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以合肥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5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其就业意向开展调查,毕业生在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差异与相关分析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跟踪调查研究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广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与对策 动漫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014届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望调查报告及对应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就业意向与专业不符原因分析 关于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与对策 护理专业毕业生选择社区护士岗位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 浅论旅游专业毕业生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研究 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调查分析 航空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调查分析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毛文静,夏克坚,刘晓研.薪酬管理――理论、方法、工具、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00.

[5]陈静静.关于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2011届为例[J].知识经济,2011(8):73.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 毕业生 跨区域 就业意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区域差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所掌握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区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经济发达、生源较多的地区在编人员需求少,门槛高,但求职者人满为患,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另一方面,一些经济欠发达、生源较少的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医护人员需求量大,却很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去这些地方就业。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结合各区域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对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还可以给地方性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进而提升就业质量。

“跨区域就业”是指劳动者到其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区域去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跨区越的分析单位可以是国家、省份、地区、县区或者是乡镇等,本文以县区为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指的跨区域就业是指毕业生到生源地所在市、县以外的其他区域就业的情况。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云南中医学院2015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计发放4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8%。调查对象覆盖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市场营销等14个专业。其中,男生128人,女生323人;云南省农村生源318人、城镇生源79人,外省农村生源26人、城镇生源28人;党员107人,非党员344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356人;学习成绩排班级前50%有404人,50%以后的有47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有120人,偶尔参加的有297人,从不参加的有34人。

2 调查结果分析

王文波、宋琦等人在《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研究述评》中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区域性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本文以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做参考,其中个人因素主要以性别、政治面貌、是否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和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参考,家庭因素主要以家庭人均年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的职业、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的社会关系为参考。

2.1 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

从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目标很明确,同时,不同的个人因素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征。生源地市区或县区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区域,50%左右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在生源地市区或县区就业,其中40%以上的独生子女和经常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学生更倾向于在生源地市区就业,这与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生活环境以及对周边人际关系的熟悉程度考虑有关。从跨区域就业的区域选择看,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学校所在地昆明,其中35%以上的独生子女和学习成绩在班级前5%的毕业生自我认同度更高,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而出于对自身在求职中竞争能力的考虑,仅有11.11%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的毕业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其次是离家较近的县城,其中17.19%的男生和32.14%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的同学出于能顺利就业的考虑,愿意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县城就业,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所占比例在10%左右。而愿意选择到外省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到10%,愿意到外省大城市就业的比例不到5%,其中独生子女无人选择跨省就业,男生、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以及从不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毕业生无人选择到外省大城市就业。

2.2 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态度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来自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的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说,大部分家庭对于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的态度。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40%以上的家人对于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态度,其中出于家庭对求职成本和回报的考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更加支持毕业生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对于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就业时,53.62%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意愿”。从父亲的职业因素来看,35%左右的来自父亲在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和公务员家庭的毕业生,较其他情况而言,家人更加尊重毕业生的个人意愿,同时,29.27%的来自父亲是自主创业的家庭非常支持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从生源地来看,较省内的毕业生而言,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其家人更加支持毕业生到新的环境去就业,占30%以上,而省内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到省外家庭的一半。从家庭社会关系来看,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人可以利用家人在当地的社会关系网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帮助,因此25%以上的“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庭不支持毕业生外出求职,25%以上的家庭社会关系一般和较少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意愿。

2.3 阻碍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因素

阻碍您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36.14%的毕业生在选择是否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对家人的牵挂,可见,亲情仍然是90后毕业生较大的牵绊,“父母在,不远游”这一传统的思想观念对90后毕业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其次,因为来自家庭收入较低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考虑到就业的交通成本和住宿费用等经济问题,17.07%的毕业生认为其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就业成本高。同时,16.85%的毕业生认为对其他区域生活环境的不熟悉是他们选择跨区域就业最主要的阻碍因素。而没有熟人、单位是否有编制和工资待遇这几项因素的比例均在10%以内。只有7.76%的毕业生表示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毫无阻碍。

