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逻辑

管理学逻辑

管理学逻辑

管理学逻辑范文第1篇

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法治政府的社会背景支撑下,中国司法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司法改革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理论热点之一,出现了贺卫方、张卫平、谭世贵、左卫民等一大批对司法改革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相关专著几百本,研究论文也达数万篇。构建中国司法管理学这样一门对中国司法改革及司法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知识利用的新学科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有效利用知识角度来看,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学科化也是中国的社会现实需求与对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这就从社会基础与管理的内在效率逻辑两个方面为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学科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中国司法管理研究学科化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基础——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并不完全是学者思想深度与智力程度所及即可成功的事情,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十分必要。这在科学与社会发展史上不乏先例:微积分虽有阿基米德的天才智慧而没有在古希腊进一步发展,布鲁诺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殉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中国法学精英竞相鼓吹司法要服从中国的“司法党化”谬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不少知识分子因坚持“司法独立”的观点而惨遭厄运足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司法管理学,特别是科学、独立的中国司法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需要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强烈的个体权利意识、自由竞争的市场基础、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等等。离开了这些环境,在一个赤贫和专制的社会环境下,司法本身存在是否都显得无关紧要,遑论研究如何管理好司法以实现社会正义的司法管理学。

对于中国司法管理学产生与发展的环境基础,笔者的基本判断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阶段我国的历史条件、社会现实对如何研究管理好中国司法的学科——中国司法管理学有着强烈的需求,以市场经济、法治政治和和谐社会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社会环境允许并且需要中国司法管理学的良好发展,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司法运作则要求各个层面的司法管理充分、有效率地利用关于司法的知识,提高司法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一切社会背景,都成为构建(及发展)中国司法管理学这样一门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实现司法正义学科强有力的外在动力。

(二)市场经济——权利意识的孵化器。经过包括在内的动荡与浩劫,人们发现,那种指望靠国家计划与政府包办的社会运行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贫困、绝望与低效率。从“计划经济”到最终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提高了我国经济资源运用的合理性与经济的高效率,而且,个人财产权利的真正认可,个体利益的彰显和保护,交易机会的增加,使得人们对“单位”生老病死般的依赖逐渐打破,渐渐实现了梅因所说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个体权利意识、个人主体意识在增强,本来也许只是致力解决温饱与效率问题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不经意间孵化了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度时代,恰恰成了中国公民“走向权利的时代”,这为保障权利、寻求权利救济、寻求司法正义打下了最为现实、扎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对外开放,为经济全球化与个人权利标准“去国别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际、国外权利保障方面信息的增多,使借口“具体国情”而弱化、限制权利的做法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权利标准国际化的趋势难以阻挡。

在权利社会中,个人是单个的个体与独立的主体,而不是单位的附庸,靠领导干预而获得对某种纠纷解决的正当性难以为人们承认,需要接近司法正义、进而获得更高质量的司法正义成了权利时代人们普遍的诉求,而研究如何管好司法、如何提高司法质量,“多快好省”(谭世贵、黄永峰,2002)地实现司法正义的中国司法管理学就应该成为保障权利、救济权利必不可少的学科,成了与人们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显学。

(三)法治政府与和谐社会——以司法正义为核心的社会运作。德沃金说过,“我们生活在法律当中并凭借法律生活”,而“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则是其王侯”。当法治社会或法治国家成为现实时,法律及司法的地位就应当如此。

经济改革开放引起人们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特别是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国宪法以后,法治或“依法治国”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而“依法治国”要求良法之治,要求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要求“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有效监督”(谭世贵,2005)。这当中,司法正义始终是法治社会运作的核心价值与制度。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保障人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进步理念在我国的确立,面对世界进步潮流与全球化浪潮,在新的世纪我国应该构建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内涵的和谐社会,其基本价值取向可以用“人权”与“法治”进行概括。同样,管理公平、正义的分配(主要为司法审查)与救济(主要为对具体案件的公正裁判诉讼)的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法治政治、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环境对中国司法管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强烈需求及推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司法审查制约不科学、不合宪(法)的立法及行政行为,从源头上管理正义,以及在具体争议裁判过程中救济正义,实现整个社会的“正义最大化”,又使得中国司法管理学又能够在当今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发挥用武之地。这样,中国司法管理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有效率地管理知识:中国司法管理学科化研究的内在逻辑

