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贸业务员工作内容

外贸业务员工作内容

外贸业务员工作内容

外贸业务员工作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典型外贸产品;岗位;教学任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66-02一、引言

《国际贸易实务》是讲述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交换过程的一门涉外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具体以外贸合同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磋商、外贸方式的选择、外贸术语及合同的各项条款等内容。该课程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或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近年来也不断成为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经贸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综合性、应用性由此可见一斑。该课程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在高职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授课方式及手段,以实际的外贸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为导向设置教学任务,学生分组扮演模拟不同阶段的外贸角色,在教师指引下完成所有任务的自主学习活动。

河源市处于广东省东北部,作为对外贸易大省――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已开展了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转移”工作,通过建设集约化的工业园区,培养和出口了以电子、纺织、服装、玩具、农产品等众多外贸产品。

为更好突出高职院校“厚德强技 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及该课程的职业技能特点,笔者采用了本地调研和咨询访谈的方式,具体调研了河源本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9家外贸企业,见表1。可见本课程主要职业岗位面向为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单证员、货运等,分析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为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外汇风险规避与防范能力、国际货物运输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等,从而明确了岗位群的行动领域。

表1调研企业及典型外贸产品一览

序号 外贸公司名称 企业性质典型外贸产品1 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外向型生产企业 手机2 河源市特灵通通讯有限公司服务型外贸公司 手机3 丰叶电器制造厂(河源)有限公司外向型生产企业 插头插座4 悦斯莱特灯饰照明(河源)有限公司外向型生产企业 灯具5河源市先科商务有限公司豪劲塑胶制品厂服务型外贸公司 塑胶玩具6 丰达音响(河源)有限公司外向型生产企业 音响、扬声器7 永勤实业(河源)有限公司外向型生产企业 玩具8 华兴玩具制品(河源)有限公司外向型生产企业 玩具9 河源市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美平电器制品厂服务型外贸公司 玩具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一)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建设・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新探讨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国际贸易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充分考虑到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由此来确定

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外贸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和步骤是按照培养目标和各具体职业岗位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具体需求状况,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出与外贸业务流程相一致的课程内容设计。通过在课堂中地学习及模拟操作,了解并掌握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条款、合同洽商与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及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业务流程,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英文函电格式与内容,能够独立地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这样的课程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本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典型外贸产品的选取

近年来,河源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在出口总值中,河源对香港、美国、欧盟、日本的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大,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河源对外出口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高新技术产品等。笔者通过对河源本地9家外贸企业的实地调研,具体见表1。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过程中典型商品贸易以手机、玩具、小电器等为主。

(三)教学项目及工作任务设计

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构建,建立在课程组对本课程的调研基础上。课程组紧扣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考试的需要,以外贸工作过程为导向,用河源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的典型产品外贸活动管理任务和技能的训练,实现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基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职业岗位要求,设计本课程中四个教学模块“贸易准备”“出口合同的磋商与订立”“出口合同的履行”“业务善后与争议处理”。在教学模块之下,再具体设计了“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寻找客户”“交易磋商与签约”“出口合同各项条款的订立”“仓储运输”“租船订舱”“报关报检”“办理保险”“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合同的履行”“外汇核销与出口退税结算”“业务善后与争议的处理”等工作任务,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真正实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四)任务驱动及任务单卡填制

依据不同的任务内容,将每个班内的同学进行分组,比如贸易商组、承运人组、保险组、报关报检组、银行组等。每个组内同学分别扮演河源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的典型产品外贸中的每一个阶段人物,比如进口商、出口商、运输车队、报检员、报关员、保险公司职员、海关工作人员、船公司职员、银行职员等。此外,在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过程中,每个小组每个任务还配有任务单卡,任务单卡的内容包括本次任务名称、教学目标、任务描述(任务实施的具体步骤)、教学设备及资料准备、学生操作任务的实际情况记录、本次任务完成情况、学生的本次工作小结以及教师最终评分等内容。

(五)考核评价

课程的考核摒弃传统纯理论考试作为该课程总成绩的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的过程考核,更加体现综合性及真实性。课程考核如下:任务单卡完成情况30%,校内优质课网上作业完成占20%,学习态度占10%,期末综合考核占40%。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实际调研了本地外贸企业,对企业真实外贸岗位和课程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设计了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小组教学并通过填写任务单卡完成任务,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为服务河源地区乃至珠三角地区外贸行业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淑艳,曾立雄.以典型商品贸易为任务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研究[J].广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73-76.

