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数字化营销方案

医药数字化营销方案

医药数字化营销方案

医药数字化营销方案范文第1篇

2014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获得的风险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从医药电商、医患在线交流服务、到疾病管理应用软件,不一而足。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各类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13亿人口的医疗市场需求,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我们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约2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有极大提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医疗行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行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其中包括对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方式、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医院的运营模式、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和使用方式,以及保险机构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等。

对于价值链各环节的利益相关方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变化和机遇也有所不同。

一些机构和企业将有机会通过实现现有流程的“数字化”来提升效率。而另一些将更多地面临出局的风险。但对于其他一些机构和企业而言,技术进步将有助于他们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医疗业务。

探索新业务模式

然而,不论属于哪一类,所有涉足医疗行业的机构和企业都必须开拓新思路,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医院、医生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从而利用其移动支付、社交媒体以及搜索引擎等工具在电商和服务模式方面获得先发制人的优势。

・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销售和营销工作的效率,提供疾病管理解决方案,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来支持产品组合决策以及提升研发效率。企业还需要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以满足消费者对上网购买医疗相关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消费者主要在网上购买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产品;而未来,消费者还有望在网上购买处方药。

・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必须快速采取行动,以避免作为中间商被电商所取代。此类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打造自身的电商能力,要么与新兴的电商企业携手合作。

・保险机构将有机会开发包括数字化服务在内的新业务,比如远程医疗咨询等等,从而在短时间内吸引新客户。此类企业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降低成本,并在长时期内改善患者预后。

面对中国医疗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上述四大类企业都有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大趋势推动数字化医疗改革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业已起步,目前共有三大趋势推动着中国数字化医疗改革的大潮。趋势之一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移动设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等。

举例来说,2014年中国有近四成人口拥有智能手机,他们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平均达到3个小时。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再辅之以无处不在的高速互联网连接以及大数据资源,企业将有能力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从远程患者监测到智能手机购药等各类数字化解决方案。

趋势之二是中国政府不懈致力于解决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以及满足那些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在这些方面,数字化医疗可助一臂之力。例如,远程医疗咨询和网上预约挂号有助于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使用、而基层小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在中国,许多患者仍会为续方等基础需求涌向大医院)。此外,从长远来看,帮助医患之间持续开展有效沟通的创新解决方案也将极大地提升患者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趋势之三是监管环境日趋利好。2012年中国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发电子病历(EMR)和改进医院信息系统。

此后,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化医疗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国政府降低了电商相关业务的门槛,让网上药店的登记注册变得更容易。预计到2016年,部分处方药也有望实现网上销售。此外,政府已允许部分省份的医疗机构进行远程诊疗和处方开药的试点工作。

在上述三大趋势的推动下,数字化医疗蓬勃发展。不论是在医疗服务领域还是在电商领域,各类新兴业务模式层出不穷。

新入数字化企业成为生力军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包括知名大企业和新创企业)是推动业务模式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在医疗市场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塑造数字化医疗市场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百度为例。作为一家搜索引擎企业,百度积极利用其核心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医疗健康资讯,并为消费者提供网上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咨询等服务接入。此外,百度还通过Dulife品牌销售可穿戴智能设备。百度通过与北京市政府开展合作,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跟踪并分析北京市民的健康信息,旨在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阿里巴巴集团将网上药店纳入其电商平台。同时,该集团正在开发和优化一款应用软件,帮助患者使用支付宝在线上按处方购药。此外,该集团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以帮助医疗机构的医生在该平台上进行远程诊疗。阿里巴巴还在加速推进阿里“未来医院”计划,旨在帮助医院实现患者服务流程的数字化发展。

作为一家大型社交媒体公司,腾讯也在不断拓宽其社交和支付平台微信的业务覆盖面,将版图延伸到医疗领域。腾讯于2014年推出了“智慧医疗”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在网上和手机上的医疗服务流程,包括预约挂号和付费等服务。此外,腾讯还积极投资相关企业(比如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疗专业人士的在线网络“丁香园”),在价值链各环节为患者和医生打造全方位的服务。

与此同时,春雨和杏仁医生等拥有风投背景的新兴企业也在开发诸如远程医患沟通等新的服务产品。

随着新进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投资额的不断加大,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势头已不容小觑。我们预计,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在未来五年保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其中,数字化医疗服务所占份额最大,达到约6000亿元人民币,而电商将达到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将原本用于线下服务的支出转移至数字化渠道。但市场的增长同样也归功于全新的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

这一增长将涵盖众多数字化医疗服务领域,其中在市场规模方面绝对增幅最大的是疾病管理和医患沟通服务,这两个板块将初具规模。

数字化颠覆力量将影响价值链各环节

当然,阻碍数字化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因素也不在少数。

首先,远程诊疗、网上处方药销售以及患者报销在监管政策方面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上述服务的推广速度。

此外,不同医院所采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差异颇大,这将为医院数据库的全面联网带来极大挑战。而且中国目前在大规模医疗数据管理方面总体而言还缺乏足够经验,因此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需要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学习过程。

尽管面临重重困境,但中国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并将带来立竿见影的巨大变化。除了数字化工具能够帮助提升效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还能极大地提升实际医疗效果的透明度。而这样的透明度将为中国未来发展以价值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国民健康水平。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疗过程中涉及的各相关方,整个医疗生态系统都将受到极大冲击。

借助新的数字化工具,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医疗服务,有效改善生活方式,并对慢性病进行更好的管理。医院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医疗设施的使用率,

缩短候诊时间,并减轻门诊的拥挤程度。

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推广,不同的医疗机构可以实时共享患者病历,从而有效提升诊疗效率。医生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专业资讯、培训资源及专家意见,同时还能通过开展网上咨询等服务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数字化医疗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也同样需要调整适应。例如,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不仅有机会推动现有医疗流程(包括挂号预约、按处方购药等)的全线数字化,还有机会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各类全新业务。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将有机会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多项领域的效率和有效性包括销售和营销,以及产品组合策略。

而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若不能及时利用更具成本效益且更加便利的电商渠道,就极有可能面临作为中间商出局的风险。保险机构的机会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现有业务,以及开创有价值的新服务。

价值链各环节企业都需制订新战略

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充分把握这一变革带来的机遇,并积极直面随之而来的挑战。

所有相关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未来市场定位,制订全面的数字化战略,积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把握先发优势,迅速开展创新试点。同时对于医疗行业的新进入者或是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非医疗相关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的出现也为他们开辟了丰富的发展机遇。

仍有很多企业密切关注但尚未进入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其中不乏有投资机构、新创企业以及核心业务非医疗相关的企业。现在进入是否已经太迟?答案当然是不。考虑到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潜在规模巨大以及市场才刚刚起步,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众多企业依然能够从中挖掘巨大的机会。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企业可以与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独树一帜的社区数字化医疗服务。针对此类服务需求较大的老年人群体,这类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他尚待开发的机会还包括:制药企业与医疗科技企业、医院和保险机构联合起来,专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成立“卓越中心”。例如,可以建立一些针对癌症患者的设施,他们在接受前沿疗法的同时可以住在这里,并享有数字化医疗服务。另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某些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还会发现其他一些机会,比如肺癌和胃肠道癌这两种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比其他很多国家都要高。这些分析对于正在寻找研发目标的制药企业而言极具价值。

