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贸实习论文

外贸实习论文范文精选

外贸实习论文

外贸实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疆;中亚;贸易;通道;基地

一、新疆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集中于中亚五国

自1991年前苏联解体以来,新疆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2006年新疆对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为73.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与中亚外贸额的61%,新疆已成为中亚五国在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亚与新疆的贸易额也占了新疆外贸额的81%,中亚国家也成为新疆主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新疆企业如何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中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已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疆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一)新疆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1.改善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与十年前相比,新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1995年新疆出口商品主要为新疆本地产品,如资源类的棉花、或基于资源的初级制成品棉纱、羊毛衫、棉布、呢绒;进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如钢材、机械、化肥、化工原料和医疗设备。而2005年,新疆的出口商品结构则以工业品为主,前五位的服装、鞋类、纺织、家具和塑料制品,占了当年出口额的62%,实现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进口商品主要以初级制成品、石油及资源类的废铜、废钢为主,这表明新疆外贸的竞争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

2.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背离。2005年新疆工业总产值为2102.53亿元,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占37%、石化工业占23%、电力、热力生产占6%,合计占当年新疆工业总产值的66%。而2005年新疆前五位出口商品出口额为31.12亿美元,占当年出口额的63%。出口商品结构与新疆工业结构之间存在极大的背离性。

由表1可知,服装类、鞋类、纺织品、家具和塑料制品是新疆最主要出口商品,2005年出口额分别为175.34、35.07、18.33和16.74亿元,而当年新疆这四类工业产值分别为0.73、52.2、6.9和41.5亿元,出货值分别为0、0.54、5.6和4.4亿元。由此可知,新疆的主要出口商品并非新疆地方工业产品,而是来源于内地省份。

(二)新疆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1995年新疆进口商品中前五位都是工业制成品,占当年进口额的43%,2005年新疆的主要进口商品以原料类产品和能源为主,未锻造铜及铜材、废钢占进口额的37%,原油占11%,机电产品仅占11%。由此可见,新疆进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

进口商品中金属类产品和能源类产品所占比例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疆石化工业和金属加工制造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但新疆的进口商品结构也存在与经济结构背离的问题,如2005年金属和有色金属类商品进口额为15.239亿美元,占当年进口额的52.55%。但根据新疆工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分析(见表2),黑色金属行业的生产加工能力能够消化进口的钢材、废钢类商品;有色金属商品的进口额是该行业产值的3.47倍,这表明进口的有色金属制品并未在新疆本地进行深加工。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新疆主要的出口商品主要来源于国内其他省份,而进口的主要商品也有相当一部分未在新疆进行深加工,新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其产业结构存在着相当的背离,外贸的快速增长对新疆经济的拉动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新疆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一)新疆外贸以边贸为主

新疆目前主要的贸易方式为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这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有着极大的不同。表3为2005年中国和新疆主要的贸易方式分类表,可看出中国主要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而新疆主要的贸易方式为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尤其是边境小额贸易占新疆对外贸易额的70%。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新疆的主要贸易伙伴都是周边国家,有着开展边境贸易的地缘优势;其次,国家为发展边疆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定了鼓励边贸的优惠政策,即通过边贸进口的货物关税和增值税减半,这对边境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2002年中国边贸进口铜达到29.2万吨,由于边贸的优惠政策,边贸进口精铜价格比正规渠道的铜价每吨低45美元~87美元,到达上海的价格则比其他方式进口和国产精铜的价格每吨要低200元人民币以上。而随着2003年6月中国取消铜边贸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减半的规定,2003年1—4月份边贸铜进口量为同比下降16.7%。

(二)边境贸易所存在的隐忧

WTO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要求缔约方在实施某种优惠和限制措施时,不得对缔约方实施歧视待遇。在WTO规则中,边境贸易被作为特殊经济区提出,WTO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例外的规定,以满足许多领土接壤国家历史上沿革形成的边境贸易的传统习惯,并促进各成员国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此类例外一般仅适用于各国边境线两边15公里范围之内[1]。

新疆现行的边境贸易的范围要比这宽泛的多,主要包括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边境地区已开展的除边民互市贸易以外的其他各类边境贸易形式,均统一纳入边境小额贸易管理,执行边境小额贸易的有关政策。边境小额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是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该企业虽然必须设在边境地区,但范围要远远超过WTO中距边境线15公里以内的规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边贸无边”的现象,与最惠国待遇的原则不符[2]。

边疆贸易之所以能成为新疆主要的贸易方式就在于国家规定通过边境贸易进口的货物关税减半,此项规定的目的在于通过外贸的增长来促进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关税减半”的优惠措施也成为众多企业开展边贸的主要动力。

