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问题

管理学的问题

管理学的问题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访问学者;选派单位;接收单位;事中管理

一、引言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很多高校派出教师到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众多访问学者中,有的是依托政府支持的专门项目,如“西部之光”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有的是各高校自行组织的项目。自原国家教委于1984年启动高校访问学者项目以来,该项目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进修机会,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学术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国内访问学者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访问学者选择导师和接收单位时普遍存

在盲目性很多访问学者在访学前对自己的科研水平、访学目标没有清醒认识,对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和接收单位没有清晰计划,导致访学效果不理想。首先,选择时好高骛远。很多访问学者选导师时热衷于选择学术圈子里的“大咖”,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选择访问学校时也是非“985”“211”大学不去。等到了接收单位,很多访问学者才发现自己的学术水平过低,研究手段和思路落后,无法与导师进行真正的学术对话。加上著名高校吸引的访问学者数量众多,高手如云,自己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巨大的落差不仅难以激发访问学者的激情,而且使其自信心备受打击,有的甚至放弃追赶而甘于平庸。其次,导师专业特长与自己没有契合度。很多访学者选导师时只看导师的头衔,对导师的研究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会计学专业,访问学者是研究政府会计的,但导师却专注于财务会计;访问学者是做规范研究的,导师却是做实证研究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访问学者想请教的问题因导师不了解而难以得到具体的指导,也使访问学者无法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去。最后,无法实现访学目标。很多访问学者在选导师时,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有的教师本想通过访学提高教学能力,但却选择了无心教学的科研导师;有的想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但选择的导师却是早已脱离科研一线的行政领导;有的想发表高级别的科研论文,但是所访问的高校并没有这方面的期刊;有的想解决自己项目中的某些难题,但访问的高校在这方面并不擅长。

(二)访学单位局限在高校或科研院所

当今,新兴技术飞速发展,以百度、阿里巴巴、谷歌、亚马逊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企业正在改变着经济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非常有必要到先进的企业学习最新的商业模式、最新的经营理念和最有前景的科学技术。但遗憾的是,访问学者们一窝蜂地涌入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几乎没有人选择进入企业。首先,学术评价唯论文、课题为标准。现在高校和政府部门在评职称、人才选拔、申报项目时都要看SCI论文或“高影响因子论文”。在这种“一刀切”的导向下,教师们要想出成果,只有到最擅长生产这种论文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去。至于所写出的论文是否有创新、是否有利于生产实践、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则根本无人关心。其次,国家还没有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学术访问的机制。政府主管部门没有专门项目支持,教师去企业难以快速地产出学校需要的高端科研项目和高端论文。对企业来说,这种访问项目不仅得不到经费支持,而且还要花费一些资源配合工作,有时还要担心商业机密被泄露。

(三)接收单位提供的住宿和学习条件普遍较差

按教育部的规定,接收单位要为访问学者提供不低于博士研究生标准的研修和住宿条件,提供网络、图书资料等学习设施,组织相关学术活动。[1]但实际上大部分接收单位做不到或不愿意做。很多接收单位把访问学者安排在筒子楼里,四个人住一间,上下铺,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有的接收单位还要访学教师自己承担水电费,在学校吃饭要额外加收服务费,访问学者做研究没有专门的场所,要和学生一起到图书馆抢位置,缺乏必要的数据资料,很多课堂、数据库、实验室不对访问学者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访问学者因忍受不了艰苦的条件而频繁或长期离开访学单位,导致访学达不到既定效果。访学条件差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接收单位不重视。在很多接收单位看来,国内访学者绝大多数来自比较落后的中西部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有限,他们的到来意味着学习和索取,只能给学校增加额外的负担。二是学费较低。接收单位一般每年只能收取访问学者一万左右的学费,这点学费相比MBA、EMBA、MPA等项目来说可谓“鸡肋”,接收单位没有很强的动力提供好的访学条件。三是刚经过一轮大扩招后,接收单位自身住宿、学习资源条件确实紧张。

(四)事中管理过于简单放任

接收单位普遍存在“放羊”管理的状况。访问学者到了接收单位后,报到时见导师一面、填一张访学计划表;结束时请导师签个字,交一张访学考核表,中间近一年的时间放任自流。就选派单位来说,事中管理要么一片空白,要么只有监督。很多选派单位让访问学者每月填报一张访学进展情况表,表上要写清楚这个月都上了哪些课程、听了哪些讲座、发表了几篇论文、课题研究取得什么进展等。有的还要给访问学者的导师打电话查岗,甚至让访学老师以接收单位的固定电话打回来,以证明人在访学单位。整个过程看似是对访学者的关心,实际却是一种监督。缺乏对访问学者的基本信任。

