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十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十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十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十大问题范文第1篇

“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的根本问题。保证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的关键,也是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上去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达到农村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深刻把握“三农问题”的基本内涵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全国13亿人口中农民约占了2/3,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与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在历届党代会中都有重要的新举措,并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下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包括了发展新农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以来,更是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成为实现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期稳定的重中之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达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找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观念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搞好搞不好都是干部的事,造成对干部的工作不积极配合。一些乡镇或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够高,认为这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同时因为没有先进的经验可供参考,干部们心中没有一个准谱,怕搞不好会影响自己的政绩。因此,工作积极性不高,散慢拖拉,行动迟缓。由于以上这些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具体操作存在偏差

很多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村屯合并,盖高楼,只是对原有的村容村貌进行整治,而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造成硬性拆迁、非法圈地等问题。有的高楼盖起来了,路面也硬化好了,但管理设施和制度却没有跟上,造成农机、农具到处乱放,垃圾遍地存在等现象,一到下雨天,则污水任意淌,大街小巷乱糟糟,造成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

3.农民增收幅度缓慢

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但农产品市场价格一路走低,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产品价格却一路攀升,造成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单户的随意种植,形成不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也是制约农民提高收入的关键。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中的留守人员多为老幼妇残,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

4.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总体来看利润水平较低,这既是由于多年以来农业支持工业政策的影响,也是由于农业生产者知识水平较低和技术能力不够造成的。同时,农业成本的提高,也是造成农业整体利润水平不高的一个不争事实。另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求,灌溉、排水等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这一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民仍持有“手中有粮食,办事不慌”的思想,虽然粮食购销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但很多农民不愿把手中的余粮卖出,造成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不够通畅。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具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性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村建设的重视,也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在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惠农富农强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面的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达到社会的均衡发展是保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齐步走,也不是让先富起来的地区或人原地踏步走等着后富的人。而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

从而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共同”是给所有人一个共同发展的机会,共享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给予所有农民平等发展的机会,平等发展的能力,平等享受发展成果的可能,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全国农民约有9亿人,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发展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物质基础。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让农民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所安,并稳步提高收入。而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贯彻好中央制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通过提高种粮农民的补贴等收入,降低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风险,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保证农村的稳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小项目,而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充分调动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因素。

1.发展才是硬道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农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好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强国的有效道路。

2.务实才能有效果

政策的落实是工作成败的关键,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工作作风,也是取得工作实效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千头万绪、纵横交错,需要我们理清思维,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三通”、达到“三化”,“三通”即“水通、电通、路通”,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化”即“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非农化、农村的城镇化”,从而解决“三农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工作思路要清晰、工作态度要端正、工作作风要务实,从而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富民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体现了党对广大农民的重视,真正做到了为民谋福利、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策略。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积极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然.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并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1,(15).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十大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党建 必要性 存在不足 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14-02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进行新农村检核和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基层的党组更加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我党联系群众,全面深入基层们是我党执政的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党建工作,工作要从新农村建设和时代背景的特殊条件出发,深刻审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全面推进新农村检核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强的组织保证。

1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创新,满足党组织对农村领导的政治需求

农村的党组织是一切农作工作开展的核心组织,是全面贯彻和实施各项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方针的基石,是率领群众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其肩负着推动我党领导农村,思想教育和组织领导的重要职能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才能进一步的巩固我党的在农村地区的领导基础,从而实现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和进步。

1.2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要求

首先,要想解决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就需要我们创新农村党建工作。十胜利召开之后,我国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我国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变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个家庭的力量,是很难解决农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的问题。只有对农村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依靠我党和全体农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开展专业合作和行业写作等力量,促进我国农业结构有效调整;其次,要想解决我国农村社会问题,重要的工作就是创新农村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我党的革命、国家建设以及改革事业都是率先从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始的,我们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依靠创新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才能实现;最后,要想解决农民问题也需要创新党建工作。农村的党组织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全面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才能保证我们不断对农民群众进行了解,全面反映出农民群众的意愿,发挥群众的智慧,实现党组织工作的惠民和利民法发展。

2 农村党建工作创新的难点分析

2.1 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方法与时展相悖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面对现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一些农村的党员干部感到无所适从,这些党员干部的市场主体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市场的行为能力较低,对党的十以来各种正好决策方向和相应的市场经济改革知识、理论缺乏透彻的分析和了解,进而就导致了这些基层的党员干部不自觉的与我党要求和农村社会群众的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背离;其次,对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一些农村地区的党员干部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都出现了多元化和流动习性发展,但是农村党组织的党员干部依然还是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指导工作,导致了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不管是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过于单一化,和现阶段对党员多元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最后,对于一些市场经济的法制化,一些农村党组织工作的随意性和人治化倾向十分的严重,农村党组织部门的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起到很好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也不能高效的利用行政和法治手段对群众的权益和行为进行调整,工作上遇到难题之后,只是一味采用强硬手段处理,使得我党的形象在农民群众心中大打折扣,极大的影响了我党在群众心中的权威性和纯洁性。

