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我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都位于祖国的西部地区,其中有4个分布在边疆地带。与内地相比,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不畅,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缓慢。就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而言,除了和内地高校有共同性外,还存在着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为了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0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5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6的子课题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6项目。以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为样本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影响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时参考。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从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在80年代,多所高校购置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建立了校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编制了1000多部(集)电视教材,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有的甚至成为学校可有可无的部门。为此,我们选取了9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院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现状

1.机构设置

在我们所调查的9所高校中,8所建立了固定的电教机构。其中属于处级建制的有5所、科级建制的3所,科级单位隶属于教务部门管理。电教机构名称为/教育技术中心0的1所、/电化教育中心0的4所、/电化教育科0的1所、/电教教研室0的1所、/远程教育中心0的1所。电教内部机构的设置因校而异,其中包含了网络管理职能的有3所院校。已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有3所。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1所、专科层次的2所。在3所院校中有2所采取系、中心合一体制,另一所院校专业和中心分别设立。

2.人员结构

(1)电教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

在9所高校中,电教工作人员共101名(实际104人。因其中有3人为非固定人员,不计算在实际工作人员总数内)。其中男性64人、女性37人;汉族68人、蒙古族29人、其他少数民族4人(达斡尔族1人、满族3人),汉族与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比例基本为2: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5岁以下的43人,占总人数的42.6%;35岁至45岁的45人,占总人数的44.5%;45岁至55岁的13人,占总人数的12.9%,比例基本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几年内新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将会陆续充实到电教工作岗位上,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将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从事电化教育工作的时间在5年以内的39人,占总人数的38.6%;5年至10年的14人,占总人数的13.9%;10年至15年的22人,占总人数的21.8%;15年至20年的16人,占总人数的15.8%;20年以上的10人,占总人数的9.9%。其中,新参加电化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多为近几年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年纪轻,身体好,思维活跃,掌握专业知识,几年后必将会成为电化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如表1所示。

(2)电教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

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的学历大致如下:研究生毕业5人,占总人数的4.9%;本科毕业53人,占总人数的52.5%;专科毕业35人,占总人数的34.7%;高中、中专毕业8人,占总人数的7.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小,而且集中在1所高校内。如果要使电化教育工作实现从单纯服务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化,研究生学历应至少占到总人数的20%以上。电教工作人员中毕业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者24人,占总人数的23.8%;计算机类专业2人,占总人数的1.95%;教育类专业3人,占总人数的2.95%;理科(主要为物理、电子技术等)35人,占总人数的34.7%;文科17人,占总人数的16.8%;其他20人,占总人数的19.8%。从上述所学专业可以看出,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电化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另外,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毕业生亦应增加,以改善电教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电教工作人员中,干部(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编制54人,占总人数的53.5%;教师编制36人,占总人数的35.6%;工人编制11人,占总人数的10.9%。为了适应高校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教师编制应逐步加大,相应减少行政和非专业人员比例。电教工作人员中已获得高级职称者10人,占总人数的9.9%;中级职称42人,占总人数的41.6%;初级职称36人,占总人数35.6%;其他13人,占总人数的12.9%,职称结构基本合理。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如表2所示。

3.设备、设施

在9所高校中,主要的电教设备还是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最早的是70年代末装备的,最迟的是90年代中期购买的,基本属于业务级档次。有3所院校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但没有配备数字摄像机。设备配套不够齐全,数字化进程缓慢。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计算机教室每所院校至少配备了一间,只是配置档次和数量不同。只有4所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都属于示教类型结构。有3所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只限于管理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网络教学、网上备课和网上学习。

4.开展工作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较好的、一般的和基本未开展工作的院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院校来看,多数仍旧处于单纯服务型,开展教学研究和自主开发的项目很少。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

在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电化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认为电化教育就是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表现在工作中,仍然是/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0三部曲。现在,片子也不拍了,机子修不了也不修了,只剩下放带子和开门、锁门。由于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和相关措施的推动,无法深入教学和促进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电教工作人员缺乏热情,处处被动;加上原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与开发、网络教学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电化教育游离在教育信息化之外,造成了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地位岌岌可危。

2.机构重复设置,造成力量分散

在9所高校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等,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资源的浪费,导致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经费缺乏

各高校电教经费普遍紧缺。在9所高校中,年平均业务经费最高不到2万元,甚至有的学校连几千元也保证不了。因而造成设备维护不到位,更谈不上更新;软件无法购买,更无法开发;就连正常的教学服务工作也不能保证,使电教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4.文化背景差异

