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护理的意义

康复护理的意义

康复护理的意义

康复护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教育;肺源性心脏病;多种形式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同时此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病程时间较长,并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现象[1]。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在院进行治疗对患者而言不具有现实性,所以应对其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实际状况,在出院之后可以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于护理,同时不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该研究对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采用康复护理教育的意义极其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均在4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11.2)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均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11.8)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研究对象则采用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如下。

1.2.1交流指导①普及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人员会因为反复住院而对自身疾病预后产生焦虑现象,同时还会担心经济状况,加重自身的病情。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并讲解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检查的主要目的,并耐心解答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疑问,从而消除其疑虑。②针对模式。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同时久治不愈,因此患有此病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悲观、焦躁、不安以及不合作等相关不良情绪。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疏导。③连续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大部分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主要特质则是由气愤直至认可,同时使病情逐渐有所恢复或者达到恶化现象[2]。患者在过渡期或者认可期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对教育人员形成一种依赖感,行为会产生被动以及退化表现,而教育人员应通过此时期详细讲解休息的主要意义。在患者的恢复期中,当患者未产生自觉憋喘,可以实行自理。④扩张模式。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教育的范围,对研究对象的家属予以教育,并告知其如何对患者实行照顾。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有此病的人员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指导如何正确的用药、休息、复诊等。此外,还应指导怎样进行呼吸以及戒烟训练。经教育之后,有助于肺功能的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⑤小组开会模式。为了防止康复护理教育不充分或者护理实践不足,应将病情存在一致性的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⑥集体聚会模式。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义诊以及查体,并对肺源性心脏病和相关保健问题进行沟通以及交流。⑦面对面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实际状况、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和其实行相应的沟通,有助于对病情的观察,从而对其自身的病情予以相应的评估。当产生未解决完的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再次探究,并找出产生原因,并重新编制护理计划并实行。

1.2.2文字宣传①宣传栏模式。还应组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并介绍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例如怎样对呼吸进行免疫调节、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吸氧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吸氧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等。②报刊以及手册模式。向发放相关科普性报刊以及手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的指导。

1.3观察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教育效果进行比较,其护理效果内容包含: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自身保健能力以及遵医嘱行为[3]。

1.4统计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则选择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来进行表示,检验则选择χ2以及t值,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护理教育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8例(97.78%),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5例(94.44%),自身保健能力的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2例(91.11%),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3例(92.22%),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患者例数为71例(78.89%),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8例(75.56%),自身保健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72例(80%),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5例(72.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78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8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62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12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16例,满意度为82.22%,两组患者经对比,以χ2=8.100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是通过心理、社会-经济以及生物等相关原因和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一种态度。当患病时,医务人员仅仅只是协助患者将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而康复教育则能够很好地使患者在机体、心理以及情绪等方面获取良好的状态。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程度有所重视,然而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员则为教育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育人员需要采用多样性教育方法,并利用患者可以听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示范以及讲解,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愉快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与此同时还充分了解疾病的预防,并将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自身的保健能力水平,逐渐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实现健康的目的。患者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贯穿其中[5]。教育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帮助,获取了患者对自身的信任,有助于护患以及医患关系的创建,同时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在无形中积累了一定无形资产。实践则证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效果而非形式。同时教育则是因人而异,在对其进行共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入个性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方面,同时还应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保护以及控制的目的,以此来达到康复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肺源性心脏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入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尚艳华.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64-65.

[2]刘晓萍,李鸿妍.中医循证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2-123.

[3]曾淑媛.个性化护理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34-236.

[4]黄琼霞,邓玉芳,何莉衍,等.氨溴索、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1-122.

康复护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方法:回顾性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临床资料。

结果:两组护理30d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65.31±10.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29±11.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上下患肢肌力分级,以此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18-02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该症具有起病急、病程进展快、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并影响预后生活质量。由于术后易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术后给予早期康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为此本文将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69例,女39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3±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经CT或核磁共振确诊。出血病灶部位:脑叶出血42例,基底节出血55例,丘脑出血11例,出血量30~95ml,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护理中,按照患者意愿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灶部位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48h后,在此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

1.3观察指标。30d后,应用Barthel指数评分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及上下患肢肌力分级。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查,P

2结果

康复护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68例,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护理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康复组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脑血管疾病;偏瘫;肢体功能

