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 可持续发展 陕北

引言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如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过去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因此,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陕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精查煤炭储量为1460多亿吨,石油储量约15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0212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矿产资源组合配置良好,开发潜力巨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每年为国家贡献的能源价值超过600亿元。特别是1998年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来,陕北累计向外输出原煤7.3亿吨、原油3362万吨、天然气585亿立方米,外送电力装机容量达653万千瓦,在全球性能源危机的紧要关头迅速成为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

陕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陕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并逐渐成为陕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矿产资源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地遇到了严重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像大多数资源富集区一样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落后;环境保护与基地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利益矛盾重重,制度安排也需要解决等。而另一方面,很多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并没有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没有注意到陕北矿产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是采取一些应急的措施,治标不治本,也没有建立起科学发展的理念。所以说,研究陕北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对于促进陕北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陕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陕北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同类地区的资源开发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以期更好地解决这些地区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陕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采浪费十分严重。由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采富弃贫、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现象严重,导致大量的资源被丢弃。我国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薄煤层回采率不能低于85%,中厚煤层不能低于80%,厚煤层不能低于75%。而在陕北地区即使是神华集团的神东公司拥有最好的采煤设备、最先进的技术、煤炭回采率还不到30%。陕北一些地方煤矿仍然采用已淘汰的硐式采煤法,不但技术设备落后,再加上急功近利进行掠夺式开采,回采率不到20%,即每采出1吨煤,就要丢掉4~5吨矿石,煤炭资源浪费十分惊人。油气开采方面,陕北一些油井的采收率连20%,都难以达到,这意味着,埋藏于地下的原油每吨仅能开采出100多公斤,而其余的800多公斤都被白白浪费掉了。

资源、经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陕北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外部性问题,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都十分严重。根据资料,大量的废水、废渣、废石及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河道,致使延河石油超标7倍,窟野河水体中悬浮物比开发前增加了93倍,无定河、榆溪河全年水质评价为Ⅳ类。据监测,神木大柳塔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悬浮颗粒和二氧化硫三项指标,分别是开发前的4倍、17倍和24倍,悬浮颗粒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58倍,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是陕北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产生区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陕北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能源与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高耗能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能源短缺。这种能源短缺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同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如果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之,没有良好的环境作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财税分配体制不合理,利益矛盾突出。陕北地区的财政收入与其作为资源输出地的贡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陕北地区GDP增长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和对中央以及陕西省的税收收入贡献的比例大概为2:5。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利益分配明显偏向中央和陕西省政府。陕北地区2007年,地方企业贡献的财政收入中2/3都上缴中央和省级财政,当地财政收入只占1/3左右。以2008年为例,陕北榆林市22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只占70亿元。另一方面,受投资环境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影响,陕北地区的一些企业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都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按照“属地”原则,陕北地方政府所获得的地方税很少。地方和国家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利益分配的失衡,导致陕北当地财政支出压力显著增大,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日益增长的需要,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进而也影响到了陕北地区能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对陕北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目前陕北地区的资源开发在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权问题、公共品与外部性问题、政府职能定位问题等。首先在产权上,陕北地区矿产资源的产权有失规范、公平和明确,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产权制度。政府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问题严重,导致开采主体混乱,很多有争议区块、井位产权归属仍未界定,这极大地制约着陕北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公共品与外部性上,陕北地区补偿机制缺失,生态损失和环境破坏缺乏完善的补偿机制。陕北的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这条大原则下,看似很有道理,实则问题很大。按照这个规定是由企业对其污染承担责任,然而这一原则在陕北当前的实际中存在较大局限性。

陕北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陕北矿产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陕北应该以新型工业道路为借鉴,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能源开发的道路,实现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根据经验,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现阶段积极提倡陕北地区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该技术通过循环、重复使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尽量消除或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并尽力使废物变为其他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达到系统的节能减排治理污染。因此,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是陕北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建立合理的财税分配体制。首先,陕北应建立规范的中央、省、市、县四级分税制财政体系,适度提高地方政府对增值税、所得税等主要共享税种的分成比例。中央与地方之间应按6:4进行分成,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其能够将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使陕北真正享受到能源开发的实惠。其次,调整纳税地点,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按照税收与税源相一致的原则,所有从事能源开发的企业都应在资源地缴税。如驻陕北的长庆油田分公司、神华神东公司以及其他生产企业,都应在税源生产地――陕北就地纳税,然后按分享比例解缴入库。再次,陕北要建立和实施资源补偿费、资源税按储量征收的新机制,改革目前的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计征办法,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各类能源企业创造公平的竟争环境。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产业结构;协同演化;logistic方程

中图分类号 F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1-0136-07

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如何实现原本单一依赖资源禀赋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演进,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在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上,有学者认为通过建立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可以描述经济系统中各产业之间演变的关系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也有学者尝试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体系,以判断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效率[2]。事实上,产业结构演变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各产业内部企业数量的波动[3],通过对企业数量波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明晰地描述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4]。因此,本研究将视角放到微观层面,尝试对企业的数量波动进行分析,以期解释区域经济系统波动的趋势。

