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贸实训总结

外贸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外贸实训总结

外贸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就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而言,校外实训基地的质量,不光影响实训的效果,有时甚至还决定实训是否能够顺利展开,所以对校外实训基地展开必要的遴选,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在遴选对象的性质方面,既然是接纳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那就意味着并非所有性质的单位都可以,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外贸业务的单位,确保在最初意义上的“对口”;其次,在遴选对象的规模方面,由于对外贸易的特殊性,如与外商的谈判、商检、报关、租船订舱、结汇等环节并不适合大量学生一起实训,多数外贸企业接纳学生的人数相当有限,因此同等条件下选择外贸业务规模较大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再次,在遴选对象的接纳意愿方面,考虑到学生实训可能给校外基地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有些接纳意愿本就不强的单位可能中止或减少环节,使得实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必须在遴选时充分知晓相关单位的接纳意愿,从中剔除含有勉强接纳可能的单位。

二、校外指导老师要高配

既然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去实训,那么,就需要作为实训基地的相应单位提供配套的指导老师,而从确保学生在校外基地有人带领并训有所获角度来说,更有必要高标准配备校外指导老师。第一,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走出学校展开实训,目的就在于获取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便要求校外指导老师应是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一线工作人员,避免由没有进出口业务经验的人充任;第二,如果再虑及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那么在首选一线工作人员的前提下,还应尽量挑选较为系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当下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的业务员,确保尽可能地在实训中给学生以相对的专业指导,引导学生消除学无所用之感;最后,校外指导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企业产品相关知识和进出口业务流程的讲解,同时还要能和学生共同处理相关的进出口业务,如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甚至处理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纷,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

三、校内教师角色要拓展

为了确保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校外实训的安全、高效展开,学生的校内任课教师必然要通过恰当形式担负起相应责任,但既然不再是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那么校内任课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拓展非常重要。一则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训,就必须有相应的校外实训规则,并且,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任课教师也必须按实训规则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此保证实训的秩序;二则要做一个好的协调者,实训基地的现场教学主要由校外指导老师负责,但校外指导老师却又不具备校内教师的相关职能,因此组织学生外出实训的校内教师必须充当好协调者的角色,努力协调好校外指导老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等方面的关系;三则要做一个好的学习者,在学生展开校外基地实训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的校内任课教师也应该利用机会充实自我,特别是多向基地指导老师学习国际贸易的实践知识,弥补知识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

四、校外实训内容要精到

学生到校外基地展开实训,根本目的还在于学知识、验真理,只不过是采取了与课堂理论学习不同的实践方法,以图在实践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因此校外实训内容的确定不能随意化,而是要做到精到且有现实针对性。一是正视学生的基本角色,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实训内容,即学生不是打工的,诸如端茶倒水之类的打杂活,偶尔可以请学生为之,但绝不能作为主要内容,校外基地实训内容必须紧扣国际贸易的专业性质;二是校外基地实训内容应该基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不能因为实际操作与课堂所学理论间的差异,就试图使实训内容纯粹以校外基地为样板,从而导致实训背离其初衷,甚至让学生产生理论无用之感;三是校外基地实训应服务于提升学生按流程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内容上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具体实训内容要从最初的产品知识的认识,到商务谈判、外贸函电业务的处理,再到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和保险、报关和商检、结汇、退税等流程展开,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更能胜任未来从事的工作。

五、校外实训过程要严整

要确保校外实训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校外实训内容的精到,还需要对实训过程进行严格地计划安排和监督。首先,对实训过程要进行计划安排,如实训时间的长短,实训内容的制定,实训考核的标准等,在每个时间段,实训哪些内容要事先做好计划安排;其次,合理安排实训的内容,对外贸流程的各个环节的实训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尽可能对整个流程有个全面的认识,另外,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不仅要使学生对外贸流程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企业产品知识的了解亦很重要,因为这往往是学校的理论教学中所无法涉及的,因此,实训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两者的时间,使学生加深理解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同时,亦能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最后,要避免形式,校外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教师要全程监督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严格按照实训的计划安排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实训的机会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要非最终流于形式。

六、校外实训考核要多元

外贸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教研室工作;思路

教研室是一个最基层的教学单元,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单位,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组织和实践单位,也是学科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执行单位。教研室所属成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晋升,教研室所辖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发展,配套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的改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情况调查,都可以进入教研室的工作范围。上述很多工作都是长期性的,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正确的思路,难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层推动作用。因此,教研室工作思路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科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三项教研室常规工作的开展为切人点,简要论述了教研室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增强教师素质,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专业,改善实习实训设备和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思路。