[2]杨素娟.基于外贸岗位需求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2(264):39-41.

[3]杨小浒.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探索[J].柳州师专学报,2014(29):107-109.

外贸业务员工作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 外贸单证缮制课程

一、课岗对接模式下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的来源与定位

(一)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的来源

所谓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按照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不脱离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在实施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首先要在充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的目标岗位群,然后在归纳、整合目标岗位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后构建课程体系。外贸单证缮制课程就是在以单证员为指向岗位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具备完成岗位任务必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的一门专业课程[1]。

(二)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的定位

在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外贸单证缮制课程必须以学生学习课程以后能胜任单证员岗位为前提进行定位。依据单证员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可以将外贸单证缮制课程定位为:外贸单证缮制是高等职业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备单证员岗位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岗位核心能力课程,通过任务引领型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了解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在L/C、托收、汇付等不同支付方式下,在进出口业务各环节中进行开立与审核L/C、缮制单据、处理单据、审核单据、交接单据等专项技能。

二、课岗对接模式下外贸单证缮制课程设计思路与内容

(一)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外贸单证缮制课程设计的总体原则是摒弃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陈旧课程模式,以单证员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架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学项目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据此,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的设计首先要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出发,合理设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目标,然后紧紧围绕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构架课程内容,最后让学生围绕项目进行反复训练,重视动手能力培养。

(二)课程设计的过程与内容

1.构建课程教学项目

为保证外贸单证缮制课程有效服务于单证员岗位技能的培养,课程教学项目设计必须以外贸企业的典型业务为原型进行课程建设调研[2]。首先是典型业务的选取,业务必须来源于外贸企业的真实业务,还要具有典型代表性,最大限度地反映单证员岗位的技能要求,比如,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较汇付支付方式下的单据处理对单证员的要求更全面,因此更适合作为教学项目设计的参考。其次归纳出单证员在业务原型中的主要工作任务,将其作为外贸单证缮制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的依据。考虑到岗位工作规律与教学的知识认知规律不同,因此不能将工作任务直接作为教学项目,必须进行整合与序化。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的教学项目可以设计为“审核和修改L/C”、“制作商业发票和装箱单”、“制作和审核装运单据”、“制作和整理报检报关单据”、“制作、申领、审核其他单据“、“审核结汇单据”和“交单与单据归档”七个教学项目及教学顺序。

2.选择项目任务载体

在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的教学项目任务载体是否能贴近岗位的真实工作内容,将直接影响有效技能的培养。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的任务载体,可以将前期课程调研中选取的典型业务原型中的工作内容直接引入,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首先,业务原型中的有关内容必须虚拟化,转变其中的公司名称、商品价格、技术参数,避免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而造成侵权,如信用证中外国进口商的真实名称、地址应当隐去。其次,考虑单证岗位有较强的行业规则与政策背景,真实业务中的工作内容要按照当前行规与政策要求进行调整才能作为任务载体,避免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3.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灌输方式进行知识传授,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外贸单证缮制课程的“制作、申领、审核其他单据”教学项目下的子任务“审核B/L”为例,可以采取任务导入、理论讲解、实操体验和总结评价等四步环节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如首先利用任务导入课堂,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为保证顺利完成B/L的审核,可以向学生讲解必需的理论知识,如B/L格式、内容、L/C条件下B/L审核的技巧等,然后组织学生以单证员的身份独立完成B/L的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进行B/L改签。最后,对学生的工作结果、工作态度、职业操守进行总结与评价。

