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素养一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有深刻的社会烙印。早在两千多年前,学生发展评价更多注重“品德”的养成,无论是中国孔子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倡“公民德行”的素养,都把“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分工明显,职业多样化,于是以能力为中心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指标,教育也相应的研究人的能力发展,比如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构建的过程实现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等等,都体现着对能力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单一的德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催生一个新的词汇――核心素养,于是“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的教育潮流。[1]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对核心素养开始了普遍关注和研究。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指向终身学习,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五大支柱,成为一时的潮流。

我国新课改走了十几个年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和我国现阶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这无疑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依赖具体课程的实施,因此,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探求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话题。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其课程性质是一门德育课程,肩负着党和国家公民教育的职能,不仅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专家学者的商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基本确定为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上一次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本次核心素养的提出,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课改只有不断深化,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前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涵上的继承

所谓“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两者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性

首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是从内在去培养学生具备的学科品质和社会发展必备品质,更关注是知识到素养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境中所需要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必备素质;三维目标更多体现对学生的外在要求和期望;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着手,这次课改的重要一点是教材的重新编排,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据来编排教材,不同于过去三维目标是从教材标准的角度出发,编写教材,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最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综合性,核心素养并不是不要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与三维目标相比,它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元层面,更强调三者的统合,进一步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应该说核心素养的角度是更宏观和全面的。

三、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朱明光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具体的概括,他认为从培养公民的角度从出发,对应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和有担当的中国公民。[3]基于此我想谈谈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情景体验中培养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是指对我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随,是一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而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光靠简单的思想灌输是低效且无用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主动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真正的?W习才发生。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只有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参与课堂互动,才能激发思维,唤醒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给学生激发思维的情景或问题,高中生是一群思维活跃,想法奇特的孩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情景或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事件,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在问题探究中培养理性精神

高中阶段是理性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精神得到发展。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成为敢于批判的理性公民。思想政治内容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必须从实际问题中辨明思想,让学生经历由不疑到产生疑惑,从有疑到质疑,再从质疑到释疑这一系列过程,这时利用问题探究能很好的达到效果。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养法治意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制社会关键就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由于受中国传统历史的影响,公民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必须要在思想上触动学生,从思想层面去培养法治意识。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方式。首先,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热点案例,并且让学生真实可感;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构案例,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交流分享。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政治核心素养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进步,都是极其关键的。其由四个要素构成,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涵盖了人的道德素质、知识才干、技巧能力、法治观念等诸多方面。

 

1.政治核心素养之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即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根据自己与社会的联系而确认的身份,并自觉地以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它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灵魂体魄,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循序渐进,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使中学生逐步在理智上形成对政治的高度认同。

 

2.政治核心素养之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制意识以及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计划,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理性精神的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当代中学生的课程教育之中。教学不单单只在于解决问题,应更多地关注课堂活动探究的过程,学会提问题,理性思考问题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3.政治核心素养之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法制现象的知识、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要求必须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这样有利于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4.政治核心素养之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即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举活动;从广义上讲,公共参与除了政治参与外,泛指普通民众主动参与社会决策和活动实施等。政治教学的过程就是生活化的过程,要做到学以致用,知与行的统一。

 

二、活动型课堂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

 

活动型课堂,指将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是活动化的课堂,也是课堂化的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三贴近原则。转变以往传统教学一味灌输政治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式。讲问题是活动,提问题也是活动;社会实践是活动,课堂教学也是活动,所以应使活动成为承载教学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这正是符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走向核心素养的题中之意。

 

三、在活动型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1.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培养法制意识和理性精神

 

政治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核心素养能力培养自然地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模拟一个小型社会,设立法院、学校等,由不同学生饰演情景剧。例如,在讲授“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一课时,设计学生角色扮演情景剧,演绎了一个故事情节:“路边摊贩被城管执法人员追赶并掀翻摊子,路人纷纷帮忙收拾残局,并严厉指责城管工作人员野蛮执法的行为。”故事立刻引发学生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一系列的追问和思考。

 

比如:路人严厉指责城管工作人员的野蛮执法行为是在行使什么权利?对事件进行辩证分析,一方面引出路人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另一方面,也看到摊贩违规经营不利于城市管理,提出公民应树立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应该支持和配合政府的管理工作。同时,对于城管暴力执法的行为提出批评,意识到作为法治国家的政府应依法行政,为下个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

