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面设计的培训课程

平面设计的培训课程

平面设计的培训课程

平面设计的培训课程范文第1篇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它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中级的专门人才,面向学术和科研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中、初级的技术人才,面向应用和T程的需求。我国早期的人才培养注重教育精英化,但随着我国快速进行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用人单位逐渐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应用,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而很多高校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重心下移,对专业目录、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设置和调整。但是,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尚缺少这样的思想准备,多数仍有攀高的倾向。因此,我们需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索,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抓手,包括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准则,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1 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

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术人才。应用型软件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中、初级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及软件工程基石}I{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的应用型人才,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评价指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高校越来越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方案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旧是“学术内芯,应用包装”的伪应用型软件人才;软件人才专业能力不强,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忽视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团队合作等软件人才必需的能力、素质培养;软件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没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忽视企业所急需的相关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使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2 融实训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完整、丰富及融于最新技术的实训为手段,以完善的基于课程整合及融入实训的课程体系、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基于课程群的教材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基础,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需要辅以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反馈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针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软件开发专业,建立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融实训于整个教学计划全过程的知识体系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实训体系包括知识点实训一课程实训一综合实训一毕业实训,并在2—3年级暑期安排企业综合体验实训,实训贯穿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同时,在人才培养中积极融入创新元素,使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及教材建设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必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依托。郑州大学通过对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了新颖的、融实训的、基于课程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建立了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分析,发现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提出了重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材改革方法。

2.1 课程体系建设

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课程整合、构建课程群,可以理顺软件类课程之间的关系,确立软件技术人才的核心知识结构和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优化软件类课程的结构,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精炼课程内容,使软件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为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设置、实训设置及教材建设提供指导作用,最终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融合实训与课程群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课题,是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基础,而合理的课程群的划分和建设是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课程群应注重培养目标的制定、知识结构及内容的确定和划分、教学计划及教学学时的分配、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并设定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重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群建设以课程整合为根本,而融实训于课程群建设,使实训有效融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之中,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过程如图2所示。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训,基于实训方式,可以分为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知识单元设计知识点实训,用于巩固基础性知识,是最小的实训方式,绝大多数课程都有知识点实践环节。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中的知识单元而设计的是知识单元实训,知识单元一般是一个课程中比较完整的一个概念,是多个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点的融合,对此设计一些与整体概念相关的实践,使学生对知识单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是对基础性知识的巩固。课程实训是针对课程群中一个完整课程内容的实训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常以大作业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形式出现,是对一门完整课程的总结。课程群实训是对一个课程群知识内容的实训,是对学生更加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多门课程进行联系理解,常在特定的学期进行;课程群综合实训用于对一个专业的多个相关课程群设计实践环节,比如在某一平台上进行简单的项目开发,使学生掌握特定平台的软件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等环节;毕业实训是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比如让学生模拟IT公司、企业的开发环境,通过项目分组、 团队作战、撰写开发文档、自我解决问题、使用正确的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开发,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公司、企业的需求。

2.2 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还需要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保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平台建设为根本,以连贯的实训体系建设为保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供可选择的实训项目,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训课题。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硬件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建设上,需要注重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实训的条件与环境。我们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建成了一批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设备先进的、功能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包括软件开发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ERP实验室、路由交换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等,用于支撑与国内外IT公司、企业合作的多个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在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上,学校应该注重体系建设,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尤其需要注意实训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以课程体系为本,构建了知识点实训、课程实训、平台(学期)实训、公司模拟实训、毕业实训等多个实训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和实训的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学院为了保证学生实训的正常进行,还对承担合作的实训公司进行层层筛选,对实训公司的实训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向学生通告合作实训公司的相关信息及实训内容,对学生在实训公司进行实训过程的监控等,最终保证学生实训的顺利进行。

2.3 教材建设

传统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课程本身出发进行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布局,从而忽视了课程内容及结构之间的衔接,经常出现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缺漏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轻视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听懂了但是做不出的怪圈。

