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优势 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得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社会急速发展使得竞争压力也急速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恐惧。另外,由于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家庭贫困等方面面临冲突和压力,使得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由此而引发了危害自身健康与校园安全的事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范文第2篇

零售业态 (Retail formats) 是零售企业向确定的顾客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经营形态。 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

根据商务部2008年新修订的中国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商商业经济研究所主导的标准起草修订结果,我国目前从总体上把零售业态可以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

有店铺业态按照零售业态分类原则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零售业态。

零售业态是动态和发展的。

一般认为,国民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发展是零售业最重要的市场驱动力。一般人均GDP在800-2000美元之间,是连锁超市诞生时期;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是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批量发展时期;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高级专卖店、精品店、奢侈品开始流行。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相当部分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北京、上海、广州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这也激发了高端精品超市在上海、广州开始大量涌现。

以上这些都是研究一般的零售业态的,药店行业到底怎样定义其业态,促使其各种业态百花齐放,形成差异,健康蓬勃发展呢?

二、什么因素影响着中国连锁药店的业态定位

在上文一般的零售业态分类中,药店只是被认定为“专业店业态”(speciality store)中的一种。然而笔者认为,药店业态有其特性,它是药品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顾客对于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计生、保健、美丽、健康教育等需求细分后,产生的细分亚态以满足细分需求的。事实上我们知道,消费者选择药店购药的原因与医院比起来,无外乎三条:一是便利、二是便宜、三是可自主选择性多。我们应该对药店的业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不同细分业态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促进药店业态的繁荣和发展。笔者抛砖引玉,对于药店业态进行细分研究,以期引来专家的深入探讨。

导致中国药店业态定位成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开个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经济,人民收入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阶级九大阶层。

首先是精英阶级,分为四大阶层:(1)官员阶层、(2)国有或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经理人阶层、(3)知识分子阶层、(4)民营企业主阶层都属于这一阶级。

其次是亚精英阶级,分为三个阶层:(5)国有或集体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6)外资或民营雇佣管理和技术人员、(7)个体工商户阶层都属于这一阶级。

第三个阶级是平民,分为两大阶层:(8)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外资和民营企业工人、  (9)个体农业劳动者阶层都属于这一阶级。

九大社会阶层的出现,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巨大差异和需求的巨大差异和需求的多元化变化,不同阶层对医药健康的需求出现不同层次的需求与分化。广大民众对药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10多年前简单的只是购买药物需求。

促使中国药店出现业态分化,定位成型的第二个巨大的原因是十五年来中国连锁飞速发展带来药店间巨大的竞争压力,药店行业可以说是过度竞争。竞争产生重新定位和业态盈利模式细分化。一家连锁药店做齐所有药店业态,想靠通吃一个消费者所有需求和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促进中国药店业态进一步分化成型,清晰定位的第三个推动力是新医改及其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新医改形成的政府财政买单的基层医疗市场,猛烈的冲击着目前连锁药店的经营和定位,促使业态业态的进一步形成。

三、十种药店业态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那么,未来中国药店的业态定位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和趋势呢?笔者经过详细走访各地药店,深入分析和研究目前现有的药店业态认为,未来中国连锁药店市场的业态定位,无非是以下十种业态,其各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详述于下。

1、 标准药店业态

业态名称:也可以叫标准药超、传统药店、标准药店、处方药店。类似于日本的处方药调配药店。

商品结构:药品为主,处方药、OTC产品皆有,有些以处方药为主,有些以OTC为主,药品占比在90%以上,医保目录内品种齐全。大多具有医保刷卡定点资格。药品品类品种齐全是其特色。

经营方式:药品专业零售。

目标顾客:主要是治疗疾病需求的人群。

服务:以药学服务见长,具有最少一名执业药师。是居民身边的保健药师。主要解决消费者购药需求。以相对中高端顾客为主。

商圈和面积:非居民区商圈、二级及三级医院周边。经营面积在80-150平方米。

发展趋势:这是前景看好值得大力发展的一类药店业态。这类药店一是适应了医保定点的严格管理,另外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药分业的推行,最有可能拿到社区药房托管这一资格。价格趋势是优质产品、优质服务和高价格带。