对于希望准确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将目光投向在数字化医疗领域走得更远的其他市场,借鉴它们的创新和方向。例如,美国在数字化医疗领域的投资远远超过中国。研究美国等市场的数字化医疗创新实践,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识别那些具有不错前景、可能适合中国市场的做法。这些洞察有望帮助后来者迈入发展快车道。

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

对于大型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机会在于提供涵盖整个医疗价值链的高价值服务。为了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此类企业需要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比如帮助患者寻找好医生、预约挂号到远程病患管理等。

这样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是吸引和创建庞大用户基础并最大限度提升客户忠诚度的最佳方式。打造此类解决方案的关键步骤在于要确保能够获取稀缺资源,比如与医院和医生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此类企业还需要设计有效的业务模式,以攫取目前由业内传统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或是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机遇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是提升销售与营销效率。

很多制药企业已经推出了相关试点。传统销售模式侧重于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而在采用数字化技术之后,企业能够突破传统做法的限制,以更低的成本在同一时间与更多的医生互动交流,从而大大提升了销售与营销效率。

第二是电商领域。

近年来,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网上销售的势头十分迅猛。而随着未来政策放开,将允许消费者在网上凭处方购药。

制药企业需要顺应这一趋势,这意味着制药企业需积极与医药电商企业结成合作关系,无论是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还是部分已建立电商能力的传统分销商和零售商。网上药店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销售渠道,不仅能够缩短制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因剔除供应链的中间环节而促使制药企业的利润率提升。制药企业需要慧眼识珠,识别那些能够成功的电商平台并与其结成合作伙伴。而在确定合作对象时,自身产品组合的特征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第三是蓬勃发展的患者管理服务。制药企业可以与提供移动诊断、医患沟通与长期疾病管理的企业合作开发全新的服务。这些服务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通过这些服务使得更多的患者遵循其处方药给药方案。

第四是以大数据为立足点,不断挖掘新的洞察。尽管这一机会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但意义非常重大。例如,患者治疗及效果的相关数据有助于确定该处方药的价值。在制订定价、产品组合优化如收购和剥离等方面的决策时,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大数据还是提升研发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例如,通过分析疗效数据,就可能发现某种化合物的新用途,或者帮助识别对于某种疗法最有可能产生反应的部分患者。

上述四个方面同样也适用于医疗科技企业。更进一步的是,医疗科技企业可以采用新的方式,为使用其设备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超声设备的内嵌软件可以在机器的使用和检测结果的解读方面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分销商和零售商。上述数字化机会领域为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带来重大利好,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处境却有些不妙,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数字化医疗(尤其是电商)很有可能抢占其现有的市场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医疗领域的变化趋势为零售商和分销商带来了一些机会。例如,随着越来越多的处方配药转向零售药房,而非医院药房(后者是目前的常规做法),分销商和零售商将需要开展新的相关业务模式,从中分得一杯羹。但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被电商竞争对手取代的巨大风险。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分销商和零售商需要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他们必须无缝整合其线上业务与线下实体业务,以积极提升客户体验,其针对的客户包括患者以及部分中小型零售药房。

考虑到上述要求,要想制订正确的战略,很大程度上要从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起步条件出发。大型的全国性企业能够利用遍布全国的网络和物流设施来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同时,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与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商达成合作,从而确保能够获取需要配药的患者。而区域性分销商和实力较强的零售商则需要借助合并、收购或合作的方式,扩大业务覆盖面。否则,他们不仅将面临线上客流量低迷的风险,而且可能还会面临与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相比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风险。

最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建立电商平台的小型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专注于某些专业细分领域如特药,要么黯然退出市场或被并购。

能够实现电商转型的分销商和零售商还会迎来新的业务机会。比如,他们可以根据疾病治疗数据,向制药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此类服务有助于其维持整体利润,并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一些领先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上海医药集团作为一家领先的制药分销与零售企业,率先涉足电商领域,近期正在与京东合作建设大健康云商平台,致力于透过该平台向消费者和其他零售药店销售药品。

上海医药集团立足于与医院之间的长期合作优势,以确保其电商业务能够获取相当规模的患者处方流量。而与互联网巨头京东的合作,能够带来巨大的在线客流量,并实现直接为患者送药上门。京东具备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与上海医药集团分布全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形成了有益互补。

上海医药集团还在研究如何利用其平台产生的海量相关信息,为制药企业提供市场分析洞察的服务。

对于保险企业,数字化医疗打开了一扇机会之门,即有望从医疗费用的承担者一跃为医疗福利的高效管理者。保险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发在线诊疗服务,这有助于短期内扩大客户群。

长期来看,保险机构能够对治疗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识别针对某些病症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从而为其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雇主)制订极具吸引力的患者管理计划。

总结:数字化医疗时代制胜之道

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发展轨道已经显而易见。数字化医疗正在迅速升温,因此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亟须实现业务转型。了解自身会受到哪些影响以及制订有针对性的战略对这些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某些企业而言,顺应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现有流程要实现数字化,以提升效率。

以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为例,由于他们要将数字化工具用于营销与销售以及产品组合优化等领域,因此数字化转型就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重头戏。

而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其他企业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因此,他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开发新的业务模式,以在数字化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医药数字化营销方案范文第2篇

不管你是做“终端营销”、“会议营销”、“专科营销”、“临床营销”的,还是靠“广告营销”的,总之要对目前的市场环境要有充分的认识,有人说夏季是“医药保健品的淡季”,但我认为绝对不是“市场的淡季”,海尔集团张瑞敏老师说过一句话:“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不无道理,我们在营销中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学上一两招就想常年用,年年用,不愿意去做一些新的尝试,不愿意做一些细节上的创新,最近国家药监局、国家工商局、卫生部等各大部门对医药保健品的监管力度应该说事前所有为有的,有一些医药保健品企业抱着侥幸的态度说2005年8月份后就会松一点了,笔者认为其实未必,从国家的法律来说可以说是越来越健全、执法队伍也是越来越壮大,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做市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了,我们必须规范自身的营销行为,按照市场的游戏规则去操作市场,笔者最大的市场因素是消费者(患者)及家属的因素,并不是政府的监管因素,尽管国家药监局强调处方药(疑难杂症等方面的)不能在大众传媒作广告,但是还是在大众传媒屡见不显,这一点也非常符合中国特色,笔者在此强调的是市场环境主要是“消费者环境”、“同类产品竞争环境”,以及“产品功效环境”。

目前的消费者环境(患者及家属)已经趋向“理性消费”,尤其是“城市(镇)市场”,现在消费者对广告的免疫力愈来愈强,对五花八门的营销行为已生厌倦。1995年前后,街市上发“报纸”人们会主动去领、去要,去“抢”,甚至准备花钱“买”,现在则是避之惟恐不及、只看一眼随手就扔,所以商家只好往车筐里硬塞了。从三株、红桃K“专刊打天下”到络欣通的“义诊活动”,再到速立特的“活动营销”和珍奥核酸、双灵固本散、中脉、天曲、天年的“会议营销”,以及各种各样的“专科营销”,有的消费者在一周时间能接到“杂志、光碟、书刊、磁带、邀请函、电话通知”若干,消费者什么阵势没见过!这是其一;其二,媒体纷杂,广告竞争异常激烈,上广告即使步步小心也难免劳而无功,目标消费群不见兔子不撒鹰,迟迟不能、不肯浮出水面,靠撒胡椒面就能一抓一大把的时代已经逝去。

