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是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该专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面向各级、各类康复医疗保健机构从事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治疗等基本工作。

2山东省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调研结果看,山东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仍沿袭传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分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多是考虑到现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师资结构、水平以及节约教学成本。该模式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技能标准不规范、校企合作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差,需要在工作后的1~3个月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学生毕业后实践经验不足、技术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无法胜任企业岗位工作[2]。因此,加快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和研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紧迫且必要的。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实践环境、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3]。

3.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一线岗位需求,本研究将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康复治疗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技术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学中分科学习、分科结业的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彻底改变理实教学内容二元割裂的状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合理分解成若干单元或模块,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3.3师资队伍

目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理实教师两极分化的突出问题,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实践指导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指导能力强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应坚持优化结构、整体发展的建设思路,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积极开展说课、讲课、技能比赛等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2)加强师资培训,安排专业理论教师到康复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专业理论学习;(3)推行理实教师搭配的主副带形式,实行不同教学课题理实教师主副带轮换制,做到理实结合、优势互补;(4)有计划地培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使其通过技能鉴定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5)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弥补师资的不足;(6)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康复治疗师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4教学资源

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有与专业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传统教学资源形式单一,且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不高,很难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及职业素养为核心。努力开发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学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遵循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认知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2)实用性。以职业为本位、能力为标准,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3)应用性。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信息检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合理性。坚持“够用”原则,尽量减少认识性、验证性的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比重,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3.5教学实践环境

尽量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场所,必须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配置,实践教学环境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符合模块化教学要求,保证教学时各教学区域互不影响;(2)具有完整的康复实训中心及配套设备,如康复功能评定实训室、运动疗法实训室、作业疗法实训室、言语实训室、物理因子实训室、中国传统康复实训室等;(3)具有一体化教室,配备多媒体、实物展台、模型、挂图等。3.6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以场所装备技术配置为核心内容,满足全真或高仿真职业素质训导、技能训练、生产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要求,是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重要实践场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质量,在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3.7考核评价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考核评价主要方法如下:(1)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三方共同考核;(2)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且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3)考试内容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4)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等。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应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加强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联系,注重在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提升技能水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技能实习实训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不匹配的问题,减少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康复实践技能,在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疾病康复等核心课程中,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情境,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2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

基于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对康复治疗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进行筛选、分解、归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课题或项目内容,建立校内外康复专业实训基地,以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4.2.1校内教学实践方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思想,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启发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岗位能力和社会能力。4.2.2校外生产实践积极推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4],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加强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选择一些管理好、技术水平高、效益好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签订长期的工学交替合同,保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实践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力求做到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工学交替可分两阶段进行:(1)在大部分专业课程完成后,把学生分配到教学实习基地,采用“师带徒”的方式[5],进行为期半年的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使其获得大量康复治疗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后续学习时理论联系实践,便于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2)在专业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训教学完成后,再把学生分配到实习医院进行综合课题实践,达到顶岗实习要求,并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掌握康复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整个学习过程按照“2.5+0.5+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4+1”教学模式。

4.3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与行业专家进行充分交流,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工作岗位的任务和内容开发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互派教师进行授课[6],统一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实现双元育人、交互授课、岗前成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典型病例作为实训总课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并将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相关核心技术作为子课题合理融入实习实训各个环节中,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顶岗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优秀带教教师的综合实训课题培训,努力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毕业前能够根据患者需求和功能障碍特点,明确康复治疗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且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最后由学校和相关医院专家对每位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质量评价,并给出评价报告,以此作为考核学生能否顶岗的主要依据。学生根据质量评价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形成个人质量分析总结报告,并在后续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学校应委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单位跟踪指导,直至完全具备从事顶岗工作的能力,确保学生顺利从事岗位工作。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与医学知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掌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即在掌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与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与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掌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与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与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与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准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社区康复模式与社区康复医学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我国目前采用的社区康复模式有以下几种:1)世界卫生组织模式: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依靠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及上级医疗系统,建立社区康复网,通过残疾人、病人家属和社区康复协调员,采用简单、实用、有效和经济的康复措施。2)社区服务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是将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服务系列,为残疾人、老年人及生活能力有限的人提供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如开办福利工厂、敬老院、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和康复站等社区康复机构。3)家庭病床模式:主要由社区卫生部门和医疗康复机构负责。对社区康复对象在家庭(如家庭病床)进行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和康复服务。4)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主要由民政部门与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康复组织负责。专门为特殊类型的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如残疾儿童社区康复中心,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社区康复站,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院等。可见,除外社区服务模式,其他三种康复模式都需要以社区卫生机构为依托,这必将需要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的相关技术力量,也必将加大社区卫生机构对社区康复医学人才的需求。据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定,我国将逐步建成约1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自不待言[4]。

