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风险论文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精选

财政风险论文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财政风险是指中央及地方财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财政的正常支出发生困难而导致政府难以正常运转、地方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社会稳定受到破坏的可能性。财政风险具有诱发空间广、传导性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HanaPolackovaBrixi(1998)用财政风险矩阵分析了财政风险的类别,认为政府面临着四种财政风险:显性的、隐性的、直接的和或有的财政风险。每一种风险从广义上都可以定义为负债,同时,将地方政府负债分为四种类型,即: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按照传统的财政预算方式,只有直接显性负债是直接、即时地被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中去的,而后三种类型的负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隐蔽性。相对于仅从赤字率、负债率等直接显性负债指标来判断地方财政风险,财政风险矩阵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政府财政的负债及财政风险状况。或有债务的内涵或有债务(contingentdebt),是有别于直接负债的另一负债类型。对债务主体(负债人)来说,直接债务属于任何情况下都要发生、不可推卸的债务;或有债务则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多发生、也可能少发生的债务,往往表现为由某一或某些事件、因素触发而形成的支付要求。或有债务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隐性债务。

与通过法律或合同确定的显性债务不同,隐性债务是指由于产生债务的原因暂时难以明了、或出于某些考虑被有意“视而不见”,处理成非直接、非公开形式的债务。隐性的或有负债,大都是基于政府道义责任、公众期望和政治压力而产生的,虽不是明确的法律意义上的债务,但通常不能不由政府及财政来“兜底”。在一定的条件下,隐性债务会显性化,其中的或有债务,会或多或少地演化为必然、直接的债务。对表1中的隐和或有负债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政府主要的或有和隐性债务都是源于政府的担保,并且大部分是隐性担保,如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社保基金等提供的担保。与显性担保不同,隐性担保是一种没有明确完整的担保合同作为依托、没有严格法律约束力的担保形式。或有债务引发财政风险的机理在经济转型期内我国形成了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完整的政府隐性担保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对国有经济部门(包括国有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包括国有粮棉流通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及其他国有附属机构)的隐性担保;二是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隐性担保;三是中央政府的社会养老金隐性担保;四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担保。在对国有银行、国有企业等提供隐性担保时,政府没有负债;但是,如果债务人发生违约,政府将有义务偿还债务,此时,隐性和或有负债将成为政府的实际负债。

因此,判断财政风险,不能仅仅停留在赤字率、负债率这样几个显性指标上,还需要关注由我国庞大的政府担保(主要是隐性担保)体系所引发的政府或有及隐性债务。在隐性担保的框架下,政府可以用最小的显性财政成本平稳地推进渐进改革的进程。因此在短期条件下,隐性担保似乎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政府补偿手段。这就往往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使政策制定者忽略政府担保的另外一面:政府担保所导致的负债问题。“过去,不管是公众还是政治家都有一种错误的信念,认为贷款担保对政府的成本是零,除非最后发生了严重的‘短缺量’”(MertonandBodie,1992)。而实际上,受保主体把信用风险部分或全部地转嫁给担保者,受保主体违约时,提供担保的政府将不得不承担转嫁来的债务,隐性债务会显性化,而或有债务也会变成直接、必然的债务。事实上,隐性担保的广泛实施已经使得我国政府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隐性和或有负债。马拴友(2001)在国内首先运用财政风险矩阵对我国公共部门的债务进行了估算,指出“我国政府总债务占GDP比重已相当高,单国内债务负担率1999年合计已达72.4%,财政的潜在风险已经很大”。而刘尚希、赵全厚(2002)的估计是2000年我国政府总债务规模占到当年GDP的130.6%,其中或有债务占GDP的比重为65.6%。前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PieterBottelie(r2001a)从三个层面对中国中央政府2000年的总负债规模进行了估算:第一层面为中央政府的显性债务和债务担保,占GDP的43%-44%;第二个层面是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或有债务,占GDP的37%-44%;第三个层面是还没有纳入到个人养老基金账户的国家养老金隐性债务,占GDP的45%-95%,国家总负债规模为125%-183%(这里还没有包括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债务)。标准普尔公司2001年公布的2000年底68个国家政府在金融部门中的或有负债状况则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为评价中国或有负债的规模提供了非常好的佐证。

