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工程专业培训

通信工程专业培训

通信工程专业培训

通信工程专业培训范文第1篇

林强 张宝珍 国网北京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人力资源部

摘要:本文借鉴《企业大学最佳实践与建设方略》中对学习地图作出的解释,结合笔者实际企业培训工作中对员工培训的研究与实践,以信息通信相关岗位为例,将“培训”、“课程”以及“讲师”这些单一元素以“课程体系”和“学习地图”的形式有机联系起来,为今后的企业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信息通信 培训 课程体系 学习地图

一、前期研究综述及问题提出

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企业为丰富员工知识、提升员工技能、改变员工行为和工作态度所采取的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统称。在现有的培训体系中培训只是培训,课程只是课程,讲师只是讲师,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没有谁为培训课程实施的失败负责,也没有谁为课程实施的顺遂邀功,似乎独立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体系之外。

企业培训活动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有明确的目标,实用的课程,适合的培训讲师,有效地培训评估等课程体系。连贯的培训课程体系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使员工理解那些把培训体系中多门独立课程串联起来的主题连接点。而揭示这层关系是培训讲师的职责,但是,首要问题还是这些关系必须存在。

学习地图恰恰巧妙、直观地显化了这三者的关系,它是以能力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为主轴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员工在企业内学习发展路径的直接体现。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地图?为什么学习地图会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企业培训活动的体系搭建任务?

二、了解信息通信岗位发展与定位

1.信息通信专业脱颖而出,成为公司中的重要角色

信息化专家培养是一个宏大、复杂、系统而又严肃的人才工程题目,牵涉到人的心智模式建设、思维体系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专业体系建设以及实践体系建设等众多方面。一方面,信息化专家需要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卓越的专业技能,能独挡一面地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技术革新建议与方案;另一方面,信息化专家需要有崇高的理想、健康的体魄与心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式。

2.信息通信专业面临严重挑战,人才培养遇到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面对软硬件资源池、公共数据资源池、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冲击,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面临高度集成、高风险、技术密集、共享融合、应用深化等特点,对信息化工作人员在技术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应变响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然而,由于长期的工作条线原因,在项目管理、硬件环境、软件开发与部署、应用系统推广与部署、系统测试等领域培养了一批专门的技能人才,具有相对专业的建设与运维人才队伍。但是,能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系统架构与建设质量,同时能兼顾项目进度与成本的专家队伍仍然比较缺乏;能依据信息系统运行信息预测信息系统运行风险的专家非常匮乏;能有效应对管理需求与业务需求变化的人才依然很少;具有全局意识、能准确判断信息化发展方向,并提出因应战略和措施的高层次、创新型专家比较匮乏。信息系统运维急需一些既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又精通信息系统所实现业务与管理的复合型、专家型的人才。

三、信息通信专业能力素质模型

1.职责分析从岗位特性起步

通过研究出来的专家培养体系并付诸实践,培养出德才兼备、创新型、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具有卓越专业技能、灵活应变能力、全局性与前瞻性思维能力的优秀专家队伍,实现各类专家个人技能横向与纵向的发展与集成,形成个人系统性资讯与专业素养,建立专家工作机制,服务于研发建设、运行、安全等方面的决策咨询、技术攻关、突发事件处理,为信息化建设和大发展贡献力量。

根据总结提炼,形成了“3+1+4”的培养体系。“3”指三个培养阶段,分别是基础培养、专业培养和进阶培养。“1”指专家积分制管理方式。“4”指信息化专家的组织管理、活动形式、品牌授权机制、任用机制。

每个阶段预计为期一年,每个阶段均采取全方位的考评,确保专家培养队伍动态更新,持续优化。

2.强化专业能力管理,建立多种管理方式

信息化专家的认定、定级、评价、考核、退出与培养计划的制定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

一种方式是组建技术委员会。由主管领导担任理事长、技术发展部专工负责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并收集项目建设规划与计划、人资部专工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成员由公司认定的各方面信息化专家组成。人资部是技术委员会的日常管理机构,同时负责制定技术委员会活动章程与信息化专家的认定、定级、评价、考核、退出。

另一种方式是建立专门的内训部门,直接对主要领导负责,设立人才工程规划、内训考核和技能巡检专工,专门负责人才培养的规划与计划、信息化前沿科技与核心技术、业务的的规划储备、内训师教练系统的组建、专家与人员技能水平的考核与巡检、各类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专家活动章程的制定与修编、专家活动的安排与落实、信息化专家的认定、定级、评价、考核、退出等等。

