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艺场景布置

茶艺场景布置

茶艺场景布置

茶艺场景布置范文第1篇

孙化蓉1,2,王浩1*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均衡法则历来被视为构图布局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它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感情。均衡稳定的构图使观者产生适应的愉悦审美感情,所以,均衡式布局设计是一种心理感觉设计。以江苏六大名茶主题园景观布局为例,按照均衡的构图法则,进行6个主题区域的排序比较、概念布局,构图上引入不均衡、不完整因素创造悬念或期待;通过主题要素在6个区域纵深构图上的分布,协调概念布局的不均衡性,从而产生设计和游览上的变化和趣味性;在均衡布局的框架下,通过重复与对比产生主题区域的游览动势。

关键词 :均衡布局;主题园;景观规划;构图

收稿日期:2015-01-14

修回日期:2015-04-23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项目(2014-R2-02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B550);江苏省建设厅指导项目(2014ZD22)。

作者简介:孙化蓉(1979-),女,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信作者:王浩,男,教授。E?mail:410651474@qq.com

均衡式布局设计就是通过设计把一系列景观元素按照美的规律加以组织、排布,即古人讲的“经营位置”,使之成为有序、有意味、有精神功能(如传达园林的内容等)的完整的构图[1]。

均衡法则历来被视为构图布局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人由于生理和物理的原因,习惯于平衡与稳定,景观平面构图也存在着由于物象量比、力感等因素而产生的平衡与稳定感觉,它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感情,均衡稳定的构图使观者产生适应的愉悦审美感情。因此,均衡式布局设计是一种心理感觉设计,具有影响游人思想感情和自然活动的神奇力量[2]。

非对称方法取得景观平面布局均衡的构图是景观设计师通常喜用的构图形式,即采用不等质和不等量的形态求得非对称形式,它是对称的变体。比之于对称在心理上偏重于理性,非对称则在心理上偏重于感性,具有鲜明的动势感,其适应性强,生动活泼,能在设计上带来更多的变化。

江苏茶文化展示中心是一座徽派风格、中庭回廊式的两层建筑,是江苏AAAA旅游景区江苏茶博园内的主要景点之一,建筑功能为中国六大茶类的炒制工艺展示、茶叶审评以及茶艺表演。建筑南侧为“L”形地块,长约100 m、宽为30 m和45 m,定位为江苏六大名茶的主题园(后简称主题园),作为茶文化展示中心的室外展区。由于主题园的功能为艺术展示,因此适宜从艺术构图的角度进行景观平面设计,采用不对称方法进行平面布局,将各主导性景观要素利用形状、大小位置、色彩色调等形式,结合虚实气势达到呼应和谐一致,造成视觉上的均衡。

1主题区域排比与布局

1.1主题排比

主题园主要从旅游科普的角度展示、宣传江苏六大名茶,各名茶按照知名度和重要性排序为①碧螺春、②阳羡雪芽、③雨花茶、④绿扬春、⑤金山翠芽和⑥云雾茶,分别通过6个主题区域进行展示。由于主题园侧重艺术传达、文化体验以及游赏心理,并且6个主题主次重点各不相同,因此较适合从非对称式的均衡构图角度进行各主题区域的布局,以表现物象实体、主宾之位、远近之形等。

1.2主题区域排比

物象实体方面,6个主题区域尝试用同色调深浅变换的技法表现物象实体感的轻重,愈重愈深愈实愈密,愈轻愈浅愈虚愈疏;采用大小变换、远近拉距的技法表现6个主题的主次,愈主愈大愈近,愈次愈小愈远。因此,6大主题区域中,碧螺春主题区为知名度最高、景点分量最大、游览时长最长的区域,云雾茶主题区则相反。

1.3概念布局

按照主题区域的排比情况,综合构图感性,形成均衡式的布局设计平面(图1),给人以稳定、和谐、统一的构图感。排序首位的碧螺春园位置居中、面积最大、色调最深,主体地位突出;阳羡雪芽园、雨花茶园、绿扬春园分别位于场地两端,以形成四面稳固的画面格局。由于东侧区域面较大,分量偏重,因此,其余两园中排名靠前的金山翠芽园布置于西侧,排名靠后云雾茶园布置于东侧。至此,画面趋于稳定。

1.4平面动势设计

主题园中各个主题区域的确定,会直接引导或控制区域内的主题景观点的数量、虚实、大小、疏密等,从控制理性规划的角度是合理的,但会导致设计上的平淡和秩序化。排位靠后的主题区域需要被弱化,成为烘托主景的次要区域,自身特色不能有效彰显,这是将物象实体的轻重、主宾、远近割裂,走入设计的被动。

因此本方案采用动势设计思路,将排名靠后的绿扬春、云雾茶主题区域置于设计范围边缘,从而形成画面左侧、中侧较重,右侧较轻的倾斜动势[3]。游览者心里总是存在着趋于稳定、正常的动势, 倾斜动势往往造成不稳定和紧张的感觉,使游览者容易产生悬念或期待,这需要在下位层次的景点布局中来平衡绿阳春、云雾茶主题园在总体景观平面中形成的不稳定的紧张感。

