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音乐教育目的任务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教师到家长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启蒙,满足并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能力

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者与直接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者,都必须对学前音乐予以格外的重视。

一、要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

总地说来,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培养人才要从少儿抓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也要从少儿抓起。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在观念上或理论上还存在不清楚或不承认教育目的性的现象,但实践中并不存在任何无目的的教育。教育的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首先表现在:实施教育之前就对其结果有了一种期望,这种对教育效果的期望就是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它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目标不仅决定着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决定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最终决定儿童的发展。因此,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是进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育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明确地提出了“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也同样把音乐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到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他所说的“美育”,即审美教育,他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他明确地把体、智、德、美四项教育相提并论,这和我国现代教育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提法是一致的,只是四项教育内容之排序略有不同而已。事实上,美育在培养发展的人才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以它的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成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对于提高人的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的世界的审美关系。”

音乐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因为音乐是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这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

二、要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任务

要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任务,具体而言,有以下四项主要任务:

第一,普及音乐知识。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主要是普及音乐的基础知识,如什么是音乐、什么是声乐、什么是器乐;声乐的演唱形式(独唱、合唱、重唱、对唱等);器乐的演奏形式(独奏、合奏、协奏、重奏、齐奏等);声演的演唱流派(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器乐的分类(西洋器乐、中国民族器乐等)。

第二,培养音乐兴趣。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也要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兴趣作为心理要素,主要是指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由兴趣而产生爱好,由爱好而促进学习的热情。

第三,享受音乐快乐。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前儿童享受音乐快乐。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童星”音乐家,而是让儿童们尽享音乐快乐。音乐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给人带来快乐,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同一个字,这就意味着,音乐就是快乐,快乐就是音乐。所以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必须遵循“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采用游戏娱乐的方式来进行。因为游戏是开发儿童智力、易于被儿童所接受的最佳的教学手段之一。游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放松和自由,在游戏中,人的过剩精力得以发泄,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例如让儿童丢手绢、击鼓传花等游戏,让持手绢者与持花者唱歌或演奏某种小乐器,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音乐教育。

第四,培养音乐能力。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一个任务是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主要是音乐欣赏能力,能欣赏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等主要元素。在可能的条件和情况下,也可以培养儿童简单的演唱能力与简单的演奏能力,如儿歌的演唱能力,小提琴、二胡的演奏能力,等等。学前幼儿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注意力,还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技能,同时可以拨动幼儿美的心弦,增强审美的能力。所以,在学前教育中必须重视音乐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迅猛发展,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学前教育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学前教育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学理论基础,以及熟练地唱、奏、跳、说、写、算、演等实践操作技能,其中,音乐能力的发展在学前教育人才整体能力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前期是幼儿身体和心理继续发展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学前教育中开设音乐课程,不仅能够奠定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基础,而且对于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2]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90.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童声合唱;课外艺术;合唱团;发声;音色

上述表述明确了学生音乐社团课外活动的性质与价值,同时也提出来音乐教师组织、指导学校音乐社团的责任和要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建少儿合唱队,如何培养自己的合唱队员?具体的训练我谈几点体会:

一、少年儿童变声期的三个阶段

少年儿童与成人的生理结构,发声器官是完全一样的。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声音清脆、甜蜜、明亮、她只有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共鸣。

随着儿童的发育成长,声带的发育也逐步完善。这期间掌握儿童声带的发育特点,科学的把握儿童的声音训练,对儿童今后声音条件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儿发育时期的声音变化规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稚声期

0至6岁,是幼儿进入童声期的第一个阶段。四到七岁的声音特点是幼嫩、清脆、明亮,音域为一个八度。训练可从一些识谱、音乐感觉得培养入手,在儿童正常的音域内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

2.童声期

6到12岁是童声发育期的第二个阶段,也是童声发育稳定的时期。此间,男孩、女孩的喉结相差无异,男女孩音色相同声音干净漂亮,自然用声音域为十度。此阶段的训练,应以轻声代假声、以假声找头声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扩大音域,为增强表现力打好基础。

3.变声期

12到14、15岁是童声发育期的第三个阶段,也是童声发育的变化时期,可分为变声旺盛和变声后期。这时期对孩子们的训练,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可以用轻声高位进行歌唱。变声反应严重的一定要少唱多听,保护好嗓子。