(五)事后考核评价过于单一僵化

当前选派单位和接收单位对访问学者的考核指标普遍单一,即论文或科研项目。在高校攀比之风越刮越猛的情况下,选派单位和接收单位对论文的要求日趋“高大上”,理工科动辄要求SCI二区以上,文科动辄要求“双核”或CSSCI二区以上;科研项目则要求省部级以上。在这种单一导向下.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就会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写论文和申报课题上,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申报书”。然而,写高级别SCI论文或申报高级课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访问学者没有时间参与各类的学术活动,无暇通过广泛听课、师生互动来提升教学水平,无心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社会活动水平,更无力通过良好交际来促成校际和校企合作。访学结束后,这些访问学者除几篇可以量化的论文外,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一)基于自身条件和需要务实选择

访问学者必须抛弃贪图虚名和贪大求洋的心理,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和接收单位。除此以外,在制度和措施层面,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出改变。首先,建议把选导师由访学前改为访学报到后。即访问学者到接收单位后,由接收单位的二级学院组织访问学者与导师们见面,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双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其次,建立调剂制度,不合适的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换。最后,建立网上申报系统。当前的很多访学信息不透明,访问学者基本都不认识导师,大都是通过各种关系介绍,有了申请方便、信息透明的网上申报系统后,导师和接收单位的详细情况都可以在网上查阅,访问学者无须“托关系、走后门”去认识导师,也无须特地去和导师见面,只要登录网上申报系统报名并在网上选择就可以了。导师也可以提前根据拟访学者提交的基本资料和学术资料来判断是否予以接收。

(二)积极建立校企访问学者项目

高校教师一旦到了企业,就会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纽带和桥梁,企业丰富的实践场景不仅能让访问学者开阔学术思路、视野,而且能将其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科研的价值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因此必须大力推动高校教师到先进企业的访学计划。政府主管部门要改变学术评价唯论文、唯课题的导向,提高产、学、研结合在学术评价中的分量;要出台专门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访学项目,这些政策应包括经费支持、税费减免、项目倾斜等能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措施。从选派高校来看,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走向企业;另一方面要优先支持与企业对接条件好、双向受益可能性大的项目,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教师、企业三方共赢。大多数高校教师应坚信生产实践一线才是产生好论文和好课题的源头,勇于到企业承接科研项目,使自己的科研工作能立足一线,造福社会。

(三)改善访问学者的住宿和学习条件

能否改善国内访问学者的住宿和学习条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态度问题,是“为长者折枝”而非“挟泰山以超北海”。首先,接收单位要提高认识。接收单位一般都是“985”“211”高校,长期以来这些高校在招生生源、办学经费和其他资源上都得到国家大量支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这些高校应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反哺国家,回报社会,尽量帮助兄弟院校。因此,这些高校要摒弃居高临下的施舍心态,拿出一些资源来改善访问学者的住宿和学习条件。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不定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访学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解,对于长期不能提供适当访学条件的接收单位采取一些督办措施,如劝诫、通报批评、暂缓批准其新增硕士、博士点的申请、暂缓下拨学科建设经费等;对于做得好的接收单位则给以各种奖励,如通报嘉奖、调增人均访学经费,在一些相关继续教育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

(四)改善访学过程中的事中管理

1.改变管理理念,由监督转向服务访问学者需要管理,但这种管理主要是一种服务型的、人性化的管理,而非无处不在的监督。成熟的管理科学也已经告诉我们: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2]选派单位和接收单位其实在服务方面大有可为。对接收单位来说,除开放各种学术资源外,其职能部门还可以随时给访问学者发送优质课程介绍、讲座、学术活动信息;组织有资深教授参加的专项学术沙龙;组织课题的申报培训;引荐访问学者到著名企业参观学习;为访问学者学术出版提供帮助;帮助促成校际交流活动等。对选派单位来说,服务的方向主要是免除访问学者的后顾之忧。如及时发送各种利益相关的通知、帮助解决孩子的入托入学、代为提交课题、职称申报材料等问题,帮忙安排访学归来的合适课程。政府主管部门的服务则是通过提供经费支持、改善学术评价导向等方式为访问学者建立良好的访学外部环境。在三方的大力支持和优质服务下,访问学者才能心怀感激、心无旁骛、精力充沛地进行各种学习和研究,访学质量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2.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访学一般需要一年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不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就会影响访学老师的积极性。建议接收单位推出专门针对访问学者的奖励计划,从多个方面对访问学者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北京大学从2005年就开始为访学项目设立了6个方面的奖励,分别为创新成果奖、精诚合作奖、社会实践活动奖、优秀成绩奖、杰出导师奖和优秀论文专刊6个项目。[3]这个奖励计划推行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很多访学老师以能拿到北京大学的奖励证书为荣,平时学习积极性很高。

