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内容;小班幼儿家长;理解;调查

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幼儿在园要学的东西,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在幼儿园里,年龄在3~4岁的学龄前儿童我们一般称之为小班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教工作的指导,通过幼儿教师的不断实践与探索,较以前的幼儿园课程有很大不同。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同生活、游戏中尝试去了解他们、认识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支持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经验,关注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尽量尊重、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家长的配合在幼儿发展的各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终身性的作用,是幼儿园教育所不能满足的。

作为一名小班教师,在工作中,我发现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及内容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为了更好地进行幼儿教育,把家长纳入到教育资源中,我在本研究中将被研究对象定位为:小班幼儿家长――幼儿的父亲和母亲。旨在了解家长对目前幼儿园课程的认识情况、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实际状况和他们参与其中所遇到的问题,找出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问题和途径,发挥家园合作共享教育资源的现实价值。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给幼教工作者提出思考:在如今的幼儿园教育中,如何真正体现家园共育的精神,促进幼儿的可持续成长。

二、研究状况

当前,国内外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在于课程的界定,价值的判断,幼儿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实施方式等,但对于小班幼儿家长的了解与需求这部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看到现代幼儿园中的家园共育确实出现了某些令人欣喜的现象,部分家长能有意识地参与到幼儿教育中,能尊重幼儿、呵护幼儿心灵、重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但仍有家长不了解、不关注自己的孩子,盲目跟潮,只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此,本文认为,幼儿教师有必要、有责任进行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理解的研究,特别需要从家长的实际了解与认知的真实背景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课程内容中家长教育的价值,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家长的教育能力,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本人所在幼儿园小班家长为调查对象,本园为公立自治区级示范园,现有两个小班,幼儿70多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非正式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非正式访谈,一是利用教育活动结束,观察完之后的随意访谈,二是在访谈对象时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列出访谈提纲,围绕所需要研究的问题而进行的半正式访谈。

四、调查结果与结论

1.小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解

根据研究者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得知,小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课程”这个名称有一定的感知,他们凭日常经验作出个人判断,但由于没有进行专门、系统的学习、培训,所以对于“什么是幼儿园课程?以什么标准作为评判?”不能做出明确说明,只是在意识中有种感觉或者是印象。甚至有9.8%的家长从未听说过有幼儿园课程这一说。因此,关于幼儿园显性课程内容,幼儿家长基本上是可以以直接表现出来的具体活动作为判断标准,而对于隐性课程,如幼儿精神、意识方面的内容则没有较为科学的认识。

学前教育对幼儿实施的课程内容应当能使儿童在各方面,包括社会性、情感、认知和身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为儿童成为对社会有充分贡献的人做准备。课程应促进儿童知识与理解、方法与技能、性格与态度的发展。课程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应当是相互关联的,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有意义的,应是值得学习的、适宜于儿童的智力水平的,而不会浪费儿童的时间。而这些专业的知识对于家长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他们通过自己成长的经历、经验、与他人交流、自己体会获得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认知,显得片面、不科学。主要表现在:重视幼儿的智力因素发展,忽视对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培B;过度强调所谓的心理健康,但究竟何为健康的心理,却不甚明了;重视幼儿的社会往能力,有意识带幼儿玩游戏、外出活动,却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要,以自己的思想左右幼儿;家长对幼儿过度关爱、放任,要求教师对幼儿加强护理,家长却忽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品德教育;对幼儿体育锻炼不重视等问题较突出。

2.小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的了解

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和开放日活动,使家长有更多机会进入幼儿园。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活动,有71.8%的家长都认同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认为可让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学习,对身体有益;有63.4%的家长认为跟着教师可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幼儿的注意力、学习习惯可以得到好的学习、提高,选择自选活动这一栏的家长占32.4%,对于其他实施方式,家长也选择了相应的答案。但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益处,家长们多是从习惯养成、教师管理的角度进行考虑,而忽略了活动的主体――幼儿,忽略了幼儿的精神需要。研究者认为,成人应该有正确的观念,要把儿童期看作人生的一段特殊发展时期,并认识到儿童有其特殊的不同的于成人的需要、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

