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园林美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该课程作为园林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培养学生设计交流与表达,方案草图设计与绘制,设计方案表达展示、推敲深化,整体方案设计把控能力,效果图快速表现技能。设计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是图纸,传递着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情感,设计的创新需要形象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及空间塑造创新能力。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依据实际工作项目效果图绘制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

1.分析―准备―草图-调整-成果。

(二)设计思路,选择典型项目,实施情境教学。

1. 培养学生造型塑造能力、空间组合能力、色彩配置能力、构图布局能力。

2. 教学主要内容,由园林设计要素表现、透视原理、效果图设计等构成。

3. 教学过程实施5大步骤,任务导入-资料准备-绘制图纸-效果调整-最终成果。

(三)教学单元设计,由简到难,循序渐进。

1. 基础训练单元

线条、园林植物、山石、水景、园林建筑、小品及其配景技法训练。

2. 空间训练单元

空间表现重在透视的准确,“透视,其含义就是透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 [1]空间透视是影响形体结构的关键点。透视空间训练篇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制作动态PPT课件,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透视原理的掌握运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 着色训练单元

色彩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选取稿子上色颜色,导入马克笔、彩铅技法知识,强调用笔技法和步骤。反复训练一稿多色调多风格训练,课堂耐心指导演示答疑。

4. 设计思维训练单元

“平面的表达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述三维空间的立体或某种角度的图形” [2]。园林空间是三维的空间,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是教学难点和重点。常规绘图模式为通过平面图绘制立面图和效果图。根据多向思维和反向思维,效果图绘制平面图和立面图,效果图透视类型和角度变化绘制等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发散的多向思维模式,提高空间想象塑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 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

1. 完整性、实用性、适时性,涵盖园林美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过程表达的基础技能和设计表现发展变化。筛选总结设计表现基本规律,由简而繁的内容编排,难易递进的情景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堂内容。

(二) 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根据我校园林美术课程32学时,设计安排理论课时10学时,实训课时22课时。教学课时分配如下:

教学情景1,教学内容(线条、工具使用、单体训练),理论课时2,实训课时6。教学情景2,教学内容(一点透视及空间训练),理论课时2,实训课时4。

教学情景3,教学内容(两点透视及空间训练),理论课时2,实训课时4。

教学情景4,教学内容(着色渲染),理论课时2,实训课时4。

教学情景5,教学内容(设计思维训练),理论课时1,实训课时5.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手绘方案表达、彩铅和马克笔实用技能、空间效果图设计。教学难点,模拟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情景,作图步骤、效果深化、表现风格。

解决方法,绘制素材资料,收集名人名家作品,形成充足的图集资料库,例如企业优秀案例分析,国内外设计大师作品,社会上优秀培训机构手绘培训视频教程。结合教师课堂手绘理论讲解和过程演示,课堂集中指导与课后个别指导。

(四) 教材的选用和补充材料

专业教材,多种参考教材,制作PPT课件,素材资料库,视频课件。

三、教学方法手段

(一)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如图1.)

(图1.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自绘)

(二) 演示教学:项目导入-学生跟临-专项训练-集中评图-集体整改-图纸验收。

(三)课程教学方法

1. 教学特色――按照实际操作程序分步骤演示手绘表现的工作过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解操作;默写案例。

2. 课程教法手段:利用多媒体;现场演示;网络网站等多种手段。

3. 学情分析和教学手段的实施

(1)如何营造学习氛围?一是情境模拟教学法,创造环境氛围;二是引趣激趣教学法,通过介绍名人学习经历、作品和播放名家教学视频,激引学生。

(2)如何开展课堂集中与个别指导?共性问题课堂示范,个性问题总结反馈。

(3)实训课如何扩充专业知识?分析名师名家优秀设计作品案例,通过文字、图片临摹,了解设计作品。

(4)实训课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提供详细的示范作品步骤图例,教师自制动态课件或视频课件,建立网络课程,提供专业学习信息网址。

四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 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施“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中,建立新的、系统、动态的考核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保证[4]。根据课程的特点,注重阶段能力测试,制定如下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占总成绩20%)。根据学生考勤、平时学习态度进行考核。(2)实训成绩(占总成绩40%)。根据每一单元实训情况,分阶段综合考核。(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40%)。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

