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师队伍 现代化 发展策略

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未来发展,形成新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的五大教育支柱观念已经深入到职业教育机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对世界职业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应以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对教育现代化及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解

教育现代化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对传统教育全新的超越和诠释,是教育的一种整体转换运动,标志着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开放化、教育科学化、教育法制化、教育多样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既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运作,但更要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具体地说,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提高就业者素质为目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要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化要求不相符的原有教育观念、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使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提高众多劳动者素质、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发展的保障。

2.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担负着技术应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众多的科学技术专家、研究人员,而且还需要更多的受过良好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是现代化建设中提升大量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提高产品质量、提供高服务效益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职技术培训、实现技术人才现代化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确保高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的保障。

二、教师队伍现代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落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富有开拓性的教育实践。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要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必须先实现现代化。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展开,不可避免要反思并重构教师角色,即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国际教育所倡导的与学生合作、对话的转化。教师角色现代化转变的基本特征为:

1.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建构主义学习”“情境教学”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尝试和发现,不断构建新的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及与学生的关系,要有新的思考,使自己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与时代相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教学设备为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条件,虚拟、仿真的实验或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具有现代的职业教育精神。现代职业教育精神是指教师的时代职业意识、思维活动和基本的职业心态,同时还要表现出对现代技术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彰显教育个性。教育个性是教师在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较稳定的教育精神和心理特征,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技术教育形成独特的感悟和独立的见解,并能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二是重视人的人格魅力及修养。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能将先进的职业思想、科学技术,成功地传达给学生。三是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职业能力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

3.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及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现代化,要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知识不断得到优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基本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专业技术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创立、构建,以及与其他专业技术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要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策略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高等职业技术职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现代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及高尚的情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1.重塑灵魂工程师,打造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典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了解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挥自身的示范和感召作用。一是重师德修养,塑教师风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应该是彰显人性美德的表率,为人师表,与人为善,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要用人类科学技术文明充实和培育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要具备高尚的技术职业道德,即尊重科学技术,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职业技术教育及教育事业,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对业务精益求精,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二是铸时代形象,塑灵魂之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与各行各业教师一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人类的形象大师。现代化教师应有时代特征,形成内在修养与外在风范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类科技进步,做科学技术的捍卫者,做学生走向科技道路的导航者。

2.陶冶情操与心智,从基本素养方面打造全新的现代化师资队伍。一是以教师的人文素质推进教育现代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内涵一直处于弱势,办学时间不长,文化积淀不足,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缺乏人文知识氛围,那么培养出的人必然缺乏丰富的想象力,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这种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精神和积极人格极为不利,将导致教育对象人格的失衡,导致竞争意识不强和发展动力不足,更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潜能的人。丰厚人文知识的底蕴与积淀,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二是以教师的价值观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决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和传递,教师现代化要从人文价值观的高度来把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重视育人工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要以建设现代化和谐校园,发展现代化和谐文化为基础,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培养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现代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专科教育;现代化教育;高等专科院校

引言

旅游高等专科教育在向现代化方向进行转变过程中,要从深化教育制度变革、贯彻落实发展政策、合理设置课程等几方面内容进行准变。本文就是从旅游高等专科教育向现代化转变的具体需求入手,展开阐述,针对其怎样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旅游高等专科院校能紧跟时展进步的步伐,为今后推动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1.旅游高等专科教育向现代化转变的具体需求

1.1国内外旅游专业发展新形势

“和平相处,共同进步”是现阶段各个国家全面发展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旅游高等专科院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高尚品质,为国家培养更多旅游专业管理人员,使旅游行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进步,为今后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1.2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

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旅游高等教育方面的任务逐渐增多,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旅游高等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教师要准确掌握各个国家旅游政策状况,为今后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拓宽渠道。