3 对策及建议

解决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实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方面。首先,针对这种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政府在继续推进完善目前的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打造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不仅引得进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其次,在人才输出方面,为了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应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的求职补助,为贫困毕业生解决因为就业成本造成的跨区域就业障碍。政府应加大与其他省份区域的人才输出战略的构建,帮助毕业生搭建“走出去”的平台,为毕业生拓宽外出就业渠道。

第二,学校方面。首先,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专业建设,构建一张属于自己的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名片。其次,在进行招生时,学校应针对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同时,还应该多了解省内各区域以及省外各地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行业准入情况。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提升人才质量。再次,为了更好地输出人才,学校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出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外面的医院岗位去了解和熟悉外省医院的需求,提前适应当地的环境。

第三,老师方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向学生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让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求职竞争能力来理性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专业课教师更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四,毕业生本人方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及早奠定自己的求职资本。同时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力,理性地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孙祥,方留.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35).[2]王文波,宋琦.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研究述评[J].中外企业家,2011(16).

[3]潘莉莉,邱志海.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医学毕业生择业意向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南省 高校毕业生 就业意向 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再创历史新高。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就业存在一定的难度,已经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云南高校毕业生除了与全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同样严峻的就业形势外,还要面对一些特殊的困难。云南高校地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欠发达,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生源多为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发达省份的毕业生略有逊色,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分析研究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事关千万家庭的幸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2012届食品科技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毕业生择业提供参考。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2.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蜂学三个专业的本科生,时间为2012年1月,共发放调查问卷190份,回收调查问卷163份,回收率为85.8%。本次调查样本的具体信息是,性别:男性占38.1%,女性占61.9;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占45.7%,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占37.0%,蜂学专业占17.3%;家庭所在省份:省内占82.1%,省外占17.9%;家庭户籍所在地:城镇占38.2%,农村占61.8%;学习成绩排名:前1/3占26.6%,中等占46.2%,后1/3占18.5%,不清楚占8.7%;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多选):校学生干部占8.1%,院学生干部占20.2%,班级学生干部占37.0%,社团负责人占15.0%,没有担任过占45.1%。

3.调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先对同学们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然后发放问卷调查表,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当场收回。

4.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图1),12.7%的学生认为“很好”,57.8%的学生认为“一般”,28.9%的学生认为“不好”,还有0.6%选择“不清楚”;关于对于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图2),12.7%的学生对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乐观,66.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26.1%的学生认为不好,0.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客观冷静,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专业教育,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实习,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

2.就业意向

(1)就业性质选择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82.1%的学生选择“就业”,其他人选择了“考研”、“出国”、“自主创业”、“其他”(图3)。

在选择“就业”的学生当中,对于“是否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85%的学生选择“愿意”,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态度还是非常积极,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在选择“考研”的学生当中,60.2%的选择考虑更换专业,说明这部分学生当中很多人对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

(2)工作地点选择(多选)

在工作地点选择方面,我们为毕业生提供了7种选择(表1)。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去“沿海开放城市”或者留在省内工作,部分学生为了适合自己发展选择“内地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去边远山区或农村地区。

(3)工作单位选择(多选)

关于工作单位的选择(图4),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部分学生选择去“央企”、“中小型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去“私企”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首选工作比较安逸、待遇比较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导致了部分毕业生毕业后还是未就业,一直在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所以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4)工作薪金期望

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3.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1500元以内,42.2%的学生期望月薪为1500~2000元,46.8%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000~3000元,0.6%的学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以上,大部分毕业生选择月薪为2000元左右,说明毕业生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比较理性。

3.就业影响因素

对于“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多选),我们准备了9各选项共学生选择,结果见图5。有图5可以看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薪酬与福利高低”、“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地点”,对于“岗位级别”、“公司规模与名气”、“专业对口”等因素考虑很少,说明当代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过分理想化,导致不能顺利就业。

对于“就业时对你的决策影响最大”的调查,66.5%的学生选择“自己”, 27.8%的同学选择“父母”,4.8%的学生选择“朋友”,仅有0.9%的学生选择“老师”,说明老师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不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影响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发挥作用。

对于“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因素”(多选)(图6),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学生最多,其次分别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信息量少”、“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优势难以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和“其他”,说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对企业缺乏了解,求职方法技巧和综合能力不足,需要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弥补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三、结论

通过对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能够理性的对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顺利就业。但是,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职业性质、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和工作酬金等方面过分理想化,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强就业指导,使他们能够明确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素质,做到理性就业。

四、建议与对策

1.政府应加强领导,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政策支持。继续实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等项目。同时,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相关部门应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设,完善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为毕业生免费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要落到实处。

2.高校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为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习环节,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同时要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合理的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向社会和企业广泛毕业生信息,与用人单位创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建立高校、企业、学生的信息联动机制。

3.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理性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的有效需求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许晓辉.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85-87.