核心竞争力:必然是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和药品齐全。同时这类药店必须快速实现从产品为中心到药学服务为中心的转移。

2、 社区便利店业态

业态名称:社区药店、社区便利型药店。便利店。

商品结构:OTC药品、各种生活快消品、日杂品皆有,药品销售占比低于60%以上,非药品品类品种齐全是其产品特色。

经营方式:便利品集客,药品赢利。以方便为主。

目标顾客:社区居民为主、面积写字楼区域的白领一族。

服务:以各种便捷服务、快速服务见长,包括送药上门、代客熬药、延长服务时间、代收各种费用等为主。快捷周到的服务也是其特色之一。

商圈和面积:各种居民区、社区内为主,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及写字楼集中的区域,以布点密集,商圈小为特色。经营面积在80平方米以内。

发展趋势:常见慢性病用药、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内药品销售,在这类店内将逐步不成为主流。而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新的健康、美丽、健康的品类会将慢慢发展起来。另外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药分业的推行,最有可能拿到社区药房托管这一资格。价格趋势是优质产品、优质服务和高价格带。

核心竞争力:必然是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和药品齐全。同时这类药店必须快速实现从产品为中心到药学服务为中心的转移。

三、药诊店业态

业态名称:药诊店、诊所药店、国医馆、坐堂医店等。

商品结构:处方药、和中药饮片、中成药为主。OTC药品为辅、配以医疗器械等。中药销售占比高于50%。 其中国医馆尤其是中药、高档滋补类参茸产品、养生类产品为特色。

经营方式:具有处方权的坐堂医生处方本店药物为主。

目标顾客:中老年疾病人群、药店附近较大范围的疾病居民为主。

服务:以联络和召集到各地的退休及民间名老中医,通过高水平坐堂医的看病处方,代客煎药和医学指导服务见长,包括送药上门、代客熬药。

商圈和面积:各种商圈,主要集中在次繁华商圈,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布点少,商圈大(1-5公里范围)为特色。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有明确的坐堂诊室。

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已经允许注意坐堂,随着新医改医生多点执业的开禁,下一步必将允许执业医生(西医坐堂)。这类药店建立居民疾病档案,成为居民的家庭保健医生只这也业态的发展趋势。

核心竞争力:坐堂医资源和坐堂医经营资格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四、药妆店

业态名称:药妆店、个人护理品店等。

商品结构:OTC药品、各种特殊功能化妆品、日常化妆品、各种个人清洁及护理用品、健美器材。药品销售占比低于40%,药妆品最少占到销售30%以上,药妆品齐全是其特色。

经营方式:药品和一般日化品集客,药妆品和个人护理品赢利。

目标顾客:20-40岁最求美丽的女性为主,他们是高级白领女士、年轻女士族群、大中专学生族群等。

服务:以各种皮肤护理美容咨询、问题皮肤解决咨询讲座和化妆品知识的专业服务见长。

商圈和面积:各种闹市商业区、写字楼、文教区、高档住宅区。经营面积在100-200平方米以内。

发展趋势: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下一个阶段最有前景的药店业态就是药妆店。独特的差异化药妆品类和销售技巧是必须培养的。

核心竞争力:专业美容师护理师是核心竞争力。对问题皮肤的解决、美妆顾问的专业指导和美容指导咨询服务、对药妆产品的把握和销售能力。

五、平价健康大卖场

业态名称:平价药品超市、平价健康大卖场、大健康型药店

商品结构:OTC药品、处方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各种个人护理及生活类快消品,药品销售占比高于60%,保健品和便携式家用器械是其特征。产品品类齐全,SKU在8000-12000个之间。

经营方式:依靠大健康概念和消费者健康管理的相关服务争取顾客,以药学的关联销售、健康产品体验等为特征。

目标顾客:中老年顾客为主。城市社区居民为主。

服务:产品种类多,可选择性强、有药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医师为患者提供顾问式服务。健康讲座吸引顾客。

商圈和面积:各种居民区、社区内为主,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布点少,商圈大为特色。经营面积在800-1500平方米。

