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是德国率先实践开发的一整套与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核心、以货物交易程序为主线,设立相应岗位操作,讲解整个国际货物贸易流程,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货物贸易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已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实务》工作过程对应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分为进口贸易实务操作和出口贸易实务操作,具体涉及交易前的准备、货物的作价、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合同履行、货款的收付、货物运输、货运保险、商品检验、包管、进出口业务善后等工作流程。并根据国际贸易实务基本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的分析,可以确定其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外贸公司、内外资公司进出口部门、国际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外贸相关行业等,通过对这些企业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确定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核心工作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代员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加以分析,从而梳理出国际贸易工作中必备的六大核心职业技能,即形势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外贸单证能力、业务运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

二、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存在的差距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应该围绕这些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要求而设置。这意味着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根据实际业务操作流程,侧重于各流程要求的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如在交易前准备阶段的函电撰写、合同条款拟订、在交易磋商阶段的货物作价、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合同的签订、在合同履行阶段的货物交付、货款收支、租船订舱、货运保险、商品检验、报关以及进出口业务善后阶段索赔与理赔的处理等。

但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中存在以下问题,使其教学效果与国际贸易业务工作过程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存在差距:

(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偏重于理论,划分过细, 割裂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整体性知识,因而缺乏实践性与综合性,与实际工作脱轨。随着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不断涌现,有关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也逐步调整,使得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方式和单证处理方式随之改变,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基本知识与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更要具备电子报关、电脑操作、互联网营销等技能。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变化,不能充分反映新知识,也不能适应企业中相应岗位群对于国际贸易知识与能力的需要。

(二)教师实践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基,但是,从未到企业学习或实习过,从而缺乏国际贸易交易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没有参与过交易磋商,从未见过正式的合同,没有制作过真实的单据,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缺乏课程实训基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强调实践性,需要以货物交易工作过程和要求为出发点,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活动。目前,由于国际贸易交易业务涉及客户信息等企业秘密,使得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困难,从而使学生缺少体验国际贸易交易操作的机会,难以系统掌握先关的操作技能与方法,导致学生国际贸易实践能力较弱。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是以真实业务事例为背景,作为贯穿课程教学的任务情境,以工作岗位任务和流程为导向,按照企业运作和国际贸易实务业务流程的要求,进行情境设计,从而使零散的理论知识根据工作指导而结合,系统全面地将国际贸易工作过程分为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出口业务善后等五大模块,打破传统章节式的课程结构,让学生通过仿真的实践活动,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对国际贸易交易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课程目标体现职业能力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建立起知识、技能与工作过程和任务之间的联系,通过以工作过程与程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探索问题的原因,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因此,在对国际贸易业务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所设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体现了国际贸易业务岗位群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岗位应用方面的综合性职业能力要求。

(三)教学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应当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体系,选择企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因而项目的设计要来自于现实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规范及工作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工作任务为目标实施教学,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真正实现工学的结合。在工作任务的设置中,一般要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以“理论够用,重视实操”为出发点,尊重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实训环节的教学,如单据制作、跟单等具体工作项目,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业务操作。

(四)建立符合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以真实业务事例为背景,应该坚持工作任务驱动,做到课堂讲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势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协调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负责创设业务背景,学生利用所给背景,动手完成各个工作任务,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锻炼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体现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特色。

(五)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评体系应该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考核方式,把学生和工作任务的完成作为考核主体,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要求设定考核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学习成果的进行检验。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一)开发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从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突出完成项目所需的背景资料、操作指南等,基本上打破了传统章节式的学科体系,因此,对于教材与相关教学资源要求,就要体现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和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使学生学会结合实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内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主要以黎孝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为原本,一般没有明显变化,理论框架体系较为枯燥,存在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因而,应根据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编写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教师实践水平。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要求授课教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经过多年学校学习,理论功底一般都非常扎实,但是往往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对具体工作过程、任务细节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因此,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往往是在理论推演和对实际工作想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设计,存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现象。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而实现产、学、研合作是最好的途径,学校与企业联系,一方面可以从相关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另一方面,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使授课更有针对性,提高授课效果,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三)建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

由于国际贸易交易业务涉及企业秘密,使得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困难,因此,建议按照国际贸易实务工作过程,建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业务情境,使学生熟悉实际操作环境与流程,练习使用办公设备、甚至模拟完成参展设计、展览布置等工作,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训,从而完成课程要求的具体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练一体化。

