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治理的对策

环境治理的对策

环境治理的对策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1篇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疏忽,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活环境呈“脏、乱、差”的样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环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的与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新的时期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变迁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制约农村社会的发展

近来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应用,给土壤及地下水资源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应用,中国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耕种能力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大。在农业耕种过程中大量的农药使用造成农作物药物残留问题,农产品质量下降。虽然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仍停留在传统阶段,生活垃圾随处倾倒,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很多地区的池塘都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农村整体环境呈现“脏、乱、差”的景象。一些污染大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如造纸厂、化工厂等污染大的企业污水随意排放,对地上河流、地下水资源等造成极大危害。如一些化工厂急于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危害,将污水直接排向地下,由于地下水的隐蔽性,一时难以发现,但是对农村整体地下水资源的危害确是毁灭性的,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治理政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缺位

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一直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态势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加之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中的重经济因素的偏向,导致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农村是城市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大量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不断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一些农村地区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一些污染物排向农村却不包括在治理范围之列,并且对于农村小水体、水源地、耕地等治理和保护也未加考虑。作为环境治理的政策长期主要用来治理城市环境,对广大农村环境的治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1]。

(三)缺乏农村环境治理的机制

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农村环境关注较少。在中国城市地区,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这源于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长期缺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个人或企业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只能由公共的权力机关来代表公共利益。在环境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的利益,而且基本垄断了环境制度的供给,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农村“环境良治”的实现。因此应发挥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四)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仍需提高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环保的知识掌握不足、环保意识较弱。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大多关注自身经济条件的提高。对环境的重要性并未上升到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居民无关。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难以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与监督作用,导致环境治理难以收到科学的反馈信息,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三、对策分析

(一)以政府为主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引领,生态文明观、环境公平观、环境正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环境保护新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应以政府为主体,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环境观念。转变过去经济发展优先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的思想,树立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根本的理念,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上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

(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公共事务的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对环境治理的力度纳入政府考核的主要目标,同时在地方发展中坚持环境为本的发展策略。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村居民及各级组织既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同时也应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让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监督治理的效果,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三)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

从目前来看,农村环境治理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但是总体来看,呈碎片化的状态。因此应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是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依据。为了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需要,尽快修改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环境权益诉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健全和完善权利保障法律机制,使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各项环境权利,这是实现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根本保证。在微观层面,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应该以村委单位,建立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并有效落实制度。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开采,环境,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丰富的资源也是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煤矿资源,将多元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多元的经济资源。然而煤矿资源开采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一、煤矿开采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

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主要是破坏和污染地表以及地下水系。在开采煤矿资源前,首先需要排干矿区的地下水,才能进行开采,然后排干矿区的地下水必然会造成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会影响地表植被以及农作物,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土地沙漠化。此外,煤炭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会对地表以及地下水系造成污染,对地表的污染还相对比较容易治理,地下水系污染后则很难治理和恢复,将会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

2、环境空气污染源

环境空气主要污染是食堂炉灶、工棚采暖炉灶以及施工、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主要污染物为TSP、SO2、CO、PM10、PM2.5等。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还会产生多种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情况,这包括:矿区运行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燃煤锅炉和厂房燃烧产生的煤烟:煤矿居民和工人居住生活产生的煤烟排放:煤矿地区汽车往返运输产生的尾气污染:煤矸石自燃时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煤矿开采的同时,地下会冒出一定量的的瓦斯,瓦斯气体的存在不仅对煤矿的安全运作造成了安全隐患,而且瓦斯对于臭氧层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3、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除了上述污水影响造成土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外,大量井下采空区会导致地面大面积的沉降、塌陷。全国每采出一万吨煤沉陷面积在0.2万m2以上,全国已开采沉陷地45亿m2。煤矿开采伴随的是大量煤矸石的产生,这些煤矸石的堆放直接对土地资源造成侵占和污染。据统计,矿井煤矸石排放量一般为原煤产量的8%-20%,平均为12%,煤矿年均排放矸石约为1.5亿吨左右,目前,全国大中型矸石山有1500多座,堆放总量达30亿吨以上,占地面积超过2.6亿m2。这些煤矸石的产生直接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局面。