1.5空间限定

主题园的6个主题区域在进行设计之前,为保证各个游览区域的独立性,并方便主题集中塑造,需在动势设计平面的基础之上,考虑出入口、过渡空间、游览线路、景点及景观要素布局等,将各区域的范围边界明确设置。

主题园根据整体规则式场地线型线型走势,采用直线景观形式描绘6个主题区域的轮廓、经营位置,通过墙体、建筑、绿化、地形等要素在竖向方向限制主题区域的厚重与轻薄。在设计范围内,考虑到场地较小、主题较多,划分空间的方式以墙体划分为主,辅以建筑和绿化,形成如图2所示的空间限量形态,出入口处留有过渡空间,平面上留白,景观上虚化。

2主题要素的均衡式布局

2.1均衡式布局的多样性

形体可以在任何深度用来对构图加以适当的平衡[4]。景观平面布局需通过多种可能性和组合来取得构图上的平衡,而这种选择的多样性,会使得平衡问题更为复杂。

平衡性设计有许多微妙而困难的办法。一条尖黑线条,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平衡一大片滞重的明暗关系;一个补缀性的质感,需要较多体积来改善它与其他构图关系的轻重; 一小块红色淡彩,可予以较大一片冷色区域必要的中和;一个具有适当比例的留白空间,可以平衡一个多主题的复杂区域[5]。

2.2纵深构图的设计

平衡不需要对通过保持画面的相对深度的平行形体或形式的稳定来求取,形体可以在任何深度用来对构图加以适当的平衡[6-7]。

纵深构图能突破传统景观平面表现手法的局限性,能使平面产生纵深感,更加接近游览场景[8]。通过主题区域中纵深方向景观要素奇偶聚散的布势方式,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运动感, 产生疏密、节凑、聚散变化, 平衡平面的倾斜动势,打破各主题区域的孤立板滞, 创造既有悬念又舒适宜人的游览环境,并很好地传达设计主题。

将各主题区域的主题内容转化为主题要素,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见表1,在图2基础上进行主题要素的布局(图3),碧螺春园以及景点靠东布局,同时增加绿阳春园和云雾茶园景点数量,以平衡画面的倾斜动势。云雾茶园虽然知名度较低,但尺度适中的区域面积、合适的景点数量和体量无疑强化了对该茶叶的宣传。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感觉上有张有弛,有期待也有满足感(图4)。

3均衡式布局的动势

3.1场地形态

横长画框——比黄金比例明显横长的矩形,具有平稳舒展的稳定感,适宜表现横向的运动。主题园的形态产生出东西方向的鲜明动势,由于入口位于西侧,因此产生一种向东游览的动势。

3.2重复、对比与节奏

按照图2的布局,主题园的游览顺序为:金山翠芽—阳羡雪芽—碧螺春—雨花茶—绿扬春—云雾茶,各主题区域通过园林景墙围合与分隔,形成围合方式重复的格子空间,各个空间之间通过大小、宽窄、游览方式等的不同产生对比效果(图5)。进入主题园首先是空间狭小的入口过渡空间,通过门洞进入同样精巧的金山翠芽园,当这种尺度被游人适应以后,进入阳羡雪芽园会感觉空间开敞,身心舒缓,而阳羡雪芽园的结尾则又为一条光线较暗、空间较窄的贡茶古道;但进入碧螺春园后,眼前豁然开朗,园林中阳光充足、水面开阔,各种空间、不同形式的对比创造了游览的韵律节奏,游人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满意的慰藉,从而实现了布局与游览的动势[8](图6)。

4结语

均衡式布局是由不同的形相要素与物象结构而成的有机整体,均衡式布局的产生不仅与物象比(轻重、主次、大小、数量等)产生的人的心理反映有关,还与构图中物象的运动、动势的力感、组合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形象空间位置对量感的影响作用和视觉适应心理的平衡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构图中交织,使游人产生一种量比和力比,提升了均衡式布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构图中运用心理平衡感对此诸因素的调整而取得构图的平衡,这是均衡式布局的难点。

江苏六大名茶主题园景观设计基于主题、主题区域、主题要素等的量比,形成纵深方向的均衡构图和游览动势。该项目的均衡式构图实践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采用少量的量比要素,划分“主题区域”与“主题要素”两个基本层次,形成大众广为接受的动势形式。随着游客游览意识的提高,增加均衡式布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将带来更多的游览体验,实现意想不到的游览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复.科技期刊封面构图设计及其美学原则[J].编辑学报,2000,12(3):133-135.

[2]常锐伦.绘画构图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335-336.

[3]金云峰,范炜.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园林的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2(6):48-53.

[4]范炜,金云峰,陶楠.视错觉构图:沃克斯-勒-维贡府邸园林轴线分析[J].中国园林,2014(3):59-62.