三、课岗对接模式下外贸单证缮制课程设计的实现保障

课岗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外贸单证缮制课程设计的顺利实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良性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外贸单证缮制课程要对接国际商务单证员岗位进行课程设计与改革,以紧密校企合作为前提,离开企业的深度参与与高度支持,课程设计需要的企业一线业务原型和实际案例将无法获取,课程设计必然会偏离目标岗位的实际要求。

(二)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实施

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改革除了有一定职教理论基础外,还必须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和参与教学改革的主观意愿[3]。因此,必须实施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鼓励老师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首先政府层面要在教师资格授予、职称晋升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其次学校要合理安排老师的工作任务,使老师从德育管理、招生就业等繁重的其他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间、有机会探索教学改革、参加企业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外贸单证的缮制与处理》课程设计[J].考试周刊,2012,66.

外贸业务员工作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外贸单证实务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46-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起步、扩张阶段进入到稳定、发展阶段,从最初广泛借鉴、模仿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到现在已基本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从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并依此进行课程标准建设。

一、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建设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大纲”教学存在不足。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建设之前使用的教学大纲为例,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大纲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外贸单证这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纲要,它只侧重于规定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要求,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大纲虽然重视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却割裂了进出口单证流转及制作的完整性,使得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任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以就业为导向、直接为经济建设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由此可见,高职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改革过程中,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建设为切入点,积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以实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提高学生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需要。“工学结合”已被教育部明确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和“项目导向”配套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法,把教学过程与企业具体的工作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将这个实际的“工作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使二者实现有机结合,形成高职教育真正需要的工学结合。因此,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所涉及贯穿于进出口业务全过程的单证缮制和流转,即学生在外贸岗位中的单证制作能力就能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的开发原则

(一)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能否就业,主要看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的开发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二)与行业对接。国际商务专业应直接与外贸相关行业相对接,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主动融入职业标准,注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同时,可将行业的考证引入课程标准建设中,如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组织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的考试等,从而确保学生达到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

(三)工学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的开发应深入教学实际,对实际操作环节提出明确的规定,并结合与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的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施条件和教学实施方法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把课程所学的技能在外贸企业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和检验,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

(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职业性是高职课程的本质属性,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应该反映外贸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要求。所以,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中,除了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外,还可以联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践专家一起共同开发。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使课程标准真正融入职业标准中,从而实现工学结合。

三、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一)开展专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为了建设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派出专业教师到广东的广州、深圳、东莞以及广西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城市的外贸企业深入调研,聘请行业实践专家参与论证会,结合岗位需求的调查与该专业的毕业生状况进行分析,确定了外贸单证实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工作岗位,为课程标准体系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建立课程标准的前提。在与行业实践专家研讨后,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典型工作岗位包括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外销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等。以外贸单证员为例,根据工作岗位对应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信用证的申请、开立、审核、使用;进出口单证的制作和审核;交单结汇等。职业能力方面主要有:根据贸易合同以及信用证的有关要求正确制作全套单证的能力、进出口单证的审核能力、根据有关业务规定传递和处理单证的能力。职业素质方面需要具备敬业耐劳、诚实守信、讲究效率、尊重规则、团队协作、服务社会等职业道德与素质。

(三)转化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行动领域的开发,以工作系统为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将工作岗位对应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找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归纳出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的设计上,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主要是以处理进出口业务所需主要单证为主线,以企业进出口项目为引导,采用业务流程式与并列式相结合的结构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再现情景、仿真模拟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进出口单证制作、审核及传递的基本职业能力。

(四)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模式设计课程整体。外贸单证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证制作和传递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因此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中采用学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较为合适。即以具体进出口贸易项目为主线,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方式安排教学,把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教学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团队协同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项目教学法使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探究性和职业性,而且可以使教学的开展变得目的明确、脉络清晰、井然有序、卓有成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了外贸行业的职业标准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把工作实践的要求课程化,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化,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力争做到课程和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四、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一)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就业为导向开发高职课程标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目前,笔者所在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为纽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课程标准主要由课程说明,即课程适应专业、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课程定位、学时、学分;课程培养目标,即要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三个方面;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实施建议;课程学习评价等几个内容组成。而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遵循了以上基本框架,由于篇幅限制,不在此列举。

