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质量农产品

高质量农产品

高质量农产品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32-1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逐渐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农产品。自2001年4月26日农业部推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极快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存在很多问题,“三废”排放造成农业环境污染严重,非法添加、滥用药物、农药残留超标等个别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群众健康、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而农业标准化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得到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农民按所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2 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就是农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农产品生产产地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等要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要求;对农产品产地周边污染源要加强监管,严禁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气、废水、固体废物;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机制,设立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预警。

3 加强农产品生产管理

3.1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治理力度

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第一道关口。一是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积极协调工商、质检、供销等部门,认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积极开展农资市场检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二是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生产资料经营人员和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技术,严禁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

3.2 加强农产品生产者的管理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3.3 加强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农产品市场准入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准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包括:有“三品”认证证书和专用标志的,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有各级政府认可的检验合格证、产地证、卫生检疫合格证、安全检测合格证的可销售(进行抽检),对于非认证基地、无证书的,要进行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4 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主,县、乡镇、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检测实验室为延伸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市、县、乡、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根据各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所承担的检测任务和能力,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检测实验室及办公用房,配置相应的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设备。

3.5 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自我控制能力。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记录情况、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农产品基地现场和农业投入品及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等“三剂”使用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意见,严重的依法处理。同时,加强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4 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加强 认证后监管 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企业年度检查、产品抽样检查、市场监察等。企业年度检查是指各级管理机构对辖区内获得“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在一个标志使用年度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质量及标志使用行为等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定。企业年度检查的重点是企业产品控制体系状况,特别是生产投入品使用状况、生产记录档案留存等;产品抽样检查是指对已获得“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权的产品,采取监督性抽查检验,产品抽样检查的重点是产品质量重要指标的检测与评估;市场监察是指对市场流通中的“三品一标”产品的标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市场监察工作的重点是有效标志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1.1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条款的贯彻落实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质量安全法》和相关的管理办法,加强了农产品生产法制法规建设,强化了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意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全程全面监管,生产经营者负首责、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和监督”的监管理念;《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指出,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认证认可条例》要求,认证单位要对其认证实施跟踪调查,对认证结论严重失实的,要追究责任;《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要求,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必须包装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法律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到执法管理工作范围,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将全面促进各项法律法规条款的贯彻落实,对安全生产农产品起着重要的督导作用。

1.2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实现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农产品生产环节多、链条长,要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必须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模式,实施“全程质量监控”的生产加工方式,建立了“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质量有标准,用标有监管”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从“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入手,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实施载体,通过“三品一标”的品牌效益,带动了农业标准化发展,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就是严格按照“三品一标”的各项制度和要求,依法对“三品一标”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全面监督控制,激励生产者积极、自觉地从事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生产者发展品牌农产品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1.3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不容忽视、日趋重要的一项工作,成为农业部门无可推卸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必须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来。从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撑。从执法监督角度看,农业部门要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职能,主要是依托各级“三品一标”管理机构工作体系来执行,包括产地环境监督、生产标准化督导、产地准出、包装标识使用、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等。强化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2.我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现状

吉林省自1990年开展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以来,吉林省相继于2003年、2007年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工作。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785个,有机农产品271个,无公害农产品209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8个,环境监测面积3900万亩;2009年,全省“三品”产量达到3340万吨,实现产值48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8亿元,带动农户278万户。

