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农业的提出

生态农业的提出

生态农业的提出

生态农业的提出范文第1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评价农业发展政策的文献相对较少。就现有文献而言,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湿地、旅游发展、生态文明等主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与依赖度存在相关性,湿地可显著促进县域经济发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度上存在异质性建设“生态文明”应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主思路。就农业生产效率研究而言,国内外研究侧重于:(l)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与工业资本反向哺育农业是农业产出效率提升的合理解释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效率提高具有短期效应大、中长期扶持效应弱的特点物质投人、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助力作用较强城镇化水平和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呈正相关[}1i政府重基础研究、民间资本侧重农业应用研究的科研分工模式能更好地提升农业产出效率[A1美国各州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技术与资本投人力度味农机补贴引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l01;多元化经营可提高乌克兰农业产出效率;农业产出效率、专业化生产水平与其临近地区的农业产出效率不存在明显关联关系。   

农业生产效率测算。学者在对农业生产效率测算方面,主要采用三阶段,SBM模型,以及综合运用DEA , Malmquist指数和GIS方法,也有学者利用农业产值与农业劳动力之比作为衡量农业产出效率的指标。    

(二)研究评价    

就当前研究而言,国内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呈现理论分析多、实证研究少的特征;对农业产出效率的研究侧重于效率的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如采用DEA , GIS等方法测度产出效率,分析基础设施、农民受教育水平等对农业产出效率的影响。而国外则注重对农业产出效率与农业举措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国外鲜有学者对农业生态经济区政策进行实证评价,这不利于政策实施的继续完善。同时,本文采用DID-PSM作为研究方法,能更好地控制内生性问题。

三、政策背景和理论假说    

(一)政策背景    

一方面,在二元经济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承载着防止“马尔萨斯陷阱”和“格尔茨内卷化”的重任,不论“刘易斯拐点”在中国是否已经出现,但是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空巢化”的加剧,已经对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造成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对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着水土流失、化学农药、化肥滥用、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提升农业产出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变农业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化增长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而这正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的初衷。就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实践而言,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是否存在增长效应,更应关注增长背后的“增长源”,这冷宁大产出效率增关的持久性,    

(二)理论假说    

农业产出效率是农业技术水平、耕地投人、劳动力投人、资本投人等的综合产物[n1,其中农业投人和技术水平是决定农业产出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从农业投人与技术要素渠道而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后可能存在以下效应:    

第一,要素投人增长效应。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获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会随之而来。湖南省政府表示计划采取“一年起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实现新的跨越”的发展方式,实现水域生态修复、宜居家园建设等五方面建设任务口标。随着中央政府、湖南省政府、生态经济区内各级地方政府一系列发展生态经济的优惠政策,包括投资优惠、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的直接支持、金融信贷优惠政策等的出台与落地,生态经济区内农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时期,这客观上为区内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特别是资金的大量注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区内基础设施,而灌溉设施、等级公路等基础设施能显著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提升。因此,在资金要素驱动效应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能会促进农业产出效率的提升。    

第二,第二,技术进步的地域差异化效应。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减少要素扭曲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增加非农就业机会、调整土地规模、减少人力与资金要素投人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要素投人扭曲1。要减少机会成本就需要广泛使用农业生态技术,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可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率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后,可以通过整治湖泊生态环境,推广使用生态农业技术实现绿色生产,进而提高农业产出效率。但是由于生态经济区内各地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差距,原先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特别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较高的地方,农民在接触、了解、使用生态农业技术方面可能会更胜一筹,较落后地区的农民在使用新技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或犹豫不决,因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对农业产出效率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地域异质性。    

第三,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两个有待检验的理论假说:    