二、组建校合唱团选合唱人员的条件

1.音准

音准是合唱艺术表现的基础,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要准,因此音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嗓音、音色个人条件

要求音色柔和,自然放松。歌唱状态基能比较自然,包容性强。自我约束力较强守纪律的学生。不强调学生外貌,音乐面前人人平等。

三、童声合唱的曲目选择

较多的童声合唱团在排练,演出时往往效果不够理想,而多数原因都是因为忽略了合唱曲目选择这个重要环节所造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适宜的合唱曲目选择是决定合唱演出成败的关键。

四、合唱声音的训练

少儿合唱音色目前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以杨红年为代表的用假声高位置的演唱方式。

训练方法如下;

1.姿势:良好的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歌唱技能的基础。良好的歌唱状态: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弛, 双脚稍微分开,重心站稳,头部端正,双眼平视,上胸畅开,小腹微微收拢,面部表情自然等。

2.呼吸:正确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对唱好一首歌曲也起着非常重要人作用。

气息的基本练习:

慢吸慢呼

让同学们站立,两手叉腰(用手感觉腹部是否扩涨), “闻花”――保持――放气――气从牙缝里发“咝”的声音,慢慢放出,开始一口气数4拍(大约4秒钟),继而八拍或到十拍。

快吸慢呼 ―― 用哼鸣的感觉送气

快吸快呼 ――用快吸快呼的练习找共鸣位置

“弹气” ――在快速吸气之后,连声喊出具有弹性和力度的“哈!哈!哈……”

声部之间的轮流呼吸

合唱中的循环呼吸(只有在合唱中有)

各个声部不定节拍呼吸,不可在小节线上换气。

3.发声:

少儿合唱的音域在十度左右但用杨鸿年的方法唱就会唱很高。最根本的是喉咙放松、自然、松弛、柔和。

训练时,用双手揉脸,用完全自然的声音半打哈欠。声音不白,不模仿民美声。轻轻的揉脸,不要讲道理,不要咧嘴,收嘴角,圆口型。从中低音往上唱,慢慢用假声轻轻的把声音带出来。坚持每天练习,音量慢慢扩展。

为了寻找歌声的“高位置”,普遍采用“哼鸣”的方法来练习。“哼鸣”就是用鼻子哼出声音来。一般用m或者n来进行练习,我爱让学生用ng做哼鸣的练习。

第二种是用真声演唱.

用真声演唱带来的问题是高音。训练时,声音不要太用力,保持不失真,练到换声点。

1.练习形式:从模唱入手。即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如果学生还是唱不出来,老师就得启发诱导,直到唱准为止。

2.练习要求:才开始练习时整个速度均要慢,以孩子们能听懂,记住为准,练习速度也不能快。

3.练习的内容:一般较容易,宜用二度、三度、四度之类的小音程,音的跨度不能太大,比较合适的曲子有:

五、合唱的力度

音乐的魅力是通过力度来表现的,高水平的合唱团可以做到比较细,一般的合唱团,力度层次大致3到4次,业余合唱团力度两次。

具体办法如下:

PPP.最弱。合唱团员是自己唱歌自己听,刚刚听见。

PP.很弱。自己唱给自己听,听得比较清楚。

P.弱。自己唱给旁边的人听。

mp.中弱。自己唱给隔开的那个人听。

mf.中强。自己唱给隔开的两个人听

f.强。自己唱给前后左右的人听

ff.很强。自己唱给大家听,听得清楚。

fff.最强。自己唱给大家听,听的响亮。

六、咬字吐字

合唱艺术的完美表现,一是声音,二是词的清晰达意。在咬字吐字方面更要讲究“字正腔圆”。

“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三步环环相扣,循环反复,话语流动才会达到连贯清晰、发音准确的效果。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一、从听入手 

英语学习从听开始,只有听得细心、听得清楚,才能说得准确、说得清晰,所以“听”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是小学英语学习的首要环节。 

在“听”这一方面,流动儿童存在的不良习惯主要有:(1)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听的过程缺乏连续性;(2)没有掌握听的要领,听得不完整、不深入,模仿跟读时发音不准;(3)缺少听的巩固,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听,平常回家后没有每天听英语的习惯。针对上述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对策: 

