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心理健康感悟

大学心理健康感悟

大学心理健康感悟

大学心理健康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领悟社会支持;人格;心理健康;调节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Quan Hongyan, Long Fen, Hong Dongmei, et 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8,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thods With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 and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20, 18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9 Hun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inverstigated. Results ①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N, whil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the factors of GHQ-20 and NEO-E, NEO-C and all factor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its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N, whil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O-E and NEO-C. ②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NEO-N, NEO-E and NEO-C have significant predications on GHQ. Conclusion There are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作为一种主要的弹性资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不良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1]。领悟社会支持是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它往往与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效果相一致[2]。

有研究表明人格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3,4],人格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特征可影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知[5]。但由于单独考察每个因素,并不能揭示因素水平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将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重点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以及领悟社会支持三者的关系,以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和社会支持资源并将之充分加以利用,为高校开展针对性地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湖南省9所高校,其中,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3所。因为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毕业实习,无法取样,所以未选取三年级学生。本次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对重点本科、一般本科院校的4个年级的被试以及高职院校两个年级的被试进行调查,共发放19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回收率为91.84%。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健康问卷(GHQ-20) 李虹、梅锦荣等修订的GHQ-20包括GHQ-自我肯定,GHQ-忧郁和GHQ-焦虑3个子量表。要求被试用“是”或“否”指出近几周的感觉。GHQ-20内部一致性满意,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或满意或可接受[6]。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全量表0.83;自我肯定0.76;忧郁0.78;焦虑0.74。

1.2.2 大五人格问卷(NEO-FFI) Costa和MoCrae编制的NEO-FFI测量N(神经质)、E(外向性)、O(开放性)、A(宜人性)、C(责任性)5项特质[7]。该量表已被我国学者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8,9]。我们在进行数据初步分析时发现,O、A两个分量表的信效度没有预期理想,出于保证研究结果准确性的考虑,本研究只选用了原量表中的N、E、C 3个分量表进行具体分析。N、E、C 3个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0,0.70,0.78。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0] 由姜乾金根据Blumenthal等人(1987)介绍的Zimet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的。本研究参照了严标宾、郑雪[11]的做法,将原量表中“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同学、亲戚”。该量表为7点量表,包括12个项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老师、同学、亲戚)3个分量表组成。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全量表0.89;家庭支持0.79;朋友支持0.84;其他支持0.77。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由EXCEL进行录入,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包括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和相关矩阵见表1。

从表1相关矩阵来看,各研究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心理健康各维度除与神经质是正相关外,与其他变量均是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外向性、责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神经质显著负相关。

2.2 心理健康对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结果 为了检验人格、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解释能力上是否存在不同,分别以心理健康、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得分为因变量,以人格的神经质(N)、外向性(E)、责任性(C)和领悟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stepwise)法分别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2。

在自我肯定因变量上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4个变量共可解释自我肯定水平37.4%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神经质(25.9%)、责任性(8.2%)、外向性(3.1%)和朋友支持(0.2%)。在忧郁因变量上也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4个变量共可解释忧郁水平17.9%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神经质(13.2%)、责任性(0.8%)家庭支持(3.6%)和其他支持(0.3%)。在焦虑因变量上有3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3个变量共可解释焦虑水平21.1%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神经质(18.4%)、责任性(1.2%)和朋友支持(1.5%)。在心理健康因变量上有4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4个变量共可解释心理健康水平44.5%的变异量。按照它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大小排列,分别是神经质可以解释38.4%的变异量;领悟社会支持可以解释3.8%的变异量;责任性可以解释1.6%的变异量;外向性可以解释0.7%的变异量。

从表2可以看出:神经质对自我肯定、忧郁、焦虑及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责任性、外向性和朋友支持对自我肯定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责任性对忧郁有负向预测作用,责任性对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朋友支持对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责任性和外向性对心理健康均有负向预测作用。