[5]杨湘涛.园林景观中色彩艺术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66-6767.

[6]吉琳,唐红军,范续全.扬州瘦西湖“静观”景点园林艺术赏析[J].中国园林,2009(9):100-102.

[7]张文祥.谈构图艺术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法则运用[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1):71-73.

茶艺场景布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户外;布景;特点;技巧

中图分类号:J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29-01

户外演出不易受场地大小限制,节约场地使用费,容纳更多受众,能取得更好宣传效果,逐渐成为演出主要场地,户外舞台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广阔性:户外最显著特点在于空间广阔,外景各异,给舞台布景设计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考验;

2、临时布置性:户外舞台及布景,都是临时搭建的,功能单一,用完即拆;

3、经济制约性:户外舞台节约场地建设或者租赁费用,舞台搭建就成为了主要开支,同时考虑到单次使用,在经济投入方面必然成为重要权衡因素;

4、完整功能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户外舞台设计虽然临时搭建,但要覆盖灯光、音响、布景、舞台、化妆等所有功能;

5、因素多样性:户外演出,容易受天气、光线、温度、地形,水电配套等多种制约因素影响;

6、安全技术性:户外临时舞台求建、拆方便快捷,质量难免顾此失彼,舞台坍塌时有发生,舞台布景图花哨,线路漏电等伤害事故逐年增多。

笔者根据多年舞台设计实践,认为做好户外舞台布景,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一、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由于户外演出的空间大,在布景设计时,要考虑把握舞台布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表演活动有机地统一。根据舞台美术的整体布局设计布置,与灯光及舞台安装等各环节做到协调有序进行,充分利用好舞台空间,从艺术表演的整体上体现舞台美术的整体风格。

从户外演出的专业而论,舞台布景主要突出简明和开放,大气与恢弘,但这还不够,同时一定要融入表演活动之中,这样才能突出舞台的整体风格。

二、虚与实的有效结合

经营好虚实关系,是舞台布景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舞台上所有的布景和空间都具有假定性,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利用户外地形等有利条件,一扇墙、一扇门、一座山、一棵大树等等,这都是简单的实的营造,而舞台上空的部分更是真正的百宝囊,是发挥的重头戏,是观众无限遐想的发源地。可以说舞台设计就是通过实在布景的规划来经营舞台上空的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布“空”而非布“实”。

三、融入现场的环境风格

户外场地或位于城市中心,大楼前面,或依山傍水,但无论在哪,户外舞台布景都要考虑与现场环境保持协调的风格。我县采茶剧团在茶叶博览会期间,参与遂川县狗牯脑茶产地汤湖镇的布景设计时,舞台背景以连片茶山为主题,舞台美术与现场环境的融为一体;在送戏下乡村时,舞台布景以乡村梯田金黄稻穗、延绵绿色乡村美景为天然背景,调动了演员的情感,为演员展示艺术才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适当使用现代科技表现手法

根据户外演出档次与规模,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适当使用大型屏幕等现代科技手段,配合现代flash制作、影音素材、实时画面等,以别开生面、具有鲜明的新时代新特点的艺术特色,对于塑造演员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感情、营造戏曲舞台环境、渲染戏曲舞台气氛等等,都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但要避免以技术代艺术,以电脑代人脑,生搬硬凑、花里胡哨,甚至成为高科技的大杂烩,人们只看见它的科技含量,而见不到它的艺术含量。

五、杜绝铺张浪费,避免大手笔、大制作

舞台布景的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凡有利于这一任务的完成,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应当放开手脚大胆地追求发展与创新。但背离这一原则的所谓大制作、大手笔,严重浪费,甚至画蛇添足,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塑造人物;有利于表现动作发生的环境和地点;有利于创造情调气氛,则要尽最大的可能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好的艺术效果。

六、把握安全布景的原则

茶艺场景布置范文第3篇

湖心亭翼然而立在水中央,有九曲桥可以通达。九曲桥,实有16个弯曲,且每个弯曲的角度大小不一。九曲桥如今的桥面为花岗石板,每一弯曲处一块石板上均雕刻一朵季节性花朵,如正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直到十二月腊梅;并在九曲桥头尾的两块石板上各雕刻一朵荷花。在湖心亭门前的一段桥面,中间雕刻一朵荷花,四角则分别雕刻彩云。在九曲桥栏杆两边安装了总长480米的霓虹灯,荷花池内还装了喷泉。池中汉白玉的荷花仙女雕塑亭亭玉立,含笑迎候来客。