基于课程群进行教材建设的改革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课程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确划分,优化了课程结构,所以根据课程群进行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设计不会出现内容重复和缺漏现象。另一方面,对于课程群内容和实训方式的融合所划分出的多种实训方式,可以对课程教材中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依据课程群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别设计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和课程群实训等环节,最终具有实践背景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采用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首先需要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IT领域技术更新速度较快,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否则就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在毕业后很快就变得知识陈旧、技术落后,难以成为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应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派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培训,引入软件行业的企业工程师授课,使教师能够了解并掌握软件行业的最新技术。另外通过企业工程师的授课,教师能够耳濡目染,最终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师队伍的充实,聘请具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实践经验的IT企业、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讲课或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定期举办由IT企业、公司及实训机构参与的教学研讨会,使学院教师能够与企业的人员面对面交流,便于高校教师敏锐地了解软件行业的关键技术需求,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良好的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前提。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根本。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利用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加强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特别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得到培养,而灵活多样的对学生课下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也是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益补充。

针对重在提升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知识、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课程群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划分之后,可以明确软件人才培养基础知识内容的基本框架。其次,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环节,对于软件人才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首先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内容。因此,对于软件问题的求解应该先采用描述性语言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实践,对方法进行验证。

在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时,需要在相关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层层剖析,把理论知识和相关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案例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另外,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要在机房授课,使教师在讲解事例的时候,学生能够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地操作。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的上机操作,能够在课堂上验证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动手编写程序,快速掌握相关内容。

除了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课上教授之外,课下科技创新的指导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了多个实践兴趣小组及科技创新基地,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建立兴趣实验室指导学生,以项目为依托、以兴趣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项目。为 了使学生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学院在奖励制度上也作了一定的尝试,对参与实验室、企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学期及学年考核加分;对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优先考虑各个荣誉奖项的获取。

4 建立新型考核机制,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学院在软件人才课程考核方面实行过程化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针对每个课程群中的知识单元,教师教学过程完成就马上进行考核,主要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即在知识单元实训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单元的考核,上一知识单元考核不通过,不能进行下一知识单元的考核。过程化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时时具有压力、时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应付考试才进行学习及实践。另外,针对课程实训,还会有一定比例的、在机房进行的课程实践考核。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的考核,学院主要以机房项目考核为主,对项目进行成员分工、团队合作,最终的考核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项目实现、项目解答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学院应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采用反馈机制进行评价,针对课程群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划分,根据学生实训发现问题,动态调整知识点、知识单元及课程内容;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训,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互,发现他们的需求,及时调整实训内容。

5 结语

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是面向市场、面向应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教材建设、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反馈机制等多维、多角度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使用更多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的培训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 行业培训 开发 知识特点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1-01

随着烟草行业培训的发展,特别是行业员工经过“十二五”的大规模轮训,专题培训,传统的培训形式已经缺乏对学员的吸引力。近几年4G网络的普及,行业员工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知识不断提升,微课是一种新型的培训资源类型,适合烟草行业培训需求,能及时把烟草行业的政策、技术、管理方法、专业知识精准送达培训学员。微课通过行业培训师的精心设计,以易于接受的形式,使行业员工在观看微课中得到培训,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达到培训的目的。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资源类型,正逐渐成为当前培训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培训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受到广大培训师和学员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微课对于烟草行业培训领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型视频课程,没有通过有效的平台和培训方式突破时空限制,和行业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有机结合,实现学员灵活自主学习。如何将微课融入行业移动培训教学,促进培训价值的最大化,这是烟草行业培训工作者更应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

一、行业微课培训的现状

201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网络培训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行业省局(公司)迅速推进网络教育培训建设,部分省局建立了烟草网络学院。2016年2月中国烟草网络学院移动学习平台正式启动。为了加快行业网络培训平台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近两年中国烟草学会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网络课件竞赛”,行业内单位及其所属培训机构专兼职教师,以及教育培训工作者积极参加,网络学院拥有了一部分微课资源。

当前微课培训缺乏的仍然是资源,特别是高质量的微课培训资源。微课资源仍不能满足烟草行业干部职工个性化网络学习的需求。

二、提高培训师制作开发微课的水平

微课资源的质量是由制作者的水平决定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培训师微课的制作开发水平。加强对培训师的培训,以河南省烟草职工培训中心为代表的烟草行业培训机构,近几年每年均组织多期专业培训师和企业内训师微课制作培训班、微课设计提升班。通过培训、交流、微课评比,使行业培训师掌握了微课制的方法和技巧。

