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是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该专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面向各级、各类康复医疗保健机构从事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治疗等基本工作。

2山东省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调研结果看,山东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仍沿袭传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分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多是考虑到现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师资结构、水平以及节约教学成本。该模式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技能标准不规范、校企合作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差,需要在工作后的1~3个月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学生毕业后实践经验不足、技术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无法胜任企业岗位工作[2]。因此,加快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和研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紧迫且必要的。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实践环境、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3]。

3.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一线岗位需求,本研究将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康复治疗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技术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学中分科学习、分科结业的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彻底改变理实教学内容二元割裂的状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合理分解成若干单元或模块,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3.3师资队伍

目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理实教师两极分化的突出问题,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实践指导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指导能力强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应坚持优化结构、整体发展的建设思路,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积极开展说课、讲课、技能比赛等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2)加强师资培训,安排专业理论教师到康复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专业理论学习;(3)推行理实教师搭配的主副带形式,实行不同教学课题理实教师主副带轮换制,做到理实结合、优势互补;(4)有计划地培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使其通过技能鉴定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5)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弥补师资的不足;(6)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康复治疗师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4教学资源

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有与专业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传统教学资源形式单一,且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不高,很难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及职业素养为核心。努力开发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学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遵循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认知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2)实用性。以职业为本位、能力为标准,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3)应用性。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信息检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合理性。坚持“够用”原则,尽量减少认识性、验证性的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比重,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3.5教学实践环境

尽量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场所,必须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配置,实践教学环境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符合模块化教学要求,保证教学时各教学区域互不影响;(2)具有完整的康复实训中心及配套设备,如康复功能评定实训室、运动疗法实训室、作业疗法实训室、言语实训室、物理因子实训室、中国传统康复实训室等;(3)具有一体化教室,配备多媒体、实物展台、模型、挂图等。3.6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以场所装备技术配置为核心内容,满足全真或高仿真职业素质训导、技能训练、生产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要求,是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重要实践场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质量,在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3.7考核评价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考核评价主要方法如下:(1)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三方共同考核;(2)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且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3)考试内容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4)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等。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应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加强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联系,注重在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提升技能水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技能实习实训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不匹配的问题,减少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康复实践技能,在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疾病康复等核心课程中,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情境,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2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

基于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对康复治疗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进行筛选、分解、归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课题或项目内容,建立校内外康复专业实训基地,以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4.2.1校内教学实践方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思想,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启发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岗位能力和社会能力。4.2.2校外生产实践积极推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4],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加强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选择一些管理好、技术水平高、效益好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签订长期的工学交替合同,保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实践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力求做到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工学交替可分两阶段进行:(1)在大部分专业课程完成后,把学生分配到教学实习基地,采用“师带徒”的方式[5],进行为期半年的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使其获得大量康复治疗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后续学习时理论联系实践,便于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2)在专业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训教学完成后,再把学生分配到实习医院进行综合课题实践,达到顶岗实习要求,并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掌握康复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整个学习过程按照“2.5+0.5+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4+1”教学模式。

4.3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与行业专家进行充分交流,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工作岗位的任务和内容开发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互派教师进行授课[6],统一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实现双元育人、交互授课、岗前成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典型病例作为实训总课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并将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相关核心技术作为子课题合理融入实习实训各个环节中,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顶岗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优秀带教教师的综合实训课题培训,努力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毕业前能够根据患者需求和功能障碍特点,明确康复治疗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且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最后由学校和相关医院专家对每位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质量评价,并给出评价报告,以此作为考核学生能否顶岗的主要依据。学生根据质量评价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形成个人质量分析总结报告,并在后续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学校应委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单位跟踪指导,直至完全具备从事顶岗工作的能力,确保学生顺利从事岗位工作。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素质;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其临床性在医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通常只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如何改革培养的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利用现代教学的手段来培养适合现代医学发展的医学人才。因而,在最近几年康复教学中就应该要进行一定的方法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的体验到培养全面型医学人才就应该要对现有的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教师应该把只注重学生单一的成绩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够体现出它本身的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而学生利用知识能力是综合能力培养的核心,所以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由于教师将知识向学生单向的灌输,这样就会造成灌输式的教学,因而教师应该要注重将灌输式教学向启发性教学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怎么样才能实现对教学创造性的培养,以下主要是就两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将案例教学罚引进康复教学改革中