1教研室课程建设的工作思路

课程建设是教研室的一项具体工作。这里的课程不是指哪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指教研室所属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核心部分和辅助部分,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辅助部分课程的建设能够较好的突出专业特色。教研室可以为每一门专业课程安排一名课程负责人,相同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课程建设小组,以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为重点,并在核心课程中挑选一到两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动员教研室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以点带面,建设好核心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而带动辅助部分的课程建设,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高职特点的优质课程乃至精品课程。

就国际贸易教研室而言,教研室所属的专业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函电》;辅助课程有《通关实务》《商检实务》《货运实务》《跟单实务》《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商法》等,前面3门课程概括了一个外贸业务员必须掌握的职业知识,其他的课程只需要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外贸业务员基本了解。在这些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是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课程,它的建设成果具有较好的迁移性和示范性,可以将其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研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1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凸显精品课示范地位

精品课的建设是示范性建设,尤其应当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教研室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引进先进高职课程开发理念,努力突出课程的高职特色,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和实践条件5个方面加大内涵建设力度。

可以把《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的建设作为试点,努力在课程定位、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提炼、课程学习任务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做出一些成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基于外贸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支撑关系,实现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一致性,丰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改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在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涵,奠定课程的示范地位。

1.2注重在课程改革中提高队伍的教改水平。建立团队教研室

教研室可以借课程改革与建设这个契机,利用“大教研”的理念,建立团队教研室…,组织教研室教师合作开展高职课程开发方面的教学研讨,鼓励教研室老师广泛涉猎各高职教学专家有关课程开发的论文,广泛借鉴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网站,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加深教研室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理念上的认识,探索高职课程开发先进理念的推广应用办法,提高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

在国际贸易教研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相关课程已有省级精品课和部级精品课,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较多;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有关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成熟的理论,可供教研室教师们参考。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借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外贸类课程的教改科研,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并及时申报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

2教研室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

专业建设是教研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教研室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当时刻结合人才的需求标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注重通过交流合作理顺专业发展思路,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实习实训的有效性。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具体来讲应当注意:

2.1基于工作领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

外贸行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新的人才需求标准都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的参考因素。专业建设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基于行业变化的适时调整上。

教研室要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在锻炼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除此之外,还要邀请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与教研室的相关教师座谈,了解行业对外贸人才的最新需求标准,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分析外贸工作领域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结构,并结合实际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设置、学期安排、实训安排和考试安排,逐步形成基于工作领域、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适应当前人才需求新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2.2能力培养靠实训,实训环境可模拟,循序渐进引入真实实训环境

教研室要把“如何强化学生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外贸工作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借助于完善的实习实训,因此实习实训建设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

教研室在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上有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实习实训的环境建设,其次是实习实训的模式设计,最后是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其中,实习实训环境是关键,不同的实训教学环境,实训的模式和人员安排各不一样。

高职教学提倡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这就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外贸企业合作难度比较大,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范例几乎没有,学生校外实训效果不稳定的情况还很普遍,教学改革因此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研室可以通过在校内营造模拟外贸实习实训环境,聘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外贸业内人士担任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办法,缩小模拟实习实训与真实工作的差距。因此,教研室应当注重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弥补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上的不足,大力吸纳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循序渐进地引入真实实训环境,寻求在实训环境上的新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次。

3教研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由于高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偏重论文和科研成果,对教学上的“硬性”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软”,导致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强、教学弱的失衡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教研室应采用引导、监督与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本着尊重和满足教师需求为导向,以争取最大的个体满意度为目标,强调把个人的综合表现与职称评聘挂钩,既促进教研科研,又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质量。

3.1制定学期教学任务整体方案,实现教师相互配合。课程相互支撑

每一学期的课程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它与前后学期的课程是有联系的,无论是在内容上、课程类别上,还是在职业能力培养的阶段上都是有衔接的。教研室要引导教师们处理好这个问题,在每学期开始,可就本学期的课程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归纳,然后制定一个教研室教师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体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确关联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操作办法等。

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中就有重合的内容,为了避免不同老师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不分主次地反复讲解课程中的相同内容,而导致课程侧重点不突出,就应当在学期之初组织相关任课教师集中研讨以明确课程的衔接关系和支撑关系,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感受到教学的严密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完成专业全程计划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3.2监管工作可以辅以教研,有始有终才能有成效

