教育问题。自2004年起,吉林省对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资助政策,主要免除其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双管齐下可以基本保障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目前,此项优惠政策已普及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在吉林省2012—2020年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并完善落实就近免试入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证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相关制度和服务体系”。

第三,重视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改善。2012年,吉林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推进计划,并成立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推进计划领导小组。下发了《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管理办法》、《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配餐模式及内容、餐饮卫生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敦化市黄泥河中学以及汪清东振小学在率先启动营养改善项目后,孩子们都吃上了免费且安全放心的营养餐。

第四,注重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吉林省自2009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计划”覆盖了全省42个县(市、区),为县域教育注入新鲜动力。2010年,吉林省组织了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为中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平台和机会。在吉林省2012—2020年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中,提出“逐步扩大教师流动范围和比例,促进优秀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每5年进行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3年时间建立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启动实施中小学城乡同步备课系统建设项目,用3年时间构建起全省统一、各级贯通的信息化平台,建立起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目标,旨在提高县域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 吉林省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吉林省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吉林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7046所,其中普通初中1209所、小学5837所;义务教育阶段的专任教师共191540人,其中普通初中的专任教师占35%,小学专任教师占65%;全省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的初中生有301.15人,在校小学生有527.33人。②但是由于吉林省各市(县)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人力、土地和资本等资源条件的各不相同,各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呈现非均衡的现象。

按照县域的广义概念,本文以吉林省的长春市宽城区、桦甸市、集安市、延吉市、通榆县、梨树县等六个试点县(市、区)为例,以2009年数据为依据,从教育经费、办学设施、师资队伍以及生源等四个方面讨论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的程度。本文采用计算基尼系数的分析方法,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的标准来综合分析各项目的非均衡情况。③具体如下:

1.教育经费均衡情况

教育经费的均衡情况可以通过计算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来衡量。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发现6个试点县(市、区)中通榆县、梨树县中小学的基尼系数均小于0.2,表示生均公用经费绝对平均;长春市宽城区小学和初中的基尼系数表示其生均公用经费比较平均,但小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桦甸市和集安市中小学的基尼系数均在0.3—0.4之间,生均公用经费有一定差异;而延吉市中小学分别为0.409、0.432,超出了基尼系数的“警戒线”,表明生均公用经费相对差距较大。6个试点县(市、区)中小学的平均公用经费在0.2—0.3之间,处于比较均衡的水平。但若以吉林省试点县以外的其他全部县(市、区)为样本,那么会不难发现吉林省的生均教育公用经费支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吉林省许多县(市、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很低且难以兑现,还有多数地方财政除了按比例承担县本级的经费外,其它公用部分的投入能力有限,公用经费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2.办学设施均衡情况

办学设施的均衡情况,通过计算“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体育场(馆)面积、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等四项指标的基尼系数来综合衡量。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发现6个试点县(市、区)小学平均办学条件均衡状况基尼系数为0.439,差距较大;中学平均为0.365,办学条件相对合理,但存在一定差距。具体的长春市宽城区以及集安市小学的基尼系数均在0.4—0.5之间,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延吉市的中、小学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03、0.683,表明办学设施方面差距悬殊;其他县(市、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状况的基尼系数基本均处于0.3—0.4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综上数据分析表明,吉林省的县域义务教育在办学设施方面非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县域义务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与办学标准差距较大的矛盾比较突出。

3.师资队伍均衡情况

师资队伍的均衡情况通过计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师生比两个指标的基尼系数进行衡量。根据计算,6个试点县(市、区)中学、小学平均教师队伍均衡状况基尼系数均处于0.2—0.3之间,师资队伍的分配比较平均。其中,桦甸市、延吉市小学教师队伍师生比均衡状况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68、0.379,有一定差距;延吉市中学教师队伍师生比均衡状况的基尼系数为0.419,差距较大。仅从这两项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出教师队伍的均衡状况,但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吉林省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比较明显,特别是专业性结构失衡问题较为严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不高且适应能力不强。