4、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污染

由于煤矿的煤矿开采的工程周期长,而且开采设备的噪音严重,导致煤矿开采地区的环境受噪声污染严重。矿工在开采工作中受到连续性的高强度噪声污染不仅会产生听力下降和耳鸣耳聋的听觉问题,同时还会进一步引发矿工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的衰弱。矿工身体健康的下降导致了矿工工作效率的下降、工作状态不佳,加重了煤矿开采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和安全隐患。在这基础上,煤矿开采还对矿区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已经成为煤矿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二、针对煤矿开采的影响的相关对策

1、控制噪声污染

煤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的噪声问题由来已久,根据我国卫生部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噪声问题的相关条例和规范标准,我国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的噪声严重超标,为此,煤矿开采时,相关企业必须做好噪声的消除和隔离工作,矿区必须配备噪声消音设备,将煤炭的生产噪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2、合理处理煤矿瓦斯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是一种气体燃料。我国煤矿矿井的瓦斯储存量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资源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作为废弃的甚至是矿企厌恶的存在,因此如何处理瓦斯排放问题变废为宝是当前丞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淮南等地区的矿企已启动研究瓦斯和煤炭资源共同开采的技术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较成熟的采集技术问世。

3、提高污水处理技术

首先可以通过减少污水排放量来减少污染。通过设立专门的排水系统,集中排放酸性水,并在地表拦蓄,使之蒸发、浓缩,而后进行处理,免除污染。其次可以采用新型水泵对采区分级脱水后的煤泥水进一步净化处理,循环用于采掘。对于地面无洗煤厂的小型煤矿,所产生的煤泥水都在井下中央硐室处理,做到煤泥水不上井或者处理后循环利用。为了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在开采时需要对煤层进行注水减少粉尘,同时煤矿的开采还会导致地下水的沉积,为此,及时将井下污水排出地表是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作业用水和地下水受到煤碳的污染严重,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于水资源会造成严重后果,采用新型的脱水和滤水设备,对井下排出的废水进行分成脱水和过滤,减少污水的排放,将高浓度的煤泥水回收至选煤厂从新加工和处理。

4、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减少煤矸石的产出量

煤矿的开采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和导致土地的破坏,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会同煤矿开采企业共同做好煤矿开采区的土地治理工作,本着“谁开采、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把煤矿开采与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同步开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根据煤矿区的自然环境和开采技术合理制定土地综合治理方案,如对已经塌陷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养殖、观光旅游等。此外,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选用高新技术方案,减少采煤过程中煤矸石的出产量。如采用全煤巷布置,实行单一煤层开拓、准备和回采,加大采取走向长度,简化巷道布置,降低岩巷掘进率,实现矸石基本不出井口.

5、控制大气污染,加大煤层气综合利用

对于由煤矸石造成的地面大气环境污染可以采取分层堆积,动态流动长期作业方法。矸石山分层覆盖黄土、石灰乳,振动压实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隔离“空气呼吸”因素,阻止煤矸石氧化反应作用。对于井下废气,可采用在煤层中注水、高压喷雾、声波雾化、水幕净化、集尘风机等灭尘措施,防止沼气与煤尘爆炸时产生CO;向采空区灌浆、注氮、喷洒阻化剂、及时打密闭等措施,防止煤炭自燃产生CO。另外煤层气(即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而沼气本身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对煤矿开采中的煤层气加以利用便会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三、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大规模开采煤炭过程中,破坏环境的程度是多方面的,对水资源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同时造成土地的破坏,更严重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二氧化碳。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这样的破坏和污染情况,也限制煤矿产业的发展,对其原来相对粗放型和传统的开采方式,进行完善和创新,重点考虑和关注的开采技术,一定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让其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另一方面不破坏环境的开采方法,让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道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煤矿开采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目标。

结束语

煤矿作为我国的传统能源,煤矿的开采工作一直被广泛关注,如何减少煤矿开采对于环境的污染,对于提升煤矿产业的及经济效益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要彻底的解决煤矿开采对环境影响的问题,就必须从煤矿企业的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并研究和开发利用矿区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监督煤矿企业的行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申鹏.浅析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2,(5).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 困局及对策 北京西南部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42-01