1.改变实验教学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传统的实验课程通常只是配合大班教学,一般也知识论证理知识,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利于培养的创造能力与提高素质。当前的实验课程很陈旧,印证性的实验很多,没有设计型的实验。实验教学通常就是按照教师的安排、遵循实验中内容与方法按照教师的指示来进行实验。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就可以达到其目标,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了学习被动、思维被动等。就像课堂已经事先被掌握好了一样,这样学生一旦遇到了病人就不知道怎么样实践了,显然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而,在康复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该要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其中。

2.改革实验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方式。实验考核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中的核心部分,若是没有有效的考核的机制,这样就会使得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流于形式。由于以往的实验报告中不能够科学的考核学生的能力,所以将案例教学引进教学中,这样就会使得理论与设计相结合,使得报告与答辩进行相结合,这样就会更急的客观公正的来评价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了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的态度,也可以进一步的督促学生他们掌握实验技能,使得学生重视实验技能的培训,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案例式的实验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宽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范围,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得到好评。

二、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以往的医学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通常的都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学生一般就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针对这种教学的不足,应该要积极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在康复教学中,通常都是引入启发式、引导式等方法,主要是通常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来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潜能,不仅要体现出教师的作用,也要体现出学生的作用。就关节活动评价度来说,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学生就应该要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讲解理论,再让学生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就会将最为直观的理论知识展示到大家面前,若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其他同学就会让其提出相关的建议,教师也会从旁给予相关的指导。这种教学的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了解关节活动度的相关知识。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

2.多媒体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引入教学中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当前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全部应用到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精心的准备电子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层次简明。授课时不仅可以采用幻灯教学还可以利用教学录像来进行操作。康复教学中有很多操作性的教学,若是仅仅讲理论知识那么课堂就会显得很枯燥,学生也没有办法完全理解教学内容。利用幻灯片教学就可以将相关教学的图片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展示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使得教学更加逼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非常有效果的一种辅助式教学形式。

总结

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在康复医学中虽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能放弃以往的教学方式。尤其是教师教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语言描写、肢体语言的传播、学生独立实验依然是当前教学中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案例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都可以起到很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应该要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结合起来,才能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培养适合21世纪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卓颐,曾德昕.我国康复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与高职高专康复治疗专业教学改革.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月.

[2]马延菊,邓瑜.浅议针推专业康复医学的教学改革.中国民族民间医学,2014年07年.

[3]王磊,王尊,顾一煌.中医特色康复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西北医学教育,2011年08月.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动作康复训练;教学特殊教育专业

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三)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动作康复训练

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2]张庆苏,李胜利.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0).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一、全球健康的学科概念与内涵

全球健康实际上是公共卫生与国际卫生两个概念的延伸与扩展。苏小游等[2]在综合了WHO健康促进部前主任Kickbush、新西兰W克兰大学的Beaglehole和Bonita教授、埃默里大学Koplan教授等,以及《全球健康概论》教材编委会的意见后,提出了全球健康中文版的定义:全球健康是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人人公平享有健康的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新兴领域。全球健康本质是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健康”为主要目标,其关注的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健康问题及其决定因素,以及解决方案和全球治理”,参与的主体包括“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超越国界和政府的国际组织,动员并协调各方力量”,涉及的学科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领域其他各学科,以及卫生领域学科之外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等学科,倡导跨学科参与和合作”。学科主要体现了全球化的思维和多学科交融的特点。