湖心亭整幢建筑为全木结构,月-不用一根铁钉,木材连接处全用竹楔铆住,二百余年来没有重建过。大门上方高悬着书法家蒋凤仪先生题写的“湖心亭”三字匾额,飞檐上挂着的明黄镶绿的茶字旗迎风招展。踏人茶楼,迎面青水石墙上挂着的一帧帧红木镂花镜框里是湖心亭变迁的旧照片以及海内外名人在湖心亭品茗的照片,镜框上方一块长长的横匾上书:“这里凝聚着数百年的历史……”。一边墙上的红木镜框里镶嵌着当年留下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清朝文渊阁大理寺卿、上海人陆锡熊撰写的《湖心亭碑记》,碑文中记有“八窗洞辟,循桄俯临然后鱼鸟之出没,烟云竹树之暗霭,而茜丽无不尽于四瞩,因名之曰湖心亭。而砻古请识岁月。夫以数亩之园,一泓之池,视钱塘之西湖曾不足比拟百一。”可见当时荷花池胜景了。梁间镜框里则是“湖心亭小记”。所有这些一目了然地把这座百年茶楼的古往今来形象地展示给了消费者。

走进茶楼,便有一股古朴文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临窗排列着一色红木靠椅茶几。居中,放置着大理石桌面的红木圆桌和扇形的红木凳子以及精致的画屏,壁间陈设古雅字画,宫灯高悬、铜盂低置,使人仿佛置身于当年豫园。暗红色墙壁、窗框、木地板和柱子,在阳光下显得凝重典雅。临荷花池的窗边座位并不宽敞,有些是窄窄的小几,嵌在一个突出的窗格中,最宜两个人相对而坐。

能容纳200余人品茶的湖心亭茶楼实行的是错位经营,其底楼供应中档茶,特别适宜白天来豫园商城的游客品茗、小憩。一楼进门东侧,有一扇穹形月洞门,穿过去,见一边挂着一块牌子,上书“湖心亭,茶道教室,演示茶艺之法,讲习品茗之道。”教室一隅的竹帘上高挂着用树根雕成的一个大大的行草体“茶”字,古意盎然。迎面壁间挂着的一幅竹匾上,刻着“香茶多逸趣,琴艺尽幽清。”四周的博古架上摆放着各式紫砂壶和青花瓷杯等,玻璃器皿内是各种名茶,中间摆着三张红木八仙桌。客人只须出40元茶资,就町以进这个小间听一堂简单的茶艺讲座。茶艺师会详细向客人演示讲解他所挑选的茶叶的冲泡和品尝方法。

在一楼至二楼的楼梯间的黑色大理石墙上挂着的红木镜框里是一横一竖两张碑拓,上面记有清朝年间重修湖心亭的人士名录。一边的墙上挂着一幅立轴,上面是茶叶界诗人邬梦兆创作的、书法家曹文仲手书的祝贺湖心亭150周年华诞的一首七律。从有点陡峭的朱漆栏杆,拾级登上二楼,楼上的格局与楼下差不多,精致的画栋雕梁间处处悬挂着名人书画和海内外贵宾在此品茗的照片。凭窗环眺四周,绿波廊、松运楼、南翔小笼、湖滨楼、豫园绮藻堂尽收眼底。低头看,碧波中金鱼嬉水,夏日满池荷花,清香袭人,一杯香茗在手,思古悠情随缕缕茶香萦绕心头,正如清木《沪城岁时衢歌》中的一首诗所吟:“潋滟湖光碧印宵,莲池夏气豫园消。一奁波净茎绿摇,夹道穿过九曲桥。”如今,湖心亭既是接待国宾的场所,又是海内外知名人士品茗、赏景、会友云集之地。

风风雨雨百年沧桑

湖心亭原系明代嘉靖年间由四川布政司潘允端所构筑,是其私家园林豫同内景的一个重要景点,名曰凫佚亭。据豫园主人潘允端所撰的《豫园记》载:“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岛之阳峰峦错垒,竹树蔽亏,则南山也。”说的是,明代豫园的荷花池中筑有一小岛,小岛上建有一名“凫佚”的亭子:可见,当年豫园荷花池中的亭子,不是今日的湖心亭。

另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时至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潘氏子孙已见势微,豫园也早已荒废。遂由阖邑人士集资购得,经过历时20余年修复,归入城隍庙开辟为西园。”豫园中原有的一些精舍分别作为钱业、糖业、豆米业、铜锡业、酒馆业、布业、打铁业等行业公所,成为这些商界人士聚会议事的场所。原豫园荷花池、人工岛及湖心亭等由当时经营青蓝布的祝韫辉、张辅臣等20多位布商集资购得,他们拆除池中的小岛、假山、亭子,重建了高二层的六角亭台,名曰湖心亭,并添筑了石柱、石墚、木栏杆的九曲桥,连接南北两岸及湖心亭,以方便进出,并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这就是延续至今的湖心亭、九曲桥的格局,至今已有221年的历史了。