(二)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实施应注意的问题。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设计以具体进出口贸易项目为主线,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项目教学法。因此,要想使项目教学法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实施中取得预想效果,关键是处理好项目的选取、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三个要素。

其一,项目选取。确定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基础,选取和确定一个好的项目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概括起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项目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四个原则。即项目应来自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项目教学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把众多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项目应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选取的项目涵盖面较大,使学生顶岗实习或毕业后在同类产品贸易中容易上手;项目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和努力工作都能完成得较好,使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每一个环节拥有成就感。

其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外贸单证实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否应用成功,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在项目中,整个操作过程如真实的业务,学生可身临其境,亲自进行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学生不仅需要应用已有知识、技能,还要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学生在项目实践活动中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得不到的自主感、成就感,为顶岗实习和将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还应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下,开发适合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还需要解决企业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如何参与、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学生对于新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反馈来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雨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 (5)

[2]楼美云,刘鲁平,张雁平.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外贸业务员工作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税港区;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9-03

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外贸行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重庆市政府部门的统计显示:2011年,重庆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94亿美元,增速全国排列第一。未来重庆还将启动“渝昆缅越”国际铁路集装箱的运行和“中比绿色列车通道”项目这两条国际贸易通道,意味着将来转为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省市将更多地借助重庆出口。因此对于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而言,保税港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给现有的外贸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也促使外贸人才需求大幅度地增加,但同时也对外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机遇,外贸企业纷纷储备相应的人才,但这些企业却很难在重庆本地获得期望的外贸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过去重庆外贸企业相关岗位数量不多、报酬不高,不仅无法吸引外地的外贸人才,且自身培养的外贸人才也流向一线城市;另一方面,虽然重庆本土30多所高校大多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需要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存在“差一公里”现象。企业高价寻求人才却无人投递简历;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在重庆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据统计,重庆外贸人才缺口近1万人,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人才更是奇缺。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就重庆而言,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均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加快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重庆保税港区建设后对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保税港区建设后,重庆市外贸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强、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具有强力的竞争意识外,还呈现出了以下一些新特点:

1.人才需求类型多样。保税港区建立后,由于存在多种类别和规模的涉外企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类型、多数量特征。一般来讲,大型国企、跨国大型投资企业由于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需要理论型研究人才;另外,这类企业要求除了掌握英语的之外,还需要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泰语等语种的外贸人才。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且专业化程度较低,所以更需要应用型的高校人才。

2.新的国际贸易环境要求外贸人才能够灵敏把握市场信息,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这就对外贸从业人员在把握市场信息、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掌握贸易国家的政策,尽可能减少政策风险,减少交易风险;尽可能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办理相关保险,以防范贸易活动中的风险;需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在贸易活动中尽可能按规则行事,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合理权益。

3.部分人才上岗需取得职业证书。据统计,外贸企业应用型的人才中,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报检员、国际货代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二、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重庆目前共有30多所高校开设有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其中,专科学校和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大多为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一般都是培养“国际贸易高级专门人才”。这两种定位不但不够明晰,而且未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对以市场和学生为中心的国贸人才需求。并且两种培养方式在具体教学时又往往偏离为培养“理论型人才”,结果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缺乏了解,也欠缺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不重视实验教学。根据对重庆市各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重理论类课程、轻实务类课程,如重庆高校不管是专科、本科还是独立学院基本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但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结算等专业实务类课程却不一定开设。如课程开课先后顺序的排序不合理、教材部分内容的重复。二是国贸专业课学习顺序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如《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商品检验》等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有部分内容是重合的,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期间不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知识接受效率低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理论教学、实验操作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另外,尽管部分学校建有国贸专业实验室,但实验课程安排不当,学生配合度不高。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实务部分操作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一般由教师对学生分派情景中的角色、任务,但由于实验课程顺序安排不当,导致实验结束之后学生不知道所做实验项目有何意义,配合度不高。最后许多学校不重视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业务能力难以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国贸专业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但据课题组调查,重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硕士或博士,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认识和了解源于书本,甚至自身都不熟悉对外进出口业务,导致在讲授实务类课程时往往照本宣科。另外,由于重庆高校自身不重视实务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改善目前重庆外贸企业招不到人,而国贸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况,实现国贸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对接,支持重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国贸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对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目前重庆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的综合考虑,本文建议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课程设置,为重庆的地方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满足重庆报税港区建设的需要,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职业性,即通常所说的“能力本位”问题。国贸专业是一项技能性极强的专业,没有相应典型的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设计教材,学生是难以将抽象流程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如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报关报检、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退税等等,都有与之相关联的基于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