生态农业的提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比较

为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客观上要求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调整,突出其环境保护功能,引导人们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地保护环境,在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一、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

wto规则把农业补贴政策划分为三种类型:绿色补贴政策、蓝色补贴政策和黄色补贴政策。绿色补贴政策是指农业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不产生扭曲作用,包括对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补贴。蓝色补贴政策是指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给予的不与其生产经营相挂钩的直接补贴,这种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的扭曲作用不大。黄色补贴政策是指农业补贴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较大的扭曲作用,它包括价格支持和农产品出口补贴。由于绿色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不产生扭曲作用可享受豁免权,蓝色补贴和黄色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扭曲作用需逐步削减甚至取消。欧盟原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属黄色补贴,需要削减和禁止,为了既适应wto规则的要求又不削弱对农业的支持,欧盟对原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进行制度创新,抛弃过去价格支持体系,而把环境保护作为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了从价格补贴转向环保补贴。2003年6月,欧盟确定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完全相挂钩,形成了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农业补贴的环境保护功能改造最终完成。欧盟的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包括:

(一)制订农业生态环境标准指标体系

2003年,欧盟出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指导欧盟成员国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补贴的纲领性文件。欧盟各成员国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

(二)构建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标准指标体系实施的激励机制

首先,设置奖励机制。补贴标准是以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额度为参照系,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投入越多,其获得的补贴也就越多。其次,设立惩罚措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申请农业生态补贴项目时必须承诺预期成果和保证措施,若不能达到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能获得全额的农业补贴甚至不能获得农业补贴。最后,设置评估监督机制。成员国每年对本国农业生态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并向欧盟监测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欧盟监测委员会综合各成员国的评估报告形成欧盟农业生态建设绩效评估报告,通过农业生态建设绩效评估报告对欧盟农业生态建设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培育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产品质量意识。由于农民获得农业生态补贴的量与其对环境保护投入呈正相关,在利益驱动下农民自觉地把环保理念牢记在心,并贯穿于农业生产中,力图做到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力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第二,保护了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在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农民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转而更多地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对环境污染和在农产品的残留;在畜牧养殖业上,养殖户只有对禽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达到规定标准后才能获得足额补贴,从而消除禽畜粪便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三,增强了农业发展潜力。农民进行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使过去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起来,增加生态系统对气候的调节能力,食物链得到延伸,食物网密集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优化。另外,以有机肥料替代无机化肥、用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替代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成分,土地肥力增加,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二、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剖析

(一)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演变

1998年以前,农产品供给不足是当时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增加农产品供给是农业补贴的主要目标,农业补贴主要是刺激农产品生产,而农业补贴政策的环境保护功能却长期被忽视。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农业补贴政策的环境保护功能初步显现。一方面,受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1998年我国经济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增长放缓,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这使农业补贴政策增产功能的迫切程度有所下降,为农业补贴政策增加环境保护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充分暴露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程度,它显示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增加环境保护功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随后,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力度,并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草工程,农业补贴政策的生态功能开始显现。农业补贴政策环境保护功能逐步突出。首先,在植树造林项目补贴上,中央补贴资金主要放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植树造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平原绿化四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地方补贴资金主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引导本地农民植树造林。其次,在水土保持补贴方面,针对黄河中游地区的无定河、三川河、皇甫川、甘肃省定西县、永定河上游、柳河上游、葛洲坝库区、江西兴国等八大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情况,中央补贴加大对上述地区的补贴力度,力图扭转这些地区水土流失恶化局面。另外,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二)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存在的不足

第一,农资补贴与农业补贴政策环境保护功能相背离。一方面,国家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实行价格(低价)管制,降低农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的使用成本,增加农民购买欲望,然后再对生产农资的厂商进行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减少厂商生产成本,增加其收益,从而提高厂商供给意愿;另一方面,政府对种田农民给予农资补贴,提高农民购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的能力。这大大提高农民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重要农资的可获得性,为农民在耕作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农业生产造成生态破坏埋下祸根。第二,开荒补贴对环境造成破坏。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轰轰烈烈地大搞群众性造田运动,为鼓励开荒种田,政府对农民开荒田免收三年农业税,这在征收农业税时代相当于给予农民开荒补贴,不适当的过度开荒,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给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我国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3 400多吨/平方公里,部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每年3万吨/平方公里,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专家按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5%。

