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供水管理规范

城镇供水管理规范

城镇供水管理规范

城镇供水管理规范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统筹推进和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向镇村延伸,镇街供排水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此同时,镇级供排水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无资质经营、自来水定价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管理和供排水事业健康长远发展。为切实理顺规范镇级供排水管理工作,推动镇级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科学、规范运营,有效保障镇域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现就理顺规范镇级供排水管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镇级供排水行业管理。市水利局作为全市城镇供排水管理的行政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依法将镇级供排水纳入全市格局,实施一体化管理。在市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履行镇级供排水管理职责的过程中,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全力协助配合,认真做好各自辖域内供排水管理的具体工作。

二、依法规范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经营行为。凡通过公共管网从事公共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供水企业要依法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取水许可证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许可证等必需证件;污水处理企业须依法办理污水处理运营资质及污水处理特许经营许可证等证件。市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全市镇级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的规范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通过采取培训上岗、定期学习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为我市镇级供排水规范运行提供人员保障和技术支撑。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加强监管,确保镇级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依法规范运营。

三、合理确定镇级自来水价格标准。市物价部门要根据镇级供水企业的产权性质、经营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认真做好供水企业运行成本测算,充分考虑区域用排水量、居民承受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审慎灵活地制订镇街自来水价格标准,并召集供水企业和用排水户举行价格听证会。镇级自来水价格确定后,要严格执行新价格标准。

四、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镇级自来水价格确定后,各镇(街道)要按照《市镇级污水处理厂和镇域污水处理费管理试行办法》要求,将每月计征自来水价中的污水处理费上缴市财政。市财政部门要设立各镇(街道)污水处理费专户,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定期按程序将污水处理费拨付至相关镇(街道),用于镇级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转和配套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并联合审计等部门跟踪做好污水处理费的使用监督工作。

城镇供水管理规范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理顺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体制,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水务产业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整合重组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善全市城乡的水环境质量,建立覆盖全市、统一监管、规范有序的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实现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

二、整合重组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采用“明确重组主体、明确操作方式、统一规划分类推进”的办法,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以城带乡、以网带厂,推进全市乡镇水处理资产整合重组工作。

明确重组主体。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主体为市国澄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国澄投资”)及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江南水务”)。

明确操作方式。由国澄投资与企业协商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全市各乡镇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双方协商谈判的途径,进行资产整合。

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区域内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整合。整合后的各乡镇供水厂网资产归江南水务所有,并由其负责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功能布局应按照市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实施,国澄投资负责整合后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区域内新建管网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监管。

三、时间步骤

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原则上分三年完成。至2009年底前,完成全市范围内所有乡镇水厂和相关供水资产的收购协议的签定,启动全市污水处理管网资产整合工作,扎实调研,优化规划,制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起,启动全市各乡镇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整合,至2011年底全部结束。

污水处理厂网整合的步骤为先集体产权单位、后民营产权单位;先管网资产整合,后污水厂资产整合。对镇属集体产权的管网资产先行评估后进行整合;对民营产权的厂网资产(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除外)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供水厂网的整合。资产范围为乡镇水厂设施及镇级管网(不含村级管网及小区配套管网),方式为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四、工作要求

1.成立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务副市长担任,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监察、国土、建设、水利、审计、环保、规划、物价、法制办、城管、国税、地税、工商部门负责人和国澄投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2.根据《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全市范围内属于行政事业性质的污水处理费,可由市建设局委托国澄投资统一征收;对其它的服务性污水处理费,可由国澄公司根据市物价局按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核定的指导价与企业协商确定。

3.由建设局牵头对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提升管网规划布局和建设水平。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开发区、临港新城以及各镇(街办)应争取早日完成乡镇水处理资产的整合重组工作,从建立全市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大局出发,确保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安全稳健。

2.加强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镇、街办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督促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协调相关工作。

3.明确责任。开发区、临港新城、各镇(街办)应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由主要领导挂帅,负责本镇范围内水处理厂网资产整合重组工作,协调相关矛盾,具体落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有关任务。国澄投资要规范操作,依照优化后的规划方案和整合重组工作时间表扎实推进,通过资源整合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工作。

