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动力专业就业方向

能源动力专业就业方向

能源动力专业就业方向

能源动力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导向”原则;高职(院校层面);专业群体系;设计

[DOI]10.13939/ki.zgsc.2017.08.068

1前言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的接口,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专业特色上,发挥专业的集群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R等禾逑担能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2“双导向”视域下高职(院校层面)专业群体系的内含

2.1专业群与专业群体系

关于“专业群”的概念,学术界有多种表述。有的从解决“二级学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局面”出发,以专业相互支撑为纽带组建专业群;[1]有的从解决“课程资源零碎、不完整”的现状出发,“将课程体系作为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设计专业群。[2]有的认为专业群的“集聚”作用“不能仅局限于资源集聚的经济意义”,而且“柔性化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对于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3]以上表述都从一个或多个侧面反映了专业群对于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专业群应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群,由若干个相关相近的专业(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内各专业(专业方向),是以“职业联系”为基础,群内专业可以是同一学科体系的,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的,但“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4]。

专业群体系是指在院校层面构建包括特色专业群、辅助专业群在内的包含多个专业群并体现专业群之间关系的动态体系。随着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深入,专业群体系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在院校层面形成有序动态的专业建设格局,实现院校的差异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学术界关于专业群的研究日渐丰富;在实践层面,专业群建设案例也越来越多。但院校层面的统一规划、实现院校整体资源的整合,形成专业群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不多。

2.2“双导向”原则

推动高职院校发展有两种驱动力,即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外部驱动力是高职院校适应外部产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是高职院校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寻求自身发展需求而产生的。高职院校专业群体系设计的“双导向”原则正是这两种驱动力的体现,即“需求导向”与“资源导向”相结合。“需求导向”是面向社会职业岗位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导向”是面向院校实际,以现有资源为导向。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但也不能忽视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应从学院现有优势资源出发,主要围绕所对应产业链的核心领域、相关领域、拓展领域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群,以实现与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的错位发展,办出专业特色。

3“双导向”视域下高职(院校层面)专业群体系的设计路径

3.1对接产业集群,进行专业群结构调整

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升级,科学发展为产业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方法,势必产生出一批新职业、新岗位,同时原有职业在内涵上也不断变化、更新,这势必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提出新要求。

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不同区域经济往往具有不同的先天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方向,处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阶段。但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又有相同之处,即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即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产业发展成熟度的一个标志,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结果。

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必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推动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的产生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指出:“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职业院校可以在政府和行业的指导下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自主设置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置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因而,专业(群)与产业(群)相对接,是高职院校专业群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职院校在设计专业群体系时,要分析院校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结构整体情况。产业结构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配置的比例关系。绝大多数研究采用两个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考察与衡量,有的学者将这两个指标概括为价值指标和就业指标。[5]价值指标(或产出指标)指各个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其在全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6]如果为区域内产业,其价值指标应分析区域产业的区域生产总值及其在区域全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业指标指的是,各个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7]

高职院校在设计专业群体系时,应明确对应产业的价值指标和就业指标,由此确定专业群的规模和数量。下面以环保产业为例,进行产业结构分析。(1)在价值指标方面,环保产业作为21世纪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2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GDP的7%~8%,成为新的支柱产业。(2)在就业指标方面,生态环保人才就业人员总量从2007年的68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025万人,增长49.2%。同时,对产业未来的就业指标进行预测,根据《关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实施的意见》(环办〔2013〕38号),到2020年,生态环保人才队伍总量将增加到1463万人,这比2015年增长42.7%。由此可见,“十三五”时期,环保产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从专业群设置的总量上可适当扩大规模和数量。

此外,要明确对应产业集群在整体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作用,由此确定单一专业群在高职院校专业群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和作用,可在高职院校层面构建包括特色专业群、辅助专业群在内的包含多个专业群并体现专业群之间关系的动态体系。特色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核心及重要拓展领域,辅助专业群对应产业链的服务领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进行阐述。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内第一所以环境保护命名的高职院校,紧密对接环保产业链,对应环保产业链中环境监测、环境工程技术、环境信息技术,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核心环节,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对接环保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及重要拓展领域打造环境监测与治理、工程与设计、食品药品与生物技术等三个特色专业群;对接环保产业链的服务领域打造环境信息与安全、现代商务与旅游等两个辅助专业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3.2立足专业现状,确定专业群方向

