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阅读的定义

课外阅读的定义

课外阅读的定义

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一种学习行为,同样也具备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这几个因素。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自主建构”的观点,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应由过去注重教师的“外部输入”转变为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强调如何使学生想读。

1、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兴趣、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2、要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构建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场

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其次,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再次,要有一定的检测方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压力。平时,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使之有任务感。对课外阅读的检测方式很多,如查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故事演讲等,还可以采用办小报、展示知识卡片、平时交流以及辩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阅读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和认知水平,强调孩子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知启智,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通过课外的专题研究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外阅读主体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

(一)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第2篇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想读书,但是无书可读;有些学生的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阅读以后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转变理念,重视阅读

在不少老师眼中,能掌握书本里的知识就很不错了,何必去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搞课外阅读?这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无暇去读课外书。但我认为: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还有利于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有一位语文专家对此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在游泳池里游泳,水虽浅,但安全可靠,偶有险情,也救生有方;进行课外阅读的探索如到大海里去击水,虽随时可能葬身鱼腹,但也能训练出弄潮好手,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才会从根本上出现转机。而且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二、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为了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组织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后的一角,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开展一些辅导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四、扫除障碍,帮助阅读

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同时要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第一,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遇到难度较大的读物,应鼓励学生精读努力学会课内学过的读、划、查等方法,“熟读深思”,必见效果。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知识的目的。鲁迅先生说,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第二,作读书笔记。古人说“读书得间”,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见地,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片断、名言佳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第三、在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谈谈自己对文章理解和感悟。

五、开展活动,训练阅读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

①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

②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发展。

③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

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第3篇

一.对阅读意义的认识不足。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二.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依然不浓。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倦”。

三.学生获取读书的途径不多。随着省四配套工程的落实,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也纷纷建成,但往往没有被有效地利用。有些领导觉得阅读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分数,也不能迅速让学生的思想行为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简单的说就是得法与课内,要在课内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意义,真正重视阅读教学。

(一)阅读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初中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此时利用文学作品的优势,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因此,对农村中学生进行阅读的正确引导,使之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提高人文素养,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二)重视课内外阅读。有不少人认为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影响学习,其实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只有同时发挥它们的作用,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一方面,课内指导课外,即所谓“得法于课内”。课内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传授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并以此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又能促进课内阅读教学,即所谓“得益于课外”。因此我们都应当真正的重视阅读教学,包括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中的课外阅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和延伸了课内阅读,学生学习语文,仅靠语文课和语文教材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对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来说,课外阅读也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阅读能力的程度决定了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补课不是能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力、再阅读。”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最关键的。由于小学生刚接触文字,还没在脑海中形成对阅读的概念,因此教师应该先从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起,介绍知识,使其向往。可设置阅读课,结合不同年级,选择童话故事或者一些经典的寓言等,进行形象生动的介绍,提高学生兴趣。如经常在晨会课上阅读一些经典文章,促使他们形成阅读期待,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同时对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采取鼓励的方式,提高阅读信心。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中感受阅读的魅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学生定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自己不读书,但异常重视孩子的读书。很多家长见书就买,却不懂得如何指导孩子读好书、读懂书,孩子的成长与读书是分不开的,那么怎样读书才是真正的会读书呢?我认为,要让学生选择性阅读。开卷有益,选择性、计划性地阅读往往会事半功倍,反之不仅事倍功半,还极有可能养成错误的阅读习惯与思维习惯,事实上,心理学上也提倡散漫式的、没有选择的阅读,使人形成散漫式的思维方式。社会上的一些课外读物内容不健康,没有教育意义,而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缺乏辨别力,往往被花里胡哨的封面吸引,容易受到影响。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1.有思想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真、善、美,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近年来,中小学掀起了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像《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给予了人们思想道德的启示。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大好事,国学的振兴说明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要向民族的根基回归。哲学上强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本命题,一个民族要文化复兴、大国崛起,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晓得自己要往哪里去。因为不失方向,这样的发展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在作为人才培养起步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普及国学教育就显得更有意义。据媒体报道,国内外很多地方都为小学生专门办起了国学学习班,这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不能忽视。

