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个人专业技术总结

通信个人专业技术总结

通信个人专业技术总结

通信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了深入的变革。瑞典10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以及产业的发展。为此,瑞典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全国IT委员会,在过去的10年中,该组织为了增进信息技术的传布以及发展,完成为了大量的宣扬以及普及工作,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意见以及政策建议。同时,瑞典政府还制订了1系列的产业发展目标、投资规划、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为了增强企业活气,提高信息技术的立异能力,政府10分注重研发以及教育的投入,瑞典每一年用于知识以及教育的投资占GDP总量的比重也占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能体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国家之1。

(二)新加坡

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而新加坡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除了了依托政府对于通讯建设以及高技术人材培养的注重意外,首要的1点是,新加坡人拥有较高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新加坡政府具有强烈的人材意识,在过去的二0多年中,新加坡政府制定以及施行了多项首要的国家信息技术规划,其中包含信息技术人材培养、人材引进、人材奖励等方面的政策。

(三)芬兰

芬兰是1个福利型国家,芬兰的科技开发战略,除了了加大研发投入以外,更为注重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的合作。同时芬兰政府信息技术开发战略的制订,还统筹了福利以及环境的发展前景。这类由国家主导的将福利国家与信息社会相结合的芬兰模式,有效地实现了芬兰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芬兰是施行广泛社会福利的国家,推广毕生职业教育,在政府主导下,设有多个政策推进组织,政府奖励信息技术在民众中普及。

(四)美国

上个世纪末,美国依托产业结构调剂,鼎力发展信息技术,实现了科技竞争力的晋升以及经济的长时间快速发展。如今,美国信息技术已经经进入了展示的阶段,互联网已经经基本普及,各项服务及配套设施都已经建设终了,用户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经无比利便。这些主要患上益于两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于信息化建设给予支撑,应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激励企业及科研机构自主立异,鼎力推行普及信息技术,维护以及增进企业间的竞争。其次是适时的调剂科技政策,通过立法规范信息法律瓜葛主体的各项权力以及义务,维护网络中虚拟环境中当事人的各项权力,平衡公共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瓜葛。

(五)中国

进入新世纪,世界上立异型国家几近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跟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利用普及,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范围已经居世界第2位,但产业大而不强,需尽快扭转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以建设立异型国家为目标,我国把掌握设备制造业以及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突破口。尽管我国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最近几年来我国在1些有较大影响的症结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

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发展状态分析

(一)国内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累积出现扩张态势,发明专利累积进1步增添

截至二0一一年六月三0日、二0一0年六月三0日、二00九年九月三0日、二00八年九月三0日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公然的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对照情况,见图二.一。

截至二0一一年六月三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公然的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一三六.三万件,较之二0一0年六月三0日增长近二四.六万件,信息产业领域专利累积继续出现扩张态势,产业技术立异继续维持较高的活跃度,产业的专利累积最为雄厚。其次是设备制造业,申请总量为一一一.七万件,位列第3的是轻工产业,为六八.五万件。这表明不同产业的发展对于于发明创造的依存度有较大差异,同时也反应了各个不同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不同。此外,在一三六.三万件专利申请总量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九一.六万件,远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近四四.八万件,显示出行业总体的技术立异能力延续提高。但与二0一0年相比,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略有降落,见图二.二。

(二)国内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国外,但发明专利申请量少于国外

国内在各行业的专利申请总量均超过国外,数量优势显明;但国内各产业的专利申请技术含量与国外来华申请有较大差距。然而,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仍超过国内,无非差距在逐年缩小,已经从二00七年的相差一一.六万件,缩小到二0一0年的相差四.八万件。二0一一 年,国内专利申请总量是国外申请总量的两倍,而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了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见图二.三。 (三)内地各省分信息技术专利申请量都有较大增长 二0一一年,内地各省分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增长超过三0%的省分到达一六个。超过一万件的省分到达七个。内地各省分信息技术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各有不同。其中,增长最快

的是江苏省以及福建省,比上年增长四五%,陕西、安徽、重庆、河南增速也较快,加之申请量基数最大的广东省,增速都到达了二八%。如表二.一。

(四)内地企业专利申请情况

截止到二0一0年末,内地企业申请信息技术专利总量除了华为到达三万件、中兴二.五万件外,内地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前10位的其他企业均少于五 000件,而前10位跨国公司申请总量都超过一万件,表明除了个别公司外,多数国内公司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通讯以及家电行业为主营业务的各占四位,表现出显明的行业特征,表明这些领域知识产权竞争更加剧烈,专利累积也显明强于其他行业。

(五)国外企业在华专利申请情况

前二0位在华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二六八 八一0件,同比增长八%各跨国公司专利申请增长速度有较大差异,在信息技术领域来华申请至多的二0家跨国公司中,有一一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五%以上。韩日企业继续领跑,其实不断巩固以及加强在华专利布局。在排名前二0位外国公司中,日本一0家,韩国二家,均排在申请榜前列,并有不断上升趋势。 (六)各大类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情况