2.旅游高等专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贯彻并落实倾斜政策

2.1.1旅游行业是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其更具有职业性、开放性等特点,其面向的市场需求和世界需求,对于旅游高等专科院校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有决定作用。旅游高等专科院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其他高级院校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多种新型渠道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首先针对办学层次方面进行分析,要梳理清楚旅游高等专科院校与中等职业院校之间的教育关系,要将其二者之间的专业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其次是针对学制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以及一些中专生可以制定三年制教育模式、对于初中毕业生可以制定五年制或是六年制教育模式;同时还要与本科类旅游院校进行合作,制定“专科升本科”的教学模式。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与相关的旅游院校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专项培养新型人才。同时旅游高等专科院校还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输送应届毕业生,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能为企业节省大量培训资金,进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2.1.2旅游高等专科院校深入贯彻并落实倾斜政策。早在1994年,我国旅游局就要求外语专业的学生,要积极考取旅游教师资格证;而为了能够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可以将其范围扩大到旅游管理和旅游经济专业。这就意味着不仅外语专业的学生具备考试资格,旅游管理和旅游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具备考试资格,这是现代教育为旅游高等专科学生拓宽就业空间的具体表现。我国旅游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自身工作职能,为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开展培训活动创造机会;同时政府还要为旅游高等专科院提供更多倾斜政策,为今后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2.2突出旅游教学特色,科学设置教育结构

2.2.1合理将开展专业设置工作。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在实际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宽窄并存、一专多能”的教学原则。目前,旅游企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需要能够使用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人才等。基于这种状况,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就要不断拓宽旅游专业的口径,不能仅仅将其局限在“旅游”方面,可以针对市场、营销以及餐饮等专业内容进行讲解。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变化速度较快,旅游高等专科准专业设计,不能万完全按照本科专业的要求进行设计,而是要结合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灵活的开展专业设置工作。在此过程中要紧跟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突出自身特色。比方说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现代化教育中,可以设置旅游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工艺品实际等专业。

2.2.2正确开展课程设置工作。旅游高等专业院校在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以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为核心,在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旅游业和经济发展速度,正确开展课程设置工作,进而增强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是在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方面,要在保证基本课时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计算机课程教学,注重开展外语实践教学活动。比方说合理设置计算机网络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在独立的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学习,为学生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高等教育现代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逐步的进入了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呈现出了信息化的特点,教育领域也是这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瞒住信息化时代的人的实际需求,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来改革教育,培养更多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资源非常有效,小班授课制度存在压力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一直呼吁实行小班授课制度,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高校本身的教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较大,小班授课实现需要大量的资源来作为支撑。首先,需要的师资人数比较多。其次,教室的数量较少。最后,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小班授课非常重视学生的作用,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教学的手段。所以,若是没有进行先进教学理念的树立,即便是采取了小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其效果也没有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的主体是教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被制约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是不可能没有属于自己的才能和天赋的,都可以在生活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自我展示。这个观点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每一个独立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也就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每个人都有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领域。其次,既然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潜力,若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和自己天分相适应的环境,那么每个人都可能在自己的那个独特领域中获得成功。但是传统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强调每一个学生本身的个体特征,学生个性化方面的发展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教师教学的时候也对教材内容过分的重视,这也直接导致了课堂成为了知识传递的场所,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的被动,学习积极性没有真正的被激发出来,教学质量也很难真正的提高。

(三)教学模式存在问题,优质教学资源很难应用到教学中来

在以往高等教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往往过分的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知识接受起来比较的被动,考试前教师也会给学生画重点,学生的学习本质便是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世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学习资源供给、完善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一系列的任务都是信息时代,高校改革必须面对的。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的管理者以及全体的师生共同的努力,希望能够早日成功的改革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信息化时代做好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进行高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规范

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便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已经无法完全的发挥出来。线上课程以及互联网信息的信息传递功能更加强大。现在,可汗学院已经进行了优秀教师群体的组织,免费的开发了大批的质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便要求在信息时代,高校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改革教学体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突出出来。首先,高校应该学会合作.资源共享不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教学内容,还能够帮助学校节约管理以及运行的成本,帮助高校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其次,需要进行完备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给其将来能否顺利的适应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起到决定的作用。

(二)将资源作为基础,全面的改革高校教育教学

以资源为基础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包含了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教学资源也包含了教学规划设计以及技术手段支持两个方面。

1.教学规划设计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学规划是其首要环节,这也是教学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需要确保专业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地区不同,特色也不同,高校应该在专业设置时也应该考虑到地区的需要,培养更多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专业和市场越契合,那么气发展空间也会越大,生命周期也会更长。其次,教材建设方面。选择教材时应该全面考虑到专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兼顾世界上这个专业发展的情况,在编写教材时需要考虑到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这样能够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最后,师资遴选和培养方面。在进行教师队伍的招聘和培训时,需要重视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水平,确保教师教学的时候,能够将自身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教师应该具有使命感以及教学责任感,只有教师真正教得好,学生才可能学得好,教师的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的素质。