(一)知识管理的核心——有效利用及创新知识。自1988年赛得勒(PhilipSadler)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以来,有关“知识社会”、“知识管理”的话语席卷全球。在知识经济中,管理的核心不再是对自然物的管理,而是对知识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毛卫平、韩庆祥,2003)。

受知识经济影响,知识在社会当中的重要性凸现,社会知识化,形成“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中,各种组织(不仅仅是企业,还包括这种公权力组织,如国家、司法机关等),必须注重知识管理,有效开发、利用知识。知识的传播及以新的知识培训组织成员,增强组织及其成员掌握、运用、生产、创新知识的能力,乃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或者说,知识经济的内在逻辑是要求处于社会之中的各种组织主体及成员有效率地利用知识。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必将步入且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处于通往知识经济道路上的中国,不仅要充分利用科技知识来富国富民,而且还应该充分、有效率地研究和吸取有关司法的政治管理、法院管理、诉讼相关因素管理(这些均为司法管理之研究范围,均属于司法管理范畴)方面的一切知识,打造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法院(这正是法院在社会纠纷解决上应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司法公正度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学科化——管理中国司法管理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学科化研究,将已经积累了的大量有关中国司法改革或中国司法管理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避免分散、重复、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及运用所带来的知识管理上的不经济与无效率,并通过建立科研机构、创办刊物、设立学科、培养人才等方法进一步创新、传播、运用中国司法管理知识,正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有效率利用知识这一知识经济内在逻辑对于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必然要求。

就有关中国司法改革/司法管理已经产生的研究成果而言,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制度构建,亦或具体的管理技术,对“中国司法改革”(这是中国司法管理的另一个面孔)的研究已经相当系统化,研究的对象、基本概念、方法、问题、体系、发展方向等等也逐渐清晰明朗,并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群体,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司法改革或中国司法管理的知识,已经到了非以学科化方法不足以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地步。研究分散、研究重复、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及运用,都可能会成为阻碍有关中国司法管理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因素;而这种传播、运用与研究深化上的障碍,可能是“司法正义”的理念在中国大地上不能有效传播和现实司法中司法正义难以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的变更与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拓展人们的认识领域和研究范围,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知识。对知识进行管理,使之系统化、体系化、学科化,使之走出学者的个人书斋得以广泛传播,使之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发展、丰富,成为“显学”,反过来又更好地指导实践,乃是一种知识被系统研究后得到有效管理而不至无从流传甚至于散失的良好的途径。中国司法管理的知识也应进入这种良性循环。换言之,通过对在中国司法改革中不断产生、形成与积累的有关中国司法改革和中国司法管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学科化,并在学科化过程中整合、集中研究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避免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使中国司法管理学成为一门全社会都感兴趣的“显学”,为“司法正义”的理念在中国的有效传播和现实司法中司法正义更有效率地在中国大地上得以实现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牢靠的方法支撑。知识管理不等于研究学科化,但学科化却是天然的知识管理技术。

管理学逻辑范文第2篇

第一部分 时机很重要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这是一句俗语,强调的是时机问题。时间作为一个考量因素,在各种决策和计划的执行与规划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易经中对时机的论述,是结合具体情景进行的。特别提示的是,易经是符号学系统,符号逻辑背后比喻的是一种决策思维的方法,不能在符号里拔不出来。