(二)课程建设成效

优秀学生作品,师生教学心得体会。

五结语

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总结。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教学工作特点,有待提高和进步的几个方向:一是提高学生综合表现能力,二是动态课件开发与利用,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殷光宇 编著.透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2]史习平,马赛.设计表达(二)――产品设计的立体表达〔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7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脑图形图像设计;教学改革;就业导向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信息都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因此,如何制作高质、美观的多媒体信息也成为网络应用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重点培养对多媒体的认识和多媒体在各个领域中的制作和应用的知识及技能。电脑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是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是基础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完本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平面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所以这门课程的改革尤显重要。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任务是以图象处理软件为基本工具,不仅让学生掌握软件操作技法的基础,还要让学生掌握电脑美术设计的基本技法,理解图象调整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掌握输入、设计、制作、输出等各过程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自学软件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本课程是平面设计师、影视后期制作人员、原画师、游戏设计师等职业工种必修的专业素质课程。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具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本设计类知识,具有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

二、课程定位

对于软件的使用,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点带面进行引导;对于相应的设计理论,多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中获得设计感觉;为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注重美感与设计素养,在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电脑图形图像设计》是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第三年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和专业基础。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具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本设计类知识,具有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建立和掌握Web前端开发及设计的思想方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用HTML标签、CSS样式编写Web客户端静态页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细致缜密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知识目标为:掌握图形处理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图形的模拟绘制及制作,让学生掌握电脑美术设计的基本技法,理解图象调整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掌握输入、设计、制作、输出等各过程的相关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养成观察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习惯;养成学生敬业、诚信、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电视人职业道德素养,具备自学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沟通能力。

能力目标为:对图形处理软件设计软件能灵活熟悉应用。提高学生在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美工等多方面的设计能力。会利用软件对照片按照客户要求进行正确的处理。会利用软件绘制形象插画绘制。会利用软件进行图像创意合成。会观察同类型图像设计作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图形设计作品中。学会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为:通过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分享成功与失败。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具有较强的忍耐力,战胜困难。养成及时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的习惯,言必信,行必果,信用意识,敬业意识、效率意识。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能够把握问题发生的关键,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审美观。

四、课程内容

1、照片处理

选区操作及选区编辑,色彩填充,图像的编辑与修饰,数码照片处理,照片目的分析,根据要求处理照片。

2、形象插画绘制

图像的色彩调整,颜色环境分析,色彩的调整,画笔工具的动态属性,插画形象的绘制,软件文字工具,文字的特效制作。

3、图像创意合成

图层,通道,蒙版,图片故事性及创意思维引导,图像创意合成制作,主题确定及素材收集,使用软件合成符合主题的图像。

五、课程评价要求

电脑图像设计课程按每教学轮次分专业进行综合评价,由教研室主任主持,任课教师(含兼职教师)参与,全方位总结教学的相关内容,并形成文字报告。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评审的依据。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课程教学能力的评价和对课程评价三部分组成。

1、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

后续课程任课教师对课程的建议和评价;学生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社会调研结果和要求;与相关院校同类课程的比较和学习结果;其它资料和信息。

2、课程督导

院系职能部门、学院督导室对课程、学生、教师进行督导和评价,重点评价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等内容。督导应有记录。

3、考核内容

学习态度、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表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职业素养)等。

4、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要求

学生主体性原则,能力本位原则,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原则。

5、课程改进

教研室主任应确保对不合理课程文件资料的检查与监控,通过学院职能部门的检查、教学督导、学生反馈等渠道得到的不合理信息,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防止非预期结果的发生。院系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管理和控制,持续改进课程质量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六、结束语

电脑图形图像设计,在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我们应该重视教学改革的方法,特别是对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就业的方向,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思维拓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笑眉.任务驱动法在图形图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科技创新导报,2010.5.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灯具设计;实例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43-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类人才主要不是从事科研,而是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类的工作,他们在整个科研、设计、生产链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这类人才需要的不是科研能力,而是知识应用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专业技能,主要由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必须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灯具设计》是高职院校新课程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在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主线不是讲解一套系统知识,而是带领学生完成一件未来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兴趣、有动力,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