重建后的湖心亭一开始作为上海青蓝布同业公所驻地,是公所办公与青蓝布业商人聚会议事之场所,并规定医卜星相不准入内,也不许茶坊酒肆所用。其池叫做绿波池,当年,青蓝布业公所出资在池中种植了万株红莲,每年夏天,池内红莲盛开,面面皆花,花香扑鼻,绛霞眩目。当年留下的《西园记》有这样一段:“……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亭外远近值芙蕖万柄,花时望之,灿若云锦,凭栏延赏,则飞香扑鼻,鲜色袭衣,虽夏月盛暑,洒然沁人心脾。”清人萧承萼也有诗曰:“水心亭子夕阳红,九曲栏杆宛转通。小座忽惊帘自卷,晚凉刚动藕花风。”可见当年湖上美景。当年池水直通黄浦江,水质很好。平时,进香的善男信女又将庙市上购得的金钱龟、红鲤鱼放生于池中,故又名放生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5月11日,英军攻占上海城,英军司令部设于城隍庙内,士兵驻扎在湖心亭。英军因庙内无澡堂,便强横地将九曲桥下湖里的红莲连根砍断,跳下湖里游泳洗澡。这一野蛮行为惹恼了县城居民,就在湖里投进大量乌龟,将洗澡的英兵咬得哇哇乱叫,抱头鼠窜。英兵撤退后,湖里再植红莲,却不开花,就改种荷花。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不久,机织“洋布”大量拥入上海,素有“衣被天下”的上海手工业生产的布匹难以与之抗争,手织布市场逐渐萎缩。上海小刀会武装占据上海城后,棉布出口停顿了一年半之久。大受影响的青蓝布行业慢慢衰落。清咸丰五年(1855年),青蓝布业将湖心亭出售,由购得业主用来开设茶馆,命名为也是轩茶楼,为上海滩最早的茶楼。湖心亭遂成为商人洽谈生意和游客品茗、会友的场所。

清宣统年间,茶室主人因亏空,遂于1910年将茶室出让给刘存厚(慎康),继续开设茶楼,并改名为“宛在轩茶楼”,寓意湖心亭宛如在画中。刘存厚在经营上很有一套办法,他对茶楼所雇佣的一班伙计,立下规矩:规定有客人来,不管生客还是熟客,一律要热情相待,冲茶递毛

巾要勤快利索,并不准收取茶客的小费。如有谁违反规矩,就马上卷铺盖走路。当时,湖心亭分内外厅,内厅茶比外厅贵,楼上则是雅座,每日上午还有一班自愿结合的音乐爱好者吹奏民族乐器,供茶客欣赏。其堂口布置得非常雅致,中间红木桌凳,靠窗是红木靠背椅,四壁悬挂名人字画,使飞檐翘角的湖心亭古建筑显得更加古朴典雅,吸引了一批批文人雅士前往品茗、小憩,不少外国人也喜欢前往品茗。当时还有一群本地道士是常茶客,借此地作为承接道场佛事的茶会。湖心亭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清新、高雅、脱俗的品位,很快成为沪上最高档的茶楼。

昔日城隍庙内的茶馆

至清同治、光绪年间,城隍庙市场已初具规模,作为休闲场所之一的茶馆盛极一时,在城隍庙5.3公顷的土地上,就有湖心亭、春风得意楼、桂花厅、四美轩、乐圃阆、松鹤楼、凤泉轩、安乐居、鹤汀、群玉楼、船舫厅、凝晖阁、红舫得月楼、第一楼等14家驰名沪上的茶室,组成了城隍庙饶有特色的茶市风光。

当年城隍庙内的茶室除供应茶水外,还供应水烟,庙内著名的茶室都有先生说书(评弹),柴行厅、群玉楼、春风得意楼、四美轩等茶楼是当年上海滩极负盛名的书场,任何一位评弹演员要想成为沪上的名角,都必须在柴行厅登台亮相,如果在柴行厅演出成功,便能在评弹界走红。因而城隍庙的书场,自然成为评弹艺术交流的中心。

城隍庙内的茶室也是上海最早的商业交易活动场所。清同治八年(1870年)正月,上海知县叶廷眷《告示》称:在罗神殿旁茶室里,男女混杂在一起吃茶谈珠宝生意,有渎神明,之极,要严厉惩处。这是上海第一个茶室专业交易市场,至光绪年间,前、后四美轩分别形成古玩与翡翠交易市场。

湖心亭的茶客很多是爱喝早茶的,他们常常一大清早就来到湖心亭临窗而坐,在品茗的同时,可饱览豫园秀色。当年湖心亭茶楼的楼上楼下,都有内堂、外堂的区分,价格也不一样。楼上的内堂供应每位客人一壶茶,外堂和楼下一样,可以两人合用一壶,楼上为雅座,取资不分内外堂,一律为上午70文,下午120文。而城隍庙其他茶馆,上好的龙井茶,每壶售价仅五十余文,茶质差些的,不过三四十文一壶。湖心亭茶楼的茶质在当时就算是贵的,在湖心亭喝茶品茗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湖心亭茶楼的茶客里,颇多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一壶在手,彼此酬唱应和,吟诗作画,日久天长,湖心亭渐渐成为老城厢内最有雅趣的茶楼。以《海上繁华梦》著称于世的清末民初上海著名作家笔名为“海上漱石生”的孙玉声家居南市,离城隍庙不远。他经常去湖心亭憩息品茗。当年大世界的创办者黄楚九也最喜欢邀约几个朋友到湖心亭临窗而坐边品茶边赏景,一起说古论今,谈文作诗,商酌事宜。

