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大学生;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这一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行为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面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发展现状。为教育和引导“90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高校管理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利充分利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注重将人性化教育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即通过外部的奖励心理和行为强化作用对学生的需要、动机、行为等造成影响,学生经过自身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内动力,维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此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即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对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来说,他们的需要与动机大致分为精神性需要和物质性需要,两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作为学生来说,精神性激励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物质性激励的作用。他们的动机通常表现为外在性需要,即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关心、尊重、友谊、信任等从而满足其社会性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内在性需要,在单纯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是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而得到满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在学习工作中取得的积极成果会使学生得到极大的超越感和自豪感。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运用的现状

从全球范围看,激励理论在美国的研究最为完善和深入,美国学生事务是以“激励学生发展”理念为导向,研究美国学生激励理论的思路和内容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近年来,中国高校教育虽然注重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完善的奖励制度和手段,激励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1.侧重于物质的奖励。没有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这造成大学生只注重追求物质而忽视对精神的需求。2.未能设立合理目标。在组织活动时,设立的目标或太大或太小,都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目标太大,学生会丧失完成目标的信心和勇气;目标太小,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在学习中不会全力以赴。因此也不能很好起到激励作用。

三、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结合的具体实践

(一)树立优秀榜样

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先进人物的宣传来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楷模。同时教师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教师身上的优点。

(二)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效结合

物质奖励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奖励,精神奖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是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精神支柱。只一味地进行物质奖励是不够的,只注重精神奖励也不能起到激励效果,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激励成效发挥到最大。比如在物质奖励的同时颁发荣誉证书并将其优秀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三)实行淘汰竞争激励法

实行淘汰竞争激励法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竞争必要淘汰,通过竞赛方式能使学生明白优胜劣汰的残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毅力和求胜心,这种求胜心态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它能使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智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四)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公平的激励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若是觉得公平公正,心情就会比较愉悦,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若是觉得不公平,就会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甚至不愿意继续这个行为。所以高校管理者必须为学生建立公正、公平的激励制度,实现激励工作的公开透明化。

四、激励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激励理论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高校管理者当主动掌握激励理论的原理和机制,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现实中不断探索如何有效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以此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我国高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如此,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薄文峰.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3(05).

[2]云兵兵.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术学报.2012(06).

[3]王邦权.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09).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激励 高校学生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217-02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本质是教育的竞争。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之不尽的智慧及创造力。

一、激励的内涵和在学生管理中实施激励的作用

(一)激励的内涵

在管理学中,广义的激励是指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所谓激发,就是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涵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的动力,从而增强或减弱人的意志和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励是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后,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对行为有着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人们为期望和目标而努力。

(二)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需要。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有很多的因素,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内因才是关键。学生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实行,就是要推动大学生本身激发出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动力,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刺激大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用惩罚与奖励的手段来鞭策大学生的行为意识,使之符合学校的制度规范和社会需要,完成大学生的本职工作,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

2.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正确的行为导向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既需要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也需要进行坚持不懈的行为训诫。如学校进行的三好学生评比、奖学金的评定、好人好事的宣传和表扬,就是用正面典型事例和先进事迹鼓舞学生积极奋发向上,养成良好的品德;对违纪行为的严格处罚,可使其他学生防微杜渐,从生动的反面事例中受到教育,自觉地把学校的要求和规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3.激励机制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和形成良好校风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巨大的威力,但毕竟不是万能的。无论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如何细致,方法如何得当,总会有疏而不通、导而不行的人。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激励制度,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业奖励进行规定,这些都是为了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学生管理中常用的激励方法

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拟就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结合实际作一些粗浅分析。

(一)前景激励法

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是每个人所共有的。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和憧憬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不可替代和估量的动力。特别是刚进校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理想的想象是积极的,也是多向的。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要积极肯定学生的美好愿望,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同时,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也注重教育学生尊重现实,教育他们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性和社会需要的层次性,要求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要用平常心去对待,不要期望过高而不切合实际,避免产生失落感。