关于本科社区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根据社区康复的概念、性质、主旨、主要领域和社区康复中医疗康复的主要工作内容,侧重适合社区康复的“适宜技术”,拟定如下医学院校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社区康复方向)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富有实践能力和社区工作能力,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熟悉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康复治疗师,毕业后能够从事综合医院、各类民政福利性医疗机构、残联、特别是社区卫生机构的康复治疗、残疾预防、保健、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弹性学制最长不得超过七年)。

3选修课程

社区卫生管理学、社区护理学。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内容

近几年,康复医学发展迅速,为相关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教学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专业素水平与素质,各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大康、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 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1.1明确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单位为康复或者有关的机构,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其职责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工程、言语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提高其身体功能,缩短康复时间。在培养人才时目标应当是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运用传统及现代的康复治疗操作技能,适应能力良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以在各类各级的保健机构与康复医疗机构担任康复治疗工作的人才。

1.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和教师应致力于高级康复治疗人才从培养,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在设置课堂体系与教学内容时,要以各种康复训练方法与康复治疗技能为中心,同时也要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与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具体而言,在设置课程时,除了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外,还要安排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心理学、药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职业基础课,针灸推拿治疗学、针灸推拿基础学、临床康复学、运动疗法学、言语治疗学、作业疗法学、康复评定学等职业技能课,社会康复学、营养与保健等职业选修课,公选课以及职业技能培训。

1.3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改革,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还没有编制统一的教材,所以学校可根据该专业的人才标准、培养目标、岗位任务等明确教学要求与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并且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编写实验指导丛书与专业教材,实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育。

2 合理优化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就是为了选出最适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就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认证、职业技能与学历教育三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PBL教学法、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和病案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该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原则,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校应当以实训室为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主要场所,认真修改真实康复医学病案,使其可作为标准化教学病案使用。教师在病案展示环节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临床情境,向其讲授理论知识,并在临床情境中进行模拟,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患者或医护人员,展示出整个康复治疗过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展开教学。康复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学生除了要对传统医学知识加以了解,还要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实时动态与发展情况。因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索和下载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要对传统的考试方法与考核制度加以改革,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了笔试外,还要引入角色扮演、并按分析、口试等综合考核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首先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实践性充分体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实践课时,增大其与理论课的比例。其次要在校内实验基地上加大投入。不仅要设立传统康复疗法实验室、理疗实验室、康复工程实验室、言语治疗实验室、作业疗法实验室与运动疗法实验室,还要配备电脑腰牵引床、电脑颈牵引仪、言语训练卡片、康复心理测试系列、简易上肢功能评价器、各种助行器和拐杖、肘关节牵引椅、胸背部矫正运动器、多电动理疗床、下肢康复训练器、髋关节旋转训练器、股四头肌训练椅、成套哑铃、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手指肌力训练、康复用电动跑台、平衡训练踏板系列、模拟作业工具、认知图形插板、作业训练器、腕部功能训练器、手指阶梯和升降式OT桌等康复实验设备,确保学生有效展开校内实训。最后要加强建设校外实习与见习基地。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良好的职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和市内或者省内的康复医疗机构相联系,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造条件供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与见习,使其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当加强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入手,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力平,刘畅格,徐冬青,等.运动康复治疗技术模拟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43-145.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康复专业 培养模式

