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范文第1篇

【摘 要】当今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为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启迪幼儿的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究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学科教育中,教师要十分注重从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入手,并不断强化引导,使之发展成为志向,把学习自然跟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实现培养儿童科学志趣的基础教育目标。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实践,旨在保护和培植幼儿科学家般的好奇心探究兴趣,在尊重幼儿认识特点和科学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为幼儿终身发展作好准备。【关键词】激发;榜样作用;探索环境;提升;发展 一、教师对于科学领域知识的自我提升及榜样作用是培养幼儿科学志趣的前提条件(1)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观,不再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能力的培养,要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幼儿的知识经验尽量减少教师直接告诉给幼儿的,而是幼儿主动获得的,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和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例如:大班科学,让幼儿了解浮沉的条件,是大的物体能浮起来呢,还是小的物体能浮起来呢?老师告诉幼儿是物体的浮沉与大小无关,然后再提供给幼儿两个不同的物体操作,验证老师的想法或老师告诉的答案,这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探索。真正的引导幼儿探索,应该是让幼儿先调动原有经验,充分猜想是什么样的物体能浮起呢?什么样的物体能沉下?孩子的猜想可能会有很多种,孩子猜想后就想迫不及待的知道Y果是否正确,结果将强化或调整其原有认识,这样的教师支持、引导才会让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为了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教师应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加强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如果通过科学教育培养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如果孩子通过学习科学,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就能不断的运用这些方法去获得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当我们预想的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发生矛盾时,我们尽量不能以牺牲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为代价来求取知识的传递。(2)其次在《纲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教师的学识素养、言行举止、科学态度、勤奋的作风,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志趣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做到:以我对祖国幼儿的无限热爱,来激发幼儿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教师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逐步运用具体教学方法来让幼儿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逐渐把感性经验条理化、概括化、组织和升华为科学经验,用自身较好的科学素养去影响幼儿,学会用儿童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善于用教育评价来促进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的评价应有利于激发或促进幼儿对科学探究兴趣。如:大班的《小鸡出壳》研究拱形面承重较其他形状的面承重大,教师通过小鸡吵架:未孵出蛋壳的鸡妹妹一定说自己从蛋壳里啄破出来的,蛋壳外面的鸡姐姐一定说是自己从蛋壳外面帮鸡妹妹啄破蛋壳的,到底是谁呢?于是教师为了研究这个现象,翻阅了很多有关拱形面承重原理的书,并用孩子们一样好奇的心去学习,把感性经验升华为科学经验,再和孩子们一起用蛋壳、铅笔等操作材料,通过实验调整验证拱形承重大的原理,孩子的兴趣非常高,觉得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探究非常开心有趣,下一次的学习欲望就更强烈了。二、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基础,教师要保护好,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契机幼儿兴趣一旦被导起,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对幼儿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科学领域所涉及的空间地理范围大,时间长,知识面广。实验本身有趣,而抽象概括成科学概念却很困难。这些都时时考验着幼儿的兴趣、毅力。教师要努力改革教学思想,贯彻愉快教育原则,大力实施良好习惯、科学态度及竞争、鼓励等措施。我经常用科学家幼年的故事,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自然区域”是大自然的高度浓缩,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窗口。利用“自然区域”来开展科学发现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发现意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为了让“自然区域”能与孩子互动起来,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把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融入到“自然区域”中,尝试将以前的简单种植变成具有生动有趣情节的角色扮演活动,以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技能和方法,助其掌握科学的知识。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料理植物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有关植物生长的丰富经验,从中获得愉快体验,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了分享与合作的意识。正是“自然角”这一丰富的、富含教育价值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与亲自实践的广阔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增强了探究精神,提高了探究能力。三、积极定期准备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及时提供适宜的材料并提出有一定难度一定质量的问题来提升幼儿探究能力大自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最好课堂和环境,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景象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因而幼儿的科学学习具有直观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他们对探究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更感兴趣,更喜欢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物质材料来充分感知事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其中,材料是物质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蕴含教育价值的各种材料,不仅能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有效的载体,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此外,由于幼儿在不同的科学活动中获取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换操作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调整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教师在设计出引导幼儿思索的问题时,我觉得有一定探索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更值得推崇,例如;鸟类的翅膀是为了让它们很好的飞行。那还有什么有翅膀,幼儿就会想到飞机、风筝、飞碟、羽毛、纸片等,孩子就会充分利用想象,大胆的创造,教师好的引导提问,能巧妙的把幼儿无意性、偶然性、不稳定性的兴趣转移,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使幼儿在发散性思维的同时集中注意的去实践、探索、寻找正确的科学知识。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幼儿园既要注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此,我们幼儿园将不懈努力,使科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山东教育》《幼儿教育》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活动化 唱儿歌学科学 搭积木学科学