发展趋势:大健康管理、居民的家庭保健顾问、疾病康复的指导医生。

核心竞争力:药师、医师、营养师的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和健康康复保健指导是其核心竞争力。

六、医保定点店业态

业态名称:医保店、医保定点店、处方药调配药店。

商品结构:各种基药目录、医保目录内药品、处方药、其他药品。无非药品。

经营方式:依靠城市居民的医保刷卡消费来经营

目标顾客:中老年顾客为主。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公务员、社区参保居民为主。治疗人群为主。

服务:刷卡的便利,药学服务见长。

商圈和面积:各种高密度居民区、社区内为主,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布点少,商圈大为特色。经营面积在100-200平方米。

发展趋势:专业药店,承接以后医药分开后的处方药调配。

核心竞争力:获得医保定点资格的政府公关能力,遵守医保刷卡规定和高水平药学服务。

其所以把医保定点药店专门提出来说,是因为在中国医保定点药店管理不规范,准入资格也不规范,盈利模式是靠医保刷卡的不规范,也许最终国家会取消医保定点药店,或者严令非药品在这样的药店销售。2010年12月,云南昆明就准备把非药品赶出医保定点药店。

七、超市店中店业态

业态名称:店中店、参茸专卖店。

商品结构:OTC药品、药妆品、化妆品、保健品、各类参茸等滋补品。产品的档次一般就高。化妆品和保健品类占到50%以上的营业额。

经营方式:商超集客,高端医药产品卖货盈利。

目标顾客:全城光顾该商超的18-50岁的顾客。 没有忠诚度。

服务:以促销活动吸引商超的顾客群为主。

商圈和面积:商超的顾客群体,因此商圈非常大,有些接近全城。面积100-200平方米。

发展趋势:以后几乎每个商超都有一个店中店。

核心竞争力:独特的吸引消费者的品类。

八、炒作型产品药店业态

业态名称:广播广告药品店、报纸广告产品店等。

商品结构:OTC药品、各种特殊功能化妆品、日常化妆品、食字号、医疗器械、消字号产品、民族药。健美器材。短期炒作型产品最少占到销售40%以上。

经营方式:通过当地的广播热线和大规模广告热线运作引导顾客进店按照流程消费,通过当地大篇幅平面媒体广告,炒作一些药品和非药品。吸引顾客按照流程服药。

目标顾客:35-65岁的慢性疾病或者。

服务:广播热线、广播讲座、地面热线咨询、大幅度买赠活动。

商圈和面积:一个城区或者全城交通方便地点,也有选择在车站和商超内的药店。经营面积在200-500平方米以内。

发展趋势:国家慢慢会规范这类产品的广告行为。这类产品会越来越少。

核心竞争力:不断寻找有效的各类产品。进行全面包装和炒作;垄断和具有媒体资源;具有广播热线医生的资源。

九、专科药店

业态名称:糖尿病专科药店、肝胆病专科药店、肿瘤专科药店、个人护理品店专业店等等等等。

商品结构:某类疾病药品齐全,配以该类疾病的保健治疗预防用的保健品、食品、外用药、器械等。

经营方式:以专科药齐全吸引较大商圈顾客光顾的方式来经营。按照疗程和大包装,以会员制方式盈利。

目标顾客:慢性疾病的患者为主要人群。

服务:以各种专科疾病医学和药学指导为基本服务。以关怀消费者为突破口。

商圈和面积:交通便利的地方。各种闹市商业区、写字楼。经营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

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刻,联合用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应用,该类药店有一定的需求和发展。药店应该有效利用专科的专业特点,联合专科医生进行专科疾病的指导和培训互动。

核心竞争力:专科产品的独特优势。以专业人士指导该类疾病的治疗、联合用药、康复指导见长。

十、网上药店

属于无店铺药店,目前崇尚1+N模式,一个落地旗舰店,其余为当地的加盟店。另一种网上药店是各连锁药店的销售补充。

业态名称:网上药店。

商品结构:高档OTC药品、特殊功能化妆品、保健品、健美器材。一般都推荐价格最贵的商品。

经营方式:呼叫中心和接线生服务,线下就进药店配送模式。

目标顾客:特忙性白领人士、远程顾客、夜间紧急需求顾客。

服务:网络相关服务,送货上门服务。

商圈和面积:无需地面传统意义上的商圈,全程都是的商圈内顾客。

发展趋势:由于地面交通的拥塞,步行的不便,以及网络一族的发展,中国已有4.3亿网民,购药需求逐步在网络上形成。市场必将稳步增大。

核心竞争力:独特的产品群,快速配送的能力、电子商务的快捷配送模式。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理性弱势群体 生态体育