2.技术手段支持

在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实施的时候,必须重视重视人性化特征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才有保障。

(三)通过制度来对高校教育运行机制进行优化

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理论范式便是教育制度,制度的存在也给教育的正常进行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在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想要获得成功,完善的运行机制以及保障制度是其基础。首先,应该进行教育制度的优化。教育制度是不是真正的合理和有效,衡量的标准便是制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起到了证明的作用。改革教育制度并不意味着否定以往所有的教学制度,而是改变以往那些和现代教育发展不适应的制度,比如教师评价机制等

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特征的分析与思考

1.在接触媒介的行为上,时时接触各种繁杂的媒介信息已成为现今多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经调查,多数大学生在接触媒介信息的时候是有明确兴趣和目的。兴趣多已影视和娱乐内容为主;而上网目的,除了占据少部分的学习资料下载,其余大部分都被聊天、游戏以及网购所占据。大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媒体的报道,但对于所接触的网络信息容易被标题党、地域党迷惑,同时对新闻的内容断章取义,不假思索的评论而跟风起哄。

2.在接触媒介的动机上,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性比较明确,而且能够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网络媒介。但更多的是偏向娱乐性,在媒介资源的接触还比较被动。

3.在媒介资源的利用效率上,大学生使用最多的还是通过百度文库、中国知网搜索和下载期刊论文等。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利用基本的媒介工具,即掌握了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工具,他们懂得主动选择媒介信息来进行学习并能顺利找到资源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是对于资源利用上,借用别人观点的多,自己创新的少,过于急功近利,存在急躁情绪。

4.大学生能够自发地对媒介内容进行思考,一部分大学生意识到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但仍有一半的大学生误将媒介传播内容当作客观现实。这样不假思索的在自媒体网站发表主观言论,对网络环境不能自觉抵制。大学生对媒介的表述和建构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此外,大学生对媒介道德没有明确的认知,对媒介传播的低俗信息没有较高的自我抵御能力。由于大学生缺乏较强的自律意识,虽然他们对滥用媒介信息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但是在学习中滥用媒介信息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盐城地区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存在诸多不足。可见对现在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同时实施系统的媒介教育已到紧要关头。在我国推广媒介素养教育以及提高和培养大众的媒介素养的大好环境下,我国高校必须要切实推进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以及扩大发展网络媒介素养师资水平和力量。另外,媒介素养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协调,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网络信息的法律法规,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与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2]陈龙.媒介批评论[M].苏州:苏州出版社,2005(6).

[4]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5).

[5]陈燕子.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四所高校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高等教育现代化范文第4篇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其改革进程与时代脚步紧紧相随.本文在学习顾明远教授研究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各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措施的解读,深入剖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平等性、社会性和生产性、信息化和数字化、国际性和开放性、法制性和科学性等现代化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探究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6-03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教育经费的地位亦是第一位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不仅包括经费投入,还包括经费预算、经费运用、经费管理等诸多方面.研究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走向对研究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的,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它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纲要》以来顾明远教授从教育现代化角度,对其所做的分析对笔者产生了较大的启示.顾明远教授分析的教育现代化有九个基本特征:“一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三是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四是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五是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六是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七是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八是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性,九是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1]

在学习各家对《纲要》中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解读中,笔者发现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措施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与顾明远教授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因此将笔者在学习这九个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各家解读,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现代化几大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

1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2]《纲要》中指出: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投入.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性工作.

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因此要想使教育广泛的惠及广大群众,实现教育公平,基础性工作就是广泛地、公平地扩大教育投入.这在高等教育中更不例外.