3.小班幼儿家长参与幼儿课程实施的状况

家庭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幼儿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程度大,依恋情感深,家庭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家长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不可替代的,同时对幼儿园教养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通^非正式的访谈结果可以发现:

部分幼儿家长认为幼儿园教得很好,很放心,不想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多数幼儿家长认为:自己不学这行的,怕误导孩子;

家长的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幼儿,只要孩子快乐、平安,多学点少学点东西无所谓,反正上学要从头开始系统地学习。

在问卷调查中,有70.4%的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担负起了教育的责任,他们意识到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多数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实际上已参与了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形式自由,没有具体的要求,但缺乏科学引导,随意性大。

但是,部分幼儿家长有过度超前、功利性强的认识偏差。他们与幼儿玩游戏的目的是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巩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与幼儿读书是为了开阔眼界;外出玩是为了让幼儿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否则是浪费时间,没有多大用处。家长常常以“爱”的名义拒绝幼儿探索、思考,让艺术家、梦想家的翅膀折断,并常常以“工作忙”为理由,把幼儿教育的工作推脱干净,放弃与幼儿共同成长、增进亲子关系的良好时机。

对于以上的结果,本文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加大幼儿园的宣传力度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的教育观包含了家长在培养子女过程中,在孩子发展、教育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包括人才观、教子动机、教育观等。幼儿园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和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恰当的教子动机,把自己对孩子的关怀、教育和爱护当作社会的义务。

其次,多种途径的交流。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园地、家庭教育咨询、家访、开放日、亲子交流、电话访问、网络等各种形式,介绍幼儿园当前课程的发展状况,小班幼儿阶段课程的主要目标和内容,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点,让家长了解科学的判断标准、教育目的,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2)提升家长的知识储备

幼儿家长应该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学以及各种文化知识。社会在变化,科学在进步,教育观念在更新,家长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幼儿一起成长。

(3)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受过专业的培训,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教师与幼儿一起生活、游戏、学习,对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个性特点有较全面的认知。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把家长不甚明了的课程内容,通过接触、体会、实践、了解,认识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看到幼儿成长的进步。同时,教师通过指导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增强家长科学育儿的信心,扩大教育资源,使幼儿教育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为深化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做出具体的努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需要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使得原有的教育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可能存在时代的局限性,有的甚至夹杂着一些不正确、不科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园课程及其涉及的内容进行改革与宣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

总而言之,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时代的召唤,但如何以开放的姿态,让家长放心地进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家园合力做好幼儿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2篇

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社会认知研究相对较少,依据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特点而专门设计的社会性发展领域的课程也比较罕见。因此,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能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有效教育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厘清社会认知的内涵,完善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课程

我国学者庞丽娟指出,社会认知是认知的一个方面,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受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在一般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更多地受到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能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者主要照料者往往更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相对忽视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而幼儿园教育则更为全面,且更注重幼儿对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规则和社会角色等的理解。但是,目前在幼儿园课程中有关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比较匮乏。鉴于此,完善基于幼儿生活环境的社会认知教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认知是对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因此,社会认知的内容由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所决定。在社会学中,社会性客体及其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有:人与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也应包含相应的内容。

1.关于人际关系的认知

从我国国情出发,3~6岁儿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应该包括对父母长辈的关系、同伴关系和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心理上的直接联系。人一来到世上,便处于人际关系之中。形成与成人、与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人际交往前,儿童对于所要交往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必须有所认识与理解,在这个前提下,儿童还要学习其中包含的社会规则,如与长辈交往必须遵循的社会规范――尊重长辈。只有在这些社会认知都成功发生的前提下,儿童的人际交往行为才会符合社会规范。因此,在学前期,帮助儿童认识人际交往中社会认知的那部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对同伴关系的认知是人际关系认知中的重要内容。在同伴关系的影响下,儿童能够很快地学习相应的符合社会文化的行为模式。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能够学习自己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明了该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益。