在医药保健品领域,有“蒙药、藏药、云药、苗药”等等说法,向这些药的效果都比较好或者说比较神奇,具体又没有说得那么神奇,也没有临床数据依据,应该说几乎都是医药保健品营销人造出来的神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能说是与“药材”的原产地有关,有没有疗效笔者认为,因该与“配方、加工技术、GMP、原料真伪”等有关,与“藏药、蒙药”之类的没多大关系,消费者可以被蒙一次两次可以,但是次数多了自然会露馅,因为患者所要的结果是不管你是黑猫、白猫,都得有效果,把病能治好,治不好病说啥都白搭,最后只能影响大的市场环境。所以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不管你是卖啥药的,还是用哪种方法卖的,都不要紧,重要你卖的药品、保健品必须要有很好的疗效或功效,并且你所承诺的功效必须与产品的实际功效、患者心理价位相符,否则你不仅“做不大、做不久”,还给整个医药保健品市场留下了后遗症——消费理性、理性、再理性。所以,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企业更应该共同去维护这个“消费生态环境”,因为你的企业几乎没有品牌价值而言,绝大数中小型都处于“卖产品、卖服务”阶段。资深药品营销人士李武菁指出:“药品是特殊商品,它惟一的核心是疗效,与日常用品不同,它对售后服务、品牌价值没有太大的附着性。以往我们常用售后服务来弥补药品效果的不足,但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和营销手段日益同质化,售后服务也变得愈来愈雷同了,每一种药品的市场启动期普遍拉长,真正能在市场上立住脚的只有疗效了”。

同类产品“多、滥、杂”是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的普遍问题,就拿六味地黄丸,全国有上千家药厂都在生产,宛西制药广告宣传它自己能占受益,只得我们每一个营销人思考;治疗心脑血管的心脑康全国也有几百家生产,谁比谁的好!“换汤不换药”的时代已经过,除非我们面对的消费者都是痴呆傻文盲瞎子之类的患者,就算患者是这类任务,他或她的家属业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他们虽然不懂行道,但他们会简单地区分说明书、商标和产品名,除非你胆大包天篡改说明书或像“苦乐康”一样篡改成份。拿个“仿制品”或“换汤不换药”的大路货要参与目前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明智之举了。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企业一上产品就是一大堆,你有的他有,他有的你有,你说你还有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比价格,比价格的结果就是都不赚钱,市场都做不大,都没有什么发展,都很艰难。

结论:形势严峻,亟待创新。作为每一个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企业和每一个医药保健品营销人,必须认清目前的市场形势,包括政府监管形式、消费者消费形式、广告媒体可信度下降形式、同质化产品形式、相似性营销模式形式、相似性宣传手段形势和相似性售后服务,在这个信息时代(什么东西在你第二天起来时发现不是自己独有的了),我们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结合企业现有的资源去更大限度地持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

二、认清行业、细化操作

自从1992年起,蜂王浆、太阳神等保健品一时席卷全国开始,中国的医药保健品市场就开始趋于火爆的形势。1997年以前,国家没有取消保健药品之前,医药保健品行业是不分家的,都称之为“卖药的”,从1998年,国家药监局成立,一大批“药健字”开始向和“国药准字”“卫食健字”转型,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又要经历一次大转型,即卫食健字向“国食健字”的转型。随着国家组织机构的完善,医药保健品行业的相关法规日趋建立和完善,标志着医药保健品行业越来越规范了,在这个行业,靠钻空子、投机倒把一夜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国家医药保健品的细化管理,OTC、RX、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各类产品的运作模式也必须细化,不同类型(新药与普药)、不同价位(高、中、低)、不同成份(西药、中成药)、不同批文(药品、保健品、器械)、不同剂型、不同品牌的营销方法和手段也应该细化,应在国家现有的法律内,通过合理避法、健全手续的方式或方法去操作市场。

从营销上讲,不管是“招商模式”,还是“自建网络”,不管你采取的是 “终端拦截”、“会议营销”、“专科营销”、“临床营销”、“数据库营销”、“服务营销”、“电话营销”的,还是靠“广告炒作”的营销模式,都有其利弊。现代营销认为,首先要正视消费者(患者),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者感到买你的产品比其他的产品值,愿意花这个钱,另外我们必须考虑如何锁定目标,如建立相应数据库资源,然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最后考虑为消费者或顾客解决实际问题或便利性,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你的营销实际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的营销人来说,我们讲究“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讲究内容或实际价值意义”,我在这儿举一份例子就会明白:一样的内容,用打印机打一份给你和用漂亮的字体亲笔认真手写一份,你觉得那封信感觉好一些?我想90%以上的人感觉手写的有价值。

从经营上讲,要想小投入大产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急功近利的营销心态也不大符合目前的市场形势。当然谁都想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是众人之心,没有对错之分,问题的关键点是找谁花、如何花、花得值?近两年,由于一些大型医药保健品企业转型或体制改革,前几年初中毕业发报纸的都在产品,都在独立操作市场,向这样的经营环境下,挣钱的可能就是:电信通讯、印刷厂、媒体等相关行业,曾经一个操作大品牌的朋友告诉我,一年一个产品在一个省销售1300多万,媒体投了600多万,往后打越打越不起效,当我问利润时才100万左右,并且这个产品做了一年多就不行了。另外一个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大投入未必有大产出,一上来就是整版、整版干的人大有人在,从气势将很过瘾,结果干了一段时间后无影无踪的比比皆是。这就是对市场没有充分的掌握,盲目经营的结果。为什么我们非要去跟风呢?为什么不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制定一套营销方案呢?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方法是一直有效的,应该细化市场、细化产品、细化营销、细化经营,将风险投资转为战略投资,而不是盲目广告投资。

结论:细化操作势在必行。比如说修正药业在营销公司旗下建立了“斯达舒事业部、坤药事业部、通药事业部”等,还有的营销企业建立了“OTC事业部、处方药事业部、保健品事业部”等,像傅山集团以产品品牌建立事业部运作市场,还有以病的类型或销售模式建立的项目部或事业部等等。也可以专作某一类市场,如目前市场最热闹的是“心脑血管市场”,还有“肝药市场”、“胃药市场”、“壮阳补肾市场”、“美容市场”、“减肥市场”、“祛痘市场”、“补血市场”、“维生素市场”、“补钙市场”、“妇女洗液市场”、“前列腺市场”、“抗癌市场”、“洗肠洗肺市场”、“糖尿病市场”等等,除了对组织机构、产品细化操作外,还得对销售模式进行细化。所有的市场你都做了,所有的方法你都用了,未必能成功,专做一类市场或用一种营销模式也未必不能成功,如吉林九鑫集团专做“除螨市场”、并不断地细化产品、细化渠道、细化宣传,做得相当出色。做市场关键是做细、做精、做透,不再品种的多少。在中国,一个产品一年卖几亿的也很多,做几百个产品卖百万、几千万的的不计其数。所以能不能立于市场关键在细化操作,细化经营。   三、认清自己、发挥优势

