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表演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教育结合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

播音学在我国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形成历史短,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自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播音系以来,已发展成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个教学范畴。播音专业名称最初为1963年的“中文播音专业”,1998年教育部把播音专业改名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现在更多的被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前为止,中国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基地是中国传媒大学在1996年成立的二级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发展飞速,使得播音员和主持人越来越多的成为大众关注和羡慕的对象,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从事此类职业。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许多人垂青,许多学校先后增设了该专业。至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在全国近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200多家高等院校开设,其中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非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院校包括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等。非专业艺术学院包括综合类院校(如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如北京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农林类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如西南财经大学)、师范类(如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政法类(如西北政法大学)、体育类(如西安体育学院等)。众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使得每年有过万播音学生毕业,就业市场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竞争激烈残酷。目前,陕西省多所高校(包括本专科、公办民办)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二、陕西省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展表演艺术教学的必要性

最初,播音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未开设表演课程或是进行相关表演艺术的教学,随着时间流转,“播音教学中是否需要引入表演教学”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一方指出播音主持是专业和尊重事实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加入表演,就会出现虚假成分;另一方指出播音主持必须具备表演者所具有的当众性和创作力,一定程度的表演会帮助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好的驾驭节目。

笔者从播音教学实践出发,关于表演教育在播音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感受颇为深刻,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有声语言的训练而忽视包括体态语在内的整体表达训练的倾向已严重制约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私下读稿远胜于课堂表现,有的学生主持节目不着边际、思维混乱,有的感情苍白等等问题众多。实际上,播音主持和表演都要求学生肌肉要有真实感、延伸感、挺拔感、协调感和松弛感,并且要具备注意力、自然状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等。解放天性、注意力集中训练、无实物训练、观察生活练习、小品训练和话剧演出等表演课程中的练习,可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增加多种能力,提高专业和业务水平。

三、表演艺术与陕西省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结合中的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

目前,全国专门开办表演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340所,专门培养表演人才。而国内众多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开设了表演课程,陕西省艺术类专业不同程度地不断加大表演艺术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专业艺术院校的表演艺术课程,本科设置为一年,第一个学期为表演基础的学习,第二个学期为表演创作。就笔者所在的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为例,表演艺术课程设置为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以表演基础方面的学习为主,课时为40,其中课内为32课时,课外为8课时。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诉求,是教学计划的设计依据,是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因此,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表演专业有着自己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与方法,以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为目的, 这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开设的表演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表演艺术课程应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教学目标在于教理论、授方法、重实践,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树立学生的良好台风,解放学生的表现天性,提高学生的即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立足于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表演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艺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教学体系。

(二)在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欠缺,教育方式僵化

有些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仅作为副设的专业基础课或是考查课、选修课,对表演知识的学习和利用表演知识进行表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育方式较为僵化,教学目标较为空泛,教学手段较为单调,教学状态片面,教学气氛缺乏生动和互动,与一般课程教学模式雷同,考试环节采用笔试等。由于各种原因的扩招,专业人数不断增多,使得表演课学生数与课时不匹配等。

2.理论重于实践,脱离实际

一般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绝大多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的表演课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中明显脱离实际,尤其是非专业艺术院校。通常40个课时中,32个为理论学习课时,8个为实践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全部设置为理论学习课时。学习表演,仅仅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的历史等理论是没办法完成的。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关系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

3.缺乏专业合适教材

鉴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艺术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材选用非常重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鲜见有专用的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教材和教学法,基本只能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表演教材。现在绝大多数院校是代课教师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自己编写适合表演课程的实用教学讲义。

4.缺乏专业表演教师

很多非专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由教授播音主持或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首先,全国专门培养表演专业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他们的教师和毕业学生人数较少,大多从事专业表演事业,或是在专业艺术院校中从事教学工作。其次,一般来说聘请专业演员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往往上课时间不够稳定、课时费较高难以接受。非专业表演教师在传授理论方面可能问题不算太大,但是在示范、排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显能力欠缺,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内容。

四、表演艺术与陕西省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结合中的未来发展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体现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表演艺术学习的基础,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同时理论的学习要与实践应用环节交融穿插,使学生能想、能说、能演。把表演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应用环节,既符合教育教学改革规律,又遵循创新人才培养原则,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表演基础教学为主,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