国内在电子信息产业九个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正逐年提高。二0一0年,九个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为七0%。表明国内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不断晋升。信息产业九个技术领域国内申请专利数量超过国外的专利申请,但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显明低于国外的专利申请。国外在信息材料与加工工艺、播送与电视、电子器件三个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国内,表明国外申请人对于在这三个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更为注重。电子丈量与雷达导航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快速增长,通讯、播送与电视技术领域增速放缓。

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选择及趋势预测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依据二0一二年一月一六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二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 计讲演》显示,截至二0一一年一二月底,中国网民范围突破五亿,到达五.一三亿,全年新增网民五 五八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晋升四个百分点,到达三八.三%。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发展为信息技术的不断立异以及发展营建了优良的需求环境,增进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变革的基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为电子装备机能的不断提高,体积的不断缩小、能耗及价格的不断降低提供了前提,推进了电子装备的利用以及普及。上世纪五0、六0年代,智能化芯片的发生成为微电子技术的又1次革命。使其不但更为“微型”,而且反映速度快,能耗以及材料损耗少,更相符环保前提。

(三)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大范围并行处理、多媒体、开放系统、面向对于象、网络计算以及嵌入式计算等,在树立融洽人机环境方面成效显着,已经成为现今主流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与计算机系统将向高机能、网络化、人道化3大方向发展。按传统的巨、大、中、小、微型计算机的分类,演化为按客户机以及服务器进行分类;高机能、可扩大、高可用的超级服务器已经经开始成为高机能计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网络通讯技术

网络通讯技术带来了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其中包含电信技术、数据通讯技术、挪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几个方面,都将在未来产生重大变革。跟着光纤器件的发展,数据通讯技术将朝着全光化传输方向发展。传统话音通讯与数据通讯之间的界线将会基本解除。网络总的趋势将从同享式主干网向交流式主干网的方向发展,网络技术将向着拥有交流式、路由式、同享式等多种选择方案的全面兼容模式发展。

(五)数据技术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现有技术已经经没法知足日趋扩展的电子商务利用的需求。多媒体数据库及基于多媒体内容的检索技术将患上以应用。跟着金融、电信、服务、企业等数据中心建设的加快,有关个人身份、行动、习气等数据量的急剧增添。对于数据的加工、管理、存储、质量等问题需要解决。能够有效扩展存储空间的有机存储器、新型传感器、生物测定系统、全世界定位系统等的利用,都将对于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带来影响。

(六)信息获取与知识发掘技术

信息爆炸、知识膨胀是大数据时期的首要特征,尤其是跟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取得需要的知识,成为首要的问题。因而,如何准确、高效的从海量信息中辨认、获取、传输、存储、处理以及运用所需要的数据成为当前的需要钻研以及探讨主要问题。

(七)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作为1种资源,它的普遍性、同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以及多功效性,使其对于于人类拥有尤其首要的意义。信息安全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信息系统或者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要挟、干扰以及损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对于于国家、政府、部门、行业都是相当首要的。今后,社交网络将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跟着愈来愈多的IT功能通过云计算来提供,将会呈现基于云计算的网络犯法工具,搜寻引擎将成为袭击传布的主要渠道。

通信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利;技术创新能力;密切值法;评价

回顾我国通信领域的发展,我们是看着第一代,错过第二代。在第二代数字通信发展阶段,我国在GSM设备市场中仅获取了5%的微薄份额,归根结底在于我国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3G时代的到来为中国通信行业带来了一个机遇。TD-SCDMA标准的提出,奠定了我国在全球3G市场重要战略地位,使我们有可能实现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愿望。这个愿望的实现,最终需要靠中国通信企业的共同努力。然而在国际竞争中,中国通信企业在3G技术领域的技术实力究竟如何?是否有能力与国外企业竞争?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企业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也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条件找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专利数据的可获得性、客观性等特点,很多学者用专利数据来测度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如Griliches。Arundel、Kabla,Mansfield等认为,在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可以用专利这一指标来测度创新绩效,即专利能够从本质上揭示这类行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一些学者认为在利用专利数据测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时,加入一些专利质量指标,可以使测度结果更准确(Basberg,1987;Soete,1987;Emst,1995)。鉴于此,本文从专利文档中抽取专利数量指标和专利质量指标,构建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3G技术领域内通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其中中国内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分析,以期为国内企业在制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策略时提供参考。

1、专利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1.1 研究综述

长期以来,专利被认为是创新和技术变革研究的丰富数据来源。专利文献中所包含的详细信息可以揭示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用专利来衡量创新的价值。在用专利指标测度创新活动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Hagedooru和Cloodt分析了测度创新绩效的各项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人、专利数、专利引用、新产品数,结果发现每个指标都能作为测度创新绩效某一方面的指标,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也有些学者,如Grilichea,Arundel、Kabla,Mansfield,反对只用专利数量这一个指标来测度创新绩效,但他们还是承认该方法在高科技行业是可行的,尽管在食品、烟草、石油炼制、金属及其他运输设备行业,用专利来测度创新力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在这些行业中,很多创新企业并没有申请专利。而在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中,由于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专利申请非常活跃,专利这一指标能从本质上揭示这些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已经有很多学者利用专利数据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技术实力进行评价(Narin,1993;Abraham等,2001;Ernst,2003)。也有不少学者用专利数据来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技术创新状况,如马难先(2001)利用专利信息分析了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创新活动与竞争力。一些机构组织,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CHI研究所合作出版的《技术评论》杂志,利用美国专利数据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每年都推出8大行业中企业的专利记分卡。根据记分卡,对这些公司进行排序,比较其技术强度及其变化情况。