基金资助:2015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Z15JC111)

中图分类号:G812.4

1前言

2007年杭州作为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建设健康城市的试点城市,健康城市项目是以明确的健康义务为基础的,它认为健康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健康城市是一个努力使城市居民达到最高健康水平的城市建设,是适应全球医学模式的转变。WHO 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的全球战略,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健康城市建设有助于人们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享有公平的健康服务。健康城市的创建离不开人,更离不开健康的人,而生态体育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更好的培养更多的健康人,特别是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健康。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显然,要使“全民健身体系”的“全民性”得到充分体现,改变总体小康社会所呈示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均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就不能忽视或忽略在中国大量存在的弱势群体的全民健身问题,公民参与体育健身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爱和援助,完善弱势群体的生态体育系统,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树立弱势群体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τ谏缁嵛榷ā⒕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以“生态体育”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初步构建了杭州市生理性弱势群体生态体育的基本理论,并从生态体育环境、学校社区体育、社区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体育社会网络四个视角,提出构建杭州市生理性弱势群体生态体育体系的思路与策略,改变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健身困境,在健康城市的背景下促使杭州市生理性弱势群体以积极的心态科学参与健身,促进身心健康。

2概念

2.1健康城市

建设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这一组织将健康城市定义为:“一个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换句话说,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2.2生态体育

生态体育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

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

3生理性弱势群体生态体育体系

3.1提升生理性弱势群体生态体育环境建设

体育环境包括体育的社会环境、体育的自然环境和体育的人工环境。

城区各级残联、社区、福利院和特殊教育学校等部门负责人应该定组织残疾人开展多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加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有关残疾人体育的法律法规,对参锻炼的残疾人给予帮助和引导,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当中来,使残人能够科学的选择最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锻炼形式,从而能更好的起到锻炼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社区在修建运动场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加强新建场地的绿化、美化,利用自然环境开辟天然草坪,利用山坡地修建林间运动小道,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提供生态运动场所;在运动场区设置垃圾回收点;对水泥等简易运动场要及时维护,确保运动安全,减少尘土和泥浆,平衡体育锻炼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弱势群体生态体育活动周、体育节、表演等活动,组织参加生态体育的环境建设和社区体育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郊游、踏青等各类生态型体育活动。

3.2加强生理性弱势群体与学校社区体育相融合

弱势群体生活时间最长的空间就是社区。政府和体育行政机构要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制定有效措施,整合社区体育资源,同时要保证社区辖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生产秩序和教学的前提下,利用早、晚或双休日、节假日向弱势群体开放,以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从而弥补公共体育场所不足。政府在制订城市规划时应增加经投入,采取各种办法,为社区修建体育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并注重管理维修;在已建成社区范围内,努力挖掘潜力,在闲置土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新建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辟健身场所,安放常用健身器材使生理性弱势群体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新建的社区和小区,必须按要求规划、建设好适合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特点的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居委会以及所负责的体育协会对社区内己有的社区活动中心、活动室等要针对社区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活动特点,加强管理,修缮体育设施,使有限的专门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提供健身场地和器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避免流于形式或转做其他用途。建立长效体育干预机制,尤其在社区、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设立专门的体育运动健身指导员、教练员和教师,运用科学的健身方法指导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建立健全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的组织网络,发展壮大弱势群体体育骨干队伍,积极发动有某些特长的弱势群体参与到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来,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他们不仅是服务的对象,也成为服务体系的构建者。