“双导向”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层面)专业群体系设计,不仅需要分析外部市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建立在总结分析现有专业优势上及调整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群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外部需求给高职院校专业(群)体系设计提供了许多热门、重点发展方向,但高职院校不需要去紧贴每一个热门、重点,不能觉得哪个专业(群)是热门和重点,就全部开设,这样势必造成资源重复、浪费。譬如: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6〕3号),2016年湖南省65所高职院校中共有48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即近75%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但是“会计”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对高职毕业生来说,就业岗位少、就业门槛高,就业难度较大。这造成了许多就读该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

高职院校应面向院校实际,以现有资源为导向,根据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群及专业发展现状,对应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一个或几个重点发展方向设置专业群体系,专业群体系不用大而全,应小而精,集中优势力量办好几个专业群,为所对应的产业集群服务。

3.2.1立足教学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专业群

在确定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方向时,不仅要分析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方向,同时还要分析学院目前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主要是对应哪些重点产业集群。高职院校所对应的产业链通常是一个行业,如果对应很多行业,学院专业建设很难形成聚集优势效应,特别是行业高职院校更要注重这一点,譬如: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整合原来分散的专业资源,以环境保护产业链为服务对象,根据学院长期以来在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等方面形成的专业优势,且对应环保行业的核心产业链,打造了环境监测与治理、工程与设计、食品药品与生物技术等环境保护类特色专业群。

3.2.2兼顾生源特点,进行专业群整体设计

学生是专业群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推动者,对潜在生源的预测是做好学院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基础。

从湖南省教育厅职成处生均经费标准专项调研初步数据可以看出湖南省未来五年人口及高职教育生源变化的情况。由下表可以看出:未来五年高职教育仍将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6―2019年湖南省的生源数一直维持在较低的状态,2020年后有大幅上升趋势。

在未来五年生源持续较低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需求,不能盲目大而全,对招生与就业两难的专业(群)要适当叫停,应设置特色专业(群),在差别错位中求发展。

3.3建立动态预警机制,进行群内专业调整

对专业群内的专业建设采取动态有序调整的原则,“扶需、扶特、扶强”与“关、停、并、转”相结合,即对一些优势特色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对缺乏竞争力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实行“关、停、并、转”。“扶持”的原则是“扶强”“扶特”“扶需”:“扶强”是指扶持W院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的专业;“扶特”是指扶持错位竞争的特色专业;“扶需”是指扶持社会紧缺人才的专业。除以上这三类专业外,其他专业都要考虑如何调整,或关闭(暂停招生,两年或三年招一次),或停招,或兼并,或转型。

建立专业调整动态预警机制,不断跟进“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动态,不断了解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预测专业人才需求的结构、规模,并结合现有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判断绿灯、红灯、黄灯专业:绿灯专业是指专业发展前景光明、现有招生和就业情况良好的专业;红灯专业是指行业需求量少、招生与就业两难的专业;黄灯专业是介于绿灯与红灯之间、招生与就业情况不稳定,或行业需求优势不明显的专业。根据预警结果,学院将做出相应的专业调整措施:对绿灯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建成核心专业或长线专业;对黄灯专业进行警示,限期进行整改,或兼并,或转型,或暂时关闭(办成两年或三年招生的短线专业);对红灯专业进行停招处理。

不断跟进行业发展需求,预测行业发展前景,关注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对接产业而增设新兴专业。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打造特色专业。譬如: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环境保护类专业群体系,逐渐将环境经济系目前开设的专业引导对接环保市场营销和环境贸易等环保服务领域;逐渐将环境信息系目前开设的专业引导对接环境在线监测物联网、环境信息管理、智能仪器仪表、云计算、环境软件等环保服务领域。同时,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方案,以实现差异发展,使学院在错位竞争中寻求发展。