2.关于社会环境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周围的世界,主要包括对家庭、社区、幼儿园、家乡、民族和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认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遵循由近及远、从具体慢慢过渡到概括的原则。具体说来,与幼儿年龄相对应,要从对身边环境的认知开始,先是家庭、幼儿园,然后是社区、社区中的公共场所,再次是家乡。至于对国家、世界等概念的认知则要到学前后期才能进行。例如,为了让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首先让他们认识幼儿园的环境,幼儿只有认识了幼儿园的环境,才能产生安全感,进而喜欢幼儿园。大班幼儿则可以对自己的家乡、民族和国家有个初步的认知,甚至能够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3.关于社会角色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化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适应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境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如母亲、女儿、幼儿园教师、家长、妻子等。特纳(J.Turner)曾经对社会角色、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论述:在社会角色的互动中,行动者总是以一种能够加强自己已有自我概念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社会角色的获得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许要让学前儿童完全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选取幼儿能够理解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相关经验。在学前期对儿童社会角色认知的教育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对自己和他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角色以及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的认知。例如,警察是幼儿非常羡慕的职业,但是幼儿对于警察的认知并不全面,很多幼儿将警察定义为是抓坏人的人,有的则认为罚款的人就是警察。因此,对于警察这个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职业,有必要进行一番介绍,以便让幼儿正确认识警察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4.关于社会规则的认知

社会规则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理解与遵守的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了解社会规则并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习惯,因此社会规则的认知是儿童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1)基本道德规则:即对是与非、对与错、爱和憎等道德问题的认知与判断。(2)文明礼貌行为规则:个体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人际交往与言谈举止的礼仪与规则等。(3)公共场所行为规则:公共卫生规则、公共交通规则、公共财产保护和爱惜规则等。(4)群体活动的规则:学习、游戏和生活等群体活动应遵守的规则,如排队、轮流、等待、礼让等。(5)安全规则:用以保护儿童安全的行为规则。

二、整合多种教育途径,全方位进行幼儿社会认知教育

社会认知教育和认知教育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将社会认知教育看作是认知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其认知对象是有关自我、他人、群体关系以及内在心理过程等方面。社会认知教育的途径有许多种,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1.创设有利于开展社会认知教育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极具教育价值。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能大大提升学习效率。目前,在幼儿园中用来进行社会认知教育的主要是角色游戏区,这些区域的设置能让幼儿学习不同社会场所的规则,并通过角色扮演来认知不同的社会角色。通常,幼儿园可以设置的角色游戏区有娃娃家、医院、理发店、小商店、警察局、集市与餐馆等。教师还可以结合主题活动设立主题墙,通过照片、图片等介绍社会事件、家乡风貌等。对于重大的社会事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环境创设,让幼儿查找相关图片、报纸等,并将它们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2.加强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知社会角色、规则以及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目前,有关如何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社会认知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并不多见,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由于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他们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得比较自主,因此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会显得不合时宜,十分困难。事实上,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在社会认知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重视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社会认知教育。在游戏中教师往往比较忽略进行社会认知教育,而是着重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在:着重观察幼儿能否遵守规则,忽略对规则具体内容的介绍;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时往往关注角色的行为,而忘记对社会中不同职业进行事先或事后的讲解。例如,很多幼儿园都有商店游戏,幼儿对收银员职业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收钱的环节,其实收银员除了收钱,还要帮助顾客检查商品、解答顾客的疑问等,对这些有关社会角色的知识,教师很少会在角色游戏之前或者之后让幼儿进行讨论,幼儿并不知晓。

第二,拓宽视角,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角色游戏是幼儿,尤其是小班和中班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最常见的角色游戏就是娃娃家,幼儿在游戏中往往自发地模仿父母的角色,获得最初的关于家庭成员职责的社会认知。现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的常常有警察、医生、消防员、商场工作人员、银行职员等职业角色。其实,角色扮演还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知识。比如,有的幼儿园开展了“我是新闻播音员”的游戏,每天请一名幼儿扮演新闻节目主持人,播报前一天发生的社会事件。这种做法让幼儿既对播音员这一职业有所认识,又及时了解了社会事件。