科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一直备受关注。

陶行知在《儿童科学教育》中指出,要“在小孩子身上,施以一种科学教育,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科学上的天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目标是鼓励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201 1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学前科学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部分幼儿园科学教育所存在的重结论性粗浅知识的学习、轻探索性活动操作的体验等问题,结合我们在指导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的科学教育活动实践。我们提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教育方式,旨在启发各幼儿园根据其自身条件与特点,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突出趣味性、参与性、创新性,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科学素养和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的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化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是指教师为幼儿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幼儿在生动、有趣、适宜的活动中,形成对粗浅的科学知识的感悟并建构起相关的新经验。实施这一教育教学方式,应在突出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积极参与的前提下,遵循以下原则:(一)系统性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是一个严密的活动系统.既要重视预成的科学教育计划的执行,也要注意根据园内教学实际情况,从幼儿实际出发生成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教育活动.支持幼儿自发进行探索和发现活动。保护、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在实施幼儿科学教育时。既要注重挖掘、整合、利用其他领域潜在的科学教育资源。也要注意将幼儿科学学习灵活渗透在一日生活的进餐、饮水、散步、盥洗等环节中随机进行,将显性的与隐性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个教育系统。

(二) 开放性原则

首先是科学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的观念、手段、方法以及活动材料的投放不要拘泥于陈规,而应广开思路,提供一种让幼儿思维飞跃、个性张扬的活动氛围,鼓励其探索与创新。其次是科学教育环境设计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化的过程应是一个全面开放的过程、一个让幼儿能自由想象的活动空间、一个灵活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让幼儿热爱科学的种子在开放的活动环境中萌芽。再次,科学教育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同时也应是家长、社会的共同义务,幼儿科学教育要注重整合幼儿园、社区、家庭的教育资源以提高实施成效。

(三) 多样性原则

首先,科学活动内容选择要多元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从幼儿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出多样化的活动。其次,科学活动场所应多元化。可以是活动室、图书馆、科学发现室、科技操作间,也可以拓展到社区、大自然之中。再次,幼儿科学活动体验渠道应多样化。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构材料、剪贴、角色扮52演、小实验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索成果的交流和评价。

(四)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应当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 (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开发出幼儿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激发他们内在求知的动力。

所以,教师应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倾听孩子的内心呼唤,设计符合孩子心理特质的和兴趣点的科学活动,让孩子在兴趣的天空中以快乐的方式吮吸科学的营养。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的实施路径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突出“四性”,即教师的启发性、幼儿的参与性、活动的趣味性、教学的系统性,使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充满活力、生活化的系统活动,让孩子从中增长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实施路径为:

(一)唱儿歌,学科学儿歌具有琅琅上口、节奏明快、夸张形象、童趣盎然的特点,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将科学教育与语言活动有机结合,通过教师自创、引导幼儿共同创编等形式,编制了一些幼儿喜欢的富有科学教育内涵的儿歌.渗透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学唱、传唱,使科学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太阳和地球》 (适用于中班、大班)太阳像妈妈.地球像丫丫:妈妈拉丫丫. 丫丫绕妈妈:跑了一大圈.新年来到啦。

《小弹簧》(适用于中班、大班)