四、绘制信息通信岗位培训学习地图

1.学习方式梳理

“岗位培训学习地图”是将综合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和培训全过程开发理念融入到一线职工的培训需求和培训大纲中,结合员工岗位胜任素质要求,以“职工讲堂”、专家授课、“师带徒”等多种培训形式为切入点,开设培训必修和选修课程,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时间自主选择课程为特色,实行“必修+选修”多元化,集中与分散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进行培训管理,最终实行员工培训积分制管理。

以信息通信专业部门为试点,建设信息通信企业特色的“岗位培训学习地图”,由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设计培训课程、设计员工培训标准和评价指标,将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管理能力”作为通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一起作为岗位培训必修课,通过强化必修课学习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在一线员工的工作中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岗位能力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员工能力提升培训方案,采用“技术营培训”等骨干员工培训,制定选修课程培训方案,通过专家团队带动员工提升能力素质。开发公司特色培训课程、建设公司内部专家库,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不仅考核相关培训指标,还要考核培训发展指标。

培训课程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一线员工的想法,对必修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程的设计上要充分结合岗位说明书进行,培训的主题不能偏离员工素质模型。培训时间可以自主灵活掌握,完成课程所需要的全部学分即可。

2.学习地图绘制,解决“工学矛盾”

加强现有的培训需求分析,实现从年度培训需求分析细致到季度和月度分析,掌握每个专业岗位的职责、内容、流程以及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知识技能水平要求;完善员工的培训档案信息,特别是重点岗位人员情况,要根据岗位情况适时对岗位培训效果进行分析,明确员工是否适应现有的岗位技能培训,有效解决培训需求和实际培训间的矛盾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通信技术 工程能力 工程训练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14

1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必要性分析

“教育回归工程,教学回归实践”正成为当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工程训练中心能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西文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学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一方面在高校中建立工业中心,另一方面开展工程认证制度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工程师。

我国在分析和考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工科学生普通缺失工程创新能力,并已影响到其就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强调在教学过程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多数工科院校均已建立了全校统管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研发型工程训练中心占多数,且主要存在于知名大学,服务于教师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在服务于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第二,教学型工程训练中心通常起源于原有的校内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习基地,虽然后来增加了部分工程设备,但多数训练内容简单,对具体的专业性工程培养作用有限;第三,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是新建本科院校,其工程训练中心只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没有个性化设计,没有考虑学校定位及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没有特色,没有比较优势。

与全校统管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相比,专业性工程训练中心有其自身优势,尤其适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信技术是信息领域的重要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它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它的知识内容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要么是起源于工程实践,要么本身就是要解决工程问题。因此,在信息类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应尽量提供工程实践机会。通过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工程训练是一个有效解决方式,但通信运营网络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实时网络,并不允许新手进行不成熟的训练性操作与实践,因此建设校内的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2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研究

2.1 建设目标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应该给本校的信息类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工程实践场所,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具体的工程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运用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增强其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最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通信信息行业;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创新性工程训练项目也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

最终建成的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必定是一个面向通信技术的理念先进、平台先进、体系科学、内容完善、师资强大的专业性工程实践中心。

2.2 建设思路

2.2.1 建设水平突出先进性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其涉及的工程实践范围广泛,因而中心实验平台建设投入巨大、更新快。建设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并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高度来建设和发展,使之符合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2.2 建设内容强调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平台建设内容和工程训练项目要为教学这一中心任务服务,适当兼顾学生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二,适合地方高校的定位,注意自己的专业培养特色,和特色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内容要重点建设,加大投入。

2.2.3 发展模式考虑持续性

为增强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自身持续发展能力,使其能不断完善优化,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紧贴社会需求,整合高校、院所、企业资源,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及服务社会的同时,既能跟上通信技术的进步,又能引起企业兴趣,提升其加大资金再投入的动力。

2.2.4 管理模式体现开放性

改变人工管理模式,使用管理软件和网络,一方面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智能化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性,包括工程训练时间、训练内容的开放性。

2.3 建设内容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是基础,包括通信技术工程训练平台的总体架构,各分模块的设备组成,具体通信实验实训设备、通信网络设备、通信技术开发设备的选型和参数,不同通信网络的级联方式,工程训练中心管理软件的选择,具体工程训练项目的设置,工程训练中心配套设施的选择与布局。软件建设是提升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运行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它主要包括依托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模式、自我发展机制、师资队伍建设,配套的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