(五)建立立体多维、人性化的考评标准

为改变“唯论文、唯课题”的单一访学评价导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必须建立立体多维、更加人性化的考评标准。一是社会实践。主要看访学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访学地的志愿者活动并表现良好;是否为某个社会事务建言献策并获得采纳;是否与企业合作,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做出突出贡献等。二是精诚合作。这个项目主要考评访学教师在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团队合作方面的表现。如,是否促成选派学校与接收学校在某个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是否促成某个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某个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是否积极参与某个科研团队或项目并表现良好等。三是创新成果。这项指标重在鼓励访学教师的创新精神,用来考评访学教师是否做出有价值的新东西,成果既可以体现为论文、专利、著作,也可以体现为商业计划书或调研、咨询报告。四是教学提升。这个指标主要看访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有切实的提高。考核形式可以是若干节的公开课或提交的教改方案。五是爱好特长。这个指标主要看访学教师的全面发展。对于长期劳累甚至存在职业倦怠的教师来说,在访学期间通过爱好特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适当放松、调整自己的心情和身体,为他们回来后更好地投入工作提供更强劲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对访学教师的访学考核可以放在访学结束后一个较长的周期里,这个周期建议为1至3年。因为访学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在不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方面可以很快体现出来,如教学水平、社会实践水平等;有些则会延迟一段时间表现出来,如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等。

四、结语

随着各地人才战略的推出和实施,高级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必将受到更多重视,得到更大发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选派单位有必要将访问学者项目纳入本省和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把该项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强省、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学术骨干、与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的重要契机。只有在教育主管部门、选派单位、接收单位三方的齐心协力下,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解决,含金量和生命力日益增加,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实施办法(教人厅〔2004〕8号)[A].2004-06-05.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对策

一、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管理学》教材内容陈旧。《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受用面较大。目前市面上《管理学》教材颇多,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相似度较高。所以,《管理学》教材内容的陈旧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管理学》教学还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空白。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管理学》的实践性,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很少,或者在执行时实践课时也用来理论教学。所以《管理学》教学还是就理论教理论,并没有达到它实践性的目的。

(三)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管理学》教学亦是如此。目前,《管理学》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为主。这种形式仅仅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有所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被培养,更没有提高。另外,枯燥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对学习《管理学》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四)考核形式单一。对一门课程的考核,通常都采用的是笔试的形式进行的,《管理学》的考核形式也是如此。每学期期末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针对其所作的笔记和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熟记,有的不能理解的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最终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对《管理学》的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而且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也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选择新版《管理学》教材。教材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目前市场上《管理学》的教材较多,但知识较为陈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针对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教材。这样教师对教材就会有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也会有针对性,适应性。

(二)增加《管理学》实践教学。《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基础,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有管理的思想并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管理学》课程性质的要求。所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多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提升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管理学》本身的理论知识内容较多,但其教学和学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这些特点对《管理学》的教学形式提出了多样的要求。现实中,《管理学》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提升学习效果。在新技术下,教学手段也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进行的,这是由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的。目前,从对人才的要求上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另外,《管理学》本身的课程特点,也对学生的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核应该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的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解决办法。最终还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成果。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实践能力。在目前的教学生,《管理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学习的效果,也影响到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针对《管理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升《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和管理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管理学》教材内容陈旧。《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受用面较大。目前市面上《管理学》教材颇多,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相似度较高。所以,《管理学》教材内容的陈旧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管理学》教学还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空白。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管理学》的实践性,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很少,或者在执行时实践课时也用来理论教学。所以《管理学》教学还是就理论教理论,并没有达到它实践性的目的。 