3.3增强生理性弱势群体社区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

社区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以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生理性弱势群体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涵盖档案管理、疾病预防管理、医疗保健管理、健康教育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档案管理模块是对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疾病预防管理模块包括对慢性病的登记和回访管理两个部分;医疗保健管理模块是对体检信息管理和生命质量评价;健康教育管理模块主要提供生活保健、常用药、常见病等知识的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健康情况进行持续性管理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适当地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提高身心素质,从而减少疾病的入侵。

生理性弱势群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对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之间的有效整合,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公益事业的福利性。

3.4增加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社会网络建设

宣传舆论先行,是搞好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引导生理性弱势群体建立起“自我体育”的意识,使全民健身计划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与卫生保健日益结合。有计划地举办“全民健身宣传月”、“体育节”等活动,编写指导生理性弱势群体科学健身的图片资料、电化教育宣传片,出版各种体育宣传画册,组织专家学者开设全民健身知识讲座,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使生理性弱势群体“爱健身、懂健身”。开辟体育健身专栏,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健身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娱乐服务,让更多的生理性弱势群体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享受到健身的乐趣,营造出良好的健身氛围。

4 结语

基于全民健身理念,构建适合生理性弱势群体特征的全面系统的生态体育体系,通过环境--体育活动--社会相互协调、促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让更多的人参与健身、参与运动,养成科学的健身习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对于调适社会关系、减轻心理压力、弱化社会排斥、加深对社会变革时期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认识理解、扩大就业、促进弱势群体逐步融入主流社会生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定珠.浙江城镇居民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5.

[2]杭兰平等.对西安市主要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2004,4.

[3]谭志刚等.湖南省城镇弱势群体健康及健身状况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发展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6.24.286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迈入了普及化阶段,加上社会竞争的加剧,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面对市场竞争和社会现象时,高职院校大学生常常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假如任由这种心理障碍积累势必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其学习、生活。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国家政府、高职院校及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关注,这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多层次、多因素互动的过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内涵及特性,应该系统地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稳定性与时代性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体,这是其发展的根本。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即维持系统稳定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发展的力量,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和对抗。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且与时代有着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稳定性与时代性,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集中体现出来。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决定了其连续性以及稳定性。而创新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的和方向,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充实新质的过程。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同时兼具稳定性与时代性。

1.2 规律性与目的性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内在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事物内部诸多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决定的。简单来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规律包括: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量的积累引起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这一特征告诉我们,应该遵循其内含的规律性,进而循序渐进地予以开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始终不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更多地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选择教育理念、内容以及手段等,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应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1.3 内涵性与外延性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分为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两个层面。其中,内涵发展主要体现了事物本质属性的变化。而外延发展则是对事物外部领域的拓展。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而言,其内涵发展满足了社会与学生的需求,主要从本质、特性以及功能完善入手。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包括创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以及改革教育方法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发展,主要体现在师资建设、规模扩张和领域拓展上。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还限定在学生范围内,忽视了对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园环境的服务,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还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层次。为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同时兼顾内涵与外延两个层次。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上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征的分析,罗列了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构建课程体系

现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考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行为训练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在遵循注重理论学习、强调实践应用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从大学生心理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特征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各阶段课程教育的有效连接。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及生活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效能。除此之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包括多媒体、投影仪、影音设备等,通过感官刺激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尽管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略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师资建设强化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是主导,他们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地培训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高职院校相关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并且层次参差不齐。目前,从事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有德育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以及团委干部等。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职少、兼职多,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匮乏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教育部及各级主管部门日渐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培训要求,出台了一系列资格认定制度,采取了诸多落实编制、职称评定、规范管理等举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将日趋专业化,逐步实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为此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教育对象丰富

以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其一切内容研究、课程培训等相关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开展,重在解决如何辅助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问题。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的心理健康始终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还直接或间接地受教师、管理员等素质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逐步实现对象的转变。具体来讲就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重视解决教师或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心理学问题,并不断优化教育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其面向的不单单是学生主体,同时还应该为教师、管理者以及校园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提升其教育实效的根本。

