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演艺术的培训

表演艺术的培训

表演艺术的培训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朱冉(1983~),女,广州工商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量不断增多,特别是表演艺术专业,每年都输送大量的表演艺术人才。通过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将表演艺术实践锻炼和专业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水平。结合当前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很多地区的政府给予一部分资金支持,但是表演艺术专业实习实训需要配置的道具、服装、化妆、舞台等都比较昂贵,前期需要很大的投资,但是职业教育院校的自筹资金非常有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都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表演艺术实习实训教学水平。

(二)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低

当前我国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建设了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但是其利用率普遍不高,大多数的实训教室被闲置,实训设施和设备利用率不高,主要问题是一些学校设定的顶岗实习时间比较短,各个班级的实习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存在一些交叉和冲突,没有充分发挥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

(三)缺少高素质的实训教师

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不仅需要相关硬件配套设施,还需要高素质的实训教师,但是当前很多院校实训教师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达标,一些实训教师还承担着日常的教学任务,由于表演锻炼机会比较少,其舞台表演水平较低,表演技能很差,虽然一些院校招聘了来自表演艺术团的兼职教师,但是相关激励制度不完善,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由于缺少高素质的实训教师,无法对表演艺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使得表演艺术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较差。

二、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一)建设多元投资的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保障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充足的资金,可以积极探索多样化投资运营模式,由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艺术团队和职业教育院校等组成产、学、研一条龙的联合体,优化实习实训基地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增加表演艺术教育对于大型企业的吸引力,使演艺行业和表演艺术职业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和多家文化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表演艺术学生。同时,通过多元化投资模式,加强企业、艺术院团和职业教育院校之间的沟通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将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和文化交流、联谊、社会服务等融合在一起。另外,基于多元化投资的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推进演艺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湖南艺术学院和湖南花鼓文化传媒公司签订协议,共同打造了《花鼓春秋》歌舞剧,实现文化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应设置影视表演、舞蹈、音乐等多个表演艺术类专业,打造以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表演为核心,以钢筋调律、编导、服装表演、音乐剧表演、影视表演为支撑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的表演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上涨,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应积极优化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共享、高效、先进的实习实训基地,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避免时间或者空间的交叉重叠,将实习实训基地中各种设施、设备、道具、教室等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可以有效整合影音放映室、舞蹈剧目排演训练室、音乐表演训练室、戏曲剧表演训练室等,打造一体化的群共享实训室。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院校在建设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的同事,应积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做好表演艺术的实习实训指导。健全相关管理和激励制度,按照引进+培养和实践+培养的模式,培养大量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聘请表演艺术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剧团表演的专家来职业教育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表演艺术实习实训指导水平。同时,逐渐落实和完善表演艺术展业教师到一线表演剧团进行实践的制度,和剧团、演艺行业共同打造和培养表演艺术类专业教师。另外,开展新老师和老老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定期开展说课比赛、精彩一课、示范课等活动,不断提高表演艺术教师的产业服务能力、科研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结束语职业教育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专业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表演艺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这需要院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打造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大量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表演艺术专业人才,推动我国演艺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2篇

摘 要 体育舞蹈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受到美的体育运动,需要表演者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实现,但是在目前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却常常忽视培养其艺术表现力,更多的关注形体训练等,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影响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因素以及培养方法。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艺术表现力 培养

相比传统的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的表演过程更具美感,经过提炼加工过的人体动作,以此来塑造出一系列的能让观众感受到美感的形象,近年来在我国比赛项目以及体育教学中发展迅速。除了表演者自身动作标准之外,体育舞蹈还要求表演者能够借助优美的音乐节奏传达出身体动作所蕴含的情感,这就是对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要求,艺术表现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表演的效果。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介绍体育舞蹈及其艺术表现力的基础上,揭示影响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因素以及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一、体育舞蹈及其艺术表现力

