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家科技论文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精选

国家科技论文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SRTP;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为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型高素养的毕业生为教学目标。自从清华大学1996年率先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TrainingProgram,简称SRTP)以来,国内其它高校也相继推出SRTP科技创新项目,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本科生自助申报的方式鼓励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开展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科研创新性,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2011年,教育部实施通过了《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拟通过该计划的推行,促使高等院校转换教育思想观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SRTP作为重要的科研训练项目,以促进科研与学习相融合为核心,在科研实践中完善已有知识和学习新技能,推动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2]。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其它教学环节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全面培养学生文献资料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能够重点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形成科研逻辑思维,进一步锻炼科研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一步。因此,各高校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档次。由于毕业设计周期有限,在有限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挑战。若将SRTP创新成果及实践经验应用拓展到毕业设计(论文),将形成SRTP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贯通的新模式,在培养创新意识锻炼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从而起到双功能效果,实现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档次及本科毕业生质量的目标。

一、SRTP与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问题

许多高校在本科生入学时采取统一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在大二或大三时根据学生兴趣和选择进入相关专业学习和培养,但仍然有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与所学专业不同的专业进行SRTP科技创新活动[4]。鉴于各个专业的知识内容、表征方法、研究思路和应用范围存在很大不同,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完成SRTP科技创新项目后,在本来就时间短但要求高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需要重新学习所在专业的实验操作方法、表征设备操作,从而出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少、质量差等问题。SRTP与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如下。

(一)SRTP课题与所学专业差别大。在SRTP课题选择上,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选择别的专业进行SRTP科技创新活动,所接触具体的材料制备和表征方法可能存在很大差别,而对本专业材料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的了解大部分仍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导致科技创新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脱节,影响专业知识学习质量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5]。近两年,发现不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或材料控制与工程的学生来材料化学专业进行SRTP科技创新项目,很可能导致学生在SRTP进行过程中学到的材料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用不上。另外,SRTP一般是一个团队(1~5人)成员分工明确但又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但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可能只负责项目的一部分,如收集文献、材料制备、性能测试、数据收集及分析、结题报告撰写等,因此,传统SRTP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对学生科研综合能力的训练。

(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时间短、要求高。一流本科建设以来,国家对本科生培养越来越关注,各所高校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学校一般都会安排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让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但由于大四学生在最后一学期面临毕业设计(论文)、找工作、准备考研复试、实习等抉择,心理压力大,注意力很难集中。除了已保研或已找到工作的学生外,其他学生花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大大减少。对于没有参加同专业科研训练的学生来说,由于对本学科领域前沿认识不足,存在毕业设计(论文)方案不合理问题,如研究内容过多,难以高质量完成,或者中途更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不足,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另外,每年临近毕业时间段都是各高校实验室集中使用时间,实际能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设备少,出现多数学生要排队等待,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不够丰富、数据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在科学用语、语句逻辑、数据整理及描述、图表制作、文献调研、格式排版、口头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6],也存在实验操作不规范、应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验中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解决措施

(一)教研相长,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依托材料化学专业的部级科研项目及省部级研究平台,将科研平台更多地服务于学生自主创新,鼓励材料化学专业大二学生依托材料化学专业教师从事SRTP科技创新项目。在完成SRTP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建立“导师-博士-硕士-本科生”阶梯型传代模式,不仅解决导师时间有限、教师资源短缺问题,而且在这种“小组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和传授者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提高了实践操作和科研创新能力。另外,在材料化学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教学方面,教师将科技前沿、课题组及个人相关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活动[7],使教学内容体现学术前沿性与科研实践性,促进了科研与教学互动,在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科研创新灵感。大二本科生在进行SRTP科技创新项目的同时,通过学校厚基础、宽口径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又能了解社会科学知识,并通过在大二及大三期间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的教学,加深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以赛促研,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创新课题-论文撰写-科技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参与SRTP科技创新项目的本科生把SRTP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积极参加校级甚至部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以赛促研,以赛代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创新地运用到实践[8]。通过凝练课题创新点、抽提实验关键技术,获得整理数据、撰写研究报告或科技论文的能力。此外,在此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提升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课外科技立项、论文写作与科技竞赛活动均获得佳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提高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三)SRTP与毕业设计(论文)连贯体系化培养,提高毕业质量。参与SRTP科技创新项目及科技竞赛的本科生在大四可以以SRTP相关课题或进一步拓展的课题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并不断拓展课题的研究宽度和深度,提出新观点与新方法,使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更全面、细致,进一步锻炼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与表征测试的能力,提升本科生科技论文撰写能力。实现“创新课题-论文撰写-科技竞赛-毕业设计(论文)”全链条SRTP与毕业设计(论文)连贯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本科毕业生质量[9]。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保障了大学生的毕业率,而且提高整体水平,为步入社会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提高就业、考研方向与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吻合性。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将侧重培养文献调研、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针对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侧重培养通用型技能,如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三、结语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1题名