标准普尔估计的2000年中国政府在金融领域中的或有负债为当年GDP的43%-86%,在68个的国家中是最高的。政府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的大量积累也就是政府财政风险的大量积累。“由于体制的渐进式推进,各种经济关系中的风险可以无限外推,并最终向财政转移,财政风险同社会各种风险构成强的相关性,各种风险潜存于制度变革之中,为了推进渐进式改革,往往人为限制风险的暴露。结果将导致制度变迁的压抑性和风险、危机的突发性。”(傅志华,2002)从长远的眼光看,隐性担保将会导致更高的财政风险,这主要是因为隐性担保合同会扭曲受保主体的激励结构,引致严重的道德风险,从而加大隐性担保的最终财政成本。隐性担保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合同,作为担保者的政府和受保主体之间的委托—关系是模糊和残缺的。在政府与受保主体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不但无从了解受保主体的努力程度和风险倾向,更难以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约束其行为。

于是,受保主体的败德行为便成为其理性的选择,比如国有银行的经理人员混淆政策性损失和商业性损失的界限,把经营不善导致的资产损失也纳入政府隐性担保的框架;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利用国家对“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担保,故意压低粮食收购价格(低于保护价),这就不仅把政策性收购的风险全部转移给政府财政,还从政府手中套取了一块额外的收益;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会隐瞒贷款项目信息,改变资金用途,把本来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挪作他用,有些贷款甚至被企业转贷或用于管理人员的职务消费等等。这种恶意的风险转嫁将引起政府财政风险的进一步提高本。结论及政策建议某些地方政府将本应在预算内进行的大量补偿性财政活动转移到预算外,以隐性担保这种“准财政活动”部分地替代政府预算内的财政活动,从而缓解了政府当前的财政压力,改善了政府的收支平衡表,表现出了较低的赤字水平和显性负债水平。短期内,政府所采用的这种策略在充分保障国有经济部门顺利融资的前提下做到了财政显性成本的最小化,这对于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平稳推进经济转型都具有重大意义。但这种策略的实施也使得政府在渐进转型的后期面临越来越大的财政支付压力。为了偿付隐性担保所形成的国有经济部门中的巨额或有债务,政府将为此付出沉重的财政代价。超级秘书网

同时由于隐性担保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受保主体激励结构的扭曲必然导致道德风险的蔓延和政府财政成本的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财政风险。要想继续发挥政府担保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监控和化解政府担保可能导致的财政风险,必须进行财政创新并对传统的政府隐性担保机制进行彻底改造:首先,必须改善担保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隐性担保显性化。目前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构建覆盖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体系;在各级政府介入的担保活动中,必须有要件完整、条文明确的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作为担保的基础,合同应当明确风险分担的机制、受保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发生损失后的补救措施等内容,最大限度地做到激励兼容;逐步相机减少担保范围,当政府在负外部性威胁和社会预期的压力下不得不对显性担保框架之外的经济主体进行担保“补偿”时,应坚持审慎原则,补偿之前要向社会公众阐明政府救助的必要性、原则、范围和方式,补偿过程中要明确政府与利益相关主体的责任与权利,以期将道德风险遏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其次,尽快实现预算体制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建立财政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政收支管理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政府的风险状况,而在以权责发生为基础的财政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下,隐性和或有债务被纳入管理范围,政府必须从自身所拥有财政资源总量的角度去权衡承担所有债务的最优数量,必须对从事的任何一项导致隐性和或有负债产生的活动负责并作出解释说明,这就在源头上有利于财政风险的预测、监督和控制。最后,政府还可以在事后(担保关系正式确立之后),以市场为导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大量应用市场化的手段(如利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进入国内、国际的保险市场和再保险市场分摊风险)和机制(如建立风险储备机制)降低和转嫁财政风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这种利用市场化的手段规避和转嫁自身风险的行为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完全具备可操作性的。

参考文献: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财政部颁布的财务风险管理法案多以企业为重点对象,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则相对较少。因而,从法案数量上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机制是不完善的。同时,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针对性较大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虽有颁布,但其却未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特殊性,往往提供的操作性措施不多,对其他财务环节的风险控制也较弱,无法满足现实工作中财务风险控制的需要。再者,从当前常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来看,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偏向于使用简单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方法,且这些制度与方法所针对的财务资金范围较窄,对整体性较强的财务资金所起的控制作用不大。