1.2 用专利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

用专利数据来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在于专利数据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首先,企业的专利数据是可获取的,可以收集到企业层面不同分析单元的详细专利信息。专业的专利数据库,大大提高了获取大量数据的可能性。第二,专利能够比较客观地度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部分即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因为专利需要经过专利局的审查,最终由专利局授权。第三,专利中包含了大量技术信息,并按照统一IPC分类框架对其进行分类。这为分析某些特定技术提供了方便。第四,专利代表了专利权人对发明的最终使用和市场化的期望。另外,与其他数据相比,专利通常被认为是能够及时识别技术变革的唯一数据来源。

但是在用专利数据来测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消除这些限制,可以采用以下2种方法:一是使用同类样本,以保证影响样本企业专利申请倾向的恒定性;二是在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时,既考虑专利数量指标也考虑专利质量指标。很多学者认为简单的专利数量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专利的价值,无法传递关于创新产出方面尽量多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反映创新的产出水平。因此,有学者用专利的被引证次数来衡量专利的重要性(专利价值)。除了专利的被引证次数指标外,在国外专利局申请专利数以及被授权专利数等指标也被一些学者拿来作为衡量专利质量的指标(Basberg,1987;Soete,1987;Ernst,1995)。

2、基于专利指标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消除单个专利数量指标在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的限制,充分利用专利指标在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专利数量方面的指标,也要考虑专利质量方面的指标。本文从专利文献中抽取5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即专利申请量、专利族大小、专利被引证率、专利技术范围、专利合作力度。专利申请量是最基本的专利数量指标,而另外4个指标则属于专利质量指标。

2.1 专利申请量

专利申请量指一段时间内企业申请的专利总数。该指标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基础指标。应用该指标可以比较各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技术研发活动情况。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专利活动水平,通常与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能力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因此它可以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指标。

2.2 专利族大小

同一项发明创造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而产生的一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件出版物,称为一个专利族。可以将专利族视为对应于单个发明的所有等同专利申请。

因为专利保护具有地域性,并且专利权的维持需以在获得授权后缴纳专利费为前提,所以在多个国家持有专利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这样企业通常只会对那些能够为其带来足够预期市场价值的发明同时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此外,专利族的大小也反映了该项发明专利的预期国际市场的大

小。企业在这些国家申请专利,通常也意味着它想要在这些国家开拓市场,将该项专利在这些国家实现商业化。

专利族大小不但反映了一项专利申请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大小,也反映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范围,从而间接反映其价值,因此可以把它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指标。

本文用企业平均专利族大小来衡量一个企业在该指标上的水平:平均专利族大小=企业所有专利的总专利族大小/企业总的专利申请量。

2.3 专利被引证率

专利被引证率即专利的被引证频率,体现的是企业专利中被后来其他专利引用的水平。它可以反映重要发明(技术)的经济价值(Albert等,1991;Narin等,1987)。如果一项专利多次被后来申请的专利所引用,这表明该项专利技术在该产业或该领域内较为先进或较为基础,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高被引专利有可能包含某种重要的技术优势,而成为后续引用专利研发的基础。同时也可能说明该项高被引专利中所包含的技术是相关技术领域汇总的核心技术,使得后续引用专利即便在引用时受到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也不得不引用它。专利的被引证次数低则可能意味着该专利中所含技术的重要程度低。

鉴于以上分析,可以用专利被引证率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当对同领域/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时,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较多的高被引专利,那么它就可能比竞争对手在技术上更领先,处在产业的强势地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其竞争对手强。

本文用平均专利被引证率来衡量一个企业专利被其他专利引用的水平:平均专利被引证率=企业所有专利的被引证总频数/企业的专利申请量。

2.4 专利技术范围

专利技术范围用各专利的国家专利分类代码国际专利分类(IPC)数量来衡量。IPC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分类系统,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控制并由专利局分配给各项专利。专利的技术范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项专利所代表技术的复杂性。一项专利的技术范围越大,即IPC分类代码越多,表明其所代表技术越复杂,专利的价值越大。因此企业拥有技术范围大的专利数越多,在同行业中,该企业的技术含量就越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本文用平均专利技术范围来衡量企业在该指标上的水平:平均专利技术范围=企业所有专利的总IPC数量/企业的专利申请量。