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媒体和课件的开发,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翻译或移植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才能够完成。另外,还有技术上的困难。比如蒙古文是竖写的文字,在幻灯、投影教材以及录像教材中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计算机中进行信息处理则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包括蒙古文在内的多文种同屏显示和传输,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民族教育现代化则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改进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对策

1.学习理论,提高认识

电教工作人员应充分理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的含义,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领域和范畴以及它的理论基础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0这一论断,从而做好电教工作。同时,要提高各级领导和电教工作人员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0,/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0

2.健全机构

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如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多媒体中心等逐步统一起来,组成/教育技术中心0,负责全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实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应是对于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准备、开发、利用、管理和对学习过程(当前主要是教学过程)的支持、促进以及技术保障等。为此,在教育技术中心内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

(1)学习资源部。负责有关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搜集、开发、利用、组织和管理。

(2)教学研究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对教学过程给以支持、促进;负责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支持。

(3)网络管理部。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和功能开发。

(4)教学服务部。负责全校实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场所的建设、管理、技术保障和设备维修等。

(5)办公室。对外做为中心的联络窗口,上传下达;对内协调各部门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6)有线电视台。已建立有线电视台的院校现阶段可以保留该部门,负责正常的采编、制作、播出等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有线电视可并入校园网而实现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换。

3.建立高素质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队伍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要发展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接收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新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是彻底改进、提高教育技术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对原有电教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必要措施。从历史上看,原有高校电教工作人员普遍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他们急需在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可能深入进行。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使他们能够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进行备课、讲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建立一支有广大教师参加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是做好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保证。按照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教育技术专职人员编制以在校学生总数的5j至10j之间为宜。

4.增加经费投入

根据科学测算,一个部门要发挥最佳效益,硬件投资、软件投资和潜件(包括人员培训和管理)投资之比应为1B1B1。从被调查的9所高校来看,其比例大多数在1B0.2B0.1以下,与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相差甚远。高校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硬件设备投资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划拨专款解决;对于软件和潜件建设投资应制定年度计划,按时划拨。原国家教委相关文件中曾明确规定,电化教育业务经费(不包括设备投资)年平均额度应达到学校总预算的5j至10j,是有远见的。

5.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任务除了和内地高校的共同点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持。当前,开发民族语言、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资源库,解决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材料网上传输的问题,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列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另外,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支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列为重点的工作。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中国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0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在学总规模200万人的战略目标。笔者按照《纲要》提出的目标,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现状和指出问题,后提出应对举措。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现状分析

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以来,截止1990年底,共授予博士学位约0.7万人;截止1999年8月30日,我国共授予博士学位5万余人;截止2009年8月31日,累计授予博士学位33万余人。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截止1999年8月30日,共授予硕士学位48万余人;截止2009年8月31日,共授予硕士学位约273万人。总之,截至2009年8月31日,我国共授予硕士学位273万人,博士学位33万余人,基本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立足国内的目标。自《学位条例》实施以来,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增长,一直到1987年政府对研究生招生规模作调控,在1986年到1992年期间,招生人数逐年下降。1992年3月,教育部强调大力加强和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等,标志了从前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转变为重视博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走进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此时规模快速增长。200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和硕士研究生都达到增长的高峰值,之后一段时间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相对平衡,2006年增长百分点只有2.19,而硕士研究生之后几年增长速度逐渐平缓,2006年增长百分点是10.32。

笔者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对近五年来(2007年到2011年)的研究生全国培养研究生单位总数和招生规模层次进行统计分析。全国培养研究生单位总数:795个、796个、796个、797个、755个.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是41.86万,44.64万人、51.09万人、53.82万人、56.02万人,增长率为5.02%、6.64%、,14.45%,、5.33%,4.09%。其中招收博士是5.80万人,5.98万人,6.19万人,6.38万人,6.56万人,招收硕士36.06万人,38.67万人,44.90万人,47.44万人49.46万人。招收博士增长率为3.10%、3.51%、3.06%、2.82%;招收硕士增长率:7.23%、16.11%、5.66%、4.55%。从以上数据可得出结论,近五年来,全国培养研究生单位总数是相对不变的,只是上下浮动一两个单位。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招收博士和硕士却都是逐年递增,其中2009年增长最快,截止到2011年招生研究生人总数最高位56.02万人。

