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经济产业链

生态经济产业链

生态经济产业链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生态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产业链属于工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现实中,“生态产业链”是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与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相关的理论研究的文章在国内外都非常少。现实需要与理论研究之间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二、国内外生态产业链研究综述

(一)生态产业链的起源与成因分析

1989弗罗斯克(Frosch)和加罗布劳斯(Gallopoulos)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把生态学原理应用于产业发展中。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其典型的实践就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丹麦卡伦堡(Kalunborg)共生体系就是成功构建生态产业链的一个典型例子。卡伦堡(Kalunborg)现在已经成为了区域不同产业之间链接起来的模版(Andrews 1999;Chertow 2000;Schlarb 2001)。生态产业链就是一个仿照自然生态原理而建立的工业生态系统。那么生态链得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生态共生效应。Frosch和Gallouplos(1989)认为工业系统可以仿照生态系统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并由分解者和清除者再循环的物质循环过程,在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关系(Redi,1995),从而促使工业系统转化为生态工业系统。

Sumita Fons,Gopal Achari,Timothy Ross(2004)指出,生态工业园中不同产业之间的链接,使得不同产业之间能量的流动更具有效率,而且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的链接也是更具有市场价值的。

其次是成本节约。Pierre Desr Ochers(2002)通过对企业之间自然产生互换副产物的这种链接方式的研究得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企业家们采取这种战略主要是从成本方面考虑的结论。Lowe等(etal.1996;Ehrenfeld and Ghertler 1997;Schwarz and Steininger 1997;Peck and Associates 1998;Korhonenetal1999;Chertow 2000)认为不同产业之间的主动链接使得废弃物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这样不仅减少了企业为了处理废弃物的成本和排放废弃物所需交纳的税金,还为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收入。王兆华(2002)认为工业共生网络能通过两个途径降低非合作成本:即副产品的充分利用降低企业“废物”处理成本和遭受惩罚的可能性和企业间的频繁交流降低了交易成本,企业间知识技术转移促进了废物利用技术提升。

(二)生态产业链内涵、结构与本质

尹琦与肖正扬(2002)最早给出了“生态产业链”原创性定义,“生态产业链”一般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这一定义的着力点在于系统创新。

王兆华(2002)则从资源循环的角度对生态产业链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定义生态产业链,关键要体现生态产业链的基本内涵。首先,“链”的思想。生态产业链是由上下游“链”上不同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分工不同的企业构成的一个“食物链”,它们发挥着协同效应;其次是“循环”机制。生态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的,增加了“循环”反馈机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因而生态产业链虽然是一个闭环型循环系统,但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耗散系统。那么生态产业链这个耗散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呢,它的特征又如何?

王兆华(2002)从系统的观点入手,认为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产业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运作需要公共设施、生态产业链和支持服务体系共同参与,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的生态产业链的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还应该伴随着资金、信息、政策、人才和价值的流动。

龚晓宁和钟书华(2003)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物料交换特征将生态产业链归纳为单链结构、并联结构、网状结构等几种模式,并且分析了每种模式的优缺点。

杨雪锋(2006)则根据产业组合的方式和联系纽带的不同,把循环型产业链分为市场关联型、资源关联型和生态化技术关联型三种。

柴金艳(2006)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具体阐述了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四点特征:开放性、动态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反馈性。

(三)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行机理分析

林积泉(2005)等认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应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在技术上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经济上企业有利可图;环境上避免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提高企业的环境效益。

甘树福(2005)对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应该遵循生态学理论、因地制宜和系统集成的原理来进行。具体方法为主导产业链优选、引入补链企业、横向共生与纵向耦合相结合和支持体系的建立。

项学敏等(2006)总结了前人的观点,提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即建立物质循环产业链、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水循环产业链和信息链。并提出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三原则。

有学者认为,生态产业链能否有效地建立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在运行机制。

岳琴与尹琦(2003)从链内利益相关者、与供应商的相关利益、废气物资的回收系统和链内龙头企业这四个方面谈了利益在链上的界定与分配问题。

蔡小军等(2006)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产业链上企业的利益分配模型。

曹凤中(2005)从宏观上(包括产业、市场、政府和、消费者)提出循环经济链作用机理。

有些学者还从生态产业链的物质流动传导机制和生态产业链的价值流动传导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前者是物质基础,后者是价值保证。

对于生态产业链的物质流动传导机制,徐大伟等以生态产业链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和原理,将生态产业链物质循环流动进行了分类,并建立以反映工业代谢的生态产业链物质的流动关系和链接关系模式及其数学表达模型。生态产业链不仅仅是物质循环的过程,更包括价值的传递。