体育舞蹈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技术结构,可以大致划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即体育舞蹈可以分为团体舞、拉丁舞和标准舞三类,其中团体舞一般是从另外两者中任一类别中选择五个舞种,由六至八名舞者组成,团体舞因为表演人数较多,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显得格外重要,此外背景音乐的选取、个人的表演实力等也是影响团体舞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广义的体育舞蹈一般是指以舞蹈化的身体动作为主要内容,并以双人或者多人同时进行成套表演的娱乐性体育项目,广义的体育舞蹈可以分为竞技体育舞蹈和大众体育舞蹈,其中前者又被称作狭义的体育舞蹈,是将音乐、舞蹈、服装、文化等一系列因素融于一体的体育娱乐和竞技项目,后者又包括了交谊舞、健身舞以及各种健美舞蹈等[1]。

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是指在体育舞蹈的表演或者竞赛过程中,综合运用包括表情、肢体语言等细节来抒发自身内在情感的能力,艺术表现力的强弱,能够很好的代表表演者的技术水平、气质修养以及情感意志等,是表演者内在的气质与外在动作的有机统一,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表演的效果和成绩。

二、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是建立在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并不是简单的微笑。根据笔者多年的体育舞蹈教学实践,认为影响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舞蹈表演者的专项身体素质,此处所讲的专项身体素质主要包括了专项力量素质、体能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以及身体协调素质等;二是表演者的艺术素养,主要是对音乐的鉴赏理解能力,以及各自的舞蹈风格;三是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因素;四是一些表演者之外的因素,如场地的硬件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舞伴的配合默契度等,甚至也包括了表演时的服装、饰物的选择因素。

三、体育舞蹈中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措施

(一)加强体育舞蹈表演者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能否很好的传达给观众,最直接的载体就是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这些都需要表演者具有较完善的专项身体素质来实现。对于体育舞蹈表演者来说,专项身体素质主要包括了身体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这些都是跳好体育舞蹈的基础。同样的一段体育舞蹈,由专业的表演运动员和学生表演出来,给观众的感官享受相差较大,专业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利用扎实的基本功、传神的表演能力等,将舞蹈所蕴含的内在气质完美的表达出来,令观者心旷神怡,而对于基本功不扎实的普通学生来说,表演动作难免僵硬,对舞蹈内在精神的理解也不是十分到位,难以将体育舞蹈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2]。因此,舞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认识,能够自觉的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作为体育舞蹈学习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纠正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小毛病,持续的加强力量、柔韧性、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和身体灵敏性的训练。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项身体力量之外,还要训练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间断的进行手、眼、步、身的协调训练,最终达到通过肢体动作传神的表达体育舞蹈内在精神气质的要求。

(二)不断强化舞蹈意识

舞蹈意识的培养对于全面提升表演者的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体育舞蹈的培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舞种的配合训练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项强化训练。如形体训练可以充分利用下肢的开、绷、立以及上肢的挺、顶的反复训练来强化,培养高雅、优美的形体;肌肉控制力以及关节稳固性的训练可以通过把上的擦力、下蹲、控制、起踵、大踢腿、小踢腿等来得以实现;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性则可以通过基本步伐训练、波浪屈伸身体各部分的训练来完成。并有意培养学生感受体育舞蹈意境的能力[3]。除了以身体训练配合学生舞蹈意识的提升,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强化。舞蹈根据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别,每一类别的舞蹈都有者不同的意境,意境的不同也就要求表演者具备相对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舞蹈教师要根据不同舞蹈类型的个性化特征,正确的向学生灌输主动理解、细细品味舞蹈内涵的重要性,争取掌握多个舞种艺术表现力的表演重点,也可是以学习者在不同舞种的对比中,更好的对体育舞蹈加以理解。此外,也要加强表演者学习主动性,