总而言之,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授予学位的数量和招生的规模迅速增加,为我国实现稳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数量基础。我国各层次研究生教育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是,在数量迅速扩大的大好形式下,需要优化教育层次结构。

二、应对举措:优化中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

(一)控制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招生规模,力求获得一种科学的比例关系

从近五年数据来看,博士规模扩大速度较快。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欠发达的情况下,博士教育规模的快速增大会使教育的整体质量难以提高,而且容易浪费教育紧缺资源。所以,我们应在确保并能提高博士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稳健扩大博士教育规模,切不可过度超前发展。

在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扩招应采取重点突破的原则,规模扩大的主体第一是硕士教育。到2020年,尽量达到《纲要》的研究生200万的目标。目前,硕士招生人数还没有到达预期。

另外,我国研究生教育硕博比还比较小。争取到2020年,我国授予学位的博硕比达到约一比十。以这分割线,协调我国研究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之间的比例,来重点填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大缺口。形成合理的人才资源层次结构,能适应并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

(二)确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形成各自的特色,是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缺乏各种各样的高层次人才。而学术型人才,单一强调研究能力,市场需求很小。相反技术性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人才,市场却很匮乏。从这点看,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了。博士研究生学习是以攻读博士学位为主。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创造性研究成果。培养过程应以学术训练为中心,包括加宽基础知识、对专业问题深刻的见解,并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以及学术阅读和写作训练,并能遵守学术规范相关规定。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现在的硕士教育比不上以往精英式培养的地位,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攻读硕士学位而用心,更需要为就业而担心。硕士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应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为主,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等,提高综合素质以求更适合市场需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从目前攻读硕士学位为多数,只以少数攻读专业学位做辅助的情况,渐渐调整到多种类型并存,专业学位为多数的新架构。

(三)确定研究生教育各层次重点发展的学科,实现学科结构层次上差异互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某一学科的人才需求是不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调整中应确定博士、硕士教育各自重点发展的学科,在博士层次和硕士层次,研究生教育学科应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比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类学科,需要真正从事原创性研究人才,但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通过以上分析,博士招生人数较小,那么该学科更多地应在博士教育层次上发展。相对于一些应用性学科,需要拥有相应的技能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相当大,如今硕士人数比较大,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那么应用性、复合型的学科应更多地在硕士教育层次发展。

总之,我们应按照社会发展对研究生人才需求,确定不同层次教育重点发展学科,实现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在层次上的差异互补。优化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注释:

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整理.

参考文献:

[1][20100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2-02-12.

http:///show.aspx?id=2763&cid=70.

[2]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根顺,包水梅.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2006,(4):70-71.

[4]王根顺,包水梅.以层次结构为切入点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07).

[5]刘艳辉.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走势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矛盾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04-01.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中国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推行包括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在内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在规模扩大和单位成本增加所造成的财政压力面前,原来完全免费的高等教育系统使得政府财政不堪重负,而在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的情况下,财政拨款的不足又致使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面临经费严重短缺的窘境,从而限制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界开始了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努力,其中实行成本负担和成本补偿制度成为一个主要的努力方向。自1985年前后,一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了向部分学生收取学费的尝试。1989年,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上肯定了高等教育应该实行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制度。进入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改革速度逐渐加快,收费政策的普及范围逐年扩大,高校收费水平也不断提高。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随着大学学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人们担心越来越高的学费将使低收入家庭无法负担,因而使其子女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将是知识、信息、能力以及社会财富更加向高收入者集中,从而导致社会公平状况的恶化。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使其成为制定教育政策和评价教育活动的效果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我国高等学校学费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成本补偿政策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是关心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社会后果者集中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在居民支付高等学校学费的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学费水平的提高是否会使得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因负担高等教育私人成本的困难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或者被拒之于高等学校大门之外?