小弹簧,钢丝绕,变个魔术你瞧瞧;用手压,它变小,手一松,它变高;打它一下不生气.摇头摆尾哈哈笑。

这两首儿歌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地球绕日公转” 的天文知识和“弹性与弹力” 的物理知识,虽然所涉及到的知识对于幼儿来说要上中学才学到,但是以儿歌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他们对相关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调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那么科学教育活动化的实施目标就达到了。

(二)做游戏,学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化离不开幼儿的积极参与。

教师只顾教。幼儿不参与、不体验,只能产生“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场面。游戏是幼儿教育中最常用的手段,我们应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幼儿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主动地投人到科学活动中去,在“玩中学、学中乐”。例如学习日食与月食的形成.由于它们是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位置的关系变化所致,其知识内涵非常抽象,因此,我们设计了游戏“日、地、月,捉迷藏”并配上同名儿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唱游”并从中学习相关知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游戏中,由三位幼儿分别扮演太阳、地球、月亮,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跑,月亮绕地球跑)。以下是该游戏中的儿歌:《日、地、月,捉迷藏》 (适用于大班)地球绕着太阳跑。月亮绕着地球跑,跑呀跑,跑呀跑,月亮来把太阳挡(月亮在中间,三人成一直线),太阳忽然没处找地球绕着太阳跑,月亮绕着地球跑,跑呀跑,跑呀跑,地球来把太阳挡(地球在中间,三人成一直线),月亮忽然没处找。

跑呀跑,找呀找,找呀找,跑呀跑,太阳、地球和月亮,捉呀捉迷藏。

游戏使科学道理不再枯燥,使知识的内涵更加形象,使科学活动深受幼儿欢迎。幼儿在其中不但对抽象的科学知识有所感悟,而且陶醉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

(三)搭积木,学科学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要为幼儿选择可见、可闻、可摸、可操作的自然物或科学现象,以使幼儿从中获取直接经验或生动具体的知识。 [37搭积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结构游戏活动。积木也可作为科学教育的材料。福禄贝尔认为,积木不仅是有趣的游戏材料,也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在他看来。个体对大小、形状、色彩等的知觉最初萌芽在幼儿期,这时候的孩子通过感官感知让朦胧的物质世界变得清晰起来,为此他还设计了特殊的幼儿教玩具—— “恩物”。

在科学教育活动化中.我们通过引导幼儿用积木搭桥梁、高楼、城门等,使他们从中了解一些简单的力学原理;我们还按照中国地图中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做成相应形状的积木.让孩子们在搭积木中熟悉相关知识。同时。幼儿在摆弄积木、尝试多种玩法的过程中,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色彩.懂得不同的积木材料的异同及其独特的建构方法,发展了认知、观察、分析等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猜谜语,学科学

谜语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比如自然现象、气候特征、地名特产、植物动物特性等。猜谜语是幼儿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特有的悬念能够使幼儿很快进入猜测、联想、探索的状态中,产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和积极参与的欲望,是一种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有益方式之一。例如,我们编写的下面几组谜语就受到了幼儿欢迎:1.它来了,旗儿飘; 它走了,树不摇; 它怒了,河里波浪高又高—— 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风,适用于中班、大班)。

2.像面不能吃,像糖它不甜,像盐它无味,冬季满天飞——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雪,适用于中班、大班)。

3.一条大河宽又宽,没有河水没有波,银光闪闪白茫茫, 不见鱼儿不见船— — 打一天体 f谜底:银河系, 适用于大班)。

教师创编的谜语应贴近幼儿的理解能力,注意谜面的深浅度,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必须在幼儿可理解的知识范围内,还应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引导、适当启发。猜谜语可以在正式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展,也可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进行。

三、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应注意的问题近年来的科学教育活动化实践证明,它使幼儿的学习空间得以很大拓展,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同时也让幼儿获得了一些探究性学习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增强了成功感和自信心。在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重视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十分重视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这是激励幼儿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前提。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科学知识渗透于充满趣味的活动之中。活动形式应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活动内容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活动过程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总之,要在教案的编写、儿歌的创作、教具的制作等方面精心准备,使活动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二)重视环境的创设