(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管理素质低下

相比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灵活性较弱,而且由于受到人力资源体系的限制,会计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不强,甚至单位领导对财务风险控制都不甚清楚。此外,在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对财务风险管理不重视,只将财务视为简单的收账与支出工作,因而,在进行重大决策过程中,其随意性与经验性较强,忽视了各方面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继而自上而下,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愈加薄弱。而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岗位职责与权利分配不科学,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执行工作时相互推脱责任,引发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不协调,风险控制不当。

(三)财务风险监督力度不强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监督主要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方式。从内部监督来看,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多是按照某种考核框架来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评价,并未建立操作性、约束性强的措施,导致内部监督流于表面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且,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建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监督机构,使得财务风险出现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外部监督来看,各个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进行必要的财务审查时,往往会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对违法行为作出处罚管理。此外,我国外部监督机构也不够完善,在职务功能上重复率高,分散性强,导致监督无力,无法真正起到监督以执法的效果。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一)不断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现今,财政部已颁布了多个法案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有效性,如《事业单位财务规划》等。因而,在这些法案的基础上,我们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增强风险控制的操作性,如建立奖惩制度、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等。在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机制时,不仅要让其符合本单位发展的实际需要,还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求。这也要求我们须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层次及相关要素方面出发,不断更新、完善现有的财务风险控制技术、人力等,进而实现对单位财务整体的风险控制机制。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的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要提高其风险意识。为此,可从以下四个措施出发:一,财政部门适当拨款,支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积极进修财经法规知识,提高其财务核算等会计专业化能力;鼓励财务中高层领导主动学习,以考取专业高级会计证;二,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对工作效率高、服务态度好、专业知识强的财务人员适当奖励,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跟踪各财政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业务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根据不同财务人员的能力长处,适当地调动职位,或分派任务,使财务人员能够在其岗位上体验优越感,更加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加关注潜在的或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甚至积极参与风险解决过程;四,强制规定中上层管理人员学习财务知识,了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视程度,继而自上而下,促使其他财务人员更加积极应对和防止财务风险。

(三)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力度

由上述可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两者。因而,加大财务风险监督力度,理应从内部与外部出发。在内部监督方面,要强化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增强内部审计,把会议中制定的监督措施落实到每个财务人员身上,加大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其次,鼓励财务管理部门各成员间相互监督,积极履行职责。在外部监督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尽量对财务项目前、中、后等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在风险出现的第一时间将其解决;同时,简化监管流程,进行会计审查突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三、小结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对较大。从某种程度上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强弱,间接影响了我国其他社会服务工作的高效与否。因而,只有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保障资金安全,才能够为我国其他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有效成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完善。

作者:蒋洪刚单位: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

第二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预算管理力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方面大多数都存在着某种漏洞,这些漏洞有些表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有些表现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或两者兼而有之,预算编制是预算控制的首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有些单位往往只考虑本单位财务部门的参与情况,而对其他部门的参与情况却考虑较少,使得所编制的预算情况与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另一方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部门时常出现多报多用、少报补报、挪用预算的现象,而且单位又没有完善的规范和管理措施,使到所编制的预算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差异,在预算管理上给本单位造成较大的混乱。

2.固定资产管理缺位

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多种亟需解决的问题,实物资产管理基础薄弱。例如,在固定资产购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盲目决策的问题,在对准备购入的固定资产可行性研究方面缺乏合理的分析,从而导致购入固定资产后,没有发挥其理想的效用;在日常管理固定资产过程中,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单位使用、购入、停用的固定资产,并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卡片或者固定资产台账来给予相应的管理,出现管理缺位的现象。而对那些已经变更用途、报废或变卖的固定资产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处理或登记入账,从而在管理固定资产方面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3.会计核算较为混乱

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看这个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否有效。但实际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却普遍存在着混乱的问题,使这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常常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负责记账的同时还负责凭证审核及凭证保管,在进行具体会计核算时,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等这些日常会计工作也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而定期的会计监督检查工作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4.审批经费不严格

