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范文第1篇

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己所驻的安庆市迎江区**镇**村村务公开工作为例,进行调查,围绕其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务公开工作,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对村务公开问题个人进行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 村务公开 现实状况 建议 决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全国各地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问题。这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综上所述,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村务公开的背景及历史条件

村务公开制度是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创造的。在农村实行村务公开是指在一个村民委员会的辖区内,村民委员会组织把处理本村涉及国家的、集体的和村民群众利益的事务的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告知全体村民,并由村民参与管理、实施监督的一种民主行为。它是农村村务管理的重大改革,适应了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它一诞生便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推广。

早在1985年,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较好的个别农村就采用召开会议、张榜公布、印发手册等形式,公布村集体财务收入、宅基地划分和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等情况。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试行后,福建、山西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法规规定村民委员会在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经费要按时公开,山西、陕西、四川、西藏、江苏等省、自治区还强调:村民委员会的财务实行公开。1990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村务公开的程

序,接受村民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1994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活动,提出要抓好"村务公开"制度建设,“凡是涉及全村群众利益的事情,特别是财务开支、宅基地审批、当年获准生育的妇女名单及各种罚款的处理等,都必须定期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1997年4月,中纪委在天津市宝坻县召开七省、直辖市村务公开工作座谈会,推广宝坻经验。1997年8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深化农村村民自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提高认识,加大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力度。

党的十五大以来,特别是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下发,以及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用法律形式明确村务公开的一些重大原则和具体措施后,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更得到了有效的推进。1999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村务公开的领导。不久,中组部在安徽省合肥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了各地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经验。与此同时,监察部、农业部、财政部也就农村财务公开和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行村务公开工作列为自己的重要的议事日程,下文件、发通知,制定政策,全国绝大数的村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迅速发展起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加快小康建设的新时期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为此,XX年初成立了“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并于9月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领导作了重要指示。XX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公开发表了《关于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阐明了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政策要求。这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分析研究村务公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理顺各方关系,推动村务公开工作向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迈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农村村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

(一)实行村务公开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也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历来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村务公开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村务公开能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与落实,疏通群众的渠道,能充分、广泛

、及时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批评,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有利于引导村干部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政策,做好工作。

村务公开是实行监督的有效途径。村务公开让广大群众严格监督干部的行为,提高干部自律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和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

村务公开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村务公开实质是让群众当家作主,参与政事的管理。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生活,保障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

村务公开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保证。实行公开有利于群众熟悉和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群众情绪理顺了、社会稳定了、经济也就发展了。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农村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村务公开要从农村群众关心的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村了里的重大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办发〔1998〕9号文件),关于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如村财务收支情况;农民负担情况;计划生育指标;征用土地和宅基地的审批情况;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情况;公益事业情况;新上的经济项目情况;合同订购情况;村干部的责任目标、工资报酬情况;其他公共事务情况等等。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村民的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村务公开的内容,真正做到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都以一定形式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农村村务公开的程序

每次公开的内容,选经党支部和村委会集体讨论,形成文字材料或制成表格,再经村务公开监督组审核确认,然后以村委会的名义公布;每次村务公开后,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及时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群众的反映和意见,对群众提出的疑问,要及时地实事求是地给予解答,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要及时采纳,以保证村务公开的内容小编推荐与 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的研究 关联的文章: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的小额贷款服务在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方面取得离开较大的经济效应回报。但由于体系的不完善所造成的信贷风险增大、贷款资金外流问题也阻碍了小额贷款阿紫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本文将以小额贷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现状为切入点,提出农村小额贷款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以此促进小额贷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额贷款;途径;作用

小额贷款主要用于平衡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其在拓宽农村信用社资金获取渠道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因为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和自身起步晚不足下,小额贷款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如何解决小额贷款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小额贷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户生产性贷款的主要获取渠道

就调查数据来看,在样本农户的生产性贷款中,扶贫社的小额贷款占据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份量。作为农村信贷市场的有效借贷服务,小额贷款无疑可以有效缓解农村信贷出现不足的问题。且由于小额贷款具有还款时间迅速、借转周期短等特点,已经逐步在样本村形成了攻击来源和扶贫定位的农村信贷服务。

(二)替代非正规金融为企业提供贷款

在小额贷款中有四分之一贷款的平均规模近似于私人借贷,是作为非生产性用途贷款而存在的一种贷款,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私人借贷与小额贷款存在替代性,非正规金融操作灵活,手续简便,规模小,信息获取能力强,因此更倾向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即小额贷款也可适当为非正规借贷客户进行贷款,并在一定基础上能够补充和替代非正规金融。