(三)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管理学》教学亦是如此。目前,《管理学》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为主。这种形式仅仅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有所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被培养,更没有提高。另外,枯燥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对学习《管理学》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四)考核形式单一。对一门课程的考核,通常都采用的是笔试的形式进行的,《管理学》的考核形式也是如此。每学期期末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针对其所作的笔记和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熟记,有的不能理解的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最终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对《管理学》的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而且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也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选择新版《管理学》教材。教材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目前市场上《管理学》的教材较多,但知识较为陈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针对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教材。这样教师对教材就会有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也会有针对性,适应性。 

(二)增加《管理学》实践教学。《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基础,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有管理的思想并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管理学》课程性质的要求。所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多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提升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管理学》本身的理论知识内容较多,但其教学和学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这些特点对《管理学》的教学形式提出了多样的要求。现实中,《管理学》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提升学习效果。在新技术下,教学手段也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进行的,这是由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的。目前,从对人才的要求上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另外,《管理学》本身的课程特点,也对学生的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核应该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的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解决办法。最终还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成果。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实践能力。在目前的教学生,《管理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学习的效果,也影响到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针对《管理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升《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和管理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管理学教学;问题分析

1引言

案例教学是我国高职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指的是老师在教学的总目标和总要求的指导下,对授课的基本内容进行组织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情景的完全代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解决。通过研究问题的产生与应对的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到的基本知识加强运用,进一步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案例教学简单来说也就是对教学情境和环境的模仿,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该方法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将问题进行基础的转化,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但是现阶段该方法在我国高职管理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具体如下。

2案例教学在高职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高职管理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发展的特点和状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满足时代和社会提出的各种要求,高职管理教学就必须要加强案例教学的使用效率,通过情景营造的方式实现相关环境氛围的创设,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热情,总的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为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培高养素质人才

所有学校进行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政府进行教育设施完善和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案例教学法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高职管理教学的需求,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方向。同时,案例教学法也可以实现复合人才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创造出一种具体的情景,帮助学生调动起自身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实现问题的合理解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2.2推动形成高效和谐的学习环境

案例教学的实践应用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基本的沟通与交流,也就是所谓的互动探究学习。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的提出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问题进一步的探讨解决。同时,该环境氛围的营造还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彼此的协作精神,促进整体学习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2.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更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追求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属于被动的学习过程,呈现出单向的基本特点。但是案例教学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抽象到具象的基本转化,也就是所谓的实践和活动,在高职的管理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具体企业氛围和企业环境的创设,这些具体案例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防止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

3现阶段我国高职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3.1高职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现状

案例教学现阶段已经成为通过高职管理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在实践中存在若干的影响因素,总体呈现出波动的基本态势,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3.2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较大

随着我国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虽然说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素质和水平的下降,难以满足案例教学实施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并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信。管理教学呈现出抽象的特点,很多学生缺乏必备的认识和基础,导致出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1)案例选择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现阶段在高职管理中得到应用的案例大多都是来源于基层单位,具有复杂的基本背景,总体来说呈现出综合性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可行性,难以满足课程基础教学的需要,进一步也导致学习目标和方向的不明确。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只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整体在案例分析能力上存在缺陷,基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另外,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案例大多是选自报刊等书籍,虽然说具有一定的新奇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难以实现深层学习的目的。(2)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也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案例教学法可以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就是老师必须要具备基础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简单来说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和水平。虽然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很多老师都拥有较高的学历,主要是硕士毕业生为主,但是其中存在部分老师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导致研究和教学难以深入实际。(3)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案例教学的基本需求。案例教学的实施一定要配合基础设施和相关的设备。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该方面是缺失的,教室、基本材料、信息、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和课件等,这些方面的缺失都会给教学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4高职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需要对学生提出基础的准备要求,包括案例管理所需要的基本常识,并对该案例发生的基本背景有着清楚准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案例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方案的提出和思维的开发。(2)提升教师团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案例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体现出实践性的基本特点,其中包括着丰富烦人技巧以及充满时效性的各种方法,这也正对老师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只有在平常的实践中多加积累,才有可能对一个案例进行科学的分析,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技能。(3)实现案例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是时候一定要注意重视案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中包括真实原则、典型原则和启发原则。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做到合理分析,注意对学生的启发性教学,但是与此同时也一定不能偏离教学的主线和轨道,从案例的总系统出发做出选择和决定。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基础的引导作用,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4)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其基本特征导致案例教学具有其他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基础的指导作用,就必须要与其他方式结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另外,高低年级具有不同的教学需求,在实际比例分配的时候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5)实现多种教学工具的应用。教学工具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可以实现学生信息面的扩大,也越来越成为现代教学的必备工具之一。这些工具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在高职管理教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但是现阶段我国在该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仍然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教师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设备,选择合适的案例,才有可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促进高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亮.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利弊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