(三)不断提高体育舞蹈表演者的音乐修养水平

音乐修养水平的提升,是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提升表演者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舞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音乐,这也是体育舞蹈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石,两者相互依存而存在。尤其是在男女混合表演的体育舞蹈,但凡是那些能够让观众强烈的感受到美感,动作舒展、流畅、和谐大方、舞姿高贵典雅的体育舞蹈表演,无不是建立在表演者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正是对音乐所内涵艺术性的完美展现,才有了体育舞蹈表演中动作形象、音乐形象与内在情感和谐统一,因此可以说,提升表演者的音乐修养水平是提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对体育舞蹈表演者音乐修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当前几乎全部学习体育舞蹈的大学生都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对多种风格的音乐都感兴趣。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中,让学生意识到提高音乐修养水平对于艺术表现力提升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去欣赏各种风格的音乐,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音乐熏陶,培养其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情,藉此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音乐修养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不断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除了上述所说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风格音乐欣赏外,还要安排专门的课程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欣赏技巧,使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的组织结构和基本规律;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尝试着分析一些世界名曲,对其节奏类型、组织结构等进行分解,并即兴内化到体育舞蹈动作中,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四)将体育舞蹈教学与各种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审美观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学上,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践的机会,亲身感受到体育舞蹈的内在美。通常,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一味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不断降低,学习效果自然较差,更何况是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了。教师应该鼓励并且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些比赛的机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平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在比赛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体会平时学到的知识,这也算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另一方面,通过参加体育舞蹈比赛,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表演力较强、技术过硬的优秀选手,在欣赏体育舞蹈美感的同时能够清晰找出自己的差距,帮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改进动作、表情等;此外,经常参加比赛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激烈的竞争,促进其努力训练,激发其全面提升自我,进而加强艺术表现力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体育舞蹈的教学培训过程中,教练或者教师不仅要关注体育舞蹈本身的特征、人文内涵以及技术方法等,还要高度重视表演者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通过在演练过程中不断通过形体、呼吸以及乐感等方面的培训,在强健表演者专项力量、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就能提升其艺术表现力。表演者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不仅仅是体育舞蹈本身的要求,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关注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手段,塑造终身体育意识的时代要求。可以预见,只要在体育舞蹈培训过程中能够将艺术表现力的塑造发挥到位,就能更好的发挥出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饶国栋.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40).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感觉;琵琶演奏;艺术表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78-01

琵琶属于弹拨乐器,同时也是一种表现力较强的民族器乐,演奏者通过肢体运动与大脑思维的有机结合,来表达音乐内涵,彰显艺术表现力。音乐感觉包括内在听觉、力度感、音量、和声感、节奏感和音准感等,只有把握好各个方面,才能表现出音乐的魅力,赋予琵琶演奏较强的生命力。

一、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及培养方法

音乐感觉即我们所说的乐感,其包含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演奏者乐感的好坏与强弱直接影响着演奏表现,若其乐感好、乐感强,就能将作品的外延与内涵准确表达出来,体现音乐之美,使自己与作品的内在感情得到生动地表达。在琵琶演奏中,狭义的乐感是各方面音乐能力的整合,如音质感、和声感、节奏感等,而广义的乐感则涉及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与领悟能力等。乐感的形成与演奏者的个性和素质有较大关系,但后天教育同样能达到培养乐感的目的。

作为古典的弹拨乐器,琵琶演奏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只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才能将乐曲内容完美呈现给听众,营造美的享受。为培养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音准感,也就是听辨及演奏乐音的能力。演奏者可以多聆听自己的琴声,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调整,从而把握对不同乐曲的相异音准。通过系统且长期的训练,提升听觉能力,如演奏中国民间乐曲、古典乐曲时,应当加强训练听力训练,根据乐曲原本的调试风格找到音准,使乐曲的内涵与风格得到充分表达。

第二,训练节奏感。节奏是若干小概念的综合,包括音的顿挫、抑扬、延长、强弱、长短等,是空间中声音的表现形式。演奏者可以通过想象获得或用听觉辨别这些现象和形式,并且借助器官、演奏的配合将演绎能力表达出来。节奏感除了代表着演奏技术,还体现了演奏者的审美观。对同一首乐曲的演奏,不同演奏者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要训练节奏感,就要注意节拍与节奏的统一性,将节奏放在主要地位,运用琵琶演奏技巧展现乐曲的节奏,从整体出发把握乐曲的节奏风格,同时要训练自身的速度感,将内心想象迅速、准确地反映出来。