新课程的项目设计要突出能力目标。首先对新课程进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新课程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训练项目。项目设计由易到难,有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逐步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传统的《灯具设计》属于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项目式教学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二、课程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分析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台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设计调查的知识进行台灯设计的前期调研,掌握创意设计的方法,并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工艺与恰当的结构,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和CAD结构图。最后,还要能通过与客户的有效沟通进行项目提案。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初步掌握灯具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为:①能针对企业、产品、市场、用户、环境进行灯具设计的前期调查分析;②能撰写灯具调研分析报告;③能进行前期创意设计,绘制创意草图;④能按照灯具生产的安全规范与环保要求进行灯具材料与工艺的选择;⑤能进行灯具结构的设计;⑥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出灯具材料工艺结构图;⑦能运用三维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⑧能陈列展示灯具设计作品。

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为:①掌握灯具设计调查方法;②掌握灯具创意设计方法;③掌握灯具设计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方法;④掌握灯具设计结构特点;⑤掌握灯具设计安全规范及行业标准;⑥解灯具设计作品展示陈列方法。

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为:①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与人交往、具备奉献精神;②自我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③自我展示能力: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④信息处理能力:查阅资料收集信息;⑤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培养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能力。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以一个台灯设计的大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新课程,让学生全流程链地实践了真实的设计过程。项目包含四个子任务,通过不同阶段的子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巧。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复杂度和综合性逐渐加强。

1.子任务一:台灯创新设计调研。

(1)竞争对手调查。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竞争对手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2)技术调查。能力目标:①能用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收集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使用方法;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3)用户使用分析。能力目标:①能用观察访谈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②能用情境分析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观察访谈法;②了解情境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4)发展潮流趋势分析。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与潮流趋势相关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5)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能对调研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②能将调研分析结果制作成PPT格式文件。知识目标:①掌握系统分析方法;②PPT软件应用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学生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6)阐述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讲演的能力;②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知识目标:讲演的技巧要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逐一上台讲演;②教师适当点评。

2.子任务二:台灯创意设计方法。

(1)用仿生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分析仿生的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仿生设计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2)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创意设计。能力目标:能运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特性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3)用缺点列举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缺点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缺点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4)用形态分析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形态分析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形态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5)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灯具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头脑风暴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法。

3.子任务三:台灯设计方案深化子任务。

(1)材料工艺选择。能力目标:根据设计效果选择恰当的材料工艺。知识目标:①了解不同种类金属、塑料的加工工艺和材料特性;②材料选择的适应性系统。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小组讨论材料选择的适应性;②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结合的方法展示不同材料特性;③师生讨论互动。

(2)台灯结构设计。能力目标:①掌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②能根据产品的属性特点设计、设计出合理的灯具结构。知识目标:①了解灯具的结构形式与特点;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②小组交流讨论,成员单独设计;③绘制灯具结构草图;④教师点评,辅导、总结。

(3)灯具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能力目标:能设计出符合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的台灯。知识目标:了解灯具设计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将学生的设计拿出来全体讨论;②教师归纳总结;③学生改进设计。

(4)灯具设计工程结构图的绘制。能力目标:能绘制出符合制图规范的CAD工程结构图。知识目标:①灯具制图规范知识;②CAD软件的操作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上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②归纳总结。

(5)定案效果图制作。能力目标:①能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效果图。知识目标:①CoreIDRAW灯具效果图制作技法;②3DMax灯具效果图建模与渲染技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示范、演示、讲解;②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③教师点评,总结。

4.子任务四:设计提案子任务。

(1)设计排版。能力目标:①会设计构图;②能编排设计出具有艺术美感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版式。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构图技巧;②掌握编排设计的各种版式。训练方式及步骤:①设计构思,草图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③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2)撰写设计说明。能力目标:①能有针对性的将设计的创新点展示出来;②能清晰地阐述设计的理由。知识目标:了解创新设计理念。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点评,总结。

(3)设计提案。能力目标:①能面对企业提案;②能根据企业的建议对原灯具设计作品作出修改。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提案的方法;②了解面对企业的礼貌礼仪。训练方式及步骤:真实面对企业,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1.考核形式、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

2.形成性考核包括考勤10%、学习态度5%、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完成情况20%;终结性考核内容为可展示的结果与课后作业。

3.考核成员:企业代表、任课教师、学习小组长。职业教育新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新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造新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灯具设计》课程整体设计以一个综合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载体。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挑战性。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组态软件 PLC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46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Case of "Configuration Software Technolog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 Changyi

(Anhui Institute of Career Academy, Tongling, Anhui 24400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practical course project teaching cas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cas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process of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thod.