2.5 专利合作力度

专利合作力度用专利的专利权人数多少来衡量。某项专利的专利权人数可以从侧面显示该专利所代表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果一项专利的专利权人有多个,意味着该项专利所代表的技术研发活动不能靠单个企业来完成,需要多个企业的协作才能完成,因此专利的专利权人数的多少反映了该项专利的技术含量。此外,它还可以反映多个专利权人对该项专利技术的认同,该项专利技术有可能是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市场收益的热点技术。

本文用平均合作力度,即企业拥有的合作专利数占企业专利申请数的比值来衡量企业在该指标上的水平:平均专利合作力度=企业拥有的合作专利申请量/企业总的专利申请量。

根据以上5个基本指标可以计算得出2个用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专利活动以及专利质量。

专利活动:该指标反映的是在所研究的样本企业中,每个企业专利申请活动的相对水平。企业的专利活动=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所有样本企业的平均专利申请数。

专利质量:专利质量指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是专利族大小、专利被引证率、专利技术范围、专利合作力度这4个指标相对值的加总。某一指标的相对值等于该指标的值除以总体样本在这一指标上的样本均值(Ernst,1996)。如果企业A的专利族大小为2.4,总体样本企业(本文中,总体样本企业数为53家)在专利族大小这一指标上的样本均值为2,那么企业A的相对专利族大小=2.4/2=1.2。

根据这些指标,本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3、实证分析

3.1 获取样本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专利数据库。按照以下检索条件来确定本研究的样本空间:一是以CDMA 2000、WCDMA、TD,SCDMA等3个关键词为主题;二是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1月29日。根据这些检索条件,在DII中共检索到7621条专利记录。本文选择专利申请数排名在前53的专利权人(不包括个人)作为研究的样本空间。这53个专利权人总的专利申请数为5406项,占检索到专利总数的74.36%。

3.2 获取样本观测值

DII中记录了每项专利的详细信息,包括专利号、标题、发明人、专利权人名称和代码、施引专利、摘要等专利的其他详细信息。为了得到前述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需要从每项专利记录中抽取出专利权人名称和代码,同族专利数、国际专利分类,以及施引专利数,根据这些信息,可以直接或通过计算得到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样本观察值。

3.3 评价模型

利用前述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多指标多属性的综合评价问题。解决这类综合评价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模糊评价法等。但这些方法的计算量通常比较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也缺乏理论依据。鉴于此,本文采用密切值法来进行综合评价。

密切值法是一种不需要加权的评价方法,因此它可以克服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中各指标的权重确定主观性的问题,也可以克服模糊评价中隶属函数构造困难的问题。其基本思想:先找出方案集(评价对象)的最优点和最劣点,然后找出尽可能接近最优点而远离最劣点的决策点,该决策点即为所要寻求的满意方案。

4、结果及分析

4.1 评价结果

利用样本数据值以及上述用密切值法构建的评价模型,可以得到各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名(见表1)。Ci代表企业i的密切值,Ci越大,表示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差;Ci越小,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根据Ci值的大小可以得到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名。

4.2 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来看,中国内地企业共有7家:中兴、华为、大唐、展讯通信、重邮信科、北方烽火科技、武汉虹信。其排名分别为5、8、27、42、47、50、51。从排名来看,在3G技术领域内,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中兴和华为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排名进入前10位;大唐的技术创新能力位居中等水平;而展讯通信、重邮信科、北方烽火科技、武汉虹信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来说要落后很多。

从专利活动水平来看,全部53家企业在该评价指标的样本均值为O,08。中兴、华为在该指标上的观察值分别为O.40、0.16,高于平均水平。其中,中兴的专利申请尤其活跃,在所有样本中,中兴的专利活动水平与诺基亚并列第二,仅次于爱立信。而大唐、展讯通信、重邮信科、北方烽火科技、武汉虹信在该指标上的观察值分别为0.06、0.05、0.02、0.01、0.01,均低于平均水平,这说明这些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不够活跃。

从专利质量来看,全部53家企业在该评价指标上的样本均值为0,12,而中兴、华为、大唐、展讯通信、重邮信科、北方烽火科技、武汉虹信在该指标上的观察值分别为0.07、0.11、0.08、0.03、0.06、0.04、0.06。在所研究的53家企业中,中国内地的这7家企业专利质量水平都低于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上中兴排在华为前面,但就专利质量水平来看,华为的专利质量水平要高于中兴。

总体来看,中国内地企业在专利质量上与国际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企业的专利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在专利活动方面,中兴和华为表现得比较活跃,尤其是中兴,其专利活动水平仅次于爱立信,位居第二。而另外5家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则表现得不够活跃,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这些企业需要在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

通信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核处理器;单芯片多处理器;专利文献;技术演进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Microprocessor from Patent (Ⅳ)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Multi-core Technology

in the Patents in China

ZHANG Rao1,2, WU Xiao-dao1, XIE Xue-jun1

(1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Promotion Center, Beijing 100038,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multi-core technology of micro-processor through tracing some specific patents based on the search of a large number of patents. Then it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multi-core techniques, reveals the characters of the technical elements in different phases, and provides a clue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new products. At last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technology specifically on studying the case of two key techniques (maintaining the coherence of Cache and the inter-core communication); meanwhile it presents the prospect of the multi-core technology regarding the status of the technique in China.

