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

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国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课题组召开的各子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两个方面的成果都很丰富。孙善学同志代表课题组全面总结了研究进展情况,梳理了近一个时期研究工作重点和所取得的主要成果。12个子课题的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阶段性研究成果,黄侃、邵和平同志总结了各个试点项目的工作进展,时龙、耿申同志强调了课题研究需要把握的重点和相关管理要求。听完以后,笔者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组是一个行政和学术高度融合、理论和实践优势互补、教育和企业紧密合作的研究团队,大家是志同道合的职业教育研究者、职教改革探索者、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实践的先行者。各子课题汇报内容系统性、学术性强,研究进展顺利,并且有突破、有亮点,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自2011年底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基本厘清了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重要认识问题

一是关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问题。我们提出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这有别于普通教育从学科或知识体系出发,是职业教育独立成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根本依据。二是关于职业教育是否具备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我们提出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促进人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导向职业是职业教育的社会任务,这就意味着只要社会有就业需求、有劳动力市场存在,就有职业教育。三是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人才的概念,我们提出应该建立广义的职业教育与职业人才概念,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包括培训)、职业人才同日常表述的其他类型人才不是分割、排斥或对立的概念,而是交叉、包容或互补的关系,在这样的概念体系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有意义。四是关于职业教育的人人性、终身性问题。我们提出职业教育不仅是“人人可以接受教育”的理念,也不仅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工具,而是强调职业教育本身就要向人人开放,就要服务人的终身发展,把外在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的内在要求。这些重要概念和理论试图建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统一人们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2.基本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框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涉及到体系结构、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大到国家制度和教育体系,小到教育机构的具体教学运作,非常复杂。我们提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依次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的系统创新。宏观上,我们提出由国家主导建立“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方案。“横向分类”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统筹“基于学校、基于企业、基于社会”三类职业教育或培训,用制度创新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纵向分级”指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建立职业教育分级结构,建立国家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衔接学校学历教育,导向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中观上,我们提出由行业组织和教育部门合作建立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授权职业教育机构相应资格,监督教育质量,管理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在微观上,我们开创性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目标分类方法、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建立了与分级制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新概念“课相”,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基础,提高了体系设计和制度实施的可行性。

3.取得了一批重要实践成果

2011年,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验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先后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二五教育规划,由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联合推动这项改革试验。在北京市有关学校和合作单位深入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市教委和市财政局联合组织了专家评审论证,确定了14个专业开展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共有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北京商业学校、北京昌平职业学校等26所学校参加,合作企业包括全聚德集团、首旅集团、首农集团、北京奔驰、用友集团、北大方正等30多家。各试验项目以专业为纽带,组建了中、高职学校、行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参加的分级制改革试验专业联盟,共同研发分级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企业用人与学校招生衔接,形成了一批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标准方案、教改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这些改革实践,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划分、职业教育分级标准建立以及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佐证和理论支撑。

4.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

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为契机,北京市教委不失时机地汇聚了研究力量,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高。从原来参加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研究的10多个人,发展到现在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超过100人,参加改革试验的专家、教师超过了300人。参加者来自学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行业企业、人力社保部门的专家以及国外同行。课题组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为依托成立了课题研究办公室,建立了“课题研究简报”、公共邮箱网上交流平台、职教论坛等服务平台,还了面向全市职教教师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指南。各子课题的调研、研讨活动也非常活跃。目前,已经有一些专著、论文公开出版或发表。这支研究队伍已成为推动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5.影响力正在形成

在教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得以在国内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到了更多专家、学者和同行的帮助。有一批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指导分级制改革试验工作。有的亲自参加了改革试验项目的立项论证,有的为参加试验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有的被聘为专家顾问。教育部有关司局多次听取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汇报并实地调研指导。我们的改革方案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制度建议得到了《职业教育法》修法工作的关注,有的内容写进了草案之中。北京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在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中,率先发声,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把握好课题研究重点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不协调、不均衡、不适应甚至对其不满意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里十分突出的问题。笔者赞成课题组同志们的想法,就是解放思想,从中国国情的客观实际出发,回到教育原点、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回到教育规律上,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定位、体系、体制,打破原有认识,超越现实格局,对概念、理论、体系、制度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因此,下一个阶段课题研究工作要进一步聚焦,突出重点。