环境创设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43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如设置“小自然角”、“小问号室”、“谜语小世界”、“科学儿歌墙” 等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科学教育氛围;也可以带领孩子走到户外,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认识、了解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培养其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重视活动的引导

教师应重视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动手”、“动脑”以及“创造”:要注重对幼儿群体和幼儿个体的引导,还要重视对特殊幼儿(如心理、生理有缺陷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应注意把握活动节奏,使整个活动有序、健康发展,让幼儿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玩起来、乐起来,在玩中益智,乐中增知,提高科学素养。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教师素养;途径;环境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具有极高的兴趣,科学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帮助幼儿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幼儿科学活动是一种浅层次但具有深远意义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幼儿亲身经历去探知自然事物的活动,是初步认识和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过程。幼儿正处于自我阶段,受外部干扰小,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完全分开,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对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他们对事物好奇、好问、乐于探索、愿意尝试,他们会天真地向家长、老师和其他人问许多为什么,此时,如果我们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将会极大地激发幼儿探究未知的乐趣,是幼儿兴趣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科学意识形成的良好的培育时期。纵观现阶段幼儿教育,社会对幼儿科学教育认识肤浅,科学教育目标偏执,科学教育开展师资短缺,更谈不上专业科学老师;幼儿科学教育环境缺失,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幼儿的捆绑太多,活动范围也受到很大限制。虽然幼儿在幼儿园也接受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但能顺势而为、适时教育的不多。而家长参与配合的也不多,更不知道怎样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在这一方面教育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生力军。社会要发展,科技要领先,科技人才是关键。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日、英等国家,抓得早、抓得实。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儿童的科学教育,从思维上讲,幼儿已具备了认识科学事物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可行性不容置疑。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以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引领幼儿,通过科学探究等活动,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教师如果再不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儿童的科学启蒙将会落空,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会受到影响。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幼儿教师素养提高尤为重要

现阶段幼儿教师的培养更多的是人文科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幼师学生而言,对自然科学课学习本身就是弱项,文化素养不高,科学素养更是缺乏,重视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如若再不加强对幼教专业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行为意识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开发就无从谈起,未来一代一代的高端人才就培养不出来。没有教师的高科学素养,哪来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教育和指导师范生学习和开展科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指导学生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途径

仅凭学生课堂理论学习是不够的,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情况是很有必要的。(1)可以请一线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给学生讲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开展的一些途径,一些好的经验和不足。(2)要求学生自己联系一名在幼儿园工作的学姐,聆听她们在工作中想到和看到的科学教育典例。(3)到幼儿园见习,除学校组织外,自己也可以联系幼儿园,在时间允许的时候到幼儿园观察幼儿的习性,回忆幼儿园生活。(4)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查询了解国际国内幼儿科学教育现状,通过学、看、听、说、做、悟等途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四、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适时找到科学教育的切入点

幼儿科学要教什么,怎么教,通过对几届学生科学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学生喜欢幼儿教育是因为幼儿教育这个专业琴、舞、书画、娱乐活动多。与人文学习比较,科学课学习就差了,学生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即使想学但因底子薄,动手能力差,学习上有困难。关于幼儿科学教育,许多学生有参与幼儿科学学习的意识,但由于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更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方法,因此不知道将来怎样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和指导。调查发现:学生科学意识差,知识缺乏,对科学、技术、社会、生命、环境、工程等知识知之甚少,只觉得好玩,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对科学课学习兴趣不高,也很茫然。如何在幼教专业学习中深化科学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高深理论学习起来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弄清所学科学内容与幼儿教育的关系,从生活出发,低起点、小步子、浅层次去认识科学,实践科学,与学生共同讨论年龄段幼儿可学习的科学教育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学生活动和活动指导,把科学知识生活化,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先去感受,再去体验,通过实践与再实践,最后去拓展。通过学与做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知道科学就在生活中,加深学生对科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有所了解。通过学与做,知道哪些可以深层次探究,哪些只能了解,哪些能直接用于幼儿教育。2.通过专题讲座,如生活与物理、物理与安全、生活与化学、生物与环境、火箭会上天等,将有关的理论知识及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尽可能地挖掘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素材,使幼儿自然科学教育生活化、趣味化。3.通过科学小制作让学生参于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课堂拓展到课外,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边角废料,让学生在学、做、玩中亲身体会科学活动的意义,开阔学生视野。4.利用多种媒体查阅资料,了解国际国内及区域内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现状,指导学生阅览科普书籍,指定书目,限时限量,如科学绘本、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些读物图文并茂,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阅读时花时间又不多,又能补充学生过去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实践证明这是短期内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和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但科学书籍的读很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适时阶段性的组织谈感想谈体会活动是重要的一环。5.要求学生跟踪观察1~3名儿童,寻找儿童科学教育的切入点,看如何利用有利时机进行科学教育。6.教育学生如何利用幼儿园和家庭的自然资源,有效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高效地开展家园合一的育儿科学活动。