现实世界中的经济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运用传统的分析工具在解释区域经济系统内产业结构的波动存在困难。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引入logistic映射来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经济系统内产业结构的波动进行解释。如果把区域经济系统考虑成一个抽象意义上的生存系统,把企业看作为生存系统内部的种群个体,我们可以方便地把logistic映射运用到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中去。进一步地,把产业规模的变动看作是区域经济系统内各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那么如何将系统内各要素原本复杂无序的状态向有序通畅的状态演进[5],就成为我们思考的关键。任意一个区域经济系统中,企业的类型是复杂而多变的,出于技术上处理简便性的考虑,本研究将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企业分为传统型企业与新型科技企业两类。本研究假定,这两种类型的企业数量的波动意味着区域经济系统发展趋势的变化。如果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分别构建logistic方程,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得到企业数量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将作为观察对象的复杂经济系统简化为单一系统,人为地忽略了这两类企业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因此会在解释力上存在缺憾;另外一种方法是把这两类企业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复合系统内考虑,尽管可能这样在技术处理上更为困难,但是明显更符合现实逻辑。

考虑一个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若技术水平一定,区域经济系统会向强烈依赖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靠拢,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资源储量有限性和技术水平制约的客观现实,这种发展方式难以长久维持,并且这种“路径依赖”会把区域产业结构推向“单一化”的境地,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失速和环境持续恶化[6]。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不同产业规模的变化[7]。因此,本研究以logistic生长方程为工具,构建资源依赖型企业与科技驱动型企业协同演化模型,尝试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不同产业企业数量波动的趋势进行解释,以期对该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演化经济学的一般思想,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内的传统型企业和新型科技企业同时纳入思考,尝试构建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协同演化模型。

1.1 协同演化模型构建

1.1.1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模型

其中,N为种群的数量;α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K为种群所处环境所能承载种群最大量,是对环境系统固有属性的描述。

事实上,单纯考虑单种群的方程无法全面地反应系统的内部子系统间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单个种群logistic方程的基础上,尝试引入参数βi j(i,j=1,2),该参数代表着子系统i对子系统j的影响力度,于是,确立出复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

其中,N1,N2表示子系统1、2,在本文中,即分别代表资源依赖型企业、技术驱动型企业;α1,α2分别为资源依赖型企业与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有可能的最大增长率),是由两个系统的固有属性所决定的。在本模型中,我们假定资源依赖型企业与技术驱动型企业系统在观察期内的系统属性不变,自然增长率 α1,α2保持不变。

K1,K2分别为理想条件下,系统环境对资源依赖型企业、技术驱动型企业最大承载力,它由环境和子系统本身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对于参数βi j(i,j=1,2),当βi j>0,说明j系统与i系统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j系统自身发展并不有利于i系统的发展,后者的发展水平随着前者持续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的限制;当βi j

如果把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传统型企业”与“新型技术型企业”这两个子系统的状态考虑为是绝对稳定的话,我们可以通过α1,α2阐述子系统的自身属性;通过K1,K2阐述子系统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β21,β12阐述复合系统协同过程中子系统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因此,模型(2)、(3)可以较好地描述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脉络。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上述两个子系统很难在初始条件下保持稳定。所谓“稳定”,意味着观察的企业群落在生态学意义上已经初具规模,种群内部个体普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即使在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也能生存[8]。事实上,在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传统型企业群落很容易可以保持稳定,而新型科技企业却难以达到这样的状态。这是因为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来说,资源型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而新型科技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规模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如果把新技术产业进入旧产业结构的过程看作为生物入侵过程的话,在生态学理论中,生物入侵过程中是对种群密度有要求的,在入侵物种并未形成一定规模效应的前提下,有可能还存在着较强自抑效应[9]。同时,模型(2)、(3)也未能描述在种群发展过程中,内部个体对整个种群的影响路径,而这恰恰是解决本文所关注问题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7]。

1.1.2 具有Allee效应的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模型

“自抑”效应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由于这种效应的存在,生物种群的数量不会无限制膨胀,可以最大程度地适应自然界的承载力。在生物入侵理论中,一般把这种自抑效应称之为“Allee效应”。Allee效应通常是由种群内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例如:寻找伴侣困难、社会功能障碍、扩散损耗等,当由于以上原因引起种群增长率减少则称为弱Allee效应,若出现负增长,则称为强Allee效应。该效应表现出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对种群几乎所有方面的强烈影响,尤其是Allee效应对入侵物种的种群动态,特别是传播率,被入侵种群的受感染率上有着深刻的影响[10]。因此,在模型中引入Allee效应显得必要。

其中,NiNi+αi(i=1,2)便是Allee效应项,α1(i=1,2)表示Allee效应常数,其值越大,表明种群受Allee效应作用越明显,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稳定生存。

1.2 复合系统平衡点分析

1.2.1 协同进化模型的平衡点

接下来讨论系统的性质。根据方程平衡点原理,分别令dN1dt=0,dN2dt=0,得到方程组如式(5):

它表示在系统中,最终资源依赖型企业顺利存活,而科技驱动型企业灭亡。由此,依据上述分析,依次可以得到平衡点的稳定型分析(见表1)。

1.2.2 系统性质分析

分析系统性质,首先应当分析系统的平衡点,由表1可知,p4虽然是平衡点,但是却是不稳定的,因此该点对于我们的分析没有贡献价值。因此本研究集中讨论p1,p2,p3三个稳定的平衡点所展示的复合系统的状态。