题名就是论文的总标题,是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最恬当的词或短语。要求应简短精炼,20个字以内为宜。如果题名语义未尽时,可以加副标题补充说明。题名中不能使用同行不熟悉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等,不得出现数学式。题名中可用引号和顿号,一般不能用逗号,而是间隔一字位空格;题名末不能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2摘要和关键词

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一定要有摘要和关键词。本刊对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和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类的论文要求附有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2.1摘要

摘要是本篇论文的浓缩,其内容应尽可能地概括论文的主要信息和数据,不加任何评价和解释。有的论文摘要中常用自我评价的词,如“.......提出合理的建议”“......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等,这都是不可取的。摘要采用第3人称写,不使用“本文”“作者”等主语。摘要的撰写格式一般分为3种:一种为报道性,通常适用于成果价值大的学术类论文,要求有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要求300字左右;第二种为指示性,一般适用于问题探讨类文章,主要点明论题,很笼统,要求100字左右;第三种为报道指示性,介于前两种之间,论文成果信息价值高的用报道性表述,其他部分以指示性表述,一般200字左右。2.2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献检索的标识。关键词尽可能从题名、层次标题、摘要和正文中的主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一致的词和词组。一般为3~8个。

3引言、正文、结论

3.1引言

对科技论文而言,引言是提出问题,正文是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引言应开门见山,不绕圈子。不要大篇幅的叙述目的意义和研究过程。因为科技论文是给同行看,与同行进行交流。所以,不要过多地叙述同行所熟知的内容及教课书中的常识性内容。如本刊来稿中关于问题探讨类的文章,有些的引言部分往往上千字,内容多是一般性的道理,既占用篇幅,又无可读性。所以引言一定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另外,引言内容不要与摘要雷同。

3.2正文

正文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本刊来稿多为科技报告型的论文,所以一般在正文中应提供研究项目的足够素材,原始资源必须准确、齐备。特别强调,正文内容一定要有作者研究的新成果或新见解的内容,不要笼统、泛泛。层次结构应分明,层次间的内容不要重复。不主张长篇大论,一般科技报告型论文5000~6000字。本刊对正文中的表格设计要求采用三线表。量和单位一定要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目前仍有部分论文中面积单位用“亩”计量。“亩”单位是非国家法定单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国家早已废除,应采用“公顷(hm2)”“平方公里(km2)”“平方米(m2)”。超级秘书网

3.3结论

结论要采用肯定性语言,不要用“可能”“大概”之类不确定的词。

4参考文献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推进创新步伐,以创新促发展,实施科技兴公司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员开展“三大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据上级科技管理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第二条公司设立“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管理机构设置如下:

1、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

主任:公司

副主任:公司

委员:公司

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

主任:公司

委员:公司

3、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

主任:公司

委员:公司

第三条管理机构职能

1、在主任的领导下,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公司的“三大创新”活动进行部署和管理;对下设的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平衡和协调,对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在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两个方面,分别开展管理工作。

第四条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在生产技术部设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公司科技工作的日常管理,主要范围包括技术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发明、月度创新成果、科技论文等。主要工作内容:项目的立项、监督实施、成果受理、组织鉴定(评议或验收)、申报评奖、资料归档及其它相关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项目的立项及实施

第五条公司级项目的立项。

1、每年11月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公司级项目的立项工作。

2、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根据上级的计划安排,结合公司井发展规划及公司井安全、生产、经营、非煤产业等方面的需要,每年下达一次项目计划,实行立项管理。

3、公司属各单位根据具体工作情况确定研究项目(课题),经各专业负责人审查后,向科技管理中心申报立项。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将申报立项的项目(课题)汇总,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批,由公司行文下发到各单位。

4、年度中,各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科技或管理创新项目,需要追加立项时,必须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科技管理中心方可受理。

第六条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科技项目的立项。

凡是申报公司级及以上立项的项目,分管专业副总必须组织承担单位课题人员对项目进行广泛调研和论证,填写《公司重大科研项目计划项目立项建议书》报科技管理中心汇总,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逐级申报立项。

第七条凡经公司及上级部门审定并行文下达的立项项目,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要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到措施、人员、资金、设备、仪器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管理中心人员要全过程跟踪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督促、协调立项项目的实施,提出指导性建议,保证立项项目按期完成。