[2]张琦.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与分析――基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1-2.

[3]程 雨,王晓婷,王伏虎.大学生就业期望现状调查及对策性分析――以江苏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11,58:193-195.

[4]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特点调查研究[J]. 文山学院学报,2011,24(3):94-98.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生 跟踪调查 双向 问卷 实践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依托南京大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全新的办学机制和模式,立足江苏,面向华东,辐射全国,遵循“优化布局、提升内涵、开放办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近年来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本文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建议。

一、调查工作安排

(一)准备工作

为切实了解商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工作情况,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商学院于2016年4-8月着手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根据学校毕业生所在地区分布与驻地校友联络人的匹配情况,共设定7个地区开展调研活动,分别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徐州。此次活动主题为“校友零距离”,活动以面对面校友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校友座谈会、走访部分用人单位的形式展开,积极动员在校生参与其中,经选拔及集中培训后形成7个小组,切实与校友保持友好联络。

(二)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共设两份,分别针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毕业生问卷设置调查毕业生校内的经历、能力培养、专业对口度、工作满意度、获取工作的就业渠道、职业决策时考虑因素等。用人单位问卷设置调查毕业生胜任工作的评价、胜任工作原因、看重毕业生哪些方面的素质要求、对我院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改进的建议等。问卷经过预调研后正式发放,采取发送邮件、网上答卷、走访、现场答卷等方式尽可能收回有效问卷,据统计,毕业生问卷收回233份,用人单位问卷收回78份。同时,实地访谈优秀校友52人,企业参访10次。

(三)成果梳理

活动结束之际及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数据库,同时每小组进行活动成果汇报与分享。

二、调查的意义

本调研活动旨在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及企业中成长轨迹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人才需求状况,主要意义如下:

(一)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问卷设计基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真实地显现出学院人才培养的优劣势,通过整合调查结果,便于提升教学质量、健全课程体系、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方案。

(二)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毕业生跟踪调查能有效地与校友及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联络关系,及时获取了最新的就业信息,提高了就业率。同时,双向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培养状况及用人单位职业能力需求状况,这帮助完善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从而真正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有利于提升学校美誉度、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的调研形式体现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体现出对开创校企合作新形势的诚意,为发掘深层次校企合作积累有效资源;同时参与走访的在校生经过沟通技巧及礼仪的培训展现出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

(四)有利于建立校友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更优质的行业信息

按地区开展校友座谈会给各地区校友提供行业交流的机会,迎合了校友们的内在需求,整合了优质行业信息,并优化了校友们的职业发展道路。此外,还有助于更新健全校友档案信息库。

(五)校内校外密切联络,提升学校向心力

大学生活总是令人难忘,每位大学生都有着母校情结,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各界校友的积极响应正是诠释了这一点,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感受到各界校友对我校的感恩与眷恋之情,赋予了此次活动的独特意义,增添了情感色彩。

此外,校友们的分享与传授给予了在校生深刻地启迪,在经历了校友与企业的双向调查访谈后,帮助学生们清晰自身的职业生涯之路。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调查数据分析

1.校内深刻经历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65.35%)的毕业生认为校内学生组织的经历深刻,近半数(48.8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是深刻地校内经历,其次44.09%的毕业生认为校内实践项目是深刻地经历,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认为校内的实习经历、毕业设计、创业经历较为深刻,分别占25.2%、18.11%、11.02%。表明我院学生组织发展成熟、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项目等已具有一定地规模及影响力度;我院提供的实习、创业机会相对较少,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高,毕业设计环节需要改进。