1.训练静心倾听的习惯。每次教师示范发音前,都告知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老师的嘴型,注意嘴巴的大、小、扁、圆以及变化情况,等到老师发音完毕,才能跟着发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编制一些口令,做到全班听、读整齐划一。 

2.设计多样化听力活动。教师应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听力活动并注重优化学习和训练的形式。例如,教师领读时,可以有音高的变化;在教学交通工具bus\car\bike\train……时,可播放各自富有特色的声音,引导学生在听中辨别。要注意“有意点名,个别提问”,集体听读和个体表达相结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除此之外,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英语学习,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听英语”的习惯,建议家长每天陪孩子一起“听英语”,努力养成“天天听”的习惯。 

二、读中强化 

在流动儿童中,“哑巴英语”的现象尤为突出,许多学生不敢说英语,从而导致发音不准。所以教师必须在读和说的训练上下工夫。这时,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音、语调、节奏和语感的重要途径。 

1.大声朗读。要解决“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读出声来。教师要主动范读和领读,同时在全班营造大声说英语的氛围。让流动儿童在其他学生的带动下,提高胆量,敢于、乐于大声朗读。有了清晰的朗读,教师可以适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而且大声朗读有助于记忆。 

2.录音跟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英语磁带、光盘、复读机、点读机等已经成为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助手。针对家长因自身英语能力不强,无力指导孩子学习英语的现状,教师应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好上述工具,引导孩子跟着录音读,鼓励孩子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自觉纠正不规范的发音,从而为英语的可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活动促读。丰富多彩的英语朗读活动可以提升学生朗读的兴趣和参与度,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朗读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读、个别读、同桌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说”英语的意识,例如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英语课本剧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对话;等等。从而让流动儿童在读和说中,体会英语的运用价值,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写中巩固 

由于流动儿童更替学校频繁,先前教师指导的英语书写要求没有得到固化,所以整体上英语书写水平比较差。而培养良好的英语书写习惯,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写出工整的作业,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1.规范格式。不少流动儿童的英语书写问题主要体现在书写不规范上,如字母的笔顺和间架结构不对,四线格中的书写格式错乱,标点符号错用,等等。教师首先要注重示范,起笔、收笔等步骤要演示清楚;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大小写规则和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再次要进行持之以恒的指导和训练,要求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一个样,并定期进行作业展览,评选优秀作业,给学生提供好的示范和榜样。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聋儿 语言康复 训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81-02

儿童语言发展的实践表明,儿童的口头语言几乎是在0~5岁发展起来的,从1岁半左右开口说话到2岁以后,特别是3岁到入学前,儿童在掌握语音、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尤其迅速。因此对聋童的语言训练应抓住聋童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越早开始越有利,错过了关键期再训练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了。在我国, 聋童的早期教育是一项抢救性工作,但是由于对聋童早期语训的认识存在不足,聋童的早期教育在许多地方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前康复在不少特殊教育学校还是个空白。大量的聋童在焦急的等待或四处求医问药中,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不得不沦为哑巴。特殊教育学校对学龄前聋童集中办班,开展学前教育,强化语言训练,不仅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聋童实现全面康复,回归主流社会的需要。

对聋儿实行早期教育,强化其听力语言训练,不仅能及时补偿其缺陷,防止残疾程度的加深,促进其康复,还能减少家庭的烦恼、压力和负担,节省家长的时间,减轻对社会的依赖。从长远的观点看,不仅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自身康复和社会生存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推进新形势下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综观20世纪及以前的世界范围的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经历的手语法阶段、口语法阶段还是现在多种教学法并存阶段,都给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实践最为重要的启示是:“聋童教育未来的进步,并不在乎研究教学方法,而是在乎研究、了解聋童本身――詹姆士・卡・罗夫(1991)。

一、制约聋儿早期语言发展的问题

表现为:发音不清、音色不好听、音节受限制、语调不准或缺乏语调、词汇量小于同龄听觉健全幼儿、不能分辨同音异义词、不合语法。

二、聋儿早期语言康复途径与对策

1.听力训练是基础

听觉训练是指充分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和且听设备的作用,通过专门、系统的训练,提高聋儿的听觉能力。通过听觉训练关不能使原本听力损失为100dB的聋儿降低到80dB,但却能使他对声音的反应能力得到改善。