3 讨 论

3.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大学生的NEO-N维度与GHQ-20各因子是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这批大学生N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可能越差;NEO-E、NEO-C两个维度与GHQ-20各因子均有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高E分和高C分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领悟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与GHQ-20的各因子之间成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可能越好,这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维护有普遍增益作用的观点一致,证实了“主观体验到的被支持感越强烈,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观点。此外,我们注意到,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与NEO-N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NEO-E、NEO-C两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领悟社会支持程度高的大学生可能越情绪稳定、越有责任感。

3.2 心理健康对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从本研究多元回归结果中可知:NEO-N对GHQ-自我肯定、GHQ-忧郁、GHQ-焦虑及总体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NEO-N、NEO-E和朋友支持对GHQ-自我肯定均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NEO-C对忧郁有负向预测作用,NEO-C对GHQ-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朋友支持对GHQ-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NEO-N和NEO-E对总体心理健康均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也说明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是相一致的[12,13]。

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14],并且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比实际所获得的支持更能有效预测个体身心状况[15]。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因此,为大学生构筑以家庭和学校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以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为核心的学校支持系统对大学生的人格乃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优雅舒适的家庭、校园与社会环境,给大学生以心灵上的熏陶,这样有利于他们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4 参考文献

[1]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1(3):304

[2]Norris FH, Kaniasty K. Received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times of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498-511

[3]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01-402

[4]王渭玲,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19

[5]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2:37

[6]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5-79

[7]Costa PT Jr, McCrae RR.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ca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992:1-15

[8]Xu SL, Wu ZP, Wu ZY, et al. Age Difference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Adult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2003,17(3):147-151

[9]许淑莲,吴志平,吴振云,孙长华.成年人某些个性特征的年龄差异研究.心理科学,1996,1:1-5,63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3

[11]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12]钟杰,李波,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的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31-35

[13]林初锐,李永鑫,胡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4,27(5):1116-1119

[14]Thoi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In: Kapplan H.et: Psychological Stress, 1st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33-103

大学心理健康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社会支持 实际社会支持 领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81

On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HEN Anq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Researchers have agreements that there are associations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support on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support is a part of social support that people subjectively experienced. Perceived support i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that people feel respected, supported and underst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scientist believed that perceived support is correlated with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academic burnou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 received support; perceived support

1 社会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定义是指人们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来自同事、朋友、家人、团体、组织和社区等)中获得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这些社会支持能降低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其紧张的精神状态,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弹性资源,与个体身心健康关系密切。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社会关系则不利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可以缓解由生活中压力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减轻其产生的负面后果,也能缓和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感,调节个体的压力应对方式,使个体能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压力,从而使个体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应对压力。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实际可见的支持,也叫实际的支持或行动的支持(received support),指物质上的支持及社会关系等;另一种为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又称为知觉的支持(perceived support),指个体自身感觉到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即领悟社会支持。尽管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并不完全与现实的支持相同,但往往体验到的支持更加能影响个体对支持的解释与反应(叶俊杰,2006)。因此,当个体获得的客观支持相同时,由于个体感受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感受度较敏感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感恩的情绪,并做出回报性的行为。而较少的体会到来自外界的支持的另一类人,则更倾向于表现出一种不知感恩、无回报的状态。

2 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者认为领悟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人属性。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人在面临同样的困境时将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和反应。水平较高的个体对压力事件的看法和反应都可能更加积极;反之,拥有较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消极的看待压力情境。分析和结合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受水平受到情境和个体属性如性别、家庭、生活经历等的影响。

2.1 家庭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是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因素之一。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家庭是否完整,都是影响孩子能否获得外界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主观支持这一维度上,家庭完整学生的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得分高于家庭不完整的学生,这其中家庭完整、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得分最高。家庭氛围良好,成员之间关系良好的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一般的学生。

2.2 性别

大多数已有的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在性别这一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男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女生。研究结果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加能够感受到来自周围的支持。除此之外,女生在对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的领悟水平上,也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