在学习表演之前,几乎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要加强和注重表演基础训练,完成起步教学,打好表演基础,解放天性等基本素质训练及单人事件小品和双人交流小品等。表演教育充满特殊性,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具体的训练方法也不相同,不能按照整齐划一的方法训练,“因材施教”是主要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一刀切”方法,尽量使用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在表演材料的难度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练习,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推陈出新。鼓励欣赏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即兴能力的锻炼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音外,即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极其重要。现在电视台和电台的许多节目以现场直播形式为主,非常考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即兴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表演练习中,老师在课堂上下即兴出题、模拟动物、表演小品等,同时学生即兴反应、迅速思考、发挥想象力投入表演。在表演中不断通过想象和生活经验来设定场景、人物、剧情,在自然当众的状态下进行创作,提高创作思想、观念、状态和意识。

(四)课堂形式的多变和考试环节的重塑

改变课堂单一的理论传授,突破以往教学模式,尽量调和上课人数众多的矛盾,在大课教授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小组授课、一对一授课等,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小组课、个别课及基本理论课融会贯通,以此进行表演教学。教学地点开放,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丰富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表演晚会,进行艺术比赛,排练与演出相结合等。表演考试无纸化,去除试卷考试,表演课程考查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表演技能,而非表演理论记得是否准确无误。

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相对完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实践教学体系, 扩大了播音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对培养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理想,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理清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就业定位,不能一味地临摹专业表演本科院校,要有适合和有利于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的职业化教育。艺术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准确定位市场需求,让学生能就业本专业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关键词:

毕业生现状;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能力;适应能力

一、全国表演专业毕业生的现状

在2002年至2015年间各大艺术院校、综合大学甚至是理工科大学都在扩大办学规模,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就表演专业而言,除了专业性的艺术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外,开设表演专业的高校有师范类、有综合类、更有理工类的。比如,四川传媒学院有表演系,西南民族大学有表演专业,南阳理工学院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音乐表演专业,甚至像中原工学院、湖南林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院校都开设了表演专业,专业方向戏剧影视表演①。表演专业的泛滥,一是会导致生源素质难以保证;二也会对学生就业造成困扰,就业不理想被迫转行。根据《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生,70%因就业不理想而改行。②几乎所有院校开办的表演专业都是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学模式及课程为蓝本进行拷贝和模仿。但都忽略了不同院校生源的内外部素质的问题。在教学上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规划。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让学生在就业时找准职业的需求和定位,找到合适自己专业的工作。

二、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一)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高考招生时,招收的生源都是因为表演专业条件和个人条件的原因没能进入表演专业院校,但是又非常热爱表演专业的学生。专业表演本科院校着重培养高精尖的表演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之有区别,眼光过高,目标过大的定位,只能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对自己正确定位,从而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不得不转行。我们要重视社会市场需求,重视适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培养目标客观、合理、科学、准确地定位,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性表演人才。

(二)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教育目标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和专业表演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所以教学的过程及方法一定是不同的。以前,一贯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专业教学为蓝本,指导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学生肯定是有问题的。专业表演本科院校在教学中有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重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艺术职业院校比表演专业本科院校在学制上少1-2年时间,那么按照表演专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对于高职教育都是不可取的,艺术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并不是本科教育的“缩水版”。艺术职业院校应注重专业的宽度和广度来针对教学,教学应定位在专业的某一个高度上来扩大它的广度。艺术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应该着眼于如何与现在社会中的表演岗位接轨,要从广大的社会需求入手,重新梳理、制定出适合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发展和可行的教育目标。