“《纲要》中提出要健全教育经费体制,明确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明确了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一个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着力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决心和信心.”[3]

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广泛地加大经费投入,这里的广泛包括投资主体的广泛,不仅政府部门增加财政支持,有关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也可以广泛地参与到为高等教育投资建设增砖添瓦的队伍中来;也包括投资项目的广泛扩大,不仅包括高等教育设施的投资,更应注重有关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等项目的投资.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则需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要注重公平.现在当下高等教育经费投资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经费越充足的大学能邀请到更多顶尖人物来校任教,科研水平和广泛的人脉关系,能争取到更多的课题,经费也更多;但这么多课题也不见得都能很好的完成,与此同时,很多急需经费的大学却由于资金缺乏,难以进行有关课题的开展.因此为了实现经费分配公平,政府在拨款前应该摸清情况,深入调研之后,再根据问题进行相应拨款.这也是体现“现代教育平等性”特征的一个方面.此外,应提倡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加强资源管理、公费支出,严禁任何部门和个人将收入坐支、私存、和挪作他用等,提高使用效益.

同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性还应体现在注重向偏远地区、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弱势地区分配,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这些地区的发展.这也是促进现代教育公平发展的措施之一.

对于个体的公平来说,高校应完善助学贷款体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绿色通道,尽管这项措施已经在实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同时,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对贫困生的调查和鉴定要严格、公平,防止助学金分配不均、分配不当.真正保证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上得好大学”.

2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社会性和生产性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高等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高等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完善捐赠高等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这里除了体现了高等教育投入的公平性原则外,也体现了高等教育投入的社会性.

据调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社会捐助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高校的经费构成中,社会捐助占8.3%,一些名校甚至占到20%-40%,而我国高校受社会捐助总额的比重只有1%-2%.为此,郑惠强在为《纲要》所提的意见中提出四点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建议“一是激励机制,政府应该在税收等方面让利,以鼓励社会富裕资金流向教育;二是筹资机制,例如组织校友会等;三是政策环境机制,例如培育非政府公益机构等;四是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对捐赠资金的使用、审计、监管等.”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是“生产性和社会性”,这也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带来很大启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教学、科研、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因此,不仅高职院校、民办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普通院校也可以借鉴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免费动手的实践机会、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大批高素质专业人力资源的补充,为企业创造新的活力和效益.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少许实践收入,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同,根据企业受益大小按比例收取相关分红,对高校的发展也是一种资金的投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校附属产业的发展,当下不仅清华、北大等著名院校有自己的产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实践机会的支持,例如济大、山轻工等普通院校也有自己的学校企业,既可以为自身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实践平台,也能提供经费补充.

3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是“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这强调了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分配管理、运用管理等,所有经费的来源及去向都录入数据库,每笔经费的使用都与数据库挂钩,哪里有经费支出了,会立即在数据库里有所显示.并通过电脑系统将所有支出去向第一时间发给相关负责人,以此来加强监督,实现校内财务信息公开.

高校还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在现有数字校园系统和财务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立功能集成的教育经费基础数据库或财务管理控制平台,实现财务信息在校内的公开共享和队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控,以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统计分析、信息反馈和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将项目绩效考核和监督工作前移至日常信息化管理中,实现校内财务阳光化、透明化管理.

4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开放性和国际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因此,现代教育很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开放性和国际性”.这种开放性和国家性也表现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内,主要是国际间的财力支援、外资投入、中外合资等方面,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应该充分发挥开放性和国际性的作用,抓住全球化的契机,积极引进外资,同时积极走出去,加强中外合作项目的建设,促进本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纲要》第三部分中提到“扩大教育开放”,也启示高校在投资机制上应注重引入外资,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包括投资机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5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首先在经费预算上,要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化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标准定额为基础,以工作计划、任务和工作量为依据,将预算执行与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内容的绩效预算体系,使预算安排更科学、更精细;落实上级部门的预算编制政策,采用零基预算法,对院校各项费用进行彻底审核和评价,避免年度中频繁追加预算的现象,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明确预算申报流程;实行经费预算归口管理;建立资产管理动态库,盘活存量资产,避免重复购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政府要完善基础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的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机制,稳步推动拨款机制的变革,借鉴国外成熟经验,落实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拨款模式更加公平、透明,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

其次,在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环节,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如建设高水平、专业化财会队伍,加强经费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假发票甄别力度等,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设节约型校园,争取“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

在经费监督环节,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完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可以通过高校教育经费信息化建设,实现校内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完善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加强廉政建设,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防止高校经费使用腐败现象的发生.切实保证发挥经费使用促进高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6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另一个基础特征是“法制性”,体现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中,就是《纲要》指出的“高校经费管理,要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这是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法制化要求.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制定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实现高等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康耀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曾提出《建议尽快对高等教育法进行修订》的提案,制定《纲要》的前提也是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比如高校贷款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相应的贷款法律条款不够健全.刘长铭也曾在政协大会上提出《关于呼吁建立捐赠助学法》的提案,希望用法律手段把社会上捐助的资金管理好.这也反映了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法制化建设的呼吁.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要贯穿在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经费管理、经费分配等诸个环节中,保证预算有法可依、使用有法可循、管理规范化、分配合法化,切实保证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运行遵循法律规定,铲除各种经费使用腐败行为和经费浪费行为.