首先,p1和p2分别是两个极端情况,所反应的情况基本一致,即传统型企业和新型企业两个子系统分别达到复合系统(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所能容纳的最大极限,所采用的方式均为在复合系统演化的过程中,通过挤占另一个子系统的资源,实现自身发展水平最大化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产业结构都会走向“单一化”。具体来说,当β21>0时,表示新型技术产业对于传统企业形成强烈的竞争力,严重限制了传统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使得传统企业的收益出现不断的衰退,致至无法生存。同理,β12>0表示传统企业对该地区出现的新型技术产业形成了竞争高压,挤压了新型技术产业的生存空间,使得该类企业无法在区域的经济系统中长久存活。

然而,虽然我们通过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得到了这两个稳定的平衡点(显然,p1和p2是属于竞争替代性质的),但是,从客观现实来讲,区域经济系统几乎不可能是单一稳定的,必然是由几种产业共同组成经济复合系统,因此,点p1和p2无法准确地描述现实区域经济系统。

因此,在此着重分析第三个稳定平衡点p3,该稳定平衡点是属于部分竞争共存的性质,即传统型企业和新型技术产业在区域的复合系统中是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既有

1.2.3 参数估计

解决方程组的参数问题主要的方法有最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但这些方法主要针对的是线性方程,对于本研究并不适用。因此,本研究将解方程组的问题转化为求解最优化问题。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在系统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内,使得方程左右近似相等,即找到较为精确的参数,使得方程等号的左右双方无限接近,于是,这就转化为一个寻找最优化问题。

其中,Xj表示p个变量,[aj,bj]表示Xj的初始变化区间,f为非负的优化准则函数。标准遗传算法的原理,进化从完全随机个体的种群开始,之后一代一生。在每一代中,整个种群的适应度被评价,从当前种群中随机地选择多个个体(基于它们的适应度),通过自然选择和突变产生新的生命种群,该种群在算法的下一次迭代中成为当前种群。当最优个体的适应度达到给定的阈值,或者最优个体的适应度和群体适应度不再上升时,或者迭代次数达到预设的代数时,算法终止。此时就把当前群体中最佳个体或某个优秀个体指定为遗传算法的运行结果。

2 计算及结果讨论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白银市作为分析对象。白银市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建立和发展依赖于国家资源战略的布局,是一个典型因矿而生的城市。近年来,由于矿储下降的影响,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从2006年开始,白银市开始大力引入新科技型企业,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此可见,白银市的发展脉络大致符合本研究的假定,适合作为本研究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暂且讨论资源依赖型企业与科技驱动型企业两个产业群中所含个体数量,在二者组成的复合系统内协同演化。

2.1 案例描述

本文通过《中国工业企业年鉴》,筛选出甘肃省白银市1998-2011年,总计14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个数。我们定义科技驱动型企业有如下标准:

(1)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调整如下: 销售收入为5 000万元以下企业,比例定为6%;销售收入为5 000万―2亿元的企业,比例定为4%; 销售收入为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定为3%;

(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高技术产业包含5大门类:医药制造业,航天航空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3)科技型企业产品领域范围: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及其他高技术领域、农业专利产品(新品种、新成果)等;

而资源依赖型企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依据以上分类标准,分别统计出规模以上的大中型资源依赖型企业与科技驱动型企业数量,得到表2。

2.2 参数求解

由于上文对式(4)中的各个参数的意义已经做详细说明,而内禀增长率是种群的固有性质,并且我们认为在观察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因此,首先求解该值。

生物学中的内禀增长率求解方法有近似解和精确解。近似解过程如下:

即精确解是通过寻得一个精确的rm,使得∑nt=0e-rmt・l1・mt-1无限接近于1。

由于企业的生存与生物的生存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例如,生物学上的存活率是t期内存活的数量t期期初新生数量,即t期初新生的不一定在t期期末生存,而企业一般不会在当期成立又在当期倒闭。因此,企业的

2.3 结果解释及讨论

由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强烈依赖于区域的资源禀赋,而从资源有限性的假定出发,可得该类型产业的内禀增长率为负值,通过数据的计算,(-0.126 8)也验证了这种推理。而科技驱动型产业的发展模式与资源型产业不同,它是通过技术创新而非单一依赖矿产资源实现发展,而技术创新是资源转变为财富的关键,这种发展模式会在技术的驱动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决定了其内禀增长率应该为正值。同时,依照本文的假定,可知带有入侵性质的科技驱动型企业是从一个旧的生存环境进入崭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意味着,该企业的内禀增长率必然带有异质空间的性质,在同质作用空间中的入侵扩散一般是数值,而在异质空间中一般是带有空间变量函数。以上的计算结果(0.096 7-0.299 6×i)较好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复数事实上是空间向量的一种表达形式,实部0.096 7代表的是其增长率,虚部-0.299 6×i代表其空间方向。

计算出两种类型企业的内禀增长率后,将其数值以及表2(其数据先进行中间差分,中间差分是基于泰勒公式,近似得到不同时间点的dN1dt、dN2dt,这里不再多述)带入下式(12),利用遗传算法求得其余参数值。

由计算结果,β21,β12均小于0,但logistic模型建立的出发点是扣除已生存的企业占有资源之后剩余资源,这部分剩余资源是新个体所能支配的全部,因而虽然β21,β12均小于0,但代入模型后,事实上是大于0,即说明在科技导向型企业入侵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后,资源依赖型企业和科技导向型企业在企业数量方面是“共赢”的,即均相互增加各自的企业数量,促进各自的发展,并且采取的发展模式为共同发展,即改变过往该区域企业单一发展模式,形成战略联盟,使得各自的生存能力加强。其最终的目的是在当地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协同演化,使系统向平衡点演化,最终实现系统的稳定。同时,由于β21,β12二者的值十分相近,也就是单纯从企业生存这个角度而论(即只考虑数量不考虑发展质量、潜力等),两者在企业的相互影响程度基本一致。