(二)情感激励法

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绪的需求。要运用好情感激励的方法。第一,要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需要。教育者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关心困难学生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第二,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教育者的行为如果给学生以平等待人、体贴尊重的印象,无形中会增强教育者的影响力,提高教育者的权威,学生工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在每个学期,为学生确立几类榜样。这些榜样可以是伟大的杰出人物;可以是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们;可以是本校、本班的先进分子。对每学年评出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的就业或创业典型。抓住学生善于模仿、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一方面扬声势,造气氛,请先进者介绍先进事迹,激励其他学生仿效榜样,向他们看齐。另一方面,在给予先进者肯定的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看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激励先进,又激励了后进。另外,学生的榜样首先是老师,总有一些学生不自觉地在模仿老师的言行。教师应给学生以博学、高尚、优秀、精明、真诚的印象,尤其是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从心底敬佩你。

(四)成就激励法

就是利用学生对成就感的追求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正确评价学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给予合理的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发挥优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1.在学习方面设立奖项。学生以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各方面素质较好、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学校设立奖学金、十佳学习标兵等形式予以奖励,国家也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学习成绩依然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

2.在工作中设立奖项。对于乐于为同学服务、为班级、院系、学校做出一定成绩的学生干部,也应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如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先进个人”等,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3.在学生活动中设立奖项。对于在开展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花费了较多时间精力的学生骨干,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激励;设立各种竞赛、比赛等级奖、优胜奖,从而更好地在学生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才能和特长,丰富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三、在学生管理中实施激励教育的注意事项

激励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从教育思想的高度来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行动,从学生需求的层面来研究学生主体的发挥。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人们在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不少问题,没能使激励的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思考和改进的。笔者认为,激励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实施激励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被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爱”的核心。激励是在正视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教育行为,只有从尊重出发,引发出各种激励的教育措施,才能唤起神奇的力量,使学生的品格、智慧充分自由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正视学生的潜能,善于把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

(二)实施激励教育关键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

实施激励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当教育的要求、目标让学生感到有意义、有强烈的需求,而且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时,外激励即可以转化为内激励。这个转化的机制在于创设充满情趣、丰富的学生活动。学生只有在属于他们的活动中,才会如鱼得水,才可能感觉到自己是主体,才可能实现自我激励。

(三)实施激励教育要正确把握激励的“度”

在强化激励过程中,正激励固然重要,负激励也不应忽视。负激励的合理运用可以起到克服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是正激励的重要补充。但鉴于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思想教育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会使个别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和挫折感,因而应该慎用。在学生工作中实施激励行为时应该把正激励与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四、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是拥有科学文化知识、极具塑造潜力的群体,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和教育管理环境,要靠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创造。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正确地运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大学生的潜能,为国家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 学生干部

一、激励理论和大学学生干部简述

1.激励及激励理论

激励的概念可以从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进行定义。本文主要从管理学角度进行定义,管理学上的激励是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1]

2.大学学生干部及其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是表率作用。大学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德智体劳各方面发展较为全面的群体,是学生群体思想先进、工作积极、学习优异、作风良好、团结同学的典范和标杆,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一份子,和普通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是普通学生的榜样和典范。

其次是纽带作用。学生干部的这种上传下达,能有效的加强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最后是助手作用。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要靠学生干部承担落实,开展的教育活动要靠学生干部去组织,上传下达、联系学生,往往也要通过学生干部。

二、大学学生干部管理者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者对学生干部的引导不彻底

大学学生干部和中学学生干部相比,其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加明显,需要组织各种学校许可、同学们喜爱的活动。但在大学学生干部开展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常常没有给与正确、完善的引导,仅仅是给学生干部安排工作或活动,而没有将开展工作或活动对学校、系部或班级的作用和意义与学生干部本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起来。

2.管理者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完善

大学学生干部和中学学生干部的不同以及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需要,导致其将承担更多的工作内容,面对各种不同的活动。部分学校的管理者缺乏对学生干部培训培养的意识,认为只要完成好工作就行,没有必要花时间精力去培养。

3.管理者对学生干部的关心不持续

部分学生干部的管理者在给学生干部布置的工作任务没有完成或没有完成好时,常以批评责怪来对待,而没有了解学生干部没有完成任务或没有完成好任务的原因。特别是在学生干部在家庭突发事件、情感上、学习上、生活上遇到问题时,管理者不能及时的予以帮助和关心。长此以往,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将受到极大的挫伤,因而不能发挥好学生干部应有的作用。

4.管理者对学生干部的考核不健全

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有些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考核的意识,或是没有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或是对学生干部的考核流于形式,干好干坏一个样,因而不能发挥考核应具有的激励作用。