1 北京西南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政策缺失

(1)没有统一的流域治理部门。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水系乃自然天成,跨越一个以上的区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比如北京的五大水系之二永定河水系、拒马河水系流经北京西南地区,永定河甚至跨越五省市,在北京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五个区;凉水河源于丰台区后泥洼村,流经丰台、大兴、通州,等等。可见,河流治理是全流域的治理。而现行政策框架内,区县水务局的职能权限基本只能在区内实现。如果水源和某一上游河段在外区遭受污染,下游即使花费多大力气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2)没有对水资源统辖管理的职能机构。治水须治源,本乃常识。所以,对高污染企业的入驻一票否决制;对城市垃圾和污水排放人群的管理、对垃圾堆放点的监管等,是治理水环境的必然前提。现实情况却是,上述各方面的管理权分别属于工商、环保、城管等各部门,水务局无法管理和无权管理成为必然之事。尤其是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被错误演变为“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短视行为,其结果最终是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损失。(3)缺乏治水的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水资源是商品,毫无疑问,市场手段和经济政策,是治水和治好水的必备前提。然而在现行体制下,把治水和分配水资源的工作分派给政府机构水务局,导致水权不明确,水务局是政府机构,所以没有或缺乏以经济手段治水养水保护水。具体而言:没有明确水权、水的使用权、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建立市场即可交易的资源配额;也没有税收手段如污染税;法规方面,没有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及保险赔偿等。总之,水务局这样的机构不能直接用政府拨款运作于市场,也不能从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域收益中得到实际经济效益,不利于促进治水单位和工作人员的治水积极性,限制了治水工作的良好发展。

2 对区域水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1)建立水流域的跨区县联合治理机制

联合治水,已是各方共识,早在2003年11月,中国海河流域8个水利厅(局)就在天津共同签订发表了《海河流域水协作宣言》,这是中国第一部大流域联合治水《宣言》①。在北京西南,从2007年丰台区承办第一届首都西南经济发展论坛开始,五区县每年轮流主办,联合治理区域水环境的问题每年都有所提及。在学术界,清华大学教授王光谦在第一届论坛上指出:“永定河流经我市五个区县,流域面积占到北京市总面积的20%,且处于北京市的上风上水,对她的治理和开发不是一个区县能独立完成的,这是全局性的大问题,治理开发规划要有统一性,要站在全市的高度,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治理开发规划,加强协调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经过全市层面的协调,达到区县和沿河单位多赢发展的局面。”②在实践层面,联合治水也有了一定进展,如2012年6月北京市水务局建管处、郊区水务处、安监处、城市河湖管理处、东水西调管理处、宣传中心及市排水集团等多处室、多部门第一次直接参与业务会商,研讨区域水利业务③,这些都是良好的开端。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区域联动治水尚处于倡议、尝试阶段,而且缺乏明确具体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当加快研讨,得出明确结论,通过跨区域协调,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全局性改善水环境状况。

(2)加快管理部门整合,建立有效的治水机构。

如前所述,治水方面最大的困难来自政策的缺陷和市区统筹规划不健全,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政策不配套,动作难协调。如果继续这样条块分割,水环境治理的前途就令人担忧。实行机构改革,治水权和管水权的分散,是水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和治理的重要原因,将市政、环保、公安等各部门与水资源有关的部分切割出来,与现有水务部门整合成一个部门,有对河流沿岸水污染形成严重后果的外来人口居住和生活方式的管理权;对进驻企业是否对水资源构成危害有过问和表决权;对污染水的生活垃圾场有管理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区域水环境。

(3)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市场机制。

现代社会,水资源实际上是商品。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它们那里,水费的收取和支出往往是同一部门,比如瑞士,30多年前工业对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其治污的重要的措施就是以水养水。如今每立方米水费为6瑞士法郎(约33元人民币),其中4瑞郎用来治水。20世纪初,针对泰晤士河的严重污染,英国政府对水的供给和管理实行了私有化,治理效果良好。中国在这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收取、使用和决定水费高低者是一方,治水者却是另一方,治水者自然没有积极性。脱离了经济手段的制约和市场调控能力,水务部门单靠现有人力物力财力治水,势必遇到严重困难。广泛吸取更多企业参与治水事业,应用市场机制,对于缓解水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上海等地已有些成功经验。又如,治理好水,往往可以增加商品房价格,完全可以通过竟标方式,吸收房地产商投资治水,最终也使社会受益。