Keywords: Multi-core processor; Chip multi-processors; Patent document; Technology evolution

1引言

单芯片多处理器(多核处理器,Chip Multi-Processor),是在单个芯片上利用丰富的晶体管资源集成多个处理器核,通过多核并行执行的方式开发指令级、线程级等各个层次并行度来提高处理器性能。

由于仅仅提高单核芯片的速度会产生过多热量且无法带来相应的性能改善,以先前产品的那种运行速率,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很快将超过太阳表面;即使是没有热量问题,其性价比也令人难以接受[1]。而多核处理器能通过划分任务,分配给多个内核并行执行线程,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然而如何能让多个内核协调工作,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例如,多核之间如何进行通信,如何能在读写共享内存时不发生冲突和数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等。

本文在分析多核处理器中国专利的基础上,梳理多核技术的发展路线,探讨多核处理器设计中关键技术的演进过程,特别研究了不同阶段关键技术的创新点,预测技术发展趋势。

2多核技术概述

多核技术就是把多个处理器集成在一个芯片内,是对称多处理系统的延伸,设计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简化超标量结构设计,将多个相对简单的超标量处理器核集成到一个芯片上,从而避免线延的影响,并充分开发线程级并行性,提高吞吐量。

多核处理器按照芯片上内核的组织结构分为同构多核处理器与异构多核处理器两种。

同构多核处理器就是在一个芯片上,以对等方式集成多个相同的处理器核,例如,AMD的A64X2 、IBM的Power PC等都是这种结构。同构多核处理器通过核之间的片内总线通信,降低了处理器间通信开销,并且利用Cache共享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处理器间通信速度。

异构多核处理器就是在同一芯片上集成两种以上不同体系结构的处理器核,例如IBM和SONY最新推出的Cell芯片就属于异构多核处理器。这种方式的处理器通常由一个或多个通用处理器内核,和多个针对某些特定应用的高性能处理器构成。

这两种多核处理器中,同构多核处理器的通用性强,但是实现同样的并行度所需的晶体管开销大,而异构多核处理器的针对性更强,在某些特定应用中用较少的晶体管开销就可以得到高性能,但是通用性较差。

无论是同构多核处理器还是异构多核处理器,结构设计时主要考虑六大关键技术:维持缓存一致性技术、多核间的通信技术、线程/任务分配技术、存储器的组织方法(共享缓存和分级组织)、异常检测和异常恢复技术、低功耗技术。只有解决好这些关键技术,多核处理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3中国专利中的多核技术演进

本文首先研究多核处理器的相关技术,根据初检结果,反复调整检索式,然后截止2008年11月16日结合美国专利分类号UPC和英文关键词检索出美国专利的中国同族,并结合中文关键词检索出中国的多核专利,然后对所有专利中的多处理器专利486件进一步分析,筛选出单芯片多处理器(即多核)的专利121件,通过分析每年申请的专利中多核技术的创新点,总结出同一技术的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梳理出多核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如图1所示。

从1985年的第一件单芯片多处理器专利至今的二十年间,多核技术就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发展的焦点。由图2多处理器系统与多核处理器专利年度申请量对比可知,从1985年到2004年间,多核处理器的专利只有19篇,但是多处理器系统的专利却有200篇,纵然这些专利没有应用于多核处理器,但为之后多核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04年到2008年间,多核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专利总共有102篇,而多处理器系统的专利有247篇。多核处理器可以看作是一个芯片级的多处理器系统,是多处理机系统的“微缩版”,因此成熟的多处理器系统的设计对多核处理器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可见,2004年之前多处理器系统的技术为后来的多核的迅速发展做好了铺垫。

从多核处理器结构类型的角度来分析,2007年前是以同构多核处理器的专利为主,而2007年和2008年则主要是有关异构多核处理器的专利。无论是同构多核还是异构多核,即使是同一个技术在不同的年份都有新的发展,专利也主要都集中在上述的六大关键技术上。下面我们首先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第一件多核专利,然后以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和核间通信技术为例,具体阐述技术发展历程。

3.1 第一件多核专利分析

第一件中国多核专利文献的专利申请号为86102305,专利号为1010265,专利权人为霍尼韦尔,其优先权日为1985.4.11。它是一种集成在一个单片半导体芯片上的多处理器系统,该系统具有中央处理机(CPU)、科学指令处理机(SIP)以及商业指令处理机(CIP)的数据处理功能,图3展现了这个最早的多核处理器的结构[2]。可见早在1985年就已经有多核技术的雏形,该专利于1991年得到授权,但是1995由于未缴年费而使专利权终止,可见在1995年之后随着多核技术的兴起和成熟,该专利所起的作用逐渐减小。

随着多核处理器的发展,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核间通信技术、线程分配、低功耗等技术凸现出其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利集中在这些关键技术上。下面就以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和核间通信技术为例,具体阐述技术发展历程。