民国十三年(1924年),城隍庙大殿毁于一场大火,并波及九曲桥木栏杆,当时的邑庙董事会重建大殿时,将原先石木结构的九曲桥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茶楼业主刘存厚利用这一契机,在湖心亭后加建了一座方形茶屋,后来又加建了楼上的两翼小楼,也是飞檐翘角,黛瓦粉墙,与原来的湖心亭混为一体,使茶楼上下增加了120余平方米的面积,生意更为兴隆。

当年,还常有一批批民间江南丝竹高手汇集在老城隍庙著名茶楼一春风得意楼交流演奏技艺,自娱自乐,为茶客助兴,成为老城隍庙茶楼的特色之一。这支乐队早期称为“云雾国乐社”,后来更名为“合众乐社”。

抗日战争期间,城隍庙一带辟为难民区,后又被日军占领,城隍庙内茶室大都倒闭,湖心亭茶楼也一度停业。抗战胜利后,城隍庙市场又兴旺起来,湖心亭茶楼又茶客盈门。但大部分茶馆已没有了昔日风采,成为流氓吃讲座、殴斗、讲斤头、摆丹老、拆姘头、包讨债等的场所,一片乌烟瘴气。

新中国成立后,宛在轩茶楼由公私合营改为国营,更名为湖心亭茶楼,除此之外,尚存东楼、得意楼、乐阆圃、崇记里园、协记里园等6家茶室,得意楼一度成为旧塑料交易市场。期间,茶楼生意空前萧条,民乐队被迫停止活动,湖心亭茶楼也一度更名为“工农兵茶室”,至1972年豫园商场建立时,偌大的城隍庙内仅剩湖心亭一家茶室。

黄金荣和“元宝茶”

1982年,湖心亭茶楼按历史原样全面整修,保持飞檐花窗的三亭连体结构,室内装饰以至桌椅、器皿、茶具均按传统形式设置,竣工后的湖心亭整新如旧,依然一派古风古貌,高悬的茶旗似在招唤八方来客,成为海内外游客休憩、揽胜的绝妙佳处。

茶艺场景布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 中式茶楼设计 现状与发展

引言

茶道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国古老的生活艺术,也是一种休闲文化生活,中式茶楼是中式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茶的清香、高雅与中国的民族特性相结合,成为刻画“中国”的重要形象。在茶楼的设计中以中国五千年古老传统文化为背景,运用我国传统装饰元素的设计进行整合,成为了一个适合联系感情和交流信息的理想场所,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放松,可以感受到都市中的安宁与恬静。

中式茶楼装饰设计是中国人对喝茶环境的一种历史情结,中式茶楼装饰设计能够提升人们对茶楼空间的审美,也是现代休闲娱乐的价值体现。茶楼不再只是无拘无束畅饮的场所,而逐渐成为放松紧张心情,排遣压力的世外桃源。

1 中式茶楼的现状

茶楼是当今社会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在茶楼的众多类型中,中式茶楼是其中的主流之一。中式茶楼装饰设计当今的前途如何?在当今国内的大、中型城市中都会有一定数量中式装修风格的茶楼。由此可见,中式茶楼受欢迎的程度。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境内茶馆至少有30万家,包括各类型的茶馆、茶艺馆、茶坊、茶园、茶室、茶社、茶楼等。他们大致分为清茶馆、荤茶馆和花茶馆三大类。清茶馆是只卖茶不售食的,是品茶及欣赏茶艺表演的最佳场所。而荤茶馆则不同,饭、酒、茶兼经营,我们习惯称之为广式茶楼,也可以称之为茶餐厅。花茶馆和上两种完全不相同,除了喝茶之外,还提供桑拿、足道等定期文化品味、商业价值和社会功能等。

2 中式茶楼装饰设计的前景与发展

2.1 中式茶楼装饰设计的前景

在当今中国的消费者对中式茶楼的印象几乎都是:安静、典雅、复古等。由此可见,中式茶楼装饰设计大有市场。中式茶楼装修不仅仅是美学作品,而且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延续。

在中式茶楼装修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点、佛教文化、美术作品、茶文化等融为一体,让中式茶楼看起来更有内涵。今后中式茶楼装饰设计还应从传统走向多元化和现代个性化风格发展。

2.2 中式茶楼装饰设计的发展

中式茶楼设计风格,着重表现传统历史、文化纵深感。在这种气氛中,可以看到中式文化意蕴。它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符合优雅文人的气质,综合了浮躁的个性,有利于现代人修身养性。茶楼需要一个舒适、典雅的饮茶环境,才能赢得顾客,也才可以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当今中式茶楼装饰设计还应注重发展更新设计理念和营造新的氛围。