1.聚焦重大理论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突出的困难,产生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不清楚。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定位、功能,职业教育的性质、规律、特点,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标准,职业教育的人才观、教育观、发展观,职业教育同职业体系、同其他类型教育体系的联系等核心概念和理论需要好好聚焦,需要去归纳、去界定、去创新。在理论研究中,既要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又要注意国情不同、社会发展历程不同、体制制度不同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制度设计的影响;既要考虑教育范畴、职业范畴,又要考虑经济范畴、制度范畴,善于从跨界、跨学科视角分析和研究问题。尊重事实、尊重需求、尊重规律、尊重科学,通过深入研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

2.聚焦人才培养实践

本课题不仅是形而上的、理论的研究,而且很重要的特色是我们有一大批国家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已经做了一些探索,这些研究成果最好能够立得住,能形成特色,反过来推动、论证、支持我们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往往会遇到争议,很可能一时难以统一思想和认识。最好在人才培养上,试点校聚焦一两个专业,分析其分级制前后有什么不同,让效果和事实去说服人,这样本课题提出的职业教育理论就更能站得住。这方面,各试点校的任务很重,要再聚焦、再思考,甚至话语体系也要大众化一些,让更多的人听得懂,能认可。所以,课题组一边改革、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宣传。

3.聚焦政策制度对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能忽视现状和基础,宏观上不可能推倒重来,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是对现有体系、资源、制度的梳理重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分级制改革要解决好同现行的学校体系、学历体系、职业资格体系的衔接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次,要将分级制改革提出的职业教育标准、课程同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相衔接,有一个合理的过渡。再次,分级制改革需要政府给予哪些支持和改变,要做周全的考虑,并提出来,在我们工作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要给予大力支持,其他的可以努力去争取。通过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课题研究以及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的推进,我们能够出思想、出建议、出经验,进一步聚集精神和力量,形成有可能真正影响国内甚至国际的好理论、好典型,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方向。

4.聚焦顶层设计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教育学方面为数不多的课题,又是当前国内最重要的热点研究领域,领导重视、社会高度关注。这个研究题目很大,不仅涉及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改革实践问题、北京和全国的问题甚至中国和国际的问题,研究范围非常广,而且还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对政策研究和系统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上子课题多、参与单位和人员多,协调统筹的任务很重。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力图给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解决方案和改革路线图,不能就事论事,而是总体设计。二是希望整合研究力量,加强对子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根据需要,不仅是加强北京的研究力量,而且还要借助国内其他方面的研究力量。三是希望加强对兄弟省市改革案例、经验的研究,关注各地经验和地区差异,争取联合做一些研究或者改革试验。

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滞后

据侯怀银博士统计,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学科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些关于学科研究的最早成果涉及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分别如下[2]:教育学方面,雷尧珠的《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年第2期);教学论方面,董远骞的《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编写史略》(《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1期);教育史方面,蔡振生的《近代译介西方教育的历史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教育管理学方面,张济正的《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3期);比较教育学方面,李其龙的《中国比较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外国教育资料》,1983年第1期);教育心理学方面,张爱卿的《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3期)。令人遗憾的是,上个世纪末,教育学界仍没有对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而导致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据笔者掌握的现有文献资料来看,2000年《教育与职业》第7期发表杨绪利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一文,是目前教育学界关于职业教育学科方面最早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相对于教育学其他一些分支学科而言,其研究比较滞后,直到本世纪的头十年才开始有少量的研究涉猎。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概况

笔者阅读发现,搜集到职业教育学科方面的文章,只有8篇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相关,具体分述如下:杨绪利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形成的标志》[3]是笔者目前查阅到最早关于职业教育学科方面的文章,他认为20世纪初现代职业教育学科开始逐步形成,我国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一1940)、黄炎培(1878一1965)等代表人物均已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从学理上说明现代职业教育学科的独立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现代性是现代职业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李向东的《职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一文追溯职业教育的起源,介绍世界一些著名教育家对早期职业教育的认识。该文认为,19世纪末期至二次世界大战是职业教育学的确立期,并提出了职业教育学形成一个学科至少要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两个标志性条件,并指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并强调尚需对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和多样化、现代化。作者简明扼要地从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职业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职业教育学的完善和发展来考察职业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李兴军的《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的代表——读何清儒〈职业教育学〉》[5]一文,对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者何清儒撰写的第一本以“学”字命名的《职业教育学》的内容从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职业教育的分类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专业(科目)设置、课程、实习、师资这些实践教学问题,职业补习教育方面的内涵、组织、教材、指导、考核问题,特殊职业教育包括职业训练与劳工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军队职业教育、残疾职业教育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该书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实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史上典型的著作。