2.2 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效率不高

农村发展以民主化进程推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防止农村党组织腐败现象出现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农村民主进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村集体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民主建设建成存在严重的不协调现象,其中主要体现在村务工作公开不透明,民众议事和民主监督存在严重缺失。在多数农村地区的公开版都形同虚设,公布的内容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在农村领导干部班子换届选举过程中,村内选举人经常会出现冲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说明了农村基层组织在日常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所以,农村党建工作创新一定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民主监督体系,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

2.3 参与者身份转变使得农村党建工作难以适应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整治、经济改革与我国政治体系改革逐渐深入,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的身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首先,农民群众的经济和社会身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民群众由过去的计划是经济时代下单纯的劳动者转变成为是独立的、拥有法人地位的市场经济主体,从社员转变成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村民;其次,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村地区的农民流动性大大提升,农村地区的社会阶层逐渐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农业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进城务工人员、农业大户、无业和待业人员等多个阶层。在这些阶层转变过程中,农村党组织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触及农村地区的各个阶层,并依靠这些阶层将农民群众高效的组织起来,都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认真分析和研究。

3 创新农村地区党建工作的途径分析

3.1 着力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组织服务并引导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和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政治素质强。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掌握党的十以来的各种政策和方针的内涵;其次,事业心强。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再次,公仆意识要强。党员干部的主要责任就是为群众服务,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具有公正和公平的工作作风;最后,业务要强。要具备农村经济管理的能力。从而造就一支专业素质能够胜任新农村建设需求组的农村干部队伍。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协作完成,共同努力。其主要的途径是要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培训,逐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转业素质,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服务宗旨和服务理念,不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党员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2 创新和改进农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当前,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重心应该是自身的能力建设,具体说来,新农村建设要求基层的党组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能力进行提升:首先,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其次,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能力;再次,引导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化能力;最后,统筹费发展新农村社会发展的建设能力。因此,党组织在建设和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坚定的夹持党管农村的重要原则,在新时期农村工作面临众多新问题的挑战的情况下,党组织非但不能放松对农村工作的管理,反而更应该坚持和强调党领导农村工作的重要原则,要进一步深化对农村村集体经济建设的领导,积极的促进农村地区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发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的农业产业生产基地,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兴办大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的企业,为发展农村基层的组织作用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同时,还要注重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的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区特色文化,做好法律普及工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增添法律文化,以法制化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农村的党组织还要解决好农村的社会问题,统筹农村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推动农村不断进步。

3.3 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激发农村建设新活力

首先,要持续扩大是党内民主建设。着力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形式和工作方式,在党组织内部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和平等的工作氛围,切实保证党员行使民利;其次,要强化村民自治。在法律框架内,进一步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以及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其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保证村委会能够高效运转;最后,要建立全民参与的新机制。通过积极的探索有效的组织形式,疏通群众和村务民主管理沟通渠道,全面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紧紧抓住聚民心、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四个关键环节,在农村全面落实“三会”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正确处理好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伟雅,苏凤超. 当前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01)

[2]廖义军.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种形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12)

[3]范大平.论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文化建设[J]. 理论学刊. 2004(10)

[4]李美玲.着力加强党在发展农村文化中的领导作用[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05)

[5]谌玉洁. 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与路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十大问题范文第3篇

一、存在问题

1、目前现状只通未联

虽然全省93行政村实现通等级路的目标,但是,存在着“断头路”、“鸡爪路”现象。行政村与行政村、行政村到居民集中居住点,到国省干线公路还没有连接。还有镇际之间、县际之间、市际之间、省际之间的行政村都没能联,还没能真正形成干支线联网畅通。因历史的原因,村镇规模小、集聚密度低,使真正受益人口还不太多,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交通的要求还相差很多,路网结构还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优化和完善,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2、建设资金靠补筹少

建设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核心问题,从三年建设资金运转来看,在苏北大部分地区存在着靠省补资金,筹集配套资金很有限。几年来,虽然按照省政府要求,农村公路建设按序时进度完成,但在资金上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一般建设里程在300公里左右的县,缺口资金就达3000万元左右,个别的县甚至更多。资金缺口在哪里?主要是“三角债”,即:建设单位欠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欠材料供应商。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影响今后农村公路建设,还会影响社会稳定。苏北有的市级政府在三年农路建设中没有一点资金投入,甚至有的地方连县级政府都没有投入,镇到行政村公路建设资金光靠省政府每公里补助15万元和乡(镇)配套。由于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参建单位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速度和质量。