二、文献综述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如果高等教育不具备必需品的特性,则高等学校学费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居民对其需求的下降。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受高等教育价格变化的影响也不同,在学费水平提高时低收入家庭有效需求的下降幅度最大。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在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中,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所占的比重增大,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重减少,使高等教育机会呈现出向高收入家庭倾斜的趋势。按照Berne和Stiefel对机会均等的定义,即客体与非合理因素之间不存在关联①,这种教育机会分布受家庭收入水平影响的现象就是一种机会不均等。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都支持这一理论框架。在有限的关于发展中国家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中,Chutikul的研究发现,在泰国,高等学校学费水平的变化对于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系统的学生的需求影响很小,也就是说,泰国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更多的学费,学费的提高并不是人们进行高等教育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②。对秘鲁中等教育付费意愿的研究发现,1.从总体来看,教育需求对价格缺乏弹性;2.低收入家庭对教育价格的变化更敏感,收入最低的25%的人口教育需求的价格敏感程度大约是收入最高的25%人口的3倍;3.教育价格高时,居民的教育需求弹性增大③。智利自80年代以来也开始推行成本补偿制度,但是研究发现,从先前的完全免费到征收占教学成本60%的学费,高等学校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80%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能够得到奖学金或贷款④。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对教育机会分布的影响,陈晓宇曾利用某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抽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校存在教育机会向中高收入家庭倾斜的趋势。但是由于样本和资料的限制,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较窄。⑤近几年我国高等学校学费水平出于快速提高之中,这一情况客观上为研究学费水平变化与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之间的关系创造了条件。本文将利用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组织进行的一项对分布于我国四城市的包括综合院校、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在内的14所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在校生样本量13511),考察近几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和学费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成本补偿政策的推行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是否存在影响,以期有助于研究和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三、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变化的度量

在经济学中有多种度量均等程度的方法,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是常用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的一种方法。洛伦茨曲线表示的是按收入水平排序的人口所累计占有的收入占社会收入的总比重⑥。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经济学的这一方法来衡量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性。类似地,定义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洛伦茨曲线。其x轴为按水平排序的社会人口的百分比,y轴为以在校生比重表示的占有高等教育机会的百分比,F(x)为最低收入一定比重的人口占有高等教育机会的比重。定义衡量机会均等的指标高等教育机会基尼系数e=1-2∫10F(x)。当来自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在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的比重与社会上该收入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完全一致时,e=0,表示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收入水平居民之间分配绝对均衡。相反地,设想在校生全部来自最高收入的家庭时,e=1,表示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绝对偏向于高收入家庭,显示出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绝对不均等。应当指出的是,此处定义的高等教育机会基尼系数与社会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相比具有特殊之处。在经济学中的社会收入分布的洛伦茨曲线中,横轴是按收入排列的人口百分比,而纵轴是累计社会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百分比。由于分类的x轴和y轴之间通过“收入”这一因素直接关联,洛伦茨曲线是凸函数曲线,其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的闭区间之内。而在高等教育机会洛伦茨曲线中由于x轴的排列与y轴的指标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其洛伦茨曲线不一定是凸函数曲线,其基尼系数有可能小于0,处于-1和1之间的闭区间之内。基尼系数越小,说明高等教育机会的分布越倾向于低收入家庭,相反基尼系数越大,说明高等教育机会的分布越倾向于高收入家庭。

同时这一反映高等教育机会分布均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在实际计算中也存在困难。因为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体系里,城镇和农村居民收支数据的取得和处理分别是通过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的,城镇和农村人口的收入数据不完全可比,因此也就没有一个能够代表全国整体的分组数据。而高等学校学生来源既有城镇也有农村,如果利用城镇人口收入等级划分的话,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将会相当小,反之如果利用农村人口收入等级划分的话,得到的基尼系数就会很大。利用这个数据来评价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均等程度显然会有误导的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被考察的样本不包含于用于分类的总体。为了消除样本不同给基尼系数大小带来的影响,可以把所考察的总体本身当作分类的总体,定义一个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相对基尼系数。其洛伦茨曲线的x轴为按家庭收入水平排序的在校生的百分比,y轴为以在校生比重表示的占有高等教育机会的百分比,F(x)为最低收入一定比重的人口占有高等教育机会的比重。这一相对基尼系数排除了样本不同给基尼系数数值大小带来的影响,能够直接反映样本总体的各子集之间公平性程度的比较。样本总体的基尼系数为0,如果某一子集的基尼系数大于0,则说明该子集在高等教育机会分布方面比样本总体更倾向于高收入家庭,相反如果某一子集的基尼系数小于0,则说明该子集在高等教育机会分布方面比样本总体更倾向于低收入家庭。子集的基尼系数越大说明该子集中机会分布越倾向于高收入家庭,基尼系数越小说明该子集中机会分布越倾向于低收入家庭。