7 其他

顾明远教授还指出现代教育具有终身性和全时空性,这里给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方面的启示是投资体制改革应贯穿在大学发展的始终,要求高校投资体制的变革要顺应时代要求,紧随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各时代的资源和优势,做出符合时代规律的调整.

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则启示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级别的高校、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变革投资体制时,应体现自身的特色,根据自身的特征做出恰当的变革,而不能随大流;甚至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特色,都改根据自身发展规律做合适的改革;这些改革体现时代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时候,便是其创造性的生动表现.

8 总结

顾明远教授提出的教育现代化,不仅对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更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现代化带来了诸多启示.笔者通过剖析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现代化特征,以期能丰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为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工作带来些许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学习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05):65.

高等教育现代化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当今,计算机所带来的现代化技术使得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的先进科技随着计算机在办公和家庭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已经将全社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高科技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带来的现代化信息技术,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渠道,提高学生在终身体育上的认识,达到更有效的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是我们在当今在先进技术下急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里,出现了以教育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教育模式的探讨,其中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相当突出的一部分。而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和参与性极强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目前网络上的资源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少,而且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动作示范性和模仿性非常适合用一种多媒体内容的形式呈现,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以目前较为成熟的高校校园网为依托,基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设计开发一个面向体育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开展体育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更好的利用各种体育教学资源,使有限的体育器材、体育场地、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并且突破传统体育教育的时空限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补充和促进学生的课堂内外的体育课程学习,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普及,更科学、更系统的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

在当今的普通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室的配备已经非常普及,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工具制作成教学中所需要的课件,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播放。这种新型的体育理论课授课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优化了教学的模式。加上多媒体教学在感官上给予学生的冲击更大,不光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了课堂的整体气氛。不过在现实应用中也应当注意。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只是日常教学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并不能整个的代表信息现代化教学的本身。其实对教师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能够把知识中的“精髓”提炼出来,更高效的让学生进行吸收。

体育教学的难点往往是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学生对运动产生了兴趣才会有更加重视体育锻炼,更会全力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来源于对外界新事物的新颖和奇特所吸引。由于在升上高校前受学习压力和校园硬件设施的局限,往往有很多运动项目只闻其名,并没有参与到实际运动项目学习中来。在体育的新项目教学启蒙阶段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新技术,在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体育项目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轮廓。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亲身示范不能分割的。往往教师的亲身示范对于初学者而言,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技术动作上,更是无法放慢节奏让学生细细观察。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不光可以放慢每一个技术动作,更能让学生把技术动作“带回家”。在课余时间进行重复的复习和模拟。教学难点得到了克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是会有显著的提升。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的扩展体育知识面,扩展了手中教材限制,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能够突破以往对竞技项目的限制,也更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运动知识的需求,更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解放交给了学生,学生也会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兴趣进行选择性的接收,从而提升了学生在运动方面的选择性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更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来确定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课中实现应用是未来体育健康课的必定发展趋势。在教学课堂中把远不可及的运动场景和知识最直观的搬进了课堂中,使在课本上抽象的知识一下变的非常具体化,在脑中能够迅速的形成概念,有效的缩短了教学知识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学变得更通俗,更易懂,更能让人快速的消化和接受。但在体育课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也应该确立正确的概念,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只是正常教学手段中的辅助手段之一,要做到张弛有度,不能够过多的运用。因为单一性的教学手段是不能够满足现代普通高校学生的需求的。在面对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应该做到先观察,找出最合适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手段。

总之,随着现代化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我们的体育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能够科学的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科技技术。在课程的改革中,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教学形式,给我们带了更多的契机。正确的使用发挥作用,就能更好的提高教学的传授效率。

参考文献:

[1] 崔艳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 祝峰.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