对于代表自抑效应的参数α,资源依赖型企业群是4.352 9,科技导向型企业群是5.099 7,后者的Allee效应明显高于前者,说明在新技术进入区域经济系统后,科技型企业存在较强的Allee效应,其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更大的企业密度。这也就是意味着小型的科技型企业生存会显得较为困难,需要更多规模以上企业联盟存在,这样的科技型型企业才能实现生存的目标。这是由于对于区域经济系统而言,新产业结构替代旧产业结构的成本本身就比较高。同时又考虑到研究目标区域白银市地处西部,在吸引人力资本和新技术上明显弱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其生存难度会更高。

3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集中分析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经济系统,构建了其系统协同演化模型,以期描述技术型企业和资源型企业在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数量的波动轨迹,最终通过对研究目标区域的实证分析,解释了资源枯竭阶段区域内不同产业规模变化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研究结论大致归纳如下:

(1)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在资源枯竭阶段,科技型企业数量的自然增长率将高于资源型企业,且资源型企业的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2)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在资源枯竭阶段,新技术的引入会同时为资源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在区域技术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两类型企业的数量均会增加;

(3)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在资源枯竭阶段,在新技术进入的前提下,科技型企业的生存将依赖更大的企业密度,其生存难度将大于传统资源型企业。

3.2 对策建议

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道远。得益于丰厚的资源禀赋,在其初始阶段会保持持续地增长,但随着资源枯竭速度的加快,其单一的产业结构会使其发展陷入困境。事实上,实现该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有新技术的进入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对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保证其数量的稳定增长。由研究结论可知,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新技术企业的存活需要依赖更大的种群密度。这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新技术企业数量的稳定增长,才可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

(2)促进新技术企业与资源型企业的合作,形成企业战略联盟。对于传统资源型企业而言,在资源枯竭阶段如何实现自身快速的转型,是保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新技术企业合作,形成企业战略联盟,会有助于传统资源型企业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并且可以与新技术企业共享区域经济系统内的资源,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everley M. Can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Explain Divergen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J].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2001,41(2):195-203.

[2]Kiminori G, Fumio K. Diversification Dynamics of the Japanese Industry [J]. Research Policy, 2008, 30(8):1165-1184.

[3]王子龙,谭[美,许箫迪.企业集群共生演化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41-149.[Wang Zilong,Tan Qingmei,Xu Xiaodi. The Evolu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Enterprises Cluster Symbiosis[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6,14(2):141-149.]

[4]王峰.企业规模、效益、年龄和企业生存:理论与再认识[J]. 未来与发展,2011,(7):73-80.[Wang Feng.Firm Size, Benefits, Age and Survival: Theoretical Overview and Reinterprets[J]. Future and Development,2011,(7):73-80.]

[5]Mistro D C,Rodrigues L A D,Petrovskii S. Spatiotemporal Complexity of Biological Invasion in a Spaceand Timediscrete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the Strong Allee Effect[J]. Ecological Complexity,2012,(9):16-32.

[6]Daniel M F, David V B, Claire M C, 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for the Disposal of Mining and Mineral Processing Wastes[J].Resources Policy, 2011,36(2):114-122.

[7]陈晓红,曹裕,马跃佳.基于生命表方法的我国企业生存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企业样本为实证研究[C]//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长沙: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8:257-271.[Chen Xiaohong, Cao Yu, Ma Yuejia. Life Cycle Measurement of Hunan’s Enterprises an the Determinants Analysis[C]//The 3rd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Management:Organization and Strategy Session Proceedings. Changsha: China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Research, 2008:257-271.]

[8]Silvana D, Sergio G. Economic Driver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A Worldwide, Biogeographic Analysi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4,105:154-165.

[9]Qianlong W, Wentao H. Limit Periodic Travelling Wave Solution of a Model for Biological Invasions [J].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2014, 34:13-16.

[10]刘志广,赵雪,张丰盘,等.局部种群的Allee效应和集合种群的同步性[J].生态学报, 2012,32(1): 1-6. [Liu Zhiguang,Zhao Xue,Zhang Fengpan,et al. Allee Effects of Local Populations and the Synchrony of Metapopulation[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1): 1-6.]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矿产资源

0引言

我国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矿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实力的加强和提升息息相关,为了协调城市建设和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争促进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矿产资源开发需求提升,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再加上大部分人缺乏资源保护意识,因此导致严重的浪费现象,矿产资源利用率得不到很好提升。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制约可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还会为矿产企业造成利益损失。如何加强矿业发展现代化管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亟待研究落实。

1我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

相对国外研究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些,但却也小有成就,逐渐迈上发展正轨。经过大量研究分析后,明确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以便为我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战略信息。这不仅是支持我国经济规划政策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整体框架搭建的有效手段,对非持续和强弱持续经济发展态势精细划分。此外,部分专家进一步探究后得知,矿产企业的经营指标、内部结构,以及设置原则等,都与矿业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筛选方法和指标要注意同时进行,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深度分析地区性矿业经济发展,能够印证经济、人文社会和自然三个层次,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要素,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价值。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矿产开采勘测力度,尽快建立起循环型矿业发展模式,推动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次升华。总体看来,我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配比上,而专门针对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转型工作被搁置。再加上现阶段,我国重点研究目标放在了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导致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严重落后。[1]这样一来,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难度在不断加大,矿区研究过分挤占整体战略部署发展范围,导致这一部分研究工作失去精准性。所以在实际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人与社会、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

