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临床意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52-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仪23-24h监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4.5岁,经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22例,高血压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心病2例,其中4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X线胸片、超声心动描记术提示20例有不同程度心房、心室或全心扩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为:动态心电图监测中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

2 结 果

34例均为窦性心律,共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32阵,其中24h内发生l阵室性心动过速18例,2-10阵12例,10阵以上4例。532阵室性心动过速共连发室性期前收缩2036次,平均4次/阵,每阵3-4次493阵,5-10次35阵,10次以上4阵,室性心动过速平均频率158±32次/min。动态心电图检测属多源室性期前收缩25例,单源室性期收缩9例;在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呈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6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8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22例。ST-T改变26例,其中呈缺血型ST-T改变20例,ST段降低0.1-0.2mV12例,0.2-0.3mV4例,0.3-0.4mVI例,单纯T波倒置3例,继发性ST-T改变4例(为束支传导阻滞),无发生R-on-T现象。

3 讨 论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一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危险性较大,预后较差而发病率较高的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发生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心室颤动而致猝死,故属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对电生理的了解和动态心电图的普遍应用,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对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意义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有的患者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临床检查又不能明确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症状轻微或只是在检查时发现。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疾病及少数正常人。本组29例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其心电图主要改变是在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的基础上出现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无发生R-on-T现象。这样的一组改变常被认为是引发心室颤动、猝死的危险因素。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只是在身体偶感轻微不适或体检检查时被发现,未经任何处理自行停止。

本组53%患者24h内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次,31%发生2-10次,16%发生10以上次,最多的为一冠心病患者,昼夜发生318阵,但均自行终止。无一例发展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发生猝死(本组2例死亡者其直接死因均非心律失常)。故可认为器质性心脏病出现较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在常规治疗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较少发展为致死性心律失常。据临床观察,心室颤动或猝死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当时的心功能状态,因此采用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动过速及某些特殊现象的图形来预测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还须结合临床心功能状况及相关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大多无需特殊处理。

26例ST-T改变的患者中有72%的患者心电图呈缺血型改变,在室性心动过速的同时存在严重心肌缺血,说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肌缺血有关。目前已知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主要机制是折返激动。正常心肌与病变心肌之间的电生理特性不一致,易造成折返。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运动平板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92-02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性病变最常见的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性疾病。一直以来,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标准,但是其费用过高,且容易导致并发症。因此,寻求一个更准确更利民的诊断方式就成了当务之急。我院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实施运动平板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试验,现将比较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所选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的32岁,年龄最大的83岁,平均年龄在(55±6)岁。

12 检查方法 对这68例均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确诊,且都排除有动脉搭桥或者介入治疗病史等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阳性诊断标准为:管腔的直径狭窄度要在50%以上,介于50%与75%之间的为轻度狭窄,75%以上的为重度狭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美国的BMS动态心电图监测仪,阳性表现为:心电图出现了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移动的持续时间在1min以上,且下降的幅度在005mV以上。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采用PARK E-LIFE平板运动检测仪,运动量采取Bruce检查方案,阳性表现为:①出现了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下移大于等于01mV,或者在运动之后ST段再次下降01mV,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min;②患者在过程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脏停搏等病症;③患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SPSS40软件与Excel2007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技术的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现将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与运动平板心电图对冠心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见表1。

3 讨 论

运动平板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两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都有各自的判断原理和标准,而且两种方法都具无创的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相比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运动平板心电图――这一检查方法运用的是一种运动负荷的试验方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检查方式,它能够在运动中会持续监测血压以及12导联心电图,通过改变平板机的坡度和转速从而增加身体的运动量,诱发心肌缺血,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是比较高的[1]。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这一检查方法可以持续24小时通过体表监测到患者的心脏,可以同步观察到患者心电图当中的ST段、心率等的同步趋势图,更可以全面监测到心肌缺血的程度、频度、发生的规律、持续的时间与猝死的关系,可以得出,此检查方法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呈现假阴性的概率为15%-18%[2],说明误诊的几率比较大。因此,为了提高准确率,建议患者做短时间的适量的运动负荷。根据此次研究显示的结果,运动平板心电图的阳性检出率为5263%,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差不大[3]。