三、优化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建议

(一)加快中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法制化进程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中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法制化进程,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制订执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机制,确保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持续性。

(二)制订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最低标准指标体系,使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有据可依,并做到标准化和精确化,提高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三)优化我国农业补贴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功能

首先,借助目前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下降的大好时机,停止对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商补贴并提高税率,增加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生产成本,提高其价格,提高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成本。其次,取消对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农资补贴,增加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货币幻觉成本。最后,对少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而多用农家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或人工)除草的环保生产进行奖励。

(四)优化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配套措施

首先,继续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人口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提供宽松的人口环境。其次,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再次,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加强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污,节约用地,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生态农业的提出范文第3篇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是乡村经济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不仅能将乡村与城市紧密连接,成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拥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还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环境生态和谐以及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严贤春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的《生态农业旅游》,以生态农业为背景,探讨与分析了农业旅游基本理论,并详尽地介绍生态农业旅游具体实践措施与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生态农业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知识、生态农业旅游者及市场开拓、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环境与保护、生态农业旅游业及运作、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管理等。

该书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论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助于读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生基本了解。此外,该书还针对丘陵地区的地貌环境特征,提出适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垂直生态观景模式”,为生态农业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读全书,不难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可作为农业及旅游类学科的教学辅导用书,也可供林业、农业及旅游业相关工作人员阅读学习。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所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经营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强调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将生态、农业与旅游项目有机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与经营模式,吸引广大游客到乡村进行风景观赏、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品味农家风味等休闲活动。

然而,随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愈发热烈,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首先,商业化严重,乡村特色不足。许多农业旅游经营者为追求即时利益与城市风貌,经营环境和旅游项目的设计过于商业化,缺乏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反而会极大地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经营的长远发展。其次,服务水平差,缺乏专业人才。因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快,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导致行业内部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工作态度不端正,从而阻碍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意识不到位,忽视生态保护。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者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前提,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加以重视,而在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振兴是国家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现代化农村所实施的重大举措,其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密切联系,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全方位进行振兴发展:一是加强人才振兴,大力招揽乡村优质人才,培育专业、实干的农民工作队伍;二是加强农业振兴,借助高新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三是推动文化振兴,强化乡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农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四是推动生态振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处理生态农业旅游的部分问题,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能让乡村振兴战略落于实处,发挥其有效作用。加强基础建设,发扬乡村特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基础的前提下,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与此同时,将当地自然风光和特色物产资源融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不仅可以彰显出当地独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高效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当地各级部门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以农民为核心的地方人才队伍,以推动乡村振兴。此外,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还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水平以及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培训,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带去良好的旅游体验,从而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重视生态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旅游经营者都必须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才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生态平衡发展意识,并制定出一系列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助力。《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以生态农业旅游理论为基础,对相关实践与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包含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农业旅游研究著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为其提供更多机遇,另一方面,还能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乡村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

生态农业的提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路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098-04

广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进步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广西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和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开发,战胜了罕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全面完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但作为一个农业欠发达区域,广西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还十分突出,制约了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人类生存和福利最根本的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广西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和实施适合广西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政策和对策,对于推进广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进而促进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来看。