我省始终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以“全面加快事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依法监管进程”为主线,扎实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先后制定了产品抽检制度、企业年检制度和市场监察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属地监督、分层管理”的工作格局。从监管组织看,吉林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主要由省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2010年初,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年度检查计划、产品抽检计划和市场监察方案,由各地管理机构按照计划要求,具体主抓落实。目前,全省具备“三品一标”行业自律监管资质人员15人,并且都集中在省级管理机构中,基层管理机构监管队伍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监管依据看,“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主要遵循行业自律的原则,依据《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实施监管。部分管理机构得到本级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授权,主要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监督;从监管实效看,全省大部分管理机构还没有得到本级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授权,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完全按照行业自律执行,监管措施还很薄弱,监管实效性不强。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吉林省“三品一标”市场影响力不够强,包装标志使用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发生。面对新形势、新时期和新问题,吉林省的“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3.1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既是是长期性的工作,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常性的工作。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实施。目前,“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覆盖了60个县(市、区),能够独立承担产品认证、生产监控、证后监督工作。但是,还有部分县(市、区)的管理机构和队伍不健全,职能职责不明确,监管长效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管实效性不强。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的开展,“鞭长莫及”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从“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三方面入手,产地准出的监督管理是监督管理工作基础环节。“三品一标”产品生产前沿是证后监管的关键点,生产者能否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主要依靠基层管理机构现场检查和督导,基层管理机构在“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应及早确立并理顺“三品一标”基层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监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监管职能并落实工作职责。

3.2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明确授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到法制管理范畴,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有明确的法律职责,然而,在依法监管过程中,我们还缺少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细则,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不够显现。吉林省大多数管理机构还没有得到本级行政部门的明确授权,监督管理层面存在执法空白,监管实效和工作力度呈现较弱的态势。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依法监督农产品,特别是“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依法监管至关重要。应尽快对各级管理机构明确法律委托授权,积极协调法制部门,指导监督“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形成“上下协调一致,对口统一监管”的工作格局,督导“三品一标”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详实记录生产档案,合法规范使用标志。此外,对监督管理工作人员,还要继续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能力。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and points out that by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team,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高职;教学;质量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eaching;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76-02

0 引言

《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农产品分类、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等一系列物流基础知识,熟悉现代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物流技术,为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输送农产品物流方面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

1 当前《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具有涉及基础面宽、政策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起步晚,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突出

问题。

1.1 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和规范 针对该课程的许多实质性技术和最新技术,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讲授得不够深入,如农产品的冷链运输仓储技术、加工保鲜技术、绿色包装技术、检验检疫技术等前沿性技术的讲授往往是纸上谈兵,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而不能深入下去。此外,教学内容的不尽规范也影响了学生全面掌握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

1.2 综合性和前沿性教材严重缺乏 目前公开发行的教材有2007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由赵编的《农产品物流》,该书结合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从农产品对物流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了农产品物流的相关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为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然而,该书关于农产品物流的一些前沿性技术介绍较少。总之,深入反映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标志性教材严重

缺乏。

1.3 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 经济管理类涉农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很低,在这种背景下,任课教师在知识更新、业务技能、综合素质方面的缺陷和差距相当明显,教师也难以适应当前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要求。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显得死板而不活跃,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 提高《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2.1 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出发,该课程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一线高素质的农产品物流管理应用人才这条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能力素质的培养。首先,恰当取舍教学内容。可从物流实用技术、物流运作、物流管理等角度入手组织教学内容,随时更新充实农产品物流的前沿知识于课堂教学中。例如,针对农产品物流动态过程中生命、品质和地理位置的易变性所采用的农产品物流实时跟踪技术,鲜活农产品的绿色加工、绿色保鲜、绿色包装等绿色物流技术,不同国家转基因农产品物流的贸易政策等等。再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前后联系不够紧密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如可划分成“农产品物流类别、农产品物流技术、农产品物流运作、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政策”五个模块进行,使教学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理论内容,应与实际应用实例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

2.2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该课程应紧跟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趋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可采取:

2.2.1 比较法教学。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能,从而其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等物流操作手段也不尽相同。在讲授时,多采取比较法,可将不同种类农产品的物流特点系统地联系起来,如与粮食作物等农产品物流相比,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而需开展绿色物流。