(三)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教学与就业的错位

著名演员冯远征在采访中讲述了一次拍戏的经历,他说:一次,和他对戏的年轻演员尽管只有两三句台词,可这位年轻演员却紧张得多次卡壳。后来才知道,该演员毕业于一所艺术职业院校的表演专业。冯远征说,类似情况并不鲜见,让他对当今的表演教学陷入深思③。目前这样的情况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1.表演专业各级院校毕业生面向社会工作时,能力和技艺存在很大差异。很多艺术高职或综合类大学表演专业学生,学的是表演专业本科院校的缩水版教程,不专、不精、不适用,导致在校学习的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有些毕业生根本无法胜任演员这个职业。这种特约演员不会演戏、紧张、不知该如何面对市场需求的事情在各剧组都不鲜见。这样的现象对当下中国表演事业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提醒,同时也启发我们看到了表演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演员这个职业各种高度、各种层面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市场,不是只有成为艺术家或明星的才是演员。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除了主要演员外还有很多的角色需求,这些角色或许是有几集戏,或许是几场戏,或许是几句台词等等。因为每个人内外部素质的不同,所以对自己专业高度上的正确定位很重要。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可以站在正确的适合自己的专业高度上面来建立自己的事业起点。从有角色、有台词的特约演员,跟组演员开始,在自己的专业高度上开始自己的演员职业生涯。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学生毕业时,如果接到的工作是一部电视剧中的一个特约角色,一共就两三场戏。那么,不可能会拿到全部的剧本来分析年代背景、人物关系等等。这样,在学校学习的一系列表演专业知识可能就用不上了。也很可能化好妆到了拍摄现场,执行导演拿着一张纸走过来告诉你:看看你的词,马上拍。剧本上就五六句词,这时怎么办?工作需要你瞬间完成对人物的刻画和与对手的顺畅交流,这样的工作性质就需要毕业生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目前,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教学工作就是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排练,把这个戏按规定立在舞台上。最终的汇报演出和话剧展演,无疑是较为精彩的。但是,更多的是在展示教学成果,满足我们自己的自娱自乐。对于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艺术职业院校的教学应该围绕社会需求进行教学规划和就业指导。

三、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整合基础课程对高职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要进行科学细致的梳理和整合。现行的课程大都是表演本科教学的浓缩拷贝,表演本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不适合高职表演的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很多不断拔高的内容并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和推进,造成了学生畏难和消极学习的情绪。但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形成“关门办学、自娱自乐”的状态。高职表演学生进入实际工作时,往往不可能去饰演一个完整的角色,更多的是从有几句台词的特约开始的,之前花大块时间学习的内容可能根本用不上。而对于只有几句话的角色,又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无法快速理解导演的要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对手,最后对自己、对专业丧失信心。高职教育要准确把握教学定位;在基础课程的设计安排上要紧贴市场需求;以学生的特点为本,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高职教育不适合过高、过专的内容;强化表演的基础元素部分。

(二)增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课程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人才培养,不仅要强调演员是创作的材料和创作的工具,更要重视演员是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极力拓展、延伸学生在戏剧影视创作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通过“即兴表演”强化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从而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表演人才。“即兴表演”是无文本或者只有文本框架,无排练过程,由演员即时创作人物的台词和舞台行动,并作为一种最终的舞台演出形式出现。④在“现实主义演剧体系”表演教学中,天性解放、动物模拟、无实物练习、观察生活、单人小品、交流练习和双人小品等教学内容也运用“即兴表演”来作为教学的一个手段,但没有把“即兴表演”作为一个教学模块来训练。“即兴表演”方法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适应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判断力和表现力等表演创作素质,帮助学生寻找创作感觉,培养创作状态,有着显著的效果,将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新模式,有助于职业院校表演专业人才的职业定位和就业需求。

(三)设置一个灵活的专业课程本着培养一专多能、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应该开设一门灵活多变的专业课程。增设多样化选修课,增加就业竞争力。如:摄影、影片剪辑、音乐剪辑、音乐制作、录音与摄像;还有舞台场景设计、舞台灯光、音响、舞台礼仪、化妆、表演服装和小型演出策划等,拓宽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及创作能力的提高。⑤这个课程是灵活的,每个学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课程来进行选择。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学习自己的特长爱好,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有更多的专长,成为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四)编写教材编写适合艺术高职表演专业的教材。在完善和巩固传统戏剧表演教学方法,以人物“性格化”塑造的表演理念的同时,适时加入当代表演流派方法的介绍;增强影视表演教学的探索,并落实在教材编纂中;强化教材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并重。四、结语综上所述,在表演艺术职业化教育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强化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增强的学生的“创作意识”,进而完成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表演人才。注释:①③来源网络:社科学术圈《大学里,哪些专业比较“滥”》。②《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④包峰,即兴表演练习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一章(一)0.3-0.5之间。⑤摘自中国《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教学手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2]梁伯龙.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布莱希特著.陌生化与中国戏剧[M].张黎,丁扬忠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马尔科夫.论梅耶荷德戏剧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6]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肖英.论即兴表演在角色创作中的运用[J].上海:戏剧文学,2010.