50%~70%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成功后会出现失语、偏瘫等严重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均造成了不良影响[1]。为观察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本文对68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68例,按照双盲法分为康复组与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60.11±8.34)岁。康复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60.16±8.0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偏瘫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保持病房环境、降压护理、止血护理、预防颅内压护理等。康复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①护理:如患者神志清楚,第2天可引导患者使用坐位进行康复训练,从左右摇头开始,如患者无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现象,7d内可引导患者坐直,患者坐位时膝关节可保持90°,把双脚平放到地面上,保持患者肢体有良好姿势,从而预防关节畸形、萎缩、挛缩等症状。②被动运动:抢救治疗后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被动护理干预,按照局部活动及活动顺序等依次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运动幅度要从小到大,2~3次/d,患者活动程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疼痛为宜,引导患者膝关节、髋关节轻微伸展、屈伸等。③主动运动: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从简单到困难、从单纯关节到全部肢体开始运动,对无法下床的患者要辅助其进行肩关节外展,并相应地伸展肘关节、外展肘关节、握拳、腕关节、伸掌等,患者下肢进行内旋及屈伸动作,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有效带动患肢,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锻炼。④语言康复护理:使用刺激疗法或者经典疗法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观察指标:经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前后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40分说明患者大部分生活均无法自理[2]。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上肢、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使用田敏偏瘫运动恢复法进行评定。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4.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护理前后两组上下肢运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康复护理干预能诱导患者肢体进行被动及主动运动,还能及时抑制患者肌张力的异常增高,保证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能力得到有效恢复。有学者指出,患者抢救后7d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会最大限度促使机体能力得到恢复,对减少致残率有良好效果[4,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进行语言刺激,并有效提高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主动性,为患者后期及时康复提供良好基础。本研究说明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钟翠莲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对改善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运用在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干预中可帮助患者肢体功能及时恢复,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在临床上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2.

[2]周海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0,31(9):1108-1109.

[3]范燕娜.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4]张亚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137-139.

康复护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脑梗死 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 常规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近期预后

后遗症是脑梗死患者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1]。研究指出,给予脑梗死患者系统而规范的康复训练对于促进其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既往临床所用的常规康复护理以护士为主,脑梗死患者处于被动接受,使其缺乏足够的参与积极性而导致康复效果不佳。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是充分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以及患者实际情况所实施的一种康复护理策略[3]。将其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是否可以促使其获益最大化尚需临床研究证实,故本次研究选取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对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9~70岁,平均(58.40±3.45)岁;起病时间1.5~20.0 h,平均(5.64±1.26)h;临床分型:全前循环梗死31例、部分前循环梗死14例、后循环梗死5例。观察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7~70岁,平均(58.33±3.57)岁;起病时间1.0~20.0 h,平均(5.60±1.30)h;临床分型:全前循环梗死30例、部分前循环梗死15例、后循环梗死5例。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2)首次发病且起病时间≤24 h;(3)病情稳定,具备一定活动能力;(4)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植物生存状态;(2)近6个月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3)肾功能不全失代偿、心肺功能障碍;(4)已经出现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5)预期无法完成6个月的康复护理。

方法:两组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康复护理。⑴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由责任护士按照科室制定的脑梗死康复护理常规执行康复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指导、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个人卫生指导、用药指导、康复锻炼等。⑵观察组采取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1)心理康复护理:否认期时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分析病情,告知目前拥有的有利条件,借助支持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增强患者适应性行为。抑郁期时对于认知功能损伤较为严重的患者重点关注并反复讲解康复方案内容,邀请家属参与护理并予以心理支持。被动依赖期由责任护士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促使患者不适应行为去习惯化,产生全新的适应行为。适应期责任护士和家属予以患者持续不间断的鼓励,继续按照正确的方式康复锻炼,力争恢复最佳功能状态。(2)阶段性功能康复:a.急性期:处于急性期时由责任护士及患者家属协助患者开展床上被动及主动锻炼,促进肌力恢复。具备一定活动能力后引导患者主动开展肢体和关节的康复锻炼并加入精细动作,逐一完成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部、膝部、肩部、脚踝的抗痉挛训练、坐立位转换-立位三级平衡训练。b.恢复期:包括手、脚、腿、腰、嘴和脑等运动锻炼方法,责任护士逐一传授给患者及家属,敦促患者循序渐进的训练,患者家属从旁协助及监督,运动强度及时间根据患者实际而定。c.后遗症期:在后遗症期康复锻炼以后遗症的对症康复、日常活动能力、户外锻炼为主,各个并发症的康复锻炼方案由康复治疗师拟定,责任护士落实。叮嘱患者利用患侧肢体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如洗漱、梳头、上下楼梯等。户外锻炼以散步为主,纠正患者错误步态,每天坚持不懈练习以过渡至拄拐仗独立进行,最终实现不借助外力自行散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及近期预后。(1)利用NIHSS测定,总分为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2)利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测定,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3)近期预后利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具体评分标准如下:5分为恢复良好、4分为轻度残疾、3分为重度残疾、2分为植物生存、1分为死亡。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护理前NIHSS、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轻度残疾率及重度残疾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近期预后比较[n(%)]