3.2 维持共享高速缓存(Cache)一致性的技术演进

处理器和主存间的速度差距是设计多核处理器时的一个突出矛盾,通常使用多级Cache来缓解,但是在多个内核通过共享Cache实现信息交换和同步的同时,带来了Cache 在不同核间数据的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解决好多个内核的共享Cache数据一致性成为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

与传统片外多处理器系统类似,主要有两种方法来维持Cache一致性:总线监听(snooping)协议和目录(directory)协议。从2002年到2008年,在此技术的专利中,主要是根据设计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对上述两种协议提出的改进。

在2003年中国人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申请的申请号为200310110565.7的专利中,对维持局部Cache一致性的技术提出了改进,针对访问节点个数受限和局部Cache一致性造成的访问冲突,采用转发总线和双环的结构(如图4所示),通过双环结构所属处理节点对于数据的访问信息,来获取和传播其他节点对数据的访问情况,并且借助转发总线完成Cache一致性的维护,此发明充分利用了芯片内部潜在的通信能力,使访问的冲突明显降低,通过较少的硬件开销解决了局部Cache一致性的问题[3]。该专利于2004年11月10日公开,2005年1月12日实质审查生效,并于2006年6月7日获得授权,可见该专利在多核处理器技术历程中获得法律状态变更的时间比较短,同时该专利在多核处理器技术中也获得了相应的法律效力。

在2004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申请号为200410044782.5的专利中,最早提出了用于非对称异构多核处理器中的缓存一致性技术,此专利采用的是对共享存储区域原子更新的方法。所谓原子更新,就是使用一种更原始的保留价加载和条件存储的技术,它保证共享存储区域被访问时,特别是连接到该共享存储器的其他主处理单元或I/O单元在读或写之前,该存储区域是完全更新和一致的,即对该存储区域完成原子命令或更新序列[4]。该专利于2006年9月6日获得授权。

在使用基于总线监听协议时,各个Cache控制器通过监听总线,来判断自己是否包含总线上被请求的数据块,由于常常监听的是不产生请求的数据块,引起了内部总线上不必要的通信量,使得总线效率大大降低。在2005年英特尔公司的申请号为200510103704.2的专利中,提出了在不影响维持Cache一致性的情况下,使用高速缓存的状态信息来过滤监听请求,以减少不必要的通信量的方法[5]。该专利目前仍处于实审状态。

2006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申请号为200680010151.9的专利中也提出了过滤监听请求的技术方案,此专利通过基于流寄存器组的比较逻辑实现的过滤监听,其中每个处理单元具有与其关联的本地高速缓冲存储器。该系统的监听过滤器设备与每个处理单元相关联,包括基于流处理器组、相关联的流寄存器以及实现过滤方法的至少一个监听过滤器基元[6]。在多个流寄存器组中,在任意时间点,至少一个流寄存器组是活动的并且被标记为历史。此外,监听过滤器块在操作上耦合于高速缓存反转检测逻辑,从而在高速缓存反转状况检测到之时,活动的流寄存器组内的内容被转换到历史流寄存器组中,并且至少一个活动的流寄存器组的内容被复位。每个过滤器基元实现了流寄存器比较逻辑,其确定所接收的监听请求将会被转发到处理器还是被丢弃,其结构如图5所示[6]。该专利目前还处于实审状态。

在2007年浙江大学的申请号为200710066929.4的专利中,针对异构多核处理器,提出了维持Cache一致性的方法。通过“写穿”和“写回”策略相结合,确保同一数据在多处理器内核的本地一级Cache和共享的二级Cache中的多个副本保持一致性。此方法适用于基于总线的异构多核体系处理器,把写穿和写回两种策略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减少了无效操作和总线流量,提高了总线的效率[7]。该专利目前还处于实审状态。

从上述的专利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哪种协议都有其优势和缺点,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好最优的策略,针对特殊的需求有所改进才能充分利用系统的资源,提高处理器的性能。

3.3 核间通信的技术演进

除了上述的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之外,多核间的通信是多核处理器设计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多核处理器的各个CPU核心执行的程序之间需要进行数据共享与同步,因此其硬件结构必须支持核间通信,高效的通信机制是多核处理器高性能的重要保障。

目前主流的片上高效通信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总线共享的Cache结构,一种是基于片上的互连结构。总线共享Cache结构是指每个CPU内核拥有共享的二级或三级Cache,用于保存比较常用的数据,并通过连接核心的总线进行通信。基于片上互连的结构是指每个CPU核心具有独立的处理单元和Cache,各个CPU核心通过交叉开关或片上网络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各个CPU核心间通过消息通信[1]。

对于基于总线进行核间通信的方法,多个处理器连接到总线上,所有的处理器都通过总线读写公共存储器,这样容易发生总线冲突,使得处理速度降低。在2004年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号为200480026853.7的专利中,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采用本地读/远程写的方案,防止一个必须写数据的处理器与必须经由共享资源向该处理器写数据的其他处理器之间发生总线冲突[8]。伴随着飞利浦芯片部门确定新公司名称为NXP,该专利于2007年12月21日,专利申请权由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NXP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8年10月1日获得授权,可见该专利的价值。