第四章成果的申报和评审

第八条科技管理中心对完成的项目及时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材料整理。凡公司立项管理的项目完成后,承担单位必须及时写出技术工作报告,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申报评审。

第九条对所受理的项目成果,由专业技术负责人牵头,汇同承担单位及有关部门,对成果进行现场考察,提出初评意见,为成果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提供依据。

第十条由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召集委员会成员,对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初评的项目成果,按照科技含量、技术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评议,确定获奖成果及等级,并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定。

第十一条凡申报集团公司级及以上评奖的成果,必须经过集团公司及以上组织的鉴定或评议。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协助、指导成果完成单位,按照不同层次成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出具完备的鉴定或评议材料,提交组织鉴定或评议的部门。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鉴定(评议)会议的组织和协调,并负责项目成果的申报评奖工作。

第十二条公司鼓励开展月度创新活动,对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节支降耗、降低成本等方面完成的效益、效果突出的创新成果,由完成单位及时整理好评审材料,经专业副总审查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登记汇总,按季度进行评审。

第五章科技人员的管理及评选

第十三条对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实行业绩量化考核管理,具体如下:

1、月度创新成果:每完成1项,记10分,经评审获奖后,加10分。

2、公司级成果:每完成1项,记15分;通过集团公司评议的,再加15分。

3、集团公司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集团公司特等奖的,记60分;获一等奖的,记40分;获二等奖的,记30分;获三等奖的,记20分。

4、省部级(包含省局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80分;获二等奖的,记60分;获三等奖的,记40分。

5、部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150分;获二等奖的,记100分;获三等奖的,记80分。

6、论文:每发表1篇论文,部级——记30分;省级——记20分;地市级——记10分。

7、专利:1项专利成果,记30分。

8、对同一成果,属多人参与的,第一名记满分,第二名按第一名得分的90%记分,第三名按第二名得80%记分,依次类推递减记分。论文参照成果,按比成果多10%的幅度递减记分。

9、本管理规定涉及成果级别包括:公司月度创新成果,公司年度成果,获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奖励成果;涉及成果范围包括:科技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本标准涉及论文为在国内外公开(含经省级批准有内部准印刊号的)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

10、成果评定级别以证书、公示的文件为准。

11、科技人员业绩的日常管理由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

第十四条公司对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每年评选出十名“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在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评选,参照第十三条规定,以一个年度为期限,量化积分占70%,综合考察其它方面业绩占30%(由科技管理委员会委员投票评选)。

第六章论文的管理规定

第十五条公司鼓励广大职工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表科技论文,并定期进行评选,择优奖励。本管理规定仅限于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不包括政研论文或通讯报道等。

第十六条论文级别的划分原则

1、刊物级别界定

刊物级别界定由公司评审委员会按照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发行面向范围大小等要素进行界定,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市级(包括集团公司级)三级。

由部级部门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科技期刊,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定为部级期刊;由省级主办的刊物,包括省局、高等院校学报、煤科总院下属分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为省级期刊;由地市级主办的刊物,包括集团公司级及有内部准印刊号的期刊,定为地市级期刊。

2、的级别参照以上刊物级别,按照《论文量化评审表》,由评委会进行综合审定。

第十七条本公司在岗职工发表的科技或管理论文,由完成者本人持刊物原件及复印件,到科技管理中心登记建档,不登记不予受理评奖。

第十八条符合评奖范围论文的基本条件:

1、本公司在职职工撰写;

2、内容必须与公司生产管理经营活动相关联,经过审核后发表并已备案;

3、论文内容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针对本专业工作所撰写;

4、在国内外公开正式刊物上或有内部准印证刊物上发表;

5、主要包括能够反映我公司改革发展的科技、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非煤产业等方面的论文,其它不列入奖励范围。

第十九条凡涉及我公司科研成果项目或经济技术指标的论文,必须对关键技术或数据保密,在发表前,必须得到审核批准,方可对外发表。技术方面的论文由相关专业的副总审核把关,管理方面的论文审核由副总经济师把关。经审核后同意对外发表的论文,审核者签字,作者到科技管理中心登记备案。否则,不列入奖励范围,并追究相关责任。审核者对论文涉及的数据、事项等企业秘密把关负责。

第二十条凡发表的与公司相关的论文,出现内容不实,泄露企业核心技术秘密,对公司造成形象损害或财产损失的,由论文作者承担具体责任,并联带追究审核者的责任。由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审核后处理。

第二十一条对在公开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表并获奖的论文,根据其会议级别、论文质量、获奖等级等因素,确定奖励数额。