三、依据先进的培训理念,设计制作微课

微课设计制作的核心理念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要求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但落实到每一节具体的微课课堂设计方面,培训师还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理念也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确立,没有培训师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支撑的微课,只是一节传统课程压缩了的“浓缩课”,只增加了精美的音像画面而已。好的微课应是学员所需要的优质学习资源,它是出自一线优秀培训师经过精心策划与制作的创新工作成果。

四、依据知识特点开发微课

根据专业及学科的不同特点开发微课。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以行业制度、规范为内容培训微课和行业一线技能类培训微课,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制度类可采用案例分析,对技能类则应从操作规范及步骤、方法等为重点。

烟草农业、卷烟工业、烟草专卖、卷烟营销、烟草物流各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开发不同专业的微课要以本专业的培训师为主,相同专业不同的培训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会不同,采取的培训手段与微课教学素材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培训师知识、阅历丰富,信手沾来就把培训知识点讲得清楚透彻;有的培训师善长动手实践,身体历行中就把技能传授给了学员;有的培训师微机技术高超,设计的3D模型、教学软件让学员信服。烟草行业的微课制作应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依据知识特点开发微课,不同的专业灵活采用不同的微课表现形式,相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微课内容,让学员选择自己能理解的微课内容去学习。通过微课在行业培训中的应用,达到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拓展知识视野,提高技能的目的。

五、把握微课的开发重点

许多行业培训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过分强调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甚至把培训的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导致微课的培训效果和学习效果不佳。行业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培训目标制定、学员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产生符合“让培训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设计制作理念,确保微课程能够适满足学员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

六、微课开发将改变行业培训模式

微课从最初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类型,随着行业对微课培训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步运用到“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培训改革项目中,将在行业培训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行业培训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培训与教研方式,突破培训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 培训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实操指导、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内训师培训、研修、行业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行业培训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员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员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行业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和学习方式。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内容聚集、设计精细、针对性强”等突出的特点。如果行业培训师能够不断提升技能、表达能力和制作微课的水平,还有不断给学员灌输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员的自我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相信,开发高质量的微课将为烟草行业教育培训工作和广大干部职工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极大地促进行业培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的培训课程范文第3篇

1.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分明,岗位操作规程已经成熟,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总体上看,规模大的企业、上市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会计监管要求严格,也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大等原因,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细,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会计岗位划分很粗,但岗位划分粗细程度并不改变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2.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证书考试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国外的财会证书也逐步引入我国,尽管高职学生并非适应所有证书,但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来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另外,还有一些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也已经开设,有些比较成熟,如珠算、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点钞,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证书,但为证书培训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高职院校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据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从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内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共赢,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开发基础+培训、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岗位能力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课岗证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证书培训等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整合课岗证一体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大纲、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整合和序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情景,构建互通互融的教学内容体系。

3.课岗证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基于基础+培训与岗证互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项目教材、实训教材以及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讲义,满足项目教学、资格考证、岗位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

4.践行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教学与工作结合,课程与岗位结合,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和教、考、训零距离。

5.制定适合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岗位培训、证书培训、课堂教学、学训指导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形成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6.基于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原则和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培养目标,实践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项岗实习基地建设融通的校企组合运行模式,培养三项业务联结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一体化,提升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和职业性。

7.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

三、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2.建立适用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践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3.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会计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构建成三个技能培养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包括手工账会计实训室3 个;专项能力实践平台,包括电算会计实训室1 个、税务实训室1 个,审计实训室1 个;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即进行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的场所。目前,这些实训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任务。

(2)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课程体系。

(3)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4)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实训内容和要求,完成情况却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时间之外,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暑期工学结合、综合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4.开展学生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会计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组织竞赛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珠算、点钞、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中英文打字、会计书法)大赛;专业单项技能(出纳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手工业务处理技能大赛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大赛。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5.构建过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资格证书培训制度等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组织保障。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四、会计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从总体效果上看,推进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服务模式的成效,基本实现了以会计职业资格为框架弥合会计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和开放性水平。