随着财政经费的减少拨付,行政事业单位为减少本单位的资金压力,本应对财政经费的使用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由于制度管理的漏洞,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下级单位的使用经费,在审批上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加以控制和执行,在审批上依然比较宽松,对下级的不良行为比较纵容。例如,对下级申请和使用的经费,按规定应要有相应项目负责人及主管领导签字,并需要几级领导的会签来实现经费的使用与划拨的,但很多情况下,高层领导的授意要比规章制度本身更具“影响力”。

二、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财务管理的预测性和计划性

目前部门预算改革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待不断完善,在现阶段应加强和不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部门预算,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要深入调查,广泛了解,深入基层,对一些有针对性的,必须强化的费用、项目,要分项预算,单独立项,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编制环节的控制。如小车费用、办公费等,将其中先进的、有效的标准和办法,作为控制预算的依据,纳入目标控制当中,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性及可信度,使之贴近实际。对预算执行的情况,每个单位都应当进行分析研究,如出现差异,预算编制部门应尽快了解情况,及时报告,研究对策,使部门预算更加与实际切合。

2.强化固定资产及会计核算管理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有效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其会计核算工作,对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分工,防止一人多岗情况出现。充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要保持充分的严肃性,做到合理、及时、正确入账。此外,要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要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账簿,来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力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得以充分利用。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及经费审批管理

财政经费在行政事业单位审批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审批不够严格、缺乏审慎态度的问题,在财政经费审批过程中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制度上努力进行改造及完善。例如,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签制度的,要充分利用该制度的优越性,如果经费审批事项没有经过相关负责人签字,就要拒绝进行处理,无法进行取舍或判断的,要向上级积极反映,寻求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杜绝内部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还要防止经费在审批过程中的恶意授权。因此,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亦是落实内部会计监督职责、规避单位会计法律责任的基础。

4.预算的执行及编制要与部门的绩效相挂钩

行政事业单位要使各部门的绩效与预算的执行情况密切联系起来,在预算实施的管理上,结合部门绩效评价来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力度,政府绩效审计本质上是一种监督控制行为。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求各单位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避免实际与预算有较大偏差的情况出现,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对那些违反预算使用规定谎报预算、恶意多报、擅自挪用等行为,结合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罚。

5.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现代财务管理对财务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财务人员掌握财务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经营和管理的素质;不仅要求财务人员具有传统核算型的质素,还要求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知识有较深的认识,才能结合会计电算化的特点,进行财务管理,对会计事务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因此,要有目标地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开展各种专题和业务培训班,使财务人员能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较好地更新财务知识。此外,还要定期召开业务交流学习会,使各位财务人员能通过一定的平台,交流工作经验,从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水平。

三、小结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研究了政府采购决策风险识别的过程,按照政府采购决策的程序指出了政府采购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对其诱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给出了政府采购决策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政府采购决策的风险识别

政府采购决策风险是指在政府采购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方法和程序的缺乏科学性,导致某些风险因素的发生,从而导致决策结果相对预期效果的不利变化。风险识别是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的类型,目的是为风险分析提供素材和框架。政府采购决策风险识别重点考察政府采购决策过程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特别要找出决定政府采购成败的关键风险因素,为政府采购的正确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便于对政府采购决策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我们可以依据政府采购决策过程来对决策风险分类。

1.审批阶段风险因素(1)违反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政府采购的程序违背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2)决策目标选取不当:政府采购的决策目标选取不当,甚至是错误的,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要求。(3)项目多目标处理不当:政府采购是多目标的,多目标不能全面兼顾,或遗漏重大决策。(4)超出采购单位权限:含有不属于采购单位权限内的采购项目。(5)市场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建议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洞:主要是政府采购的工程项目,市场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建议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洞。

2.方案拟订阶段风险因素(1)市场信息不全或重大信息遗漏:在政府采购的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市场信息收集不全面或重大信息被遗漏或忽略。(2)智力缺乏:进行政府采购决策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员缺乏,不能进行方案设计。(3)采购模式选择错误:对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选择不当。(4)采购方式选择不当:对五种采购方式的选择错误,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发挥各种采购方式的优点。(5)供应商选择不当:选择的供应商缺乏实力或者不符合要求。(6)重大方案遗漏:在拟订方案的过程中可选方案设计过少。(7)研究分析的方法选取不当: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法选择错误。(8)应变措施不力: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应变措施缺乏或者处理不了。(9)合同条款制定不当:合同条款制定不当,包括不平等条款或是对己方不利的条款。