第三,在设计游戏环节时加入与社会规则一致的游戏规则。幼儿要顺利开展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要遵守规则,必须对规则有所认知。例如,在社会场所,我们经常要等候,等候的时候应该不靠近目标位置,要与目标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防在该位置上的人员产生不安全感。教师可以将这些社会规则引入游戏。

当然,在游戏中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利于幼儿觉察他人的情绪,发现他人的行为,并由此推测他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发展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能力。

3.重视随机教育对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本来就和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与生活情境、社会场所等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中有许多可以用来进行随机教育的情境。例如,带幼儿散步时,不光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还可以告诉幼儿帮助我们整理草坪、修剪树枝的是园林工人,让幼儿认识一个新的职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具备社会认知的相关知识。除了要理解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以外,教师还应具备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事件的知识。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发现时机,将相关的社会知识传递给幼儿。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有效策略;整体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60-02

1.全面正确了解和认识幼儿的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个性迥异的儿童,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智能强项和思维方式,当我们的教育力求促进每一位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全面发展,弘扬个性,挖掘潜能的同时,对幼儿全面、正确的认识已成为所有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

1.1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首先,幼儿是一个完整的、各种能力都在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其次,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

1.2 正确理解个体差异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都已不再陌生,多元智能的阐述更是从人的不同智能的角度提示了个体间的显著差异,但现在不少教师只是将个体差异定位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上,或者理解为孩子间智力的高低和发展程度的快慢,而忽略了幼儿在发展的不同特点上的差异。幼儿教师应能鉴别出不同的差异类型,从而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2.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2.1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动态的。动态的环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能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新的主题,形成新的课程;环境能展示孩子们心智成熟的历程,能记录和反应出孩子们成长的足迹;环境能支持幼儿园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只有动态的环境才能促进这些因素的互动。

2.2 环境能促进幼儿可持续性发展。有效的环境能激发幼儿的认知,使幼儿处于一种的积极探索的状态,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能指导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专业知识结构又与其他的教师群体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郄海霞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观点,笔者认为,一名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2.2.1 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指出,一个教师"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和力量","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正如像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教的学生那么多。"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方面面有明确的认识。这种了解会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做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不用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2.2 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甚至0~3岁的婴幼儿,婴幼儿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因此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其教育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从有利孩子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组织教学。

2.2.3 有关教育媒介的知识,如教材内容、学科知识、课程结构、现代教育工具等。幼儿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一个全科的概念,它并不一定要求教师对某一门学科有精深的、独特的研究,但必须对各类知识都有尽可能广泛的涉猎并形成相对正确的认知。幼儿教育在使用教材上相对来说较为自由,选择的范围也较为宽泛,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熟知各类教材,并能根据自身的教学所需作出合理的取舍。

3.开展特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将特色课程渗透在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广泛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让幼儿在幼年接受更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3.1 抓住幼儿语言成长的关键期,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积极创设幼儿语言学习环境,启蒙阅读以完整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教育主线,通过听视、生活、听读和游戏四个途径,伴随其活动、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

3.2 重视体格训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根据《纲要》精神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内容,确保幼儿体育活动时间,注重提高各环节中的户外活动的质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3 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3.4 创设良好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5 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只有与家长携手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在生活中渗透教育

幼儿日常生活教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各种日常生活的技能技巧对成年人来说,早已形成熟练技巧、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然而,幼儿还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独立生活能力还很低,生活习惯还在形成中,因此,在幼儿园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教育。

4.1 建立科学的一日活动常规,细化每一环节的管理,从入园、晨间活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餐点、午睡、起床、离园,每一环节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活泼的发展。

4.2 保教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强化幼儿常规习惯的训练,重视养成教育。在悉心照料幼儿生活的同时,积极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如饭前洗手是关系幼儿健康的问题,也是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过程。

4.3 注重随机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常生活是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一个途径。在组织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敏锐地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把品德习惯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园合作 重要意义

随着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认识的提高,家园共育的思想逐渐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认可,家园合作更加彰显其重要性。