[8]包峰.即兴表演练习在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0.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一、国外几种典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TAFE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是按岗位需求,把应具备的知识和应掌握的技能进行分解,并将行业标准转换成课程。课程逐渐向能力本位转化,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而是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按照能力单元要素来开发学习模块。在整个课程设置中不设公共基础课,只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TAFE学院的学习、实训条件不仅数量上充足,而且技术上都是比较先进的。教室就是实验室,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教室一般摆满了教学用具及一般性试验设备,边讲边练。TAFE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全部是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专职教师至少有三年的实践经验,受过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还要求定期去企业进行专业行业实践。在TAFE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州政府直接领导,成立TAFE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专家委员会履行教育研究并向学院提供教学忠告和咨询,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学院并把教学效果和实际情况提供给教育专家。

2、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德文为“Dualsystem”,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同时也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与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一2天的理论教育。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是,大约有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双元制”模式以职业学校服务于企业培训,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企业不仅会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高质量产品的研制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保持,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3、美国的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美国的经济也处于迅速发展期,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社区学院收费低(年平均学费为1518美元)、学制短、灵活实用的特点深受中、低收入家庭欢迎。从办学目标来看,社区学院包括职业教育、转学教育、普通教育和社区服务。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了81.01%。社区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1997年度统计资料,美国社区学院的总经费中,政府拨款占近70%。社区学院通常都会与当地的工商业界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有时学校也会邀请公司企业的主管或专业人员前来讲课,与学生分享实际经验及各行业的最新信息。这些课程可以是学分的或者是非学分的,主要看是为了学习工作技能还是为了个人的兴趣。美国高职技术教育不仅与中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紧密衔接,而且与普通高等教育密切联系,并且内部机构合理,学制齐全,体系完整。

4、加拿大的CBE/DACUM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开发和学习环节的确定,取决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其实质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胜任职业岗位所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合格人才,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能力本位思想原则。加拿大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与工业界结成紧密的伙伴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工业界的行业协会来实现的。行业协会积极支持职业技术学院更新教学内容并积极促成加拿大各省的职业技术学院相互承认学分。还将职业认证体系与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行业协会的职业认证使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课程更有吸引力,因为参加这些培训课程的毕业生成绩合格即可得到职业认证,使学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

二、我国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社会既需要我们培养专业精、技能过硬、将来成“名”成“家”的艺术苗子、舞台演员,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输出懂艺术、会经营“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但从传统的艺术中专转型而来的高职艺术院校对培养复合型表演艺术专业人才缺乏应有的条件和力度,一时难以适应文化市场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

问题二:表演艺术专业教学质量明显下滑。社会上普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过硬,跟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差距较大。一个原因是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每一年报考表演类专业的考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其实真正有条件的考生却越来越少了。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素质有所下降。全国开办表演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40所。这些院校除了有表演艺术教育功底的戏剧院校、电影院校和戏曲学院,还有一些学科相近的传媒大学也开办了表演专业,甚至于那些和表演艺术八竿子打不着的理工科类大学也都纷纷办起了表演专业。这些表演专业需要专业教师上万,不知道是怎么一夜之间就满足了。

问题三:教学内容单一,办学模式陈旧。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越来越市场化。舞台在变化,社会需求也在变化。社会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已变为对这样一些人的需求,他们既能写、能唱、亦能跳,台上是演员,台下是艺术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这些要求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可以这样说,“重艺术轻文化”、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职艺术院校办学的一大硬伤。并且艺术类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职业院校来说,普遍存在着转型慢、市场嗅觉迟钝的问题。面对急速变化的市场,高职艺术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方式上显得陈旧、落后。