城镇供水管理规范范文第3篇

一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六个层次”城镇发展战略,努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截至2010年底,云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6%,比“十五”末提高了6.5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83平方公里,五年新增516平方公里。云南省城市人口大幅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为工业化加速推进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进。按照廉租保底、公租解困、农村改危、抗震安居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全方位、广覆盖、多渠道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五年来,云南省共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56.2万套(户)。其中,廉租住房24.8万套(含在建4.9万套)、公共租赁住房 8100 套、经济适用住房5.6万套、棚户区和华侨农(林)场危旧房改造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15万户,有效解决了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三是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房地产调控有关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监测和调控,扩大开发投资,增加住房供应,稳定住房价格。“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298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1倍;全省城镇建成住房建筑面积7100万平方米,人均34.1平方米,比2005年末增加18%。云南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四是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步伐,逐步建立完善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五年来,云南省建筑业累计完成产值5036亿元,实现增加值1952.79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5倍和1.9倍,建筑业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明显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用日益显现。

五是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承载、集聚和辐射功能。2010年底,云南省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供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70%、70%、92.27%和61.66%,较“十五”末分别提高了33.19、28.09、8和8个百分点。全省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特别是2010年,云南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按照保民生、调结构、促增长、建生态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新开工建设15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并完成60%以上的投资,完成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主体工程施工。列入规划的248个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并新建成46个项目,全省投产项目总数已达111个。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00亿元,建筑业产值完成1496亿元。村庄规划编制、建筑节能、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圆满完成云南省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各项工作,顺利实现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参展参会目标,确保“十一五”圆满收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保投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重统筹、抓规划、培产业、建生态的结果,更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结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云南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和云南省“两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战略要求,抓住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化对城乡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把规划放在城乡发展的核心位置,把以人为本作为城乡发展的核心理念,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乡发展的核心战略,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聚集发展要素、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十一五”以来,云南省城镇建设水平总体得到较大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全国城镇化进程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综合实力不强、城镇粗放式发展的状况以及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要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产业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争取2011年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左右,到2015年达到45%左右。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体系。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继续按照“六个层次”城镇发展体系和“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的要求,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积极培育发展城市群和组团式城市,在重点推进滇中城市群建设、增强滇中城市群经济实力以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滇西、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南、滇西北等城市群建设,使其成为促进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区域板块。

二是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对指导调控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要求,综合考虑城乡自然、经济、社会、人口、土地等方面因素,加快建立健全由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县城(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规划体系。在继续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县城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工作的同时,推进“规划向两头延伸”,一方面加强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规划和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城市(镇)密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效解决云南省村庄规划滞后、建设失管问题。特别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省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际,重点抓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村庄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工作。要在2010年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按照统筹城乡、整体推进、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典型示范要求和“三结合一体化”工作思路,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确保顺利完成云南省6万多个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努力把云南省农村建设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是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壮大县域经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近年来,云南省从旅游小镇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建设小城镇的新路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在总结旅游小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决定》,对210个(含60个旅游小镇)资源富集、区位优越、基础较好、市场活跃、环境优美的乡镇,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抓紧建设一批产业特征突出、功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小镇。各地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优势、强化产业,多元组合、群众受益”原则,抓紧启动特色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建管体制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小镇聚集,增强小城镇的市场竞争、人口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尽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格局,丰富云南省城镇类型、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途径,是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稳定房价、促进增长的重要举措。2011年,全国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不低于150万户,建设规模和补助资金均较上年大幅增加。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云南省情和不同收入阶层实际情况,2011年云南省决定适度扩大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共计划建设70万套城乡保障性住房(城镇40万套,农村30万套)。在4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中,其中一部分中央和云南省的补助不变。另一部分主要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州市配套以及市场运作方式筹资建设,云南省级各部门将予以指导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目标任务和责任制要求,提高认识,创新方法,完善措施,积极统筹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着力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拆迁难、融资难、安置难、管理难等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质按量完成2011年目标任务。

一是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云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住房保障工作实际出发,按照互为补充、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总体要求,尽快编制完善“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住房梯级供应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各州、市政府要按2011年的70万套建设计划目标要求,及时将计划任务、工作责任和配套要求等逐层分解细化到县(市、区),落实到具体项目,确保项目尽快实施。

二是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城镇中等偏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必然要求。云南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统筹抓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原则,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支持国有、民营企业和有关社团组织、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促进住房租赁产业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住房统筹合并建设。

三是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措、土地供应、税费减免、安置补偿等各项政策措施,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要继续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中按规定比例提取一定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当提高土地出让收入提取比例,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资金筹措渠道。要加强土地供应,争取在3月底以前落实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保证项目及时供地、及时开工。