3.4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

按照专业群所对接的产业链的岗位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内在要求整合资源,打破传统的以专业为核心的条块分割、缺乏系统性和低利用率的课程体系与实训条件建设模式,按照专业群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要求构建“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体系和“大综合+小项目”为特征的实训资源体系,加强综合性项目的开发和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建立由专业群所在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实训室、职业领域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专门化方向实训室组成的综合化实训基地。按照专业群的要求统筹规划和开发实训项目,根据实训设备特点和功能设定小型实训项目。按照实训项目配置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按照与专业群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原则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确保生产性实训项目小型化和专门化、顶岗实践项目的综合性;按照专业群的要求,以课程团队的方式组建专业教学队伍,建立适应不同课程团队内在要求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机制,发挥专业教师资源共享作用,以此实现专业群教学资源的院内共享。

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利用网络平台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库由专业教学标准库、开放型实训室及多媒体课件库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详见下图)。

各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等方式,为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通过教师教学资料,学生学习资料的上传,实现教学和学习资料共享。

参考文献:

[1]梅亚明.高校专业群的集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68-69.

[2]徐生,王怀奥,梁蓓.高职专业群背景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3):25-28.

[3]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4]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33-35.

[5]池元吉,李晓.世界经济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4.

能源动力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巫付专(1965-),男,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王耕(1967-),男,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18-0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至2015年底并网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要达到190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装机要达到140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1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要达到4亿平方米。政策上还首次提出地热能、潮汐能和海洋能的发展目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2011—2012)》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而言对外依存度较高,风能产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与地热产业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尚需从欧美输入。

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作为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也研究出了大批科研成果。例如仅2012年11月19~20日在福州大学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2008/2010 年度批准项目交流会就有研究成果120余项,其理论水平和实验室级的成果已接近或达到欧美水平。然而这些成果工业化的过程中却严重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人才培养“频谱”的欠缺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些科研成果主要由教师、博士和硕士来完成,本科生很少涉足,国内高校开设相应本科专业方向的学校也很少,这就造成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人才的匮乏。2012年11月16日《江南时报》报道:“能源动力类(就业率94.71%)、材料科学类(就业率93.71%)、电气信息类(就业率92.70%)等与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良好的产业发展不仅给相关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底气,也给薪资待遇提升留下了想象空间。”据统计,近两年内电气信息类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为3778元,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省内电气信息类企业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规模正不断壮大,就职毕业生对该类企业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其他地区的招聘也有同样信息出现。对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而言,应用型人才供应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该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目前相关专业开设的现状

近几年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大多数高校是在原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与新能源有关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新能源领域知识的一种补充,或进行了专业名称的更改。所有这些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还是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尚不能适应完全国家对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的电能变换与控制更是涉及很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1998年国家教育目录合并前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绝缘技术等强电专业。由于其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宽泛,所以各高校培养方案的设置通常分方向设置,即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按专业目录合并前的专业进行设置。与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电能变换与控制相对应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由于相对传统电机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学科发展较晚等原因,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专业方向的高校很少。

由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电力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完善,为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需培养在新能源科学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电路电子与电工技术、控制理论与系统、计算机与微处理器应用技术,强调强弱电点结合、元件系统结合、软硬件结合和基础知识,体现了强电与电力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点。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扎实的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外语综合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掌握电能转换与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新能源发电、电气工程方面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势;获得电能变化与控制系统的分析、开发与研究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能从事新绿色能源的研发工作(例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混合动力汽车);能从事电力系统的分析预测试;能从事电能质量分析与调节系统的研发与设计工作等;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从事新能源领域里的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课程安排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所以教学计划安排应该使得在专业教学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课阶段课程安排的建议如下: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

人文通识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法律基础”、“艺术鉴赏”等。

专业基础课:“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

专业平台课:“自动控制控原理”、“电机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自控原理”、“C语言”、“可编程控制器PLC及系统集成”、“信号分析与处理”等。

专业必修课:“电力工程”、“新能源发电”、“电能变换与控制(上、下)”、“DSP技术”等。

专业任选课:“微型电网工程”、“柔性输配电技术”、“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网络通讯”、“变配电运行自动化”、“电气CAD”、“检测技术与仪表”、“电动汽车概论”、“电能质量与谐波治理”等。