3.评估与优选阶段风险因素(1)评估标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和方法错误:政府采购方案评价标准选择错误或遗漏,评估方法不适用。(2)评估计算错误:评估计算由于人为因素发生错误。(3)风险排序错误:由于方案优选的标准和方法不当,造成方案排序错误。(4)决策信息可靠程度低:政府采购方案设计过程中的信息来源、质量可靠度比较低。(5)决策环境发生变化:政府采购决策环境发生改变造成风险。(6)以往被忽略因素的影响: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信息变得重要。(7)优选方案中应变措施不可行:应变措施根据不足。(8)权重选择不当:评价标准权重分配不合理。

4.实施阶段风险因素(1)决策执行与决策计划存在较大差距:进度延缓、资金超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2)项目管理不到位:采购中的管理不到位,采购人员责任心不强,尤其是工程采购。(3)其他以外风险:自然灾害等。

5.全程性决策风险(1)决策主体结构不合理:政府采购决策机构组织混乱。(2)专家顾问组成结构不合理:政府采购决策团体组成人员智力不能互补等。(3)环境急剧变化: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等环境的变化。(4)法律风险:政府采购行为违反国家法律,如本应该采购国内货物而采购国外货物等。

二、政府采购决策风险的诱因分析

本文对政府采购决策风险的诱因分析如下:

1.审批阶段风险因素

(1)违反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受时间限制或是其他原因,在审批报批程序上存在错误,出现采购先行,审批滞后;或者采购本身存在违反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2)决策目标选取不当:采购决策人员无视国家法律对政府采购宗旨的规定,或者对政府采购的宗旨理解不够深刻。(3)项目多目标处理不当:如何处理多目标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权重如何分配,首位目标如何确定等都关系到政府采购项目决策的质量。(4)超出采购单位权限:有些采购超出了采购申报单位的权限,或者是无须采购,或者不在国家或地方颁布的采购目录之内。(5)市场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建议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洞:缺乏调查研究或者研究方法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这种风险。

2.方案拟订阶段风险因素

(1)市场信息不全或重大信息遗漏:了解市场信息不够全面,包括各潜在供应商提供产品的型号、质量、价格和服务等各方面的情况。(2)智力缺乏:政府采购决策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专业人才缺乏的限制,所拟定的方案过少,不能实现方案的优选。(3)采购模式选择错误:决策主体为了私利,避免集中采购而将采购项目化整为零。(4)采购方式选择不当:对各种采购方式的优劣分析不合理,对项目的情况分析不全面,导致采购方式选择错误。(5)供应商选择不当:决策主体对供应商资格审查不严格,未能认真评估供应商可能的履约能力和诚意。(6)重大方案遗漏:信息不全,或者激励因素不到位,导致人员积极性缺乏。(7)研究分析的方法选取不当:方法选择错误,或者选取方法单一。(8)应变措施不力:政府采购的方案拟定主要是基于环境的特定假设,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却没有应变措施或应变措施考虑不全面,则无法应对和处理环境变化。(9)合同条款制定不当:合同条款不明确,考虑问题不全面,存在不公平的条款。

3.评估与优选阶段风险因素(1)评估标准和方法错误: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理解不正确,评估标准制定不当。(2)评估计算错误:人员责任心不强,计算过程过于复杂,或者所需要的计算技术是决策主体单位所不能胜任的。(3)风险排序错误:政府采购方案选优的标准不同,或者相关计算人员的失误造成。决策主体单位对影响决策结果的关注点面不同,管理者的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排序结果,乐观者和悲观者对决策的排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4)决策信息可靠程度低:决策单位没有对决策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甄别。(5)决策环境发生变化:政府采购决策中的每种设计方案都是在特定环境下,为实现决策目标而设计出来的。一旦决策环境发生改变,则方案制定的依据不复存在。(6)以往被忽略因素的影响:在拟定方案过程中某个信息因素对决策目标的结果影响不大,往往被忽略不计,随着环境变化,该因素的重要性可能会变得举足轻重,直接影响方案的选择。(7)优选方案中应变措施不可行:应变措施只是针对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才发挥作用。在实际中,决策单位只是提出一个应变措施的框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一旦环境真的发生了改变,这种粗框架的应变措施可能会因为缺乏具体步骤和方法而导致采购失败。(8)权重选择不当:目标的权重分配不当,方案的评价方法上不当;采取专家意见法来评估方案是,对每个专家意见给予的权重不