四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首先,要强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过程监管。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真正把保障性住房项目建成优质工程、安全工程、放心工程。其次,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准入管理。坚持规范运作、注重公平的原则,规范审批程序,严格审批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资源优先用于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做到分配公平、公正、公开、及时。第三,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退出管理。逐步建立符合条件进入、超过条件退出,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住房分配、使用机制,杜绝保障性住房出现空置等问题。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的支持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要按照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要求,继续推进以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云南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是继续加快治污项目建设。2011年是深入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五年规划的关键一年。云南省在建项目多、投资数额大,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一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各州市政府要按照目标责任要求,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梳理,督促各项目建设单位倒排工期、倒逼进度,周密制定施工计划,科学合理组织施工,严格项目监管,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年内再新建投产91个项目,确保2008、2009年度开工建设的202个项目全部建成运营。二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扩大招商引资、争取银行信贷支持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解决项目融资难问题。三要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引入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和运营竞争机制,规范特许经营权授予行为,加快建立健全合理的价格体系。按照科学规划、逐步到位原则,适度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费用征收、减免、补助等配套政策措施,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四要强化运营监管。云南省治污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州市政府要按职能分工,加强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监管,保证治污项目正常运营、达标排放,确保年底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0%以上。

二是强化市政公用设施运营监管。以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和节约利用水资源为重点,抓好供水设施和监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供水应对干旱等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为契机,加大城镇管道燃气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保证用气安全。加强市政道路、地铁和桥梁建设的运行安全监管,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力度,改善城市道路运输条件,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三是创新城镇管理模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是城镇化质量的最直接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按照以人为本要求,把完善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和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规划、建设、房管、城管、园林等部门职能,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工作方法,逐步建立职责明确、配合密切、管理到位、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四、加强调控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2010年以来,为有效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云南省也结合实际,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消费工作,实行房地产市场调控市长负责的责任机制,继续采取促进投资、增加供应、加强监管等措施,确保云南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一是进一步增加商品住房市场供应。按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要求,加快普通商品住房规划、建设和预售等环节的审批,积极发展州(市)政府所在地、县城房地产市场,鼓励房地产企业增加开发投资,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及时增加市场供应,确保2011年云南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50亿元以上,向市场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价格合理、户型多样的商品房。

二是加强土地供应管理。根据房地产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科学确定房地产用地供应量和供应计划,充分发挥土地供求管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房价上涨压力较大时,要适度增加土地供应尤其是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供应,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要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协调机制,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支持自住性、改善性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供应偏紧、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要及时研究出台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的政策措施。

四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继续加强商品房预售监管和预售资金监管,严格审核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预售条件、预售方案和预售价格。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和查处力度,依法查处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五是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进一步建立完善云南省公积金归集、提取、转移、封存、贷款等管理办法,积极支持利用住房公积金购买自住房的行为,严格依法发放贷款和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坚决查处违规调度、挪用、骗取住房公积金等违纪违法行为。

五、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作用

建筑业是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投资、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的重要行业。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行业和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力争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1700亿元以上,努力做大做强云南建筑业。

一是切实增强企业发展实力。要进一步加快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原则,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从传统工业和民用建筑领域向房地产、建材生产、设备租赁、技术研发、中介服务等领域发展,带动云南省建筑业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产值超50亿元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支持经营有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专业施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是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要全面强化企业主体和政府监管双重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督促企业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按照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施工。要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和动态监管机制,全面强化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安全责任。要将各类园区工程、城乡私人建房、涉及公共安全的临时建筑等统一纳入监管范围,消除监管盲区和薄弱环节,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三是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要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为契机,严厉打击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挂靠、围标串标、以包代管等不正当竞争和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省建筑业企业、工程监理企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坚决查处和惩治工程建设领域的各种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六、加强建筑节能、园林绿化等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建筑节能工作。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和生态经济意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型材料,扶持新型墙材及节能材料、产品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新型墙体及节能材料、产品产业化基地。深入组织实施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县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建筑节能示范,推进城乡建筑节能。

城镇供水管理规范范文第4篇

镇内有多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镇西有著名的法学鼻祖皋陶墓和西周东城都遗址,镇南有龙盘卧伏的龙穴山,镇北有如诗如画的白鹭洲公园等,均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全镇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现辖26个村,1个街道,总人口6.8万人,耕地面积7.5万亩,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