工具课:“MATLAB”、“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等。

本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上述6个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人文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设置与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保持不变。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任选课是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新能源发电”主要讲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原理;“电能转化与控制”(上)主要讲述电能变换的基本原理,包括DC/DC、AD/DC和DC/AC变换,可采用传统电力电子的教学内容与教材。“电能转化与控制”(下)主要讲述PWM的控制方法(包括SPWM、SVPWM、滞环控制和三角波比较控制以及瞬时无功理论等)以及在新能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中的应用实例分析。DSP技术主要讲述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I公司TMS320LF2812的原理与应用。工具课“MATLAB”可在第二学期开设,“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放在期末实践环节结合课程设计进行。专业课设置如表1所示。

2.实践环节设置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决策能力,还有创新研发能力等。通过合理统筹优化实践教学部分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师培养标准。

(1)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将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在统筹优化、合理安排所有实验课的基础上提高实验课质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设企业中常用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多种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力。

3)增设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内容。

(2)本计划实践环节主要分两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工程能力基本训练阶段。内容:金工、电工实习、各门主要课程课内实验、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PLC的课程设计、工程制图、制板及仿真软件的应用等。目标:达到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际工程所需的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工程能力综合训练阶段。内容:取消单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增设综合课程设计,在第7学期期末进行,时间为3周,题目结合新能源发电所需的技术选定,要求学生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型式提交作品及实验报告。目标:使学生具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初步电能变换与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能力。

3.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能力培养最后一个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2]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此环节时间为15周。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可以紧扣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关键技术,突出电能变换与控制常用控制策略、信号检测方法等的应用,强调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软件的编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的关键技术。

四、结论

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该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等学校应认真研究,及时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服务社会。本文就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进行了分析;针对新能源发电所需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主要课程的设置,并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培养方案。要想将培养方案落实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师资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教材的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能源动力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能源动力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在各行各业中有普遍的应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方向之一。能源动力领域人才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需求和经济分配状态的变化,科技发展的趋势等,都对本专业的生源、就业等形成了挑战。本期我们着重向大家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信息,以供考生参考。

李学文,太原市48中高中语文高级教师,太原市优秀教师,太原市优秀班主任,太原市十佳百优教师,太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太原市名师培养对象。

专业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

【历史沿革】能源与动力工程,2012年前称为热能与动力工程。该专业涉及传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

【专业缘起】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受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专业分割很细,比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就包括锅炉、电厂热能、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冷冻与冷藏、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等几十个小专业。但随着能源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问题的出现,浙江大学率先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成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得到广大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不久后,清华大学也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成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新能源开发和研究方向);(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船舶动力方向;(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流体力学。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主要专业实验】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等。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21年的机械工程科动力组,1952年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时,脱离机械工程系变为动力机械系,1956年随学校主体迁往西安,是当时交通大学整体西迁的科系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国内外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和学者。现有教职工258名,其中教师172人,实验技术人员62人,行政管理人员2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部级教学名师2名、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教授75名、副教授59名。教师队伍士学位获得者占73.3 %。

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包括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核科学与工程、核技术与应用、化学工程等在内的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2003年增设的能源环境工程、后续能源与能源新技术、航空动力与空间环境工程3个博士备案点,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6个全国重点学科,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2个二级学科是我国最早批准的首批全国重点学科。下设热能工程系、制冷及低温工程系、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动力机械及工程系、化工过程机械系、核科学与技术系、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等8个系和热与流体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完成了大量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和主持单位主持国家973重大项目2项,并与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担了与美、英、日、韩、希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项合作项目。

在有史以来的多次部级评估中,该院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2个二级学科的评分均始终名列全国第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评分也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

有问必答・关于报考

问题1: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应有怎样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含四级)。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问题2: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

根据专业方向不同,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或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空调厂、制冷设备厂、暖通工程等领域工作。也可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还可在本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问题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专业方向的不同有差异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

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问题4: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掌握哪些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

问题5: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什么?