4.生源均衡情况

生源均衡情况通过研究小学非服务区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比例这个指标的基尼系数来衡量。6个试点县(市、区)中学、小学平均均衡状况基尼系数分别为0.390、0.451,中学有一定的差异,而小学差距却较大。具体的通榆县、梨树县其中小学均衡状况基尼系数均在0.5以上,差距悬殊;其他县(市、区)中小学的均衡状况基尼系数都在0.3以上,有的在0.4以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县域内选校择校人数较多,学校之间生源状况差异比较明显。学生择校的主要流向首先是质量较高的学校,其次是条件较好的学校,生源状况间接反映了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

(2)吉林省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1.县级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有限且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吉林省的教育经费存在非均衡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县(市、区)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延吉市(县级市)为例,2010年生产总值是2063602万元,教育经费的总投入额为49512万元,占GDP的比例为2.4%,比吉林省教育经费投入占全省GDP的比例低0.5个百分点。④根据有关资料,2010年,吉林省某县共投入义务教育资金16565.20万元。其中:中央、省级拨付某县义务教育资金14784.39万元,占总投入的89.2%;县财政用于各项专项资金配套资金投入1521万元。县本级财政安排义务教育资金1781万元,占总投入的10.7%。⑤可见,县级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少,主要以中央、省级拨付教育资金为主。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会严重影响县域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待遇以及学生的生活补助等都有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除此之外,县级政府对国家及省级下拨的教育资金管理不当的情况普遍存在,义务教育经费在筹集、投入,分配、拨付过程中,部分资金滞留在财政或教育部门。县级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分配并拨付到有关单位账户,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部分学校没有制定本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且学校的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没有在校外公布,缺少群众的监督。自从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也随之取消,县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来源更加得不到保障,加之县级政府对下拨资金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无疑都会影响县域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

2.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

县域经济与县域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互动影响,县域教育作为一种基础的先导性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培育、输送创新人才,为其营造和谐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会聚集大量社会资源,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改善县域教育的基础设施环境,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教育投资,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的教师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在一个良性循环中会吸引大量生源和教师,使得县域内城乡、校际之间的义务教育能够均衡发展。而目前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很难发挥其对县域教育的促进作用。目前,吉林省内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正呈现出一种“教育二元结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与城市教育相差甚远。例如,从纵向比较,2010年松原市的GDP为11028463万元,比乾安县多9766112万元,松原市投入的教育经费是乾安县的4倍多,除此之外,松原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51所,专任教师21328人,而乾安县仅拥有中小学校76所,专任教师3734人,差距比较悬殊;从横向比较,通榆县的GDP是靖宇县的1.94倍,同时投入的教育经费也是靖宇县的1.52倍。⑥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是影响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不尽合理

吉林省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和相关具体制度的影响,因为之前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改良制度时都秉承着“以城市为核心,优先发展城市”的传统理念,造成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聚集到城市中小学,不可避免地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薄弱学校,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存在一定差距。除此之外,因为一些“重点中小学制度”的施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这样便导致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正因如此,薄弱学校缺乏与其他学校相竞争的实力,学生、家长便会选择城市学校或者乡镇较好的学校,薄弱学校的生源不断减少,学校的收入来源减少,教师工资待遇下降,会导致优秀教师的流失,进入恶性循环。所以说,政策的制定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均衡发展、公平发展的理念,会严重影响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4.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尽完善

目前,吉林省农村中小学校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造成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学校的管理制度除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留住生源、维护好学校与教师的关系,然而大部分农村教师对学校环境的满意程度都较低,认为在农村学校教学不仅工资水平低,最重要的是学校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提升空间和个人发展空间,并且学校没有健全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教师的自身利益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具体表现在农村学校校长选拔没有明确的选拔机制,学校大小事宜基本由校长一人决策,缺少必要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学校对教师的个人发展缺乏重视,没有组织培训和交流的具体规划;寄宿制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符合基本标准的食宿条件;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缺乏条理性、针对性等等。正因为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尽完善,造成学生、教师的向上流动,加剧了县域内义务教育的非均衡现状。