近年来,**镇人民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在农业方面,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发站能人大户,现拥有各类示范园44个。兴皖科技园、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天业种鹅、双墩生态农业示范园、骏达鸵鸟、天润乳业、和平牛蛙、金峰梅花鹿、大汉盆景呈星星燎原之势,沿淠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正在抓紧实施。

该镇在抓住科技兴农这个牛鼻子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个私经济。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建立工业园,筑巢引凤,XX年全镇私营企业营销收入达2.5亿元。目前,已形成了精工齿轮、凯旋汽运、鑫隆改装、人伟板鸭、中联房地产、建筑建材等支柱企业和近千个个私私营大户。

以长途货运为主的汽车运输业是该镇个私经济的一大特色。凯旋、安凯、金安、富强四大汽车运输公司,挂户车辆达XX多台,总资产超两亿元,在苏、浙、鄂、粤、闽等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货运半径达1500公里,年运输营业额达1.8亿元以上。在汽车运输业的带动下,**镇的汽车改装、汽车贸易、汽车配件、货运信息服务、按揭保险服务等相继兴起,并带动了房地产、餐饮、住宿、洗车、加油、汽车修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党的xx届三中全会以后,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小城镇、大战略”指导方针,按照**市东城区的框架和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为改造旧镇区、建设新镇区。采用“拓路带房、房地生财、聚财建镇”和出让开发权的有效办法,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现在集镇建成区面积由1992年的0.31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6 平方公里,人口由0.7万人发展到2.3万人。

集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主要街道全部实现水泥化,供水、供电、供气、供奶、信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进入寻常人家。集镇还建有大型停车场3处,宾馆、饭店、休闲中心等生活娱乐设施多处,新兴的卫星集镇框架已基本形成。XX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00元。

XX年**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XX年7月被命名为**省首批“文明小城镇”,同时还是**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二、**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能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二、三产业迅速扩张,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镇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由于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编制不到位,致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划依据,造成一些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出现。集镇总体规划方案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较低,没有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

2、城镇人口3万人,小城镇建设规模较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较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德隆乡城镇化的进程。

3、城镇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上、规划水平低,执行也不好。土地、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以及流动人口管理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环境卫生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城管人员编制和经费不到位。

4、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我乡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投入过少、机制不活,导致问题有:一是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落后交通量的增长。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于初始阶段,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城市基础建设多元化投融机制未完全形成,资金来源困难,投入不足。

5、信息闭塞,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较慢,建设资金缺乏。轻壮年人口大部分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很少有人愿意在乡镇投资,人气不足,财气不旺,集镇建设形不成规模。

6、城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存在。一方面由于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规划适当住宅小区让城郊农民建房,没有引导农民集中连片建设新村,使城郊农民随意自建住房、杂乱无章。至今没有配备正规科班出身乡村规划建设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也没有建立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没有严格依法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随意变更规划、不按规划建设的现象。

三、小城镇建设建议与措施

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规划编制力度。抓好县域城镇体系和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的协调衔接工作。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严把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关,搞好组织和审定工作。争取到XX年基本完成县城区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2、合理调整乡村布局。按照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县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有计划地逐步把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差的村、边远村及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的农户集中到城镇落户。

3、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和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并且妥善处理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保留进城务工或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壮大城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和利用效益。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逐步对分散的农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对原宅基地已复垦的农户,经县级政府批准,允许在小城镇异地另行安排宅基地建设。

4、鼓励农民进城入城定居。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进城镇经商为工的农民,持经劳动部门审签的两年以上聘用合同或居住满两年的暂住证等可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进城镇农民其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享有集镇居民同等待遇,接收学校不得收取借读费。

5、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根据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产业优势支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培育壮大乡镇民营经济,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小城镇内各类工业企业原则上都应进入工业小区发展,并享受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服务增强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6、突出抓好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烟叶、肉牛、肉猪、能繁母猪、桑蚕、蔬菜及花卉苗木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小城镇实力。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五位一体要求,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的生态效益型农产品加工业,集中资源优势,扶持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绿色食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载体。

7、加快繁荣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服务产业。主要发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发展要求,规划建设小城镇商业网点,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开展边贸活动,鼓励县乡商贸流通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餐饮旅馆、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发展各种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搞好能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强小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8、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需进行过境公路改造的乡镇,由地方负责组织实施,交通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优先解决镇域内过境公路路面硬化和占路为市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及其水源地的保护,改造和完善乡镇供水设施,对在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外,其余全部留乡用于水资源规划、保护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