虽然目前新疆通过边贸进口的货物在中国总进口量中所占比重很小,而边贸的主要伙伴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也还不是WTO的正式成员,但已经出现了其他贸易伙伴国对此的质疑,如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全球矿业公司RioTintoBorax在美国的子公司2002年4月份指出,俄罗斯出口至中国的硼酸只需缴纳一半的关税,而Borax的产品每年却需要多交纳约100多万美元关税,因此中国的边境贸易政策有利于俄罗斯出口商,从而违反了中国对世贸组织作出的平等对待所有贸易伙伴的承诺[2]。

四、新疆对外贸潜力分析

(一)能源贸易潜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能源、特别对石油的需求量在快速增加。2002年中国进口石油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中国进口石油达到1.36亿吨。1990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7.2%,石油生产量年均仅增长1.8%,石油对外依存度由1993年的6.7%上升到2005年的46%。据专家估计,2020年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中国石油供求失衡加剧,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同时,中国石油的进口来源主要集中于中东地区和非洲,2002年中国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78.7%,为改变过于依赖中东和非洲石油的现状,与中亚国家进行石油合作将会推动中国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因此,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使新疆在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经济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哈石油管道不仅可以向中国输出哈方石油,还可以输送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斯坦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石油。由于目前供应中哈石油管道的库姆科尔油田产油量有限,因此俄罗斯的上塔尔斯克油田的原油也可通过中哈管道运往中国[3]。2007年7月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达成协议,未来30年土库曼将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每年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超级秘书网

(二)农林产品及其制成品的贸易潜力

中亚国家的经济结构普遍以工业为主,即使拥有较好发展农业条件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减少、果蔬品种退化、运销环节不畅及仓储设施落后等原因,果蔬产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4]。近五年来,哈萨克斯坦种植蔬菜的水浇地减少了一半,果园面积也大大减少。而这些问题,也是其他中亚各国所共同面临的困难,因此新疆应努力在农林产品领域形成自己对中亚国家的优势。

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在粮食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最弱,蔬菜、畜产品的竞争力在减弱,部分水果的竞争力较强。基于自身林果资源的独特优势,新疆可充分开展林果产品与中亚的贸易,将新疆打造成中亚的蔬菜、水果供应基地[5]。

新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农林资源,如不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加工,单纯出口农产品,不但附加值低,而且远不能发挥这些资源的生产和出口潜力。由于农产品的上市时间过于集中,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使得产品的价格较低,对运输也造成了季节性的压力,会给企业和地方经济造成损失。而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但可解决单纯出口农林产品的季节性过强、产品储存周期短、运输不便以及附加值过低的问题,而且可极大地扩大对初级农林产品的需求,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6]。

当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业最具规模的主要是番茄酱的加工,从事番茄酱加工的企业主要有屯河、中基、天业等企业。2004年工业番茄产量为452万吨,番茄制品生产规模为75万吨。经测算,一亩地可产番茄4吨多,而一公斤番茄的收购价为每公斤0.17元~0.3元,农民一亩地纯收入可达到800元左右。而对番茄的深加工可大幅度提高番茄的附加值和降低运输环节的压力。

新疆可通过对农产品、林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立足于地方资源优势的相关加工业,并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将新疆发展为外向型的番茄酱及其他番茄制品产业带、对农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建立起各类果汁、果酱和食品等工业基地,形成新疆外贸的竞争优势的稳固基础。

五、结论

(一)新疆对外贸易具有的贸易通道作用

1.商品贸易通道。尽管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占大部分,进口商品也以能源、资源类等初级产品为主,但由于新疆工业基础的薄弱,出口商品主要来源于内地且相当一部分进口商品也是运往内地进行深加工,使得新疆外贸呈现了“走廊型”的特征。因此,虽然新疆外贸自2000年以来呈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但由于属于“走廊型”贸易,新疆外贸的增长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很小的。在新疆外贸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时,如2001年比2000年下降了21.8%,而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52.2,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77.3%,但当年的新疆GDP增长速度却并未出现相应的变动。

2.能源通道。基于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考虑及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继中哈石油管道投入运行以来,2008年2月21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全线开工,主供气源为引进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其设计输气规模为每年300亿立方米,将于2010年建成通气。随着该管道的建设,新疆作为中国能源通道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

(二)利用资源优势建设基地

为了避免新疆成为单纯的贸易通道,新疆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现有的条件,大力发展石化产品、农林产品和纺织等轻工品的出口,将新疆发展为中亚各国的化工产品、特色农林产品和部分轻工品的生产基地,使新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真正发挥外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入世议定书[EB/OL].商务部网站,.

[3]聂书岭,译.中哈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现状及前景[J].中亚信息,2007,(11).

[4]谷维,译.哈萨克斯坦的果蔬产业路在何方[J].中亚信息,2007,(11).