三、对我国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尽管上述几种国外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其不同的优点、缺点及适用背景,但是,由于它们建立在职业教育科学的基础之上,对我国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会产生重要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政府坐镇,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国家应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为主体,出台相关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明确演艺院团、相关企业在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高职表演艺术人才中来(演艺院团、企业是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最终受益者,然而目前演艺院团、企业投资高职艺术院校、与高职艺术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发挥主导作用,为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另外,加大宣传,更新人才观念,让人们认识到表演艺术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同等重要,为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演艺技能应用型人才,凸显一个“职”字,以满足现代社会文艺市场第一线演艺人才需要为己任,按照演艺职业岗位的要求,努力提升学生演艺职业技能,主动走向社会文艺主战场,赢得演艺院团、企业的满意。同时,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地方演艺院团、企业的变更,理智地确立在专科层次,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提升到本科层次,切忌盲目拔高,以免“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3、以技能培养为中心。适应文艺市场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 “复合型”演艺人才。也就是培养既能唱,又能跳,还能演,还会一点主持和经营的表演艺术人才。为此,应科学调整专业课比例,合理整合文化课(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加大实习实训力度,突出表演技能锻造,培养符合现代演艺职业岗位要求的表演艺术人才。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7个突出强调的问题中,把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并提出人才培养所包括的内涵建设的要求。这是对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正在从过去单一的音乐教育专业,逐渐向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兼有模式发展,有的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大于音乐教育专业。在这个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基本上只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任务,其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课程设置都是围绕培养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目标来进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科建设的推进,各地高校纷纷创办音乐表演专业。由于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教育专业在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知识传授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在实际办学中,一些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就是照搬音乐教育专业,“新瓶装旧酒”,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基本跟音乐教育专业差不多。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模糊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面临的生源尴尬问题

当今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办学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9大音乐学院和少部分重点师范类院校垄断的单一格局转变为了多元的格局,即在专业院校方面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龙头学校和各省、市专业音乐学院二元构成;在综合类院校中有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地方师范类院校的多元构成。这种格局的形成对地方高校的招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流的专业音乐院校、部属高校由于其良好的办学声誉、所处地理位置吸引了最优良的生源。对于地方综合高校来说,优质考生资源缺乏、考生专业起点低,具有较好的艺术学养、酷爱音乐艺术表演的考生凤毛麟角,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三)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问题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

近年来,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快速增加,供大于求的矛盾突显,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VCD、 DVD、家庭影院以及电脑网络进入家庭等因素,极大地冲击了文艺舞台。演出市场、文化市场鱼龙混杂,使得许多专业文艺团体面临困境,也造成了音乐专业就业岗位的不稳定和大幅度减少与毕业生数量增加之间的矛盾。

2.学生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国现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域不平衡性,影响着人才发展的起点、环境和机会,尤其对艺术表演人才。所以,音乐艺术表演人才在分配布局问题上基本是以中心城市、大都市为核心向外辐射递减。虽然基层乡镇对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但由于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很少有人愿意去。而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尽管表演艺术团体远比地方县市集中,却是人才拥挤,人浮于事。那些“挤”不进去的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们宁可改行或做流浪艺人、自由职业者,也要选择留在大都市谋求发展。

3.学生的盲目自信、文化素质缺陷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直接决定着表演艺术人才的发展起点和发展潜力。近年来,社会对音乐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并非赞誉有加,而是颇有微词的:“头三板斧力大,发展后劲小;对新鲜事物感受力强,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竞争意识好,敬业精神差。”①这种说法反映了音乐艺术表演人才在文化艺术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艺术品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与社会需要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专业课、轻文化课的观念造成的。学生觉得专业课才是自己今后“找饭吃”的工具,所以很重视,也很认真,对专业课教师也是尊重有加;而对待文化课基本不放在心上,敷衍了事。学生轻视文化课,教师也提不起兴趣,这样一来形成恶性循环——表演常识之外无知识、表演技能之外无能力的尴尬境地。

(四)传统课程体系阻碍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特色建设

课程体系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课程担纲,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点缀”的不正常现象长期存在。在近现代半殖民文化基础上建立起的中国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至今变化不太大,也暴露出与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不协调。教学的内容大都是西方的音乐理论掺杂了一点中国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乐器是西方的,演奏演唱的技法、作品大都也是西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与我国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需要之间就存在严重错位。

(五)盲目效仿专业音乐院校,缺乏立足本土意识

地方高校是前几年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但就当前各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看,很少考虑地区的实际状况,更很少考虑将地方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教学内容。音乐理论课程的深奥、乏味,不切合基层的实际等情形,已经使教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并且适应地方区域经济文化艺术建设能力弱,故而缺乏自己的特色。

二、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立足地方经济社会音乐文化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多方向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功能,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②近年来,地方综合性高校招收了为数不少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真正能从事表演工作的却为极少数。围绕社会的需求、就业的方向进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成为必然。

1.专业演员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地方歌舞团、区县艺术团培养歌唱演员及乐器演奏者。针对专业基础扎实、有专业发展潜能、形象良好和有做演员需求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的量和配置,教学内容侧重选择中、高级演唱(奏)作品,能力培养侧重于舞台心理素质、演唱(奏)个性、风格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2.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方向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单 位培养音乐教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音乐专业类课程,还要强调教师职业类课程的设置,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音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等。鼓励、支持考取教师资格证。能力培养强调“既能上舞台,又能站讲台”。