外贸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是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为了与国际接轨,社会必然需要大批精通专业又具备较强外语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语言与商务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其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是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拓展过程,更是商务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的过程。实训教学,是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按照“以能力为本,注意基础训练,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综合能力”教改指导思想,以技能型人才实训教学为切入点,构建商英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商务英语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开发英语技能型人才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在《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国家教委提出对高职课程设置的要求:“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在校内拥有相应的技能训练、模拟操作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基地。”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需要具有高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许多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调查时就明确表示,需要能力、知识全面发展,能适应多个工作岗位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确定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训课程,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结构。努力构建“个人素质+专业知识+职业综合能力”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教学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以多元化的课堂与实践模式,结合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

(一)设置商务英语系列实训课程

1.商务英语函电课程(ForeignTradeCor-respondence)课堂教学采用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涵盖建立业务关系、询价、报盘、还盘、订货、支付、包装、装运、保险、索赔等磋商环节,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外贸英文函电写作,信函的行文结构,外贸专业词汇及语言文体等。课堂内应大量采用外贸业务真实材料,重点突出翻译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国际贸易知识,熟练掌握电子商务时代函件(E-mail)的写作特点。

2.外贸单证实训课程(Import&ExportTradeBusinessandDocuments)课程教授学生审核与制作外贸单证,包括进出口、报关、国际贸易业务中涉及的各种进出口单据的制作技巧。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考取证书所需要的知识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证书考试。如: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等。

3.国际贸易业务实训课程(InternationalBusi-nessandPracticalTraining)该门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综合实训课程。课堂教学应以我国的对外贸易方针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为指导,以外贸函电和单证为媒介,训练学生在商品出口操作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使学生真正获得达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具有外贸函电、合同签订、制作单证、进出口业务往来和业务核算、商务往来所需的口译和笔译等能力。通过该课程实训,让学生了解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学生学完以上课程后可以参加剑桥商务英语系列证书考试,或全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鼓励学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中心认可的职业能力证书。

(二)打造多元化的实训教学模式1.课内实训。模拟场景和案例教学课内实训活动,主要通过教师的教授、演示和指导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训活动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中等程度的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从理论知识向技能转化,从而加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操作熟练程度。

其一,案例教学法。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将学生置于一种接近现实的情景之中,能使学生积累一些将来用得上的经验。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讲得清楚、透彻明了,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且其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案例教学把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而针对实际情况学习的能力则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其二,利用多媒体开展商务英语模拟谈判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快速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网上商务模拟谈判的教学。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各种媒体手段,模拟简单易懂,集声、图、文、动画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具体步骤如下:(1)教师提供有关案例的背景资料;(2)让学生分小组,扮演买方和卖方,讨论业务方案、谈判策略及技巧;(3)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用英语在计算机网络进行具体谈判;(4)教师应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5)公布小组交易谈判的结果,并评出优胜组;(6)要求各小组能详细分析、总结优劣原因。预期学生可以获得的方法和能力:(1)独立完成拟写谈判信件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对涉及商品、销售、价格、支付、保险等相关问题进行实习,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网上交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2.校内外实训相结合,推行“校企结合”实训。以实验室开放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各种技能竞赛为突破口,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主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敏锐的市场意识、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以及快速应变、理性分析的综合能力。以听、说、读、写、译为训练目标的外语课,实践性很强。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示等,并在商务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逼真的商务活动模拟训练。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创办的模拟公司(practicefirm),独立在网上虚拟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交易。

或者在学校内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博览会,模拟外贸公司等商务操作训练。教师在模拟实习中主要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地不断创设仿真商务场景,促进学生对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深度运用。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多接触外贸企业中真实的应用文献,如单证、说明书、手册、专利、合同、广告等,使学生能认得出,读得懂;对于一些常用应用文体,如通知、商业函件、个人简历、广告、合同等,要求能填得出,写得好。校外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与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开辟多个实践基地,通过理论学习与实习培训来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就业时能够尽快进入岗位。可以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请基地人员现场教学等;或安排学生利用寒假、暑假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岗位认知实习,如有能力还可担任兼职业务员,指定老师加强指导,组织优秀学生参与翻译实践,为就业作好充足的准备。除学校集中组织的实习活动以外,还应提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工作条件,进行自我实训。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商务英语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点