[5]毛凤霞,冯宗宪.新贸易格局下五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外贸实习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外贸实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地方民办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的一股强大力量,但是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其发展前景堪忧。2014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走向多样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它主要培养面向建设、服务以及生产方面的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需具有较高的职业修养、人文修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它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与时展同步,还要同时具有动手实践能力,也就是具有一线生产服务技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将成为地方民办高校发展的新方向,为了培养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体现出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学校必须将实践性教学放在第一位。实践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更快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商务英语是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的一个分支,是语言与商业结合的产物。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从事涉外商务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正符合了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在转型过程中,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不仅要明确人才的定位,还要加强本专业与经济产业之间的结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科学构架。本文将以某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通过分析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实施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大多数的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甚至以毕业论文代替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也很低,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和学生都缺乏重视。另外实践教学实习环节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形式主义”,学生仅凭一张有单位评语及盖章的实习鉴定书即可完成实习任务,而真正进入企业实习的同学屈指可数,这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次,缺乏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商务英语专业是直接面向市场,也是最接近市场的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了解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发展迅速的电子商务时代。因此,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更多地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愿耗费人力物力去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有些知识与时展脱轨,同时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失去了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再者,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大多数民办高校处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缺少对实践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或者理工院校,学校往往将重点放在理工专业的实训设施建设上,这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实施的最大障碍。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缺少实践教学师资。师资力量薄弱是我国民办高校先天的缺陷,高校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如教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没有从事过对外贸易工作的经验,教电子商务的教师没有在外贸业务部门工作的经验,教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师没有参与过国际商务谈判,教师对学生的教授更多地停留在书本层面,在实践教学中难以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指导。教学队伍中缺乏双师型人才,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社会实践经验匮乏,这成为制约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发展重要因素。

二、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课程体系的建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估,教学管理,此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还要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和基地建设工作。

(一)加强课程建设

为了实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应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跨境商务为导向,推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保障。在大纲建设方面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时的比重,使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另外,商务英语专业既具有理论性,又与商业事务密切相关,因此,教学内容要侧重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要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增加教学中实际案例的讲解,更加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最后还应改革考核方式,一方面推行多元化过程考核方式,实行课程考核、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一体化的考核方式,综合全面地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实行“双考核”制度,即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为学生的表现评分。由学校教师担当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者,由企业项目负责人担当培养学生技能的辅导者,学生的最终成绩在两者的评价基础上综合得出。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

(二)加强校企合作

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随着这股浪潮,我校引进了几十家企业进校,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将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学生可利用校内企业进行英语学习和商务实践。我们通过产业孵化器的方式,与外贸公司合作组建外贸教学公司,由公司提供启动资金,学校提供办公设备场所,师生共同参与经营运作。如外语学院与外贸公司合作,建立了河南新丝路进出口有限公司,并在学校开办了外贸商品百货店。采用同样的方式,学校与翻译公司合作,组建校内翻译工作室和翻译社。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统一起来,在实训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积极寻求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机会,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对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应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职业性交际能力。如我校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改革的需要,积极引进广东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企业开展实习工作。

(三)加强课内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不仅指校外实践和基地实习,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课内实践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实践设施不完善,只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这无法满足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因此我校加大教学投资,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如多媒体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外贸单证实训室(EDI实训室)、文秘综合实训室、商务英语翻译实训室、会展综合实训室、综合性、多功能商务实训中心等。这些教学设施能够给学生提供外贸实操、商务英语谈判、及商务办公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实践设施,通过完成整套出口业务单证制作和商务函电写作练习,训练学生在今后的商务工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保证商务实践环节的实效训练和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实现在课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关键是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就迫切要求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因此,我校着力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出台考核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报考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外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涉外秘书及翻译等。同时鼓励教师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和实训活动,让教师在实训中真正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专业的发展前沿和企业的运作等。另外,我校聘请企业资深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系列讲座,带教师去企业考察,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企业专家还可以与专职教师合作授课,既讲授了专业理论知识,又传授了实践技能。同时学校应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做好保障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完善的制度,这将对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学校出台政策激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并努力构建科研指导小组,指导教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项目,包括理论型、教改型、实践型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发展意识,建成有核心凝聚力的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推动教师的自我发展。

三、结语

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学校应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下,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应正确把握现代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对课程进行改革。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师团队建设的加强,关注国际商务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特色专业向更加专业、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办学思路中,关键点是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创新、团队协作能力的形成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鲍文.国际商务英语学科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甘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毕业论文新模式探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6):16-17.

[3]郭桂杭.商务英语专业有效实施商务课程全英教学的策略刍议[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45-47.

[4]杜欣.关于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完善再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24-26.