四、 推进吉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育资金的监管

吉林省为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制定了《吉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学起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不仅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同时也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吉林省应当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随之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转移支付的范围和额度,尤其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转移支付力度。在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教育资金的监管。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对上级和本级义务教育资金负有主要的管理责任。上级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教育部门义务教育资金的监管,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资金,特别是春、秋季学期开学前,要及时拨付部分资金到校,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同时要指导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负责监督义务教育资金的使用。提高学校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财经与法纪意识。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应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制定本校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并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外公布,接收师生和群众的监督。同时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集、投入,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建立举报和通报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逐级落实责任,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改善办学条件

为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吉林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了《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规划(2011—2015)》,其中提出了“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薄弱学校建设,重点解决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信息化的配置及校舍改造等,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保障所有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求,此项规划刚开始执行不久,吉林省有些县级政府还未能完全按照此项规划中的标准建设,省市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宣传和实施力度,强化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要按照相应标准并结合各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只有有标准可依,才便于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均衡情况,例如,吉林市建立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通过评估校园、校舍、老三室建设、信息化建设、体美音器材等六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并将结果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使得对“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有了具体的评估标准,便于从均衡发展的视角进行管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互动交流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保障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城乡、校际间均衡的核心。首先要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制定优惠政策,防止农村教师资源继续流失。比如由省级划拨更多的教师编制,使得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得到与城市教师同等的待遇;增加对教师生活、娱乐与工作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在农村工作的满意度;在省级或市县级的职称评审、教师表彰或者骨干教师选拔中增加对农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各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给予农村教师交通、伙食补贴或者奖金津贴等。其次,改革优秀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吉林省各县(市、区)可以效仿城市学校的教师引进机制,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应聘要求。除此之外,协调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关系,同时运用远程教育和培训基地,双管齐下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快捷的服务。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师资流动机制,鼓励优秀教师的互动交流。教师以及校长的定期交流,可以促进各校际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例如通化县实验小学积极开展交流互助活动,校长及优秀骨干教师与通化县三棵榆树中心小学教师交流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4)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教育成果评估机制

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维护师生权益、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具体的内部管理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科学规划学校课程,薄弱学校一般对音乐、体育、美术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编排较少,学生提高全面综合素质的机会不多,学校应当增加相关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时间;二是针对寄宿制学校,加强后勤管理,吉林省可以模仿山东省蒙阴县从学生的“流程式”管理模式,从学生的吃、住、行、医、学、安全、娱乐七条线入手,由生活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三是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家长的评价反馈设置不同的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也要建立教育成果评估机制。因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宗旨是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如何衡量教育质量就要通过一定的评估机制来实现。省市级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及家长评价体系、教师自我评价体系、学校间互动评价体系来实现科学评估,这样成功避免了以往评估片面性和不真实性的问题。

注解:

①数据来源:邵方超,李林岩.吉林日报,2007(001).

②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局编.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③本节数据来源: 吉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 吉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研究报告:2010.

④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局编.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⑤郭庭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浅析:2011.

⑥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局编.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张黎,余志君. 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教育资源整合新探[J]. 教育发展研究,2007(06):61—65.

[2]张斌,丁敏. “标准”驱动下的县域教育均衡发展[J]. 当代教育科学,2011(06):20—23.

[3]杨春. 江西省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MPA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4]师玉生.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人才;淮安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180-04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汇集于一个单一的轴心――人才。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1~2]。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协调城乡关系的关键环节,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这对于经济发达省份中相对不发达的区域――淮安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对本文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对支撑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状况做出调查与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引才、留才等方面构建一套科学而又实用的人才支撑体系,为淮安县域经济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战略依据,并为其他县域经济人才支撑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3~4]。

一、淮安县域经济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近年来,淮安把“依靠开放、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实施了533英才工程和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出台了《淮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淮安市“十二五”人才规划纲要》和《淮安市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出台了“淮上英才计划”实施意见,改进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意见,领导结对支持创新创业重点人才意见,淮安市“人才强企”示范企业考评办法(试行)以及面向海内外高端创业人才提供“三个10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和服务一整套的制度体系。