3 基于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从人才培养规律,采取由易到难、简单到复杂的流程。因此,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并制订不同的渐进培养目标,分为工程认知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综合能力培养3个层次。低年级主要培养工程意识;在开设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二、三年级主要培养工程基本素质与能力,即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搜索和学习能力、专业工作的交流能力、工程技术文件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四年级则要着重培养工程特殊素质与能力,即多学科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科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工程经验总结能力等。

4 长沙学院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实践

长沙学院是一个以工学为主体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了加强电子通信工程系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几个信息类专业的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2012年决定建立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隶属于电子通信工程系。两年来主要完成了以下建设实践:

第一,完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经费、学校配套经费、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投入了近千万元建设经费。建设了GSM移动现网、TD-SCDMA 3G移动现网、TD-LTE 4G移动现网、程控交换、光传输、EPON、PTN、软交换、数据通信、移动网络优化、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开发等16个工程训练分平台。自主开发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软件,并提供了工程训练网络交流平台。

第二,打造了“工程训练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专业能力培养,理论实践循序交替,模块化多层次构建”的工程训练教学新体系。

第三,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兴趣牵引法、职业模拟实训法等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第四,加强了工程训练中心师资力量培养,主要通过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培训现有高校教师来实现,中心现有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

第五,加强了教材建设。一方面从中兴通信、思科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引入了企业培训教材,另一方面组织中心教师编写并出版了8本适合工程训练的教材。

通过以上建设实践,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已基本建设成型,并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已应用于认识教育、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交换技术、数据通信、SDH技术等15门课程教学中,提供30个左右的通信工程项目训练。学生普通反映教学效果好,工程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同样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近2年受益的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与此同时,本中心的建设经验可以为同类地方高校建设专业性工程训练中心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30(6):6-8.

[2]高联学,孙佃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运行若干问题的思考――以滨州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例[J].电子制作,2013,(3):146-147.

[3]沈建华,刘峰,张玲华.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122-126.

[4]王小莉,唐克岩.独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91-93.

作者简介:陈威兵(1968-),男,湖南双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图像信号处理,长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湖南长沙 410003

通信工程专业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移动通信 全程全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65-02

通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进入包括传真、可视图文、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电子信箱和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在内的新阶段,使得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网络的接入、交换、传输及相关应用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同时,以3G、NGN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实践

现代通信网络由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等基本网络组成。在通信专业的教学中,应拥有和实际对应的能够在多个用户间相互传递多种信息的网络。然而,大多数的通信教学采用的是通信实验箱上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搭建的模拟通信网络,它们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缺少与实际岗位环境贴近的实训条件支撑,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由于现实的通信网络必须保证服务质量,不能有中断发生,因此学生到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网络进行现场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

我院通过与通信公司合作,对主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无线基站等)进行二次开发和改造,以其最小配置在学校构建了一个全程全网综合通信实训基地。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了一种适合于通信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从事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宽带接入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互联网业务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应用能力。通过实际工程渗透专业基础知识,在动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由于完成实训目标需要整体协作才能做到,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全程全网在通信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包含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突出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即“面向第一线,着眼高技能”,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授课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打通高职教育和就业的通道,实现零培训就业。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2+1”和“2+0.5+0.5”相结合的形式开展[1]。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由企业通过初步考核,获得资格的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进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岗前强化培训、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即为“2+1”模式;其余学生组成某企业“××班”,第五学期学院积极引进企业课程资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和修改教学计划,制订模块教学标准和教学设计,进行岗位培训。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实习考核结果,由企业方和“××班”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2 全程全网的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学生的未来将面对一个完整又错综复杂的通信网络,其子系统之间有众多的关联,为了增强学生对全程全网的理解和提高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能够整合各种专项通信技术,突出全程全网的整体性,并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2]。课程体系是以整体的网络环境和有步骤的工程为目标,依据专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围绕岗位群和就业岗位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行业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

整体的课程体系由素质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构成。其中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网络通信为主轴,以移动通信工程实施、GSM、3G系统维护与优化、传输交换设备安装与维护为核心,按照学期阶段性能力设置递进的课程链[3]。