第三,训练和声感。若演奏者不了解感性和声常识,同时缺乏实践经验,那么在听和声时就会有受到干扰的感觉,而对于具有实践经验的演奏者而言,和声是优美动听的。演奏者要加强和声感,可以经常聆听多声部、合奏或合唱的乐曲,在学习琵琶独奏的同时,参加二重奏与民乐合奏的训练,使琵琶演奏的力度、音色与和声音准更加协调。

第四,训练音量和力度感。演奏者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会在听觉上鉴别、从内心感受音乐中的音量、力度和强弱关系,并根据具体的乐曲合理处理这些关系,表现于演奏之中。

第五,训练内在听觉,也就是音乐想象力。演奏者要认真研究乐谱,丰富内心世界,充分l挥音乐想象,提高音乐修养。

二、琵琶演奏中的艺术表现及培养方法

音乐表现在演奏过程中十分重要,相当于音乐的灵魂,音乐演奏技巧是服务于音乐表现的,只有加强训练,具备较强的艺术修养,形成舒展、淳朴、自然的琵琶演奏风格,才能使音乐艺术表现独特而完美。

为增强琵琶演奏的艺术表现,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训练基础的演奏技巧。琵琶演奏过程比较复杂,为了将乐曲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演奏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功。基本功的掌握程度对乐曲的演奏质量有直接影响,演奏者应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选择难度相当的曲目加以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会作曲家的情感表达,不断学习新技术,良好驾驭音乐作品。

其次,要探索乐曲风格,了解音乐内涵,获得音乐修养的提高。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乐曲中都有琵琶演奏,比如《查尔达斯》《草原小姐妹》《天鹅》等。要充分彰显琵琶的艺术表现力,演奏者需要掌握乐曲的内涵、感彩、特点和风格,分析每个乐段的内在情绪,尽可能融入其中,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音乐气质与素质。

最后,要加强专业的二度创作训练。演奏者要通过艺术方式加工和包装琵琶乐曲,在尊重作品创造特点的基础上,再现其历史风貌,并且融入时代元素,赋予作品个性特征,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总而言之,在琵琶演奏中,要形成良好的音乐感觉,不能只培养某一项能力,要在扎实掌握基本功的同时,从听觉、节奏感、和声感等方面加以训练,拓宽艺术视野。同时要通过探索乐曲风格和二度创作来增强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展现自身的艺术修养、知识沉淀与文化底蕴,提高琵琶演奏水平与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4篇

(一)吐字训练

吐字在汉语中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字头、字腹和字尾。所谓字头就是从舌、牙、唇、喉等位置的出字部分,场所的声母部分就属于字头;所谓字腹就是较长的韵母部分;而字尾则收归于鼻音、半鼻音、舐音等部分,位置由韵辙决定。在具体的声乐演唱中,字的头腹和尾是不能清楚的展现出来的,而需要合理的过渡,自然而没有痕迹。需要注意的是,吐字不能过紧或过松,如果过紧面部会僵硬,影响共鸣;如果过松则表述不清楚。

(二)腔体与共鸣

腔体就是人体内部的空间,而共鸣则是声音的发声作用,只要腔体存在就会产生共鸣。人体的主要腔体包括口腔、鼻腔、头腔、咽腔和胸腔,其中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是口腔和咽腔。只有上述所说的所有腔体都能有机的协调好,发挥出各自的作用,音质和音色都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状态。

(三)呼吸与气息的支点

我国有一句古语:“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以此就能看出呼吸在声乐艺术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科学的吸入要比呼出重要很多,如果没有足够的气,声音线也就不能妥善的维持。因此在呼气的时候要把胸腔肋骨充分的张开,控制好横膈膜,气息的支撑点也正是腰部和腹肌,用最小的力和气来获取最好的声音。要想在歌唱中底气十足、昂首挺胸,则必须要对腰部和腹部进行训练,科学的进行呼吸,把声乐中所蕴含的情感真正的表现出来。