此外,在2004年因芬尼昂技术股份公司还提出了适用于数据密集型应用的通信方法,在申请号为200410079814.5的专利中,使用了紧密耦合内存(TCM)来提高处理器间的通信速度,同时获得低电能消耗和小空间的需求[9]。该专利目前还处于实审状态。

早在2005年英特尔公司就提出了异构多核间通信的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23015.0,针对高速数据处理的应用,使用共享高速缓存和分时读写策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交换,其结构如图6所示。具有写数据请求的处理器内核将数据写入到高速缓存,该处理器内核通知另一个处理器内核已经准备好,然后第二个处理器内核直接从共享高速缓存中读取数据。在处理器内核之间传送的数据不需要写入到主存储器中或从主存储器中读出,避免了访问主存的延时,大大提高了数据存取的速度[10]。该专利目前还处于实审状态。

直到2007年有关核间通信技术的专利大量涌现出来,大部分都是针对更为具体的应用提出的改进。例如,申请号为200710140490.5的专利提出了在处理器间有大批量数据传输时的通信方法,采用双端口的随机存储器(DPRAM)进行同步通信[11]。申请号为200710175336.1的专利通过变频来实现核间的同步通信。针对需要实时通信的应用,申请号为200710140630.9的专利解决了ARM核和DSP核实时通信的难题[12] [13]。此外,还有多核的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方法,大大降低了硬件开销和软件的移植成本,在申请号为200710160639.6的专利中有详细的解决方案[14]。

2008年有两件专利都是异构多核间通信的解决方法,比较典型的是浙江大学的申请号为200810062164.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片上通信互连组织层次的实现方法,它结合了异构多核体系结构的特点,设计了两条核间总线,分别为负责连接计算密集型核的计算总线与负责控制密集型核的控制总线,图7所示是此专利的控制-内存通道的结构图[15]。内存控制器被看作处理器核连接在总线上,从而统一了片内的处理器间、处理器与内存间的控制通信与数据存取通信,实现了主辅核间以总线形式进行的通信,有效提高了核间写作以及数据传输特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除上述的两大关键技术之外,其他的四个关键技术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从上面的多核技术演进图中,(图1)我们同样可以总结出这四个技术的发展历程,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

4小结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的多核处理器专利并对其进行筛选和梳理,总结出多核的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而以两大关键技术为例,具体阐述了同一技术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变化。从1985年出现第一件多核处理器的雏形,到2007年涌现出大批量的异构多核处理器的专利,多核技术正逐步趋于完善。在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上,由最初的整体结构和算法协议,发展到针对某种具体应用做出的改进,多核的关键技术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多核处理器经历了由两核到多核,由同构到异构的演进过程。多核技术以其并行度高、性能提高潜力大,适应了工业发展和商业应用的特点,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更多的处理器内核,众核(Many-core,通常指有16 或32 甚至更多核心的处理器。)成为高性能处理器发展的方向。

下期预告

了解多核处理器技术演进的基础上,纵观微处理器的技术发展,对专利文献深入挖掘,我们还能发现哪些更为值得深思的端倪?下期中,我们将以IBM、AMD和Intel在中国申请的微处理器相关专利为样本,分析微处理器技术演进,对比其各阶段技术研发的侧重点,分析各自的技术优势,预测其研发趋势,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 何军,王飙.多核处理器的结构设计研究[J].工程应用技术与实现,2007,33(16):208-210.

[2] 索马斯・J・约翰,理查德・P・凯利,詹・库・申,迈克尔・M・拉古英.单个半导体芯片上的多处理机.CN.1010265[P].1986.04.10.

[3] 张春元,鲁建壮,王志英等.片内多处理器局部cache一致性的双环监听方法.CN.1258716 [P].1986.04.10.

[4] 迈克尔・N・戴;查尔斯・R・约翰斯,詹姆斯・A・卡勒,刘培军,张光赏.在非对称异构多处理器环境中提供原子更新原语的方法.CN.1273899 [P].2004.05.18.

[5] Y・C・刘,K・西斯特拉,G・蔡.使用核心指示符的高速缓存过滤.CN.1746867 [P].2005.09.08.

[6] M・A・布鲁莫希,A・G・加拉,V・萨拉普拉.使用流寄存器过滤监听请求的方法和装置.CN.101189590 [P].2006.03.17.

[7] 陈天洲,严力科.基于总线侦听的嵌入式异构多核缓存一致性方法.CN.101008921 [P].2007.01.26.

[8] 亨里克斯・H・范德伯格,埃弗特-简・D・波尔.具有多个互相通信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集成电路.CN.100422978[P].2004.09.03.

[9] H・-G・格鲁伯,C・米埃伦滋.具分享紧密耦合内存之多处理系统及复数处理器间之通信方法.CN.1661585 [P].2004.09.20.

[10] F・哈迪,M・卡波特,J・贝克,M・罗森布卢特.共享公共高速缓存的异构处理器.CN.1783033[P].2005.11.18.

[11] 冷再鲜,刘志强,刘一峰.双端口随机存储器同步通信的方法及装置.CN.101110065 [P].2007.08.24.