1 从理论方面来看。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推动广西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推动现代农业领域的“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在广西农业中的运用,将有利于推动广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广西农业早日融入农业现代化潮流。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推动广西和谐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人们普遍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必然导致经济后果的不同。与传统农业比较,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高消耗,废物高排放的“资源一农产品一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资源化”(Reuse)、“无害化”(Recycle)、“重组化”(Reorgan-ize)“4R原则”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进而推动广西和谐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推动广西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实施,可以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食物网”状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从而使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2 从现实方面来看。尽管广西这些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与生态农业建设有关的项目建设,如沼气池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农村生活垃圾及农产品加工废水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各行业生态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并产生显著效益,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态势得到遏制,促进了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目前广西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农业资源相对紧缺,且利用率不高,如农产品加工不仅规模小、层次低,而且浪费严重;二是工矿“废水、废渣”的不达标排放和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广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三是农产品质量下降和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还时有发生。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整个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广西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影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既是广西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推进广西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位于我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既沿海沿江又沿边,有诸多的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1 从气候条件来看。广西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温度适宜,光、热、水条件较好。广西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2800毫米之间,年均气温在16℃~23℃之间,并在区域内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小气候,十分有利于作物特别是特色农作物的生长。优良的气候资源给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

2 从政策条件来看。日益突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设生态农业,营造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系统,促使农业步入生态合理轨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企盼,也是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努力方向。总书记2006年2月14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循环农业;中发[2006]、[2007]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5年11月28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各市、县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促进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2010年11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建立投融资政策措施体系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多元化的信贷支持,促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生态农业转变;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需求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引导农村发展绿色农业,建立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支持农村循环经

济发展,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循环型农业转变,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加工农业转变,促进农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就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农业问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政策,为加快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步伐,促进广西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3 从技术条件来看。广西在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供推广借鉴。广西十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广西在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在推进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型龙头企业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广西今后科学、有效地开展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4 从管理条件来看。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自治区政府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把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作为统筹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突破口,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循环、大发展、快致富”的思路,创新推广了“养殖+沼气+种植”,以及“三免(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三避(农作物避雨、避寒、避晒)”、“绿色植保”等提产、提质、提效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先进技术,提出了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以提高水果质量为目标的“优果工程”。广西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实施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四大农业”战略,推进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按质量标准生产营养、卫生、安全、环保以及质优、形美、多样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基地化、集约化、循环化的规模生产已成为一种时尚,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已成为广西农民的追求。

三、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路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并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路径从技术层面上看,可从农产品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三个方面来推进。

1 从农产品种养方面来看。一是改变农业种植方式,全面推广循环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积极推广“三元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轮作复种、间套作种植方式,通过秸秆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强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二是因地制宜地鼓励和引导农户或农户之间,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联合,推广“三位一体”(养殖+沼气+种植)及衍生体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种养技术,实现“生态养殖业+沼气+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业+生态饲料加工业”的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发展模式,解决农村清洁能源供应、秸秆资源化利用、养殖废弃物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三是转变养殖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粮型草食畜禽,推行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和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逐步实现畜禽的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循环化养殖,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2 从农产品加工方面来看。一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培育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设高标准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等途径,促进畜产品、水产品、农产品与加工企业的横向联合,并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型转变。二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扶持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能源、水源的梯次使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活动,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三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已有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要按生态化、清洁化、循环化的要求进行改造,对新建园区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培育和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完善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体系。

3 从农产品市场方面来看。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推广配方施肥、生物和物理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鼓励农民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二是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和推广力度,完善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培育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研发推广应用高效疫苗、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和安全无污染饲料、无残留兽药,提高畜禽产品安全水平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及循环利用,从而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根据农业生产中产生副产品的环节较多,规模相对较小、较散,产量稳定性较差,副产品实现市场价值难度大等特点,利用市场机制,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将不同进程的农产品转化环节分别置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或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交易来完成,从而避开分散的农户交易主体,增加经济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农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多层价值链的循环增值,形成产业链条的循环集成效应,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对策

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既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集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还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依据循环经济基本原则和广西近年来推行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出现的一些情况及广西未来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对今后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应加大对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形成

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一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及各种媒体对农村基层领导和农民作好相应的培训和宣传,让广大农民和基层管理者增加对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了解,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认识。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借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采用集中培训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众多掌握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实用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三要总结、提高和传播各地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有益探索,加强宣传有关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技术和政策方面的信息,解决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技术困乏和政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 要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与指导,研究开发体现新型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循环化、市场化之路的新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科学技术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基础条件,也是循环经济理念转变为现实的载体。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一要对广西现已开发出来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同时要加快对已成熟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普及,包括对沼气生产、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等已有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二要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循环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运用与推广,积极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加大对如何应用诸如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的研究和创新力度。三要加大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乡镇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技术素质,尽快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需要。