五、创设科学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学校科学环境创设应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实践科学教育中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和生命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适时安排学生科学活动,开展课堂小制作,课后小实验,并结合理论谈活动体会,阐述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出处、制作体会和映射的知识体系,讨论哪些是思维拓展的,哪些是适用于幼儿教育的,合适的内容可让学生模拟开展。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实验、小制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造和完善作品。对学生作品进行量化积分,评优展览,把好作品存放展室,供下届学生参照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试验场地,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开展科学活动。动员学生收集生活边角废料,以备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之需,并通过学校创新科学活动室、实训室和幼儿衔接活动室进行延伸,给学生创设科学学习和实践的良好环境。

六、探讨家庭科学环境创设

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偏低,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科普宣传,提升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探讨家庭科学教育的途径,重视家庭科学教育。良好的环境是幼儿生活的基本需求,它在调节幼儿情绪,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幼儿最亲密、最熟悉的,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催化剂,是兴趣发展的沃土,它不仅能使家庭关系更加融洽,更能大大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尽可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和良好的物质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一)引领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

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满足幼儿心理上的安全需要是使幼儿产生认知和理论需要的基础。没有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氛围,主动学习和探究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应指导学生引领家长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探讨幼儿无耐心、不听话、捣乱、任性等行为形成的原因,可以以家园科学研讨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家庭精神环境创设的方法,如蹲下来与幼儿讲话,尊重幼儿,倾听幼儿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成为幼儿的朋友,用活动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等。同时,要给幼儿出错、“捣乱”的机会,因为它是幼儿探索成长的过程。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破坏性要正确引导;遇到事情时,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之后再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评判,不轻易否定孩子。

(二)引导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

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中,物质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可获得许多教育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和经验。因此,指导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作为幼儿教师在班级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科学活动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经常开展幼儿探究活动,以幼儿的活动触动家长的活动,使学校和家庭联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自身功夫要硬,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设计科学活动,经常开展科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相关的简单易操作的科学小实验。实验设置要简单、易操作,如如何把杯子里的水引出来,矿泉水瓶可以干什么等。实验设计尽可能开放,具有思辨性、延展性,能让学生亲自制作,能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要指导家长与幼儿一起操作实验,拉近家长和幼儿的距离。幼儿在家长的带动下,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很高,并引领幼儿将自己的实验过程讲给教师、小朋友听或将自己的实验成品带到班中与同伴分享。指导家长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物质环境,如购置一些图书和玩具;提供生活中一些材料,如各种质地的瓶子、锅盆,乐高组件、航模舰模等;提供幼儿一些可供观察、种植的动植物等。另外,还要鼓励家长走进幼儿园,通过与全班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但能提高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而且家长在活动中也增长了知识、体验到了快乐。邀请幼儿把自己的玩具拿到园里和小朋友共享,有利于孩子沟通和交流;交换玩具,一物多玩,发挥玩具最大的作用。孩子不能在暖房里长大,还应让孩子亲近大自然,邀请家长带幼儿去公园、科技馆等地参观,可预设活动内容,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索活动更有兴趣。同时,请家长将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用照片的形式表现出来,会很受幼儿的喜爱,并经常开展活动展示和总结。家园联合活动一定和幼儿家长多沟通。幼儿时期的科学教育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指导学生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和活动的兴趣与注意,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而且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总之,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要求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可变化的情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探索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耐心的观察,对未来情况作出预见,帮助幼儿验证预见,并提出问题彼此交流。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学会观察,提前预见,才能指导幼儿有效地开展活动。同时要求我们要开展多元化学习的渠道,不断提高师范生的科学素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生力军,把幼儿科学教育探究活动开展起来。幼儿科学教育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它所奠定的是未来一代人的科技素质的基础。从这个摇篮中,将诞生迎接未来科技革命时代的新一代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更将孕育出能够适应未来科技社会需要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公民!同时也为后期学习其他重要的学科起着支撑作用。要做好幼儿师范生的引领工作,不断提升他们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范文第4篇