此外,81.89%的毕业生认为校内深刻经历对成功就业有影响,表明我院人才培养模式被大部分毕业生认可并从中受益。同时也需根据部分毕业生的建议予以调整及完善。

2.校内培养能力的调查分析

由调查数据得出,多数毕业生认为校内经历培养了其团队协作能力与学习适应能力,分别占调查人数中的80.31%、77.17%,46.46%的毕业生认为校内经历也培养了其组织管理能力,认为专业技能过硬的比例占20.47%,表明我院毕业生在团队协作与学习适应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组织管理能力也在逐步突显,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另外,有的毕业生也提出校内的经历培养了其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思考创新能力等等。

3.获取目前工作的就业渠道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以招聘网站获得工作的人数较多,占48.03%,其次是人脉关系,占29.92%,通过实习机会及招聘会获得工作的比例分别占19.69%、18.11%,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通过亲友推荐、考研、创业等获得目前工作。表明我院能积极引导毕业生密切关注在线招聘信息,帮助筛选与自身相符合的职业,把握就业时机;同时,我院应严格把关并提升校园招聘会的质与量,加大招聘会的宣传力度,积极联络各地相关企业参与校园招聘会,同时达到高质量就业的内在需求。

4.职业决策时考虑因素的调查分析

超半数毕业生在职业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发展空间,其次是经济收入与企业前景,少于半数毕业生考虑因素有地域环境及单位知名度,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考虑到职业兴趣等因素。表明我院毕业生在职业决策时较为理性,显示出我院在培养学生就业择业观的指导工作方面卓有成效。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评价概况分析

由调查可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持肯定态度,83.33%的用人单位给予胜任的评价,16.67%的用人单位给予比较胜任的评价,这是对我院人才培养成果的肯定与鼓励;同时,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胜任工作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道德诚信度高、团队协作意识强、学习适应能力强,这与前文得出的校内经历培养其较强的团队协作与学习适应能力一致,与此前的一切调查相符。

(2)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还需继续加强自我管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前文得出的实习创业经历较为薄弱相关,表明我院应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宣传,打造活跃地创新创业平台。

综上所述,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第一,我院毕业生认为校内学生组织及专业课程的经历能有效地培养其团队协作及学习适应能力,这一点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道德诚信度高,也是源于我校“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队伍;第二,毕业生认为我院在招聘会、实习机会、创业教育方面应有所提升,这一点与用人单位提出地改进意见相符,认为我院应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引发的思考

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我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是利用成熟地校内学生组织力量举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及专业相关的竞赛,做到“广泛宣传、重点培养”,既保证尽可能多地学生从中受益,也注重提升各类活动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是拓宽专业知识面。目前我院各系专业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迎合社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实习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开设副修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是提升校园招聘会的质与量,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目前我院每场招聘会吸纳上百家企业,每年大小招聘会数十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院还需积极主动联络各地优质招聘企业,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拓宽就业渠道,争取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同时搜集各渠道就业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此外根据专业特色,对接企业建立培训实习基地,增强我院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是建立活跃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我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多年来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起典型示范作用。另外,还可以动员创建创业团队培训班、创业型社团、开办创业成功人士讲座等活跃校内创业氛围。

五是构建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长效机制。持续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与比较分析能客观地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做出调整与优化;同时,也是加强与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密切联系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黄勇,王凌云,宇业珍.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及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毕业生;就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结构与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在自身的扩展和相互之间联合与合并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1],高校就业工作随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沉重而又无法逃避的重要话题[2]。如何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我国多校区办学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兰州大学本科生教育在2007年以前实行“4+0”办学模式,即大学期间均在一个校区学习生活,自2007年开始实行“3+1”模式,即本科前三年教学在榆中校区进行,第四年在本部校区进行,2008届毕业生是该种模式下毕业的第一届学生,该种模式的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便于管理,不利的方面是分校区学生构成单一,造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核心校区的文化氛围,学生在选课和各种交流上产生困难[3]。为探索此种办学模式下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实名制的形式对兰州大学包含理、工、文三类八个专业的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并将实行“3+1”教学模式的2008―2010届毕业生与实行“4+0”模式的200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索“3+1”办学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一、2010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7份,收回调查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达97%。涉及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球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八个专业,其中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为理科专业,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为工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属偏文科专业。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的学生(推免生)占27.50%,准备考研(包括考研、就业两手准备)的学生占44.17%,准备就业的学生占27.92%,见表1-1。