(三)为农信社补充正规金融信贷空间

农村信用社几乎囊括了当地农户的信贷服务,作为农村唯一的正规金融部门,先用社贷款的余额比例却非常低,其服务覆盖面较为狭窄,缺乏合理信贷渠道,因此也给小额贷款提供了正规金融的信贷空间。农户贷款用途在扶贫社与信用社间的相差不大,二者为互补关系,小额贷款一般通过信贷市场资金的供需变化来为多种形式选择,以此满足不同农户需求。

(四)改善农村信贷分配不平等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农户的信贷分布格局存在差异性,依据信贷基尼系数进行分析可得知,小额贷款在全部样本中能够有效缓解农户信贷的分配问题,减少分配不均现象,且在无企业贷款的农村信贷市场中,小额贷款在改善和补充农户信贷分配上显然具备更大的优势和作用。

二、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现状

(一)发展环境局限

我国目前的农村信用社信贷由于市场拓展范围小,在进行市场规划与开发的管理上相对于其他银行来说还是较为薄弱。特别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一直局限于证据的引导和社会媒体等小型发展模式,其市场信息往往跟不上农村市场的发展,导致农村市场的信贷政策信息采集出现不完整情况。且内部信贷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往往只注重制度的落实和手续的管理,在贷款的投向上没有宏观市场信息作为参考知道,缺乏市场灵活性,往往容易受到农户选择牵制。

(二)营销管理不当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岗位职能模糊,限制小额贷款审查组织职能发挥。农村信用社中小额信贷营销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市场调查数据无依据,对于预期效益与客户信誉水平的跟踪管理不到位,二是使用无效或虚假合同,引起各类突发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三是进行小额贷款时存在各种风险操作,信贷人员缺乏责任心,进行假公济私行为,给信用社的外部信贷企业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三)法律维权不到位

小额贷款主要客户群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信用观念低,因此造成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放工作进展困难。我国目前对于不良贷款的维权管理主要靠自行调解与法律辅助。一般实践操作中多采用法律辅助,因就自行调解而言,法律的强制性与约束力要更为严格,也更容易取得成效。但受农村财产可执行度低等因素影响,一些信用观念低的农户往往会利用法律时差性进行责任逃避,导致不良贷款管理难以执行。

三、农村小额贷款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一)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

我国农村信用社应加快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建设,出台有效竞争手段,鼓励景荣企业进行良性竞争。同时加大邮政储蓄在农村的覆盖面积,使其变成农村社区银行,加强与其他银行的合作,建立相互合作与竞争的共同发展。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民间金融企业的发展,引进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对于小额贷款企业、农资合作社等小额贷款机构要适当给予优惠政策,引导各类金融企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积极拓宽信贷资金来源

小额贷款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和发展的原因还包括资金的来源,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好小额贷款的资金来源工作,由外援资金逐渐过渡到以当地金融市场资金为主进行信贷,加大当地金融市场资金比重,完善小额贷款机构的操作合法化,是小额贷款机构能够依靠自身固有资金进行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快资金的引进工作,建立资金批发业务,帮助小额贷款机构或个人贷款解决资金来源,以此保证小额贷款机构的信贷工作顺利进行。在推进小额贷款工作同时也要鼓励和倡导民间资本在小额贷款市场的占领,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展我国融资渠道。

(三)建立自下而上的金融体系

我国农村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且目前的金融体系形式自上而下进行,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局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提取渠道。从局部知识范式理论来看,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部知识还需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完善和发展,同时要配合市场竞争机制利用不同局部知识来平衡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供求。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机构以及中小型商业经融机构等等,使小额贷款更能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变化而得到有力的推广。

综上所述,小额贷款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创新方式已经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尽管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掌握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完善农村信贷体系,以多元化方式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就一定能使其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课题:秦皇岛科技局2012年课题,名称:秦皇岛新农村建设中小额贷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025A070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电网规划建设;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用电需求也随之提高,电网供电不能满足人民所需,亦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因此,电网的合理规划及建设迫在眉睫。联系电网规划实际,针对农村电网规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家供电单位对地方供电调查研究,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努力解决在实际规划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改善农村用电现状,实现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并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一、新农村电网规划建设问题