本研究从《易经》第8卦比卦说起。水地比,上水下地,六爻除了第五爻为阳,其余均阴。从传统“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讲,这就好比今天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拍摄技术中的聚焦技术,把地利人和的都不强调,把代表天时的最上面两爻的第五爻独特强调,强调天时也就是时机的重要性,有时候是决定因素。“一动不如一静”,何时动,很重要。

比卦的“比”,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代表的是女性俘虏并排站立或并排跪立。卦辞中说:“有孚比之,无咎。”有解读中说,有孚就是有诚信,比就是亲近,有诚信地和人家交往接近,不是坏事情,没有什么不好。但从时空关系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可能在奴隶制时期,法律上都允许把奴隶和战俘当财产处理,可以随便殉葬来剥夺其生命,生命权都没有了,这从《周礼》等文献以及许多祭祀文献中可以体现,至于资产阶级观念中的人权就无从谈起。因此,当时情况下,有孚比之,这四个字,可以引申出符号学的时空概念,大概说有一群俘虏,孚通假俘,女俘虏并排站立或跪立在那里,男性士兵根据等级和分配可以领取作为财产,作为财产的女俘带到家里,强行与女俘交配也好,让丑的女俘干苦力活也好,都是无咎的,都是合理合法的。这里强调的时机条件是“有孚比之”,就是打仗获得了女俘,分配成为自己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让干苦力,让当性奴,都是无咎的。

当然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服从怎么办?事情在相反的力量对比情况下怎么办?地水比是阴和阳比例为5:1,相反有一个卦,叫天风姤,第44卦,结构是阳比阴为5:1,刚好相反。天风姤的情况下,论述了对不服从的上层女俘的处理方法。什么叫上层女俘?比如一个部落和另一个部落打仗,另一个部落失败了,部落夫人被俘虏了,奴隶也被俘虏了,那么这个失败部落的部落夫人(首领的女人)就是上层战俘,应当分配给战胜部落的首领。然后依次下面按对应等级进行俘虏分配,这是最原始的门当户对。爻辞说:“姤女,壮,勿用,取女。”姤和以后的皇后等一脉相承,是贵族女人,壮,甲骨文本意是粗暴地性交,强行地进行交配。勿用就是这个女贵族不同意,要反抗或不配合,取女就是处罚办法,“取”字的本意,是耳朵旁,“取女”就是把这个女战俘的耳朵割下来进行严肃处罚,今天肯定是触犯刑法故意伤害罪条款的,当时不是。

光割了耳朵还不算完,还有持续的处罚措施。初六爻辞说“系于金梯,贞吉”。什么意思呢?就说割了耳朵后,要把这个女人吊起来,从背后用木棍打,并这种肉体处罚对整个战俘和女俘的影响是贞吉,让其他人看看反抗的下场。

在姤卦中,对时机也进行了强调,强调处罚要及时、连续。

第二部分 管理中的具体案例剖析

笔者在管理中曾经接触过不同类型的人和事。比如有一个D公司,聘请了一个核心岗位的中层经理,老板要求这个中层经理工作要有计划,要有思路,平时上班外出要打招呼,但该经理均做不到,进行了无数次的提醒、纠正,都达不到效果。最后无奈,在进行了反复斟酌后,决定在合同到期前的时机进行决断。这是内部管理中的时机应用问题。

还有一个案例E公司,是某一线国际品牌的,在和厂方发生沟通问题后,明显感觉在许多业务配合方面出现了嘴上永远说不出来的困难,都是本科生研究生,发生问题不会直接争吵对骂什么的,有更先进的方式解决。这种情况下,沟通恢复就很重要了,关键是何时沟通很重要。根据心理学规律,发生纠纷或分歧后,21天内没有沟通的,容易形成隔阂。用老百姓的话说,形成心理上不舒服的疙瘩,对今后持续合作始终是随时引爆的潜在炸弹。那么这个21天内的时机就很重要了。需要把握和改进。

第三部分 管理中关于解决问题时机的逻辑层次

首先从传统的角度分析。《孟子》早就对时机进行过讨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时机的位置讲的很清楚了。但不是说,天时不重要,时机不重要,只是在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中非要排名的话,就排在第三名。