对于一个中小型药品保健品企业来说,论资金、技术、实力,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都无法相比,但它们同样要生存,要发展,要效益。脚下的路也许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应该是:尽中小企业最大的能力“整合自身资源”,并根据增值、扩张后的资源,积极寻求企业发展的出路。在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销售网络、产品、品牌、营销、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要素中,你必须知道你的优势在哪儿?在“政策法规、消费者、经销商、广告、零售商、媒体、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中哪些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然后将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地结合与运用,创造出一种特色的、、标准的、双赢的、可操作的营销行为。比如说,你在营销、资金、人才有优势,你就可选上一两个有卖点、有特色、功效好的产品好好包装一番,集中优势兵力、集中资金、集中精力操作一把,响彻全国不是没有可能;如果你在销售网络方面有优势,你可以细化网络、并网销售、整合传播。总之,发挥自身优势,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才是谋求发展的出路。

有比较才有差距,同是做“整版炒作、会议营销、旅游营销或服务营销”的,水平肯定是不同的、有差距的,不能认为看起来和别人做得差不多,细节制胜时代,差一点就会差一大步,不能雾里看花,用大概、差不多、基本上一样来安慰自己。要学就得学系统、学明白,不能走马观花,盲目模仿,就拿心脑血管市场来,60%以上的销售是医院销售出去的,再经过各种各样的讲座、健康教育之后、吃了许多药都没有明显效果的情况下,你单纯用“媒体广告”启动市场恐怕有些难度,除非你不怕赔钱。医药保健品行业,除了特别知名的外,其他中小型医药保健品的各级市场操作者其实质都是个体户,那个人一年能承受起几百万、上千万的亏损。

结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认清市场是基础、认清行业是根本、认清自己是出路,每一个年代、每一类市场、每一个市场都有它固有的一些特点,只有不断地“升级换代”才能取得胜利的果实。著名医药策划人李武菁曾经说过:“就拿络欣通“义诊”、速立特的“大型(会展)活动”、天曲的“会议营销”、甘必康的“中华无肝炎”,其实质都是适应国家政策法规、市场形势下的一种新型的义诊活动,只是玩得“级别、档次、气势、形式、名堂”不同罢了,相当于英特尔的奔3、奔4的概念。做医药保健品策划,除了用专家、赠药、患者证言、协会、学会、几联疗法、这工程那爱心之类的,还有啥东西可用”。就拿某些城市市场来说,赠药没人领(患者知道领猴群追不摄)、专家没人心(患者知道一见专家就得开药)、患者说法不轻信(患者知道有医托)都是正常现象,像这样的市场就让营销专家做也有难度。因此,市场需要回归原点,谁能把握住消费者(患者或家属)就能取得胜利。

四、明确方向、制定战略

千万条方向千万条路,不管你是朝北走,还是朝南走,不管是走正道,还是走歪道,总之没有明确的方向肯定不行,有了方向,方向左右摇摆肯定也行不通。同是做医药保健品的,“道或派”也很多,每一类企业、每一种营销模式、每一个团队塑造出了不同的“道或派”,每个“道”有其各自“专长”或者说“看家本领”,这种“道”或“派”就是一种方向,就是一种资源的纵向或是横向的整合,比如国内有“蒙派、咸阳派、晋派、东北派”之类的说法,近一两年出现的“蜥蜴团队、绿洲团队、酷乐团队”,其实质就是一种医药保健品企业资源整合的方向,这种团队代表一种正确科学的方向;代表着一种营销模式的创新;代表着一种资源的优势互补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你坚持走了过来,你就成功了。

那么,对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眼前的路很多,该走哪条路呢?

第一种方向应是专业化方向。做得多、做得杂,不一定就赚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你是“研发型”为主的企业,你就专业做好你的研发,做好你的科技成果推广就可以了;如果你是“生产型”为主的企业,你就做好“加工”,把生产做成全国做最大的就可以了;如果你是“销售型”为主的企业,你就做好“通路的最大化、规模化、快速化、扁平化”就可以了;如果你是“专业营销型”为主的企业,不管你是采取“推”、“拉”、“擒”、“哐”或者“忽悠”,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把“消费者口袋的钱”弄到你口袋就可以了;如果你是“资本型或资源型”的企业,可以玩点“人才运营或资本运营”方面的应该是个不错的方向,全国6000家制药企业,4000多家通过了GMP认证,据我看,不久的将来都会通过认证。最后赚钱的估计是“设备供应商和银行”,其实有500家GMP认证企业生产的药品保健品就已经卖不完。如果你花钱再去建“厂方”,然后自己生产、销售,只能是瞎折腾的,除非你有其他目的或者你是国有企业主。

第二种是联盟化方向。即横向联盟、纵向联盟、互补联盟、强强联盟,不过中国人的特点(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决定了联盟的难度,这一点需要市场竞争去调节。中小医药保健品企业缺的就是“资金、人才、营销”优势,如果你自己还是要孤军奋战,还要拿着鸡蛋碰石头,最后受伤的可能就是你自己了。

第三种方向是整合化方向。即集中优势资源、整合其他相关资源,如果在医药营销领域具有很大优势,你可以整合产品生产领域的资源;如果你有品牌优势,你可以搞贴牌;如果你有网络优势,你可以利用网络整合生产商的产品线……,总之是利用优势整合劣势或弱势,达到一体化的目的。未来10年将是“同质化产品泛滥的时代,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时代,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也是中国医药保健品企业联盟、整合的大好时代”。  面对这么多的方向,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企业如何选定方向呢?这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来定,第一个是确定“做产品、做品牌、做服务或者做企业”;第二个是选定产品线或拳头产品、新特产品;第三个是市场定位,究竟做哪一级市场、哪一类市场、用哪一些营销模式;第四个是确定执行策略,也就是怎么做;第五个战术准备,细节,也就是如何做,会做得更好,像这些方向性的东西确定你就好做了。

总结:明确方向是制定战略的前提。方向清楚之后,必须得制定“企业战略”,确定战略目标,否则只能是增加心理负担,酷乐咨询机构首席战略顾问专家李武菁曾经说过:“中国医药保健品行业非常缺“战略级的领袖”(像电子行业的海尔张瑞敏、TCL李东生、联想柳传志,应该说都是中国顶尖的战略级的领袖),绝大多数中国的企业没有战略,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根本就不懂战略,所谓的战略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或打算,走一步看一步是绝大数企业家的做法,在国内,有许多企业家成功了不知是怎么成功,失败了不知是怎么失败的例子非常多,说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偶然性或者说机会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而战略必须可以操之在我的,是必然性的,否则就算不上战略,我们制定的战略不能说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实现,也至少也得在某年某月实现,否则就是一句口号”,另外制定战略还得考虑“得失性、恒久性、长远性、侧重性”,通过“专业化、联盟化、整合化”的战略实施后,笔者由衷地希望医药保健品行业的航母早日诞生。