同。

4.实施阶段风险因素(1)决策执行与决策计划存在较大差距:政府采购人员的管理能力较差,没有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安排,或者没有足够的动力激励各部门和人员。(2)项目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缺乏经验、或责任心不强。(3)其他以外风险:事前没有估计到或估计不充分的风险。

5.全程性决策风险(1)决策主体结构不合理:政府采购决策组织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投资决策背离了科学化、民丰化、合理化的原则,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独断性的弊端。(2)专家顾问组成结构不合理:专家顾问的组成在经验、能力、专业、年龄上不能互补。(3)环境急剧变化:环境的急剧变化可能发生在政府采购的任何阶段,对采购的成功自始至终起着决定性影响。(4)法律风险:采购人用不当的方式阻挠或限制供应商自由进入本地区本行业;采购人的招标文件中约定强制性交易条款;采购人本应该采购本国货物或服务而采购国外的货物或服务;采购人应回避而不回避;采购人采购信息选择媒体不当。

三、政府采购决策风险的防控策略

政府采购决策风险防控是指在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后果,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即采取一定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来防止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之对决策不造成重大影响,保证决策顺利实施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政府采购决策风险的防控: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态度。决策主体在进行政府采购决策时要充分认识到风险对决策的重大影响,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警惕性;同时,还不能惧怕风险而不敢决策,应当既敢于正视风险又不盲目冒险。

2.建立科学的政府采购决策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政府采购决策工作,不允许人为地随意破坏和删改决策程序。

3.建立政府采购决策听证、决策评估和决策责任制度,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避免较大的风险发生。

4.建立政府采购风险管理机构,强化政府采购决策风险管理的职能,对决策风险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统一管理。

5.加强政府采购信息管理。政府采购的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辨伪、存储和推断等。加强信息管理对于风险预警防控极为重要。

6.加强政府采购决策风险评估工作,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指导和确定决策风险防控的对策和措施。

具体的政府采购决策风险的防控策略措施如下:

1.审批阶段风险因素(1)违反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收集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聘请法律顾问或专门进行法律咨询,加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教育。(2)决策目标选取不当:建立听证制度,听取专家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3)项目多目标处理不当:加强政策学习,通过专家论证、复查复议等方式解决。(4)超出采购单位权限:加强教育,建立监管制度和惩罚措施。(5)市场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建议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洞:听取专家论证意见和相关部门的建议,实事求是,认真分析。

2.方案拟订阶段风险因素(1)市场信息不全或重大信息遗漏:组织决策风险管理人员复查,检查项目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必要时进行实地调查。(2)智力缺乏:聘请外专家,引入外部智力,或委托其他单位帮助提供方案。(3)采购模式选择错误:严格审批制度,加强采购人员教育。(4)采购方式选择不当:聘请专家和专业人员咨询,加强调研工作。(5)供应商选择不当:严格审查供应商资格、能力,加强招投标的管理。(6)重大方案遗漏:集思广益,对方案进行广泛讨论,制定多种方案。(7)研究分析的方法选取不当:聘请专家或专业人员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8)应变措施不力:建立应变措施计划或备选方案。(9)合同条款制定不当:聘请法律顾问或专门进行法律咨询,加强教育。

3.评估与优选阶段风险因素(1)评估标准和方法错误:建立专家听证制度和复查制度。(2)评估计算错误:多次反复验证计算过程。(3)风险排序错误:加强风险管理人员责任心,设立复查验证环节。(4)决策信息可靠程度低: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去伪存真,加强信息管理。(5)决策环境发生变化:建立和加强风险检测预警工作,快速反应环境变化。(6)以往被忽略因素的影响:进行决策方案复查和例外管理。(7)优选方案中应变措施不可行:通过专家听证制度和复查制度来及时发现和处理。(8)权重选择不当:聘请外部专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多听取专业人员意见。4.实施阶段风险因素(1)决策执行与决策计划存在较大差距:制定风险防控计划,建立风险核对表,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制定良好的激励措施。(2)项目管理不到位: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等。(3)其他以外风险:例外管理或启用应变措施。超级秘书网