听觉训练的内容有四个方面:

1.1听觉注意

听觉注意是儿童步入有声世界的第一步。听觉注意是最基本的听觉水平,这一阶段应运用各种声音刺激,借助视觉、触觉等辅助手段,使儿童知道声音的存在,培养其听音的兴趣。

1.2听觉识辨

当儿童能敏感地对声音做出反应以后,接着就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听觉识辨训练。它要求儿童不但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而且还要对周围的各种声音加以辨识,包括对声音的响度、音调、方位的辨识。使儿童能区分声音是否相同,即“一样”与“不一样”,并能指认、模仿听到的声音。

1.3记忆声音

记忆声音和辨别声音,关系非常密切。对前后两种声音要能正确地区别,就必须对前一个声音的特性在大脑中记忆贮存起来再进行对照,才能做得正确。

1.4理解声音

理解声音是听觉训练的最终目的。所谓理解声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觉概念的形成,即聋儿能够通过听觉理解语言的含义,是一种较高的听觉水平。只有理解声音,才会在大脑里呈现声音的表象。只有听懂语言,才会理解语义,准确地回答问题。

2.强化发音训练是关键

聋儿有意识地发出的第一个音节是聋儿开始学习发音说话的新起点,对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意义重大。聋儿在配戴助听器前很少接受到声音的刺激,所以引导他们发出第一个章节的刺激因素往往是他们初始学习发音说话阶段最关注的事物。

2.1呼吸训练

2.1.1吹气球。练习吹握,将气球吹到老师或家长要求的大小,或练习将握有规律地吹大、缩小,帮助聋儿掌握运用呼吸的方法。

2.1.2练习运用气流控制丝带飘动。将丝带置于跟前,运用呼吸出的气流控制丝带的飘动幅度。还可辅助训练发“b”和“p”,“d”和“t“。

2.2节奏训练

2.2.1长短音节奏训练。。并可编制一些训练曲,利用拍手、拍腿、摇头、跺脚等身体动作相辅助。如:aaaa---aaaa---、 a ---oooeei---uuu 、a---bababao---boboi---bibibiu---bububu等的训练。

2.2.2音节训练:如bibibibabababibibababibiba、lilililalalalilil

alalilila、mimimimamamamimimamamimima、pepepepapapapepepa

papepepa等。

2.2.3发音器官训练。发音器官,是指喉、口、舌、牙、鼻等在发音构音中发生作用的器官。帮助聋儿灵活地运用这些器官,是正确地发出声音的前提条件。在训练中,可将各器官的运动编成一套简单的运动操,每天坚持做,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效。

2.3言语训练见成效

儿童因听力障碍,使他掌握有声语言变得异常困难。由于没有有声语言,他们无法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知识,也很难与健康人进行交流,这对儿童智力能力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障碍。所以,语言学习和训练是儿童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一课。言语训练实际上就是对儿童进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法规则的学习。语言训练分为理解言语和表达言语两部分进行。

2.3.1理解言语

要让儿童能表达某一言语,首先要使他对这一言语有正确的理解,可行的方法是儿童反复获得各种各样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其他刺激的同时,将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促进聋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2.3.2表达言语

在训练儿童掌握一定字和词汇量的基础上,着重康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学说话,爱说话的能力,让他们从简单的接受阶段,向模仿阶段,提示阶段,最终到流畅阶段发展,真正康复成能听会说,聋而不哑。

理解言语和表达言语贯穿言语训练的始终,两者相辅相成。言语训练应先易后难,例如,在词汇训练时,宜选择儿童容易理解的词汇:如孩子喜欢的人和物、日常生活用品、经常看见的、常玩的玩具、口形清楚的、发音难度较低的等等。

言语训练时应注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家长在语训中起着主导作用。给聋儿营造一种被接受和被爱的气气氛,是教育的前提条件,聋儿如能得到亲人的,关怀心情就会舒畅,情绪就会稳定,就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儿童当时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使儿童学会语言的转移和生成。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对儿童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只能把儿童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可能理解,通过创造特定的语言环境,充分利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聋儿能更好的学会并掌握语言,进而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