[2]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实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

[3]肖冬平.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学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33).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管理 听说能力

大学英语是一门特殊性课程,进入大学,英语由高中时期的三大主科之一变为一门普通的公共课,学校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管理方式也应作出调整,既能够保障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育才能的发挥,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方面详细谈谈。

听说课程课时量安排过少

在中国学习英语,学生们只有通过拼命地做题背单词来提高考试成绩,学习的重点主要是阅读和写作,这样的方法可以勉强应付国内的四六级考试等,而随着四六级的改革,听力部分进一步加大分值并增加难度,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就显得更加吃力了。国家教育部早在2007年下达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但是时至今日,这一要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以笔者所在的省份为例,一般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开设两年基础英语课程,课程分为精读和听力,每学期共64课时,其中精读48课时,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三,而听力却只有16课时,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如此一来,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听说能力本来就弱,课程安排没有加强这一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心中造成听说不重要的错误印象,循环往复,弱项更弱,教育参与者想改善这一现状都无从下手了。

要改进这一问题,首先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听力课的课时量,和精读课保持一致,听读两个方面都要抓。其次是调整班级结构,在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下,一个班级往往有五六十个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开展有效的听说训练,从而没有机会得到老师的指导。所以不仅要增加听力课课时量,同时也应注意到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尽量安排小班授课,外教授课。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份额太少

大学时期,英语被很明确地划出了“主课”或“专业课”的范围,成绩的计算也不同于专业课。笔者所在的大学,英语成绩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期末成绩,是学期末进行的一次百分制的考试,另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又细分为出勤、作业、测试等几个小项,期末和平时成绩各占70%和30%,公共课在学生心目中和他们的专业课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所以学生对这门课平时不努力,考试靠小抄,60分万岁。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太少,导致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重视。个别学生甚至非常极端,不要平时成绩,而寄希望于期末考试一次性过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考试作弊的行为。

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提高平时成绩比例的办法,从30%提高到50%,甚至更高,或者也可以参考国外大学课程分数计算方法,除了出勤和课堂发言,在每个学期的不同时间段根据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作业,每一份作业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和重要性分别给予5%到25%不等分数比例,期末测试只占25%到30%的分数,虽然不多但却是所有作业测试中占份额最大的一项。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平时的英语学习,而到了期末也不会给学生太大的复习压力,这样均衡各项分数,也可以避免学生的某个单项作业没有做好而影响整体成绩,打击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任务安排过细

现在的大学对英语教学的规定过多过细,比如,教务部门会对大学英语规定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进度,统一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虽然高校会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不同教材,但是在同一所高校里,不同老师面对不同学生,要教授几乎完全一样的英语知识。有些高校的大学英语部甚至给教师们规定了从某个课文语法点到课后题哪几道必须讲解的细节,并明确告诉教师,这些内容会在期末考试中考查,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这样的统一化和事无巨细的规定导致了教师们在备课授课的时候,疲于应付,在价值有限的习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法给学生多讲授拓展内容。某些高校还把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奖金挂钩,学生成绩不好,教师的报酬就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因为担心分数,不得不选择较为忠于课本的教师,而这样的课堂,教师讲课方式死板,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教师和学生仅仅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没有真正地提高语言技能。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也不得不遵照规定,95%以上的课堂时间用于讲授规定内容。长此以往,教学无法创新,很多教师的才能被限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扼杀。

如何纠正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承认教学的统一规划在总体上并没有错,可以保障完成最基本的授课内容,而且学生并不仅仅学习英语一门课程,所以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从学安排,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但也应意识到,统一的规定不需要做到事无巨细,大可由教师去自行备课,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与之相配合的,期末考试也不应再死板地局限于课本,而应全面考查语言能力,将听说读写分项列入考试,加入对英语文学文化方面深层次知识的考查等。

结 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者面临着许多非常细小又十分具体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既要有智慧还要有魄力。本文所提到的三个问题绝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中仅有的问题,更多的问题等待着被发现被解决,只有教学管理模式服务于教学而非管制教学,创造出良好开放的大环境,英语教学才能更加良性健康地发展。

(注:本文所讲述的内容主要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不在所谈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教育部办公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