(四)建立多元化课程考评体系。

对教学成果的评价,不能仅依靠考试,应采用多元化考评体系。因为考试只能检查学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相关知识,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则应采取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教师根据国际贸易实际操作流程创设业务背景和设定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进口商或者出口商,最后上交完成的工作任务。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该组的具体工作效果以及组长的工作,学生之间根据实际表现进行相互考评。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一些有代表性或共性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适当布置巩固性和拓展性的任务,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这样,不仅能作到人人参与,提高专业工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段晓燕,李俊秀,段生成,赵正天.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课程体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05)

[3] 赵听.工作过程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7,16.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项目课程 设计 实施

为适应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高职学科体系的教学理念。项目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很好地顺应了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进出口业务的能力,我们对该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项目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一)项目课程设计理念

1.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按照“职业岗位岗位需求能力确立教学项目”的项目导向式的运行机制来组织教学。

2.坚持工作过程为导向。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目的。

3.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以致用,边做边学,边做边教,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理念。

(二)设计思路

1.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提前与社会接轨,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企业的真实业务,任进出口公司经理,让学生担任进出口公司的外贸业务员角色,来完成商品的进出口业务。

2.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根据外贸岗位的业务流程和工作任务,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学习情境,确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

3.突出教学内容的企业化、教学模式的任务化、考核标准的职业化。

二、国际贸易实务项目课程设计

(一)课程内容设计理念

1.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以完成外贸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即依据交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和业务善后的流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外贸岗位流程。

2.立足岗位综合能力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

既要考虑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又要关注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外贸岗位所需能力、知识和素质为依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英语、素质、职业道德等内容,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3.结合职业技能考证整合教学内容。

将外贸领域各种证书考核共有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技能纳入教学内容,符合学生适应外贸岗位拓展性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职业定位确定为外贸业务员。按照外贸业务员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设计课程项目,围绕完成一种产品的出口所涉及的工作环节(交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业务善后)来开展能力训练项目,同时课外项目设计为完成一种产品的进口,通过课内课外两个项目实现培养学生从事进出口业务能力的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五个项目:交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和业务善后。各项目细分为若干子项目,交易准备分解为:国际市场调研、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和建立业务关系;交易磋商分解为:出口报价和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分解为:催证、审证和改证、备货、出口商品检验、租船订舱、投保、报关、装运、制单结汇;业务善后分解为:外汇核销、出口退税、争议处理和索赔,共计60学时。

三、国际贸易实务项目课程的实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有效培养职业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教,融教学做为一体,激发学习兴趣,有效解决传统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比如信用证审核环节,教师提供国外来证,让学生先试审核操练,教师点评,学生学习,学生再次审核操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外贸业务员审证的能力。

(三)课堂空间扩大化

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实施场并不局限于教室,而是从教室延伸到实训室,乃至外贸企业、商检结构、海关和码头等地,强化教学的职场氛围。

(四)渗透英语教学

国际贸易具有很强的涉外性,英语应用能力是该门课程素质目标之一。在16项子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在授课中应适度渗透英语教学,要求学生的发言和成果需体现英语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从事外贸工作奠定基础。

(五)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操作性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占70%;期末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为辅的形式,占30%。过程性考核包含三部分:平时表现(20%)+课堂项目成果(35%)+课外项目成果(15%);期末考试占总30%,期末闭卷考核以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国际贸易实务项目课程教学注意问题

(一)针对大量的国际贸易是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现状,项目课程实施中应配合国际贸易软件上机操作开展课程教学,使学生体验通过电子平台和网络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

(二)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因此,双师素质的教师成为项目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教给学生如何做;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要是师傅,这对现在的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三)项目设计实施要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本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在项目课程教学实施中,学生需要反复操练。由于自己做的事多了,学生比过去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要忙、要累、压力要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甚至懒惰心理。针对这种情况,项目设计实施应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增强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兴趣。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能力导向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Keywords ability oriented;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 training