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研究人工环境、制冷空调、低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转换与利用过程排放的有害物质将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能源的生产必须高效、清洁。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不仅对自动化控制十分依赖,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集合了热科学、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科学、系统工程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具有很宽的专业知识面,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

【意林散文】

羞 涩

文/刘心武

在我的艺术世界里,羞涩几乎无处不在。

我羞涩地画水彩和油画,不仅是因为我没受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也不仅是因为我害怕别人对我的画作鄙薄,而主要是因为我对色彩、明暗、笔触、韵味等充满了虔诚。对于我来说,那相当于宗教信徒走进了教堂。

我更常常羞涩地面对着大自然。

更具体地说,是常常羞涩地面对着大自然中最琐屑的细部。

能源动力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细化 技能提高 工作室制度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动画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虽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市场的冲击与洗礼,大量的动画公司面临转型。但是,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与淘汰,相信不久,动画专业会逐步走上正轨。正是在这样的大的市场背景下,很多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动画专业。

一、动画教育现状分析以及出现的问题

动画专业是一个与市场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通过对教学结果的调查,我们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动画人才的需求。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后不能直接上手做项目;第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提高。

动画专业是所有艺术类专业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颇高的专业,这也为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问题。职业教育的课程讲究的是体系,要兼顾素质教育。按理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能力与素质兼顾,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在入校之初是零基础,在入校之后,需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基础能力的培养上,而这个问题不是在一两年之内就能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不能完全是专业课程,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基础课程上。也正是这个原因,动画专业较难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毕业生,每一届毕业生中,专业优势比较明显的只占到学生总数的20%左右。这个数据中,有10%的学生在进校初期基础就比较扎实,还有10%的学生是在学校学习阶段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步的。

由此可以看到,学校的课程设置,既要符合教育部的规范,又要解决专业教学与市场脱节的困境,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那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坦白讲,要完全解决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只能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多方兼顾,尽力做到与市场接轨。

二、科学规范课程设置,努力与市场对接

课程设置的过程是市场调研与学校实际相互结合的过程。经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可以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将课程进行市场化。

(一)结合市场需求,多方向设置课程,发展应用型计算机课程,加大就业渠道

发展多元化的课程设置,结合市场需求,拓展专业方向,可以对新的专业方向进行有力尝试,如游戏专业、数字影像、卡通漫画、UI交互设计等,都是目前的热门专业。

下面,笔者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动画专业为例,可以设置如下方向的课程(*号为主要课程)(表1):

课程积极与市场衔接只是基础,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市场进行对接,利用真正的项目来补充教学内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与江苏省知名动画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一套校企合作在线教学资源平台。该平台中,企业将其制作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录制,形成了数字艺术绘画的教学资源体系。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课程,将该资源体系植入到教学中,既有基础的教学资源,又有专业提升的资源,每个学生都能从这套资源体系中获得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料,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多元化设置专业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能够更进一步地适应市场需求。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带有盲目性,他们对本专业将来到底是做什么工作并不了解。进入职业学校,通过一年的专业介绍之后,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学生通过第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于是,设置多元化的专业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

细化专业方向,将可以解决学生与市场对接的问题。以往由于学生众多,无法实行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专业细化之后,由于每个专业方向学生人数并不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就变得可能,并且,不同专业方向之间不形成恶性竞争,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此外,细化专业方向,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其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以往的课程设置,只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走向,考虑学生会做什么,却没有想到学生应该做好什么。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虽然会做动画,但是并不专业,依然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动画专业和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都很重视基础能力的提高,不同点在于动画专业更强调基本功的学习,以及对某一个领域的精通。因此,这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降低,反而提高了。通过细化专业方向,学生可以将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上。不但如此,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某一个专业方向的技能要求和知识点,达到专门化的培养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手绘能力很好,但是通过课程培养,往往还是产生不了好的作品。而通过细化专业方向,如果这个学生选择插画方向,就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将这个方向所有的课程都学习完整,并加上一定量的作业练习,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是非常迅速的。

(二)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多招聘与市场热点相符合的专业教师

职业院校的动画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教师队伍结构上与前几年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虽然教师队伍比较年轻,但是在专业结构上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每个人的专业方向都能够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需求而独挡一面。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才能够讨论动画专业的专业方向还能有哪些拓展和延伸。根据市场需求,目前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在专业方向上还可以往游戏美工、数字影像、卡通漫画、UI交互设计等方面进行拓展和延伸,这些专业方向都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门的岗位方向。