五、细分市场 专业运作

目前市场上最热闹的是莫非就是“心脑血管市场”,还有 “糖尿病市场”、“肝药市场”、“胃药市场”、“感冒药市场”、“壮阳补肾市场”、“睡眠市场”、“美容市场”、“减肥市场”、“祛痘市场”、“补血市场”、“维生素市场”、“补钙市场”、“妇女洗液市场”、“皮肤病市场”、“清热解毒市场”、“免疫力市场”、 “前列腺市场”、“抗癌市场”、“洗肠洗肺市场”、“泌尿市场”等,另外还有一些偏门市场如“癫痫市场”、“脑瘫市场”、“骨病市场”、“痔疮市场”等。总之,各类市场可以总结为5个字:调(调节血压、血脂、血糖、调经等)、修(改善、治病、修正、扶正、修复细胞、通络等)、清(清洗、洗肠、洗肺、洗血、清毒等)、补(补肾、补血、补钙、补锌、补维生素等)、抗(抗感冒、抗病毒、抗癌、抗辐射、增强等方面)。面对这么多市场,我们在确定产品线路是必须要了解各类市场在整个医药保健市场中的份额,目前国内有多少家企业在生产,已上市产品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究竟走冷门还是走热门,我们必须得选择其中一部分市场开发,你没必要全开发,事实上许多成功的企业关键都是靠那么一两个主打产品的,任何一类市场你只有做到前几名了,你就是赚钱的,除前几名外,其他都是不赚钱做垫被的,甚至是赔钱的。

傅山药业的成功就是“心脑血管、肝病”市场的成功,修正药业最大的成功就是“胃药市场斯达舒的成功”,九鑫集团的成功就是“除螨市场”,西安杨森的成功就是“杀菌消炎达克宁市场和胃药马丁咛市场”、郑州华仁医院的癫痫病市场等等,主打产品或核心产品,或者选择的一类或某几类占据了其营业额的80%以上。有句话说得非常形象,说成功的人(企业)都有相似之处,失败(不幸)的人(企业)各有各的不幸。有的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企业做好几十产品、甚至几百个产品,看起来贵忙,就是不赚钱。像这种企业对每一类市场的运作都缺乏专业性,表现在缺乏专业的营销队伍、缺乏对市场的研究、缺乏对营销战术的创新。毛主席有一句话“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用在操作市场上我觉得非常合适。

有人计算过没有,一个省会市场各类医药、保健品、医疗、家用医械一年的消耗量是多少人民币?特别准确的数字我们任何人都不好计算,但是就拿人均消费来说,以上医疗保健费用大约占人均支配费用的10%左右(农村在3—5%。城市在8—15%),就拿郑州市来说,年社会消费总支出在500亿,那么医药、医疗、保健支出应在最低40亿以上,而我们占据了多少份额。假如你在当地家踏实地集中人财物优势成为这一行业在当地老大,把市场做精、做深、做透,就至少有10亿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果你在一个省会城市要卖一个或一群产品10多亿,可能性也很小,这是因为你是卖产品的,而不是卖销售模式的。但是我们可以回想一个事实,一个省会的“连锁综合性大超市”一年可以卖10多亿,而我们做医药保健品的最牛皮的厂商在一个省会城市卖不到10个亿。

总结:社会的分工是越来越细,越来越细的表现就是越来专业,就拿医药保健品行业来说,社会上专门有医药保健品的“文案创作机构、广告拍摄机构、营销策划机构、平面设计机构、传媒机构”,操作营销的专门有“招商机构、数据库买卖机构”,操作市场的有 “招商模式”, “自建网络”模式,具体战术操作有 “终端拦截”、“会议营销”、“专科营销”、“临床营销”、“数据库营销”、“服务营销”、“电话营销”、“旅游营销”、“广告炒作”等模式, 还有专门操作“补肾市场、补钙市场、妇科市场、脑血管市场、糖尿病市场”,做完一个换一个,越操作越熟练,以上列举表明了目前市场对我们医药保健品市场操作人的要求越来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只有专业的,才是出色;只有专业的,才是适应市场的,才是有发展前途的。

六、组合战术 精耕细作

很多企业家经常提“战略、策略、战术”,那究竟什么是战略、策略、战术?笔者认为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干啥”,策略就是“咋干”,战术就是“用啥干、干的漂亮”。对医药保健品行业来说,如今的市场环境,不是你啥都用了就能干好,我们的可用的武器很多,但不能乱用(武器都需要花钱购买),做市场就像打仗一样,除了“硬战术”之外,还得有“软战术”,硬战术是可见的、具体的东西,如海报、广告片、宣传页等之类的东西,软战术是无形的、思想性、程序性、先后性、严谨性、科学性的东西,如用啥东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多少、用什么方法组成的操作方案就是软战术,而所用的沟通、宣传、传播的具体东西就是硬战术。以前一用就灵的现在有可能就不管用了,但也不是以前用过的战术现在不能用了,这其中的奥妙就是“战术组合”,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宣传武器、同样的市场,不同的两个经理操作的结果截然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他们的软战术不同、操作市场的精细化程度不够。

哈药集团三大药厂的风格不同,但传播方式相同,成功之处就是“单一手段规模化,其组合体现在央视、卫视、地方台的三级战术组合”。脑白金、黄金搭档成功之处就是“一台多样化的节目组合,属于海陆空立体化作战战术”。中脉“睡眠系统”成功之处就是以“会议营销”为中心的相关营销战术链接组合,所有手段都为其“会议营销”服务,天曲成功之处就是由“系统化战术手段组成的会议营销”,会前、会中、会后各有一套系统的操作办法。总之有的是“横向的战术组合”、有的“纵向的战术组合”、有的是“立体性的战术组合”、有的是“单层面的组合”、还有的是“多层面的战术组合”。不管什么样的战术组合,我们沟通的对象都是“患者病人或与患者最亲的人”,其他都是“形式表现”。

目前,医药保健品行业的硬战术有以下几种:(处方药不能在大众媒体广告)

1、电视广告主要有:品牌广告、机理广告、专题广告、病例广告、新闻广告等;特点是直观可见,简洁明白、价格较高、单位时间传播面广,弱点是广告内容不能停留、传播信息量小、见效慢。操作难点是:电视台的选择和时间段安排。

2、报纸广告主要有“软广告、硬广告”,易操作、机动灵活,关键是要有专业文案策划和创作人员、设计人员,否则广告费很容易打水漂。

3、电台广告主要有品牌广告、讲座、热线解答、专题等,易操作,关键是讲座热线的水平一定要到位。

4、专业书刊,一方面可在专业杂志上广告,一方面可买书号,编印书籍宣传。

5、自制宣传品:专刊、宣传页、不干胶、招贴画、展示盒、促销品、赠品、VCD、杂志、报头报刊、邀请函、活动通知、入场券、优惠卡、代金券等等之类的宣传物品。

目前,常用的软战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产品上市(推介)会/临床应用经验交流会:主要用于临床、招商、学术推广等。