农村住宅的规划建设不合理,而且相应的管理不到位。在我国农村城市规划建设中,严重缺乏相应的管理,这便使得电厂供电与村民用电出现了严重不协调现象。因电网管理不足,导致供电线路乱接乱用盗电现象层出不穷。在农村规划建设中,供电设备的合理安排极其重要。由于线路安装的不合理、设备安装位置不确定、施工粗糙拙劣等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供电不足的现象,村民的用电需求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因此供电方面,供电设备技术跟不上,不能及时升级和改善,从而引起部分地区用电负荷、变压器烧坏以及电表坏等问题。电网规划与现实需求不相协调,政府在对于此方面的问题了解不及时,掌握不充分,导致了许多地区电网规划建设的不合理。

近年来,由于新农村经济发展快速,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农村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给低压配电网运行造成了一定压力,电路设备过多对低压配电网造成了安全隐患,而且在供电方面,也不具备可靠性,电压不稳,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用电状况堪忧,因此导致了新农村电网规划建设与农村用户用电情况有很大的出入。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宅基地建设与供电企业之间有很大的矛盾,在建设中,两者之间的进度不一致,常会有零星报装和私拉乱接的现象出现。在村民宅基地与新农村建设改造中,并没有预留台区、电房、表箱和线路走廊的位置,并且与村民的用电有一定矛盾,所以导致施工步骤的不协调,因此会出现过载用电以及无序用电现象。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建筑有高层,使得用电量加大,但是相应的配电网建设规划却跟不上,常会出现变压器烧坏、台区负荷超载、超容烧表以及表线过流烧坏等现象。在电网规划中,由于没有深入研究现状问题,且掌握区域负荷增长不准确,导致电网规划建设方案的不切实际。

二、新农村电网建设问题的应对措施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其电网规划建设一直存有许多问题,这就要求供电部门制定一套完整的协作联合机制,联合各部门进行沟通和协作,发挥并利用供电部门的优势,并提高其全局的整体能力,对电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做相应解决,以此来满足新农村建设下的村民用电需求,为电网建设提供完备的硬件支撑。针对农村电网规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家供电单位对地方用电需求的调查研究,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努力解决在实际规划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来改善农村的用电现状,以使农村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以下是针对不同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联合其他部门共同解决问题

各地区供电单位定期检查所属范围的线路以及设备。实际调研并登记规划建设中未登记的居民住宅区。如果存在没有登记的居民住宅区,也就不能准确的安排后期的用电需求,从而不能有效进行电网规划建设和改造,且无法满足其供电需求。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规范电网建设,实地考察并研究供电的最佳方案,避免出现临时接入其他线路,或使用临时设备进行供电而引起用电负荷。成立电网规划建设专门机构,联合其他单位,充分调查农村经济发展的实况、用电需求以及供电区域的稀疏环节,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短期和长期的计划。

新农村电网规划的开展与建设,按照年度计划表对其进行修编,由于居民宅基地并未纳入城市规划,因此用电需求预测不能准确实行,这样农村网架改造与建设的落实就无法超前,电源安全接入需提供可靠方式,设备及巡视维护设备及线路的安全,需配电部组织进行具体落实,新农村配电负荷的增长会导致设备线路重过载,因此会带给电网生产运行一定的压力,业扩报装信息经由营业部具体登记后,需对实地进行考察,对最优电源接火方案进行选择,由于设备、线路并不具运行裕量,所以不得不进行临时接地,因此导致可靠性供电不充分。由于新农村建设复杂多变,农村实际用电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所以要建设相应的电网工作机构,由基建部带领进行建设,营业及配电部门积极参与,联动机制在此形成固定模式,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及时了解并掌握,在配网建设以及用电增长中存有许多不足,所以要对配网针对性地开展短期规划,以及相应的长期规划。每个月定期由配电部提供配网信息以及业扩报装信息给计建部,配网审查会、规划协调会要通过计建部对此进行定期组织,并充分了解营业部的用电意向、客户需求情况、重点工程、规划项目意见等,对负荷增长进行合理预测,对于电网建设中存有的些许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解并掌握,在对现状问题进行解决时,应对项目规划方案做出合理安排,年度预算资金也应做到合理安排,以此来使电网生产运行以及其相应的营销服务要求经规划方案的完备而得以改善。

(二)前瞻性规划的作用

对各区域进行用电需求预测,合理布置电网,建立可靠的电网网架,解决线路漏电问题。使用先进的供电设备,先进的供电设备是满足用电供应可靠性的重要因素,设置主要供电装置以及备用供电装置。简化线路,以使电网得到相应保护,建设先进的通讯网络。建设先进的电网监控机管理模式,依据当地现状合理安排供电设备和线路。