(三)在课程设置中,偏向于努力提高学生技能,这也是市场对动画专业人才最根本的要求

根据教师结构,也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用专一教学制。根据现有教师专业结构,将专业方向进行重新整合和细化,在不改变原有课时总数的前提下,对各个年级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细化。例如,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动画专业原来是二维动画方向和三维动画方向两大方向的课程设置,后来经过细分,变成三个方向:游戏美工与交互设计(UI交互设计,游戏场景制作)、手绘与Flash制作(卡通漫画、插画、Flas)、数字影像制作(影视后期制作、3D动画制作)。这样,在专业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经过细化之后的专业方向,每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总数相应减少,这将会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技能提高具有练习重复性的特点,一项技能只有在反复不断的训练下才能有所提高。现在的培养模式是有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全要学习,学生不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精通,甚至会耽误其专业特长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发挥特长,增加整体综合素质,在具体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以某几门课为主干课程,是学生必须重点学习的,然后增加一些辅助课程,动画专业的通识课程统一上大课。学生在提前完成自己专业方向的学习之后,可以调换专业方向,以增加知识的多样性。从教学效果上来讲,明显好于分层教学。

此外,学校应进一步明确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在不额外占用学校资源的情况下,在总课时和学生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分配每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使资源可以获得最大利用。

(四)建立市场化的工作室制度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补充

应该建立专业工作室,并将工作室制度与实际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结合。工作室必须是与市场对接的,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也可以是优秀教师自己创立,向优秀学生开放。在工作室中所承接的项目,必须是市场中的项目。这样,将普通课程设置与工作室课程设置相结合,就可以提高总体教学效果。

校企合作是建立市场化工作室制度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不只是引入企业项目进行制作,而是与企业合作,将企业优质的项目资源和管理经验引入到工作室。同时,科学设置工作室的教学体系,将课程与企业的方方面面进行合理的结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共建工作室。

结语

职业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在课程设置上只有超越传统,才能够高效率的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学习效果也才能够得到保证。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市场需求,才能够真正被市场接纳。在培养过程中,既要认清市场形势,科学设置课程结构,又要从细处着手,细分专业方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创设与市场对接密切的校企合作制度,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走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动画人才为市场所用,振兴中国的动画产业。

参考文献:

[1]钟远波.中国动画产业与高校动画教育[J].美术大观,2006(5).

能源动力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 专业优化与特色

一、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国土、测绘、地勘的基层单位及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等,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国土资源权籍调查与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地质勘测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评估等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的土地详查成果、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这些工作的进行,依赖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者。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这些都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人员。现在国土部正在谋划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调查更接近于经济普查工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6年全面实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执行落实职能也归并至国土资源部,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2.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土地规划设计公司、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测绘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村庄综合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a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价值,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行业刚性需求大,尤其是需要大量能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目标体系

1.培养理念。

围绕“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线,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等知识为载体,以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思维方式,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等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整理与规划设计、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专题制图、工程测量等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不动产测绘、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调查与发证、不动产估价、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专题制图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工作。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

4.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三、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①充分调研,使教改和教学与市场接轨,更有的放矢。

国土部门是一个由地矿部门、测绘部门及以前的土地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的大国土资源部门,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隶属于国土部门),更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岗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需要,同时密切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多向专业办得好、就业率高、教学有特色的学校学习,加强与其合作与交流,使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满足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多调研,加强学习,能提高专业教学,了解市场动态,对于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更有指导意义。

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首先摸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准目标。

一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弄清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组成专业调查小组,多次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专业调查,并聘请多家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生产一线专家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收集有关信息。根据岗位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明确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分析

2.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

3.教学组织与运行。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基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进行相应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积极推行P试、机试、作品、课程设计、调查报告、实结、企业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优化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即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本专业新建了多个专业学训室和综合(专项)实训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可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引进了新的教学软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风雨实训场是进行“课堂工地化”教学改革,以情境教学区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新增普通地质实训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加大不动产测绘实训、GIS技术应用技术和土地规划设计综合实训课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社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学生;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4]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