2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

对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研究,有很多方法,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书籍、实地考察等途径,收集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反馈。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学术知识支撑,以及政府制度和金融市场共同参与,进行深刻全面的分析。矿产企业管理层人员要具备高度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积极自主的完善矿产资源开发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并且,应及时发现政府统筹管理过程中的不足,针对性进行补充纠正,从而打造一个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研究人员务必亲自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熟练掌握一手资料,便于日后的深入分析。结合国内外对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探寻更先进的发展理念,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拓宽思维和视野,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综述基础。其次,为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真实可靠性,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可以为专题研究报告提供关键依据,包括数据信息,研究背景以及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等方面内容。[2]还能指导地方政府完善管理机制,避免更多隐患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价值。接下来,对研究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用真实数据对地方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矿产资源市场精准化,拓宽地方经济发展前景。此外,定量分析可以帮助政府优化管理环境,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理论基础,为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加强真实性证明。最后,与定量分析不同的是定性分析法,能够更好的诠释研究对象,总结研究文献基础,制定全新的发展研究概念。[3]方便地方政府制定完善的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方案,也因此更具完整系统性和科学合理性。

3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矿产资源是附在地表或地壳上的物质,经过自然地质作用所形成的,主要包括的液态、固态和气态,具有很大经济价值。如果依据矿产资源的用途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原料和能源两种矿产。[4]其中,原料矿产又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涵盖铁、铬、锰等黑色金属矿产,以及钢、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而石棉和云母等建筑材料,磷和硫铁矿等化工原料,白云石和心灰石等其他材料,都隶属于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中主要包括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常见能源。并且这些矿产资源具备以下特点:

3.1供给不足

虽然我国矿产资源丰富,总量可观,但是人口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矿产资源实际人均占有量远远不足。如果按照矿产总量算,我国矿产资源价值可以挤进世界前三,但是如果按照人均占有量算的话,只能勉强排到52%,因此这么算下来我国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供给不足问题。

3.2产出天然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就是天然,因此铝、锌、铜等矿产都会含有一定伴生元素,单一矿产较少。[5]此外,像是稀土、钨、锡等小金属占比较大,而最常用的铝、铜、铅等大金属矿产相对稀缺,属于我国稀有矿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对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具有很直接的影响。

3.3效用基础

矿产资源与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生产建设活动中最核心的动力所在,即便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所有生产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矿产资源而独立运作。作为基础效用,矿产资源我们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3.4分布广泛

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得非常严格的地质条件,因此不同地域分布的特色矿产资源也有所差异,分布范围很广。但是各省市之间不均衡现象也很明显,像铜矿资源一般产自西北地区和赣东北地区,铅矿和锌矿资源主要产自西部和华南地区,铝矿资源通常集中在河南、山西、贵州和广西等地。稀土主要分布在江西、内蒙和四川等地,锡锑都产自云南和湖南等地。

4矿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4.1矿产资源后续储备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生产建设也在不断扩充规模,直接导致矿产资源消耗过度,后续储备量明显跟不上消耗需求。再加上新开采的矿产资源无法满足全年使用量,所以无法储备多余矿产资源,导致整个矿产资源市场出现储备不足的情况,矿业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矿产企业发展趋势下,矿产资源对实际生活贡献价值就会下降,经过调查统计分析,我国生产建设中所需的四十五种矿产,已经有十余种开始欠缺,无法充分满足国家建设需求,到2020年预估只能保证六种供应生产建设活动。[6]

4.2乱采滥挖导致地质恶化

正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生产建设活动,对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加快,再加上部分企业为了创造更高经济效益,所以开始不节制的乱采滥挖。久而久之,导致我国很多区域地质开始恶化,不仅增了塌陷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地震,还会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破坏生态环境和稳固体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基本利益,甚至是威胁人类生命,要想加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解决这一问题。

4.3矿产资源被严重浪费

虽然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回收率却很低。根据实践调查显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采选回收率远远低于50%,开发所需资金损失却超过780亿元,矿产资源被严重浪费。而且,我国伴生资源的利用率在逐渐缩水,开采率只占到三分之一,再加上矿产资源受到“三废”排放超标的影响,利用率也在不断降低。这些因既会造成矿产资源整体浪费,还会制约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背离矿业预期发展目标。

4.4矿业经济发展管理混乱

结合我国现阶段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情况,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偏低,不仅缺乏一定管理意识,而且难以及时更新完善矿产资源信息,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7]再加上矿业经济发展趋势,没有得到专业的分析预测,明确性的宏观把控,因此导致很大有效信息失去价值,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和发证现象比比皆是。此外,大部分矿产资源开采人员,文化水平都集中在中小学,技能全靠长年累月的积累摸索,严重缺乏理论知识做支撑,导致矿业经济发展管理水平受到直接限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4.5日常监管力度不到位