第二十二条对同一类内容的论文,只奖励第一个发表的作者,其他发表的人员,不再重复奖励。

第二十三条对窃取别人成果作为自己论文材料发表的人员,不予奖励;对单纯以追求论文奖励为手段的人员,不予奖励。其识别界定由评审委员会负责。

第二十四条对发表的论文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受理、审核、初评,对初评合格的论文,每季度向公司评审委员会提交一次。由科技、管理评审委员会进行评选,对优秀论文按相应级别的标准进行奖励,年末在公司科技大会上发文通报表彰。经管理委员会评审确认,不属实的论文,不予奖励。

第七章创新项目管理规定

第二十五条属集团公司立项的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或招聘制),具体落实到人,明确一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必须从事项目相关专业的研究,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应直接从事研究工作,在成果材料中,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名。

第二十六条对列入集团公司立项的项目完成后,在运行1~3个月的基础上,写出成果评议材料及报告交科技管理中心,科技管理中心负责上报有关部门,申请组织评议或验收。公司月度创新成果完成并运行一个月以上后,将成果材料报到科技管理中心,公司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评审。

第二十七条公司创新成果由第一完成单位提出申请,并附有关成果鉴定(评议、验收)证书、经济效益证明、成果研究报告、工业性试验报告等有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对获公司奖励成果实行公示制度。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将公司初评获奖成果的具体内容,在公司局域网和“科技橱窗专栏”内公示7天,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理。

第二十九条申报上级奖励的成果,必须通过上级或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评议或验收。凡是有争议的科技成果,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得申报奖励。

第八章管理现代化和QC成果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条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提高管理现代化和QC质量管理的思想意识,落实专人负责,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有条件的单位、部门都要成立质量管理(QC)小组。

第三十一条管理现代化成果管理规定

1、选题原则

管理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管理进步与技术进步相结合;改革与创新相结合。

2、选题范围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技术经济分析、现代化管理方法探索创新性研究,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研究等。

3、立项管理

每年12月份,进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立项,各单位填写企业管理现代化课题立项表,报科技管理中心。

4、申报奖励

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完成后,将材料报科技管理中心汇总,由公司推选优秀的成果申报集团公司奖励。公司级评选在年末进行,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表彰奖励。

第三十二条质量管理(QC)成果管理规定

1、QC小组注册登记每年一次。在每年的2月份,由各单位提出申请,报科技管理中心进行审核、注册。小组活动课题的登记,每选定一个活动课题,在开展活动之前就要进行一次课题的注册登记。

2、QC小组成果申报实行逐级申报制。首先参加本公司成果评审,对获得优秀成果奖的成果,由科技管理中心统一向上逐级申报奖励。

3、公司每年组织一次QC成果,并对年度QC成果进行评选奖励,评选办法参照集团公司相关文件。对不注册的QC小组或没有小组活动原始记录的成果不予评奖。

第九章奖励规定

第三十三条公司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公司上届科技工作,部署下届的科技规划,并对优秀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十四条公司每年评选十名“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对月度创新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公司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奖励。

第三十五条奖励范围

1、新研制开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2、在本公司首次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先进科技成果(包括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

3、在本公司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物业、非煤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

4、群众性的岗位小窍门、绝活等优秀成果。

5、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创新成果。

6、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优秀技术或管理论文。

7、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成果。

第三十六条奖励等级及标准

1、公司科技成果设一、二、三等奖。授奖比例原则上分别为经批准立项成果的10%、15%、35%;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主要完成人员分别取前7、6、5位人员。

2、公司现代化管理成果设一、二、三等奖。授奖比例原则上分别为经批准立项成果的10%、15%、30%;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

3、公司QC成果设优秀奖、先进奖、鼓励奖三个级别,分别对应奖励*元、*元、*元;

4、公司月度创新成果,由评审委员会根据其技术水平高低和所创效益的大小确定等级,每项给予100~1000元奖励。

5、公司设立效益奖项。对为本公司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重奖,奖励标准按本年成果转化所创净效益的1~5%。所创经济效益必须要附计算基础,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审定并签字,经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后执行。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6、对优化设计方案,产生明显效益的设计,经公司科技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公司按创效益的1~3%对有关设计人员给予奖励。

7、优秀科技或管理论文的评选设立一、二、三等奖,比例分别占所评选论文的10%、15%、35%。评选时,由科技管理委员会根据的级别、内容质量、文字多少等方面的情况,按《论文量化评审表》所定标准量化评定;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与外单位合作的论文按一半奖励。

8、对公司评出的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分别给予每月*元的科技津贴补助,执行时间一年;对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分别给予每月*元津贴补助,执行时间一年;对连续三年及三年以上年度被评为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分别给予每月*元津贴补助,执行时间一年。