通过对业扩报装、市政建设以及三旧改造的系统性考虑,并对地方的用电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进行综合预测,对电网建设改造做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此来满足五年内的地方用电需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结构合理、适度超前及安全合理的配电网。因此进行用电报装受理工作的参与,计建部应积极应对,勘察现场、供电方案的确定、会审图纸、并提前掌握第一手负荷增长资料,同时要提出公用配套预留设备布点具置以及走廊线路的要求。例如新农村中用电装受理工作,由营业部联合配电部门、计建部进行村委及用电户的走访工作,对各个乡村的宅基地建设、旧村改造以及经济发展现状做到详尽了解,对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和建设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电网方案应进行合理规划,并纳入到宅基地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来,并预留线路走廊、台变、配电房以及表箱位置。电网配套项目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并依据规划建设网架需求,在建成小区后,提供分接箱、公用开关站的位置,预留设备安装通道和空间为相应的电网建设。

(三)加强对外沟通协调工作

在当前时代,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用电需求也随之相应增长,使得电网供电不能满足人民用电需求,而且也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所需。因此,合理规划电网建设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由于电网工程建设中设备点位置的确定,以及线路走廊设置多存有复杂性,因此会造成建设滞后或施工无法进展的情况,更甚者会加重工程施工难度,从而使工程造价提高。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应与村居委主动取得联系,在其一定的支持下,对各方阻力做到排除,以使工程建设开展顺利。在受理客户报装阶段,正式明确线路走廊以及设备定点空间,以坚实电网项目建设的基础。

在我国农村一直处于一种经济落后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地加强,我国针对农村的建设以及各项改革都在进行中,而农村电网建设就是这些改革项目中的主要工程,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建设工程,其总策划是国家,当地的供电部门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由于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显著,而且农村人员思想较为落后,因此在实际的电网改造和建设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领导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不为传统思想所禁锢,大胆创新。积极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将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下达给基层领导,获得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卢继平,叶全强,唐朝,徐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7).

[2]姜思卓.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的对策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人才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10-01

在我国现代进程的发展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要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综合合理以及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时,要注意不断加强对新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的障碍逐渐减少。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先进文化的代表,正是有着农村人才对新农村的建设,才能够使得农民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和创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做到“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文明不断完善,村容越来越整洁,并且管理向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关键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从而能够使得这些人才适应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人才的数量不足,且素质普遍偏低

在我国的农村,由于人才资源的缺乏,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我国的人才资源队伍中,农村人才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中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低于八年,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中遇到的困难重重。由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的比例是非常低的,这就使得我国农村人才的数量不足,并且素质普遍不高,他们没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无法对新农村的前进和发展起到应有的帮助。

二、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最终导致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壳”的现象

在我国农村,由于生活环境的较差,交通、通讯、医疗、文化基础生活设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得农村人才开始流向城市,从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人才的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升学方面的人才流失。在我国农村中,进入高等学府的人数在同龄人数中占有15%以上,然而这些学生在学成之后,很少有回到农村工作的。第二,劳务的输出,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这就使得我国农村中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以及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向着城镇的方向转移。第三,由于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较为恶劣,这就使得农村不可能留得住高素质的人才。有许多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开始将目光转向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中,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壳”的现象,从而使得农村经济一直停滞不前。

三、农村的人才供需出现了失调,矛盾不断突显,且农村人才的层次分布不合理

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点现象。

第一,“土专家”型的科技人员较多, “科班型”的科技人员却相对较少,这就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农民无法将实践经验总结成日后的规律,应用到相关的农业生产中。第二,在我国农村,传统的科技人员较多,创新型的科技人员较少。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传统的科技人员的知识、技术以及思想观念在逐渐的老化,这就使得传统的科技人员的知识和技术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农村经济建设的第一生产线上,由于技术人员的减少,这就使得农村人才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了严重的不足,最终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农村人才建设出现了明显的落后

在我国农村中,人才建设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一个健全的选拔管理人才的机制。第二,在人才培养的这一方面,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长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在人才培养的工作上出现了严重的误区。第三,在人才激励的方面上,缺乏创新的理念。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才不能够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不能够留住一定的人才。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才机制的不健全,从而使得我国农村人才的建设出现了明显的落后,最终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缺乏人才问题。为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新农村要树立农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并且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农村人才的问题,这就要不断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从而能够使得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农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大资金力度的支持,从而能够使得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的阻碍逐渐减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才的问题,最终能够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远.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3).