(四)发声训练

1.歌声与话声之间的关系。气波转化为声波的声带动作就是发声。声乐演唱时,演唱者通过声带的调节与控制实现声音的发出,不必刻意让环形甲状肌动作与声带的拉倒、放松,歌唱者的意识和声带张力变化震荡是趋于一致的。我们在声乐演唱中,将歌声视为话声的升华,歌声与话声统一从口中发出,有着相同的声带工作原理,区别之处则在于声音是否在自然区。同时话声的时长要明显小于歌唱的声音。而改变说话的发生状态,其结果是喉头上提,舌根使劲,卡紧喉咙,咽喉撑大,声带不挡气,鼻音等。

2.发声感知上的错觉。发生感知上的错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也就是声带在发声时的自我欺骗,自我欺骗分为两种,其一,演唱的声音是由声带发声的,然后传播到空间进而传入人耳;其二,发声者自己能够听到的声音,外人听不到,这种声音是在声带发出之后直接通过人体传入耳中,例如吃饭时的咀嚼声音。这两种声音也就是感知上的错觉,所以在基础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整歌唱的感觉,更好的把握住发声方式。

二、声乐教育中个性创造的培养

(一)情感思维创造的培养

在声乐演唱中融入了非常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为声乐增添了非常多的火力,所以对情感思维创造的培养是一项不可获取的重要内容。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会产生极大的共鸣,对作品中的情感有着丰富的想象,只有先把自己感动,才能感动观众。

(二)知觉思维创造的培养

歌唱形象思维的核心就是听觉表现,演唱者在演唱时对自我声音的判断是依靠听觉获取的,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一道学生追求优美的声音,选择最适合自己声音的位置;另外学生还要能够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语言,获得正确的声音观念,在此基础上,歌唱时才能把发生的技巧合理的运用,发出更加优美的声音,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

(三)直觉思维创造的培养

所谓直觉就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获得的一种领悟能力,类似于灵感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声乐就是一种直觉思维,也就是对歌唱的某个问题突然间领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直觉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声乐艺术在开发人脑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声音基础训练与个性创造的联系

(一)声音基础训练是个性创造的先决条件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共包含了两项内容,分别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真正的领悟声乐中的理论、掌握基本技法是提高学生声乐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纵观世界各国的声乐艺术大师,每一位都有通过系统的培训,在音质和音色的形成上都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换言之,这些艺术大家在声乐的表演和创造上所展现出的成就都是以基础为核心的。所有能被称作是艺术大师的都是通过声音元素、音色的明暗关系来增强声乐的基本技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想在声乐领域打下一番成就,其严格的声音基础训练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艺术的创造是不能分割的。开展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内容、情感的表现能力,在通过系统的、严格的基础训练之后,引导性的提高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但是从当前声乐学习的水平来看并不乐观,除了个别学生真正掌握声乐基础之外,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技能都较为薄弱,这与学生训练时有针对性的联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只是对几首歌曲进行训练,并没有真正掌握声乐基础。对于这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讲,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强调如何培养个性创造,没有把学生对音区、音域的把握工作重视起来,导致眼高手低的问题出现,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分的证明了,只有真正掌握基础技能和知识之后才能培养其创造能力,否则会导致学生背离艺术规律。因此声乐基础训练的开展时一项不能改变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创作出跟多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前提。

(二)具备情感表现能力才能形成演唱个性

声乐的歌唱换一种说法就是表达感情,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活动。声乐演唱的重要意义在于歌唱者能够结合对生活的认识、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真正掌握表现声乐艺术的各种技术之后,利用这些技术来为声乐演唱服务。在表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声音和歌唱的技巧共同构成了声乐演唱,声音是通过演唱者对气息进行操控,再加上器官和共鸣腔体通过运用所产生的,因此只有把声音和感情合二为一,通过蕴含着艺术感染力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提高声乐的艺术性,才能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人员利用演唱的技巧来表现出自己心中的情感,唱出感人至深的动人乐章。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体验是从生活中不断产生的,其情感的表现能力也就是演唱者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考查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中是否呈现出全面发展的状态。培养情感的表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时努力就能实现的事,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基础训练,在学习、实践、体验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获得。每一位歌唱者都有自己唱歌时的特点和个性,这种具有典型个人特质的个性来自于歌者自身对生活的感悟认识,来自于教师的艺术经验和教学方法的不同等等。正是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声乐学生之间才会存在差异,才会存在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艺术特色的演唱表演,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分析这些不同艺术的个性时我们发现,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是实现艺术个性创造的基础。有些学生虽然具备很强声乐技巧,但是歌声中缺少情感的渗透,没有把情感融入到歌声之中,也就失去了音乐作为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歌唱技巧固然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真正能超越技巧,感动听众的,往往是那些物我合一,将情感融入歌声里,并进行艺术加工的歌唱者,他们才是真正走向艺术巅峰的人。