2、医学成果报告会、免费体检、专家报告会、联谊会、康复报告会、免费大赠送、疗效分享会、健康大使评选活动等,直接针对于患者的推广、宣传、销售。

3、终端陈列比赛、营业员销售竞赛、终端联谊会、终端促销活动等针对于销售终端的活动。

4、800免费咨询电话,电话回访、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咨询会、义诊、康复工程等。

5、会议营销、数据库营销、服务营销、旅游营销、专科营销、电话营销、终端拦截等战术营销,任意单一战术都有其缺点和弱点,必须根据自身的目标人群、市场定位、产品等方面进行战术组合,并将每一个战术可操作化、模式化,然后精耕细作市场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结:单一手段规模化和多种手段整合化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战术组合方式。著名营销专家李武菁曾经说过:我们说服一个患者需要(编制、编造、设置)若干个理由,而患者拒绝我们只需要一个理由,因此我们在做营销时需要准备若干个让患者相信的理由。这句话说明了战术组合的重要性,战术组合的深奥性和科学性。就拿广告这个战术来说,必须具备两个作用,第一个是把患者(有需求的人)从大众中挑出来;第二个是向患者求爱,让其喜欢你;当然最好的宣传就是“个性化广告”,这一点一般企业很难做到。除了战术组合之外,还要对市场“精耕细作”,在这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时代,我们必须得做“对”每个环节,还得做“好”每个细节,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并将这些环节和细节用“点、线、面”串起来,就是一套非常好的战术组合。

七、先做销量 再做品牌

提起“医药保健品”做“品牌”,有可能80%以上的医药营销人反对,而恰恰80%以上的“广告策划公司”赞成。那么医药保健品究竟能不能做“品牌营销”,不能简单地回答“能或不能”,我国著名策划人叶茂忠给深圳海王生物做的“品牌整合传播”单从“品牌营销”的角度讲,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但是许多医药保健品人士批评叶茂中海王的策划案例是失败的。因此,笔者在此提出“先做销量,再做品牌”的经营之道,供医药保健品专业营销人士点拨。

销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销量就不可能有品牌。品牌是社会公众、消费者给你的,不是商标局给你的。因此,对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第一步应该学会卖货;第二步学会做品牌。下面给你做销量的几招(只适合疑难杂症市场),仅供参考。

第一招:出本书,针对于自己的产品线,结合“病理、病例、健康等” 知识出一本书;

第二招:拿着书通过“调查、普查、统计、征集”等方式建立数据库,如果你是搞糖尿病的就建立糖尿病的患者数据库。

第三招:与“医院、药店、专柜、社区门诊”合作成立服务中心,设立专家咨询热线。

第四招:找一个专业文案高手编制一套“系列广告文案”,不断地向患者直接发送相关资料。

第五招:成立治疗小组、咨询小组、服务小组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并不断实现销售。

第六招:开发新患者,不忘老患者。定期举办“康复俱乐部”活动,实现规模化销售。

第七招:完善各个环节和细节,成总结模式, 实现规模化推广(如果没有把握,可找专业医药保健品策划公司策划以降低操作风险)。

总之,有了销量,进行品牌化运作、推广,笔者认为是非常轻松。如果你的产品是治疗“疑难杂症”的,你就做“企业品牌”和“行业地位品牌”,如“蜥蜴团队”就是榜样,如果你是治疗各种小病的,用来保健滋补的,完全可以做“产品品牌”。

总结:没有销量就没有一切,销量是医药保健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品牌是企业壮大和规模化发展的基石,没有品牌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因此,对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先做销量,后做品牌具有战略发展意义。

八、整合资源 突出重围

医药数字化营销方案范文第3篇

一、必须高度重视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工作

当前,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面临着机构改革的大形势,新任务、新职能、新问题会接踵而至,但药品市场的监管是我们的主业,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通过一个月的检查,各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基本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经营和使用,较好地保证了药品质量,维护了药品市场秩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

(一)药品批发(连锁)企业。一是私自变更注册内容,特别是有些企业因为规划、折迁等原因,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注册地址、仓库地址。二是销售药品开具户头不规范,有的随便开具,有的不具。三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情况不到位,有的未按文件规定严格执行,有的未进行考核。

(二)药品零售企业。一是购进药品时索取票据不全,存在购进验收记录不完整,无法做到票、账、货相符。二是药品分类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药品与非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混放现象。三是药师不在岗现象仍较为普遍。四是部分企业存在不凭处方或造处方、造记录销售处方药现象。五是拆零药品管理不规范,有的拆堆专柜成为摆设,有的未如实填写拆零记录。六是需特殊储存条件的药品未按要求进行储存。七是部分没有实行微机管理的企业,销售药品时不开具销售凭证。八是部分企业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有的超范围经营中药饮片,有的超范围经营医疗器械。九是个别企业不及时申请GSP认证或迁址后不申请认证。

(三)药品使用单位。一是绝大多数单位无培训档案、无查体档案,从业人员对药品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不够,导致执行落实不到位。二是大部分村卫生室的药房、药库(橱、柜)未与生活区、诊疗区和治疗区进行有效的分开。三是大部分村卫生室药品贮存条件不符合规定,未配置冷藏设备和温湿度计、防尘、防潮、防虫、防鼠、防火等设施,致使药品质量难以保证。四是部分单位购进药品未索取相关资质并建立档案,购进、验收记录不全。五是拆零药品管理不规范,无拆堆专柜,拆零记录未建立或记录不全,拆零工具不全,易对拆零药品造成污染。六是未按药品属性分类存放。药品与非药品、中药饮片、化学药品、中成药、易串味药品混放现象较为普遍。七是购进、验收记录不规范,未按要求对库存药品和陈列药品定期进行检查和养护并做好记录。

二、要继续加强对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

(一)加强许可证和GSP认证管理。各县市区局要按照《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许可验收实施标准》和《省药品零售企业许可验收实施标准》的要求,一是严格标准进行初审,特别是经营场所面积和药学技术人员的问题,必须从严把关,切实保证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二是准确了解和掌握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情况,督促新开办企业在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1月内申请GSP认证、到期需认证企业提前3-6个月申请认证。三是进一步加强企业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及时掌握企业执行GSP标准情况,特别是零售连锁企业的统一管理问题、药学技术人员在职在岗等问题,防止出现认证后管理滑坡。

(二)加强药品购进管理,严格资质审核。要求药品经营企业购进药品时,应按照可以保证药品质量的进货管理程序进行,必须严格审核供货单位的法定资格及质量信誉;审核所购入药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可靠性;对与本企业进行业务联系的供货单位的销售人员;查验药品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并与身份证原件对照核实,登录省“药品营销人员备案查询系统”,核实与本单位开展药品营销业务的营销人员合法资格;对首营品种,要填写“首次经营药品审批表”,并经企业质量管理机构和企业主管领导审核批准,签订有明确质量条款的购货合同。审核无误后方可购进药品,严禁先购进,后索取资质和发票的行为。