[12] 张戈,胡伟武.一种多核处理器及其变频装置和核间通信方法.CN.101135925 [P].2007.09.28.

[13] 高保卫.一种可实现芯片内多核间通信的芯片及通信方法.CN.101114272 [P].2007.08.09.

[14] 朱而刚.一种多核多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方法及系统.CN.101216814 [P].2007.12.26.

作者简介

张饶,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专利分析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技术和微处理器的研究与设计,主要从事多核处理器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

通信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但是,当前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通信理论知识体系,适合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研究型人才,而非高等教育目标所期望的“应用型”人才。首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师资配备数量不足,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也极为不合理,教师教学工作量偏大,教师要承受满负荷的教学压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难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其次,通信运营商应用的主流设备一致的通信设备实训实验室及各主干课程的专业实验室,承担相关课程的实训实验任务。在现有独立的实训实验环境下,学生可将学到的部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认证,但与企业所要求毕业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跟现代通信网的全程全网或互联互通的精髓相违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后,可以掌握相关技术的实践技能,但不能贯穿通信的各个环节,缺乏对通信网的整体认识,因而不能达到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的。

二、通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理论教学,突出数字通信

随着数字电路大发展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通信有取代模拟通信的趋势,且新的数字载波调制技术不断涌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要以数字通信为重点,对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过的模拟通信的内容在专业课中要精简,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重点介绍以数字通信原理为理论依据的现代通信技术。在介绍数字调制技术内容时,对二进制的幅度、频移和相移键控等技术只作原理性介绍,而对目前应用较广的如正交幅度调制QAM方式、网格编码TCM方式等作深入讲解,这些先进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介绍,对学生及时熟悉和掌握最新的数字载波调制技术和先进的通信原理很有必要。国际、国内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现代通信日益向高速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所以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通信网特别是计算机通信网的解释是十分必要的,可使学生及时了解通信系统网络发展的现状,并介绍几个典型的数字通信系统。如GSM和CDMA方式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数字无线寻呼系统,并且深化到第3代移动通信中涉及的WCDMA和TD-SCDMA技术。

2.建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体系

在保留基本的原理性专业基础随课实验外,将其他大部分的专业随课实验的学时集中起来,根据理论教学和专业特色的要求,建立独立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并且按照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实验教学计划。无论理论课如何选择,都可以完成从传输、交换、移动、接入网、支撑网等整个的专业实践过程。整个中心的建设紧紧围绕全程全网的通信理念,突出通信系统的先进性、完整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强化“通信与系统”这一重点学科的特色,为教学、实验、科研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等提供优质的实验环境。

3.科技竞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工信部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校级电子创新大赛和“冯如杯”校级科技竞赛等众多科研创新活动,已成为我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航以冯如命名的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从1991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20届,成为我校学生参与最广的一项品牌活动,更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研究平台。2009年,通信工程专业参赛项目“致力于环境监测的可编程小车”和“GSM网络通信中安全漏洞的检测与信令分析”分别获得一等和二等奖。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组织方式灵活等特点,是对正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补充。

4.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通信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普通高校对信息化相关专业培养趋之若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是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类信息及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所需的人才培养的专业。目前,各普通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参照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录的要求,在符合教育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各高校教师所拥有知识结构的不同以及对该专业理解的不同,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应有所不同。因此,普通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上在与教育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保持一致性前提下,更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保证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合理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之根本。其中,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了知识、能力、市场和未来四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又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充分理解和把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教育部在下达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曾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据此,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包括: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核心,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是主要技术支撑手段。很多学校忽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分强调计算机和软件等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导致培养的学生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但又不能真正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相媲美,这样会使该专业的毕业生陷入技术误区。

课程设置要尽量结合本校特色优势学科,满足地方建设需求。专业课程中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要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可设置信息管理学、运筹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等课程;选修课程设置中,要根据本校自身优势学科开设相关课程,如带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学校可开设化工原理、化工生产运作管理、化学工艺学等课程,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为企业节省后续培养成本。在课程设置与制定中要认真听取企业和行业专家意见,对课程结构、比例、学分、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推敲,力争做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管理科学知识相统一。确保在课程制定方面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形成更完备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走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的起点在高等学校,人才的使用在企业。通过二者合作,能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在校企合作中,可从共建实训基地入手。将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企业管理一线中,按照企业的真实需求,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很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进行了专业建设,但由于行业技术的不断变化,原有专业教学远远滞后于现有的市场需求。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正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符合企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标准。这对于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进行校企合作后,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组织相关专家、教授、教研室老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外,还可以通过外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专家的方法,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益的补充。

四、自我创新发展能力的培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该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这就要求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强一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活动中,针对“拔尖”学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优创”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教师努力为他们提供创新训练环境与条件。“针对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培养,对其理论学习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在创新能力培育中,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校园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正以其资源丰富、资料搜寻快速和圈子互动等特点逐步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网络在学生的学习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总之,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人才的应用型。培养模式的选择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保证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技能及较强的自我创新发展的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群.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