9、积极争创文明城镇。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城镇规划、建设、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等管理水平。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开展生态型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着力塑造整洁优美、秩序良好的城镇形象,风气端正、工作高效的单位形象,文明礼貌、精神振奋的居民形象和道路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形象,形成由点到面、连线成片、全面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实现城镇面貌美化、居民素质优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的目标。

城镇供水管理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性供水;供水模式

1、问题的提出

在八十年代初,在城市供水水源的调研基础上,于1982年2月四川省给水排水情报网年会期间,第一次提出重力流供水的方案,在研究重力流供水的范围过程中我们引伸出区域性供水的思路,并进一步讨论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和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系统模式的区别、联系及其实用价值。

2、区域性供水的模式

区域性供水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不仅为中心城市供水,还同时向作为城市、场镇及广大农村集居点供水,按照水源水系、地理环境特征或一定的行政区划确定供水区域,供水面积小至数十平方公里,大至数千平方公里。它把一个区域内的若干个净水厂及其配套企业联合为一体,统一开发、分配水资源,水费的收取办法又因输配水距离及高差而有所差异的新型网络供水系统。我们认为,区域性供水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

2.1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

2.l.l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是所辖区域的供水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但管网系统不一定连成一体,即水源和管网都可能是分散的。例如,台湾有两个水公司,一个台北市自来水公司,另一个是台湾自来水公司,后者就是区域性供水管理型的企业。另悉,山东省济宁市已将该市下属各县镇自来水公司统一联合成立济宁市供水集团总公司。

2.l.2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系统是一个跨行政管理辖区概念的系统,跨地区的供水企业可以浓缩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整个区域经济服务,从而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与效能的发挥。

2.1.3区域性供水管理型的企业,可以不受一城一镇的限制,较合理地综合考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借助集团化的优势,可以开拓为此服务的诸多工业项目,特别是水工业项目,组织社会化生产,确保原材料、消耗材料的合理调配,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整个企业的运转可以更为有效,求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

2.2.1区域性集中供水是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供水系统,较多地实行长距离输配水,水费的收取办法又因输配水距离及高差而有所差异,这种多水源、多水厂并网的区域集中供水系统,比原先分散的、独自的、小规模的供水系统,提高了系统的专业性、合理性、可靠性与经济性。这样的系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是较多的。在日本于1986年已有166个,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亦很多,譬如华盛顿北方水厂的供水范围已达2849km2,供水区域内的地面高差达274m,由两个水厂(一个取湖水、一个取河水)并网供水。

2.2.2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是一个多水源合并管网的管理系统,多水源统一的供水环状管网系统的建立,极大提高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通过强化调度功能,协调供需关系,使系统处于合理、经济的运行状态。

2.3两种区域性供水模式的密切联系

2.3.1我们在探讨区域性供水的同时,提出了区域性集中供水模式与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模式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二者同属区域性供水范畴。我们认为作这样的区分是有特别意义的。区域性集中供水是区域性供水的高级形式,区域性供水管理系统也可能过渡为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或经济发展程度条件下,即使不能进行区域性集中供水,仅仅通过采用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供水部门和相关企业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水质和供水普及率(水量),提高供水整体服务水平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2在可能实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地方,首先实行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各自为政和各种短期行为,造成长期分散重复小规模建设投资,从而对一定区域统一分配水资源、提高供水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发挥区域性供水企业的规模效益起着促进作用。

3、区域性供水研究的意义

3.1社会发展的趋向

数千年来的文明历史表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大型工业、集团化经济的崛起,人们更加速了向城市迁移。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性经济带逐步形成,以当今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例,日本有1/3人口集中在东京的周围地区。就是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城市的规模在扩大,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带正在形成,这也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

3.2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自古至今,凡是有人群起居的地方必然有水源,凡是现代化的城市必然有相应的集中供水事业。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作为一种无法替代的资源是有限的,就全世界而言,已有不少专家预测下世纪的主要危机是水危机。而我国的水资源相对而言是不丰富的,平均年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30m3/人,仅为世界人均值的l/4。总之,淡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淡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分配、区域性综合规划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3.3区域性供水是供水事业发展的趋向之一

3.3.l区域性供水系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是较多的。但在国内尽管我们在1990年提出建立这样的系统,经四川省科技情报所查新表明还属首次。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区域性供水系统的出现与发展,必然成为普及城乡供水的趋向之一。