3 要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构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有效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约束人们行为模式的一套规则,即制度的确立与演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制轨道,以立法形式将循环经济这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确立下来。因此,借鉴循环经济发展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必要的适合地方特点的地方性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法规和行为规范制度,通过法规制度对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加以引导和支持,为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势在必行。一是制定农业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法制化、制度化。二是可先行制定一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单项法规,如《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农业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等单项地方性法规,逐步把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三是要落实执法责任,发挥环保部门作用,加大对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约束力,营造出推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氛围。

4 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大多采用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明确产权制度,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建立市场机制,实行可交易的资源配额;对资源进行全成本定价,充分利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对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此,一要制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财税政策,财政资金要向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项目倾斜,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绿色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应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鼓励企业综合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和农业废弃物,开发生产节能环保安全的优质农产品。二要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奖惩政策,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惩罚违背循环农业做法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规范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行为,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要强化科技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支撑,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技术研发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对从事和进行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科研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在研究经费、税收、信贷和资金补贴上给予优惠,对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创新与推广运用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广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只要结合广西农业和农村实际,加大宣传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与指导,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循环农业意识,就能够做到减少农业资源消耗,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目的,使广西农业“十二五”时期再上新台阶。

注释:

①王招娣,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J],商情,2008,(3):172,

②: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EB/OL]http://省略/agriculture/special/C15539/20060406/100926.shtml,2006-04-06

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http://省略/staticpages/20060301/newgx4405077c-561081.shtml,2006-03-01

④中国增加农村清洁能源投入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农业[EB/OL],http://china.省略/c/2007/01/31/1116881.htm,2007-01-31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桂政发[2005]56号)[R]2005-11-28

生态农业的提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效益;战略

“互联网+”战略下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综合性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具有战略作用,传统农业需要从农业生产角度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形成良好的农业互联网发展理念,对整个农业产业化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农业产业化运行的过程中要从战略模式角度进行优化,确保产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管理局面,为农业综合性发展和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一、“互联网+”战略下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意义

1.“互联网+”战略下促使农业发展要从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思路出发,为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对农业的全方位控制和综合性管理,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综合性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性发展,确保农业综合性改革能够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得到全面的体现,提高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互联网+”战略下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农业的全面创新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局面,确保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现代化优化管理方案结合在一起,提升农业的综合性管理效率,为农业的全面性协调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2.“互联网+”战略下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需要从生态农业的综合优化角度出发,全面形成自然农业发展方式,为资源的增值创造积极的条件。互联网平台下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资源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角度出发,形成良好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平台,确保农业综合发展能够在综合性农业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提升农业的现代化优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对农业的全方位控制,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好的机遇[1](P41-42)。现代农业发展与开发利用保护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局面,确保农业规范化运行能够与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资源创新管理平台,为资源创新和资源的管理形成控制局面,提高互联网信息化农业管理水平。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全面优化控制的过程中要从生态环境创新角度进行互联网优化,确保互联网平台下农业现代化优化管理方案能够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互联网优化管理方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水平,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为农业升级创造新的机遇。3.“互联网+”战略下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综合效益提升的角度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对促进整个农业产业化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提升农业现代化管理战略,确保农业进行优化升级,实现农业效益的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的综合性发展水平,为农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2](P21-23)。确保农业能够在现代产业升级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从资源充分利用角度出发,形成质量优异的农产品管理方案,实现对农业的全面性协调性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优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机遇。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经济效益优化的过程中要从互联网技术管理的基本思路出发,形成良好的互联网经济管理模式,为互联网技术下农业现代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农业能够步入快速化发展的态势,形成农业现代化发展局面,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互联网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农业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提升是个系统性工程,具体运行过程中要从农业综合性发展的理念出发,形成产品多样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效益提升创造综合性管理平台,积极稳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对农业的综合性效益管理。