5.全程性决策风险(1)决策主体结构不合理:制定决策主体结构的最低标准和规章。(2)专家顾问组成结构不合理:通过聘请所需专业的专家,并根据专业和权威专家意见附加权重来弥补。(3)环境急剧变化:启用备用方案或终止项目决策。(4)法律风险:加强教育和监督,聘请法律顾问或专业咨询人员。

四、结束语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投资和维持日常政务的手段,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机制,所以倍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将风险管理的科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政府采购决策过程,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让政府采购工作者对采购决策过程的风险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于各种实际风险因素的影响有理性的分析,得出科学结论,辅助政府采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控制风险发生。本文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决策风险的管理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2]苏明主.政府采购[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8.

[3]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分析.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一)信息收集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方面,信息不对称风险。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时,所有煤炭企业都积极的做好了抢占有限市场的准备。然而,煤炭资源整合时,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购方难以准确的估计整合后的煤矿实际财务风险,也没有及时全面的掌握目标煤矿资源储量、实际产量、资产负债、盈利能力等各环节,这样将难以精确的获悉目标煤矿资产价值的盈利能力,给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此外,有不少矿主实际递交的矿井资料真实度低,未充分反映矿井具体情况。在失真的信息下,并购方决策者的决策将会是漏洞百出,致使并购企业并购了资源紧缺、发展空间不大的煤矿,实际整合困难性大。另一方面,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实际并购过程中,若支付高的价格,那么将会对并购方今后的收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还会不断加剧企业成本费,导致企业背负巨大的债务成本、经营成本、利润。并购方所用信息质量水平的高低及其评估方法的合理与否是引起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

(二)收购过程中存在的杠杆风险

如果并购方的整合资金存在不足,那么应通过杠杆收购的方式对被并购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际进行杠杆收购时,并购方通常会通过举债的方式来及时取得被并购方相应资产与股权,同时还会通过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偿还负债,杠杆收购将负债取得并购资金作为核心目的,并预计今后取得财务杠杆利益,因此并购方面临着较大财务风险。

(三)收购过程中存在流动性风险

并购方结束收购后,重新构成的煤炭企业会一定程度上发生负债大、没有短期融资等各类流动性风险。使用现金支付方式进行收购过程中此风险表现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在收购企业中资产流动性是必须考虑的前提,当流动资产的质量较高时,企业就会具备较强的变现能力,从而收取大量的收购资金。不过由于并购行为消耗掉了企业大部分的流动资源,削弱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调节能力,带来了严重的经营风险。

二、煤炭资源整合中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

并购方要切实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准备并购前应严格审查与科学评价被并购方,聘请资质高的中介机构按照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来统筹规划,及时获悉被并购方的资源情况,同时深入分析研究被并购方当前具备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以及债务债权关系,以科学估计被并购方将来的收益能力。

(二)防范价值评估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价值评估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实际情况不熟悉而致,并且被并购方未全面反映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致使并购方过高的估计了被并购方的价值,加剧了自身的支付成本。在防范这种风险时,应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为中心进行风险的消除。在评估被并购方价值时,应采取多种思路与方法,结合并购实际特点,确立匹配的并购估价方式。

(三)防范杠杆收购风险

煤炭资源整合结束后,新构成企业的现金流会引起杠杆风险的发生,而要想有效防范杠杆收购风险,就必须保证稳定的现金流。首先,根据自身情况,明确相应的收购对象,重点放在债务关系清晰、发展空间较大的资源上。其次,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长期债务不可太多,确保具有较好稳定性的现金流量可以支付利息等经常性支出。另外,实际经营过程中,并购方应事先预留一定量的资金,以当做偿债基金,避免有技术性破产情况的发生。