3.3.2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村设一个供水站,一个镇设一个水厂,一个县市设一个自来水公司,他们之间彼此独立、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国内是普遍的,他们在开创供水事业上曾经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区域性经济带的形成,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的供水系统不进行管理上的深化改革,很难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服好务,很难为人们提供优质的饮用水。供水系统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区域性供水管理模式是一个趋向。

4、区域性供水的可行性

4.l跨行政辖区的供水,这将打破目前供水企业隶属一个行政辖区管理的惯例,但供水企业通过股份制管理模式可以协调各行政辖区对供水的需求关系,还可缓解水利部门与城建部门对供水企业隶属关系上的争议。

4.2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中心城市经济带的形成,区域内对供水的水质、水量以及供水连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供水企业间的横向联合,促使区域性供水管理模式的形成,促使中心城市的供水企业更好地为区域范围内的供水事业服务。

4.3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那种小而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冲击,为了取得更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努力,有利于供水企业之间的联合。

4.4由于水资源的紧缺,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开采、统筹分配,有可能促使区域内供水部门、供水企业之间的联合。否则争水、抢水等问题必将导致社会化矛盾。

4.5近十多年来作为供水系统的建设投资,主要是向用水单位筹集的,政府部门只是政策上的照顾,因此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供水企业亦可按此途径解决。

4.6在条件许可的实施区域性集中供水模式中,以谁受益、谁出资,谁出资、谁优先的原则,由点、连线到面的实施策略,并且以区域集中供水与局部分散供水相结合的模式规划,不作一刀切。

5、区域性供水量的预测方法

区域范围内的需水量主要分为中心城区的需水量、卫星城镇及县制镇和村镇的需水量,根据各自的供水特点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宜分别用不同方法作预测。预测期限可分为三个期间,即近期、中期、远期。中期的预测应是目前作区域性供水研究中供水量预测的重点。

5.1中心城区

对中心城区的供水量预测,针对其历史数据资料较为完整的特点,可收集近数十年的供水量、售水量、供水人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数据,采用微观定额法、供水量递增率法、时间序列趋势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等多种预测方法,然后对预测结果作相应检验和综合分析,即得出中心城区各预测时期的需供水量。

5.2卫星城市和一般县镇

5.2.l对卫星城市的需水量预测,主要依据政府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卫星城市布局及人口规划,采用微观定额法预测和专家调查法为主,其用水定额与中心城区取值相近,并结合工商业分布确定其需水量。

5.2.2区域内现有的各区、县(市)独成体系的分散供水系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力就近解决当地城镇的供水而自然形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乡村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城市化水平普遍提高,新建和内迁了不少企业,其需水量不是简单按自然递增率递增,而是呈阶跃式剧增,市政供水基础设施能力明显不足。结合各县城目前供水现状特点和供水发展阶段,参照中心城区相应阶段和类似城镇用水量标准,考虑到供水发展规模和水量平衡,可选择多个方案分别计算,结果可能与接问卷统计的专家调查法相差较大。原因较明显,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区的周边县区城镇,随着农村集镇化、乡镇企业的广泛兴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趋势所至,其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这种按自然常规递增测算的结果已明显不能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建议采用在广泛征集各县区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专家调查预测法结果,较为符合地区实际。

5.3农村集镇

这里所指的村镇供水量,是经调研后确认需由集中供水方式解决的部分村镇的需水量。可参照有关村镇供水的资料,结合农村经济改革,乡镇企业及村镇规模发展迅速的状况,城市市域内村镇的用水水平必然向城市水平逼近,仍可根据以定额法为主的计算结果确定其需水量。新晨

6、结论

6.l区域性供水模式的研究,是区域性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对供水企业深化改革的一项综合性研究成果。

6.2本文提出了两种模式,对于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它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它有利于供水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它有利于水工业相关项目的发展;而区域性集中供水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较好的供水模式,它又是区域性供水的高级模式,它虽没有推广的普遍意义,但它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比如成都地区采用了重力流方式的区域性集中供水模式后在规划的2010年供水工程中可节水10950万m3/a,可节电达2亿kwh/a。

6.3区域性供水摸式是供水事业发展的趋向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模式,决不应一刀切、一风吹,应因势利导,自愿联合。但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应有所导向。

参考文献

[1]何维华,试论成都地区区域性供水,成都建筑,1990年10月

[2]越性藩成都地区实施区域性供水势在必行,市政科技文摘(总第145期),199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