0 引言

S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量质齐升”的现象。然而,在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外贸各岗位的具体能力素质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正因如此,近几年来外贸企业招工难与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愈演愈烈。一方面,外贸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希望他们能够专精于某一具体的岗位;而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在接受专业培养时,并没有针对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做相应的训练,导致其难以达到外贸企业各岗位招聘的要求。因此,要破解这个“两难”瓶颈,培养出“适销对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名为“应用型”实为“理论型”。在南昌工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计划(2010版)中,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的国际贸易领域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尽管提及“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型”,但仍可以看出,这一培养目标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理论型”。从而使得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各岗位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中实操类课程偏少。在课程设置中,实务操作类的课程设置非常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数来看,该专业总课程数为56门,其中涉及实务操作类的课程仅有10门。从专业学分构成来看,在175个总学分中,实操类的课程学分又仅有21个学分。显然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过于侧重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这与其人才培养目标恰恰是“不谋而合”。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培养。首先,从实践教学的安排来看,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中安排有课内实践教学的课程仅有5门课程,其中金融学6个学时、外贸英语口语16个学时、国际贸易实务8学时、纺织服装产品概论4学时、进出口商品检验实务4学时,占总学时的4.95%,比例极低。其次,计划中3周的综合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国际贸易的流程和有关单证,但与现实中各岗位的业务技能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最后,对3周的专业见习和6周的毕业实习,实施过程也是较为简单,流于形式。专业见习通常只是带学生到个别企业去“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一下,并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外贸各岗位的实际业务。而毕业实习则基本属于“放养”,且实习内容与专业是否相关并无太大关系。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会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难以适应外贸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4)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许多专业教师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实践经历。虽然他们理论水平高,科研实力强,但是有关国际贸易的实践技能却明显不足。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只能就教材讲教材,而很难结合实际业务来讲解有关操作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必然缺乏实践技能。同时,该专业“双师型”教师明显偏少,很少有教师取得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5)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资格证书重视不够。虽然在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上,会对外贸行业所需的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介绍,但在后期的专业教学上却引导得较少。虽然在外贸各岗位上,现在已经没有强制职业资格准入的要求,但有关证书的获取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岗位的认知,并能帮助他们较好的掌握该岗位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技能。

(6)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及培养过程缺少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上,主要是参考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再由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讨论制定出来。虽然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忽略了外贸企业各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带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短期的生产见习外,也几乎很少有与外贸企业进行联合教育和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对外贸企业各岗位没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知。

2 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型”。要培养出“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就要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突出“应用型”。结合外贸企业岗位实际情况,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能够面向单证员、跟单员、货运、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且具备相关能力要求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实操类课程比重。着力建设“厚基础、精业务、重实践、能创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注重与岗位对接。一是要尽可能压缩公共基础课、通识选修课的学时数,为专业实操类课程的设置留下空间。二是对一些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可适当合并,如将金融学与国际金融合并;经济法与国际商法合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经贸前沿问题合并等。三是适当删减一些与专业紧密度不高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税法、自然科学发展概要等。四是把原来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实操类课程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如国际货运实务。五是适当增加实操类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如增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并调整为48个学时。六是可依据外贸各岗位的要求来将相关课程进行归类安排,如可以把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国际贸易地理等相关课程集中到一个学期开课,以此作为外贸业务员岗位的专门训练。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一是要对实操类课程相应增加一些实践教学学时,确保做到每一门实操类课程在老师课堂讲授完成后能有对应的实践训练。二是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外贸各岗位的认知。三是要与外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良好的产学研关系,确保学生生产实习能够真正接触到外贸企业的实际业务。四是要进一步探索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将外贸业务各流程以实体方式展现出来,模拟建设商务谈判室、银行、港口、海关、商检局等,使学生在角色模拟时能够有切身感受。

(4)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双师型”师次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锻炼计划,在不降低教师待遇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专业教师走向企业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获取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专业教育处理相关业务的实践技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三是要改革现在职称评聘制度,不单凭科研成果,把教学水平与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促使高学历教师认真抓好教学。

(5)构建“课、证、岗”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考取面向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结算师、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参加考试,让学生掌握相关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二是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相应岗位实习,实现“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完美结合。

(6)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之前,要尽可能多地与外贸企业联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征求外贸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设置尽可能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外贸企业开展联合培养,聘请外贸企业经理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授各岗位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三是要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与外贸企业共同设立研究课题,同时,也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到外贸企业去应用推广,这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又能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增长实践知识与技能。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年项目《岗位能力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XJG-13-18-5

参考文献

[1] 孟亮.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定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38-139,142.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及设计理念

1.课程定位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与国之间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内容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汇兑与结算、国际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教学设计

国际贸易要比国内贸易复杂,因为在国际贸易中交易的双方分别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就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用人单位对这一行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为目标,探索“教、学、做”一体式教学模式,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3.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进出口业务能力,适应外向型企业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分为四个方面:①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惯例与法律,能够制作和审核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单证,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②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操作能力。③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懂得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基本礼仪。④创新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探索国际贸易的新途径,能够运用新思路开拓新市场。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设计及组织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设计分为课堂理论授课设计和实训教学模块设计两个部分。

1.课堂理论授课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涉及外贸的整个操作流程,环环相扣,互相影响。根据这一特点,按照操作环节的先后顺序来设计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与报价、合同的签订、出口合同的履行、进口合同的履行,共安排34个学时。(见下表)