第一学期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是移动通信专业的入门认知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通信专业的概貌和基础。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基础等课程。第二学期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学期学生开始接触通信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字与数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工程实施、宽带接入网技术等课程,奠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三、四学期是专业提高课程。在这两个学期中,以整个全程全网通信体系为载体,将相关知识按工作过程划分关键技术,提炼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包括了学习要点、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考核要点和能力拓展等内容。主要课程有:网络操作系统、交换与路由技术、IP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GSM、3G系统与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光传输设备开局与维护、防火墙技术与配置、数据网规划规划与实施等。第五、六学期是专业拓展阶段。第五学期可以选择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以拓展专业技能;也可以参加某企业“××班”,培训一个学期,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

3 通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通信专业要不断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依托实践教学大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内容工程化”[4]。学校与通信企业联合建设通信实训基地,可以树立通信企业的社会形象,建立企业员工的培训场所,学生通过实践真实通信网络加深对相关工作的理解,实现合作双赢。保证了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真实运营网络浓缩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对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达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动手能力、对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全面深刻了解的目的[5]。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引进通信界知名企业的培训理念,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工程项目,使学生精维护、重调试、懂施工、懂管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考虑到一个通信局的系统构成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全程全网的思想,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程控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宽带接入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电源及布线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由于我校高职通信人才的就业的岗位群主要定位在无线基站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及无线网络的测试和优化等方面,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只需建设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并使用最小配置,就可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且可节省大量资金。该系统能满足30组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包括课内生产实践、验证、毕业设计,也能较好地满足毕业班学生实习的需要。

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实训和顶岗实习,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实训项目设计了基本实践(验证性实践)和提高型实践(综合性、应用性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实训:(1)系统实训,提供话音通信系统、图形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实训。(2)传输系统实训,提供PCM、SDH、PDH等实训。(3)交换系统实训,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软交换等实训。(4)接入系统实训。有线ADSL2+、宽带认证计费等实训。(5)移动通信实训,提供GSM或CDMA系统的BTS、BSC等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实训。(6)数据通信实训,主流路由器、三层交换机、IPV6及二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各类组网实训。

4 结语

基于“全程全网”理念下,以建设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了通信技术的实训条件,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院的教学和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同时,通过与知名通信企业合作,引进通信行业先进的企业教学模式与理念,弥补了通信技术实训抽象造成的职业技能缺失,逐步建立起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俊,田丽洁,劳文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5-8.

[2] 吴建伟,张瑞芹,桑林.全程全网通信专业实验的开发与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4-126.

[3] 曹雷,辛春红,唐彦儒.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信息技术,2010(3):168-170.

通信工程专业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金小萍(1978-),女,浙江衢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金宁(1967-),女,安徽休宁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KT20110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28-02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和运营市场的发展,特别是3G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若干年内信息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移动通信工程与网络、移动业务开发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类人才面临着很大的缺口。但从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情况看,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而许多企业找不到符合其要求的毕业生。高校的人才培养与通信行业先进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迟滞及技术能力上的脱节。从高校层面上分析,造成上述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的变化,实验设备和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对实际通信工程技术的整体理解和认识,更没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与行业技术发展脱节严重。因此,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比较欠缺,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和实习难以在主流的通信企事业单位就业。

通信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也是一个技术快速革新的产业,这决定了它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根据技术的变革迅速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因此,普通高校如何定位和培养通信工程类专业学生,使之能抓住发展机遇尽快适应通信技术的变革,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是摆在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按照“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建的课程体系,其知识结构体系严谨、层次分明,注重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在这三个层次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基本能够满足培养要求,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则明显落后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从专业技术角度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需要涵盖信号、器件、设备和系统四个层次,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两个范畴。目前的课程体系偏向于信号和器件,设备和系统级的课程比较少,且内容仍旧偏向理论,专业实验技术不能体现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难以达到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比如,无线通信是一个主要的专业方向,也是通信行业中技术发展和更新最迅速的方向,与此对应的专业课程“移动通信”却仍然以讲解理论为主,且大多仅以物理层技术的讲解为主,教学内容不能反映移动通信的系统架构以及网络和应用层面的系统分析。实验手段也仅仅是模块的局部仿真和点对点的功能演示,学生缺乏对移动通信系统整体架构和技术标准的理解,没有网络级系统级的设备提供学习,因此不理解以前所学习的信号和电路理论到底是怎么应用到系统中去的,对不断演进的3G、4G移动通信技术更是“雾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了弥补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缩短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差距,各个学校在专业实习环节和课外培训上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采取的措施有:学生毕业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结合,借助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学生,以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最新技术与现状;引导学生参加通信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培训服务,进而参加工程技术资格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毕业实习时间短,耗费精力大,实习内容往往流于表面,实习岗位也非常有限,有些单位只能参观,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参加技术培训是专业培养计划之外学生的自愿行为,对学生来说相当于“临阵磨枪”,学校似乎是学生和企业或培训机构之间的中介,学校自身的教学依然“我行我素”,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改革,专业教师也依然“置身事外”,大多数游离于通信行业之外。