 

随着剧情进一步发展,摊贩面对城管工作人员的野蛮执法愤怒地表示:“要去告你们!”教师引导:如果你是路人,请你为摊贩出个点子。在学生合作探究中,积极为摊贩出谋划策,既活跃了课堂,又实现了教学目标。此时,在学生讨论中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教师借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公民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做一个理性、守法的公民。

 

到此学生可能以为故事已经完结,教师又巧妙地设计了故事的结局:通过公民举报,上级部门调查之后责令城管部门对相关执法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对摊贩赔礼道歉,补偿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学生看到圆满的结局大快人心。本节课通过一个故事情节贯穿课堂,学生不仅对于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知识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懂得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活动中,同时树立了对政府公信力的信心,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可,树立政治认同感。

 

2.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走出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在讲授“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课时,设置活动环节,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村民自治——西园村,并拍摄本村自治建设的图片和视频,体会村民自治的发展,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同时,让学生在分享中找出部分学生活动中暴露出来的对村民自治的一些错误认识,更加明确村民自治的内容。加上设计学生模拟村民自治,让学生理解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形式和作用,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此时,课堂设计“社区走进课堂”是本课的又一亮点,让学生与社区干部互动,充分运用当地居民委员会的资源,鼓励学生走进基层民主管理,共建祥和文明的社区。在课堂结束时,布置学生就所在村或社区的基层民主自治状况,向村委会或居委会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这样既提高了本节课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又更加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增强公民意识。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应时刻保持对政治的高度敏感和时代前瞻性,为学生呈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政治课堂。例如,在讲授“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课时,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做到三个具体要求。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显得苍白无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汶川地震的视频,生动地展示了政府在灾后进行的一系列强有力抢险救灾的措施,重建家园等感人的场面。通过学生对视频材料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体会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教师无需多言,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一轮高中政治课程教育改革中,打造活动型教学课堂要服务于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核心素质的培养力度,以核心素养为框架,在内容上将政治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进行交融整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问题,提高政治核心素养水平,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构建。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政治学科 核心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高中教育改革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发生新的变化,这就对高中政治学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当前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树立“问题导向”思路,着力弥补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推动高中政治学科教育取得成效。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制约因素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所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政治学科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及政治素质,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观点,了解更多的政治知识,强化自身的政治品质,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尽管从总体上看,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政治学科教育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越来越受到高中政治教师的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方面,教学理念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很多高中教师没有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仍然采取传统的理念教育方式,因而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智力及健壮体能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老师模式缺乏创新。当前某些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缺乏有效的途径,比如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重点,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教育大于实践教育,从而制约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是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创新,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这就需要在高中政治教学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大力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政治敏锐性的培养,除了要做好课本教学之外,还必须进行延伸教学,比如要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和积累各类政治类的信息,不断完善学生的政治知识体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至关重要。此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高度培养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着力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就要积极发挥教学的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比如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深度”与“温度”紧密结合起来,本着由浅入深、由外及里的方式实施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思考模式得到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学会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强化人文精神。

3.着力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基础。对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公民教育,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及根本目标,通过加强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教育,学生不断地树立政治精神、强化政治品质,公正正义、自由平等及法治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总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广大高中生树立强烈的公民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过程中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得以提升,这是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要求。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高中政治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尤为重要,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能够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教育模式,通过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突出教育的引领作用、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以更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课标;修订;政治教师;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05-02

2016年,教育部相继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本次修订更多的是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新课标修订下的教学内容

2004年版的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有4个必修模块,2017年将变成3个必修模块,新课标修订的每个必修模块都增加了本模块三分之一学时的社会活动,这是新亮点。2004年以来的教材历经几次改版,但都没有大规模变化,最新课标修订则进行了大规模整合,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哲学与文化》是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两本教材变成一本。新修订课标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从国情和国际视野去编写教材,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践创新。

新修订课标有选修I2个、选修II 6个模块,选修I与必修课程的实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选修II是对必修和选修I相关课程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有选择余地。有些选修内容比较新颖,如《法官、检察官、律师》《逻辑与思维》,也比较有趣味性。新修订课标要求我们要熟读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处理好新课标修订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二、新修订课标的教学内容与教师专业要求