3、建成线路缺少管养

建成的农村公路全部已经投入使用,不少线路已经通上了班车。但是,管养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重建轻养思想。夏秋两季打谷晒场严重,存在乱堆乱放现象,路产路权得不到维护。雨后路肩积水,路面泥泞较多,混凝土板块各种缝没有及时养护。这种重建轻养的现象,不仅使农村公路达不到“畅、洁、绿、美”,而且会缩短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还带来的一定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农村公路建设的初衷。

4、建设计划调整频繁

农村公路建设刚开始,各地对20__-20__年制定了一整套的建设计划,对五年计划进行分步实施,对线路的走向和起讫点进行了定位。可是,在前几年实施过程中,不断变更线路的走向和调整计划,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是新增或者是替换的,缺少项目实施的严肃性。还有不少地方出现哪个地方有配套资金就把建设计划给谁的现象,使计划调整过度频繁,造成在一个地方范围内农村公路规划不合理,密度不一,使应该建的项目因缺配套资金而未能建成。

5、路桥建设未能同步

全省建成通车的4000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中,大多数线路与桥梁未能同步实施。就拿苏北一个县来说,通车几十条线路中,有不少桥梁建于七八十年代,这些桥梁一是未能与路同宽,二是带有一定的病害,与新建线路很不配套。以前没有对线路改造时,重型车辆无法通行,现在已通车,将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根本原因

第一,财力不足。从客观上讲,苏北各级财政相当困难,特别是县、乡(镇)两级财政属吃饭财政,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再加上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既需要一定的人力,更需要相当的财力。第二,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把农路建设提升到政治高度,没有真正理解农村公路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建设农村公路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摆正农村公路建设与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之间的关系。也许有些人认为,建国省干线公路能反映出一个地方政府的实绩,可是农路建设的特点是项目小、点多、面广、战线长不能从直观上看出一个地方政府的实绩,这自然就不把它当成一项形象工程。第三,机制不够完善。三年各级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都是临时性机构,并且都是由交通部门牵头,人员的组成都是从交通各单位抽调和借用,甚至还有从行业外的单位借用,这些人员的工资发放都在原单位,无法对这些人员进行考核,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一定的难度,面对新的形势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笔者认为地方政府,特别是交通主管部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前几年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主要对策

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指标。在“十五”期间为农民办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又制定了五大工程,而且把通达工程放在五大工程之首。这就说明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军”。同样,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建设的“先行军”。前几年,仅仅局限于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而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去实施。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非常重视,并且投入了巨资。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把农路建设与国省干线建设放在同等位置。只有认识上到位,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农路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还要建设4万公路,尤其今年的任务十分繁重,是第一轮农村公路建设的扫尾之年,虽然建设里程少于前几年。但是,今年的二、三级路的建设里程占计划数一定的比例,在质量和速度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为第一轮扫好

尾,为“十一五”开好头。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要明确工作目标,在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应进一步完善,在管理模式上可进一步创新。可成立永久性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机构,此机构可以作为交通下属单位,人员组成可以从交通下属事业单位中进行调配。2、建设资金各级承担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省政府给予苏北和矛山老区较大的补助,占了总建设资金的一半,像镇至行政村3.5m宽的水泥路省政府补助一半还要多,剩余的配套应由市、县、乡(镇)共同承担,不能单靠一级政府承担,这三级政府如果有一级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的话,其余的两级政府是无法承受的。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农村公路建设重视如何,关键要看是否多渠道筹措资金。省委、省政府的补助资金也是多渠道筹集的,高速公路收费上筹集一点、省财政拿一点等。那么市级以下政府也应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像盱眙县利用资源优势弥补资金上的不足,邳州市是我省农村公路建设示范点,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应值得学习和推广,一定要拓宽筹资渠道。只要思想上重视,办法总比困难多。二要实行责任捆绑制。建议在今后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问题上,省政府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配套资金的筹措任务进行层层分解。省政府再与市级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时,根据各市建设里程将市一级财政应配套的数额签到目标责任状中去,作为一项硬指标考核。市级与县级、县级与乡(镇)级也用同样的方法加以制定筹资措施,否则,就会有等、靠、要的思想。三要统筹考虑。省政府的补助资金给苏北进行了倾斜。市级以下地方政府也应对财政比较困难的县(区)进行重点扶持,要根据各县(区)经济实力,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3、结合实际合理规划

今年实施的镇至行政村计划,大多数项目为第一轮规划时遗漏增补项目。各地对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计划编报时,规划既要符合科学性,又要达到实用性,计划要周密细致,对不该建的路坚决不建,一定要建的项目一个不能少,再不能出现谁拿配套资金就把计划给谁的现象,要做到项目的严肃性,特别是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全盘考虑,统筹规划。同时,要加强与规划部门联系,结合新农村的规划,把居民集中居住点要搞清楚,才能编报计划,决不能盲目编报,另外,要考虑镇与镇、县与县、市与市、省与省交界处的行政村和集中居住点要相连,不能在交界处形成“断头路”,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再不能出现漏报或者实施过程中计划变更频繁的现象。每个项目要多调研,多论证。