平面设计的培训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培训课程;设计;职业教育

完整的审计干部培训过程包括制订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培训实施、教学评估以及根据评估结果对前几个环节进行调整,其中,培训计划阶段确定培训班的类型,并明确各培训班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课程设计则是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培训需求与课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安排课程、配备师资、选择培训的方式方法等,以期达到培训目标。课程设计影响甚至决定着培训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当前审计干部培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从事审计工作多年,期间多次作为被培训者接受培训,近年来从事审计教研和审计教学工作,角色转换为培训者与执教者。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双重视角,根据多年实践与观察,认为当前审计干部培训课程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作为指引和支撑。拼凑几门课程开办培训班是容易的,在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指引下进行严谨的课程设计是不易的。二是缺少对培训需求的深入分析和清晰认知。培训需求不仅包括审计干部个体需求、审计机关组织需求、审计事业发展需求,同时还涉及三者间的关系、当前需求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系问题。三是教学方法对教育培训理念的践行不够,有些培训班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讲授式、“满堂灌”为主,有些将本应创造性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教条化。

二、课程设计应以先进教育培训理念为引领

“理念”通常指思想,与观念关联,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就是理念。教育培训理念决定了设计课程的种类、采取培训的方式、管理的模式及培训的效果。(一)职业教育培训的本质。职业教育正从为产业和特定职业提供技能培训的简单任务,扩展成为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公民教育的综合性任务,因此,审计干部职业教育培训是对审计干部从入职开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职业教育培训。它不仅是一项提供审计技能培训的简单任务,而且是一项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审计事业和全体审计人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比如,日本就将原来的《职业训练法》彻底重组变更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法》。“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是吸收“终身教育”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它不只针对此时此刻、特定岗位的具体技能,而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二)学习过程。关于学习的理论有很多,近年来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学习是学员主动完成的过程。每个学员都是带着自己固有的经验和信念来到课堂,并以此理解和消化新的信息、概念、现象和问题,对这些新材料进行感知、联想、评估和决策,最后将其消化为自己的理解,整合到自己的信念系统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员是学习过程的主体。秉持这样的理念,课程设计应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境,采用适当方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自主的、终生的学习者。(三)学员和教师的关系。西方曾有项调查,问人们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结果居然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公开演讲,仅次于死亡,排在第二位。如果老师把自己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知识的灌输者和“权威”,那势必会带来巨大压力。而现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认识是,在教学中老师是一个分享者、引导者、推动者,带着平等、开放的心态进入课堂,目的是分享和启发思考,每位学员经由思考进行各自的知识和能力建构。在此过程中学员产生各样质疑甚至奇思妙想,这正是教学的成功,且会对教师和其他学员产生启发作用,并进一步引发思考,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之目的,正如经典案例教学教材中有句话所言:“愉快地引导案例讨论,其关键与其说是个人教学方法的高超,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四)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有研究发现,从能力学习的途径看,主要包括工作中学习、社会关系中学习和课堂培训,而这三者在能力发展中的比例是70:20:10。工作中学习是学习的常态。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看,最直接和帮助最大的方法是将其置身于挑战性的工作中,学习的最佳机会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个领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各领域间产生新的联系,低智力投入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或即将被取代……所有这些都使得工作和学习的边界日益模糊。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也越来越以再现、模拟工作的方式来进行,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倡导和推行的培训方式都与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比如,案例教学就是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由学员通过分析、讨论,实现认清现实世界复杂性和模糊性的目的;而行动学习英文是“learningbydoing”,即“做中学”,更是将工作和学习合二为一,以质疑与反思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目前高校正在推行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也正是案例教学和行动学习的结合方式。