其次是管理分析逻辑。管理中发现问题不算本事,往往任何单位里,越是没有本事的员工越能发现问题,甚至能挑刺,因为这些员工什么也做不了,本质工作不优秀,业绩不突出,但总想表现,便出现了此类情况。发现问题后能分析,并能从制度层、流程层进行分析,这算半个人才了。分析后能提出解决方案和解决时机的,并能落地操作的,才算人才。某单位F公司,发现核心岗位团队激励需要强化,发现了问题很好,怎么办,分析,分析下来觉得是利益分配问题决定归属感和员工的珍惜程度,于是提出解决方案,要搞股权激励,这也很好,但一分析整体团队素质层次和企业获利能力情况,感觉时机不对,看缓一缓,过一两年,到这个层次,说明是用心了。不管水平如何,全心全意,世界就怕认真两个字。长此坚持,必有收获。

第四部分 小结

本篇我们分析了第八卦比卦,围绕时机问题展开。工作中时机问题很重要,许多争论甚至高层的争论都会在决策执行某事情的时机上发生严重争议,甚至涉及团队信任危机。研究中列举了一些具体案例,进行了一些决策思路的分析,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管理学逻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输门逻辑;CMOS门逻辑;NMOS管;PMOS管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科学的世纪,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发展的基础学科。半导体集成电路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核心,是电子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而半导体集成电路这门课程中,静态逻辑电路[1-3]这一块又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静态逻辑电路分为静态CMOS逻辑电路和传输门逻辑电路。现有的绝大多数教材表明传输门逻辑电路的理解设计方法和静态CMOS逻辑电路的理解设计方法是不一样的。人们总结出了的一套设计静态CMOS复合逻辑门电路的通用方法[3],其步骤如下:

(1)调整布尔代数式(也叫逻辑关系式),使得输出为负逻辑。

(2)当逻辑关系式为“或”时,PMOS管串联,NMOS管并联。

(3)当逻辑关系式为“与”时,PMOS管并联,NMOS管串联。

(4)改变尺寸可调整速度或输入阈值。而对于传输门逻辑[3],其理解和设计的方法是二叉判决图BBD。这两类方法不统一,给学生在理解和设计逻辑电路造成很大的麻烦。本论文提出一种能够简易地理解传输门逻辑和静态CMOS门逻辑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也可以简易地设计传输门和静态CMOS逻辑电路。

2.方法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方法。我们这个方法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对于单个NMOS管而言,漏极输出C等于源极输入A和栅极输入B的“与”。逻辑表达式为。图1显示了单个NMOS管。根据NMOS管高电压通、低电压阻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到。

(2)对于单个PMOS管而言,漏极输出C等于源极输入A和栅极输入B的“非”的“与”。逻辑表达式为。图2显示了单个PMOS管。根据PMOS管高电压阻、低电压通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到。

(3)对于两个MOS并联而言,总的输出等于各个MOS输出的“或”。我们以两个NMOS管并联说明这种情况。图3显示了两个NMOS并联的情形。我们可以得到:

3.结果和讨论

(1)我们先用上述的方法来理解静态CMOS逻辑电路和传输门逻辑电路。

首先看CMOS反相器,图4显示了CMOS反相器的示意图。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输出VOUT,PMOS管和NMOS管是并联的关系。利用上述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PMOS管和NMOS管的漏极分别为和,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的方法对于理解简单的CMOS反相器逻辑是适合的。

我们再来理解一个复杂一点的两输入的异或门静态CMOS逻辑电路。图5显示了静态CMOS异或门逻辑电路示意图。运用我们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对于P网,有、、、。对于N网,有、、、、。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的方法能够简单的理解较为复杂的两输入静态CMOS异或门逻辑电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理解更为复杂的静态CMOS逻辑电路,我们的方法同样适用。