(三)加强药品储存管理,确保药品质量。一是严格实行药品质量验收制度,并做好验收记录,对特殊管理药品,应实行双人验收制度。二是药品储存时,应有效期标志,对近效药品,应按月填报效期报表。三是根据药品流转情况定期进行养护和检查,做好温湿度的监测和控制,并做好记录。对由于异常原因可能出现问题的药品、易变质药品、已发现质量问题药品的相邻批号药品、储存时间较长的药品,应进行抽样送检。四是药品出库时,应按发货或配送凭证对实物进行质量检查和数量、项目的核对,并做好复核记录。五是药品运输时,应针对药品的包装条件及道路状况,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药品的破损和混淆。运送有温度要求的药品,途中应采取相应的保温或冷藏措施。

(四)加强药品销售管理,掌握药品流向。要求批发企业严格按规定建立药品销售记录,严格开具规范户头,注意收集由本企业售出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现不良反应应按规定及时上报。药品零售企业应按国家药品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销售药品,销售处方药不得采用开架自选的销售方式,销售处方药应由药师对处方进行审核并签字后,方可调配销售药品,药品销售不得采用有奖销售、附赠药品或礼品销售等方式,销售药品开具销售凭证,以掌握药品的流向。

(五)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按照省、市局工作要求,继续深入开展药品使用质量规范化管理工作,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购进、储存、调配和应用行为。市局市场科负责二级以上和市属开发区医疗机构的确认,各县市区局(分局)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的确认,确保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全部得到确认。在检查和确认工作中,特别是对未在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低温、冷藏等条件下储存药品的,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省药品使用条例》等法律法规处理,以推动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六)切实提高数字化监管水平。市局数字化监管平台自去年运行以来,基础数据基本完善,网格划分明晰,监管责任明确,初步显现数字化监管优势。各县市区局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在药品监管中的作用,督促企业及时上传数据,维护好辖区内基础数据,做到更新及时、分类清晰、数据准确,对日常数据每周进行分析并上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市局将定期对数据进行汇总和梳理,为实际监管工作提供参数支持。

三、要继续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

目前,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已进入全面监督检查、集中整治阶段。各县市区(分)局要在前一阶段企业自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督促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全面落实药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质量追溯体系,严格执行产品召回制度,建立药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档案,控制、化解风险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限期整改,问题不解决不放过,风险未排除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确保年底完成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各项工作任务。

医药数字化营销方案范文第4篇

回首上海医药百年发展历程,这家国内著名的医药集团开创过众多行业先河,取得过无数骄人佳绩,也经历过公司发展的跌宕起伏。2013年,上海医药新一届领导团队提出了“上海医药三年发展规划(2013~2015)”(以下简称三年规划)。如今三年规划已进展过半,上海医药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还会有哪些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茅建医先生。

做看想结合 三年促腾飞

2013年,在深入剖析了上海医药优势及不足的基础上,三年规划明确提出了上海医药近3年的总体发展目标,提出3年实现8项重大战略的里程碑式转变――工业规模保持第一梯队、服务规模保持全国领先、研发体系提供高效支撑、推进资源集聚和业态整合、初步建成数字化上药、打造市场化人才队伍、优化并完善高效管控体系、搭建重大项目集中采购运营平台。

同时,为保证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上海医药制定了10大保障措施:①构建高效研发体系,提高新产品贡献率;②显著提升营销能力,做大做强重点产品;③布局全国商业网络,达到主要区域领先;④落实重大转型发展,新业务有多点突破;⑤发挥产业核心优势,实现集团资源共享;⑥实施重大项目投资,适时开展资本运营;⑦集成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业务模式创新;⑧推行精益管理模式,确保经营合规有效;⑨优化创新用人机制,力争行业最佳雇主;⑩以正能量企业文化,保持良好投资者关系。

上海医药董事长楼定波先生强调,上海医药一定要结合公司所制定的三年规划,根据“业务规模超千亿元,竞争能力得到持续改善和提升,实现企业与股东和员工共同成长”的三年企业发展目标而奋力前行。面对机遇和挑战,左敏总裁提出上海医药各级领导要以学习型雁式团队建设为抓手,对标行业先进企业,积极推进业务模式创新,加快体制机制变革,倡导“严格精准、快利并举、协同高效、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确保实现经营工作目标,为“做三年,实现基础发展;看三年,实现登高发展;想三年,实现腾飞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规划制定时,上海医药领导层认识到当时集团最短板的是市场营销能力和体系建设。工业销售方面,集团营销资源相对分散,18家子公司各自为政,对渠道、品牌等都没有充分利用,各子公司的营销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强有弱,而且比较多的子公司营销体系不完善,如产品结构、销售策略、销售团队等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于是2013年10月,由上海医药左敏总裁和茅建医副总裁亲自领衔,组建了上海医药营销中心。

健康领域服务商

当被问及营销中心的功能定位时,茅总向我们介绍,应对大健康平台的爆炸式需求增长,营销中心力求从集团层面打造一支专业全面的营销队伍,增强学术营销能力,提高重点品种的销售占比,建立第三终端和OTC(非处方药)队伍,提升营销精细化管理水平。目前,营销中心已初步建立了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并打破原来由一个市场部统一指导的业务格局,根据不同产品设立单独产品组,为不同领域产品提供更为专业的学术支持和市场方案。营销中心通过集体系统地对集团3 680多种产品加以有效梳理后,筛选了64个重点产品,将分层次不断推进,尤其是对于年销售额有望达到或超过5亿元的战略品种,今后将从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都倾注全力。营销中心也将持续提升医院终端专业学术推广能力、深度分销能力及产品招商能力,不断聚焦64个重点产品,并逐步明确重点产品的营销目标和策略,跟踪落实以达成进度目标。

上海医药营销中心将是一个开放的营销平台,目前以中西三维销售公司和集团一些新研发产品的终端推广销售为主、辅以招商管理和OTC产品拓展,今后集团各子公司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将产品统一交由集团营销中心或自行销售,而并非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认为营销中心是集团的强势集权管控。“这样做的好处很多”,茅总介绍,“营销中心的建立有利于集团内部营销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而不是分立,而相对宽松的‘加盟’政策,也给各子公司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现有营销体系相对比较完善的企业或品种来说,独立的营销更容易调动企业积极性,减少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可能更利于企业发展”。

受GSK事件影响,很多跨国药企都纷纷缩减在华营销队伍的规模,在此形势下,上海医药为何要着力打造营销中心呢?在茅总看来,GSK事件短期内有可能对医药行业的市场业务有一定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是净化了医药市场,对企业,尤其是国企来说,会是利好。“学术营销”最近几年是医药行业比较热门的一种营销方式,但从实践看来,业内似乎对什么是学术营销未必都有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学术营销”,就是由企业出资赞助、由学会等第三方组织挂名举办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企业借助这些活动进行高规格宴请、向参会医生发放礼品或礼金、组织医生到国内外旅游,同时向医生灌输公司的产品知识、暗示医生多开药,从而达到提升药品销售数量的目的。茅总认为,这其实歪曲了学术营销的概念。在他看来,学术营销其实应该是企业营销人员以药品的临床价值为核心,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提炼出产品的治疗方案与特点,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方式与医生、患者进行科学诚实地沟通,帮助客户建立最优治疗方案,从而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学术营销的真正含义是企业的销售人员必须用科学的营销态度,就专业的学术问题跟医生进行诚实沟通,向医生传递客观准确的合理用药信息。沟通的目的不是让医生滥用药品,而是要通过增加医生对药品的了解,选择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