三、激励理论应用在大学学生干部管理中的方式

激励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将激励理论联系到学生干部管理者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上,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干部管理者对学生干部管理科学性的体现。科学合理的管理者对学生干部的激励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和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大学学生干部的特点、发挥的作用,结合激励理论在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过程,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1.目标设置激励

在学生干部管理中运用目标设置激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干部为实现既定目标克服困难,探寻完成任务的方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要注意,第一,目标的设置要合理,不可过低也不可过高,过低和过高的目标都难以激起学生干部的动力,无法体现其激励作用。第二,目标的设置需要学生干部及其管理者共同制定,以提高学生干部的主人翁精神,同时能促进学生干部和管理者的相互理解。管理者要注重学生干部的长远发展,帮助学生干部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干部制定的目标和学校学生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第三,目标制定后,管理者要协助学生干部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并在学生工作和活动中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干部实现目标。 [2]

2.成就激励

在成就激励中要注意,第一,管理者给学生干部安排的工作要适当,既不能完全是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也不能完全是充满挑战的活动,而是要工作和活动并存,使学生干部既能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学到做事的方式方法,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组织各类活动的丰富经验。第二,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管理者要注重对学生干部的使用与培养并重。不能只给学生干部下任务,而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安排来增加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第三,管理者要将学生干部的考核与学生综合评价相联系,作为今后评优评先和晋升职务的依据。正确评价学生干部,在此基础上给予合理的奖励,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以精神激励为主。[2]

3.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的运用要求学生干部管理者要做到:第一,善于体察人心,了解并掌握学生干部的需要,经常关心学生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及时感受到学生干部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第二,学生干部管理者要根据学生干部的不同性格和个性特点和所遇到的困难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方式选择不恰当,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三,对待学生干部要真诚,不搞形式主义,做到真正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干部,这是对学生干部的一种极大的激励,有助于激励学生干部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

4.考核激励

管理者在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激励的运用中要注意:第一,客观明确的考核内容对学生干部具有引导作用,因此,考核内容的制订要全面,涵盖学生干部工作的全部内容。第二,考核标准和考核过程都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在引导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公平观的同时,避免出现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从而保证考核激励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考核之后要将考核结果结合学生干部的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4篇

1激励理论概述

有人给激励理论下了一个定义,即“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和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激励主要是从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出发,从一定的活动中的人的欲望出发,通过满足人们的这些欲望促使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断的努力,并实现目标。在管理学理论中主要将激励理论分为三大类,其分别是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以及过程型激励理论。所谓的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探索的是如何满足需要以及激励的原因与作用,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主要倾向于行为本身以及行为结果对被管理者的反作用以及研究行为的目的,而过程型激励理论则侧重于激励过程的反馈,这三个方面的激励理论同样适合于研究高校对学生的管理。

2高校学生管理与激励机制

2.1激励理论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原因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得好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由于学生管理工作与师资队伍管理以及一些科研管理、后勤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独辟蹊径,不应照搬照抄其他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管理目标特定,归根到底即培养人才,因此高校进行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而激励理论主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和动机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并将人内心深处的创造力和激情激发出来,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这与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极为相似,对高校学生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特殊性。当前,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在探求教育改革的方法,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渐复杂,网络发展得越来越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广泛,因此,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可实施方式。其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束缚性的管理方式,应该建立起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体系科学的、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学生管理方式,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需要借鉴激励理论的相关方式方法,探求出一条符合学生发展的管理之路。最后,管理对象角色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特殊性以及自身的个性问题,导致了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在判断是非以及处理一些问题时主要倾向于自由思想以及独立平等,这与激励理论中的期望概率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等相关的理论有许多的相似与可借鉴之处。

2.2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应用的机理

激励理论将激励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3个要素。

2.2.1需要

所谓的需要,在激励理论中也可以称之为欲求,指的是个体对某种东西或者目标的渴望,这种渴望往往是由于个体对某一东西的缺失或者单纯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讲,这种欲望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比如成绩、奖学金、社会实践、机会与挑战、关心和其他人的肯定等相关方面的欲望,这些需要驱动了他们的内心,并为得到这些需求而付出行动。