理解完了静态CMOS逻辑电路,我们在来看看传输门逻辑电路。图6显示了一个基于CMOS传输门构成的同或门逻辑电路。运用我们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因为前面我们已经理解了CMOS反相器,所以图6中我们直接用反相器逻辑功能。可以看出我们的方法可以很简单的理解传输门逻辑电路。从图6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与CMOS传输门,其逻辑功能跟随NMOS传输门。

我们再来理解一个全加器中静态的曼彻斯特进位电路。图6显示了全加器中静态的曼彻斯特进位电路示意图。运用我们的方法,可以得到:

、、、、。可以看出,按照我们的方法,正确的理解了全加器中静态的曼彻斯特进位电路的逻辑表达式。

(2)运用我们的方法来设计静态CMOS逻辑电路和传输门逻辑电路。

我们首先来设计一个静态CMOS逻辑电路。设计静态CMOS逻辑电路就是理解静态CMOS逻辑电路逆过程。我们以逻辑表达式为例来设计静态CMOS逻辑电路。参考上面讲述的运用我们的方法理解静态CMOS逻辑电路的过程可知,首先要将逻辑表达式写成如下形式:

这一项是对应静态CMOS电路的P网,而这一项是对应静态CMOS电路的N网。观察这两项,反向运用我们的方法,可知在P网中下面是栅极输入由C控制的PMOS管,再下面是并联的两个栅极信号分别由A和B控制的PMOS管。而在N网中,对应的是串联的两个栅极信号分别由A和B控制的NMOS管,这两个串联的NMOS管再与栅极信号由C控制的NMOS管并联。由上述分析可知逻辑电路图如图7所示。

其次运用我们的方法设计一个静态传输门电路。以异或门为例,其逻辑表达式为。运用我们的方法,得知一个两输入的“与”相使用一个MOS管,而“或”代表两个MOS管并联。如果使用两个NMOS管并联,电路图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使用NMOS管的话还要两个反相器才能完全实现“异或”功能。如果使用两个PMOS管并联,电路图将更为简单,可以省略两个反相器,电路图如图9所示。

在学习静态传输门逻辑电路时,我们知道静态传输门逻辑相比与静态CMOS逻辑电路而言有一个优势就是:输入不同,逻辑功能也不同。实际上在这个优势背后有个不变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本教学论文提出的理解和设计静态传输门和静态CMOS逻辑电路的方法。

4.结论

本教学论文提出一种能简易地理解和设计静态传输门和静态CMOS逻辑电路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对NMOS管“高通低阻”和PMOS管“低通高阻”的电学特性的充分理解。我们的方法统一的静态CMOS逻辑电路和静态传输门逻辑电路,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延庆,张开华,朱兆宗.半导体集成电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1986.

[2]朱正涌,张海洋,朱元红.半导体集成电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9.

管理学逻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默会;培训;可拓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94-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管理创新已被广泛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组织来说,创新型人才培训模式的探索就成为了一个再紧迫不过的问题。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说到底是一个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但这一课题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中又增加了一个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训问题,也因此使得这种培训模式的探讨在增加难度的同时,更加突现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的技术性。

二、问题的分析

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必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也就是说,培训过程和创新过程相容。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者基于默会知识探索和领悟的过程。因此,作为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也必须基于默会知识的培训。

三、可拓学逻辑的应用

可拓学是一门通过相容性的拓展来解决问题的学科。为了简便有效,本文只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中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模式所应遵循的相容性基本原则出发,应用可拓逻辑运算形式加以阐述。

(一)逻辑非(A-)――基本原则的把握

1.逻辑说明:如果我们在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中把其运作的模式与创新型相容,与创新的默会培训相容归到1个集合,我们称之为A集合,那么我们就把做不到上述相容情况的培训归为另一类集合A-。显然,集合A与集合A-在一起构成了所有培训的总体集合U。集合A-称之为非A集合。在这里,我们以集合A的划分标准为是,以集合A-的划分标准为非。