三、课程设计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一)课程设计应坚持需求导向,兼顾整体。与个体、长远与当前培训要服务审计发展大局,课程设计首先应着眼于审计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研究审计发展规划和战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和要点。研究审计工作规划、战略,要面向发展,兼有前瞻性、外向性;研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和要点,使课程设计对于审计干部胜任当前和近期工作具有针对性。所制订的培训计划、课程设计应有助于审计人员获得和提升适应审计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组织与事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面向未来、突出事业发展需求的同时,还应兼顾具体单位需求和个体需求。2018年,审计署审计科研所曾对审计干部教育学院的市县审计局长培训班和审计理论研究骨干培训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从得到的200多份问卷统计分析了审计机关负责人和审计业务骨干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审计及相关专业知识、宏观政策、管理学、人文社科、网络与安全、大数据等知识;组织领导、科学决策、沟通协调、具体业务、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能力。这些应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二)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应是对教育培训理念的践行。《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提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索运用访谈教学、论坛教学、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方法。作为课程设计者,首先需要研究的是使用这些方法的原因以及这些方法背后的教育培训理念。所倡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行动学习方法,是由一系列重要理论和理念生发出来的,如对职业教育培训本质的认识、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对学员与教师关系的认识、对学习和工作关系的认识等。如果不是真正理解、接受了这些理念,只是生搬硬套地使用这些方法,结果只能是得其形而失其神,变得教条化;反之,得其神(精髓),就可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还可以由此创新出更多方法。2017年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主办培训班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组合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对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将讲授、案例教学、研讨、座谈、访谈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基本控制在50%以下,有的班只占1/3左右。从培训实施效果看,学员们普遍认为课程设计将丰富的课程内容、优秀的师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课程设计应贯穿培训全过程。应坚持持续化设计的理念,将课程设计贯穿于培训全过程。一是对培训班课程在上报方案的基础上细化任务设计,提前与授课老师沟通,明确授课内容和形式。二是深化研讨课设计。研讨课一直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培训的成败。应放弃简单、自由的讨论方式,采用结构化研讨方式。研讨课前根据教学进程、学员学习领会的情况,收集学员最关注、最想解决的问题,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列出详细的结构化研讨提纲,使研讨更富实效。一个好的结构化研讨需要精心设计和备课,需要全过程的引导和掌控。三是课程设计者应全程跟班听课,了解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根据培训目标、课堂现场反馈和学员接受情况,及时对课程、师资、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必要调整。

四、实际教学案例探讨

平面设计的培训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67-03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正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领导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核心人物,在目前的机制下,校长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建设速度,从硬件设施、资源建设到师资培训、教育应用等方面。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如果没有校长的有力支持是难以有效开展下去的,一个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也是要看校长自身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力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速度,如何提高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也成了现在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校长培训机构要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教育的理念和培训方向,并通过课程实施来达到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目标。我们尝试通过分析温州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课程体系来研究如何提升校长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校长培训是由有关组织机构提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训练和教育的活动,旨在改进学校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结构,改变其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开发他们的自身潜能,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质量、效能的活动。

我国自“八五”至如今的“十二五”期间,一直重视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培训效果,培训目标逐渐从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转移到以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为主,并且培训课程也有了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趋势。但现在绝大多数的校长培训机构的教育活动还着眼予校长的管理技能培训和理论学习上,还没有把“教育信息化”内容真正纳入到现代校长的培训工作中,还没有很好地把信息时代校长应具备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理念体现在培训课程设置中,还没有将信息素养的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更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使用。

我们收集统计了近几年来温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其所开办的温州市校长提高培训班就是针对温州地区的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的,其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统计见表1。

根据表1统计,在约300课时的培训课程中,没有体现提升校长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内容,大部分课程是围绕校长的教育管理与现代教育理论、理念而设置。其中,涉及教育管理内容的有107课时,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为70课时,而且不包括选修专题里的内容。

我们又对正在培训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有关校长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随机选取了温州地区56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试测和访谈,根据反馈结果,对部分调查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校长问卷发放60份,收回问卷56份,回收率为93.3%,有效率为100%。本次研究调查涉及整个温州地区的中小学(小学、初中、高中、完中),包括主要市县乡镇以及农村的学校。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知,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校长信息素养现状都不容乐观,具体数据见表2。