二、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武汉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球健康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凝练出我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4-7]。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从全球视角识别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具备跨文化、跨国界团队工作精神,善于沟通、协作,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公平性、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素养体现在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熟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全球健康学科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全球健康问题治理的原理、策略和措施,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健康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国际法学等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具备预防医学学科基本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视角下识别、评估和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工作,协调与合作、领导和管理,促进健康公平性的能力;具备多学科背景,善于运用多学科方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3年非典的出现,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第一次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暴露出国内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和缺陷。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暴露的问题不断呈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体系落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但是,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沿用前苏联模式,毛宗福等[8]认为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为学科背景以“医学”为主,培养目标只定位于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这种主要针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机构单一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最终造成预防医学人才思维视野狭窄、个性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全球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新议题。二是专业素养中缺乏全球化思维。全球健康的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历经最少20年的历程,代表着目前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全球健康学科虽起步较晚,但继2012 年北京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全球卫生系之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陆续成立了多家全球健康研究机构。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于2013 年成立,至今成员已经发展到23所高校。然而,仅有的几所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全球化的思维,如复旦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精神的品学兼优的预防医学领军人才,关注各类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探究成因和规律,研究保护整个人群安全的技术方法和对策”;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全球健康学科发展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武汉大学虽然已经开始全球健康本科专业招生工作,一些院校也开始了硕士专业招生工作,但是,未来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十分紧缺。纵观全球健康学科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①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②全球化的思维方式;③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国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向兼顾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应该大胆创新改革,胜任全球健康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调整原有学科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原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知识单一,缺乏全球化思维的缺陷,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科学引入全球健康的方法和理论,如可以精简原有预防、基础和临床课程,增设全球健康相关方法和理论,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健康伦理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等基础知识。

4.2 培养或引进全球健康学科人才,改变原有知识结构

综合性院校可以通过整合原有相关学科骨干,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拓展预防医学教师学科背景;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学科人才或派遣青年教师到海外全球健康相关院校进修,提升自身全球健康教学培训能力。

4.3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国际视野

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9]。可以通过加强与美国等全球健康学科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本校的全球健康学科水平。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系统授课、国际学生交换、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健康夏令营、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联合培养等的方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4 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应对公共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条件,构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鼓励学生、教师的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健康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应该根据全球健康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引入全球健康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球化思维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秀,李健.全球健康的内涵与学科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70-1072.

[2] 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 1-6.

[3] 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 649-651.

[4] 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 395-397.

[5] 肖海燕,王培刚,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06-408.

[6] 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 382-384.

[7] 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95-97.

[8] 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 542-544.

[9]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20-4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 2016JGB176)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1、国内外发展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设立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师,逐渐普及至欧洲、澳洲、亚洲许多国家。在美国康复医学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并形成培养医生、护士和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并进的格局,康复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21世纪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疗法。目前各国培训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模式不完全相同。如美国医学大学毕业生要在指定的康复医疗机构中进修4年,轮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及老年科等科室,并要完成学习规定进修课程,还要为本科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讲授课程,经国家专业认证机构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康复医师资格。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设置康复学校或康复专业培养康复治疗师,大部分国家采取4年制本科培养模式,授予理学学位,部分国家是3年制专科,在大学设立物理治疗系(专业)或作业治疗系(专业)。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培养康复治疗师推行本硕连读6年制,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已转向主要培养硕士学位的PT专业人才,分为物理治疗理学硕士(MSPT)和物理治疗硕士学位(MPT)。截至2001年,日本共有131所大学设有物理治疗专业,其中有18所大学设立4年制本科、有26所专门学校和53所3年制专门学校;另外有110所大学设有作业治疗专业,其主要开设课程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理疗法研究法、理疗法评价概论、理疗法教育管理学、假肢矫形器学、病态运动学、检查测定法、生活环境学及疾病鉴别治疗学等。此外,许多国家也在大力培养假肢矫形器工程专业人才。截至2006年,美国有15所学校设立假肢矫形技术本专科专业,德国、英国等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本科教育,中国、日本、韩国等9个亚洲的国家、地区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专科教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现代康复医学。1982年中山医科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4年原卫生部确定在医学本科院校中增设康复医学课程。1992年原卫生部召开康复医学教育研讨会,并颁发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制定康复治疗师(士)、康复医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康复治疗学历教育。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康复治疗学(4年制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近40所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一些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目前已有百余所,形成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全覆盖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疗改革方案中肯定了康复的地位,指明了康复的功能,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发展康复医学己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内地不同院校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及专业分化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达到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未进行PT、作业治疗专业(OT)亚专业分化。

2、未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

(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

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三、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