一、康复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党的十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要求,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与终身培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鲁昕部长[1]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随着国家和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招生政策的变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努力探索建设职业教育“立交桥”。因此,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尤其针对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及统招三校生生源,各地区都有相应政策支持改革。

二、康复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建构

1.充分了解康复专业中高职学生基本情况

在通过康复专业各中高职学校或学生以问卷、座谈、走访等方式,充分调研该专业中高职学生学习就业情况,充分分析该专业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习惯、及对职业的认知、个人需求等因素。为康复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设置开展提供依据素材。

2.康复专业中高职的主要衔接模式

2.1在招生方面的衔接,为学生在职业技能技术的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职业教育学院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开展和延续,中高职在招生模式上进行了多种方法衔接。如:高职自主单考、单招模式[2],充分利用高职单独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高职衔接。学历直通制模式:是高职院校内部或中高职校际间联合合作实现衔接。对口专业学分互认模式:通过建立中职与高职院校协作的学习学分累计和统一课程标准实现衔接。

2.在管理上的衔接,整合各中高职学校内职业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办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对学生进行遴选方面,为保持较高质量生源,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按照“专业水平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优胜劣汰”晋升入学的思路进行。

3.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与康复医院、社会福利院、残联等多方校企合作机制模式,以教学医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创建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配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将教育教学与康复临床实践、康复技术服务结合,并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2制定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康复专业高职高专院校遵循以“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牢固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较好自我调节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综合素养较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

4.康复专业的教学开展模式

4.1现阶段康复专业的教学模式

在结合康复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的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自身特点,以能力为本位,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文化基础,同时强调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实行多种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途径,尽力量争取实现“因材施教”“个体特色化”教学模式。

4.2康复专业所开设课程

在康复专业的中高职的课程衔接上,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有较系统设计方案。理论课程方面强调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并以“学以致用”为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方面强调对康复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知识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方面强化康复治疗专业技术实践操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技巧。综合课程方面则根据市场化需求优选配置,适当设置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社科、基础科研方法等课程,从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各课程之间注重联系性和相关性衔接。主要开设的课程以基础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和综合职业课程三个方面的课程为主。

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医学影像学、临床疾病概要等

专业课程:康复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肌肉骨骼康复技术、神经康复技术等课程。

综合课程:通识课程(英语、计算机、语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场安全与健康、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

3.康复专业的实训基地和实训项目

在实训室组建和实训项目的设定,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1、根据职业执行过程中所需临床技能操作的要求,进行日常人才培养。主要以实作动手性较强的教学特点,课堂操作实训与行业见习实训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考核环节,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毕业实习实践操作,由校企合作单位联合校内指导老师统一管理完成。毕业实行综合评比得分,对专业性的技能技术掌握的要求较高,即对康复评定技术、运动疗法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常见疾病康复等有一定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康复专业培养学生的证书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等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必要的上岗资格证书。针对高职高专强调实行“多证书”制度的特性,和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要求。康复专业也提出“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双证结合。进一步实行“多证”就业指导方针政策。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康复专业中高职教育实现“多证书兼备”是实用型人才在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和综合素养的着实体现和证明。[1]

三、康复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领域

康复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专科医院如儿童医院或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或脑科医院,以及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治疗岗位、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康复保健机构等。民政、残联康复服务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2]

四、康复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成效

中高职衔接为康复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较好的途径。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为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延续,提供了实际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为康复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康复职业技能的完全掌握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中高职衔接为校企合作更持久,更系统化发展。医院等康复机构与专业院校配合开展教学实践,将使学生更适应职场环境;更多了解康复工作程序和康复服务对象,增加职场沟通交接机会。为就业后能很快适应职业角色的转变提供相对的适应期,从而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社会综合素养能力。在利用中高职衔接的平台,使学生对今后康复职业背景发展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认识更加准确。使学生在了解康复专业的服务范围、内容和形式,在空间认识上的局限被突破打开,减少职场执业陌生感,增加职场社会适应能力。中高职衔接的改革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带动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彦军.搭建“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中国远程教育.咨询,2O1O,(12)

[2] 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