[2]蔡丽;龚文广.刍议农业高职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

[3] 蔡丽;龚文广.刍议农业高职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8

党的十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广大农村既是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污染产生区域。近年来临沂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以蒙阴县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典型,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临沂市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2014年7月国家六部委正式批准将我市纳入全国首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我市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压力将会更大。

1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成绩

截止14年底为止,共创建部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部级美丽乡村试点村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9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社区)835个。

1.1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临沂坚持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

1.2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资源节约利用。

1.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动态平衡。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保护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2009~2013年,全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0.83万hm2,腾地0.367万hm2。

1.2.2 水资源节约利用

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制,水资源节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1.2.3 节能降耗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省农业厅帮扶实施的农村沼气池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2年发展户用沼气43.9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23处,全市沼气用户总数和产气量保持全省第一。

1.3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1.3.1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强化“点源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生态”四级递进的流域治污模式,全市8个部级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全部优于国家要求,9条省控河流提前实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

1.3.2 修复培育林生态

持续不断开展荒山荒滩绿化、水系绿化、道路绿化、环城绿化4大造林工程。到2012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46.53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约1/6,森林覆盖率达到32.5%。

1.3.3 创新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累计建设村居垃圾清运点4.1万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063台,保洁员3.2万人,垃圾处理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脏、乱、差、丑”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1.4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集中推进了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到2012年新建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56个、在建565个,新建社区均实现了 “五化”和“三上”。

1.5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文明素质大幅提升,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2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生态文明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级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到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片面政绩观、发展观仍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作祟,少数企业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太强,对超标排放、私设暗管偷排污染物、不履行排污申报等的法定职责认识不足。

2.2 经济基础差

临沂是革命老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总量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大问题。2013年,临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389元,虽然增长率达到了13.6%,但在全省的排名还是靠后。

2.3 资源环境压力大

2.3.1 面源污染严重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非常大,必然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压力,污染环境。

2.3.2农村环境依然脏、乱、差

农村老房多、旧房多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一些村中空闲地得不到开发利用,既造成了村庄破乱不堪的景象,又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 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3.1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1.1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在宣传手段与形式上,构建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多重覆盖的立体宣传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科普宣传教育。围绕不同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定期举办生态文明专题班,编制生态文明教材,利用社区各类设施,积极向居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大家共同关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3.1.2 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要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让老百姓看到实惠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习惯。

3.1.3 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

3.2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3.2.1 健全领导干部环保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要考虑各县区发展水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建立更加合理的同一指标和不同指标赋分差异化考核新机制。比如对地处山东绿心的蒙阴县、平邑县、沂水县、沂南县、费县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幅度提高林生态、水生态、土地生态和生态经济中的第一、第三产业指标权重,降低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发展指标权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分区县编制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表,以全面记录当期自然和各经济主体对生态资产的占用、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为基础,逐步形成动态自然资源质量测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3.2.2 探索建立市场化产权交易机制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准确核定每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科学合理分配总量指标,实时监控好排放水平,为排污权交易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并且将排污权交易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开展碳盘查,查清全市年碳排放底子,探索碳排放交易的碳测量方法、标准、评估,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适时开展碳中和交易;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探索水权交易制度。

3.2.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机制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生态科技的研发、孵化、推广应用基地;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如核能、风能、生物能(沼气)、太阳能等;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一些实用的节能技术,如屋顶铺草皮,四壁利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给热水,排水管用陶瓷替代塑胶,引雨水冲洗厕所等;完善环保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3.2.4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众、民间组织、社团组织积极参作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社会实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注意通过扩大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3.3 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3.3.1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三化”建设

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营销品牌化”三化建设,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品种。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片”区域化发展原则,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集中政府、企业、协会各方力量促提升。

3.3.2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临沂市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要以油料、蔬菜等产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废物综合利用为抓手,持续实施农业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工程,促进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目前可以探索发展种养气肥四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秸秆全元素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等,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

3.3.3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推进土地节约利用和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数量,保质量;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强林生态建设和保护。

3.4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3.4.1 全面加快村庄“五化”建设

硬化方面,要稳步推进村庄主次街道硬化,并向小巷延伸。净化方面,村民柴草尽量集中堆放,及时清理公共场所“五堆”,逐步完善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绿化方面,突出乡土特色,让主街道绿树成荫,村里村外空闲地成片绿化,房前房后栽花种树。亮化方面,村庄主次街道等公共场所安装路灯,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美化方面,抓好五化达标彰显村庄美,抓好美在农家活动推动庭院美,抓好乡村文明行动实现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