外贸实习论文范文第4篇

一、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1.人才需求数量递增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相继在金融、物流、旅游、电信、建筑、教育等更多领域开放对外贸易。外贸经营权下放激活了外贸行业,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投身外贸行业,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水涨船高。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排名前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供不应求。

2.实践能力要求提高

如今,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等基本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出于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本的考虑,大部分外贸企业都希望招收的员工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岗位,不愿意对新招收的员工花费时间和金钱进行长时间的培训,这对外贸人才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重视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创新是推进企业迅速成长的动力源泉。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形势和复杂的外贸环境中,外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外贸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不符合外贸行业的发展要求,只有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资料显示,被调查的外贸企业基本都强调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创新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应对新的情况和问题,以便为企业提高效益、开拓市场。

4.较强的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

外贸行业不同于生产制造等行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对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高要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工作语言,不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胜任外贸岗位的各项工作,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业务沟通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此外,外贸从业人员还必须了解业务相关国家的历史、政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熟悉外国的相关法律,具有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实践能力偏弱

近年来,外贸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远远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毕业生实践能力偏弱对就业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外贸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虽然高校对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教学实训软件或创办仿真实验室,对学生熟悉外贸业务有很大帮助,但是基于软件的虚拟实训方式,情景设计过于简单,与贸易企业的实际运作还有不小的差距。软件仅仅立足于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和简单案例的熟悉,无法模拟工作中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非常有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进入外贸企业后,由于没有经历过真实的外贸过程,很难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熟悉外贸业务。

2.“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授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理论知识深厚、实际经验丰富、具备一定外语水平,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现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从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中选聘,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授课基本停留在书本上,与实际相脱节。由于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理论基础不够,很难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目前往往局限于做几场讲座,与教师进行座谈交流方面,企业骨干进入高校任职的渠道还不畅通。高校也没有实际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进入外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缺乏获得实践锻炼的渠道和动力,导致“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

3.教学内容与外贸实际脱节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仍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教学主要目标。尽管越来越多的教材增加了实训方面的内容,但仍出现教学内容与外贸实际脱节的现象。外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业务操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新的业务类型不断涌现,这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但是,教学过程中教材和实践课程设计往往无法及时反应外贸行业的要求,教学内容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

4.考核体系不合理

一个专业的考核体系充分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向。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促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最急需和最有用的方面,促进学生把精力合理分配,提高学习积极性。然而,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就是一门课程最后的成绩,导致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甚至死记硬背考试内容和网上抄袭拼凑文章。虽然有些课程考核增加了平时实践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理论和实践成绩比例不合理、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主观性强等问题。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考核也停留在理论研究能力、数量、课题申请多少、学生测评等方面,至于学生在教学中学到多少东西,学的东西是否实用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合理导致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改变考核方式以适应外贸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内容。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优化策略

1.对接外贸行业,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从业适应能力的基础。高校应该对国际贸易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如跟单员、单证员、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进行分析,获得相对应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实践能力需求,根据需求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学习课时多,实践操作课时少,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参与动手实践和企业实习。必须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压缩理论课时,为学生实践操作留出时间。同时,理论课程中也必须突出重点,增加外语学习的比重,将外语学习贯穿于其他业务课程中,尝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

2.自办小微外贸企业,创造实践平台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通过软件仿真平台、场景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外贸实习企业等手段进行。软件仿真平台是利用软件模拟外贸业务的各个交易环节,如南京世格的simtrade软件、杭州比特公司的比特外贸通、南京商友的外贸实训平台等。场景模拟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业务环节中的各个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比较真实的业务氛围,全方位地接触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各个流程。仿真实训基地同样要依托仿真实训软件来实现,并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来构造业务训练环境和训练内容。外贸企业实习一般由高校与外贸企业结成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到企业工作锻炼一段时间,或者学生自己寻找外贸企业进行实习。软件仿真平台、场景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外贸企业实习等方式有效弥补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条件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这些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软件仿真、场景模拟、实训基地等方式无法真实再现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无法体现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与客户交流沟通等真实场景,学生经过仿真培训依然无法迅速适应外贸工作岗位。而对于企业实习锻炼,很多企业由于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因,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到具体操作岗位,再加上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最后学生在实习期往往只能跑跑腿、打打杂,效果不理想,实习流于形式。由于目前的实践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此基础上由高校自主创建小微外贸企业,为教师和学生轮流进行实践锻炼提供平台。高校创办小微企业,既具有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又不需求太多的场地和启动资金,便于付诸实践。自主创办的小微外贸企业,不做生产,专职服务,为各类生产企业提供出口业务服务或者为各类国外进口企业提供进口业务服务,不为盈利多少,主要是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轮流在小微外贸企业中任职锻炼,能够接触到国际贸易过程中真实的交易环节,成为交易的主体,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在国际贸易实际环境中,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环境中运用,熟悉和掌握进出口贸易和业务技能,大大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必须以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教师不仅要具备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大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但普遍存在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弱的情况。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又能熟悉实际外贸业务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高校自办的小微外贸企业为教师参与外贸实际业务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在实际外贸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成为“双师型”教师打下基础。

4.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

外贸实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超级秘书网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