(四)防范流动性风险

具体应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防范:首先,采用股权支付方式,主要作用是减轻因现金大量流出而产生的压力,保障生产经营的有效性。其次,采用可转换债券支付方式,共涵盖了可转换债券拥有股票增值性、债券安全性两方面的内容,实际并购时,上市公司应及时掌握市场规律与财务状况灵活运用可转换债券支付方式,科学合理设计递增利率、初始转股价的溢价比例、赎回、回售及利率补偿等各环节。最后,采用权证方式,通过竞价收购加之权证的支付方式可以适当的节省融资成本,防止流动性风险。

三、结束语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我国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财政信息管理技术方面的风险。这一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财政信息管理技术的种类、水平导致的财政信息风险。比如,受研发、领导决策、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参数所影响,随着时间的演变,技术产生了漏洞,从而产生风险隐患,导致信息处理水平下降、信息处理紊乱、信息流失等问题。

2.财政信息管理安全方面的风险。这一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安全设计选择的模式不同,管理系统构成中产生一定的隐患。比如,设置的安全权限管理不够细致,对于一些安全级别较高的信息没有设置相应级别密钥管理,导致无阅览权、处理权的人员越权办理导致一定的风险隐患;针对信息管理的防火墙没有及时安排更新,导致财政信息管理安全受到挑战;诸如此类,等等。

二、财政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的产生途径分析

(一)外部途径一是内部人员的安全风险,主要是管理者和使用者对财政信息的合法访问权限使用时,由于操作失误、使用不熟练、培训不到位导致非恶意地对财政信息系统形成威胁或破坏。二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开放式的信息通道而导致信息数据或管理口令被窃取、篡改。第三是财政信息管理系统遭到恶意攻击,致使系统的防卫功能失效,引发灾难性风险。第四是财政信息网络、系统和设备被近距离地攻击。第五是气候和天气原因导致的自然灾害,使运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信息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损毁。

(二)内部途径因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周期较长,投入使用后其信息管理技术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再加上系统、硬件、软件等导致的技术漏洞、实现漏洞以及配置方面的漏洞,给财政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三、财政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的产生途径分析

(一)人的因素。主要是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者、使用者、管理者的主观意识、能力水平、采取的有效风险防范体系等等。

(二)技术因素。主要是财政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安装时的技术支撑能力、后续的技术升级设计等等。

(三)设备因素。主要是财政信息管理系统配套的硬件系统、硬件维护、调试以及信息传输设备等等。

(四)管理因素。主要是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团队、管理体系、管理水平、风险防范措施等等。

(五)环境因素。主要是天气、气候变化导致的突发性事故,对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造成的问题。

(六)制度因素。主要是财政信息管理工作制度框架是否完善,特别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是否做到了制度成熟、管理机制健全、防范措施有效。

四、防范财政信息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者、使用者的风险防范意识。由于当前我国各省市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仍处于起始阶段,很多管理方法、风险防控手段仍需要不断探索。但是仅靠信息管理工作者的单方面努力还远远不够,更需要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高层领导特别是财政部门的一把手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真正将财政信息风险防范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以应对财政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积极创新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防范理念,构建起可操作、有实效的信息风险防控体系。要充分认识当前财政信息工作风险管理的严峻形势,积极创新风险防范理念,以积极的姿态,开放的心理,切实从思想上对财政信息风险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并且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对要高度重视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防控。主要是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其次是在工作部署上给予高度重视,加强相关工作安排,超前谋划。

(三)加强对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防控技术,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要积极创新、完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做到及时升级、及时更新相关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适当选择有效的网络杀毒软件,从源头上确保信息安全,并配套相应的反病毒软件和防火墙,定期升级最新病毒代码。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制度,对各终端的配置定期进行检查;严格执行用户密钥、身份识别、指纹识别等安保管理措施;严格执行数据库的安全化管理,时时防范安全风险;加强对财政数据使用的监控技术,做到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逆向查找。

(四)强化基础设施与环境安全,破除财政信息管理风险发生的条件。内部局域网传输信息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加密处理,以有效防范信息外泄、被篡改、被滥用,同时,也要有效断离外部攻击的有效途径。做到互联网与内网彼此隔离,防止病毒及恶意入侵;综合运用技术和物理措施切断内网信息的传递路径,限制外部用户对局域网的使用。特别是财政部门内部人员不可在同一台电脑上共用互联网与局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