(二)人才投入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淮安市人才投入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从100万元直接提升到900万元,到2013年,市级人才工作经费近1.2亿元,超过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其中,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等专项经费达到3 800万元,超过苏北平均水平。

(三)人才载体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留创园、软件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等5个部级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企业研究院两个、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7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国家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累计建成“两站三中心”420个,其中,建成部级、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400个,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两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各县(区)均建有人才项目孵化器。

(四)人才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012年,淮安新引进硕士或副高以上人才794人,同比增长56%。新引进“”专家6人;省双创计划专家39人;入选市双创计划28人;省苏北发展急需人才引进计划421人;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人才12人;省产业教授2人;全年资助30万元以上的省、市创新创业人才95人,超过以往的总和。入选省“333工程”二、三层次人才95人,市“533英才工程”培养领军人才30人、拔尖人才236人、骨干人才2 037人。

截至2012年底,淮安大学专科学历以上人才34.2万人,硕士以上人才6 068人,高级职称人才9 774人,其中“”专家7人,省“双创计划”人才47人,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初具规模的人才队伍。

二、淮安县域经济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总量偏少

调查发现,与周边地区相比,淮安人才总量偏少。目前,淮安总就业人口为259 823人,但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只有19 743人,仅占总就业人口的7.59%。而同属苏北地区,连云港的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口的8.3%。

(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发现,淮安人才资源的配置结构不尽合理,不同程度上存在偏离现象。

1.高层次人才比例较低,自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显得更少

目前,淮安现有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比例也偏低。例如,淮安研究生学历人员只占1.4%;在公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中,高级职称人数占11.33%,研究生人数只占到1.61%;在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4.93%;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占到0.5%。在就业人才中情况也是如此。例如,在大专以上就业人才中,淮安研究生学历人才只占2.09%,而连云港则占2.3%,徐州占2.62%。

与苏北兄弟市比,淮安自主创新人才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全市企业研发人员数只有连云港的75%,远低于徐州、盐城。全市高层次人才及“”专家数量仅高于宿迁市,省“双创计划”人才、省博士集聚计划、省科技企业家数量等3项指标,在苏北最少。

2.人才行业分布不平衡

在淮安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只有19 743人,且行业分布不平衡。具体情况如下:农业人才为275人,占比1.4%;工业和建筑业人才为4 378人,占比22.2%;三产服务业共有15 090人,占比76.4%。其中,流通部门人才为3 541人,占人才总量的17.94%;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共有人才1 955人,占人才总量的12.96%;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人才为6 423人,占人才总量的42.56%;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的人才有3 171人,占人才总量的21%。

在公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中,人才分布不平衡现象更为严重。例如,在淮安专业技术干部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干部占97.37%,而企业单位专业技术干部只占2.63%。

可见,目前淮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主要分布于第三产业,且集中于科教文卫及政府机关等行业,而农业和工业等生产部门人才占比太低,人才行业分布不平衡。

(三)县(区)人才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市级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已超过了苏北平均水平,但与周边相比,县(区)人才专项资金明显偏少。目前,在淮安创新创业的“”有7人,县(区)中仅金湖县有1人;列入省统计的自主资助30万元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指标,2012年以前各县(区)均为零,2012年虽有所突破,但从省域层面上看,差距还很大。

(四)作为用人主体单位的企业引才积极性不高

相对于发达地区,淮安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作为用人主体单位的企业引才积极性不高,对人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其实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企业存在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他们关注成本、风险、短期收益比较多,缺乏长远眼光。 2012年,省委组织部在美国和加拿大组织的人才交流峰会中,经过广泛动员,全市也只有两家企业参加。在2013年市里组织的高端人才招聘活动中,只收到58份人才需求。

(五)与大产业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体系尚未形成

“十二五”时期,淮安市提出了工业发展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以“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集聚、特色彰显”为目标,坚持又好又快、量质并举,主攻重大项目,培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基地,壮大企业规模,着力打造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构建富有淮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重点发展壮大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五大主导产业,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0个,力争2015年五大主导产业销售分别超千亿元,着力改造提升机械、纺织、轻工、建材四大传统产业。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和思路,淮安市的支柱产业经济总量、企业数量、内在质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倍增,与人才数量、质量的前瞻性需求相比,淮安目前的支柱产业的人才队伍尚有差距,而与此相配套的支柱产业人才建设体系尚未形成。