可以看到,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都比较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吕茂家核素心肌显像冠脉造影和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对比性研究[J]疑难病杂志,2006,5(2):85-87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24 h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冠心病;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093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也被称为冠心病, 由于血液内脂质发生不正常代谢从而沉着到光滑动脉内膜上, 使得脂类物质发生堆积出现白色斑块, 而且由于脂质不断堆积, 动脉腔逐渐变得狭窄, 血运由此不畅, 心肌发生缺血缺氧症状导致心绞痛疾病发生, 患者胸部存在较为显著的压迫窒息、闷胀、烧灼痛症状, 而有的患者并无较显著临床症状, 因此导致临床诊断具有一定难度。临床中对于此疾病主要采取心脏冠状动脉造影, 此方法费用高, 操作难度大, 无法广泛推广[1]。本文选取78例冠心病患者, 分别采用平板心运动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分析其诊断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78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28例, 年龄33~77岁, 平均年龄(56.2±4.7)岁。所有患者均未实施冠状动脉搭桥, 未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均应用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设备为美国 GE 公司生产的C型臂X线机, 按照Jindkins 法进行检查。阳性结果诊断标准:管腔直径显示狭窄程度超过50%, 50%~75%为轻度狭窄, ≥75%为严重狭窄。实施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时仪器选用Treadmill 2.0型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测机, 以Bruce方案进行检查, 阳性结果诊断标准为:患者在运动时或运动后显示心电图ST段发生水平性下移或倾斜性下移, 移动幅度超过0.1 mV, 且保持时间超过2 min;患者运动时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患者运动时出现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表现症状;患者运动时血压降低。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设备选取美国BMS动态心电图监测仪, 开始检查前72 h, 患者需避免应用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相关药物。阳性结果诊断标准:心电图显示ST段发生水平性或倾斜性移动, 其降低幅度超过0.05 mV或上升幅度超过0.1 mV, 移动持续时间超过2 min, 排除变化等情况而导致的ST段改变。分析对比TET与DCG的特异性、敏感性。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2]。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检查显示, TET与DCG比较敏感性明显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脏在人体中是极为重要的器官, 心脏收缩过程则为血流将氧气及营养物质输往机体各组织的一个过程, 而对心脏血液循环进行负责的主动脉是冠状动脉。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管壁包括内膜、中层、外膜;内膜属于较为光滑的上皮细胞, 可以确保动脉内血运保持正常流通状态, 中层为可以进行收缩舒张的平滑肌, 而外膜具有疏松状态, 属于保护组织, 通常状态管壁伴随心脏收缩而完成规律性运动。对于人体机能而言, 脂质属于较为重要的一种营养素, 属于人体细胞组织的一种重要构成成分, 若脂质无法进行正常代谢, 则会导致其在冠状动脉上出现持续沉积现象, 由此产生内膜纤维组织增生症状, 内膜大量增厚, 产生如同粥样状的白色斑块, 导致管道无法维持正常血运, 在无法获得充足营养状况下, 中心部分发生软化现象, 弹性纤维与平滑肌纤维均出现断裂, 而纤维组织发生的增生症状导致脂质沉着速度加快, 情况严重时, 往往会导致主动脉发生堵塞, 从而使得心脏无法保持充足的供血供氧。引发冠状动脉粥样化症状的出现为脂质发生沉着, 因此脂质沉着属于非正常代谢, 但是代谢不正常相关危险因素并无较高明确性, 通常认为与年龄、性别、家族病史、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病程、缺少运动及血脂异常等有一定相关性。按照患者临床症状, 通常分成隐匿型、心绞痛型、心力衰竭型及猝死型五种类型, 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为心绞痛型。由于冠心病对于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此疾病的确诊具有较高价值。