9、公司鼓励广大员工岗位成才,对在地市级及以上级组织的各类技术比武中,获得部级、省部级、地市级荣誉称号的个人,分别按照本人上年度实发工资总额的2倍、1倍、0.5倍给予一次性奖励,同一荣誉称号,以最高级别奖励,不重复授奖。

(1)个人年度实发工资总额以公司人力资源部核定证明为准。

(2)本条款中,地市级不包括集团公司级,受奖人员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及以下的所有员工。

10、对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地市级及以上级奖励的成果的完成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标准见附表)

第三十七条所有科技奖励要按贡献大小分配,杜绝平均分配现象;同一获奖成果由两个以上单位完成的,奖金发到第一完成单位,由其负责分配;同一成果获得多项表彰奖励时,按最高级别奖励,不重复授奖。

第三十八条获奖成果的受奖人员以项目策划和具体研究人员为主,按贡献大小排序。项目主要受奖人员是指提出项目思路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直接参与和对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第十章考核规定

第三十九条采掘设计、通防、机电、运输等专业,每年至少提出1项系统优化项目,填写好《系统优化项目任务书》后,报集团公司对口专业一份,交科技管理中心1份。否则,对分管副总罚款200元,并对专业通报批评。

第四十条实行专业目标量化考核,全公司每年要保证完成集团公司级以上获奖成果10项,其中确保省部级获奖成果4项。指标分解为:采掘专业3项,通防安全专业2项,机电运输专业3项,管理经营1项,非煤产业1项。每少一项罚专业分管副总200元。每年各管理部室必须至少有2项公司级管理成果,部室主要负责人至少完成2篇论文,副总牵头完成至少2项公司级以上管理成果,副公司级领导至少完成1项集团公司级以上成果,否则,对相关人员罚款100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四十一条实行专业领导责任制。公司各专业副总对本专业科技创新工作负责,每季度组织一次专业科技创新会议,落实科技项目、新技术推广项目的完成情况,筛选排查新的创新项目,对已完成的项目,要及时组织编写出材料,报送科技管理中心申请评议或鉴定。各专业副总每年至少参与完成一项集团公司级以上的成果,否则罚款100元。

第四十二条实行工程技术人员年度科技业绩考核制。高级职称人员,每年至少完成公司级成果1项,发表科技论文1篇;中级职称人员,每年至少完成1项公司级成果,或2项月度创新成果;初级职称人员,每年至少完成1项月度创新成果,或发表1篇科技论文。

第四十三条公司每半年考核一次。半年考核,对没有成果、论文的人员进行通报警告;对一项成果也没有的单位的党政负责人罚款100元/人。年终考核,没有完成个人规定指标的,对副总罚款200元/人,对工程技术人员罚款100元/人;对没有成果的单位罚款500元,并对单位党政负责人罚款100元/人;由公司年度立项的科技项目,若没有特殊情况,到期完不成的,对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每项罚款100元。

第四十四条对由集团公司立项管理的项目(包括系统优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不积极组织实施,到期没有完成的,所属专业承担集团公司的罚款,并对项目分管副总罚款*元。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文》;期刊定位;期刊发展;新时代

0引言

《水文》是我国最早的水利科技期刊之一,随着水利行业技术不断进步,走过了65年的风雨历程[1]。可以说,《水文》既是我国水文水资源科技成果的忠实记录者,又是我国水文科技工作者智慧结晶的忠诚传播者。如今,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各项战略部署也对水文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开启了新时代治水兴水的序章;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强调“水文监测网络建设是水利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支撑”“水文现代化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进性工作”;“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了水文水资源重点攻关领域及任务。作为水文科技信息传播和宣传的媒介,《水文》如何在新时代中找准定位,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进步和水利高质量发展,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记录、传播和推广,如何肩负时代赋予《水文》的使命,谋求新的发展,这些已成为期刊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水文》办刊历史数据统计分析,结合新时代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期刊的定位与发展。