1. 必修模块的教师专业要求

(1)《经济与社会》(必修I)。新修订课程标准的“思想政治1:经济与社会”模块是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阐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意义,提升参与经济社会生活能力。它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去整合教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出发去思考问题。新课标的许多内容涉及西方经济学知识,用西方经济学有关知识去讲解会一目了然。如讲商品价格变动影响商品需求量时,可用西方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一次函数图,学生会容易理解。如果教师掌握了有关西方经济学理论模型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思考、接触社会,学生较容易去探究和接受知识,从而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经济与社会”,政治教师要时刻关心国内外发生的经济大事,也要有经济函数模型、公式理论等经济理论知识,从中积累教学素材。所以要实施好新修订课标的理念,必须读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亦要有数学知识,特别是微积分、线性代数的高等数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因为数学是经济学的工具和“血液”,离开了数学去讲经济与社会是很难的。如何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制度的政治认同,提高对市场经济的理性判断及市场规则的法治意识,对社会公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参与,这要求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政治与法治》(必修II)。“思想政治2:政治与法治”模块是讲党的领导是人们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们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

“政治与法治”要求教师要有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依法治国等理论知识,广泛阅读西方著名学者的思想,还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当代国际形势。并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懂得公民是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人民如何当家做主、党是如何领导、如何进行依法治国的。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的,它的内容比较新,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厘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政治与法治”亦注重社会实践,如民主选举,可让学生亲自模拟,但政治教师要懂得民主选举的程序、注意事项,然后才能设置教学情境。除了本学科知识,还要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不了解历史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及法治意识,更难以具备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学科核心素养。

(3)《哲学与文化》(必修III)。“思想政治3:哲学与文化”模块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讲述社会生活、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以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哲学是把知识生活化,用哲学思维去思考、解决生活问题。这一模块的知识变化较大,删掉了较多内容,如唯物论、哲学基本问题等。哲学只剩下如何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两大内容,但我们必须细读《西方哲学史》《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掌握伟大哲学家主张;同时还要熟读四书、五经,中外名人名句,利用哲学思维去指导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处理好生活中的价值冲突。所以哲学要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认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2004版的文化生活经过十多年实践,它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其实,文化生活是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联文化与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其实质是突出传统文化,故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只保留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入了解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秀传统文化,多看央视的大型纪录片,如《远方的家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等节目,积累人类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2. 选修模块的教师专业要求

选修I是选择政治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必须完成的,计入高考成绩;也可供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计入国家课程学分。选修II是校本课程,包括个人生活、职业体验、大学先修等方面的内容,设置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创业与经营”“信用与金融”“法官检察官律师”“逻辑与思维”“历史上的哲W家”6个模块,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志趣,上好选修模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更突出教师的专业知识。

选修I的《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要求教师要熟读《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原理》等;《法律与生活》亦要求教师要有相关法律知识,熟读《婚姻法》《法律基础》《劳动法》等。选修II更具有挑战性和专业性,如《法官、检察官、律师》要求教师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司法运行情况,《逻辑与思维》则要学习《逻辑学》。所以选修I、选修II都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知识,才能让学生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提高学生主动学法的意愿,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新课标修订下的教师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性

态度决定高度,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支配与指导。有些人认为已受过高等教育,不用发展自我知识,对于继续教育和培训,只停留在形式、任务、评职称等,没有认真学习甚至不屑一顾,这些是政治教师存在的状况。

政治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和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有说服力、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把学生引入知识殿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政治教师,讲起课来语言会更生动,阐述问题会更准确、简洁、深刻。时至今日,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断积累和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专业化道路是取得教学成果的途径,专业知识是指导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作为新形势下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专业水平是很难领悟教育教学的精髓,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时难有创新。如果说专业知识是教师素质的“硬件”,那么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修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软件”。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及时充电、接受继续教育、参加有意义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落实新修订的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上述所列举的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发挥我们政治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教育,使学生成才、教师成长、教育发展、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4802

一、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时代因素与内涵

(一)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时代因素

1.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

3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极其贫困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今天已经进入到以知识分享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经济时代。在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人们会发现,用来发展经济的知识形态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知识形态表现为传承式的经验知识,老年人是权威的象征。后来,随着许多改变人类生活的工业发明的问世,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工业社会,这是一个标准化生产的社会,知识总是以呆板的原理形式表现出来。在如今的智能经济时代,知识被普遍分享和传播,能为社会经济带来真正驱动力的是差异化的创新,而这种创新源于科技产业的创新,根本上是教育的创新,也就是知识需要被灵活地处理和转换。