地方政府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安全的重要保障,既享有经济发展规划建议权,也有监督执法,确保矿产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旦监察部门发现矿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应积极发表自身意见,并向上级详细禀报。再或者矿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没有自觉配合监察部门工作,不服从相关处罚,从而增加矿产开采的安全问题风险,也要及时上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巨不接受监察部门的执法权利,致使监管工作失去有效性,缺乏强行执法的态度,不能彻底根除影响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毒瘤。此外,矿产企业监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经费也严重不足,因此导致监管力量不到位,无法全面发挥监管部门的工作价值。而且,在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长效机制还不能完善健全,法律约束力度和整体把控能力不足。不追求永恒利益基础,也要维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矿产资源开和土地使用关系从而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6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强

我国矿业经济发展经营过程中,严重缺乏坚定不移实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才会出现盲目跟从经济效应,突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保护区域环境。[8]如果政府没有加强自身环保意识,首先是无法完成政府自身的职能,导致矿业经济发展活动得不到正确指导,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因此将矿产资源开采至于重度污染的工业环境中,矿业经济发展无法顺利转型。这也就意味着,只有政府和人们共同强化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遵循其中规则,才能有效加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

4.7矿业经济发展中结构不合理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伴生矿产的合理使用率,一方面可以防止环境污染的继续恶化,资源的进一步浪费,另一方面还能够推动矿业经济的稳定提升。为此,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手段,会直接造成环境生态污染,甚至破坏正常的矿业经济发展结构。[9]我国工业加工方式,多以开采挖掘为主,矿业经济占比更是高达90%,原生矿物质无法进行良好的加工,得到更好的技术支持。从而导致我国制造业、电力和建材业等产业链很短,矿产资源利用率得不到有效提升。轻工业和工业发展规模小,进度慢,所以产品也就相对低级,产品价值不高,无法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5.1开展矿业循环经济

顾名思义,循环经济也就是利用生态环境发展规律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矿业经济发展能够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高效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倡导以矿产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为核心,循环利用为指导观念,尽快落实低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矿产资源再生产模式。[10]最大程度上确保用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益更深入推进,打造生态环境建设与矿业经济发展的供应模式。争取将矿业经济活动转变为,矿产资源开采———产品生产———循环再利用的模式,确保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做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效果。这样一来,既可以达到资源的合理使用,又能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动力,以及理论概念支持。此外,实现矿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局面,减少矿产资源利用的负面影响,为国民经济的提高奠定夯实基础。

5.2寻找开发新型能源

毕竟大部分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面对资源的逐渐枯竭,要想稳定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寻找开发可代替的新型能源势在必行。矿业单位和研发部门,可以借助新技术和工艺,不断加强对新能源的勘测,以及对矿物质组成的深入研究,尽可能研发出新的发展能源,为我国建设做出更多贡献。特别是一些风能和水能等资源,能够在大自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后再回馈给生态环境,进而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

5.3采取合适的金融机制

利用金融机制,对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加以风险保护,能够充分发挥金融机制对矿业经济的重要意义,像是并购和资产重组等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促使其协调发展。同时,能够加快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体制在运作中的进一步改革,强化矿业经济活动对市场风险变化的灵活应对能力。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相关人员做好预测,并制定完善有效的解决方案,加强对实际经济运转情况的监督,确保矿业经济安全稳定的持续提高。

5.4健全执法监管体系

针对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上报,然后采取对应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是健全执法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各部门之间务必加强配合。首先,创建矿产资源综合监管系统,尽快完成矿业经济机制建设,争取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便充分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12]其次,完善监管制度和流程,确保得到的信息和数据真实可靠,日常监管和后期督察需要联合执法,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县级矿产资源规划 可持续性评价 可持续性指标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矿产资源规划则是促进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手段,是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在新一轮的矿产资源规划中,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是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中基层的规划,是最需要具有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矿产资源规划。在新一轮的矿产资源规划中需要着重处理好几种关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等。 本文试图对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进行探索,为了促进在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处理上述的几个方面的关系,对规划方案本身的可持续性进行必要的评价,使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成果更有效的指导该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二、内涵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1.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内涵

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规划纵向分类体系中最底层的规划。它是县域范围内以保障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环境为目标,根据县域矿产资源的特点,在时间、空间和结构上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

2.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可持续性评价的理论方法选择

常用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有环境可持续性指数法(ESI)、生态足迹法(EF)、能值可持续性指数法(EMSI)、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SEI)等 。其中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是根据某一特定区域、特定系统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评价指标,其特点是直观、简洁地对所要评价的内容进行说明,目的性明确。由于矿产资源规划的内容除了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做出一定的规划外,同时还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必须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结合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特点和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比较,在评价其可持续性时应采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

3.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可持续性评价的流程

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对县域内矿产资源现状做一个可持续性评价,分别评价得出各个二级指标的可持续性程度。并且在规划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现状评价中可持续性弱或不够好的方面的研究。在规划编制完成时,再次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做出评价,得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利用程度。本文结合云南省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鉴于本轮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编制应着重加强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的预防与防治、土地的恢复治理和复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完成时对矿产资源规划方案本身进行可持续性评价。在本文中适度加强了二级指标中的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以期能更好的评价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在协调县域内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发展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作用。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试图从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来评价矿产资源规划的可持续性,以期能给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规划目标的先进性、实施规划的可能性、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应变能力和规划政策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矿产资源规划成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有效依据,发挥其空间管理、总量调控、结构调整、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的功能。在县级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矿产资源规划起到一个核心协调的作用。