2.2.1 更新设计理念

(1)新的装饰设计理念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茶楼设计上应多为顾客着想,每一个细节都要充分考虑客人的喜好,不应只埋头设计、闭门造车,而不结合实际。只有充分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才能吸引到更多的顾客。(2)在设计前期,茶楼位置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好的位置对经营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还应考虑茶楼装饰设计的规模和针对的顾客类型,并将这些因素与设计师充分进行交流,从而确定合适的设计方案。(3)茶楼装修效果上,不要一味地追求奢华,应当以简单大方为主,茶楼主要针对的是悠闲者,是为他们提供享受休息的地方,所以应当将重点放在环境典雅上面。

2.2.2 营造新的气氛

(1)茶楼是休闲、放松的场所,就需要舒适、轻松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在此抒发感情和尽情地享受亲朋好友间聚会带来的快乐和茶叶散发出来的气氛。在那里可以领略到不同的风情,或是典雅、或是古韵、或是雅致。(2)在营造新的气氛中,可以运用茶楼相关的风水布局,稍作调整就会收到更好的经营效果。

结语

随着当今城市生活快速发展,中国茶文化运用在中式茶楼设计上,使这些传统元素在满足中式茶楼设计功能的基础上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体现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品质融入到中式茶楼装饰设计之中,必定会使设计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装饰元素是极为丰富的,既有统一的风格特征,又各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整体统一布局变化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贺益娥,李赛君,严重君.湖南茶馆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考.《茶叶通讯》,2006年01期.

茶艺场景布置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馆形态 艺术对农 实践先行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广大农村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角色的构成和比例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农广播应与时俱进,针对农村的不同群体进一步设置更加细化的节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地市级电台很少有专门针对农村所设立的对农广播频率,很多农业节目还是存在于综合广播中,节目内容因为要照顾所有的农村听众而不能做到类型化。

纵观一些传统的对农广播节目,大部分还是介绍一些相关的农业政策、农资信息、种植、养殖或者致富经验,这样的对农节目缺乏趣味性和娱乐元素,直白的教化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收听需求。南阳人民广播电台对农娱乐节目《春来茶馆》,以茶馆的形态在“三农”内容中揉进娱乐元素,以艺术的形式创新对农节目的新架构,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成为南阳当地乃至周边湖北的襄阳等外省广大地区农民心目中的品牌栏目。

作为《春来茶馆》节目的主创之一,我个人觉得,《春来茶馆》应该说在全国广播界的对农节目中做到了三个首创:第一,在对农主体受众和主题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首创“三农”内容和文艺内容相揉和的形式,以茶馆的形式使节目立体化,以“老板娘”和“店小二”的角色扮演来传递资讯,服务“三农”。第二,在节目中以茶馆情景剧的形式来演绎农村新变化、农村新课堂中模拟老师(农业专家)、学生(提问题的农民)课堂互动,生动形象地解决养殖、种植等农事问题。第三,模拟茶馆开门营业、中场转换、茶馆打烊之情景剧的形式作为节目的开篇、小栏目之间的转化和节目结尾。《春来茶馆》让对农服务内容以艺术的形式使单一的“三农”内容生动化、多样化,充分运用艺术化的构思让听众来享受这个节目并慢慢受其熏染,好听,耐听,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根据《春来茶馆》几年的运行,我觉得该节目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目设置艺术化。

茶馆在河南南阳有着悠久的历史。3000多个茶馆遍布城乡,“有什么事到茶馆”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阳石桥的田汉茶社和始于北魏、兴于唐宋、有一千余年历史的南阳邓州茶馆,在当地老百姓心中享有极高的盛誉。节目以茶馆的形式出现,让当地农民倍感亲切,用当地听众的话说“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

从发挥广播的特点来说,诉诸听觉的节目要想吸引人,应多在艺术上下功夫。传统的我说你听的传播方式过于单一而影响传播效果。空中虚拟的茶馆节目形态用与众不同的场景设计,对直播室各种音效设备最大限度地综合使用,将广播的声音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节目名称艺术化。

“春”寓意希望的田野,代表农。茶馆是聊天的地方,代表节目的风格。而“春来茶馆”则取自于戏曲《沙家浜》,代表文艺内容。

三、节目提示艺术化。

在节目开始前有一个节目小提示,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换常变常新。举个例子:村头大喇叭响起来了,村长(使用当地方言的南阳小品演员党铁久扮演村长):“喂、喂,乡亲们、乡亲们,俺是村长,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春来茶馆》马上要开门营业了,赶紧走呀,抢个好位置去。”伴有乡亲们的吵闹声、说笑声、走路的嘈杂声等音效,就像一个微型的情景剧。然后接节目大片头。

四、节目片头、片尾艺术化。

节目片头用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音响资料开头,接着有茶馆开门声、倒茶声、小跑堂呼喊老板娘上场等声效。结尾有收工、打烊情景,就是一个微型的小品。