与教师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相反的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即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主体性得以发挥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一取向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它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创设或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进而实现自我反馈。吴荔红(2010)从建构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认为建构主义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能够使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发挥,鼓励幼儿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情境中运用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探究,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将有助于激发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2〕在这种价值取向中,教师需要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合作探究者,以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这种价值取向下的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给幼儿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自己要先汇聚成一条河,这样才能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许琼华(2009)借用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指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三大法宝,即“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并且认为“任何教师都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因为对教师进行自然科学训练是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才能“加入幼儿的队伍”玩“科学的把戏”,更好地指导科学教育。〔3〕

二、基于方法论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接受学习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在教师主导地位的影响下,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幼儿接受式学习。研究显示,以往在探索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上,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直接观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不断加强,但是那种教师讲解、幼儿听讲的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深深地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基于幼儿有意注意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单调枯燥并且有效性低,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很好地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望;相反地,幼儿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科学知识的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从而造成整个课堂的呆板僵化。〔4〕教学互动的标签形式化也使得师幼互动缺乏有效性。在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下,部分幼儿教师甚至无法正确地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科学内容艰涩难懂或浅白无趣,这些都对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造成障碍。

(二)“做中学”探究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刘占兰(2013)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相关问题时指出,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开展要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价值,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这种观念中,探究应该成为儿童在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它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这种探究式、让幼儿“做中学”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接受式学习中的不足。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做科学”,尤其强调动脑和动手。科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应该围绕核心的科学概念展开操作,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能够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和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体验行得通与行不通的方法,这种强调“做中学”、强调动手操作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操作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以及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6〕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应遵循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应尊重幼儿的自我思维方式,提倡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领域整合式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科学教育并非如许多幼儿教师所认为的那样神秘或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在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科学教育的日常生活取材以及领域的整合。幼儿园科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处于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及事物关系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主要是因为该阶段儿童主要依靠他们直接看到或接触到的事物表象来认识事物和积累经验,往往无法抓住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7〕因此,教师不应一味追求所谓“高深、“奥秘”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应该使科学教育回归生活,用敏捷的眼光捕捉一日生活中的教学点,将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进行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科学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必然要求,不断走向真、善、美更是科学教育的追求,“求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扬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自为基准,达美是科学教育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8〕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刘慧(2011)提出了鼓励幼儿园教师进行SAS课程构建,即将科学、艺术、社会三大领域的内容相融合进行教育活动,从而完美实现求真、扬善、达美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三、基于教育目标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理性主义、工具主义下的学科式科学教育价值观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一是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重视儿童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等通俗、粗浅知识的汲取、记忆和迁移,而忽视科学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进行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的培养。二是工具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最先关注的并非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使其“成人”,而是关注其“成材”、“成器”,并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或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科学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10〕很显然,这种教育价值观没有将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即旧《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设定有: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探索事物等。这种让幼儿掌握粗浅科学知识的目标制定也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倾向。在我国的教育中,认知功能和智力发展往往占据首要位置。许亚莉(2003)在对我国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研究中指出,20-30年代的“社会和常识”、50年代的“认识环境”以及80年代的“常识”课程的实施都是在教师“知识最有价值”的信条下不断得到加深的,这是理性主义和工具功利主义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和验证。而教师从“知识最有价值”向“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立场转变则是从90年代幼儿园以科学方法为价值取向的幼儿园“科学”课程开始的。