2.2.2 多媒体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比如通过播放视频《蒙牛零距离》,可以将收奶、杀菌、包装、装箱码垛、出库等各个物流流程及先进的物流技术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可以采取设疑式、任务驱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 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适应农产品物流管理课程教学需要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内培”即通过校企合作,把现有的任课教师送到农产品物流一线顶岗实践锻炼,或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要求他们定期去企业“充电”,及时进行技术、观念的更新;“外引”即从企业直接引进具有现场实践操作经验的专家来充实教师队伍;“专兼结合”即长年或短期从企业中聘请现场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保持学校合理的专兼教师比例,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从而形成数量足够,活力充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2.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实践实用型人才,将课堂知识实践化,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冷藏保鲜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或者观摩,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2.5 注重该课程教学的基础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 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与其配套的基础建设也不可缺少。诸如:与教学相关的教案、讲稿、教学日历要齐全并且应该是教师之间共同备课的结果;与实践相关的实纲、指导书等要规范,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与考试、章节复习相关的试题库要完整,内容要全面,难度要适中;与教材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要随农产品物流新的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基础性教学文件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实施的依据和纲领,既不可缺少也不可随便应付。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学生素质教育,要想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紧跟时代的步伐,尽快适应现代农产品物流管理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灌输科学技术知识,更应该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

3 结语

总之,农产品物流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基础课程,要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和教学基础建设,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训效果,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为我国物流业的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优秀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玉海.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

[2]吕玉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22).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第4篇

1.“一个到位”就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位

要站在产业发展、社会影响的高度来看待这项工作,这是由延边州所处的区位环境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延边州山多农耕地少,大宗农产品,特别是蔬菜70%~80%全靠外进,外进农产品不仅安全风险管控难度系数大,而且运输成本很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带来双重影响;延边州外向度比较高,不仅常年居住和往来一些外国客人,每年有一定数量品种较大的农产品出口,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就会带来国际影响;农业是延边的基础性产业,是农民的致富产业,目前,农产品的收入仍然占到农民收入的将近一半。如果农产品质量出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民收入,对产业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基于上述认识,延边州农委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同时,针对延边州行政区划的特点,制定了州里抓节点、县里抓域面的总体思路,形成点面结合,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领导层级上无漏洞,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工作无缝对接。

2.关于“四个保障”

2.1高度重视组织保障,建设三个队伍 即州直专业处与执法支队、县市专业科和执法大队、乡镇监管服务站。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多年来全州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充实、完善州县乡三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2012年州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新增公益岗位1名,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新招聘专业人员2人,新成立州农业执法大队。县(市)农业部门在加强执法大队和监管科室建设的同时,又按照省农委部署,全面完成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任务。

2.2高度重视措施保障,建起三道防线 即抓源头,治本;抓基地,堵漏;抓平台,打现。通过在全州农业生产源头上广泛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在生产企业、合作社等生产基地上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通过治理农资经营平台,打击违法活动等方式,筑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先后完成了敦化市大豆、珲春市出口蔬菜等5个部级,大豆、蔬菜、苹果梨、水稻等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任务,2012年有效使用“三品”认证标志的产品数量达到245个,其中:有机食品5个、绿色食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214个。全年新申报“三品”认证95个,其中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75个。绿色食品基地已达到30万亩。2012年围绕风险较大的蔬菜品种的生产,以禁限用高毒农药为重点,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蔬菜生产环节的用药指导,强化农药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实施检打联动工作措施,全州各县(市)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219人次,共检查生产基地93个,检查经营单位1411次,印发宣传资料6.98万份,办案数134起,罚没款23.53万元,查获违规农资11550公斤,挽回经济损失372万元,受理涉农纠纷案件34件,协议赔偿数额55.2万元。

高质量农产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参赛经验

2013年6月6日至9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赛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此次大赛为个人赛,分为农药残留检测、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污染检测3个分赛项,旨在全面考察参赛选手利用现代化大型分析仪器进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检测的能力。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所职业院校计119名选手参加比赛。经过激烈比拼,由笔者指导的学生获得了兽药残留检测项目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回顾这次的备赛和参赛经历,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学校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各项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秉承“以赛促学、以赛评教”的指导思想,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技能大赛,尤其对国赛给予了充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大大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学校教务处专门成立专门小组,指定老师专项辅助各参赛队的准备、组织和报名等工作。学校的引导与热情服务,保障了我们师生参加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2“真实的工作环境”给学生参赛提供了专业的训练平台