按照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多少,按小于等于500元、小于等于1000元、小于等于1500元、小于等于2000元、小于等于3000元、小于等于4000元、小于等于5000元、小于等于6000元、小于等于7000元、小于等于8000元、小于等于9000元、小于等于10000元及大于10000元分为13个组,表1是样本各年级及样本总体来自不同收入组别的学生所占的比重。分析以上对相对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发现最早入学的四年级的相对基尼系数最小,为-0.0457,最晚入学的一年级的最大,为0.0284,说明与样本总体相比,较早入学者中的高等教育机会比较倾向于低收入家庭子女,而最晚入学者中高等教育机会分布最倾向于高收入家庭子女。四个年级随入学年份的推移呈现出了相对基尼系数逐年增大的趋势。虽然现有资料尚不能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均等程度做出度量,但可以显示出近几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变化趋势。对抽样数据的这一分析结果显示,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关注或担忧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该结果表明至少从样本所能代表的范围内看,近年来入学的学生中来自较低收入家庭者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来自较高收入家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的趋势。高等教育机会分布越来越倾向于高收入家庭,或者说越来越不倾向于低收入家庭,存在着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程度逐渐降低的现象。

四、影响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因素

近年来高等学校学费水平的提高自然成为分析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时首先需要考察的因素。因为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有效需求受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不同,在价格水平偏低的时候,低收入家庭的有效需求受价格变动影响更敏感。表2是分年级在校生个人支出的情况。在该样本中,学费和住宿费处于快速的增长之中,清晰地反映出近几年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深入推行。表2显示平均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水平从当时四年级在校生的平均1194元逐年上涨至一年级在校生的平均2695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交纳的学费和住宿费已经超过伙食费而成为学生个人及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的负担项目。主要受学费上涨的影响,学生在校的年总支出也从四年级的平均5312元增加至一年级的6590元。对于那些低收入家庭,这一负担就可能成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结果就可能造成低收入家庭在进行高等教育决策时选择收费更低的学校或选择不接受高等教育。

为了更好地分析学费水平变化对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影响,将样本中三所师范院校的在校生样本提取出来进行个人支出分析和相对基尼系数的计算。师范院校在成本补偿制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师范院校收取的学费水平较低,并享受专有的师范类学生补贴,而且一些学生还享受减免学杂费的待遇。表3是师范院校分年级在校生个人支出的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师范院校在校生的平均学费水平也存在着随入学时间推移而提高的现象。这里四年级的平均学费和住宿费为757.8元,而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学费、住宿费则为1989.9元。与样本总体相同,受学费变化的影响,师范院校在校生的总支出也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与表2的总体数据相比,师范院校各年级学生的平均年总支出显著低于样本总体,例如总体的一年级平均年总支出为6590.3元,而师范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年总支出为5540.8,比总体水平低了1000元以上。分析其组成发现,师范生总支出水平低是由平均伙食费支出与学费和住宿费两个方面都明显低于样本总体,特别是在学费和住宿费方面,一至四年级师范生的支出比样本总体分别低705.8元、513.3元、341.2元和436.3元。师范院校收费和总支出较低的特点是否对教育机会的分布产生了影响呢?计算师范院校的机会分布相对基尼系数可以帮助回答这一问题。同样按照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多少,按小于等于500元、小于等于1000元、小于等于1500元、小于等元2000元、小于等于3000元、小于等于4000元、小于等于5000元、小于等于6000元、小于等于7000元、小于等于8000元、小于等于9000元、小于等于10000元及大于10000元将师范院校在校生的样本分为13个组,是样本各年级及样本总体来自不同收入组别的学生所占的比重。根据表4的计算结果,师范样本一至四年级的相对基尼系数分别为-0.01748、-0.01747、0.0017和0.1203。在师范院校在校生样本中从四年级到一年级,相对基尼系数依次减小,也就是说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师范院校的高等教育机会呈现出向低收入家庭倾斜的趋势,或者说,在样本所涉及的范围内,师范院校学生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重逐年增加。