Key words configuration software; PLC; teaching case

0 概述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工业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种类繁多的控制设备和过程监控装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使得传统的工业控制软件已无法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通用工业自动化组态软件的出现为解决上述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工业控制软件存在的种种问题,使用户能根据自己的控制对象和控制目的的任意组态,完成最终的自动化控制工程。组态软件,又称组态监控软件系统软件,即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它是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处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使用灵活的组态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功能的、通用层次的软件工具。组态软件的应用领域很广,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

“组态软件技术”课程是高职电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工程应用类课程。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工业控制网络基础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工业自动化工程项目中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的软件平台,可对所监视的工业自动化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处理数据报警和系统报警、提供报表输出、提供脚本供二次开发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一种组态软件的应用技术,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业控制系统过程可行性、可视化的设计,为在工业自动化过程以及其他领域的监控、检测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监控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可编程控制器与应用”、“组态软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这三门课程是将工业控制网络系统为对象而展开研究的,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协调和连贯。本文通过分析案例教学的特点,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普遍现状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案例,探讨“组态软件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及案例项目的过程实施。

1 “组态软件技术”课程可行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鉴于案例教学的特点,在“组态软件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案例设计,需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案例设计以明确的教学计划为前提。在“组态软件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根据电类专业的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任务要求、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效果和对案例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实施过程控制。教学计划来源于教学大纲,案例、教材与教学计划互相联系,共同反映教学任务内容。因此,案例选取时,内容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工,使之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

其次,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要选择适合的案例,使案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可行性。所有的案例设计都是为满足“组态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编写的,因此选择案例一定要考虑案例的着眼点。案例的来源可以是工业企业的典型控制应用,比如某过程控制系统的监控,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路通灯控制、停车场车位监控、道路车流量控制等等。

再次,教学案例的设计符合教室、实验实训设备的要求。“组态软件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班级不宜过大,因为学生人数太多会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板书、多媒体投影、电子教室、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实验实训设备须够用,尽量保证每人拥有相应的设备器材。

最后,教学案例的设计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为理论基础普遍薄弱,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案例的设计中要注意所选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实践经验的关联性。

2 可行性教学案例设计实例及教学过程实施

下面以“基于组态王Kingview6.53和PLC的四路抢答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案例为例,阐述“组态软件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设计的可行性及教学过程实施。

2.1 案例背景

现有的实训设备为THPFSL-2型可编程控制器技能实训装置,本案例中硬件配置如表1:

表1

设备外形图及抢答器实训挂件面板如图1:

图1 实训台外形图

图2 抢答器实训挂件面板

该教学案例的选取贴近生活,因为竞赛娱乐节目中经常有抢答器的使用,在前期课程的教学中也进行过抢答器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如图2所示),学生对此不陌生,难度也不大,易于接受,在该实训设备上能够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案例设计符合实用性、针对性等原则,切实可行。

2.2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步骤,实现对四路抢答器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回顾该控制系统的PLC硬件I/O接线图,PLC程序设计,PLC控制系统的仿真与调试等项目任务。在完成上述内容后进一步讲解组态王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本案例中组态软件的知识点,主要有:组态王软件的安装步骤,软件界面概述,组态一个工程项目的步骤,工程管理器,工程浏览器,变量定义与管理,I/O设备管理,创建组态画面动画链接等等。

在相应的知识点讲解演示过程中,不时针对知识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使他们带着问题学习,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案例教学项目中,以案例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案例教学实现了理实一体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技能,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岗位能力等各项素质。