讨论脑梗死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脑部病变之一,为脑组织血供障碍所致[5]。随着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技术的广泛应用,脑梗死死亡率大幅降低[6]。然而,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于起苹等研究证实[7],护理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均较护理前降低,Barthel指数均较护理前升高,并且组间比较提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NIHSS、Barthel指数均较本组护理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所得结果与已有研究相吻合,但与之不同的是本次研究还探讨了两组患者近期预后差异,结果表明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更有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原因在于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则是围绕患者实际情况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充分贯彻了“以患者微服务中心”的工作原则,患者接受及认可程度更高[8]。

综上所述,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广阔的推广使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吴国艳,龙燕,马丽,等.康复专科护理训练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7):1619-1620.

[2]王坤,李雅薇,王玉龙.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8):949-953.

[3]王立娟,张立晓.基于个体化的分阶段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康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7):3219-3222.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5] Noma K,Higashi Y.Cilostazol for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8,19(15):1719-1726.

[6]傅娜.早期康复训练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7):1604-1605.

康复护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康复护理;颅脑损伤;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202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部分患者虽救治成功, 但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给个人及家庭都造成较大负担, 采用有效方式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院将康复护理应用到颅脑损伤患者中, 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行康复护理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 并选择同期另56例未实行康复护理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29例, 女27例;年龄41~73岁, 平均年龄(55.39±5.87)岁;脑挫裂伤26例, 硬膜下血肿9例, 硬膜外血肿21例;手术治疗22例, 保守治疗34例。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6例;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6.18±6.27)岁;脑挫裂伤28例, 硬膜下血肿10例, 硬膜外血肿18例;手术治疗21例, 保守治疗35例。所有患者均经CT及MRI等检查确诊,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和意识障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排除恶性肿瘤、严重心脏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仅实行常规护理, 包括严密观察病情、口腔护理、心理疏导等, 并由普外科护理人员指导其进行饮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训练。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由康复科护理人员给予康复护理, 具体包括:①心理康复护理: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意识恢复后由于肢体功能障碍等原因, 会出现焦虑、急躁、恐惧、失望等情绪, 护理人员除及时告知病情外, 还应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并向其讲解康复护理对此种情况的护理效果, 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促进其配合;鼓励家属多陪伴和安慰患者, 使其感受到充分的支持, 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②运动康复护理:协助患者根据自身舒适度选择, 并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和皮肤按摩, 防止压疮、深部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训练, 如翻身、自我移动、自主变化坐卧位等;根据肢体恢复情况逐渐指导患者进行坐、立、重心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肢体运动;所有运动均循序渐进进行, 以患者耐受为宜。③语言康复护理:先进行单字训练, 护理人员每说一个字, 都让患者重复, 并配备图画, 以指字复述的方法进行发音训练, 后根据语言恢复情况, 指导其与家属进行沟通、交谈。④认知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 向其播放其喜爱的、较为柔和的音乐, 指导家属与其进行交流, 提高其觉醒能力;患者意识恢复后, 即进行记忆和思维能力训练, 如摆放生活用品, 让患者记住数量和摆放位置、顺序, 让患者自主对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分类和排列, 最终训练其自主计算能力、自主推理以及逻辑能力, 从而让其逐渐单独完成日常生活中更衣、大小便训练、洗漱等。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为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1]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代表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2]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3]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较高于对照组,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通常病情复杂多变, 可导致机体多个器官功能出现障碍, 不但造成患者在生理上出现诸多不便, 同时对其心理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给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临床研究证实[4], 对颅脑损伤患者实行康复护理,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颅脑损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此期脑细胞功能处于不应答状态, 但部分神经元具有一定的可塑性[5],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促通作用下, 受损的脑组织功能可发生代偿或重组, 从而达到恢复的目的。本研究实施的康复护理包含了心理、运动、语言和认知4个部分, 其中心理康复护理可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和增加对护理的配合度;运动康复护理可刺激皮肤浅表和肌肉、肌腱的感受器, 并向其传递良性刺激, 使破坏的运动反射重新建立;语言康复护理和认知康复护理能有效的调动大脑皮质的内在潜力, 纠正其抑制状态, 使脑组织氧供得以改善, 从而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 使处于可逆状态的脑细胞功能得以恢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康复护理可有效的促进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临床可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锦霞, 章灵芝, 苏燕, 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32):118-120.

[2] 韩瑜, 高韧, 徐增良.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6): 877-879.

[3] 李英杰.早期系统康复护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及认知功能恢复效果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7):101-102.

[4] 颜凤华, 方响琴.颅脑损伤病人康复治疗中应用康复指导性训练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2):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