2.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遵循教学规律,强化课程间的衔接,协调各门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对教材及其所使用案例进行定期更新,形成有机衔接而不重复的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其次,随着重庆主要贸易伙伴的改变,还可开设体现区域性特色的欧盟、东南亚系列微型课程和语言课程,包括:中国与东盟、欧盟之间的关系,德、意、法、越等各国的法律、文化、商务环境和语言课程。在课程中引入这些国家经济贸易发展和市场环境状况、经贸案例,使学生了解区域经贸环境和市场特征等,为学生今后从事欧盟、东盟等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打下基础。再次,结合证书需要增设相应课程。可以结合企业对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证书的要求增设商务英语、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贸易法等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将来就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组合,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因为考证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再次,在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实验操作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合作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式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提供详细实验报告。例如,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可以设计仿真环境下的实际业务综合性实验,利用计算机及IT技术的软件模拟实验等,通过创建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实验学习动机。合作式实验要求学生集体完成一个项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在实践方面,加强与相关的外贸企业和商检部门等建立广泛联系,定期邀请单位人员来校讲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

3.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国贸专业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要求授课的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高校应充分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即:(1)主讲教师进企业:选送目前担任国贸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到外贸企业交流实习,实际体验外贸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2)外贸人才进学校:面向外贸企业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进才入大专院校做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使学生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3)外贸高管进讲堂:定期邀请外贸高管进入讲堂与教师交流国贸专业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将教师的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充分结合。(4)科研课题进实践:将教师所获得的科研课题与外贸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外贸理论的前沿性和企业经营的实践性,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对外贸前沿理论的实践可操作性有一定的了解。

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对重庆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解决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可以消除高校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存在的“差一公里”现象,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蓉蓉,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4):122-123.

[2]陈云.“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76-78.

[3]史岩,于爽,聂鼎昌.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36-37.

[4]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5]苏文明,兰虹.我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93-95.

[6]朱念.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81-83.

外贸业务员工作内容范文第5篇

通过对高职《外贸跟单实务》课程的特点及外贸专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关及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建议,以期提高高职外贸跟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力求实现课岗对接,让课堂变为学生的岗前培训,毕业就能上岗。

关键词:

外贸跟单;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21

订单是企业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线,外贸跟单员是企业开展外贸业务的基础性人才之一。外贸跟单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之一。不同于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是着眼于国际贸易环节中某个业务点的工作,也不同于外贸单证员是完成若干个业务点中的相关单证工作,外贸跟单员是指在进出口业务中,依据贸易合同或订单对商品的生产加工、订舱装运、办理保险、报检、报关及结汇等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或操作,协助履行进出口贸易合同的外贸从业人员,关注于整个一条业务线的工作(如图1所示)。外贸跟单员作为订单的跟进者,他们的工作跨越了国际贸易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他们是外贸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近年来,跟单员的社会需求一直维持较高水平。所以许多高职院校都将其列为重点课程。

1 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探析

1.1 课程内容介绍

外贸跟单实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内容包括:接单和审单操作、样品跟单、选择生产企业跟单、原材料无聊采购跟单、产品生产进度跟单、产品的包装跟单、质量检验与认证跟单、运输和保险跟单、报检报关结汇跟单、客户关系管理跟单等。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适应各类企业的外贸进口和出口岗位的工作(见图2)。