1期刊定位

1956年创刊词给出杂志承担的任务:“《水文工作通讯》是一种内部业务刊物,他的任务,主要是传达中央有关水文工作方面的决定、指示,反映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推广和交流国内先进工作经验,介绍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供给水文管理机关和广大测站在工作中参考和研究,以促进水文工作通讯提高和发展等”。至此之后,随着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期刊定位也在不断调整:从内部刊物变为公开发表的期刊,报道内容、主要栏目、发行方式等均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影响下,以及主管、主办单位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地优化。1987年第一届编委会成立后,编辑部定期召开编委会,共同研讨期刊发展方向。本文对面向对象、栏目设置及报道内容等期刊定位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以期为期刊未来发展的研讨提供数据支撑。1.1面向对象《水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要面向的读者对象包括国家、地方(流域、省、市、县)水文相关的业务和管理部门工作者,水利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工作者,以及高校师生等。基于中国知网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见图1)得出,高校师生、各级水文业务和管理部门工作者是《水文》主要的作者和读者,即作者和读者群体基本重合。、使用对象集中分布于各级水文业务和管理部门、高校、水利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三类,其他(3%~4%)分布的较少,说明《水文》面向的对象群体较固定。从篇均下载频次来看,高校、水利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发表的论文利用效率较各级水文业务和管理部门高。对作者发文情况进行统计(见表1)可知:作者发文量与论文利用情况(被引和下载)呈正相关关系。在本刊发表大于5篇的作者具有较大潜力。1.2栏目设置及报道内容水文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应用技术,基于此,2005年之后《水文》设置了“理论研究(后改为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区域水文(后改为区域规律)”这三个栏目(见图2)。从报道的学科方向来看(见图3),期刊发表的论文主要涉及地球物理学-水文科学(约占35%),水利水电工程(约占25%),气象学(约占9%),地质学(约占8%),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约占6%),资源科学(约占3%)等。由图3可知:已发表的不同研究方向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差异较大,除与论文平均质量相关外,也与各学科分支领域近年来发展速度、应用前景和关注度高度相关。将栏目设置和方向统计数据结合起来看,“技术应用”栏目发表的论文占比超过50%,但实际“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技术类的论文却占比远不足50%,反之“地球物理学(水文科学)”、“气象学”、“地质学”等科学类的论文占比更大。其主要原因是中图分类号(大多国内文献统计机构采用或参考此方式进行主题分析)对水文的分类方式比较特殊,同一个名称的分支学科可能同时出现在水文科学和水利工程两个类别中,而且一些水文相关的研究难以严格界定为技术类或是学科类。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水文》具有较为固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基本兼顾了水文领域技术应用和学科研究各类群体的需求。为更好地把握期刊定位,编辑部可考虑:

(1)及时掌握水文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发展动态,并与期刊策划有机地结合。

(2)重视栏目设置的作用。可结合水文的来稿方向对栏目设置进行进一步探索优化,同时应该对各栏目进行进一步界定,尽最大可能避免作者和读者的混淆。

(3)重视中图分类号的标引。一方面要确保编辑人员的掌握度;另一方面可面向作者和读者,在投稿网站明显处标注本刊常用中图分类号,并对容易产生分歧的进行适当释义。

(4)重视期刊统计分析。更好地利用期刊大数据统计分析,助力期刊管理和策划。

2《水文》未来发展的思考

2.1把握期刊定位,着眼长期发展

从水文学科发展角度看,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驱动下,水文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其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增加[2],研究思路从“还原”到“综合交叉”[3],同时随着中国水文科学与世界发展进程同步[4],学科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大;从水文业务和技术应用角度看,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全面提升水文测报能力[5]是现阶段的目标,同时水利高质量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面临这些机遇和挑战,近年《水文》结合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水利行业热点话题约组稿件,同时推进了稿件的网络优先出版。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进步和水利高质量发展,《水文》应进一步把握期刊定位,谋划期刊发展。

(1)继续秉承办刊宗旨。作为服务水文行业的科技期刊,应重点关注学科研究动向和高新技术在水文领域的应用和迭代,有计划地征稿、约稿和组稿;必要时针对热门和前沿的学科研究和技术应用,调动科研、技术和业务单位以及相关科技人才进行专栏、专刊出版;定期进行期刊整体出版规划,与时俱进地更新期刊出版范围。

(2)着眼期刊长远发展。应在把握期刊定位的前提下,兼顾期刊影响力,使《水文》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从挖掘和吸引优质稿件、统筹日常来稿的发表比例、优化栏目设置、利用新兴媒体增强期刊论文曝光度、规范期刊管理等方面入手。

2.2整合水文科技资源,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水文》是由水利部信息中心(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主办,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科技期刊,同时设置有编委会,具有丰富的平台资源。在这种条件下,借助已有平台将期刊办好,为国内水文工作者提供科技成果展示和传播的阵地是《水文》必须要肩负的时代使命。科技期刊塑造和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是其实力和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6],而品牌(科技)活动是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水文》编辑部参与组织了部分科技活动,设置了水文科普专栏,具有了一定的品牌意识。目前在品牌活动整体策划,以及对现有科技平台和人才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待加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