(二)注重科学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即新《纲要》)颁布,其中的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发了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从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注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科学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中,教师不仅过分注重相关科学知识的灌输,而且只关注自身预设科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幼儿最终是否获得相关科学概念,幼儿只是作为被动的听众来配合教师的讲解。最终,在毫无猜想、验证、合作和交流的课堂中,幼儿很难获得相关科学经验,锻炼观察能力,更不用说科学探究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的培养,而好奇心引发的科学探究欲望、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热爱科学的情感等,都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品质成分。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应拘泥于幼儿学科知识的获得,其更主要的价值应该是为儿童将来一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王春燕(2013)在对科学教育的坐标定位中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为儿童创设自由进行科学探索的空间,以探究、体验、发现为核心,化“形”为“式”,目中有人,不断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这才是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12〕许亚莉(2003)在关于教育科学课程的价值思考中也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幼儿“乐学”、“学会”,提倡方法技能比知识更重要的价值取向,〔13〕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根基。

(三)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幼儿自然科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 教学方法 科学发现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36-02

幼儿从出生就开始探索他们所处的世界,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来获取有关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然而科学却是较晚进入幼儿园课程领域的。1924年,陈鹤琴先生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中指出:“孩子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并提到“我们的主张幼稚园之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从此“自然”就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说:“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终身教育的研究表明,生命的最初几年对以后教育过程的成功非常重要,它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虽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儿童科学家,但是科学教育越普及、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越浓厚,潜力开发就越有效,最终保证幼儿认知、情感、态度、有关技能的协调发展。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教育目标三个方面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五个目标:①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④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的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⑤爱护动植物、关注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下面笔者将从两方面谈一谈对学龄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解: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分解

幼儿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里,他们通过感官了解和认识自我与周围世界;通过科技媒介了解他们不可直接接触的事物,这就使得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大,在幼儿课程中,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有:①自然资源与自然现象。认识一些动植物,特别是与幼儿生活相近的,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动植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知道动植物是有生命的,也像人类一样需要水、空气和食物维持生命;初步了解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链条关系;感知和了解与幼儿生活相近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冰川河流、四季交替、冷热等,使幼儿认识到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②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科技产品认识、接触并探索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科技产品如:了解现代家用电器的用途与使用方法;认识各种农业和工业机械,理解它们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认识交通、通讯工具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了解自然资源与自然现象使幼儿有感知身边现象的愿望,喜欢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大胆提问;通过认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科技产品使幼儿乐意介绍幼儿园、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玩具和生活用品,积极感知各种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1.自由发现——观察

幼儿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自由发现是幼儿完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的观察和探索,有助于维持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好奇心,在自由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要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实物、实景以保证幼儿观察得到最真实的效果,例如: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可以带幼儿到校园、公园等比较开阔的动植物较多的场地,幼儿通过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嗅,甚至是用嘴巴去尝以此来获得真实的印象。

2.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由教师先演示实验,幼儿观察实验过程、现象、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例如幼儿在学习认识指纹形状的操作实验中,教师先讲解方法,并示范用放大镜观察指纹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讲解另外几种方法——用胶带粘、用橡皮泥、印泥等进行观察,幼儿自己操作,让幼儿在有趣味性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进行科学探索。

3.种植与饲养

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最喜爱的东西莫过于动植物了,在对动植物的观察中有目的的让幼儿自己种植一种自己喜爱的蔬菜、花卉,例如春天到了可以让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种植一种常见的蔬菜,可以是白菜、萝卜、蒜苗等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这样既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又增进了亲子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期植物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代替包办,应要幼儿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4.分 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分类的方法是指幼儿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幼儿对物体分类首先要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发现物品的共同点是分类的基础,这有助于幼儿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认识活动类化、简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采用不同的分类类型。

5.游 戏

科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游戏精神一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常见的科学游戏有:配对游戏、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看图识物、看图辨物游戏等,教师在科学游戏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保证游戏的开展;另一方面要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当然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参观访问、讨论、提出假设、推论等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总之,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路人,要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