1.2 课程目标分析

对于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该目标是完成外贸出口业务全程跟单和进口业务跟单。具体包括:能够审查外贸合同,并将其转化为内贸合同;能选择合适的生产供应商,根据其经营能力和条件,测算实际生产能力;能掌握样品跟单中的注意事项,能辨别、寄送、科学地管理样品;能够根据外贸合同需求制作原材料辅料的采购单,进行原材料物料采购;能进行跟踪并促进物料采购的完成,并进行生产进度的控制管理跟单;能合理的处理出口包装工作,按照合同选取适当的包装;熟悉产品的质量检验方式和流程,能够进行货物的保险和运输跟单;能够熟悉报关报检流程并能进行出口结汇跟单;能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和内容,掌握客户管理的方式。

二是职业素质目标。(1)职业行为能力的提升:能够把握工作目标、分析工作程序、执行工作任务,具有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工作责任心,遵守工作纪律;(2)交往合作能力的提升:能够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处理社会活动、交际事务一级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3)方法能力的提升:具有收集信息、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选择正确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及步骤;(4)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具有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承担风险的能力,有自信心;(5)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学习和认识自身缺点,进取心强,善于自我反省。

通过课程项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外贸进出口跟单一线操作的基本流程,具备选择生产供应商、样品跟单、物料采购跟单、生产进度跟单、产品包装跟单、认证与质量检验跟单、运输与保险跟单、报检报关结汇跟单、客户关系管理跟单等方面的能力。

1.3 课程师资问题探讨

外贸跟单实务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要求任课老师既要有扎实的外贸基础知识功底又要有外贸跟单实战经验,但是目前此类教师资源是少之又少,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现象。大多数一线老师虽然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国贸科班出身,但是其实践经验非常缺乏,可对于操作性很强的外贸跟单知识,也只能是现学现卖。这就出现了师资力量奇缺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鼓励教师赴企业锻炼,让老师了解一线工作特点及需求。然而外贸跟单工作涉及的工作程序繁多,一个完整的跟单工作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半年以上的时间,而大多数专任教师下企业的时间有限,很难全面掌握企业的具体操作需求。因而很难从根本上环节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

1.4 课程教学效果探讨

笔者对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2010、2011、2012、2013四届毕业及实习的学生做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四届学生中90%以上的同学取得了外贸跟单员证,其中有从事外贸业务的同学中有70%左右的同学在做外贸跟单员的工作。通过对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调研发现,毕业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理论知识扎实,但实操能力欠缺;

(2)商品知识,行业知识基本需要企业重新培训;

(3)具体操作环节尚可,但在宏观上跟进订单能力有所欠缺。

可见,要培养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深化改革现行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采用更为适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更好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外贸专才。

1.5 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对外贸跟单课程进行改革。

一方面,引入企业教师,强化师资结构,使校企合作全面化,组建一支由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分配教学任务。将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企业教师直接引入课堂,将对员工的部分培训内容融入课程,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做到真正的校企无缝对接。同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给老师提供下企业的机会,让校内教师走入企业,进到业务第一线,让知识运用的一线工作中,同时进一步提炼精确的教学内容,寻找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另一方面,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使其成为学习任务。对于实操性很强的外贸跟单课程,课堂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面,要让学习任务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要求学生操作之后能够将一些分散的具体操作环节集中起来,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把握跟单的全局性。

2 外贸专才培养模式探析

2.1 外贸专才需求形势探析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不断走向工作岗位,外贸人才的紧缺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高校在对外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没能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及目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进行真正的对接,很多优秀的毕业生还停留在对知识的理论掌握中,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导致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再培训上。

根据对本校外过去三年国贸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及企业调研,发现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应具备以下综合素质:有扎实的国贸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贸易实务及相关法规政策等知识;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等运用能力;熟练掌握外贸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2.2 外贸专才培养模式探析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业一线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想探讨适合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校行企三方协同育人,构建深层次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搭建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方育人平台,共同探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并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授课,将企业任务带入课堂,实现企业和课堂的无缝对接。再次,在考核过程中,以外贸企业一线岗位能力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评价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考核标准,强调课程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一致性。加强一线外贸企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技能大赛、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的参与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职外贸人才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画画.基于企业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

[2]刘珉,刘晖.国际贸易“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