综上所述,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和行业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专业课程的教学亟待在教学内容、设备平台与实验技术、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提升。

二、改革理念

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通信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它的发展方向和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该紧密关联。目前,通信的“三网融合”正在实现,固定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无线(移动)通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移动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是当前的技术热点。前些年,高校的通信网实验室建设基本上是基于有线传输平台的程控交换和计算机网络,不能实现无线通信接入和个人移动通信接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的立项。该实验室以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架构,以3G标准建设技术平台,使信息通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目前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保持同步,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支持。在此之前,我校和浙江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已开展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合作,一个小型的3G标准无线基站和接入网系统的硬件平台已基本实现。

以上述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平台,以移动通信专业方向为切入点,通过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其目标是:提高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通信行业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通信专业建设水平,使之逐步向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产学研是指:“产”,接收人才输出的用人单位;“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情况,指将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已有的科研力量、环境和校外资源联系起来,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无数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思路如下:

1.改造课程体系

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无线通信模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原有的课程(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通信标准与规范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合并重复的内容,以“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为原则、以3G移动通信系统(以一种制式为主)为主线重新构建该模块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级、网络级的综合知识与技术为重点,保持教学内容对专业核心技术的跟随性。

2.改革实践教学

在3G移动通信接入网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级的实验,使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原理验证性实验和仿真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系统技术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训练。传统的模拟实验设备,比如实验箱、模拟操作台等,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实际工业系统上的技术训练应成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在系统级和网络级的设备、技术的综合实训中,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融合和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针对此类系统的基本工作能力。

3.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研究生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接入网、设备平台、网络规划优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选择部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岗位认证。在通信技术更新迅速的现实状况下,虽然靠教师自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于从时效、质量和整体水平上得到保证,因此培训是必要的手段。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开展以工程技术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还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大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岗位认证的相关内容,与企业资深工程人员一起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人员直接来校讲授课程;针对就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联合进行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建立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关系。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移动通信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通过此次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啜钢,等.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4).

[2]金小萍,金宁.“数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99-100.

[3]焦冬莉,李晋生,赵永强,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

通信工程专业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模式

0 引言

为了适应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徳、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能从事通信电路及系统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相关技术开发的高级应用人才,安徽新华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创了“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理论+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和就业三个方面。

1 专业建设方案

1)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安徽新华学院是由安徽新华集团2000年投资创办的一所民办大学,于2001年设置了通信技术专业,2005年升为本科院校,2006年设置了通信工程专业。为了加强专业建设,聘请知名院校和相关企业有经验的老教师、工程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担任各学科组带头人,指导年青教师进行学科建设。

2)构成新的课程体系。

基础课及素质教育课——突出素质教育实践课及实践;

专业基础课——突出专业基础实验、实训教学环节;

专业及选修课——综合运用实践教学安排,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加大实践环节。

在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作用的基础上,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

4)加速培养“双能型”教师队伍。

力争在3年内形成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双能型”教师团队。

5)把“双证”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

6)采用校企挂钩、合作办学的新型办学模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 专业建设实施

2.1 构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通信系统所必需的设计、实验、测试及应用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管理工作能力。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结构。

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由三大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及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时40%左右。第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0%左右。第三部分:专业模块课占总学时20%左右,包括专业核心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40%以上,强调各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2 加速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

在自编通信专业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书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使之更适合地方院校学生的学习。在吸取和采纳优秀国内外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编写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教材。

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省级精品课程为品牌,以校级优质课程为基础,建设优质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分批地达到优质课程标准。积极为申报通信专业精品课程充实资料,争取3年内实现通信专业校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

2.3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

教师培养途径:

1)校内自我培养,分期分批进实验室锻炼;

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同相关学校、研究所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

3)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申报教研、科研课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丰富教学内容。

4)重点培养年轻骨干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修措施,分期分批到相关院校、企业、研究所等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尽快挑起大梁。

5)加大引进高级人才力度,引进中青年业务骨干。打造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团队。

2.4 加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作用,保证各课程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100%,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99%。