2.3 生源地

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存在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对家庭内支持的领悟水平上,生源地在城市的学生领悟水平较高,对于家庭外支持的领悟水平,不同生源地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3 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许多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提出,社会支持的不同成分所发挥得作用和其他心理因素的相关是不同的。和实际支持相比,领悟社会支持更加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主要有与社会适应、主观幸福感、学业成就、学业倦怠等方面相关。

3.1 心理健康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提出,领悟社会支持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领悟社会支持是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他们应对压力的方式。即使被提供的客观支持相同,不同的个体能主观体验到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更加能感受到外界的支持,并且能有效的利用这些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个体感受到的外界的支持可能少于实际支持,也不能有效加以利用。对经济水平贫困的母亲的研究显示,能更好的感受到支持的被试,产生抑郁情绪的概率低与其他人。其他研究显示,良好的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有助于缓解个体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从中学进入大学的过程中,个体如果能感受到更多来自的家庭与朋友的支持,将会更快的适应学校,所体验到的安全系数也高。

3.2 主观幸福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个体拥有的积极情感、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高,消极情感出现的概率比较低。对于社会支持水平感受良好的个体,能更敏感地体验到自己受到周围人的保护和支持,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理满意度也随之增加;相反,当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时,比较难以感受到的周围人给予的保护和支持,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理满意程度也比较低。沈建丹在其研究中表明,高校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存在相关,高校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其幸福感。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可能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有所不同,证明了主观感受到的支持感越强烈,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3 学业成就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学业成就是反映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和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领悟社会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能促进个体学业成就的发展。国内一部分学者也探讨了学业成就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叶宝娟在其研究中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学业成就,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学业成就有正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青少年的学业成就更高,增加了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成就之间关系的概化性,彰显出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故而,应当重视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作用。而在另一位学者吴双双在领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中,大学生心理资本、大学生学业成就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并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

3.4 学业倦怠与领悟社会支持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负荷而产生的身心资源损耗,对老师、同学、教学活动等热情丧失,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良好的社会支持水平可以减轻对于学习的负面情绪,减少不良学习行为出现的概率。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倦怠情绪。张静在其研究中表明,高中生社会支持的总分与其各个维度都与学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获得和感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高中生,学业倦怠出现的概率较少,反之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则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程。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时能更好的感受到自己被他人尊重和理解。因此领悟社会支持更高的学生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与他人相处。当体验到来自外界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时,个体将对自己更加自信,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各种学习的挑战。而另一类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个体,由于较少地感受到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鼓励和支持,能够利用的资源有限,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且较难以自我调控。这一部分高中生倾向于使用消极、逃避的应对方式,强化了负面的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学业倦怠。

4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关于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目前采用得较多的是 M.H.Zimet 编制的PSSS(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1987)。该量表自姜乾金学者2001年修订后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8, 重测信度为0.85%。量表一共有 12 个自评项目,采取的是七点计分法,总分范围为12~84。量表的总分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分维度的得分相加而成。量表得分越高,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该量表侧重的是测量个体主观体验及自我理解到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2] 叶俊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1468-1471.

[3] 张静.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大学心理健康感悟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一、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内涵 

 

心理健康课堂的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讨论。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设计应该从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 

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课堂应该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是指从学生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的“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结构流程的教学模式。简言之,为实现师生和谐发展和心灵共同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内容上必须精心选择,注重身心和谐。在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充分交流分享,强调心理环境的和谐。 

 

二、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1.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价值多元,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建构性。它否定了传统课程的预设性、静态性,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奔跑”,是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进、相互鼓舞的奔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开放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是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分享,重视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学生的答案没有绝对对错之分,只要是真实感受和想法都应该可以尽情地表达,在对话交流中产生心灵的碰撞。 

2.心理健康教育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发展有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学生潜能开发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生成(而非预设)的过程,强调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而非“教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需要在学生自我的逐步生成过程中流动,课程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众多未知的、偶然的因素,自我的每一步新生都伴随着课程的不断设计、更新和扩展。 