这一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在我国,学费以及其他个人支出是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在做高等教育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之一。由于师范院校的预期个人成本低于其他类型的院校,在其他院校的学费和个人总成本水平快速上涨的时候,低收入家庭则更多地选择收费和个人总支出水平相对较低的师范院校。在发达国家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虽然学费的提高对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积极性的影响并不大,但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等学校收取的学费水平与入学率之间确实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即学费水平提高会导致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下降,从而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减少⑦。在中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还比较低。一般认为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远远超出了教育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定限度内的学费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改变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从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上看不出学费水平提高的影响。但是,上述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相对基尼系数的分析表明,从在校生家庭背景的构成看,伴随着学费水平的提高所出现的是较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在校生的比重逐年上升,较低收入家庭子女占在校生的比重逐年下降。可以说明从总体上看贫困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受大学学费水平提高的影响已经显露出来。关于师范院校教育机会分布相对基尼系数的分析又说明,即使师范院校的学费和总体支出水平也在逐年上涨,但远低于普通院校的学费和支出水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也就是说,由于高等学校学费水平的提高,低收入家庭更多地选择不接受高等教育或选择收费较低的院校就读。社会整体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趋向有可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明显扩大,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反映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居民个人收入基尼系数都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1967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5,这个指标在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这说明当时我国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盛行。而到80年代中期以后,收入差距迅速拉开。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86年为0.19,1990年为0.23,1994年为0.37。我国农村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82年为0.22,1986年为0.3,1988年为0.34,1994年为0.144⑧。并且随着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基尼系数的进一步扩大是必然的趋势。而且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增长缓慢,部分家庭甚至有所下降⑨。说明了近几年在中国,贫富差距在逐步扩大,贫困家庭的相对贫困程度有所提高。其贫困程度的变化影响到其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或有效需求,导致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困难加大。但是,根据对高等教育私人需求的分析结果,在当前的收费水平下,即使在低收入家庭中也存在较高的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10因此,高等教育私人成本的提高和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这两种因素对居民个人高等教育决策的直接影响可能都不能完全解释高等教育机会分布公平性的变化。这两种因素,与其他诸如城乡收入差别和初等、中等教育条件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高等教育事先选择差别的扩大,可能是引起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变化的更重要的原因。

对我国初等和中等教育城乡差别的研究显示,在初等、中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方面,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改革开放以后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的城乡差别比70年代显著扩大11。城乡之间初等和中等教育条件的差异导致了适龄人口参加高等教育入学竞争的机会之间的差异,贫困人口或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这种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利。另外,高等学校收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贫困人口贫困程度的相对提高很可能会导致低收入家庭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积极性下降,从而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贫富差距。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主要投资形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结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别。本文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类型,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教育人力资本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别。研究证实,地区产业结构不同引起教育人力资本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也不同,经济发展越快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越大。基于此,为发挥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政府应提高公共教育支出预算,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关键词:

教育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教育投入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教育在带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引起经济学家关注,在人力资本框架内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有利于理解政府财政支出分配,测量不同层级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区别地区教育不均等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舒尔茨最早在增长理论将教育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Schultz,1961),[1]此后,大量经验研究已经证实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关系(Barro,1991;Mankiwetal.,1992)。[2-3]近年来,研究开始关注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在增长核算中研究不同类型教育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4-5]国内学者也不断丰富增长理论,多数侧重于总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6],仅有少数学者针对教育水平差异性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7-9]很少有研究考虑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联系,未说明不同地区之间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差别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章研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间接考察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使用我国大陆31个省市2003年至2012年各级各类教育和产出的面板数据,检验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使用Solow提出、经由Lucas发展和完善的增长理论中教育存量的一些测量方法。也考虑政府对人力资本的介入,将其定义为公共教育支出,作为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的设定

文章采用两部门方法[10],增长计算方法被用于区分生产要素贡献、要素效率和集中度改善,生产函数规定如下。文章考虑两部门经济(Y部门和E部门),Y部门以不变收益使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生产产品和服务。E部门经由教育系统致力于人力资本生产。这一部门活动导致可用于两部门的人力资本数量增长。如果假定总人力资本H按照这一部门使用的人力资本数量一定比例(1-γ)H增长,那么人力资本增长率为。在这一模型中,为了研究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将教育系统设定为两层教育体制:基础教育(含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随着教育层次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提升,受教育者人数不断变化,呈减少趋势。此外,由于教育的层级特征,退学更可能发生在中间阶段。结果,学生入学率随个人向更高层次教育移动而递减。初等和中等教育水平上人力资本生产由通常投入,如个人学前准备(也被称为初级资格)、教育时间和相关教育质量决定。可是,高等教育水平上人力资本生产要使用基础教育水平生产的人力资本作为投入,即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这一因素决定了个人能从更高层次教育受益,但是即使接受了更高层次教育,仅有个人准备充分时,他们才能受益于更高层次教育,每一层次教育可规定相应人力资本生产模型。首先,个人开始于基础教育人力资本生产相应技术规定如下。