在解答公司未来如何应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营销挑战时,茅总认为,由于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受到一定的政策性限制而外界难以一下子进入,所以互联网目前对线下营销暂时未产生大的冲突。但他认为,面对电子商务对各行业的影响不断加大之际,尤其是诸如网上招标、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平台、采购信息化管理、网上药品零售、信息化物流等多种新模式不断涌现,表明医药电子商务目前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因此,作为药品传统营销企业,上海医药会重视并研究互联网可以给公司市场营销带来怎样一种新机遇。互联网可能首先会对医药分销企业产生较大冲击,这就需要医药商业企业不能只成为“坐商”,商业企业一定要在并购的同时整合资源,降本增效,为产业链上下游各方提供更多专业的商业配套服务,只有靠优质的服务才能与电商竞争。

国内领先品牌药制造商

工业一直是上海医药引以为荣的重点版块,遗憾的是近年来集团的工业发展相对缓慢,集团下属产品线呈现散、弱格局,以普药为主,缺少重磅品种。面对现状,上海医药管理层志存高远,明确公司未来的发展必须依赖工业,工业将成为公司战略重点。各项改革举措主要从现有产品结构优化、新品研发、外延收购等三个层次着手,部分措施已初显成效。重点品种能够有效缓解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阵痛,支撑工业销售的快速增长;工业并购着眼海外,充分发掘全球资源,工业有望借并购契机迎来蜕变腾飞的发展机遇,成为上海医药产业链布局的最重要一环。上海医药领导层坚信唯有坚持创新,企业才会迸发持续强大的生命力。

2014年上半年,上海医药成立了集团科技创新理事会,参与重大研发决策,确立了以中央研究院为集团核心的研发管控及考核方案,并在现有6家分院基础上增设第一生化分院,为打造高效研发体系夯实基础。上海医药与第二军医大学开展的“转化医学联盟”合作也已正式确定13个创新合作项目。

在抗体药物研发方面,“重组抗 CD20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的药品临床申请于2014年5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并通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所研究院的注册检验及质量标准复核。公司与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突变体-Fc 融合蛋白注射液”于2014年5月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将进入临床试验研究阶段。公司还启动了集团抗体产业化基地建设方案。

在中药研发方面,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挂牌后,启动了八宝丹、痹片两个项目的中药二次开发,并与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

在化学药研发方面,1.1类新药雷腾舒于2014年4月获得I期后续临床试验批件,可以进入I期后续临床研究。公司还确定了集团化学原料药中试产业化基地建设方案。

医药数字化营销方案范文第5篇

营销界有句俗话:“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

对应到处方药营销,我们可以说它是三重境界:

药品的营销有三重境界:

三流境界:卖产品,依靠金钱、人情堆砌关系营销,这是既往国内企业产品同质化的主要手段;

二流境界:卖技术,产品技术含量高、疗效好,靠循证医学提供证据,吸引处方,这是目前众多拥有独家品种、专利品种的主流手段,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化学药、中药品牌靠此崛起;

一流境界:卖标准,营销善于打破故有治疗观念,制定基于自身产品作用机理、有效靶位、疗效特征新治疗观念和治疗标准,最终在目标医生群中,建立一种全新的治疗观念,争取到处方首选位置或优选位置。

对于沉湎于三流境界的企业,当前最紧要的是,用原始积累的钱,重视研发或并购新品种,改变既往的营销方式,逐步建立学术推广体系和品牌传播体系,向二流境界提升;

对于在二流境界的企业,则要善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一流境界提升,从跟随标准到制定标准,完成自我品牌的升级。

最高境界营销的四步

如何妥善实施一流境界的处方药营销,建立行业标准呢?

其流程和策略大体分为以下四步,并组成一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闭环系统。

1、建立观念,重塑标准:

深入研究目标治疗领域中所涉及到的传统观念,包括疾病认知、治疗措施、药物选择、处方习惯等。通过发现竞争产品软肋,评估自身产品优势,扬长避短,找到市场空隙、建立精准定位,提出基于产品特征的富有竞争力的临床治疗概念,重塑医生治疗观念。

其目标是:提出新的治疗方法,将其引导成一种“医学常识”。

乙肝药物贺普丁上市时,面临的传统治疗观念是:治疗乙肝以e抗原转阴率为标准,干扰素治疗转阴率达33%,而贺普丁转阴率仅17%,毫无竞争优势可言。但贺普丁的优势是:抑制乙肝病毒DNA疗效显著,2周使患者该指标下降97%。葛兰素史克扬长避短,重新提倡治疗观念:“抑制病毒复制是乙肝治疗的关键”,最终获得传染病专家和专科医生认同。

拜唐苹提出“餐后血糖”的治疗观念,也获得巨大成功。

2、临床实验,提供佐证:

通过具有一定规模和时间的临床实验,佐证治疗观念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说服目标医生、打击竞品提供“武器”;

曾经的全球处方药销售冠军洛赛克,上市时,面临传统治疗观念的“阻挠”,当时医生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惯用治疗程序为“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洛赛克”,洛赛克居于末位,销售自然大受影响。阿斯利康决定改变“治疗方案”,打破处方习惯排序,将治疗顺序180度大转弯,从开始治疗就用高剂量洛赛克,症状好转逐渐减量,再考虑H2受体拮抗剂。

观念领先,还必须通过临床实验证明。为此,阿斯利康以实验数据说话,证明该方案治愈率、治疗费用优于传统方案,最终获得认同。

3、学术营销,推广观念:

针对特定的处方医生群体特征,开展多维上市前的权威预热和上市后“学术营销”,如学术会议、论坛、临床实验、媒体传播、临床拜访、直邮期刊等,循序渐进改变医生故有的疾病观念和处方习惯,其策略一般是从高端向低端普及和渗入,完成临床概念的广度推广和深度认知。

这种观念的传播要分层级,从金字塔顶向底顺流而下:

首先是该领域权威的观念引导,即关键意见领袖(KOL),他们被医生所接受或信任,成为产品的最佳代言人和推介人;

然后是针对大型城市重点医院的专家,讲解疾病发病机理机制、疾病进城、作用机理问题;

其后则是学术研讨会、临床拜访等,实现对普通医生的信息传播。

4、入选法定纲领文件:

通过更为丰富的临床证据,入选疾病诊治纲要,并使之成为适合专科医师的共同性、指导性文件,成为“法定”用药。

如罗氏“派罗欣”,上市时,其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已被《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为丙肝的首选用药方案。

贺普丁从1999开始的《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和《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等

再看看当今的处方药霸主“他汀”,辉瑞立普妥(阿伐他汀)、默克舒降之(辛伐他汀),连续数年,雄踞世界药品销售冠亚军,成为超级“重磅炸弹”。立普妥在2006年,美国市场的处方量高达7400万张。其成功,也是得益于重建治疗标准。

最关键的是提出观念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建立行业标准,关键是提出治疗观念,这种观念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而应该以产品、竞品、疾病、临床实践等信息为铁矿,以营销智慧和创意为火,千锤万凿出深山,百炼成钢;其后,再寻求证据,来支持这种观念。

我们认为,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