冠心病无创检查方法在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发生有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在判定阳性标准、原理、检测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性。运动平板心电图在检查时一般根据运动负荷对心脏予以检测, 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在患者运动过程中不间断的测定血压水平与12导联心电图, 且采用改变平板机坡度及旋转速度方式调整患者相对应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对冠心病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在体表对患者心脏予以24 h连续性监测, 能够对患者心电图中ST段、心率等指征改变进行同步化观察, 而且还能够较为全面的监测患者心肌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及频度, 由此分析缺血变化规律、缺血与猝死相关性, 所以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心肌缺血诊断存在较为明显价值[3]。

在本文研究中, TET与DCG比较敏感性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相比24h动态心电图具有更高敏感性, 但在临床应用时, 通常建议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便于增加冠心病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陆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与运动平板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5):408.

[2] 左立平.无创性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分析.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17):184.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4篇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重要原因,亦是其他心脏疾患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意义和治疗原则,是目前心血管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重要课题冠心病心绞痛和临床上仅有心悸不适而无任何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由于一般的心电图很难全面记录一过程,故而动态心电图是进行这一研究的有效手段。

1 资料和方法

128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52例临床上仅有心悸不适而无任何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I组),已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并经过住院治疗者52例(Ⅱ组)。

方法选用先进医疗设备BI9800TL24小时动态心脏监护系统,双通道固态记录式,模拟V1和V5导联,进行24小时监测,获得各有关数据.主要分析指标为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房早>20次/24小时或室早>50次/24小时,或有其他更复杂的心律失常。

2 结果

(1)心律失常检出率:检出异常心搏者107例,占83.6%,符合心律失常标准者69例,检出率53.9%;I组和I组的检出率分别为48.7%和62.7%.

(2)检出房早48321个,室早84659个,联律室早1983个,成对室早304个及其他心律失常.

3讨论

心律失常的病因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为多见,尤其是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更为明显.但同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如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如不以有效手段检查确定,则容易漏诊、误诊,甚则危及生命[1]。

冠心病心绞痛和仅有临床症状的非器质性心脏病临床常见,心脏听诊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很低,但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发现异常心搏者达78%以上,同时还检出许多联律室早.室速.短阵房速等一过性心律失常.这表明动态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捕捉一过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手段,推广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研究心律失常和提高诊治水平有重要意义[2]。

通过检测结果分析,我们可注意到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心绞痛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很高,但在临床上很难发现.当前心血管学术界对冠心病缺血性ST段改变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心律失常很少报道.究其原因,即是缺少一个有效诊断检测手段.通常临床常用的心电图对复杂的心律失常难以捕捉,本文第I组52例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62.7%,尤其是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并存在的情况较多.这些均提示心绞痛中的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想象,而且有时相当复杂,这种情况的确认有待于一个新的检查的出现,这就是24DCG监测.由于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尽早诊断.尽早预防.尽早治疗极为重要,这就需依靠24小时DCG来帮助[3]。

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主诉心悸不适等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而心脏听诊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24小时DCG使用以来,通过24小时监测可发现患者缺血和心率市场情况,从本文可看出检出率约48.7%,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3]。

分析表明,I组与Ⅱ组差异显著,这可能与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不同有关.I组为非器质性心脏病,各种诱因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能为心律失常的基本原因,该类因素在低年龄更易出现,考虑某些健康青壮年出现短暂室早有时与神经系统过度紧张有关.一些心率缓慢或心律偏快时出现的室早,则分别与迷走或交感神经不平衡有关.文献报道,心律失常存在自然变异现象,亦存在心肌和传导系统随性变化的因素。