2.应用要点:明确是非,是一种原则的确立,是做好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首要条件。以下各逻辑运算的应用就是沿着逻辑非所指引的方向推进的,这样就会从总体上构建一种相容性视角下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的可拓学模式。

3.培训者的角色。启发受训者,领悟所阐述的原则。激发受训者,猜测贯彻上述原则,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可能包含的关键环节及其情形。

4.培训方法的说明。培训方法应遵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原则。

(二)操作环节

1.逻辑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课题选择的培训。(1)逻辑说明。A∨B∨C∨…从确定可选择的范围中选择一个更适合的:或A,或B,或C。(2)应用。①实际经营单位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课题选择;②受训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课题选择。(3)培训者的角色,启发受训者。领悟以上所阐述的道理。激发受训者:阐述所做选题在创新域,同时也是适合自己特性的理由。(4)示例说明。

2.逻辑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综合的培训。(1)逻辑说明。A∧B∧C∧…同时采取措施A与措施B,称之为措施A与措施B的逻辑与。在此是业务部门角度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角度的综合。(2)理由。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在实际运营中都是实际经营单位竞争战略意义上的总体创新。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创造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和相关的业务不同部门综合,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和对业务部门的相互推进,以此完成单独部门叠加无法承担的创新,达到1+1>2的效果。(3)操作说明。①从各自的悟性出发对解决逻辑或的选择题目讨论。②互补原则:和而不同,综合创新A∧B∧C∧…③最终确认各部门的具体创新措施。(4)培训者的角色。启发受训者:领悟以上所阐述的道理。激发受训者:通过实际的集合操作,推进对实际研究问题的掌握与深化。(5)示例说明:激发受训者通过与实际演出部门的讨论明确突破点。

3.逻辑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借鉴的培训。

(1)逻辑说明:ABB-由于措施B与B-是一个反向过程,这样,采取措施A之后,再通过BB-又回到措施A之中。(2)理由。此处的A代表对逻辑与所确定的具体问题的求解,B代表离开A后,去做与A有密切关系的探索,B-代表又从这种探索中回到A中。此时对A所进行的求解已是有了B知识背景的求解。这样就会实现对A求解上的进一步创新。(3)操作说明。①对逻辑与讨论后的推进,落实对突破点的突破。②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与利用。(4)示例说明。激发受训者通过借鉴外地诸多节目编创成功案例与专业编创人员招聘成功案例,再回到本题的实际探讨中,提出:①几个具体节目引入编创人员,引入的具体节目编创人员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②如何招聘外来编创人员;③如何提拔现有员工编创节目。

4.逻辑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规划的培训。(1)逻辑说明:ABC当不能采取措施B的时候,可先采取措施A之后,再采取措施B;当不能采取措施C的时候,可先采取措施A,继之采取措施B,再采取措施C。(2)理由:通过采取现实可能的措施来一步步实现现实不可能的任务,走出符合现实的发展道路,这样就会在发展的过程上实现既不因袭又不照搬的规划上的创新。(3)操作。(4)示例说明。

四、结论

由逻辑非坚持的创新、默会、培训相容原则,指引出一个基于默会知识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模式。具体的讲,“逻辑或”通过选择的操作,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实际回归;“逻辑与”又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运作出发,发挥了与业务部门的综合创新;“逻辑逆”则从借鉴的角度突出了实际运用上的创新;“逻辑积”则从具体情况出发,强调了落实具体措施的现实突破点的逻辑展开,实现规划上的创新。而从逻辑非、逻辑或、逻辑与、逻辑逆、逻辑积的整个创新过程中,又突出了对受训者领悟可拓逻辑的启发式培训,对实际创新特色探索的激发式培训,从而在选题、综合、运用、规划等环节中贯彻创新、默会、培训的相容原则,最终实现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有效培训。由此可知,这种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模式在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训可行性的同时,突现了管理理论上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上的技术性。

参考文献:

[1]刘国萍.论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J].企业经济,2011,11(375):74-76.