3.艺术管理者和与音乐艺术相关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企事业单位文艺宣传、电台电视台、演艺策划公司等行业培养从业人员。在课程设置上重视音乐艺术基本规律的探索,关注音乐艺术创作与制作、音乐艺术传播与接受、音乐艺术市场与营销等方面的学习。定期聘请电台、电视台、演出公司、报刊等部门人员和杰出人士进行专业讲座。也可安排学生到有合作关系的文化产业单位进行实践,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文化产业实际演练紧密结合。支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音乐的各类职业资格证。

(二)建立与地方教育单位的合作机制,解决“原材料”进口问题

为了遵循表演艺术人才的严格条件和特殊要求,地方高校应迅速建立和完善自己培养教育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积极与所在地方基层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联动,一方面通过建立表演艺术辅导中心,精心培养、储备良好的艺术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做好地方基础教育单位音乐师资的“职后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培养苗子。这项工作可能对改变生源质量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通过数年或者更长期的坚持,肯定会显示出长足的发展后劲。只有解决了“原材料”质量问题,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才可能在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立住脚。

(三)转变办学理念,打破与专业音乐学院在办学上的相似性,扩大差异性

作为地方高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面对目前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必须改变办学理念,改变过去长期效仿专业音乐学院的办学习惯,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之路。

每个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决定了学校办学可以利用、依赖的发展空间和潜在资源。地方高校应该凭借自身所处的社会条件与地方文化资源、服务地方社会的具体内容、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学生就业的方向来探索和定位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专业音乐学院是“高、精、尖”的人才培养定位,瞄准的是国家、省级一流的专业文艺团体,那么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就应该与地方区域内的人才需求挂钩,打出服务地方音乐文化艺术发展的口号,培养多方向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必须要弄清楚与专业音乐学院相比自身的优、劣势在哪里,学校所处地方的历史特点与现实优势是什么,能够依托地方优势办学的基础或者高地在哪里,与同类兄弟院校的发展思路、策略的异同等情况。

(四)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和环境,加强文化知识、艺术职业道德的培养

首先,充分利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制,为培养学生综合文化修养提供平台。鼓励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今后就业的方向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拓展课程修读。因为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在几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更主要的还是技能的培养和演唱(演奏)的实践。学生要在“练中学”,音乐表演能力和艺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在琴房、舞台之间经常、反复地实践才能有所提高。可以每学年让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举办一台自导自演的文娱晚会,开展音乐专业技能比赛、大学生艺术节、专业汇报演出活动以及参加全市、省甚至全国专业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后,邀请老一辈歌唱家、艺术家或者优秀校友到学校举办常态性的讲座,用他们艺术人生道路上的经历、经验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抑或选拔在校的优秀学生作为正面典型个案进行教育。

(五)构建“民族音乐为主、西方音乐为辅”的课程内容体系

与专业音乐学院较多的国际交流、国际合作相比,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更多的是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发展培养用得上、顶得住、留得下的人才。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立足本土音乐文化,地方民族音乐为主、西方音乐为辅的内容架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并在传承中得以延续。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地方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有责任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本校所处的地方优势,将本地民族音乐文化、地方戏曲、剧种引入课堂,成为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创新者。正如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在其著作中所说过的:“探索和建设一个可靠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环境,开发和挖掘出本地区、本民族音乐艺术资源,利用和发展好资源,在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环节上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薪火相传的巨大工程。”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生活涉及方方面面,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事业在面对新形势、新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还存在很多不适应、不协调的情况。但只要能坚持实践“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④的理念,充分了解“市场信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并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持续的发展。

注释:

①③吴戈.判断与思考:艺术——教育的顾盼与前瞻.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② 秦福利.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创建机理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英国伦敦市政厅音乐戏剧学院(GuildhallSchoolofMusicandDrama)成立于1880年,是英格兰唯一一所涵盖音乐、戏剧和剧场工艺的高校,学校设有音乐、歌剧、舞台管理和剧院管理等专业。2011—2013连续两年被英国《卫报》(Guardian)评为英国最好的专业院校。2013年1月至7月,笔者由湖北省教育厅和武汉音乐学院公派赴英留学,有幸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该院钢琴系研修半年。跟随该院钢琴系主任RonanO’Hola教授、副系主任PamelaLidiard教授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对钢琴系教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特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对我国钢琴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为此,笔者从该院钢琴系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入手,对该院钢琴专业课程设置特色进行陈述、分析。