理论课程按照外贸行业的基本业务程序和主要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并以真实的国际贸易案例为例,分模块按任务来讲解、操练,使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理解和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流程和各个环节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相同或相似的内容集中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又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使他们在学习完知识的同时,素质也得以提升,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2.实训教学模块设计,旨在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实训教学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通过项目教学实训、情景仿真模拟、素质拓展训练、企业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练中懂、懂中强,最终达到课程目标。

情景仿真模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场景模拟,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场所,分别让学生扮演进出口企业的谈判人员,双方进行交易磋商,并签订交易合同。通过情景模拟仿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加深对外贸工作流程的认识。

软件实训:利用学校的实训室,通过外贸实训软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

校外参观: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和实习流程的联系。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专家举办讲座,使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外贸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企业实习:主要通过校外企业参观和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体验、学习,进一步消化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现从动脑到动手、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外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考核内容和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线,建立全过程化考核体系。总成绩=平时出勤表现(20%)+理论考试(40%)+软件操作(20%)+调研报告(20%)。尽力让考核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既规范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使考试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课涉及的理论比较多,首先通过对理论的系统介绍,让学生了解贸易的产生,贸易各个作业涉及的环节,什么是贸易术语,如何遵守国际贸易惯例等,为下一步的实践实训奠定基础。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少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就需要通过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堂讲授以基本理论为主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体系,系统地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践应用,以引导学生形成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法。在课堂讲授中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通过布置作业、习题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单证系统软件以及国际结算软件,组织学生在实训中心上机模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而且为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贸易实务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校外参观实习,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都有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些资格证考试,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丰华.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进出口贸易实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04-02

一、项目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上岗。实施项目教学,在课程中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

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我校《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开发小组通过与宁波市铭远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友基工贸有限公司、宁波康大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部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合作,深入企业进行外贸业务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外贸行业核心工作岗位(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报关员等)及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且对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提炼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

根据外贸业务岗位群分析结果,该课程以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为出发点,以外贸业务员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一票出口外贸业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分成了五大模块:出口准备工作、出易磋商、出口合同签定、出口合同履行和出口业务善后。并设计每一工作环节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各种知识与技能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从而打破了传统章节式的课程结构,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现了职业性的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用图1表述如下: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三)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项目课程将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岗位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学生学习就是在工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作用以引导、监控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学习活动完全是为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实际操作,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当所有任务完成后,学生既掌握了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及履行合同的相关知识点内容,也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进出易实践工作能力。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

项目教学法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份试卷定命运”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应根据学生项目的实施、任务完成的情况来进行,建立以处理实际业务能力为主、理论为辅的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考核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本课程的教学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并突出过程考核与模块评价。在教学中分项目进行过程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考勤、课堂提问、业务操作、课后作业、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或在项目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完善实训环境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专业实训项目进行的,而项目的完成要有完善的实训室、实训设备、实训材料及实训所需要的软件。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实训设施、设备、软件等的投入力度,这也是项目教学法得以很好实施的物质基础。《进出口贸易实务》项目课程的实施对实训室硬件设施的要求不高,我校所有实训室都能够满足该课程的需要;实训室软件建设上,我校安装了电子极域教室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实施师生交互式教学,安装了国际贸易模拟实训教学软件系统(如PTOT/浙科/世格),使学生在仿真商务环境下进行外贸业务的实践操作演练,掌握独自完成整个进出易环节的操作技能。

(二)开发项目课程教材

项目课程的教材建设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课程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内容上,项目课程教材应当是完成项目所需的背景资料、操作指南和方案。而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材大部分是基于传统章节式的学科体系教材。因此,根据外贸业务流程编写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项目化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尤为重要。

(三)加强校企合作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将一些外贸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放到课堂上,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尽量给学生尽可能联系当地外贸公司,建设与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对稳定,培养外贸实用型人才。这样就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实训设施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实际工作环境,熟悉真正的外贸业务。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地吸引企业参与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比如吸纳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课程改革,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

(四)教师下企业要落到实处

项目化课程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项目化教学等一系列任务,保障项目化课程的顺利实施。而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顺应教学改革、顺应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就显得极其重要。而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就要求教师真正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参加专业培训班以加强技能水平,也只有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项目教学法才能把一个个真实的项目高质量地完成,学生也只有在此过程中真正提高专业技能。

(五)解决考核机制中的难题

课程考核机制也存在一些需要有效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工作任务是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而小组考核后如何区分不同组员在组内贡献则成为教师的难题。区分组员考核过程复杂、统计工作量非常大;个别考核的评价标准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效度和信度不够高。这就意味着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有一个全面的进步和提高。另外,为了避免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可以适时地对每位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经常更换代表发言等,保证每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