三、实证检验

计量经济估计决定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产出的影响,基于教育制度相似性和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相似性分地区研究,将样本省市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计量结果见表1。表1估计结果显示三类地区实物资本(K)与产出正相关且统计上显著。可是,基础教育(bh)和高等教育(ah)人力资本对产出影响不同。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对产出有正向影响。中部地区基础教育系数估计值为0.02,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系数估计值为0.15,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系数估计值大于中部地区基础教育系数估计值,系数估计值统计上显著(无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系数估计值通过了t检验),这可能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加之经济发展落后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带动经济发展还主要依靠基础教育,而且越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在带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这一点可由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系数估计值为-0.21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系数估计值为-0.46反映出来,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产出有负向影响意味着这两个地区受经济发展滞后和人才流失制约,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于企业而言不足以组合实物资本产出高水平产出。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基础教育人力资本与产出负相关,这意味着这一水平教育充足,欠缺的是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系数为正(0.60),也说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在产出中贡献很大。

由表1回归结果可知,60%-80%的产出变化归于上述地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变化,统计上显著的变量,模型拟合结果也较好。下面列出31各省市样本合并分析结果,文章将所有省市样本分为两组(服务业和制造业),按照人类发展指数,代表发展阶段的测量,通过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就发展水平而言,东部地区排列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排列居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合并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统计结果可知,基础教育人力资本对服务行业产出(系数为-0.46)和总产出(系数为-0.46)有负向影响,负相关关系意味着在这一水平上的人力资本无助于带动服务业和总量经济增长。基础教育人力资本对制造行业产出有正向影响(系数为0.65),这表明基础教育人力资本有利于带动制造业发展。可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十分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和总产出。无论是制造业部门(系数为0.42),还是服务业部门(系数为0.55),亦或是总量上(系数为0.40),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均有利于增加产出。

就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处于高发展阶段,基本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均十分有利于所有部门和总量增长。表3列出东部地区系数估计值。由表3统计分析结果可知,东部地区基础教育人力资本与制造业产出之间正相关关系表明这一部门能有效组合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提高经济产出,此外,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制造业(系数为0.12)、服务业(系数为0.20)和总产出(系数为0.99)之间较强的正向关关系也表明东部地区教育水平越高对经济增长贡献越大。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文章将中西部地区省市样本合并,研究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服务业和总产出的影响,结果如下(见表4)。表4列出中西部地区系数估计值,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出(系数为0.10)和总产出(系数为0.15)有正向影响,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出(系数为-0.24)和总产出(系数为-0.46)有负向影响,这表明中西部地区在缺少教育资源同时,高等教育资源并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影响了高等教育对地区产值的贡献。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产出贡献随着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强,基础教育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产出(系数为-0.61)有负向影响,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产出(系数为0.60)有正向影响,在这也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尽管整体上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但服务行业还是比较认可高等教育。

四、结语

通过实证检验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制造业、服务业部门产出和总产出影响。首先,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呈阶梯式增加。换句话说,经济越发达省市从高等教育受益越多,而欠发达省市更依赖于初等和中等教育。概由这些地区缺少可用于高等教育部门的资源,且已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当,这导致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于欠发达地区产出有负面影响。其次,我国整体上教育人力资本结构仍旧处于加速经济增长阶段,在经济增长方面高等教育比初等和中等教育起着更重要作用,这一点可以从地区经济发展中各级教育的贡献得出。较高人类发展指数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有利于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出和总产出。因此,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建议如下。教育发展必须超出常规模式,更强调平等和效率。当前,教育人力资本形成仍在不断增长,如果这一增长趋势经随教育资源有效配置而不断增加,不仅可确保人力资本增长率不断增加,而且政府将有效确保人力资源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这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增长。就政策意义而言,本研究表明,中国应该增加具有大学学历工人百分比以加速经济增长。此外,为了减少地区差距,最好增加落后省市各类教育投资,特别是提高西部省市初等和中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

参考文献

[1]Schultz,T.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3):1-17.

[2]Barro,R.Economicgrowthinacrosssectionofcountries[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1,54(3):407-443.

[3]Mankiw,N.,Romer,D.,&Weil,D.Acontributiontotheempiricsofeconomicgrowth[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2,107(2):407-437.

[4]McMahon,W.EducationandgrowthinEastAsia[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1998,17(2):159-172.

[5]Petrakis,P.E.,&Stamatakis,D.Growthandeducationallevels:acomparativeanalysis[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002,21(1):513-521.

[6]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05(12):4-14.

[7]王云多.人力资本、内生生育行为与经济增长[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4):77-82.