2.2.2动机

动机是将欲望转化为行为的连接点,它促使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需求,并促使人为了行为背后的欲望结果而不断地实施行为措施。根据激励理论的原理可以将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个方面,外部的动机,比如,学校设置的奖学金、荣誉称号等相关的奖励,通过外部的形式激励学生不断的提升自我,内部的动机,比如,学生纯粹的兴趣爱好,如果对某一门科目有兴趣,进而自发的进行学习等,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都可以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也是高校利用激励理论管理学生的原理所在。

2.2.3行为

当人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行为,因此,内心的想法过程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内心的行为,它是人为实现自身需求而必须实施的行为。

3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激励理论

3.1期望概率模式理论

期望概率理论主要是由美国的学者维克多•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它主要的基础理论为自我利益,这一理论将每个学生定论为其在大学生活中旨在寻求自我最大价值的自我满足,而维克多•弗鲁姆所提出的期望概率论主要指的是一个双向的期望,所谓的双向期望,从高校与学生方面讲,主要指的是对于一件事物,校方与学生都有期望,比如校方希望学生努力、课程优秀,学生则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一定的奖励。维克多•弗鲁姆在他所提出的期望概率理论中指出某一目标对行为人的激励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人从这个行为过程中最终能够得到的结果的期望值乘以他认为达到这一结果的期望值。按照这一理论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应该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学生认为可以获得最大的价值上,比如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学业奖学金、设置相关荣誉称号等,通过这些物质性及精神性的奖励满足学生的期望,进而促进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公平理论的借鉴与运用

公平理论,也称之为社会比较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公平性对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对等的,人们在做一件事时都希望能够获得相对应的回报,总是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收获,而且希望付出与收获之间是对等的。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比如,在奖学金评选、党员评选以及一些干部评选的过程中,学生同样希望是公平的,如果这个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导致其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是演变成一种消极对抗的行为,如逃课、不认真考试等,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是公平的,学生在面对整个事情时就不会有意见,他们反而会努力的争取这样的公平,比如努力学习去评选奖学金等。因此可以看到过程的公平对激发一个人的内在积极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很好的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这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

3.3双因素理论的借鉴与应用

双因素理论主要指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两种因素,按照激励理论引起人们工作不满的因素主要是外部因素,比如公司政策,条件等,相反,令人满意的一般都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称之为激励因素。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双因素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高校当中,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激励因素包括学生追求的成绩、创新、挑战等相关的内部因素,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学校通过改变相关的外部因素以促进内部因素的发展,比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是通过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举办一些课外活动,将活动实施的方案全权交由学生设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组织能力。

4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激励方法

4.1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就是学校定有一个目标,以这个目标为诱惑,诱使学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比如,学校设置的学业奖学金,只要学生达到条件就可以具有申请的资格,或者是规定一些资格证书的奖励,比如,学生考过英语四、六级或者是拿到一些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资格证书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可以促使学生激发内心的潜在动力,促使他们为了心中的某种利益而不断的努力。

4.2荣誉激励法

荣誉激励法主要指的是通过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比如,设置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班干、优秀团员等相关的荣誉称号,鼓励学生努力的实现自我价值,努力争取获得这些荣誉称号。荣誉激励法将物质奖励代替荣誉,以一定的精神需求为诱因,激励学生为了争取一定的荣誉称号而积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才能。

4.3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主要指的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榜样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标向,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比如,通过在校内举办一些学风研讨会,让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上台发表演讲,将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向学生进行展示,或者是组织优秀的毕业生,让他们向学弟、学妹们传授自己成功的经验、交流一些工作的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为了达到榜样的标准而努力的提升自我,激励内心的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4.4思想教育激励法

思想教育激励法主要指的是通过思想教育的方法激励学生理性的思考、看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悟性,加强学生的自律性。比如,组织学生学习党的科学、党体系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摆正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消除内心的抱怨因素,提高自身的行动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4.5信任关怀激励法

所谓的信任关怀激励法主要指的是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关怀,相信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才能,比如,给予学生一定自主的空间,让其发挥自己的才能,又比如将一些活动交由学生负责管理,相信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组织、管理好相关的活动,同时在学生生活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怀,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怀和帮助,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的学习成长。

5结语

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探求各种合适的方式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具有双向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在工作方面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同时学生也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力和各方面的才能,学校可以借鉴激励理论的相关原理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梁瑶福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奇轩.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2(3).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激励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99-01