2.4 涉猎领域扩宽

经过长期的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强调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积极防治出现的心理障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一些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人发展的指导性教育,但是尚未进入普及化状态,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反只是视为常规性项目予以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愈加丰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为其学习、生活、交际以及就业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完成补救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确定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辅以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等途径将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主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5 参与主体多样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辅导的需求,很多国外学校开始扩充辅导力量。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构建校内以辅导员、教学教师、学生干部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体系。在充分发挥教学教师功能的同时,利用辅导教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完善的辅导,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学生干部辅导,建立校内和谐关系,利用学生之间的可亲近性,互帮互助,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兴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能力测验、知识考评等渠道,选择合适的学生担任辅导干部,对其进行简短的培训之后,使之帮助自己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要着重注意及时更新他们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技能,实时端正其工作认知和态度,由这部分学生完成个别同学的心理健康辅导任务,如此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参与,要求相关教师做好联通工作,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优质和全面的服务。

3 结 论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些许不足之处。笔此,笔者希望学术界的其他学者持续关注此项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深入剖析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本质,并提出更多促进其发展的建议,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7):135-136.

[2]刘小贞.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趋势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5):179-180.

[3]郭楠.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7):160-161.

健康管理师就业态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正向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84-04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司[2004]8号)明确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许多职业学校都积极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引进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职业学校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然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突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谋求正向支持,更需要从实践层面为职校生心理发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构建具有积极心理取向的正向支持系统的意义

“问题化”心理健康教育倾向,往往达不到推动全体职校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相反,却可能导致有类似问题的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问题,强化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感受和体验,甚至导致“破罐子破摔”。同时,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容易受到暗示,关注自己的消极品质,形成消极的认知定势、情感态度。教师也会因学生心理“问题”太多而产生教育失败感,失去教育信心。

积极心理学为改善职校生的消极认知、消极情绪及消极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主张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1]。现实生活中,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加上成长的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校生群体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调查、了解职校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是学校理应承担的责任,但这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出重点,更不是全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心理比较健全的学生,工作目标除了治疗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外,更多的是要指导、帮助职校生通过自身努力和环境改变,使其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更加完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专门的心理课程与常规课程之间、专业活动与日常活动之间建构起一种和谐的、合力的关系”[2]。积极心理学更是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体现的,为此,应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支持系统,从而使人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大的幸福”[3]。因此,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为学生心理发展构建正向支持系统,帮助他们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积极支持。这种正向支持一方面对处于压力、焦虑状态下的职校生提供保护,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与职场;另一方面则帮助职校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确立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信念。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必须实现两个重要转向:一是把以缓解或消除职校生心理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到以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和心理潜能开发上来,突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性。二是改变过分依赖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模式,全体教师、家长、社会及学生共同参与,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预先谋划、共同落实,突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

二、构建主导性的校内支持系统

建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支持系统,首先必须构建校内支持系统,它在整个支持系统中应起主导作用。

(一)管理者积极统筹心理健康教育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超前考虑、谋划和消除各项工作安排与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是校长及学生管理部门应有的意识。学校应通过大会动员、制度保障、方法指导等各种努力,让全体教职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关心职校生的心理健康,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来开展各项工作。校长应充分重视并支持学生管理部门构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主动搭建由校领导、学生科、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或专业)教师、家长、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体系,研究、制订并形成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应聘请心理专业教师或教育专家以开设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与指导。

(二)专业心理教师主动参与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专业心理教师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应该运用娴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协助校长、学生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和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指导他人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并指导职校生进行心理自助、互助。首先,心理专业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学校人员组织体系、工作制度体系、课程内容体系等支持系统的设计与架构,保证学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其次,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团队,积极开展咨询辅导,通过咨询过程获得一些典型材料,对其他可能发生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前置性教育、预防性教育。第三,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设计、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及个别性专项工作指导等形式,帮助和指导校领导、教职工确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念,改善心理教育技巧,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合理实施教育教学。

(三)学科(或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积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积极沟通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如果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注意耐心倾听,协助学生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等,就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影响,抵御消极心理的影响。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人性观去认识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认知去理解学生的不足和缺点,而不是简单地责怪和歧视学生,以建立一种基于人格平等、理解信任基础上的积极的师生关系[4]。其次,教师努力挖掘教学内容或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无论是文化基础课,还是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都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如文化课渗透认知、情感、性格培养,技能训练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等。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三,教师要注意强化自身心理素质,确立积极的生活心态、教育心态。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透过教学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职校生,重视他们的自我成长体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而且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心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递生活正能量,为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