通过该案例的教学,最终形成与实验挂件相匹配的组态监控画面,如图3。虽然画面简单,但是教学过程完全满足了教学任务的要求,当抢答器PLC控制系统模块在运行时,计算机的组态画面能够实时监视,同时也可以直接在组态画面上对抢答器PLC控制系统模块的实时控制,实现了监控一体化。当然,这时可以进一步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对组态监控画面进行完善,使画面更逼真,功能更符合实际。

图3 抢答器控制系统控制组态界面

案例教学项目的考核采用步进式考核方式,将考核贯穿于与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最后在小组和教师都完成工作案例任务总结以后,各小组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等“6S”处理,归还所借的工量具和实习工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在案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与手段: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参照工作过程来完成,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实施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下转第116页)(上接第94页)

2.3 案例教学实施效果总体评价

对案例教学实施效果总体评价可以分为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评课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案例任务的理解、分析以及解决实施的情况,发现该案例项目的教学目标达成程度。通过对教学实施效果的多元量化考核,以便让学生能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升以及今后的学习目标,进而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教师对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自我分析。通过教学课后记的方式,回顾案例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对案例知识点内容的领悟程度以及案例实施过程中师生互动情况,通过分析,不断地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案例。

3 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很符合高职专业的教学特点。案例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因此,案例教学在“组态软件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组态软件技术”可行性教学案例的设计与教学应用,可以避免大部分教材中枯燥的说明书式软件介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实践案例任务的过程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实践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总之,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可以使该课程的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院级质量工程项目,基金项目号:2013jxyj13

参考文献

[1] 谢军,洪应,韩磊.《组态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应用.工业控制计算机,2012(12).

[2] 雷钧.组态软件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0(9).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进行着不断地变革和优化。高职英语教学也经历着信息化时代的洗礼,无论是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都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的重点在于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利用以及多模态的合理调用。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化教学和多模态教学均有一定的研究。贾志颖[1]提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输入理论,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把信息技术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张梦军[2]将多模态教学定义为:利用课件展示图片,引入音频视频,VCR创造模拟场景,引导学生用五官去看、听、做。刘秀丽等[3]指出,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教室的布局、多媒体设备,PPT、网络课堂等信息化资源,各种模态都在英语课堂中发挥着作用。顾曰国、胡壮麟、张德禄等学者都对多模态英语教学做过研究。根据知网的论文查询结果可知,目前从“信息化教学”和“多模态教学”这两个角度综合研究的成果还较少。本文试图基于学者们的已有研究,从多模态调用的角度,探讨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现路径。

1分析教学对象

从多模态角度,来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受众的需求,也就是分析学情,因为适合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例如,弄清楚学生前期接受过的英语学习内容,学生的现有英语基础,他们希望通过课程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老师的预期,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课堂管理模式等。

1.1学生特点

初入高职院校的大门,学生们普遍都比较兴奋,对于大学学习生活有一定新鲜感,但他们原有的英语基础较差,英语起点不高,特别是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以及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入学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方法单一,词汇量积累不够,听说能力不足,综合应用能力较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责任心不强,是一群标准的“低头族”、“拇指族”,整天手机不离手,大把时间都花在各大网络平台里。因此,利用好学生的智能手机,采用屏幕形式来呈现学习内容,通过看、听、说、触屏等感官模态,进行信息化教学,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1.2师生关系

现在高职院校的小鲜肉们都已经是“95后”了,他们较为注重自我,喜欢表现,彰显个性,却经不起批评。他们对学校老师的敬畏感已经大不如从前,普通老师是入不了他们眼的。如果老师上课仅是“一言堂”,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听课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根据新东方在线联合腾讯教育推出的“你最喜爱的老师是哪种范儿?”调查,“90后”和“95后”,最喜欢“很酷有型文青范儿”老师,占比分别为55.4%,41.2%,同时近半的受访者表示,喜欢老师上课时多和学生互动。从调查结果中可知,好的课堂设计,不仅仅在于授课内容的准备,还包括老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升以及亲和幽默的上课风格的打造。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研究教学方法更重要,老师更应该积极思考的是如何将学生的被动学生转化为主动学习,老师的备课重点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参与课堂听说、讨论,提高学生的存在感,调动各种模态设计小任务。上课时用的教材,只是作为参考,不能照本宣科,应综合利用图片、声音、视频、教具等多种信息化手段。