一、钢琴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1.课程设置钢琴系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核心课程———钢琴专业演奏个别课;二是链接课程———专业基础和辅助小组课程;三是扩展课程———其他跨专业选修课程①。这些课程与键盘演奏艺术紧密联系,以演奏实践为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化的掌握这一专业领域的综合技能。三类课程中的具体科目如下(见表1):从表1可以看到:钢琴专业的核心课程———钢琴演奏个别课和钢琴演奏公开课是各年级学生的主修课,除了每周和自己专业老师90分钟的个别课学习之外,每周还有1-2次的演奏公开课,公开课上学生可以得到其他老师的现场点评和指导。链接课程的内容则各年级有所不同。比如专业基础课以提高键盘独奏能力为主,本科一年级学习“键盘和声与技巧”;二年级学习“古钢琴演奏”;本科二年级学习“钢琴二重奏”(依次与弦乐、声乐和管乐及铜管乐器演奏者合作),以培养键盘合作能力为主;三年级学习“各种钢琴室内乐演奏”和“钢琴与乐队”这些钢琴合作课程。不同年级课程的区别体现了对键盘艺术的系统性学习过程。例如本科一年级的《键盘和声与技巧》,以小组课形式授课,从音响欣赏、快速读谱、演奏分析、和声运用等一系列过程,内容涉及钢琴学生的键盘理论知识和演奏水平素养。这种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过硬的视奏、快速读谱背谱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键盘运用创作能力。如包括键盘和声、即兴创作、乐谱读法、爵士乐和声、转调运用和数字低音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了键盘演奏的基础和应用能力。到了本科二年级则重视学生键盘的综合演奏能力,设置古钢琴演奏、钢琴即兴演奏、钢琴二重奏课程,从对键盘演变的历史到当代风格的键盘即兴演奏,课堂上贯串老师的引导、讲解和学生们的讨论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更直接。另外,扩展课程包括舞台表演礼仪、艺术策划、爵士钢琴重奏、职业发展规划等等,都很有现实指导意义。有些课虽跨专业,但给学生提供更为全面、与专业发展前景有关的信息,并能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例如“艺术策划”课程,包括舞台礼仪、演奏评论(书写音乐会评论的技巧和方法)、曲目介绍(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方式)、节目单设计(音乐会曲目的选择意义或音乐会有关主题),学生需自行编辑制作节目单和其他宣传品包括所需的所有文字资料,培养了学生策划演奏会和统筹未来演奏职业的实践能力。

2.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和发展方向方面,重视键盘艺术的传统根基及发展进程的严谨艺术理念。突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艺术见解的鉴赏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演奏技能、发展合作演奏能力,鼓励多样性的发挥。教学大纲中各年级“教学目的与意义”(见表2):从以上培养方案可以看出:1.重视键盘艺术演奏的牢固深厚基础,对学生所具备的钢琴演奏技能和所掌握的演奏曲目范围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2.注重键盘艺术表演形式的延展和多样性,特别强调学生钢琴伴奏、重奏、协奏等合作艺术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未来职业生涯路线;4.保持和尊重个人独立并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5.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擅长,选择多样化的未来专业发展领域。

二、钢琴专业的课程特色

该院的钢琴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统,课程之间互相关联性强,以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为骨干课程,为学生建立起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链结构。