米靖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探索》[6]一文,作者首先从近代“职业教育”一词在中国出现到真正取代“实业教育”以及查阅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前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职业技术教育”的书目来反映这30余年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概况。其次,以朱元善译述的《职业教育真义》、庄泽宣的《职业教育概论》和《职业教育通论》、何清儒的《职业教育学》这四本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原理书籍为文本介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原理的发展脉络。第三,通过中国学者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与引介来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学学科的发展。最后,从重视职业心理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强调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职业补习教育学应为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来探讨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分化与发展的特点。

宫雪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原理”专著述论》[7]一文是典型的文本研究,作者“选取其中影响较大、体系较为完整、内容较为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8本著作”来“对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反思”。首先把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划分为引进、翻译西方职业教育著作(1900-1926)和国人自行编著职业教育著作(1926-1950)这两个历史时期。其次从研究范围的广泛、概论—专题研究”型的结构体系、类型”与“形式”的篇章编排来以及参考文献的统计分析来说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著作既受西方影响极大,但又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这一总体特征。最后就所选的文本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职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安蓉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研究回顾》[8]一文,说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完全移植西方职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状况。作者分别从六方面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首先,以心理学为视角,通过人与职业的优化组合来构建职业心理学基本体系;其次,进一步以职业心理学为视角,对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测量的职业性向、职业的职务研究和工作分析、职业心理健康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职业培训中的学习心理和教育心理这些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职业指导研究是职业心理学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宫雪的《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制度构建研究》[9]一文,首先明晰学科与职业教育学科、学科制度与职业教育学科制度的概念。其次从职业教育思潮兴起,促进职业教育理论本土化以及政府采取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化这两方面来介绍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背景。接着是从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框架来探讨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内部制度的初步形成。最后从学术团体江苏教育学会成立的职业教育研究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和学术期刊《教育与职业》的创办说明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外部制度的发展。通观全文,作者从学科制度化进程的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反思。马君的《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10]一文回顾了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肇始起步、停滞徘徊、复兴重建、成型发展和成熟反思这五个阶段,并就中国学者对“职业教育学”以及它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探讨进行了梳理,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学独立性学科制度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建设路线的选择以及加强中介研究等学科建设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前瞻与展望。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研究的不足与学术展望

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对于其他一些分支学科而言,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没能引起教育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其研究进度的滞后,研究成果单薄,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进行一些学术展望。

国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熟悉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征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摘要:“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探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探究迎来了生气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摘要:“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探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新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有关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新问题和重大实际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办法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探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探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探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有关重建中心教育科学探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心教育科学探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探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室及成人教育探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探究机构,至1986年,中心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探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探究所”,1993年,原中心教科所职教探究室并入职教中心探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探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探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探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探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探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探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探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探究,有探究组织和专兼职探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和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探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心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探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探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心级和省市级职教探究机构(所、室)81个,中心级和省级专职探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探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探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探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和练习制度的探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探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摘要:

(1)介绍外国职教,探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新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探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目前状况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探究》、《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碰到许多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探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探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探究以应用为主,它和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探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探究使职教探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探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探究成果为探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心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新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探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探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布置看,理论探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探究25项,占19.4%,应用探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探究9项,占7%。职教探究立项11项,理论探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探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职业指导探究和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探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探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探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摘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探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探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索和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重大新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征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和,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探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探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新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探究人员关心的新问题,教育结构新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新问题.该新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新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新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探究报告中对师资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建议。和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新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探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有关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有关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办法,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新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和探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熟悉到滑坡新问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向,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把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和农业部联合发文《有关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办法。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探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新问题需要探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和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新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探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和职业教育教学的探究,他们和专职探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探究队伍.使职教探究和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探究。这是职教探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探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探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探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摘要: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探究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探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探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和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探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探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探究。其成果探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和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和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探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和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和、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和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探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探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探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探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探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需要探究解决,大量的新问题是实际新问题,职教探究更多的是应用探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探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和,许多重大现实新问题得到了及时的探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新问题摘要:

(1)职教立法的探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新问题探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探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探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论》、《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新问题的探索》、《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探究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和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探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探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有关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探究》,探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探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探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征,即和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探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熟悉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探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新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熟悉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新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探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探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探究》,高等职业教育探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探究,探究成果有探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3、探究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和网络是职教探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探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和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探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摘要: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探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和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和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摘要:《职教探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摘要:《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探究》。由职教中心所和地方的一些探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探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探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探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摘要: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向,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新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探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探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探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探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和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和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和国际众多职教专家和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和国际职教界的交流和合作,“职教中心探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和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探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和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和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和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足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探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探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探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探究的探究,为此,由职教司和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探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探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探究(学科建设)和应用探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探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智力开发探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探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和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探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探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和专业设置;职业资格和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和劳动力市场;职教和普教的衔接和沟通;等等。探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探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探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探究工作和探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探究的经费投入,扩大探究队伍,提高探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探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摘要: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和管理的探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探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国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关注点;“十一五”;“十二五”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也空前活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类课题以及2007-2010年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中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类课题为例,对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关注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概况