1.3课堂管理

管理高职学生的课堂纪律,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如果对学生没有要求,没有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老师将会面对一个死气沉沉,低头一片的课堂。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正面严厉批评还是侧面连哄带骗,效果甚微。只有有效的引导,将任务分解,难度降低,让学生有能力、有兴趣、有指导去完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对而言,高职的英语老师在课堂管理中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很多学生都反映上课时英语听不懂,老师的问题不知道用英语如何回答。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可以提供学生构建语言的素材、句式、例子,演示一部分回答给学生做示范,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先讨论后回答,在讨论过程中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的课堂管理才能起到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听了,愿意学了,精心设计的教学才能实现。

2考虑教学条件

在课堂设计过程中,除了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际的教学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要素,因为模态组合的选择和信息化手段的采用,是受到教学条件限制的。

2.1考虑教学空间的布局

高职院校学生的校内上课地点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教学楼里的多媒体教室,包括普通教室、阶梯教室、语音教室,另外一种是实验实训楼里的专用场地,包括专业的商务会议室、谈判室、商务礼仪室。教室的大小、形状都会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带来影响。所以,教师既可以根据已经安排的教室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教室要求,提前布置或是借用合适的教室。例如,设计商务谈判的活动,需要用到长方形桌子或圆形桌或椭圆形桌,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场景,教师可以提前借用商务谈判室,也可以在普通教室将桌椅拼成长方形进行模拟训练。

2.2考虑教学人数的多少

同样40-45分钟一节课,单班教学和合班教学可以安排的教学活动不会完全一致。合班教学时,教师更应通过抑扬顿挫的话语,夸张的肢体动作,形象生动的微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解决合班课中不能兼顾所有学生这个缺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模态,帮助他们提高听课效率。

2.3考虑教学设施的选择

多模态信息化教学中,多种模态将会被组合使用,比如教师的口语与屏幕显示的画面相结合,教师的话语与PPT中的文字、动画、音乐等相结合。不同的模态组合,对教学设备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教室里面能够配备音响、投影、红外线电子笔,黑板,电脑、网络等基本信息化教学设施,教师可以灵活调用多种模态,精心设计和丰富课堂教学。

2.4考虑教学环境的转变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环境的转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已渐渐成为常态。例如,指导学生学习英语教学法时,可以将课堂从校内的教室转向社会英语培训机构的课堂里;指导学生完成一份英语问卷调查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入图书馆机房,也可以将学生分组后,安排在校园内寻找不同的被访者。这种室内、室外,校内、校外教学环境的转变,都会影响和限制教学方法,以及模态和媒体的调用。

3进行教学设计

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能够提供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因素,多模态信息化教学设计将更为科学和有效。在设计过程中,先要把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这一总原则,再明确教学目标、有大致的教学思路,最后才能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3.1掌握教学设计原则

多模态信息化教学在设计时,要将学生设置成课堂的主体,思考如何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设计总原则的指导之下,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将授课内容设计成具体的项目或是任务,通过描述、视频、环境布置等方式帮助学生创造相关的项目情境,提供构建语言的素材,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或是完成任务。例如,模拟英文面试,研究如何撰写会议议程。(2)学习内容要适量,学习难度要适中,学习任务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众多的教学信息中,老师要善于精选,注意学习内容的迭代,做到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讨论电影的活动中,可以选择近期爆红的影片,选择影响力较大的作品,这样学生才会有共鸣,有参与活动的热情,有自主表达的意愿。(3)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有效讨论,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在虚拟教室,网络课程临时班级中,寻找沟通与合作,完成小任务。(4)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或是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收集信息、信息分类、信息筛选、得出结论、进行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在信息化时代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3.2理清教学实施步骤