I组心律失常发生的基本原因可能是心肌和传导系统的缺血性损伤.其次中老年人心肌和传导系统还存在老龄性改变,如心肌细胞顶端的脂褐素增加,肌浆网内有嗜碱性变性等,这些细小的器质性改变可导致激动起源和传导的异常或复杂的不一致,成为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机制[4]。

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不同,防治措施也应不同,I组以去除诱因.调节植物神经的平衡失调为主. Ⅱ组则以改善心肌供血和防止心脏的老龄性改变为主.总之无论是属于哪一组类型,只有通过有效手段确定病情,相应的治疗措施才会奏效,使诊断明确,最重要的是可使诸多隐匿的危险得以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林建美,张建英.老年冠心病194例动态心电图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8,12(1):32.

[2] 刘吉林,段德新,吴志英.无心血管病史的脑卒中病变部位与ECG改变相关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1993,15(6):330.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5篇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河南焦作 454651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采取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 将该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者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通过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动态心电图检测阳性率为62.5%,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为60.0%,两者数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早搏早发以及室上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中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效果,值得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 冠心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68-02

[作者简介] 杨梅(1979.12),女,河南济源人,本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心电学方面工作,邮箱:275364619@qq.com。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一般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中,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的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多数的患者伴有心律失常的情况发生,如何更好的诊断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症状是医师们关注的重点[1],该研究2011年2月—2012年2月对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的选取诊断方法,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现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的资料选取该院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5例,女35例,患者的年龄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4.2±2.3)岁。病程时间为1.5~16年,平均病程时间为(7.6±1.1)年。此次研究的对象均经过伦理委员会通过,且患者也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该组的对象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关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

1.3 方法

1.3.1 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 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检查,取平卧位。然后,采取NEC-3321型12导联心电图监测,纸速:25 mm/s,保持其基线的平稳和图像清晰。对于T波<导联R波10.0%,ST段下移值>0.05 mV,一般诊断ST-T改变[3]。

1.3.2 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 首先,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检查,取平卧位或坐位。然后采取惠普2010Plus/1810型三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系统监测与记录,调整参数设置V1、II、V6导联进行检测,并详细的记录。一般J点后80 ms位置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降低值≥1.0 mm,心电图的基线ST段已经降低或者升高,则减去原有降低值或者升高值。再或者心电图的ST段明显移位至少持续有1.0 min,而且有两次的心肌缺血发作,每次间隔的时间至少1.0 min,诊断为阳性[4]。

1.4 统计方法

该组的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比较

通过对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比较,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50例,阳性率为62.5%;常规心电图诊断阳性48例,阳性率为60.0%。两者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05)。

2.2 两种方法检出心律失常情况比较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早搏早发以及室上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常见临床症状,很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从而加重病情。因此,临床中加强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是医师们的关注的重点。临床中常常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这种方法属于有创检查,且患者的耐受力降低,重复性也比较差[5]。随着临床中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逐渐的得到临床中应用,且属于无创检查[6]。

通过该次的临床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采取动态心电图的检查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查效果。诊断心律失常的查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比较高。常规的心电图常常受到时间的限制,且记录的时间也比较短,检测效率相对较低[7]。而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24 h的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使得整个收集的信息更加精确[8]。由于其监测范围广泛,有效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另外,动态心电图在检查过程中的导联少,大大的提高临床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效果,值得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汤喜红,孙玉敏.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9):106.

[2] 史松,王艳红,易金玲.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866-1867.

[3] 张红梅,王学工,李艳玲.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592-2593.

[4] 鞠伟伟.常规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对比分析[J].健康必读,2012,11(8中旬刊):113.

[5] Marino, Scherillo,Domenico,et al.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integrated cardiac intensive care[J].Giornale italiano di cardiologia (2006),2007,8(1):12-15.

[6] Antonio, Marzocchi,Francesco,et al.Networks of care for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Italy. Results of the RETE IMA WEB survey[J]. Giornale italiano di cardiologia(2006),2011,12(5):354-364.

[7] 陈香美.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的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2,12(1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