(一)立项数量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教育科研分为14个领域和方向,职业教育研究是其中之一。“九五”、“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共计57项,“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类的有69项。另外,从2007年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开始合作实施“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从2007到2010年四年间,获得批准立项的职业技术教育专项课题共计97项,其中,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关的研究课题有77项。

(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类别。课题共有5大类别,其中国家重点课题3项,国家一般课题17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00项,教育部规划课题12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4项。

2.课题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体现在6个方面: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职业教育史研究20项,职业教育宏观的政策、战略研究32项,职业学校管理研究60项,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研究11项,职业教育比较研究10项,课程与教学研究12项。

3.课题研究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类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的研究单位有: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以及各级各类职教学会。从趋势上看,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正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科学研究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这也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课题研究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及、其他教育等要素发展关系的宏观层面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办学形式、办学层次等方面的中观层面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培养、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微观层面研究。

数量分布显示,“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从早期注重宏观层面研究逐渐转向兼顾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尤其是在建设部级示范校的实践过程中,有关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法、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学生管理、毕业设计与实践环节、毕业生就业指导、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产生了大量而有影响的研究报告、论文、著作、课件、教具、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学院发展和教育实践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二、“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更加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前沿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合,研究成果丰富,影响广泛。同时,大部分课题研究思路清晰,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方法适合,研究成果具有新意。“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种教育类型能够持续运行下去并取得公认的较好效果,必然有相应的办学模式与机制作为可靠的保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股份制办学模式、连锁式办学模式、境外合作办学模式等多种办学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2008年开始,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与此有关的课题有17项,如:200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实践办学模式研究》、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服务型集团化公司制办学模式改革研究》、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等。

(二)高职院校管理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十一五”期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重心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院校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上来,其领导体制、组织结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以及遇到的问题,让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院校管理研究,与此有关的课题多达60项。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师资队伍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始终是“十一五”期间的一个研究热点,如:2010年国家一般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培养模式研究》、2010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

2.示范性高职院校研究。如:200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3.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如:2010年国家一般课题《基于工学结合的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4.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如:200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专业理论课程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高职院校专业理论课程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等。

5.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管理模式研

究。如:200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实证研究》、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与运营》等。

6.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如:200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010年国家一般课题《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系统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等。

7.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研究。如:200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2009年国家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试分析研究》等。

8.就业与创业教育研究。如:2010年教育部重点课题《五年制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等。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学习借鉴了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与此有关的课题有17项。

1.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如:2009年国家一般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型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2009年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研究》等。

2.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如:2009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借鉴德国职教模块化课程的现代教学方法研究》等。

此外,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也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比较重要的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关注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涉及中外、海峡两岸以及我国省域范围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职教改革、职教竞争力等方面。

三、“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研究力量单一

一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题,涉及的领域会比较宽,需要研究机构、科研院所、专家、一线教师、企业、行政机构之间横向合作。在课题申报时负责人会顾及这个问题,研究队伍写得比较全面,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是谁申报谁完成,其他重要力量介入明显不足,这也直接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二)研究深度不够,缺乏实证研究,影响、推广价值有限[4]

一些课题缺乏实证研究,研究过程数据不足,缺乏说服力。另外,有的课题明显缺乏案例研究,结论缺少材料和论据的支持,研究的对策建议较为泛化,缺少针对性。

(三)研究结论缺乏新意

有些课题虽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缺少相关的政策研究,整体流于一般。有些课题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四、“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关注点

(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亟待建立,以举办者为主的多渠道投入得不到保证。[5]

(二)“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为高等职业教育未来5年发展确立的主要任务有10项:

1.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

2.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3.建立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4.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6.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体系。

7.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8.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9.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10.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社会认同的良好环境。

(三)“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1.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这是整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定位。示范校、骨干校建设;规范化办学;增强高职服务能力和就业能力等问题值得关注。

2.提高办学效益。加大投入是必然趋势,但投入的钱是要见成效的,这钱应该花在哪里,怎么花,需要研究。

3.中高职衔接问题。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高职在招生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怎样做好衔接和协调。

4.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增强高职院校对企业的吸引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机制等问题。

5.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素质、数量、结构不能完全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培训模式、培训方法、校际间教师相互交流机制、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等问题。

6.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