[8]谢波,陈仲常.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4):35-44.

[9]刘幼昕.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1):153-155.

高中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1.1主要文献资料

本研究资料原于2012年河南卫生统计年鉴[3].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统计提要。

1.2研究内容

包括河南省高等医学教育院校设置、招生、毕业生情况和师资力量现状等。

1.3数据处理

通过SPSS20.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到的分析方法是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河南省高等医学院校设置现状

截至2013年,河南省各类高中等医学院校共45所,分别为本科院校11所,专科院校17所,中专院校17所。高等医学院校中,省属综合大学医学院校3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各医学类专业),省属中医院校1所(河南中医学院),省属医学院校1所(新乡医学院),高等医学专科学校4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占总医学院校的20%,其所占比例偏低。

2.2河南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规模现状

2.2.1招生情况如表1所示,2013年河南省医学类本专科学生招生人数为36155人,其中普通本科学历招生人数为10447人,占28.90%,普通专科学历招生人数为25708人,占71.10%。从招生人数上来看,我省医学院本专科招生的人数是呈增长趋势,且普通本科学历的招生人数增长相对较慢。

2.2.2毕业生情况2013年,河南省医学类院校毕业生总数为29998人,其士学历毕业生数为52人,占0.17%,硕士学历毕业生数为1568人,占5.23%,普通本科学历毕业生数为7479人,占24.93%,普通专科学历毕业生数为20899人,占69.67%。从毕业生人数上来看,2012—2013年毕业生总数增加了19.10%,专科、本科、硕士毕业生人数均有所增加,博士数量却相对减少了13.46%。再从结构上来看,明显发现专科类毕业生数量占较大比例,本科、硕士和博士所占比例依次减少,整体学历结构以低层次为主。

2.2.3师资力量现状

①教职工总数。2013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学科专任教师总数为90949,其中医学专任教师总数为7027,占7.73%;成人高等学校分学科专任教师数为2158,其中医学专任教师数为146,占6.78%。2013年总医学专任教师占全省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比为9.86%。

②职称结构。2013年高等学校医学专任教师总数为7173,其中正高级人数为888,占12.37%;副高级人数为2062,占28.75%;中级人数为2457,占34.25%;初级人数为1316,占18.35%;未定职级人数为450,占6.27%。在上述统计高等学校医学类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职务的教师比例最高,副高级人数次之,初级职称人数比例略高于正高级职称,未定职称教师比例则最少。由此观之,我省教师比例组成结构仍不平衡,表明我省医学教育用人机制和职称晋升体系有待改善。

2.2.4医学教育教学条件良好的办学条件是优质教学的前提,因此,为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综合统计我省教学条件情况有利于更清楚省内教学优势及缺陷。2011年河南省高等医学院校(除综合类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与全省高等院校对比,医学类院校所占比例偏低,表明医学教育书籍类数量仍需增加,以提高教学水平,并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科学科研仪器资产占全省高校58.74%,体现了我省教育对医学院校科学科研的偏重,同时也表明了医学类科研需求量的巨大。表3显示,我省医学类学生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并未能达到全省各高校学生的平均水平,表明河南省医学教育资源的缺乏,出现了医学类学生需求量大与物质资源量少的矛盾,教育部门对医学类教育的发展更应重视,并改善教育环境,满足教学需求。

3讨论

3.1高等医学类招生生源质量下降,应在提高医学类招生生源质量

上下功夫随着近年来医学类招生需求及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各高等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教育扩招所带来的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也会对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有所影响,并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师施教和教学秩序的维护等各项工作带来问题,应注意提高医学类招生生源质量。

3.2学历结构不能满足卫生服务市场需求,应提高医学类毕业生学历层次

由以上结果可知:近年来医学类毕业生数量有所增加,但学历结构以低学历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较少,高学历人才短缺不能满足卫生服务市场需求。因此,若想提高社会医疗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学历水平仍为目前教育发展的关键。

3.3医学院校师生比例不协调,要注重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随着医疗水平及医疗需求的的不断提高,医学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医学院校招生人数不断扩招,医学教师的人数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尽管各大高等医学院校扩大了招师的数量,并提高了招师质量,但仍不能消除现存的学生需求多与教师供给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教师拥有医教双重身份,面临着工作与教学双重压力,负担加重,使得教师更无法全精力于教育事业。因而,选调具有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师资队伍,使得教育的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化,提高教学质量对医学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5]。

3.4提高医疗教学设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