(4)统筹宣传。

跨区治水,包含跨区宣传、即全市统一宣传。但当下的区县水务局没有或缺乏可以自由支配的公共媒体平台,无法广泛宣传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的工作。老百姓最关注的是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事,这是一个常识,关于水的宣传教育,应当回到常识中来,形象具体,市里应加大这方面的公益性支持。尤其要将具体的水资源数据通过各种手段直接传递给他们,使其亲眼看见如果不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将恶化。

参考文献

[1] 潘涛,刘桂中,张楠,等.完善北京市地方水环境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1).

[2] 廖日红,许志兰,吴晓辉,等.新形势下北京城市水环境建设的策略探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3).

[3] 许继军,桑连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探讨[J].中国水利,2010(11).

注释

① 中国8区域联合治水宣言诞生,2003-11-28.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村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金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民营经济深厚的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也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政府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在2014年的金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特别强调今年要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一、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用水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是造成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金华市共有行政村4809个,农业人口350.4万人,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大约在1.8亿吨,加上逐年增多的外来人员,造成农村居住人口急剧增加。目前已成为严重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畜禽养殖污染。金华市一直以来就是传统的养殖大市,但农村的环保意识比较缺乏,加上缺乏制度上的监管,规模化养殖场业主污染治理的主动性不强。并且现代农业种植对各种化肥的依赖,使得畜禽粪便使用量不高,农村乱堆乱放乱排现象依然较为普遍。畜禽排泄的大量粪尿被综合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二左右,另有三分之一直接排放。

(三)农药化肥污染。农药化肥作为工业产品本身就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据调查显示,目前,金华全市平均每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均在10万吨左右,全市农药使用量达7000吨以上。金华市农业生产中每年化肥施用量平均达到413公斤/公顷,高于375公斤/公顷的全国平均使用水平,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农药使用量平均达31公斤/公顷,远远超过了7.5公斤/公顷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金华市农口部门调查测算,当前化肥平均利用率和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25%,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化肥、农药流失。由于大量不规范地使用农药、化肥等,不仅使农药药效下降,化肥报酬递减,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下降,而且造成农村环境被严重污染。

(四)农村工业污染。金华市中小制造企业众多,全市共有乡镇工业企业7万多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19.2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7.6%,占据工业的主体地位。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而且由于乡镇企业分布广泛,给环境管理带来困难,其治理难度和恢复成本巨大,甚至是不可修复的。同时,由于部分中小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一些农村污染问题旧帐未还又欠新帐,不少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措施没有到位。有的企业私设排污口,废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有的企业虽然有治污设施,但运行不正常,偷排漏排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和部分城市产业的转移、扩散,在地方政府GDP政绩观和农民急切致富心理的诱使下,很多污染性工业在农村落户发展。由于农村地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或执行不力或监管缺失,同时一些农民的整体环保意识淡薄,致使部分污染性工业在农村地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一)农村环保观念落后。首先是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民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上农民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一直相对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防治办法等了解甚少,存在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其次是乡镇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环保管理方式落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确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金华的许多乡镇企业中,因其法制观念淡薄,在利益驱动下消极对待污染的防治,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而偷排。并且目前农村乡镇企业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防污治污设施不健全等现象,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第三是部分基层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监管不力。部分基层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二)农村环境治理体系滞后。第一,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缺乏,管理职能交叉。县级环保部门基本上没有在其所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农村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属于空白。第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国家虽然也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但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的现实与需要的法规不配套,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滞后。现有的涉及到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对损害环境的民事赔偿无法律依据可循,一些重要农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第三,缺乏实用性强、可操作的治理技术。目前国家针对城市和大型企业污染制定了许多相关治理办法和措施,还设立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提供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相关治理办法、措施及政策。同时,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本沿用城市和大的工矿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方法――末端治理法。末端治理适用于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单一点源污染的防治,而在农村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中,会受到农村治污设施建设不完善、经济规模小以及折旧率高等客观因素限制.不能起到有效控制污染的作用。