统计以上数据可知,从校长视角来看,校长的信息素养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由于每题最高分值为5分,所以,校长掌握的信息素养的内容仅仅只有60%左右。其中,第11、12题的内容是让校长对自身信息素养做评估、评价,结果表明,校长也深知自身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不足;第5、6和15、16题的内容分别属于信息素养中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信息思维模块的内容,结果表明,这些内容是校长信息素养最薄弱的环节,亟待提高,其中,第5、6、15题的内容更是校长信息素养的弱中之弱,值得关注。因此,各种培训机构在开展校长培训时。要重视在课程设置时是否有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内容,要注意针对中小学校长薄弱环节进行培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置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第六条:“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作为校长培训机构,要认真分析所在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划,根据当地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选择和开发出既体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使校长在实际培训学习中学有所得,通过培训能真正解决校长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注重培训课程的时代性原则。信息社会里教育的现代化不断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这一切无不冲击或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要使中小学校长紧跟时代步伐,必须以教育的新理论、管理的新知识、教学的新方式超前地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培训学习,提升校长们的管理思路,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从理念上真正提高他们自身的信息素养。

2.注重培训课程的务实性原则。中小学校长是教育系统最基层的管理者,身处基础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他们面对实际,研究实际,处理实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来参加校长培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管理学校能力,解决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开设的培训课程除了应有一定的理论要求,还应该注意实用性和操作性,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把校长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落到实处。

3.注重培训课程的灵活性原则。由于校长个体的差异,对关心和感兴趣的领域也会有较大的不同,培训内容既不能任由差异存在搞“一刀切”,又必须正视校长队伍的客观现实,着眼点要放在校长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一方面,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安排一些必修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以菜单形式灵活安排一些专题讲座,校长们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工作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

4.注重培训课程的网络化原则。由于校长的工作繁忙,集中培训学习的时间有限,工学矛盾比较突出;而且很多培训课程知识需要反复加强学习才能掌握,不是几个课时面授时间就能完成的。所以培训课程应该逐渐网络化,打造“网络+面授”的学习形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校长培训课程,也是在培养校长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信息素养能力,达到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三、有关信息素养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为校长培训机构,在设置校长培训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校长实际工作需要和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针对校长信息素养的薄弱环节,如信息知识技能掌握不够、信息思维和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以及具体的图像处理、视音频处理以及网页制作方面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校长的信息素养、校长的个人成长角度来开发构建相应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体系。

1.适当调整有关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内容。对教育理论学科的教学,由于校长多数是由一线教师选拔而来,有过丰富教学经验,且基本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大学里已经系统上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压缩,甚至以选修的形式进行。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政策法规的部分,可加强教育管理实践课程的比例,结合中小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案例教学,可安排经验交流、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以更加符合校长工作实际。

2.增设和完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校长的信息化素养会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故作为校长培训机构在设计开发有关培训课程中要考虑融入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可重点放在适应现代教育管理和教学创新的信息素养,掌握学校教育技术规划和网络管理规划能力,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方面。根据侧重不同,可以按必修和选修形式来安排培训课程内容(见表3)。

在“多媒体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专题中,可以适当安排学习些比较流行的应用软件,如WinRAR、ACD See、MediaPlay、RealOne、Premiere等的基本操作,目的是了解文件压缩和解压缩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音频、视频播放及编辑工具对音频、视频进行播放、处理;在“网页制作与校园网的规划管理”专题中,要求初步操作Dreamweaver,制作一些简单的网页内容,重点学习校园网的规划与管理;在“教学系统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专题中,要求理解教学系统设计,能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如Authorware等软件),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基本设计理念,基本掌握一些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在“教育技术学前沿课题”专题中,主要是了解教育技术学前沿课题,了解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增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意识,能基本掌握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因素;在“教育信息化方法研究”专题中,要学习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能提高信息素养模型所包括的几个主要方面,如信息意识、信息思维,还要改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研究方法等。

3.构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逐步网络化。例如,“多媒体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网页制作与校园网的规划管理”、“教学系统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制作成三分屏网络教学课件、习题资源库,面授结束后,校长可以自学上述课程。建立在线答疑交流平台,每位校长都是这个平台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问题探讨与交流。

四、结语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在校长培训过程中,其信息化素养内容应有别于一般的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素养,特别是在纯粹技术层面上要求可以很简单,甚至可以不懂操作技术,更多是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宏观层面上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和主观意识,既要有信息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又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做出贡献。

校长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小学校长时要通过设置课程培训方案和合理运用培训平台,抓住“整合”的关键点,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为突破口,提高校长们的自信心,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学校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