(一)就业单位性质意向调查分析

从表1-2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对理想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其中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三项之和占据被调查总人数的近八成,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两项相加占据被调查总人数的近一半。国家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但在被调查的准备就业的学生中,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不足4%。

(二)就业心态状况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准备就业的学生中有33.72%的学生很有信心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58.14%的学生表示一般,只有8.14%的学生没有信心(表1-3),说明毕业生总体就业心态是平稳的。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并进行积极干预,增加毕业生就业信心,特别关注在就业过程中表示“没有信心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学生,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本次问卷调查是在十月下旬进行的,此时正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初期,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还处于准备期及观望期,在这一阶段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通过网络及各种途径查找就业信息、参加各类招聘会、投递简历、了解单位信息等,而准备与单位签约的学生并不多,在问及是否已准备与单位签约时,有69%的人表示还没有准备与单位签约,只有31%的人已准备与单位签约。

(三)就业信息渠道调查分析

准备就业的学生中,有85人对“你是如何获得就业信息”做答,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表1-4),这是值得欣喜的,因为一半以上的学生已经具备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为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了保障。

通过单一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的学生中,通过网络获得就业信息的学生占多数,这是信息网络发展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及时地通过网络收集及就业信息,充分利用我校就业服务网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二、“3+1”模式与“4+0”模式就业情况对比分析

被调查的八个专业2010届毕业生与前三届相比较,推免生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准备考研的学生所占比例大辐上升,准备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图1-1),这与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图1-12007-2010届毕业生考研、就业意向

将实行“3+1”教学模式以来的2008、2009届毕业生与实行“4+0”模式的200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比率及就业率均明显高于2007届,且从2007-2009届签订就业协议比率及就业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分校区教学带来的毕业生统一管理并增加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沟通机会有关。

三、多校区“3+1”教学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探索

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表现。就业工作不仅关系着广大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更关系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4]。本次调查使我们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就业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对我们进一步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多的帮助与启发,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多校区“3+1”办学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进行探索。

(一)熟悉环境

经过大一对职业规划的初步接触与认识,大二、大三对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四进入就业的实践阶段,而学生们是通过“搬家”开始进入这一阶段,从本科低年级所在校区搬至本科高年级、研究生、留学生所在校区,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周围的一切还需要适应,而此时又要开始准备考研、就业,必然会有些茫然,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帮助学生熟悉周围的环境,为考研、就业做好基本准备。同时,在就业程序、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使其尽快进入准备考研、就业的状态,提高就业质量。

(二)交流经验

对于分校区办学高校,一般应将毕业生安排在市区或距离市区较近的校区,这对于毕业生参加市区举办的招聘会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可以很方便的联系往届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与即将毕业准备就业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就业经验。

(三)转变观念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分析,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和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5]。就业指导不仅在于解决学生在就业程序、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困惑与问题,而且更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同时应着力培养大学生自强、坚韧、乐观、开放、拼搏的观念,以及迅速适应时代和社会新发展与新变化的能力,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6]。

(四)畅通渠道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就业工作的手段也在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7]。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的学生占多数,毕业生网上择业和用人单位网上招聘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积极培育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各种方式活跃毕业生就业市场,并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市场的良性运作。

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据有关方面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将延续,我国宏观就业形势仍很严峻。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高校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工作模式,努力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多校区办学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增强了办学活力,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这一新型的办学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高校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不小的冲击[1],如何在多校区办学格局下提高大学生考研、就业质量,是我国多校区办学高校所必须面对和应对的。我们要在毕业生工作中转变工作观念,探索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多校区办学的自身优势,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司明.多校区办学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石油教育,2008(03):43-46.

[2]刘玲玲,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考研与就业[J].科技信息,2008(35):910-911.

[3]齐再前,郑秀英,白守礼,等.关于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03):21-22.

[4]陈永利.构建立体化平台 加强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16-17.

[5]陈宁,张文双,刘锐.科学就业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18-20.

[6]殷莎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对就业指导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6):47-48.

[7]窦震海,艾修俊,张金华,等.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分析[J].时代人物,2008(02):24-25.

作者简介:

花蕊,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