(1)继续提升期刊品牌意识,对期刊品牌活动整体谋划。期刊品牌影响力[6]主要体现在作者、读者对本刊的使用和认可程度(投稿,期刊订购,论文下载、被引、转载等)。因此期刊品牌的塑造不但需要编辑部联合主办、协办单位(组织)以及编委会等专家学者,还需要对期刊品牌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目前一些期刊已开展的品牌活动有: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专栏(刊)主编,设置特色栏目和封面,组织学术(科技)沙龙活动,举办科学家百家讲坛[6]等,《水文》可进一步学习优秀期刊经验,对品牌活动策划,进一步加强期刊品牌的影响力。

(2)加块构建资源整合利用机制。一方面期刊品牌的实现需要优秀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7],另一方面期刊也是挖掘行业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期刊应基于此与各方资源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以共同促进水文科技发展为目的,互相为对方创造价值。因此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建立各方资源参与办刊的运转机制是实现品牌价值的破冰关键。

2.3构建多媒体出版体系,拓宽期刊宣传渠道

我国科技期刊多媒体出版转型步伐加块,尤其是在疫情的背景下,线上网络出版不断缩减传统纸质发行的需求;同时国外知名期刊针对一些热门话题的论文不仅仅局限于论文本身,还致力于通过音视频等展示论文背后的故事,以吸引读者并扩大影响[8]。近年来,《水文》一方面致力于建设投稿网站(系统),从提升作者、读者体验感的角度,对网站设计、论文展示和检索功能等优化,同时在主办单位官网和公众号设置《水文》专栏,推进电子刊物;另一方面拓宽期刊成果发表渠道,与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开展长期合作,开展论文网络首发。后续在利用多媒体推广期刊(目录)、专栏、论文成果,优化编审流程等方面还有进步空间。同时,拓宽论文的宣传、展示、检索渠道也是探索方向(部分成果展示见图4)。

2.4优化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国内相当一部分的编辑部[9]有编辑人员不充足,精力、时间、知识技能有限,职业规划不明朗等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期刊的发展速度。《水文》编辑队伍以复合型人才为主,既投身于期刊的编校,又参与到实际的业务中;编辑部主要从编辑素质提升(定期参加编辑专业培训)、强化内部交流(不定期技术研讨)、加强外部协作(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长期合作,与友邻期刊交流座谈)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以上措施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编辑人员数量和经验有限等问题。为了支撑《水文》步入新时代高质量科技期刊行列,未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1)推进现有编辑队伍建设。包括提升编辑人员的选题策划能力,定期进行学科发展动向以及期刊发展课题的研究,通过参加学科、期刊相关培训拓宽编辑视野,建立与其他编辑部的学习、联络途径等[10]。

(2)吸纳青年专家和科研人员参与期刊编辑工作。已有相关研究[9]表明,依托互联网吸纳具有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和具有编辑背景的“云实习编辑”已在一些编辑部实施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结合《水文》实际来看,为更多的优秀青年同志投入期刊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和有效机制,将是今后期刊运营发展和发掘培养人才的新思路。

3结语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学会2022年5月17日的《关于启动2022年度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的通知》,高质量科技期刊的遴选将以“刊物内容质量、出版规范、学术声誉”为主要评价标准,具体要“综合考量期刊的前沿问题把握能力、学术成果创新水平、传播影响力、出版时效性、服务学术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指标”。这为新时代《水文》发展提供了具化的努力方向。本研究仍有一定的不足,未来还可从高质量科技期刊办刊思路,国内外水文期刊发展现状分析,《水文》期刊的发行及利用现状分析等进一步开拓期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蔡阳.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水文》创刊65周年[J].水文,2021,41(3):2-3.

[2]徐宗学,李景玉.水文科学研究进展的回顾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10,21(4):450-459.

[3]王浩,严登华,贾仰文,等.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J].水科学进展,2010,21(4):479-489.

[4]刘国纬.水文科学的基本问题及当代前沿[J].水科学进展,2020,31(5):685-689.

[5]林祚顶.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全面提升水文测报能力[J].水文,2021,41(3).

[6]王丽娜,李娜,陈广仁,等.科技期刊品牌活动与提升品牌影响力:以《科技导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9):946-949.

[7]王红君,张锐,吴朝平,等.活动理论视角下一流学术期刊品牌经营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8):957-965.

[8]魏均民,刘冰,徐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挑战、机遇和对策[J].编辑学报,2021(1):4-8.