(三)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使治理无保障。农村环保属于公益性事业,投资回报率小,周期长。长期以来国家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的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企业和城市,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社会闲散资金由于没有适宜的政策引导,还无法流畅流入农村环保事业中,制约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进程。

(四)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结构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构,人为地将公民分为“农村”和“城市”2个部分。在这种“二元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这是农村环境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由此造成的社会分割和身份歧视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成为产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成因。

三、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建立农村生态经济结构。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首先要从调结构促转型出发,改变以往不适应环境要求的经济结构,建立农村生态经济结构。金华市应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培育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走适合农村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当前,金华市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般的工业危险废物处置、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给推进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各地农村在环境质量上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如环境脏乱差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环保项目建设在数量上还需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基础的设施建设,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是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必要前提,必须加大投入为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建设夯实硬件基础。

(三)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农民环保意识不提高,农村的环境污染就得不到根治。必须强化农民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其节约资源、合理使用资源的自觉性,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环境资源价值论。

要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宣传。尤其要对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环保知识培训。

(四)健全相关法规,构建科学监管执法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环境规划,是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之一,它可以解决乡镇企业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蔓延、扩散,保护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要构建科学的监管执法环境。当前,落后的农村环境污染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给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带来许多问题,社会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并不是十分满意,其监管执法还有许多值得创新和改革的地方。比如,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法上,轻源头治理、重事后处置;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上,轻法制规范、重行政手段和道德自律;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主体上,轻社会参与、重政府作用;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思想观念上,轻环境保护、重经济建设。同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地方分割、条块分离、部门分散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行政管理手段仍相对滞后,很难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基层环境管理力量比较薄弱,适应不了当前亟需加强环境监管的实际要求。

(五)完善各级政绩考核体系。以往,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一般以GDP为主,很少顾及农村环境问题,而环境、生态成本、资源,则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经济发展理念和行为,导致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长期来看,如果沿袭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本地的自然资源将难以为继,农村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若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必要对现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指标对地方政府进行实绩考核,树立新的政绩观,科学衡理政绩,从根本上遏制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现象,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地方政府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责任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 胡新民等.金华改革开放30年[C].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 中共浙江省委.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定[R].2010.6

[3] 金华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4

环境治理的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09302

1引言

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我国农村的水环境还没有被污染,村民的饮用水大多是河道水添加明矾等药剂后,进行沉淀后直接饮用。在炎热的夏季,村民可以在河道中进行游泳等活动,并且能够在水体中从事养殖、捕鱼,也可引河水灌溉农田等。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村民开始对河道进行开发并在周围建设工厂等,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农村水体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一部分水体已经出现黑臭的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农村生活用水污染现状

2.1农村生活污水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使得生活污水也在不断增加。村民的生活用水不仅包括生活洗漱以及洗涤污水等,还包括水产养殖和家禽养殖等污水,如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都会造成大量的污水。

2.2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难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占地面积较大,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村民会选择到城市里工作,这也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比例减少,且分布不均匀,使得我国的农村污水范围较广,且污染程度不一,从而导致的收集比较困难的问题[1]。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3.1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地面积较大,人口众多,每天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污水产生,因此,对农村水资源进行处理应着重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而污水治理设备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加起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这无疑是较大的经济负担。虽然,我国财政方面每年都会对农村环保建设拨出大量资金,但是仍不能够满足我国农村的污水治理建设。就我国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而言,需要资金的投入较大,这也是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很y治理的原因[2]。

3.2统一治理的难度较大

我国农村某些地区没有对污水处理进行推广,这也导致了我国村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较差。我国农村污水系统治理普遍不完善,这也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以及人们的思想比较落后所导致的。污水会通过明沟或者暗渠的形式直接排放到江河中,有可能会深入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排放到江河中的水,会对农村的水体资源直接造成污染,深入到地下的水会对人们饮用水造成影响,最终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排放掉的污水,收集起来都比较困难,这也使得农村的生活用水无法集中处理。