3.2.1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一般以2课时80-90分钟为一次课。每次课的教学目标要设置合理,目标数量不宜大,目标完成难度要适宜,兼顾多种类型教学目标。根据张德禄[4]教授的总结,比较常见的教学目标类型可以分为:教材权威型,技能训练型和经历体验型。第一类教材权威型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指导之下的课堂,教学程序较为简单,往往是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这种模式较为死板单一,没有灵活性和创新性,学生获取的是知识,不是技能,整体教学效果也一般,但不可否定,这种方式在大部分的高职英语课堂是普遍存在的。第二类技能训练型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知识的辅助,进行语言训练,获得英语综合应用技能。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讲解、示范、操练等。目前这种方式在高职英语课堂是大力提倡的。第三类经历体验型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英语实训课程教学会有这一类的教学目标。例如,为参加一次展会准备产品介绍,为新员工入职准备一份公司介绍,通过电话采购一批办公设备。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了解产品介绍、公司介绍、电话下单的整个流程,再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校方合作企业的真实任务,亲自参与体会语言在实际中的应用。要达到这一类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要求较高,也会花费教师很多时间精力去筹备组织。

3.2.2理顺教学思路

首先慎重选择教材。虽然教材权威型教学目标有很多弊端,但教材作为学习辅助的工具还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研组在教材的选择上多做考量。在为课程选择教材时,需要进行综合比较,选择以能力导向,任务驱动编写的教材为首要选择对象,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备课时,可以选择更多的教辅资料,取长补短,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可以利用网络中更为多样化的素材准备授课内容。其次综合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不同的教学目标就会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直接教学法、视听说教学法、翻译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故而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完美的,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差异,这也决定了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性。例如,针对水平较低的学生,老师可能会大量使用到翻译教学法;对于较高水平的学生,使用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效果就会比较好。再比如,教材权威型的教学目标之下,直接教学法、视听说教学法使用比较多;技能型、经历体验型教学目标之下,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就比较适用。最后灵活选择教学模态。在英语课堂中,语言模态一定是使用最多的。但是语言具有即时性、不可记录、较为抽象等不足,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适应这种模态。因此选择图片、录像进行辅助教学,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帮助表达,促使学生从听、看、说等感官进行学习,这就体现了多模态教学。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不同的模态得以实现。例如,交际教学法,会用到动作、表情、身势语等模态;任务教学法,会用到图片、影音资料、文字等模态。总之,各种模态之间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会对教学模态的选择和组合产生影响。

3.2.3设计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理论上讲,没有完全固定的教学流程,但张德禄[5]教授通过对全国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资料分析得出,英语课堂教学大致包含七个必要步骤,即:宣布开始上课、提出学习目标、热身导入学习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总结、布置课后练习;八个可选步骤,即:课前准备活动、提出教学要求、回顾上节课所学、补充课文背景信息、播放音频视频资源、提问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答疑。张教授总结出的英语课堂教学程序,为我们指明了教学设计的大体步骤,但在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环节在微观的设计上又有多种方案。例如,在“热身导入学习内容”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较为正式的“提问-讨论-回答”模式,引发学生对于学习主题的思考;可以通过较为随意的“话题闲聊”模式,切入主题;可以通过相关影视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注意力,为后续的讲课内容做好铺垫。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每个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信息资源和模态组合,也是需要仔细思量的。例如,“组织学生活动”环节,小组成员的人数决定了教学空间的重构。两人一组的活动,可以安排面对面的座位,四人一组的活动,可以安排围坐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时,具体要求可以由老师全英语或先英语后中文,进行口语陈述;可以用PPT纯文字显示活动要求,或文字加图片,或文字加视频形式告知学生具体要求。学生活动的成果,可以由小组代表一个人单独汇报,也可以由全组学生共同完成,可以口语形式呈现,也可以书面形式呈现。这些具体的细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应该提前预置多种可能性,再结合上课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充分考虑信息资源和模态组合使用的过程。

4总结

高职英语多模态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现,是一个步骤简单、内容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分析教学对象、考虑教学条件和进行教学设计三个步骤,涉及到学生、教师、信息资源、模态组合之间的构建。以PPT、网络课程等信息化资源为主导,结合画面、声音、动画、肢体动作,引导学生从听、说、感受等层面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得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达到多模态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志颖.基于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8-60.

[2]张梦军.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其对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2013(24):62-63.

[3]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话教学,2013(5):3-9.

[4]张德禄,丁肇芬.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届,2013(3):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