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评价的涉及范围很广,指标体系选择的不同,觉得的结论也不尽一致。选择评价指标是应遵守完全性原则、非相容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除了一般性原则外,还结合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特点,并根据图1和云南省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办法中十八张附表中的相关指标,总结得出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中的矿产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四个二级分类的16个子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

以上的指标种类确定后,可以看出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问题,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来确定不同的规划方案的各项指标的依次计算,然后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的系数,在等权的条件下即可将各项系数确定权系数,再将其乘以各项指标的评价系数,得出可持续评价系数再进行加总然后加以比较。最终对该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程度进行比较研究,选择较优方案,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规划方案做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一个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在县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在孕育期和成长期里发展速度逐渐增加,县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发展性逐渐变强。达到成熟时期发展速度虽然变慢,但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这时矿区持续发展能力在减少。但如果任其发展,该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进入淘汰期,如果该地区能通过矿产资源规划进行及时的调控,改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流程方法、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和保护。努力实现相关产业的调整,那么该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将获得下一个发展过程。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该县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做一个跟踪评价,并在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评价结果,延长其开发利用的寿命周期,并使矿产资源规划在该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切实的协调作用,使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增加生命周期的同时,也促进该地区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充分、自然环境优良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矿产资源规划的动态规划的编制提供一个可行性的模式和方法。

四、结论

该研究对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价做了探讨,但是在具体的评价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如何确定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还有就是矿产资源在各个县域内分布种类不一,资源品位各有差别,该评价体系仍要结合每个评价区域的实际来具体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如何使矿产资源规划可持续性评价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将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安其军:论矿产资源规划在矿政管理中的作用[J].国土资源,2003,(5)

[2]肖语:县级矿产资源规划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1):297-298

[3]郝翠,李洪远,孟伟庆: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6):2

[4]张金学:鸡西矿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2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2/3以上。但是,煤炭行业在资源与能源消耗万面,仍然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节约资源和能源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推动能源发展上水平、上台阶,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根据当前情况,抓住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炭产业的优胜劣汰,减少和消除落后的煤炭生产能力,加快煤炭大基地、企业大集团的建设步伐。

1 煤炭行业面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煤炭行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经济运行申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不平衡、超能力生产突出等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表现在:

(一)采出率低,煤炭资源浪费严重。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资源采出率一般在50%左右,国有地万煤矿和乡镇煤矿不到30垢,有的仅为15%,而且丢弃的资源无法复采。

(二)污染控制不力,煤炭的负外部性过强。我国每开采万吨煤,平均塌陷土地0·2亩,我国煤矿每年发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总废水量的25垢,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

(三)劳动生产率低,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四)企业包袱沉重,前续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整个煤炭系统资源枯竭矿井不断增多。

鉴于此,研究煤炭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节约资源和能源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针对存在问题,构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通过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二是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要为后代人的发展能力考虑。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资源就是生命力。资源越多,生产力就越旺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煤炭开发利用率的提升,资源的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且保持一定的资源储各,煤炭资源的持续,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煤炭经济的持续性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责任者。比如说,近年来,我国煤炭产量由12亿吨、14亿吨,到近年17亿吨,超大幅度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增长,是否具有合埋性、科学性,是否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统盘考虑,这个”盘”,是个大盘,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显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煤炭供应是煤炭工业的义务和责任,但这种义务和责任兑现必须以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矿区发展的可持续是整个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和切入口。矿区是一个包含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等要素的复杂大系统。基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广泛性和矿区系统的复杂性,必须构建矿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矿区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且能够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力求避免不成熟研究基础上的主观臆造,但最终要用几项指标或分几个递层来衡量、把握。可把它分为:

(一)总体层,表达矿区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同时反映出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态势和效果。

(二)状态层,把矿区发展总目标分解为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社区文明和 环境质量4个目标状态要素。资源艾撑又分为煤与非煤;经济增长分为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文明分为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环境质量分为环境治埋、生活质量、职业安全、管埋能力构成等。

(三)执行层,代表各运行子系统的主要行为状态和功能结构,接受程序指令执行具体职能的操作层。

在运用上述万法的同时,不能把企业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要具有战略眼光,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充分反映矿区系统动态变化的特点。柳湾煤矿就是根据变化了时新情况,与时俱进,扩大规模,提升经济总量的。该矿原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先后经过四次大的技术改造,达到180万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了化工硫酸厂、硫酸铝厂,乳化油厂等,购买了交子里井田)今年的奋斗目标是,生产能力200万口吭 明年300万吨,现在按照年产500万吨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要建设生产、化工、焦化三大工业园区,国家有关部门己对所立项目的规模、技术、市场、效益的可行性论证基本认可,该矿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这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令全矿干部职工鼓舞人心。我们提出生产煤、保护煤是企业的本分,立足煤、延伸煤是企业发展的万间。不仅社会、政府要关注可持续发展,企业也必须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合理负有责任。不仅用能源的企业要负有责任,而且能源生产企业也必须负有责任。

3 深化改革,标本兼治,扎实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批准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从强化煤炭行业管埋、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机制、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和煤炭城市转型发展有效机制等万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抓好试点工作,必将对推进全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套新模式,创出一条新路子。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万面必须作为重点突出抓好。

(一)要认真制定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规划。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煤炭的开采必须保证提供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能源,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制定出煤炭资源的合埋开采规划,全面实施煤炭资源的有偿开采,客观评估煤炭资源的价值并转为国有资本金。作为煤炭资源的所有者,作为国家行政管埋职能的履行者,作为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国有地方煤炭企业的出资者以及煤炭资源的开发者,都要追求资源的经济合埋开发使用,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绩效。