2)减少验证性实验,加重设计性、综合性、系统性实验比例,提倡学生自行设计、安装和调试。

3)不断引进新的实验内容,更新实验手段。加快在电气智能教学平台、现代通信实验平台上的二次开发力度,并以此为依托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4)把相关课程(如高频电路)实践环节(收音机装配与调试)纳入劳动技能资格证考试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信息产业部“无线电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高级证书考试,参加通信工程师考证,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5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办学模式

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资源, 继续完善校企挂钩、合作办学的新型办学模式,积极推广“订单式”办学模式,加强同相关学校、研究所、公司及工厂企业单位合作办学联系。进一步吸收企业资金,完善场地建设。实现“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开辟更广阔的招生和就业前景。

3 专业建设成效

3.1 招生规模见成效

通信工程专业自2006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95人)以来至今已做到年年招生生源充足,报到率逐年递增。目前,在校生480多人。

3.2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目前,本专业在职专业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已占100%,已培养副教授1名,讲师5名,教坛新秀4名,访问学者1名。绝大部分专职教师能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可承担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多人多次在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其中2人获两届第1名,1人次获得第2名,1人次获得第3名。

在学院人事部门的支持下,加大了原有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考取科大、工大、安大等学校的在职研究生已经圆满毕业,送到有关单位培训进修的老师都已学成归来。聘任了深圳讯方公司两名技术骨干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兼职教师,参与我院教学和毕业设计活动。同时聘请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等大学的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以校内为主,校企、校际结合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

3.3 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成效

几年来,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自编的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书近10本;参与国内教材的编写已出版若干本。

2008年,“高频电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9年,“数字电子技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单片机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光纤通信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3.4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自2008年建成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包含电工电子装配室、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电子线路自动化设计(EDA)实验室、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室)以来,2009年又建成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学习及相关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实训手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此中心现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了该实验实训中心的各项效益。

2013年,“安徽新华学院——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教育部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立项,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与上海大唐移动信设备有限公司签订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

良好的硬件设备、充足的资金条件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5 联合办学成效

2010年内本专业与讯方公司合作申报了光纤通信校级精品课程,派遣了3位教师赴深圳讯方公司培训,取得了“通信工程师证”,提高了教师的产学研能力。同时派遣了一个班学生赴讯方公司安徽分公司实习。之后与深圳华为、讯方、安徽电信合作开设“通信班”的计划相继实施。

2013年7月20日,电子通信工程学院首期TD-LTE网络工程师培训班顺利结业。TD-LTE网络工程师培训班是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之一,首期培训学员79名,在近两个月的模块化集中培训中,同学们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每天日报、每周周报、每周五固定考试、两次考试不合格就淘汰。炎热的天气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没有让他们退缩,同学们自发的进行早自习、晚自习,QQ群里的专业讨论往往会一直持续到凌晨。最终,学员们在进行学校现有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TD-S和TD-L的原理与关键技术、高层信令等专业课程的培训,通过了一系列的考试及最后的答辩测试。

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接到了来自北京、浙江、陕西、河南、黑龙江等地多家公司的招聘电话,即将奔赴工作岗位。

通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通过信息产业部第十八鉴定站“无线电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得到了鉴定站的好评。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已经全面开放,把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技术、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放在实训中心上课,理论与实践结合,这种“教学—实践”的零距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同学欢迎,激发了同学们参加“通信工程师考证”热情,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来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辛勤的劳动带来硕果累累:

2008年建成省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并获得“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在建项目”。

2009年,通信工程专业被列为校级特色专业;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列为校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项目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项目。

2010年,“通信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探索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被评为省级重点教研项目。“通信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被评为省级一般教研项目。

2011年,电子通信工程成功申报校内重点学科。

2012年,省级通信工程特色专业、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等项目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中期检查。申报教研项目校级立项3项(重点1项),省级立项1 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发表、交流论文8篇;参编教材1部;举行学术报告会5场,参加省内外学术论坛2次;6位教师参加物联网培训会、全国精品课程研讨会、特色专业建设研修班等。

3.6 人才培养成效

近几年来,深圳新天下集团、奥克斯集团、LG集团、安徽电信、深圳华为、深圳讯方等多个单位与电子通信工程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通过“订单式”的培养,为他们输送了大量实用型人才,受到了他们的欢迎。通信技术专业和通信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和录取率逐年增多,仅2011年就有7名学生分别被上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大学录取。

在省内、国内各类比赛中成绩优良。2006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安徽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三等奖等。

4 结论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省教委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扶持,离不开新华集团公司在人力、财力、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我们深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通信工程专业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2] 陶红,曲涛.试论高职“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