4、巩固成果边建边养

每个人都要知道农村公路的养护比建设更重要,要想农村公路长期保持良好的公路环境和技术状态,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后几年要做的事很多:首先,认真学习贯彻交通部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即将实施的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其次,尽快建立健全养护管理机制。应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养护队伍,专门的养护经费,巩固前几年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三是,对没有及时改造的危桥,除今后分步进行改建外,还要有限载标志,确保行车安全;四是,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考核力度,确保农村公路真正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达到畅、洁、绿、美、安、优的公路环境,把建设和养护放在同等的位置,克服重建轻管轻养现象。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十大问题范文第4篇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引导下,中国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使广大人民稳步的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关键字:邓小平;“三农”思想;新农村建设;共同富裕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一直关注的大事。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率先提出了对农村的改革,对解决“三农”问题,乃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三农”问题的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化的集体体制,使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农民经过的,处于不敢作为的阶段。在这种思想的困扰下,为了使占中国总人口80%的农民的生活改观,邓小平同志勇敢地站了出来,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它地区,其它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至此正式提出,也使“三农”问题提到了改革的首要位置。二、“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始终不渝地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解决“三农”问题,要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始终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2、充分认识“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逐步缩短存在的差距,千方百计地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农民增收。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总之,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首先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加强农产品对我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三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一切从实际出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农村。一是要联系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注重制度创新,在建设新农村落,切勿一味摹仿他人的示范成果。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始终停留在一个“照搬照用”的层面,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意义。二是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创新制度。在农村,国家出台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是每一条每款都是完全适合各地的,他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出一套适用发展的新机制,同时对许多大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邓小平同志着眼于全中国的发展问题,从“三农”问题入手,使中国农村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仍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的以农村改革为起点,农业发展为中心,农民富裕为目的的“三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袁永松.伟人邓小平:上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全书:第二卷[M].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十大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它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的切入点。而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重大作用,合理有效的土地整治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1 土地整治概念及其内容

我国在土地整治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了10余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土地整治的概念并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这对社会健康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关研究学者确定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从这看,土地整治不再局限于农用地,也不再局限于农村土地,具有更好的“全域”性,它包括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这5种类型[1]。农村土地整治包括对田、水、路、林、村的整治,土地整治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比如水土流失地、盐碱地、风沙地、沼泽地、被污染的土地的治理,改造中低产田,荒地的开发,工矿(包括砖瓦窑)废弃地的复垦,闲散地的开发,围海造田,滩涂的开发,基本农田的建设(排灌渠道,水利设施的配套和改造,机耕、林网条田的建设,平田整地,插花地的调整等),改造旧村屯,建设小康村,村庄兼并集中,乡村企业从分散转向集中,土地结构调整,小流域治理,改造旧城镇,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包括工业仓储外迁、平房改造),由水田林路村企的综合治理等等[2]。

2 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土地整治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引来了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要利用土地整治缓解这一矛盾。农村土地整治的意义包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为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平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综合起来才能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3]。

3 土地整治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住宅用地分散,容积率低,无人集中管理,公共管理秩序乱,居民生活环境差的现象,农村土地整治变得尤为重要。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可新增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可增加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集中经营,确保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特色[4]。

土地整治在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以下几点作用: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实现生产发展,土地整治为有效的解决途径。对农田质量条件差的土地,土地整治可提高土地质量,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产权集中管理,有利于土地的合理管理,生产效益的提高。土地整治为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村生产潜力提供很好的途径。适度的集中土地,可以将分散的土地集约利用,缓解用工数量,使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仅为城市企业多一份劳动力,还为农民自身带来了多一份的收益。搞好挖潜。充分挖掘农村非农用地的潜力,对住宅建设用地进行集体管理,缓解“空心村”现象,改善农村公共环境,提高农村环境质量[5]。

土地整治符合我国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下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不仅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使农民个人收入不断增加,保证了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4 现有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部分乡镇对土地整治问题理解不深刻

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土地整治本身就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原则,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经营水平,使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村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对此,我国应加强城镇及地方对土地整治的认识,进一步贯彻实施土地整治方案。

4.2 土地整体的规划不完善

土地政管理的不严谨。在规划设计中所标注的内容和实际施工图纸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招投标的文件审核力度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原因在于没有做好基础的工作和各项工作深入程度不到位[3]。土地整治项目本身是一个较新的项目,其有关的规划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需结合实际,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完善土地整治的规划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贾文涛.统一概念为土地整治保驾护航[J].中国土地,2012(8):46-47.

[2] 白冰.试论土地整治的内容、方法和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19-20.

[3] 黄诗程.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青春岁月,

201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