2.中国在全球化的形势下的角色演变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曾经在亚洲局部文化的发展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从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在国际上,“China”代表中国。“China”一词的出现,不晚于辽金宋、不早于先秦,大致出现在隋唐时期,它代表了古代文明时期,中国较为单一的器物影响。今天的中国经济体量已是世界第二,发展的前提只能是引领创新,拥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尤其是在科技和信息领域。

3.F时与未来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需要加强法治教育,仅仅依赖于不具强制性的监督和道德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社会治理应该追求规范的制度化。其次,经济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多种价值取向和思想倾向,这在客观上需要一个共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以维持社会的统一和有序发展。再次,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多种文明相互影响,甚至出现了冲突,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国家和文化认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就需要教师在新形势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介入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培养过程中。

(二)核心素养体系的内涵

“素养”一词古已有之。《汉书・李寻传》: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代陆游的《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经过日积月累的修习涵养,从而获得一种道德修养,这是“素养”天然的意味。“素养”也有平素供养的意思。《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由此看来,“素养”涵括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动态意义上的修习过程,一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果。

“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后,相关研究者对此阐释不一。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也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而成尚荣教授则认为这里的“核心”指的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因此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这种素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现状

现今的教育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片面发展严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创新,重功利竞争轻修养沉淀,导致部分学生信仰缺失,社会道德严重滑坡。高中生是影响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主要教育渠道的政治课或德育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渠道的引领者主要是处于教育一线的政治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学识修养、品格情操、专业水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所以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教育理念和核心内涵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高中政治教师的个人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观察和走访,可以真切地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倾向于运用讲授法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课堂容量很大,内容丰富,但学生没有主动质疑、思考和批判的机会和习惯,只会倾听、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点,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几乎无从谈起。这样做只能说实现知识目标尚可,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无法得到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受到严峻挑战。还有部分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运用多媒体结合其他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试图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去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往往因为学生的探讨能力有限,再加上课堂时间仓促和教师的引导能力有限等问题,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现状有其主客观原因。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要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开创新的教育局面,就必须不断锤炼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走在教育的前端,才能担起民族教育大任。

三、核心素养体系对高中政治教师的内在素质要求

《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高中生只有在学识渊博、师德仁厚、专业素养良好的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一步步从知识的殿堂迈向能力和情感的巅峰,奠定做人做事良好品质的基础,实现核心素养所提倡的教育目标。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管仲在《管子・权修第三》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以此来比喻人格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也说明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和不易。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中政治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核心素养体系下,高中政治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外,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加强通识性知识以及新的教学方法的汲取,在理论和行动上做学习和创新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为国家培养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兼具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接班人。

(一)教师应该成为有深度的修行者

有人说,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处理和转换知识,即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仅仅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知识更新换代极为迅速的社会里,已经毫o意义。要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就必须在日常学习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学科教学前沿,从战略角度去思考如何通过每一节课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和学科素养,而不是忙碌于具体的知识层面讲授。

(二)教师应该成为自觉的践行者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是活动型课程,它要求教师自觉且勤奋,为每一节课进行细致的准备。活动型课程的教学测评主要看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教师自觉践行活动型课程的要求,客观上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善于行动的个人品质。

(三)教师应该成为互助学习的一员

有研究数据显示,如果学生仅仅是听课,即使注意力集中,也仅仅能掌握10%~20%的知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那么学生能掌握50%以上的知识;如果让一个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会提高到70%以上。这表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分析探讨、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高效学习。

(四)教师应该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古人有云:名师出高徒。一名普通教师要想成为专家级名师,不但要不断地学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而且要具有持久的工作热情和专注研究的精神,敢于探索教育行业的顽疾,不成不休,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入灵魂。在法国的高中,就有一批具有知识生产、观念生产能力的人在进行教育,其不仅教哲学,而且许多人本身就是哲学家。只有这样的名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然,人人成为名师显然不切实际,但我们也绝不能成为知识的传声筒,要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把重复性的教学变成一次次反思、改进自己的机会,这在实质上也是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能储蓄“一桶水”,为人师者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跟上时代的节奏,满足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