 

三、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目标 

 

1.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应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实体上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以保证有效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2.促进师生心灵的共同成长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目标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培养为立足点,关注发挥个人潜能和个人心理能量的增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创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在师生、生生真诚的对话和充分的分享中,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 

 

四、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框架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智能得以开发和人格得以塑造为宗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1.感知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来形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目的。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 

2.分享 

教师应创设相互信任、关心、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氛围,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教师应以朋友的角色参与讨论,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可采用以下句式:你觉得……你似乎……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你想说……你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可能你觉得……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我猜想你可能是……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 

3.感悟 

心理健康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引导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启发,帮助其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学生的体会也深刻得多。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随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4.践行 

心理健康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即通过体验和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实现学生体验和反思下的自我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结束环节可设置相应的行为训练,或在结束时布置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鼓励学生将所了解的或掌握的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内化到生活中,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和能力,实现完善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标,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以提供给学生各种体验或经验,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呈现教材。它更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还重在学生的经验分享。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经验的理念,是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指南。 

 

五、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评价 

 

大学心理健康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阳光体育运动;拓展训练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在学校内掀起一场体育锻炼热潮,营造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气氛,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基础和强劲动力。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的新时尚,有着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符合初中阳光体育运动的素质教育要求,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初中体育素质教育。

一、拓展训练教学目标

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要遵循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习领域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拓展训练在满足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大目标上有着更大的教学优势。在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树立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在拓展训练中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目标。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转型关键期,多数初中生有着叛逆心理,在拓展训练中让学生参与团队合作,体会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是拓展训练教学的一大优势。

二、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实行“体验—感悟—分享—经验—应用”教学模式,经过循环式五大环节才能真正完成拓展训练项目。在体验阶段,学生亲身体验拓展训练项目,锻炼身体素质,参与体育运动;在感悟阶段,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成败,感悟自己体育运动收获;在分享阶段,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倾听其他学生的感受,分享体验、感受,深化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和感悟;在经验阶段,学生经过相互交流分享感悟,分析成败原因,获得拓展训练经验,升华体育运动思想和方法;在应用阶段,学生结合拓展训练所得,总结经验教训应用于体育运动和生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力求在一节课内完成拓展训练项目,做好准备活动,注重过程分享,教师要适当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场地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拓展训练项目难度。

三、拓展训练教学内容

结合初中阳光体育运动条件、初中生特点,选择合理的拓展训练内容。初中生性格叛逆,对社会、父母、学校较敏感,可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拓展训练项目,如无敌风火轮、信任背摔、齐眉棍、驿站传书、盲人方阵、众志成城、解手链、七彩连环炮、十人九足、袋鼠跳、链接加速、搭桥过河、心心相印、地雷阵、盲人足球、电网、人椅、珠行万里、疯狂的设计、高空飞蛋等,增强学生间的信任、合作,增加学生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个性叛逆期,有一些拓展训练项目并不适合初中阶段,需要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施情况,改编合适的拓展训练项目。

四、拓展训练教学评价

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要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可行性、安全性、全面性”原则。在拓展训练科学评价中,要合理、明确地评价,切忌依靠经验评判。在拓展训练发展性评价中,要关注预设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关注拓展训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而非学生是否完成拓展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对拓展训练实施激励指导和调节反馈,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在拓展训练中,安全是生命,需要在拓展训练项目中将安全置于第一位,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在拓展训练评价中,要对五大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全程表现和感悟分享,实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拓展训练评价目的。初中阳光体育运动中引入拓展训练是必要的,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符合阳光体育运动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将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和拓展训练相融合,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参加拓展训练,学习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强体育运动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初中体育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为初中体育教学指明课改新思路。

作者:王峰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沩滨中学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健康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9-01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具体的活动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一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那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创设情景,积极准备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授课教师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二 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因为年龄限制,中小学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另外,教师还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得多。

三 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的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1.重视学生心的内心体验,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教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2.延伸课外,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