所谓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活动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互动结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从商务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出发,从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毕业后走上岗位即能很快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一)职业能力的形成结构和发展过程职业能力的结构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其形成过程呈现金字塔形式。职业能力的基层平台是面对所有职业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如:交流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自我实现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逻辑运算与空间想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形成框架是定向的通用职业能力,即某种职业领域一般应有的、具有共性的普通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专门的特定职业能力,即形成在专门职业岗位上,在专业范围内,符合专门工作要求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岗位的最终表现。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首先需要的是首次就业的职业能力;其次已有工作经验的,需要的是胜任现有工作的职业能力,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准的职业能力;最后还需要适应主观愿望和客观变化要求,实现转换新工作的职业能力。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不断递进,形成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积极构建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教学相结合的“双证书”教育模式将专业培养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融合,推行学生在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在专业教学课堂上注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切实加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有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积极为学生考证创造条件;开展英语口语、英语单词、普通话等一系列技能比赛活动,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强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发展英语技能型人才实训教学;强化商务英语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旨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教育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但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及方法还不是非常健全,需要广大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完整、详尽的培养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水平,增加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保证高职教育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职场必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润清.中国高毕业论文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

[5]潘伟洪.谈高职教学创新[J].职教论坛,2003,(10).

外贸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元育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教学设计

一、双元育人视域下国际贸易课程群体系下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提高整体课堂效益

双元育人模式是课堂学习直接关联校企合作项目,课程群设置基于学生、教师、企业三方的需求共同营造的学习场景。教师根据企业对外贸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把握教学进度和难度,制订合理有效的课堂设计及各项目任务并进行考核,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互助学习能力,从科学的教学规律和现实情况的角度出发,积极了解企业反馈以加强教学反思与总结,在增长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商务场景下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下的特长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二)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每个教师的教学所长、技能培训经历及企业实践背景不一,课程群体系内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加强教学反思与总结,还能有效地避免各实践课程各自为政、各自完成实践考核的局限性与重复讲授,共同整合开发教学内容,把握整体学习的同时突出重点,并按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爱好进行分支学科的选修与拓展,在学习国际贸易实操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尽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冲突,各专业教师在齐力指导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外贸行业职业操守与爱国情怀。

(三)拓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思路

通过校企共建经济实体(跨境电商运营、网上商城外贸专员等模式)与师资队伍,实现人才双向流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三教”改革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同时也为今后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打好基础、把准方向。

二、双元育人视域下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注重课程群体系内纵向和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是指国贸课程群内各科课程的开设,应基于国际贸易实务体系完整性和进出口业务流程次序,其下各课程章节内容需要增删、压缩、改编,以建立立体的以进出口贸易流程下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为项目的教学模式,针对完整进出口业务流程加强学生口语沟通表达、业务谈判应急处理、专业贸易术语及结算方式,以及在谈判环节中的业务利害关系的处理能力和在、经销、寄售、招投标等不同贸易方式中细节和要点的处理能力。各课程尽量在同一进度内加强各个环节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整合式学习。横向联系是指各课程的交叉扩展及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延伸至外贸企业具体实操的上手,一方面让学生平时的学习真正学有所用,真实地感受到商业竞争的压力与氛围,参与到合作企业实战性的客户海选及潜在客户的定向海围等初期项目中。

(二)切实推进“三教”改革的落地

跨课程甚至跨专业维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建设要求根据企业需求,由企业行业及学校共同把关、合作开发,对各科教材内容进行统一增删和排序,体现了教材要求的灵活性和联动性。在当前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及信息化资源便捷共享共用的前提下,其实不难实现新型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的配套教学的转化和使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的实践和理念更新的要求。

(三)践行教学融合、过程融合、文化融合、资源融合、利益融合

据调查显示,当前很多课程的在线自主学习、线上模拟、线下实训只是简单地把课后练习题搬到了互联网上,利用网络完成习题提交和批改过程,绝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检查学生各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主的练习。因此,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二,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应基于校企共建项目式合作,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的外包式实践实训项目。只有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前提下加强文化融合、资源融合,将课程群的各课程知识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面结合,做到产业链人才培养的互惠互利,构建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使校企双方遵循共赢原则,最终实现利益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岗位契合度不够的问题,从而实现长期稳定而深度的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三、双元育人视域下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教学效能的实施策略

(一)关注MI理论下学生的成长体验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风行全球,其倡导的全面化、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MI理论指导下的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可以在同一任务项目上让每个学生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长的角色,发现自身的多元智能体系,从语言智能特长、逻辑分析特长、人际交往特长到自然感知及空间感知特长等方面。在同一项目上的个人分工与团队的合作,可以让每个学生适应不同的分工和合作。但从MI理论指导的本质上讲,更重要的是,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效能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机制,旨在倡导教师因材施教的同时调动学生的自我认同的内在驱动力。