高校管理需要注重工作者的绩效表现,这已经成为管理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激励方式,以最佳的状态推进被作用者的内在潜力,以此更大程度的发挥出其功效,进而有效完成管理任务。这是需要高校管理工作高度关注激励的价值,采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此全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概述

管理手段成为管理运作的措施,激励具有着重要管理功能,这已经成为广泛认识的研究内容。贝雷尔森给认为激励是内心活动的综合表现,有着强烈实现的意愿。激励能够成为人的希望所在,它具有持续性效果。其主要特点涵盖着内心控制、愿望产生、积极性调整等,以此可以判断激励的形式和内容。

二、内容

(一)马斯洛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以阶段性作为分析的基础,积极性强弱变化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本能欲望的产生,这是有着生物的属性,更是人们生存和生活之中所产生出的主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其需求满足和动力产生是一对此消彼长的共生体。另一个是人们有着思考和思维指导行动的能力,可以在各种需求共存的基础上,对其满足需求过程构建出不同的次序,其运作状态是体现在一个需求满足之后,将会产生满足下一个需求的动力,以此产生循环的状态。该理论一共涵盖着5个不同层次的需求状态,分别是生存、安全、社交、尊重、成就等。

上述理论对高校相关工作起到指导效果,管理人员要借鉴激励理论,从整体和个体角度分析不同学生群体构成中的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以及共性化等特征,找寻他们最需要满足的需求,以及可行性最高的管理方式。在此之中要厘清正常需求和错误需求,以及它们之间所产生的联系,要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认识个人需求的表现以及程度,更是要从集体氛围对其进行规管,以此构建出最佳的操作方式,产生良心的促进管理效果。

(二)亚当斯公平理论

亚当斯认为,在进行激励时,组织内成员的主观状态和其所获得得量化报酬之间不是线性正比关系,其还受到其他要素的作用。这也是表现在不同比较方式中得到的结果,任何一种模式的比较方式中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偏差,都是会对其激励产生负面影响。

上述理论对高校工作起到指导效果,实际上在现实中难以出现绝对形式的平等,这种平等的状态是体现在心理层面上的平衡,学生群体也是有着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更愿意产生心理状况。所以要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及时了解学生情绪和表现时,做到管理公开透明,让学生感受到管理工作的公平,以此达到激励的效果。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激励是有着极端属性体现,可能有的激励产生正面促进效果,有些激励可能产生负面促进效果。前者状态会对达到组织标准的成员进行奖励,后者状态会对未达到组织标准的成员进行惩罚,通过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措施,以此规范其运作的效果。

上述理论对高效工作起到指导效果,这是注重日常工作中奖惩措施双管齐下的效果,既要表扬优秀学生,同时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惩罚,当然在此过程之中也是要给予落后学生心理安慰,在这两个过程之中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能够在全局上产生激励效果,更是会在个体上产生显著的激励效果,

三、应用

现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着重要的管理价值,它是有着专业性和具体化的研究价值,更是需要在动态管理中达到动态规管的效果。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更是需要用先进的理论进行实践。不同时期的相关工作发生着具体的变化,这也是需要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借助于激励理论,找寻最佳的操作方式。

(一)精准选择激励模式

学生具有着极强的荣誉感,这也是体现在竞争的思维中,同时也是有着个性化学习需求。如果一味注重激励理论的指导作用,采用简单的激励方式,这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这是要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别需求,找寻最佳的激励组合模式。在具体运作中,管理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具体的情况,构建出多层次的激励措施,以此达到综合性管理效果。

(二)掌握激励操作的分寸

这是有着心理层面的探讨,它具有着复杂的心理表现方式,更是需要在具体情况出现后及时进行操作,否则将会出现边际效应。把握激励时机,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

(三)构建激励考核标准

没有规范的准则约束激励管理,将会产生执法不严的问题,这是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确立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标准,它涵盖着审核、回馈、改进等多层面,以此保障激励工作的新鲜性。这是要在比较中,反馈中不断改进其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高校管理成为高校工作的核心要素,这是需要在遵守学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工作开展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教育激励手段的使用。此种管理模式能够从学生心理层面上产生管理的正面效果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江武,沈丽娟.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几点探讨[J].科技资讯,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