(三)声音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个性创造

艺术创造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但是又高于生活,因此创作艺术的重点就在于怎样超越生活,艺术同创造是不能分割的,如果艺术离开了创造就会缺乏色彩。所以在声乐教育中,不仅要加强对声音基础训练的培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完整的声音基础训练自然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基础工作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对学生的演唱个性和演唱风格加以雕琢,避免在系统严格的体系训练中消磨掉学生的演唱灵性,使其缺乏演唱的个性。当学生掌握一套完美的演唱技法时,需要竭力避免学生美感的丧失,不在循规蹈矩的训练中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例如,视唱练耳教学是在严格技术标准的要求下,注重音响和织体结构,却忽视了“情”与“神”的多样化表现,教学在教学中实际上着力于训练学生的音准和节奏能力,对音乐结构的感悟能力,却忽视了让学生更多领略音乐“精气神”的重要价值。为此,在严格的技巧训练之上,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其音乐创造性,必然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社会,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同时也善于幻象和创造,因此声乐教师必须要抓住学生这个重要的特点,有效的利用起来,把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激发出来,建立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尽最大的可能提高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和想象力。音乐是通过听觉来进行传播的,所以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听觉修养,增强学生对声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品位,进一步引导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个性创造不仅是艺术作品所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艺术家智慧的集中体现,但凡是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家,虽然各自的艺术风格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在个性创造这个问题上都有着坚持不懈的追求。因此在声乐教育中,必须要遵循艺术的规律和培养人才的规律,以坚实的声音基础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声音基础训练同个性创造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基础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技能和技法,使之能够对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为将来的艺术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音乐艺术的创造同个性创造二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因此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修养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而开展的。声音基础训练同个性创造二者之间并不产生任何冲突,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是统一的。没有声音基础是不能实现个性创造的,而没有个性创造技法就会毫无意义。

四、结语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表演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教育结合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

播音学在我国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形成历史短,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自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播音系以来,已发展成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个教学范畴。播音专业名称最初为1963年的“中文播音专业”,1998年教育部把播音专业改名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现在更多的被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前为止,中国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基地是中国传媒大学在1996年成立的二级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发展飞速,使得播音员和主持人越来越多的成为大众关注和羡慕的对象,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从事此类职业。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许多人垂青,许多学校先后增设了该专业。至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在全国近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200多家高等院校开设,其中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非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院校包括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等。非专业艺术学院包括综合类院校(如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如北京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农林类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如西南财经大学)、师范类(如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政法类(如西北政法大学)、体育类(如西安体育学院等)。众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使得每年有过万播音学生毕业,就业市场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竞争激烈残酷。目前,陕西省多所高校(包括本专科、公办民办)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二、陕西省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展表演艺术教学的必要性

最初,播音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未开设表演课程或是进行相关表演艺术的教学,随着时间流转,“播音教学中是否需要引入表演教学”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一方指出播音主持是专业和尊重事实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加入表演,就会出现虚假成分;另一方指出播音主持必须具备表演者所具有的当众性和创作力,一定程度的表演会帮助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好的驾驭节目。

笔者从播音教学实践出发,关于表演教育在播音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感受颇为深刻,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有声语言的训练而忽视包括体态语在内的整体表达训练的倾向已严重制约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私下读稿远胜于课堂表现,有的学生主持节目不着边际、思维混乱,有的感情苍白等等问题众多。实际上,播音主持和表演都要求学生肌肉要有真实感、延伸感、挺拔感、协调感和松弛感,并且要具备注意力、自然状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等。解放天性、注意力集中训练、无实物训练、观察生活练习、小品训练和话剧演出等表演课程中的练习,可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增加多种能力,提高专业和业务水平。