五、节目场景转化艺术化。

每个小栏目之间的转换都是老板娘和小二在精心地进行场景表演。

六、主持人形象艺术化。

角色定位(一)茶馆老板娘,语言定位:评书式。(二)店小二,语言定位:幽默诙谐的南阳本土方言。[1]老板娘在具有舞台效果的锣鼓声中出场,艺术地亮相顷刻间便把听众还未集中的收听意念收拢,形成节目的首次“聚合”效能。接着,老板娘一阵评书式的开场白:以平等的老乡身份,道出“茶馆”的内容:喝茶、聊天、听段子、学农技,气氛马上轻松起来,形成节目的二次“粘合”效能。而且中间有店小二插科打诨的帮腔应答,随着节目艺术性的推进,听众在没有收听负担的轻松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农事,节目的长久“吸纳”效能便形成了。

七、农事专家团队出场艺术化。

专家团队在节目开始以老板娘介绍,配着出场音乐依次登场亮相,每个专家根据自身的特点都有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比如养殖专家会在鸡鸭鹅叫声中出场说“可爱的小东西们,有我某某在,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来”;种植专家会在麦浪滚滚的歌曲声中出场说“南阳,中州粮仓,我某某,为农业丰收保驾护航”,再配以合适的音效,也俨然是一个情景剧。

八、节目内容艺术化。

将相对枯燥的科教内容进行艺术化改造,即通过戏剧化、 娱乐化、故事化来完成节目形态。

(一)节目开始用锣鼓齐响、鞭炮齐鸣的音效烘托出茶馆的热闹氛围,然后店小二喊“挂对联喽”。对联内容根据季节、时令、天气、新农村新变化等每期都有所区别。对联可以是听众电话直接参与,也可以是事先录制好的,可以以快板、说书的形式出现。

(二)天气预报形式艺术化。 天气预报的小片头是店小二用南阳当地的大调曲的形式唱出来的,内容是连线气象局播报人员,老板娘和小二会以聊天的形式和气象局播报人员共同播报天气。

(三)农事提醒形式艺术化。农事提醒是根据季节、时令等,用评书、快板和南阳当地农民耳熟能详的河南坠子、鼓儿哼等曲艺形式录制而成。

(四)致富典型用故事形式播讲。茶馆致富角环节,老板娘用讲故事的口吻和插科打诨的看似东拉西扯实际是用疑问的方式推动故事前行的店小二一唱一和地讲述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致富典型。有时根据情节的需要,两个人还进行角色的演绎,加以适当音效的运用,非常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

(五)“三农”内容和文艺元素巧妙融合。栏目由传统的30分钟单元扩展为90分钟,每期节目根据对农内容严格选取文艺内容,使其巧妙地融合成整体,力避两种内容脱节的老对农套路。比如,对农内容是养猪致富的,文艺内容就选取河南曲剧《小两口卖猪》;对农内容是反映婆媳关系的,文艺内容就选取《周末的烦恼》这样的小品;对农内容是介绍外出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的,就选取《打工奇遇》这类小品等。内容不是生搬硬套,是经过老板娘和店小二的串联语艺术地过渡。两种内容的结合减轻了对农节目语言的乏味,在轻松中提高了节目的接收度,增强了对农节目的可听性,照顾到了农民受众的不同群体。

(六)像“农村新课堂”这样的子栏目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植、养殖的科教解说,而是把“农村新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进行体验式的现场互动,专家会针对某一个问题现场分析、解答,农民可以现场提问,有时还有辩驳和争论。这个时候,茶馆的老板娘和小二会现场同行,进行实况录音,除了为专家和农民牵线搭桥外,会积极地以角色的形式加入到“讲课”中,适当地插科打挥,诙谐幽默地调节气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七)政府颁布的一些惠农政策,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们当然更是用快板、说唱的形式来做宣传。[2]

娱乐对农、艺术对农、茶馆结构,很显然是一种新的对农广播形式,它是新形势下广播节目的新实践。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展一直延续着实践先行的规律,其节目的发展更是跨越式的。因此,中广协近期在政府奖评奖中把对农广播节目定为形式不限、时间不限,其探索的意味相当明显。南阳电台《春来茶馆》栏目正包含着这种探索的有益实践。今年,我们的《春来茶馆》节目也将有资格参加优秀节目的评选,原先在参评时定位到底是对农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的尴尬将不复存在。

运行六年来,这个空中虚拟的茶馆,[3]已成为当地农民朋友午后必“去”的休闲场所。大批的“茶客”被“茶馆”的氛围所感染,相继组建了许多“茶馆听评会”、“联谊会”。随着节目进村入镇现场直播,其感染力日益增强,有两个乡镇相继注册了“田汉茶馆”、“老舍茶馆”等真正的实体茶馆。它植根于乡镇文化大院,以休闲娱乐为主,并与广播“茶馆”空中对接,每天午后组织前来喝茶娱乐的村民定时收听节目,并收集村民有关种养加和娱乐方面的相关需求,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节目更具针对性。这种虚拟茶馆与实体茶馆进行的空中对接,是在农民受众被感染、被吸纳的自主意识中完成的,它也许正是今天对农广播节目以受众为第一需要的一种体现吧。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