[2]彭晨阳,周蒲荣.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1):129-131.

管理学逻辑范文第5篇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和改革,我国独立学院逐步走上正轨,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受。正因为独立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独立学院普遍重视实践教学,而对于像逻辑学这样的基础课程重视不够,未将逻辑学列入教学计划中,或者只在法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少部分专业中开设。通过近几年在独立学院教授逻辑学课程,笔者发现,在独立学院开设的逻辑学课程从体系上讲属于传统逻辑范畴,主要包括词项、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进行正确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及定义、划分、限制等简单的逻辑方法。由于逻辑学的抽象性,致使相当多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感到枯燥、难懂,也不知如何应用于实践。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受教材限制,未能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教学,逻辑学课程仍以纯理论讲授为主。针对我国独立学院逻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该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快逻辑学的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对象:文科类专业作为基础课开设,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开设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逻辑学列为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地位等同的七大基础学科,足以见逻辑学在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王路教授在《逻辑基础》一书中认为:“学习逻辑学的目的,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学习逻辑,掌握一些专门的技术和方法,从而使我们能够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另一类是通过学习逻辑,培养一种逻辑的眼界和意识,从而使这种眼界和意识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起作用。”[1]可见,逻辑学虽然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但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逻辑学的生命在于联系思维实际,逻辑学的力量在于指导实践。在独立学院开设的逻辑学课程,不仅包括必然性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或然性的归纳、类比推理。逻辑学对于思维的意义不在于学了逻辑之后人才会思维,而在于逻辑可以使思维成为自觉的活动。

因此,在我国的独立学院中,广泛开设逻辑学课程,不但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独立学院受限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开设逻辑学的独立学院较少,开设逻辑学的专业也较少。一般而言,在法学专业中开设法律逻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开设形式逻辑,某些独立学院也在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了逻辑学。然而,逻辑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能够较好地表述和论证观点,揭露政治和理论上的谬误。无论学习何种专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行业,这些能力都是大学生所应必备的,因此,在独立学院开设逻辑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像其他一些重点高校一样,将逻辑学开设为全校的公共课程,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似乎不大现实。因此,笔者认为,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应将逻辑学开设为文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即在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等文科类专业中普遍开设逻辑学;在独立学院全校范围内将逻辑学作为选修课开设。

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以传统逻辑为主,辅以现代逻辑教学

逻辑学的发展阶段来看,逻辑学主要包括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传统逻辑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以三段论为核心的形式逻辑体系,现代逻辑是用形式化的方法来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现代逻辑是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使用符号语言来研究词项、命题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构成严密的符号系统;而传统逻辑很少使用到符号语言,与自然语言更为接近。[2]目前,在独立学院开设的逻辑学课程从体系上讲属于传统逻辑范畴,主要包括词项、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进行正确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及定义、划分、限制等简单的逻辑方法。另外,逻辑学的教学仍然以自然语言为主,较少涉及语言符号,基本不涉及形式化的教学,甚至自然演绎推理的内容也未涉及。

笔者认为,目前,独立学院逻辑学的教学仍然应该以传统逻辑的教学为主,因为传统逻辑中关于词项和三段论的研究对于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自然语言中的两个语句“有学生是三好学生”和“有学生不是三好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两个语句是矛盾关系,即“有学生是三好学生”为真时,“有学生不是三好学生”一定为假,反之亦然。然而,在逻辑学中,这两个语句并不是矛盾关系,只是下反对关系,即当“有学生是三好学生”为假时,可得到“有学生不是三好学生”为真;当“有学生是三好学生”为真时,“有学生不是三好学生”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学生知道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即蕴含命题)由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但是,当出现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时,仍然由肯定前件去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去否定前件,这显然不成立。所以,传统逻辑对词项、命题、推理的分析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传统逻辑的知识与自然语言更为接近,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当然,独立学院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传统逻辑,也应该辅以现代逻辑的少量内容。现代逻辑毕竟是新发展出来的成果,作为逻辑学这一课程,应该简单地对其作介绍,特别是命题逻辑的相关内容。独立学院的部分大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纯符号化的理论很惧怕,但是,正因为这一点,需要引入自然演绎的推理。自然演绎的推理与自然语言有部分联系,推理过程非常严密,通过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能够训练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形成严密的思维。目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开设逻辑学课程的各专业讲授内容没有多大差别,未能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除了以传统逻辑为主,辅以现代逻辑以外,也应该结合专业特点适当让学生了解逻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可以将博弈逻辑、认知推理的简单理论融入到逻辑学教学中,特别是融入到经济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和法学类专业的逻辑学教学中。#p#分页标题#e#