一.家园合作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经常的、牢固而深刻的。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认识世界,在家长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家长的脾气性格、文化修养、道德观念、个性特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善于模仿,模仿产生的效果好坏,取决于他所模仿的对象是怎样,所以作为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家园合作,可以使家长们逐步意识到自己也是儿童教育的主体,自己有责任与老师、幼儿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二.家园合作有利于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是教育有方,有的则是无计可施;有的是灵活多变,有的则是呆板教条;有的是放任自流,有的则是步步监督。也正是如此,所以不一样的家庭会有不一样的孩子。高尔基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们却是个严重的问题”。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对于孩子的认识是垂直的、纵向的,而教师的认识则是水平的,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正好在认知上得到了互补,在教育上达成相互的合作、支持。毕竟教师有着处理孩子各种问题的经验,有着一些专业的见解,能为家长提供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家园合作有利于开发幼儿教育资源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的发展都是来源于这两个场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幼儿园教师要将家长视为合作的伙伴和幼儿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并努力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下真诚合作。例如: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需求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幼儿园则可以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社区环境的教育价值,学会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来教育幼儿。家园合作,可以使来自两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

四.家园合作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沟通

家园合作,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而是两个同样肩负着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建立起家、园联系的桥梁,有助于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的沟通,相互间经常交流有关孩子的资讯,这种双向信息反馈便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园合作也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教师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创造力、经验是有限制的,家长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家长可以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教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有关幼儿的有效信息,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

五.家园合作有利于加强幼儿园保教管理

搞好幼儿园的管理,必须有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幼儿园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所进行的每一项保教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相对而言,家长们都会关心幼儿在园生活一点一滴,但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深入了解,由于不了解,也就无法理解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些内容,造成有的家长对幼儿园产生不满情绪,形成和幼儿园的活动对立、不支持、不理睬的态度。扭转这种情况的方法主要就是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活动,如亲子游园、跟班观摩、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消除对幼儿园的错误认识;让家长参与布置区角、节日活动,使家长感觉到他们为孩子成长和教育做出的贡献,继而激发和保持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方法,促进家长思想转变,逐渐从不支持到支持,从不理睬到主动询问,从不闻不问到积极参与,使其产生质的变化,这不仅利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于幼儿园自身信誉度的提高。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幼儿园与家长作为教育者,都是对幼儿实施教育、促进发展的教育主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在合作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沟通中相互切磋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实现家园目标的一致、环境的一致、方法的一致,从而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幼儿教师 科学素养 时代特征 职业特征

从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来看,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基本的常识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在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的科学素养。

一、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是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幼儿教师从事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即要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科学技术予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态度决定一切,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态度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它就会以相同的态度给予回应。如果幼儿教师的科学价值观不正确,带有迷信色彩,那么其所教的幼儿又怎么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呢?此时的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是通过周围的人和事物了解的,这个阶段为幼儿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其就会把世界想成如你所说的那样。

可见,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就是要对科学有深刻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并且能够与时俱进,随时展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时不会局限于狭隘、陈旧的观念,才能正确地引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二、一定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科学素养要素的载体。从广度上来说,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范围的科学知识。如: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心理活动,个体生长衰老,保护身体,身体健康的了解;对动植物的观察与了解:对生态与环境的了解:对自然科学现象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的了解,等等。从深度上来说,幼儿教师不仅应了解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基本知识,而且应具备对常见事物、现象的深层次的知识,如,以自然科学现象来说,不仅要了解有哪些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还应理解这些现象怎么形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等。更应该对自我的知识(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幼儿的知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学科、课程结构等知识有专业化的学习和了解。

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外.还要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人们认识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接受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纠正传统习惯认为的一些错误观点,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知识观。

三、科学信息获取能力与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一)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社会日益凸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同时由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需要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直观、具体、形象的学习和探索材料。因此,无论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幼儿教师都需要具备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并能有效甄别信息,挑选价值性高的资料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

(二)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具备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能正确把握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班级特点,甚至是个别幼儿的特点,具备合理选用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于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反思能力等。幼儿期是个体科学素养萌芽期,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具有启蒙性。由此,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具体地说.具有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要引导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只有不断地对科学实践进行思考、反思,才能从中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正确地把握科学教育的方向,不断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

四、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