(六)人才载体建设尚需加强

尽管淮安的人才载体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淮安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90家,占全省2.3%,是徐州的38.6%、盐城的51.1%、连云港的70.8%。淮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只有1个,但盐城有6个,连云港有3个。在科技企业方面,淮安目前尚无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但盐城有两个,连云港有7个,徐州则有3个;淮安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5家,而盐城有66家;淮安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0家,而盐城则有136家,徐州有139家;淮安拥有民营科技企业2 275家,而盐城则有2 750家。可见,淮安的人才载体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

(七)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淮安目前人才总量偏少,尤其是一、二产业人才占比偏低,且存在人才流失现象。目前淮安行政事业单位人才流失较少,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主要是企业。

企业单位引进的人才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而流失的却多是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挑大梁的骨干人才,尤其是机械、医药等支柱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单位人才外流较多,且中青年人才流失比例相对较多。例如,图1是淮安企业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348户企业中,174户企业反映专业技术型人员流失,105户企业反映中高技术人员流失,43户企业反映经营管理人员流失,分别占总数的50%、30.17%和12.36%。调查发现,薪酬水平低、晋升机会少以及发展空间不大是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八)人才管理的工作机制尚存在不足

在人才引进实施过程中,企业需求和宏观政策对人才的标准出现错位,现有人才优惠政策把判定人才标准主要局限于学历和职称,但用人单位看重的是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种错位就导致了企业真正的需求难以通过正常的人才引进得到满足。

另外,与周边地区相比,淮安对人才工作相关政策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领导拍板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展比较顺利,而县(区)、部门接触的大量高层次人才,一般都有很长的汇报请示过程,容易错失良机。在2012年赴西北招才引智活动中,宿迁市拿出100多个事业编制直接招引人才,引来后先放在企业使用,抢占发展先机,淮安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九)人才政策覆盖面不均匀

目前淮安的一些政策法规不能与时俱进,覆盖面不均匀。笔者通过对各行业人员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各项政策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国有企业,最后是非公企业,说明了人才政策覆盖不均匀,行政事业单位享受较多,因此满意度较高。而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享受较少,因此满意度最低。

三、促进淮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一)树立新的人才观,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理解构建淮安县域经济跨域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在政策上要更新人才观念,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打破学历=人才以及职称=人才的选拔模式[5],改变宏观政策与各单位尤其是企业在人才标准上的认识错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标准,该人才标准不能仅仅考虑学历、职称等因素,更要兼顾专业、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以及与各种岗位的适应性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另外,针对淮安人才行业结构的不平衡现状,人才政策要适当向第一、二产业倾斜,实现人才政策的全面覆盖。

(二)明确企业吸引人才的主体地位

企业是用人单位主体,企业人才的集聚水平将直接影响淮安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水平。但是,淮安目前许多企业人才意识不强,缺乏长远眼光,在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上投入力度不够。政府可以在税收、补贴等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增强企业引进人才的积极性,逐步确立企业在引才方面的主体地位。

(三)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针对淮安目前人才总量少,行业分布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直接引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市政府还可以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学习宿迁等地区的做法,拿出一定比例的事业编制,吸引一些重点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先放到企业中使用,抢占发展先机。

另外,还可以避开传统的人才引进中户籍、档案、身份等条条框框的限制,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策略,建立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是用项目带动人才集聚。建议市政府在引进项目的时候,能够结合淮安的产业现状,尽量引进那些能与淮安钢铁、盐化工、凹土、新能源等产业形成配套,行成合力的项目,以促进淮安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带动淮安人才的集聚。

二是建立专家负责制,以智联才,改善和提高人才和智力相结合的程度。市委市政府可以请省委省政府出面牵头,筹建江苏人才信息库,把江苏三大区域的人才共同安置到共有的信息平台,保持互动,通过智力的集聚效应,联系更多的专家,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淮安人才急缺现象,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资源,不断扩展工作新领域,建立脉络广泛的人才智能库。