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案例和实践教学

课程内容本身是否生动,在教学活动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去掌握该学科各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只能被动地、勉强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逻辑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一些内容涉及符号化,不甚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感兴趣于实践性课程,对基础课程兴致不高,所以对逻辑学这门学科兴趣更不高。美国教育家西蒙斯说:“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又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的关联性来说,都充满着趣味。”[3]因此,一定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有力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逻辑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独立学院学生学习逻辑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在逻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案例、实践教学。

1.启发式教学要充分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例如,在绪论课的教学中巧妙引入以后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凭已有的知识仍然可以解决问题,教师要听取学生的解答思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真有假型的推理题可以作为绪论课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案例:有金、银、铅三个匣子,有一副肖像放在其中一个匣子中,每个匣子上面刻着一句话,并且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金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子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子中。请问,肖像在哪一只匣子里?哪一句话是真话?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分析、猜想、讨论、争辩、验证,从而寻找出正确答案。并且对比学生的解答方法,给出运用逻辑学知识解答的简便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逻辑学的兴趣。在逻辑学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应该贯穿始终。例如,讲到词项之间的关系时,先给出三个简单词项“车”“火车”“车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示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收集学生的不同意见。然后,通过讲解属种关系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区分,让学生从不同意见中寻找出正确答案。显而易见,独立学院的学生面对逻辑学这一门较为枯燥的课程时,启发式教学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通过历史典故讲解知识,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较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形象思维在独立学院的学生中居于重要地位,他们在认识事物时常常只习惯于停留在表象上,但求知欲望旺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讲到二难推理时,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资料播放历史上发生的相关典故。“如果此酒是长生不老的仙酒,那么陛下杀不死我;如果此酒只是普通的酒,那么我罪不至死;此酒或者是长生不老的仙酒,或者只是普通的酒,所以,或者陛下杀不死我,或者我罪不至死”,通过引入此类案例,学生对二难推理有了一定了解,也能激发深入学习的兴趣。通过典故“扛竹竿进城”、“半费之讼”等典故教会学生破斥二难推理的方法,特别是以二难破斥二难的方法。[4]通过“鲁班发明锯子”等典故引出类比推理的教学,[5]通过“东施效颦”等历史典故告诉学生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通过“焚猪验尸”等典故让学生学会应用类比推理。将此类历史典故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中,容易把趣味性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从典故的情节解释逐步过渡到更为深入的逻辑内涵的解读。

3.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课堂教学活动,不应该只是教师个人的思维活动,而应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在逻辑学的课堂中设置一些简单的游戏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简单的博弈游戏。游戏是这样的:教师让上课的每个学生写下一个数字(介于1到100之间的整数),然后教师把所有的数字平均一下,再乘以2/3,假定这个数字为A,那么,给出最接近A这个数字的同学就是赢家,将获得奖品。诸如此类的游戏,每个同学都可以参加,不会涉及能力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激励机制。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能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带着好奇的心态去学习后面的课程,提升学习逻辑学的兴趣。同时,将逻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博弈逻辑)介绍给学生。另外,在逻辑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设置部分认知推理的题目,通过游戏和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