2.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还要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差异出发。如小学低年级阅读以童话、神话、故事为主,而高年级阅读以小说、传记、传奇为主,女生对有故事情节的书感兴趣,而男生对体育、科学、地理等方面感兴趣。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地推荐科普类、童话类、人物传记、小说、散文、四大名著、寓言、诗歌等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西游记》、《唐诗三百首》、《伊索寓言》等,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三、适时指导,养成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指导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语文课外阅读获得成果。(1)摘抄佳句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摘录出文章中的佳句。引导学生边读边画,通过对文章欣赏和体会,摘录出知识哲理、名言警句、妙词佳言、问题答案等。在对摘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问难质疑阅读。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是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收获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会对阅读材料处处提问,在探索研究中解决疑问,强化阅读能力。(3)对比反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材料的重点段落和章节进行反复阅读,对相关材料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文章的深刻含义,做到真正从阅读中学习。比如:对《魔法学校》和《嘻哈农场》,就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对《明朝那些事》的《霸业的开始》章节,就可以进行反复阅读。(4)读写结合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写阅读提要,对文章的基本情节、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写阅读感言,在阅读完材料时叙写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收获。

四、通过活动载体,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度和实践能力

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实践技巧。(1)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学生在推荐好书时,客观介绍所推荐书目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思想;介绍本书的作者和推荐此书的目的;介绍本书的题材和写作特点等,尤其要介绍本书对读者的影响、历史意义等。(2)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提高学生的读书应用能力。每次读书交流会确定主题,有主持人,有具体时间和地点,每人交流时间有限,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写作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成果展、阅读比赛、书评影评等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的积极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化解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手段。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思维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较强。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振奋并终生难忘的书,帮助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要充分重视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现代阅读,2012.12.

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名著导读;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40-0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学能力。核心是注重方法,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想以初中生名著导读这一具体学习活动,来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的现实背景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

“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所以,改变课外阅读现状实属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内容及预期目标

那么在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教学活动中,到底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呢?本人认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关键。

1、积极指导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利用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开展即兴演讲比赛;提高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强烈兴趣。

其次,组织集中阅读,各个班级每周有一次阅读课,在这个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进行集中阅读,每次读前确定一两个阅读专题,指导学生定向阅读,并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

再次,倡导假期阅读,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活动,

借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努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信念

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阅读习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回顾,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省,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

胡永生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G)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第3页;

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G)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3、预期成果

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认真领悟,力争在初中三年内,在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明显地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面对这些佳作,怎么才能让学生去主动地阅读呢?

1、课内课外超链接,使课内阅读与课外名著阅读合二为一

(1)开展名著导读课,授学生以渔,掌握相关阅读方法

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部分片段,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水浒传》这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的小说,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水浒传》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2)通过课文,以点带面,深入阅读所涉及的名著原作

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在讲了杨修之死的原因后;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渲染氛围,营造声势,开展各种有趣的阅读活动

那么如何才能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呢?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过了半个学期,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组建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我们知道,当前的中学生课后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些阅读方法主要有:1、圈点勾画阅读法;2、对比阅读法;3、创造性阅读法等等。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每学期安排1-2课时)本阶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每学期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所读名著的部分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1、摘抄语段 2、内容概括 3、写读后感。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每学期安排2周左右)在此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每学期安排2周左右)在此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学期以来所进行的名著阅读情况,进行大总结。

本人认为在名著导读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很重大的意义:

首先:可以让每位学生能真正地阅读那些文采斐然的、有着重大教育意义的中国、世界名著。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初中生名著导读的书目,无论是文学色彩,还是教育意义,都是我们现行课本所无法取代的!如果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具体的阅读指导,明确的阅读方法,是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真正地完成阅读任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开展,使这成为可能。

其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必须找到一个引人入胜的切入口,才能更深入地开展下去!而名著导读因其阅读内容的生动性、有趣性,非常适合做这个切入口!

再次,以名著导读为例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能巧妙地、自然而然地把语文课内外学习联接起来,真正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要想在名著导读方面能真正地把研究性学习方案开展下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所要重点研究的!

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一定会有重大收获的!

参考文献

[1] 胡永生.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G)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