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1)核心课程的科学性首先,钢琴个别课的教学因材施教。对各年级学生专业技能有具体要求:本科一年级学生强调具备丰富的键盘技巧和有效地练习和记忆方法;二年级鼓励学生有意识地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增强独立演奏和公开演奏的信心;三、四年级发展学生钢琴合奏及综合演奏能力,确定个人特点的职业发展方向,并规划和拓展研究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个别课教学中重视引导、鼓励、帮助和启发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音乐的能力。教师经常询问学生对乐曲的有关知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这样他们在练琴中学会关注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增强,自己研究作品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教师鼓励学生找到不同音乐内在的动力和想象力创造出的音乐,培养学生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和丰富的联想力,这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教学技巧。教师帮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评语的方式,鼓舞有些不够自信或性格含蓄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不仅获取基本的和高深的专业知识,还启发学生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提出问题,并对此予以判断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交流探讨,和学生共同做阶段性教学“反思”的回顾、反省和调整,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这种理智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改善了教学质量。老师们常常强调钢琴教学的连续永久性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其次,注重钢琴专业舞台表演实践。钢琴演奏公开课每周2次,由钢琴系教师轮流负责现场指导和点评,鼓励学生以各种风格的作品和各种演奏形式的演出参与其中,交流互动,探讨演奏及学习心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促动学生们的演奏热情和舞台自信心。课堂上演奏者和听众都非常投入认真,即使不经常参加表演的学生,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提问,也会开启他们的学习思路。这种互动课堂不仅拓宽学生对作品的了解范围,还能吸取不同教授的思想和精髓融合到自己的演奏学习中。核心课程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注重钢琴演奏牢固深厚的基础,对学生所具备的钢琴演奏技能和所掌握的演奏曲目范围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重视钢琴艺术在情感上的表达与交流方式,通过公开的演奏实践来提高演奏者的专业鉴赏水平和舞台表演能力,始终贯穿和体现着“理念实现于演奏实践”的科学性钢琴教学观念。(2)链接课程的科学性主要包括键盘专业基础课程和钢琴重奏合作艺术课程。不同年级教学内容不一。例如专业基础小组课,大一年级学习“键盘和声与技巧”,大二年级学习“古钢琴的演奏”,钢琴即兴演奏,体现了对键盘艺术的系统性学习过程和重视学生键盘艺术的综合演奏能力。《键盘和声与技巧》通过音响欣赏、快速读谱、演奏分析、和声运用等内容涉及到钢琴学生的键盘理论知识和演奏水平素养,一方面提高学生过硬的视奏、快速读谱背谱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键盘运用创作能力,为钢琴演奏奠定重要的基础。古钢琴演奏让学生了解键盘艺术几百年的演变历史和演奏技法的发展过程,重视键盘艺术深厚悠久的传统根基。同时钢琴即兴演奏,启发了学生个人演奏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合作艺术有推动作用。钢琴重奏合作艺术课程,贯穿本科学习阶段。本科二年级学习钢琴二重奏(伴奏)课程,学生依次与弦乐、声乐和管乐及铜管乐器演奏者合作;本科三年级学习各种钢琴室内乐演奏和钢琴与乐队作品。根据学生的键盘基础程度和专业技能需要,从重视基础的键盘技巧小组课———钢琴二重奏、古钢琴演奏到室内乐合奏课、钢琴协奏曲合奏以及教学法等课程,让键盘演奏学习链接非常全面而系统,培养了学生全面的音乐素养和演奏能力。学生通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合奏等不同演奏形式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比较全面而系统、不同时期风格键盘音乐的演奏,有助于学生个人演奏能力和特质得到更广泛的延展。链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了键盘艺术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推动当代钢琴演奏的发展前景,对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有重要作用。(3)扩展课程的科学性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辅助课程,如《钢琴演奏与曲目介绍》、《职业发展》、《爵士钢琴演奏》、《舞台演奏礼仪》、《艺术策划》、《教学实践》等等,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研究空间。不仅帮助他们拓展专业视角,全面了解音乐各专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个人专业发展前景的有关信息,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修养,有助于个人能力最好的发挥。有的课程例如“艺术策划”,非常适用于演奏实践中。课程包括舞台礼仪、演奏评论、曲目介绍、节目单设计,学生需要独立构思、设计、制作音乐会广告和节目单,全面体现音乐会内容的构想,培养了个人的策划统筹能力,更好地突出个人音乐会的特色。另外有些课程要求学生独立阅读信息资源,理解文献资料、在阅读实践中思考和探讨,从而了解更广泛的艺术历史,使学生的内在修养不断积累,演奏水平和音乐思路更加开阔,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自然提升。同时鼓励学生个人特点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有的课程涉及跨专业,例如爵士钢琴演奏,学生需要具有相当水平的键盘演奏技巧,同时掌握爵士音乐和声以及即兴创编,才能与其他乐器演奏者合作演奏,给演奏者很广阔的创作空间来表达个人的音乐想法,也是很受学生喜爱的现代音乐演奏形式。因此一系列扩展课程,体现了教学中鼓励学生个人能力的多样化发挥和专业领域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