二、“互联网+”战略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效益提升研究

1.提升互联网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互联网+”战略下农业正步入生态化发展的轨道,需要从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出发,形成良好的农业基本发展规律,提升农业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互联网优化和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确保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提升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综合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综合性改革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各项指标优化中要形成互联网发展理念,确保农业经济效益能够顺利实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生态农业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合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农业发展要从内生性发展的基本战略出发,形成农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思路,为农业各项指标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业的全面规范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高效运行产生良好的作用,提升农业战略性发展水平,为农业的全面优化和组织模式创新创造新的动力。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多层次农业需求关系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与龙头企业与互联网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互联网+”战略下农业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思路出发,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确保互联网发展能够与农业战略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思路,为互联网各项战略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农业现代化与互联网全面系统的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农业可持续高速发展创造新的环境,实现对农业的综合效益管理,为农业各项指标的深度优化和基本思路的全面形成创造新的思路。2.要与新经济协调模式紧密结合,营造良好氛围。“互联网+”战略下生态农业发展要与新任务和经济协调模式紧密结合,为创造性提升农业生态性经济效益指标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实现创造新的条件。互联网战略下生态农业发展与全面协调模式要形成综合性发展思路,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全面系统性效益机制紧密结合,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够符合战略性指标要求,为农业各项效益指标的全面实现创造新的条件,提升农业现代化管理思路,为现代化农业经济效益全面实现创造新的模式[4](P46-48)。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与综合效益实现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管理战略,为生态效益的资源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农业资源优化与生态合理性结合在一起,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综合性作用,提升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模式创新和综合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为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保障。“互联网+”战略下农业经济效益需要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长期经济效益发展思路,为农业的全面战略性指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新的环境。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要紧密融合,形成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全面生态合理性发展创造新的模式,为农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形成和经济效益指标的优化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农业经济效益发展模式要与互联网全面协调发展融合在一起,确保互联网能够在农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性的管理模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动态协调发展形成有效的互动。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机制,确保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的基本思路与互联网战略进行全面的对接,形成良好的农业工程管理措施,确保农业生态管理机制与农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联动,为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3.优化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互联网+”战略下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要结合在一起,确保农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能够得到优化,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综合管理水平,为农业全面战略目标实现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学家刘劲哲指出“农业或将成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下一个风口”。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全面协调发展是紧密结合的,需要从经济效益模式发展的思路出发,形成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目标,为农业的战略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5]。农业经济结构模式与经济效益提升要形成综合性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确保农业能够增效,同时农民也能增收。农业经济发展要把质量与效益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发展模式,传统农业技术与农业效益要形成综合性发展战略,确保农业全面优化与农业的发展模式在联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长期农业发展战略,为农业经济模式创新创造新的思路。农业发展要从建立良好的创新经济机制,确保经济效益能够在资金投入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资金和技术的全面融合创造良好的机遇。农业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要引入多元化发展思路,为农业各项评价指标形成良好的技术管理环境创造新的机遇。建立农业经济技术保障体系是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从各项经济指标体系建设的思路出发,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为农业科学管理和全面技术保障创造新的条件。农业经济指标与农业管理认证模式要结合,形成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撑和全面的技术模式创新创造新的思路,对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优化农业发展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局面,为农业互动化创新机制优化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全面协调有效融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确保农业生态发展规划与农业经济效益提升是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的,要建立完善的经济效益提升控制管理机制,确保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永杰.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工作重点[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41-42.

[2]王寿辰.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J].当代农村财经,2015,(4).21-23.

[3]刘劲哲.中国还非世界第一大经济体[J].江苏建材,2015.

[4]刘玉霞.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策略研究[J].林业劳动安全,2012,(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