(二)推动煤矿资源重组,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

只有解决小煤矿的问题,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本着政府推动和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规划引导和强力推动的同时,鼓励国有大矿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收购、控股等形式,兼并重组、改造提高中小煤矿。通过实施关闭整顿、资源重组和强化管埋,提高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和总体发展水平。

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鼓励煤炭企业向下游产业(电厂、铁路、港口)延伸,支持下游产业特别是电力企业开发建设煤矿,形成煤电一体的企业集团。发挥核心企业在人才、管理、市场和融资方面的优势,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使大型煤炭集团真正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煤炭墓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煤炭市场的主体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发展洁净煤技术,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学习借鉴国外成熟技术,推进煤炭气化、液化的示范工程,争取早日进入工业化生产。

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两个转变",拉长"两条产业链"。两个转变"是: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两条产业链",一是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二是煤、焦、化工产品产业链。特别是第二条产业链,发展前景很开阔。同时,要坚持限制排放与鼓励抽采利用相结合,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坚持量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重点治埋和利用煤肝石、矿井水、煤泥、粉煤灰,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四)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瞄准煤炭发展的主攻万向,围绕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基础课题,组织开展30项重点科研攻关和30项重点技术推广。30项重点攻关课题如: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和分级标准,煤矿灾害连续监测、识别与数字传输技术,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防控技术,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矿井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煤矿重大灾害救灾技术与装备等。"30推"如: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局部瓦斯聚集处埋技术和装备,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置,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技术,瓦斯、风、电闭锁装置,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和配套装备,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议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和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等。这些己经列入"十一五"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全力推动,争取便煤炭工业的科技面貌有较大变化。

针对煤炭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匿乏,职工队伍素质偏低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煤炭教育。一是采取减免学费和发奖学金、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政策扶持,鼓励报考矿业学院,发展矿业教育,解决目前采矿、安全等专业生源不足问题;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和安全培训,对职工进行培训;三是煤炭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从煤矿采掘一线等选送优秀员工进行脱产培训和进修,结业后担任煤矿一线生产安全技术骨干;四是煤炭企业要研究相应的办法措施,适当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靠优惠的政策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培养人、选拔人、吸引人、留住人。

(五)合埋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推动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我国煤炭资源回收率低,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煤炭赋存条件较差。我国煤矿 95兆以上为井工矿,瓦斯等自然灾害严重,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客观上有一定难度。二是对煤炭资源珍惜程度不够。一些大矿吃肥丢瘦,浪费资源;许多小矿乱采滥挖、破坏资源;同时,矿产权制度的不完善,规划、勘探相对滞后,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为此,一要在加强"节约发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加快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尽快实行以与回采率挂钩的资源税费征收办法,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鼓励和推动煤矿企业依靠科技逃步,加强生产管埋,提高资源回收率。二要研究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煤层的回收率标准,建立严格的资源回收监管制度。对破坏性开采、严重浪费煤炭资源的,依法予以处罚。三要认真做好重点矿区矿业权有偿使用改革,规范煤炭矿业权交易,提高市场进入门槛,使煤炭企业具有珍惜资源、合埋开发利用资源的动力和压力。四要加强煤炭开发规划工作。强化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型煤炭基地发展规划,以及矿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合埋调控煤炭生产开局和建设总规模。对主焦煤、优质无烟煤等稀缺煤种,实行有计划、保护性开采,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六)要重视煤与非煤产品的和谐发展。我国大部分煤矿都远 离城市,矿区是一个小社会,煤采完了,矿区厂房、设备、土地等固定资产和不动产,如何让其发挥作用?一种是人员转移,资产拍卖;另一种就靠发展非煤产业,让职工到新的就业岗位,开辟新天地。每个煤矿企业,都要经历开发期、兴盛期、衰老期这样几个阶段,煤矿企业家们要有战略眼光,在兴盛盈利时期就要及早考虑发展多种经营,等到衰老期,替代产业蓬勃发展,就不会出现"钱装兜、人撤走,尾矿狼籍无人收"的现象。

(七)研究解决煤炭工业改革发展中的有关政策问题。进一步加强煤炭行业管埋,合埋配置行政资源,埋顺关系。及时修订完善煤炭工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统筹做好行业规划、资源管理、安全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探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和地方要继续采取资金扶持政策,艾持国有重点煤矿补还安全欠账,改善煤矿安全基础条件;认真落实企业安全费用提取、提高伤亡事故赔偿标准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政策;加快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险改革,促使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进入煤矿安全领域;完善对衰老报废煤矿转产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扶持政策;加快煤矿沉陷区、"棚户区"的治理改造,改善矿工生活条件。通过加大政策治本、源头治本力度,推动煤炭工业走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4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清醒地认识到:

(一)必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于承认和肯定人的主体地位,而且耍在发展观的间题上,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人类而言,尊重自然,本质就是尊重人类自身;追求发展,关键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二)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埋,"可持续"是核心。

(三)靠资源耗竭而获得的经济增长,或以耗竭资源为基础的发展,只能是暂时的,而不是可持续。片面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其结果会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以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另外,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随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变数,这就需要全国所有的煤炭工作者在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及时、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的动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2007-2008年我国动力煤市场社会环境

[2]2008-2009年中国动力煤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