3.3治理意识没有深入人心

我国对农村污水处理相较于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人们对污水处理认识不够。通常情况下,政府只会对村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污水处理。目前我国正处于探索以及学习、借鉴的阶段,大部分村民对污水处理也没有足够的信心,村民认为对污水处理并没有必要,现有的用水并没有对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一些村民认为对污水进行处理是浪费资金,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村对污水处理率比较低[3]。

3.4环保意识比较薄弱

由于我国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当前,大部分村民没有意识到污水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同时,政府的宣传工作也没有做到位也是导致村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的主要因素,在政府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村民不配合的情况,都使得我国农村污水处理难以进行。

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农村水体污染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在水体刚被污染的时候,并不容易被发现,一旦人们发现水体污染时,水体污染实际已经很严重了。同时,水体污染也都会对农村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其自净能力会大幅下降,有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够完成修复,因此,必须要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防止生态系统遭到进一步破坏。

4.1畜禽废水处理

据相关报道,畜禽养殖造成的废水占农村污水的一半,因此,在对农村水体资源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这就需要对农村养殖场进行严格管理,合理的规划农村养殖场,对畜禽的粪便进行统一处理,经污水厂处理并检验合格后,还可以当做肥料再回收对庄稼进行施肥,使废弃物得到重新利用。也可以利用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建立沼气池,从而使养殖场的污水排放问题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加大对粪便的研究力度,使粪便能够变成供人们使用的有机肥料,从而使畜禽粪便能够得到综合利用。还可以通过三大工程,实现秸秆还田工程,通过实施农业部丰收计划以及秸秆项目等,对农业种植的结构进行调整,减少通过焚烧等对秸秆进行处理的方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使环境得到保护[4]。

4.2合理疏浚沟湖,减少内污染源

我国农村中河沟淤泥沉积比较厚,沟小且较浅,同时,坝头坝埂也容易造成堵塞,这也造成了臭水沟,干枯河等,不利于水体的资源的处理。在对农村水体资源处理的过程中,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首先要确定疏浚的标准和土方的数量,然后在进行施工,逐渐把沟河进行疏通,使其与沟河能够相同,减少臭水沟的数量,不仅能够使农村的水体资源得到优化,同时,也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持稳定,增强抗自然灾害能力[5]。

4.3防治工业污染,保护沟河环境

政府在对农村水体治理的过程中,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并对农村周围的工厂进行集中处理,确保工业的污染能够集中处理,从而提高水资源的治理效果。并将“环保第一审批”的制度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对于农村周边新建的项目,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关停重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并对其进行整改,防止农村的环境继续污染。在进行水体资源治理的过程中,应鼓励无污染以及少污染的行业建厂,对于无污染的企业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

4.4投建基础设施,解决生活污染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生活污染的问题,就需要将村民进行集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村民的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建立稳定的垃圾收集机制,使村民的生活垃圾都能够按照标准进行处理,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垃圾填埋场,在道路的两旁多设置一些垃圾箱,同时需要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村民的生活用水能够得到有效地处理,在污水处理系统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村民自觉维护,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亩提高农村水体资源的处理效果。

4.5治理污染源,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农村对题资源具有污染面积大的特点,这为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水体资源治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污染源进行处理,加大对农业管理的力度,对农药等一系列化学药剂进行严格控制,并积极推广绿色农业,做好无公害的农产品的知识讲座,使村民能够自觉发展生态农业,降低农药对水体资源的污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6]。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杨燕萍: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环境与安全

5结语

我国农村的人口在不断增长,水体资源严重污染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对水体资源进行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可以从畜禽、生活污水以及工业用水等方面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我国农村水体资源的治理效果。虽然,现阶段我国对农村水体资源的治理还不够完善,但相信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农村水体资源治理的中一定会越来越完善,村民也会生活得越来越健康。

参考文献:

[1]

曹海林.农村水环境保护:监管困境及新行动策略建构[J].社会科学研究,2013,15(6):113~118.

[2]林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水环境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19~25.

[3]张明珠,高强,叶瑞兴,等.广州市农村地区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政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37(6):203~204.

[4]段雪梅,陆海明,赵海涛,等.苏北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排水方式及对周边水环境认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18(11):17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