[9]尹欢,李楠,陈文珠,等.科研人员参与期刊运营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实习编辑项目为例[J].编辑学报,2022(1):105-110.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产出;论文;四川省

0引言

科研论文是科技产出的重要体现,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实力[1]。通过对四川省科技论文的产出量及影响力(常以被引用情况反映)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从一个侧面反映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揭示四川省的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科研发展的现状及规律、科研实绩和科技管理水平,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地区、学科、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潜力。利用四川省发表的国际和国内科技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整序。并从学科、论文引用与影响、地区分布情况等不同专题和角度,深入分析2018年度四川地区科技论文产出的特点,及其在国内的产出水平和发展趋势。

1数据来源及统计范围

国内论文数据统计来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建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国际论文数据采集来自SCI、Ei、CPCI-S检索系统;专利数据来自DerwentInnovationsIndex数据库(在作为地区、学科和机构统计用的Ei论文数据中,已剔除会议论文的数据,仅包括期刊论文,而且仅选择核心期刊采集出的数据,会议论文均在CPCI-S中得以表现);论文统计范围只是四川省作者为论文第一作者的论文[2]。

1.1国际论文收录与引用分析

1.1.1国际论文收录情况。2018年四川省共计产出SCI、Ei、CPCI-S等国际论文31281篇,比2017年增加4815篇、增长18.19%,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第9,与2017年位次相同。其中,SCI论文16778篇,占全国总数的4.28%,比2017年增加2917篇、增长21.04%,位列全国第9,与2017年位次相同;产出Ei论文11655篇,占全国总数的4.66%,比2017年增加1836篇、增长18.70%,位列全国第7,与2017年位次相同;产出CPCI-S论文2848篇,占全国总数的4.18%,比2017年增加了62篇、增长2.23%,位列全国第7,比2017年提升了2个位次,超过了山东省和辽宁省,如表1所示。1.1.2近五年国际论文总量、增长率及全国排名情况。如表2和图1所示,近五年来,四川省国际论文数逐年增长,除2017年增长5.36%,其他4年均有10%以上的增长率。表22014—2018年四川省国际论文总数变化情况图12014—2018年四川省国际论文数变化趋势1.1.3国际论文被引用情况2018年SCI收录四川省论文总被引篇数为74849篇,比2017年增加12945篇、增长20.91%,在全国31省(市)排名第9位,与2017年保持不变;被引频次为896629次,比2017年增加228862次,增长34.27%,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与2017年比上升了1个位次,超过了吉林省;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9.64,在全国排名第18,与2017年保持不变;未被引论文数比例为19.51%,与2017年相比,下降了2.93个百分点。从表3看,2014—2018年,四川省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从全国第13名上升到第10名,呈上升趋势。

1.2国内论文收录与引用分析

1.2.1国内论文。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共收录四川省论文21770篇,占全国总论文数的4.79%,比2017年的论文数减少390篇、减少1.76%,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第726位,与2017年保持不变。近5年来,四川省国内论文数2016年比2015年有所增长,其他年份均呈下降趋势,位次从2014年第8上升到2015年第7,2016—2018年维持第7位次不变,如表4和图2所示。1.2.2国内引文。四川省国内论文在2018年被引用篇数为58592篇,比2017年减少了2758篇,下降4.50%;被引用次数为96072次,比2017年增加1302次、增长1.37%。按被引用次数排名位居全国第9,与2017年位次相同。从近五年被引用次数看,CSTPCD收录四川省论文在2014—2018年被引用次数呈逐年稳定增长态势,但四川省论文2014年被引用次数比上一年下降8.87%。四川省论文被引用次数2014—2018年的排名一直维持在全国第9;从被引用篇数来看,CSTPCD收录四川省论文在2014—2017年被引用篇数呈上升趋势,2018年又有所下降,如表5和图3所示。

2结语

四川省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四川省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创新投入,根据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全省创新能力排名从“十二五”末全国的第16位提升到第11位,全省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论文作为衡量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四川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的新进展。综上所述,四川论文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科技论文是科研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情况来看,2014—2018年,四川省国际论文数增速较快,除2017年增长5.36%,其他4年均有10%以上的增长率,其中2018年增长18.19%。2018年SCI收录四川省论文总被引篇数为74849篇,比上年增长20.91%,在全国排名第9位。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共收录四川省论文21770篇,占全国总论文数的4.79%,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第7位。从宏观角度上看,国际和国内两部分产出论文和被引情况都在变好,四川省的论文产出和被引数量逐年稳定上升,可见学术影响力和认可度也逐年扩大。

参考文献:

[1]徐云清,甘朝鹏,姚玮华,等.河南省高校CSSCI论文的产出与学术影响力的比较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2-75.

[2]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科技产出测度报告(2020年度)[Z].2020.

[3]高凡,王惠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力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