(二)强化学生为本位的实训实践与就业能力

“双元育人”模式源自德国的“学徒制”,是一种现代学徒制的学习和实践模式。项目教学式的教学与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对方的意图,掌握推动项目进展的方法,总结案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主动加强函电写作、谈判技巧、跨文化认知、市场调研、口语交流、听力等各方面的训练与学习;同时可以就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请教教师或企业专业人员,有机会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通过B2B平台与真实客户“建交”,进行新项目的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政府、企业及行业、学校共同参与实践的技能培训与考核模式

一方面,定期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和实践,同时聘用业界优秀管理人员及一线业务人员到学校定期指导,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及评价机制,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外包式项目学习与跟进,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将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实践实训软件课程(如函电及商务谈判实训课)、云岗位实习等相互结合。另一方面,将课程群的升级与证书升级“互助共长”,课程同步更新并反哺认证体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完善知识储备,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教学评估与职业标准对接。

四、总结

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夯实与企业合作的制度基础,形成长效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共建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层次且富有弹性的外贸人才供应链模式,有助于培养进出口贸易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深度融合的校企双方会遵循共赢原则,并竭力维护和提升双方的社会形象,培育的专业外贸人才将会为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政府规划发挥作用,必然引起学校、行业和政府的重视,从而促进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2]汪贵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176-178.

[3]李丽,郭德伟.国际贸易实践实训课程群教学模式与方法综述与运用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3):21-23.

外贸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基本上所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是希望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且将“高级”和“理论型”划上等号,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理论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实务课程教学,实务专业课程内容较少,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

目前,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只是将理论课时简单的缩短,理论知识深度明显降低,在教学方法、内容及考核方法上都没有真正的转换到学生职业能力本位上。虽然目前很多院校也增加了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外膜模拟实训课等实践环节,但是因为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很多外经贸企业进行的商业活动比较机密,很担心企业内部商业信息会被透露、外泄,因此很少会接纳实习生,即使愿意让实习生实习也不会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外贸业务流程中。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应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具有很多描述性的概念,而整块理论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集中力量精讲少数整块理论,而一些简单的概念性的描述性理论可以少讲,要求学生们自己在课外阅读,自己消化即可,在课堂上多讲解一些重难点知识,尤其是实践要点讲解详细一点。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给学生们多留一点自由提问的时间,或者给学生们留一点自由练习的时间,引导学生们养成自主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使学生在思考、实践过程中理解、掌握、吸收各种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入,掌握到知识点的精髓。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平时多浏览、关注国际组织的网站信息。比如,在学习“国际经济协调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对比分析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世界贸易组织(WTO)三者之间在议事规则、主要职能、组织宗旨、会员资格、援助使命、制度缺陷等各方面的共同点以及区别。在学习“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直接浏览世界投资报告,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掌握世界投资流向,并且了解、掌握世界投资的区位。

(二)积极创设合作情景模拟实务操作

训练真实情景模拟是锻炼、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对外经济合作的实际模式设计各种模拟情景,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类型,制定出更好的实训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于对外经济合作项目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要点。比如,可以设计模拟谈判、项目合约条款拟定等实训类操作项目,通过计算机网络模拟保险公司、海关、国际货运公司、银行、国外客户、商检机构等一些国际商务环境,使学生能够熟悉进出口业务处理流程和步骤。为了确保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当然,校内实训课程的开展必须结合国际经济合作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设计,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训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国际经济合作这门课程,在实训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校外课程实践基地

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和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一个长期合作交流机制。比如,像外贸企业、报关行、本地海关、外资企业、货代企业等企业及机构往往都需要高素质的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人才,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业务现场观摩、学习,了解真实企业环境下对外经济合作情况,了解、掌握国际经济合作中的每一业务流程,使学生们掌握在课堂上无法学习、掌握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业的国际经济合作专家到校园开展知识讲座,传授一些经验。

(四)作业部分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

开始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分析本课的某一部内容,做一个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可以是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是跨学科内容。由学生们自由分组,一般是3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专题找出相对应的案例,然后采用PPt的方式来演示国际经济的合作方式。但是要求选择的案例必须存在针对性,可以将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具体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完成本课程后,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写一篇总结,字数在2000-3000字左右,而且教师应该进行客观的评价,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五个档次,而且应将这次评价纳入到平时成绩中。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落后,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国际经济合作课程考核应以过程考核为主,将平时考核以及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可以是讨论、实训成果、报告等多种形式,主要考核重点是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考核基础应以职业素质考核、专业技术标准为主。在考核内容上,应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核。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如果学生在见习、实习中表现优秀,或者自主创业过程中表现优秀,可以加分。这样可提高课程考核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