三是积极与淮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由于目前淮安的人才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教文卫等部门。因此,淮安在发展第一、二产业过程中,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其雄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以弥补淮安农业和工业等行业的人才先天性不足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淮安人才行业结构不平衡状况。

四是扩展各种合作方式,鼓励人才“以智入股”。从淮安的实际出发,允许人才用自身的知识、技术、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实现智力的资本化、产权化。

五是用好科技挂职和选聘服务的渠道。可以从科技院校、经济发达地区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比如说教授团、博士团等来挂职锻炼,在相关单位配合支持下,利用专业特长,为淮安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各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六是建立对口帮扶工程。利用别的相关地区的培训和智力因素,通过长期的帮扶以及对口支持,利用“请进来,走出去”这种方式和顾问团建立稳定的经常性的对口联系。

(四)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人才虚拟团队

虚拟团队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进行人员组合和资源配置的动态、柔性、高效协作的人力资源组织模式,是团队成员跨边界(时间、地点、组织)的互动。建立虚拟团队,可以有效缓解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效应不能明显体现等问题,是间接引进人才智力的一种方式。在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政府可以积极引导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虚拟团队,以缓解企业发展中人才资源不足以及人才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

(五)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人才集聚

2006 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转型阶段,逐渐把传统的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的产业向周边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向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普遍采取的都是一种基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培育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战略,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淮安可以围绕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以带动专业人才的集聚,从而实现淮安县域经济的跨域式发展。

(六)吸引猎头公司落户淮安

猎头公司是专门从事中高级人才中介公司,目前主要分布在国内的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五大城市是国内绝大部分猎头公司的总部所在地。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猎头产业的逐渐成熟,猎头公司的服务范围辐射到全国的多个城市。淮安可以在调查了解国内猎头公司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淮安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知名的猎头公司落户淮安,这样既可以通过猎头公司提高淮安的知名度,也可以通过猎头公司为淮安找到与其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

(七)省委省政府要针对苏北实际情况制定有别于苏中、苏南的人才引进政策

目前,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制约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瓶颈就是人才。因此,省委省政府要针对苏北实际情况制定有别于苏中、苏南的人才引进政策,例如,引进人才的标准可以适当低于苏南和苏中地区;引进人才所投入的资金可以适当高于苏中、苏南地区。

(八)加快人才载体建设

以事业留人、用事业成就人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此淮安要加快各类人才载体建设。一是孵化器建设。各县(区)要进一步从运行机制、服务功能、配套政策等方面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尽快发挥孵化器的应有作用。淮安留创园和部级创新中心要进一步拓展服务业态,加快推进“研究院”建设,为高端人才入驻创造条件。二是抓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研发机构是科技人才创新的主阵地。要做到“有场地、有设备、有研发经费、有研发计划、有激励机制”,为科技人才创新提供必要条件、营造良好氛围。三是抓好研发机构集聚区建设。科研院所来淮建设研发机构,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有效途径。各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大力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前来建设研发机构。四是建设人才示范区。

(九)建立并完善留住人才的机制

淮安要采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多种方式留用本地人才。可采用以下措施:建立人才开发机制,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制度,让内部晋升不再论资排辈;根据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十)建立企业与淮安高校之间的人才对接体系

由上文可知,目前淮安一、二产业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数量占全市就业人才总量的比例只有23.6%,且高技能人才数量偏少。而淮安在外地就读的高校毕业生回淮安工作的人数很少,淮安高校毕业生留在淮安工作的毕业生也是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市政府可以出面牵头,建立企业与淮安高校之间的人才对接体系。一方面,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高校每年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去实习锻炼,还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定期安排部分职工到高校来接受技能培训,从而实现共赢。

四、结束语

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因素。本文在对淮安县域经济人才支撑体系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构建了相应的人才支撑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为其他县域经济人才支撑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左蕾蕾,等.县域经济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4).

[2] 李强,胡仪元.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2,(9):123-125.

[3] 傅为忠,唐国跃,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