(四)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在所有教育者中,班主任对职校生心理了解最多、最深入、最全面,是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可通过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积极的集体活动、进行真诚的师生沟通等途径,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有计划地在日常生活、相互交往、学习训练及各种活动中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愉快、友爱、亲密、温馨,帮助学生消除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在组织学生布置教室环境时,可结合专业特点,将专业文化、职场文化引入班级;或由学生讨论形成班级发展目标与愿景,制定班规班约,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共同构筑学生自主合作的管理机制。其次,要充分利用班团活动或各种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或小组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职校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特别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促使职校生在各种专业实践、兴趣爱好、志愿服务等活动体验中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感受他人的感恩与回报,展示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第三,要在日常生活中,以个别谈心、群体交流、座谈疏导等形式对少数情绪不稳定或存在心理烦恼、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与疏导。第四,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协调学生间及学生与任课教师、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消除心理矛盾和心理误解,优化班级心理环境氛围。

(五)指导学生建构心理自助体系

学生管理部门、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要积极指导并帮助学生建构心理自助体系。首先,引导职校生学会心理自助。通过开设心理课或系列心理讲座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合理归因,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个人发展,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增强心理复原能力,形成乐观发展的心态等。特别要引导职校生关注自身的“积极特质”,通过了解和确认自身品质上的优势,鼓励他们珍惜并善用这些优势,主动谋求职业发展。其次,指导建立学生心理互助体系。互助体系重点由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朋辈部成员组成。每班级设立一个学生心理委员,定期接受心理个案辅导知识及心理班会设计与开展的培训,并运用所学知识在班级进行同学心理疏导工作与开展心理主题班会。

三、构建辅的校外支持系统

(一)主动争取家长配合,构建家庭教育正向支持系统

学校要积极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为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正向支持系统。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获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调动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5]。学校要主动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进行教育观念及方法的沟通与交流,保持家校教育一致,指导家长在与子女的沟通中遵循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帮助家长确立现代的家教新理念、新方法,掌握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通过学校的指导和学习,家长重在了解孩子心理,学会科学地指导和教育孩子,避免新问题的产生。

二是引导家长确立积极心理取向的生活及教育心态。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因自己生活不如意、挫折或社会消极心理的影响,可能对社会形成消极的看法,这对成长中的职校生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有的家长过分相信“关系学”,甚至认为关系决定一切。这会导致一些自认为没什么社会关系的职校生失去自我奋斗、积极进取的动力。因此,学校在对学生施加正面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利用家长会、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等方式,尽可能引导家长以积极的生活心态影响孩子,同时,要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职校生的发展,引导他们以自身的言行给孩子的心理发展传递正能量。

(二)主动进行校企合作,构建实习教育正向支持系统

职校生心理发展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职校生的实习单位则是社会影响的关键性代表,实习过程也是职校生真正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环。因此,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争取实习单位参与,这是容易被忽略、也是学校比较难构建的系统。一是要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引导职校生对职业生活进行合理认知、认同与适应。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针对学校及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就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引入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模式,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组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企业见习活动等,让职校生切实感受和体验企业文化,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职业认知及心理素质,适应将来职业发展需求,避免实习时产生心理问题。二是主动争取企业在职校生实习过程中参与育人。实习前,学校要主动邀请实习单位负责实习生工作的相关人员来校,向他们介绍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学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实习管理过程以及实习企业的相关要求等,让企业在接纳实习生的同时,明确企业指导教师的育人责任,指导企业根据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安排、组织实习活动。实习过程中,实习企业加强对实习带教队伍的管理,指导他们遵循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规律进行实习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学校派出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去实习企业了解实习情况,通过与企业带教人员座谈、与实习生座谈等,及时掌握职校生的心理状况与需求,加强对企业带教人员的教育技巧指导。

总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超前谋划,主动构建正向的校内主导性支持系统和校外辅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瑶,陈东.校企合作背景下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24):103-105.

[2]罗鸣春,等.关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25-27.

[3]魏晓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