从2011年底,我们院开始着手成立“食品检测中心”,该中心现已通过山东省质监局的资质认定,对外使用CMA和CMAF标识,承担了畜牧局、林业厅、电视台等多个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检测任务。食品检测中心配备了食品检测方面的专业设备,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仪器都是较为顶级的品牌和配置,这些仪器非常贵重,很多高职学校都没有条件配备,这给我们的参赛提供了先天优势。

大赛的指导教师从中心成立之初就参与了各项工作,严格接受了国家标准、政策法规、仪器操作、行业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培训,反复摸索了各检测项目的实验步骤,相继参与了两次大的认证工作。参赛的同学也利用课余时间在中心学习,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各项检测技能。

3组建备赛团队

为了今年的比赛,早在2012年底,在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就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工作室”,组建了一支大赛指导团队。团队成员新老结合,既有参加过上一届比赛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有比较认真负责的新生力量,使成员设置有一定延续性。根据备赛项目,敲定了项目负责人,制定了备赛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每项工作。为了选出最适合的人选,团队组织了本学院 “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从比赛中挑选出出类拔萃的学生作为选手,每位同学制定2~3名指导教师分项指导。

4全面细致训练

根据比赛内容和日程安排,我们提前半年就开始了系统的备赛训练,训练分为4个阶段依次开展。首先是理论复习阶段,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复习仪器分析、分析化学、食品分析等相关理论知识。第二阶段为基本技能训练,主要从基本操作入手培训学生。我们通过录像观摩、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标准的移液管、容量瓶、电子天平的操作方法。同时在这一阶段我们安排学生进入食品检测中心,参与指导老师负责的检测项目,从基本工作入手渐渐了解食品检测的流程和要求。第三阶段是大赛前专项训练,我们根据大赛提供的竞赛项目和大纲,进行指定检测项目的训练。这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我们严格按照国标,详细分解了检测项目的各位操作,几乎是把每一个影响到结果的步骤,都设计了若干种方案。每天进行一种操作方法来对比回收率和精密度,最终确定最优方案。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找来畜牧局的专家现场指导,并评估检测结果。即使是大纲没有要求的上机操作,我也很细致的给学生进行了培训和练习。原始记录的填写和结果分析都是按照国标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扮演检测人员,模拟真实的检测工作,不仅提高了检测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应变能力。第四阶段是模拟考核阶段。临近比赛时的几天,我们将实验室布置成比赛场地,模拟比赛场景,由指导教师和聘请的专家专项评判选手的操作。

5重视训练和比赛期间的心理辅导

在备赛期间,我们通过在训练专用室贴上大赛倒计时,造成一种紧迫感,无形的在督促团队加紧训练。我们还开展了多次模拟大赛,聘请了校内外多位专家作为评委,采取多对一的评分方法,给选手营造相对紧张的比赛氛围,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个别选手的心里疏导,尤其是女选手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在操作时因为紧张会出现手抖的情况,如果一味给她们试压,这种紧张感反而会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就要开导学生,告知他这是很正常的情绪表现,让她能够欣然接受自己手抖的这个现象,这样反而渐渐消除了他们的紧张感。比赛时,指导教师要多关心选手,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因为操作大家都很熟练了,比赛比的就是心理。尤其是选手万一有项目出现失误后,不要责怪,而是要帮他解压,放下负担去参加下个项目。事实证明,指导教师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圆满的完成了比赛。

本次比赛参赛院校多,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的指导教师和选手能在比赛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充分体现了我们产学研相结合,不断进行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此次比赛经历将促进我们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