三、表演艺术与陕西省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结合中的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

目前,全国专门开办表演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340所,专门培养表演人才。而国内众多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开设了表演课程,陕西省艺术类专业不同程度地不断加大表演艺术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专业艺术院校的表演艺术课程,本科设置为一年,第一个学期为表演基础的学习,第二个学期为表演创作。就笔者所在的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为例,表演艺术课程设置为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以表演基础方面的学习为主,课时为40,其中课内为32课时,课外为8课时。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诉求,是教学计划的设计依据,是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因此,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表演专业有着自己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与方法,以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为目的, 这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开设的表演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表演艺术课程应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教学目标在于教理论、授方法、重实践,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树立学生的良好台风,解放学生的表现天性,提高学生的即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立足于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表演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艺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教学体系。

(二)在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欠缺,教育方式僵化

有些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仅作为副设的专业基础课或是考查课、选修课,对表演知识的学习和利用表演知识进行表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育方式较为僵化,教学目标较为空泛,教学手段较为单调,教学状态片面,教学气氛缺乏生动和互动,与一般课程教学模式雷同,考试环节采用笔试等。由于各种原因的扩招,专业人数不断增多,使得表演课学生数与课时不匹配等。

2.理论重于实践,脱离实际

一般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绝大多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的表演课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中明显脱离实际,尤其是非专业艺术院校。通常40个课时中,32个为理论学习课时,8个为实践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全部设置为理论学习课时。学习表演,仅仅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的历史等理论是没办法完成的。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关系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

3.缺乏专业合适教材

鉴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艺术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材选用非常重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鲜见有专用的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教材和教学法,基本只能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表演教材。现在绝大多数院校是代课教师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自己编写适合表演课程的实用教学讲义。

4.缺乏专业表演教师

很多非专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由教授播音主持或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首先,全国专门培养表演专业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他们的教师和毕业学生人数较少,大多从事专业表演事业,或是在专业艺术院校中从事教学工作。其次,一般来说聘请专业演员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往往上课时间不够稳定、课时费较高难以接受。非专业表演教师在传授理论方面可能问题不算太大,但是在示范、排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显能力欠缺,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内容。

四、表演艺术与陕西省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结合中的未来发展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体现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表演艺术学习的基础,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同时理论的学习要与实践应用环节交融穿插,使学生能想、能说、能演。把表演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应用环节,既符合教育教学改革规律,又遵循创新人才培养原则,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表演基础教学为主,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

在学习表演之前,几乎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要加强和注重表演基础训练,完成起步教学,打好表演基础,解放天性等基本素质训练及单人事件小品和双人交流小品等。表演教育充满特殊性,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具体的训练方法也不相同,不能按照整齐划一的方法训练,“因材施教”是主要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一刀切”方法,尽量使用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在表演材料的难度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练习,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推陈出新。鼓励欣赏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即兴能力的锻炼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音外,即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极其重要。现在电视台和电台的许多节目以现场直播形式为主,非常考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即兴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表演练习中,老师在课堂上下即兴出题、模拟动物、表演小品等,同时学生即兴反应、迅速思考、发挥想象力投入表演。在表演中不断通过想象和生活经验来设定场景、人物、剧情,在自然当众的状态下进行创作,提高创作思想、观念、状态和意识。

(四)课堂形式的多变和考试环节的重塑

改变课堂单一的理论传授,突破以往教学模式,尽量调和上课人数众多的矛盾,在大课教授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小组授课、一对一授课等,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小组课、个别课及基本理论课融会贯通,以此进行表演教学。教学地点开放,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丰富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表演晚会,进行艺术比赛,排练与演出相结合等。表演考试无纸化,去除试卷考试,表演课程考查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表演技能,而非表演理论记得是否准确无误。

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相对完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实践教学体系, 扩大了播音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对培养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