葛扬指出,企业生产会伴随大量剩余物质的产生,对剩余物质回收再利用一方面节约能源,减少环境剩余物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价值增值与传递的过程。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投入一定的初始资源,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再利用,但是每次的再利用也必然包含着为使剩余物质变成再生资源的新的投入(资金、物质、人力等),当可回收资源经再生产后的价值小于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所添加的资源的价值时,循环终止。生态产业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链条,是因为存在合作的收益空间。这种收益空间就是生态产业链的价值基础。

(四)生态产业链稳定性机制分析

生态产业链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因此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与风险,这势必将对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而稳定性成为中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David Gibbs提出了影响生态产业链运行的五个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上的障碍、信息上的障碍、经济上的障碍、一致性上的障碍、动机上的障碍。David Gibbs还进一步指出信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很好的方法,要建立相互非交易性的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是生态产业链是否有效运行的关键。

汪毅等(2004)从经营管理风险、维护风险和或有风险这三个方面对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杨雪锋(2006)认为制度性因素和生态性因素是造成生态产业链脆弱性的两个根源,他认为影响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交易的不稳定和非交易性不稳定。影响生态产业链市场性稳定因素就是交易成本过高。循环经济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经济活动不确定性、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经济行为缺乏稳定预期,也容易诱使企业采取短期行为而增加非交易性风险。

蔡小军等(2006)从博弈论的角度,得出了生态产业链所创造的总体收益,应该大于该组织与原始共生产业链各自所创造的收益之和且共生产业链的合作各方均应该获得其所有共生链组合中的最大收益时,才能保证其稳定性。

而杨雪锋(2006)认为,要增强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关键在于三点:一是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如何解决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造成的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二是循环产业网络因副产品价格、产品品质、废料产量以及外部市场冲击等因素产生的系统稳定性、协调性、持久性问题;三是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方面的创新。

三、生态产业链研究述评

整体而言,国内外对生态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在概念的确定上就不明确。“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产业链”等没有明确区分。

其次,现有对生态产业系统的研究,有的过于宏观,有的过于微观,大多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和静态分析中,而对于生态产业链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运行规律还少有涉足;从动态发展过程中对生态产业链的成长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对生态产业形态和产业链如何构造和演化还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视角单一,如何用集成整合的方法解决生态产业链的有序、高效、稳定的运行将是生态产业链理论和实践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齐振宏.循环经济与生态园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

2、Sumita,Fons,Gopal Achari and Timothy Ross.A fuzzy cognitive maping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an ecoindustrial park.Journal of Intelligent &Fuzzy Systems,2004(15).

3、Pierre Desrochers.Cities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gy,2001(4).

4、Erkman S.Industrial ecology:an historical view[J].J Cleaner Production,1997(1-2).

5、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环境科学,2002(11).

6、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2002.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natural resources are extorted constantly by people, which cause th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ffect our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achieve harmony with nature, circular economy comes into being, and it is implemented in a number of businesses and distriparks. The value chain is the carrier and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how to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value chai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is paper, connota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value chain of circular economy was analyzed,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working mechanism, were explained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which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realizing all-win situation of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关键词: 循环经济;价值链;运行机制

Key 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value chain;operat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13-02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导致自然资源将近匮乏,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处理人与资源、环境以及整个地球的关系,解决经发展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不要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经济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和实现途径。自从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他们通过强化循环经济法、调整税收政策、开展企业零污染排放、扩大废物回收等措施不断推动和深入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更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如何使我国经济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对循环经济加以重视并贯彻研究。而价值链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载体,其运行机制是否合理与完善关系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推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循环经济及其价值链的运行机制,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循环经济与价值链的含义

循环经济可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两个概念。“广义循环经济”是指将经济活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在这个反馈式的流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持久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狭义循环经济”是指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的重复循环利用及再生来发展经济的过程。无论哪种概念范围的循环经济,它的本质都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经济活动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经济循环系统与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过程的生态化与循环化,以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是一系列经济活动的集合体,这些经济活动虽然互不相同,但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构成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企业的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的概念。循环经济产业之间的价值链是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合作的收益空间为价值基础。因此,循环经济价值链即指在循环经济的反馈式流程中实现资源价值增值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动态长链过程。

2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模式分析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是指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价值链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关系和过程的总和,是循环经济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内在规律。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包括三部分机制,一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指的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的原因、方式及规律;二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传导机制,是指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循环的作用方式与内在规律;三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工作机制,包括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目标实现方式和适应外部因素影响的动态规律。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工作机制三部分机制各不相同,从三个范围分别控制着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不断促进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持续发展,实现价值增值。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随着价值链的动态变化也发生相适应性的改变,所以政府或企业应因时制宜地梳理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使之与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及时实现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目标,推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研究

循环经济价值链是以循环经济产业部门间的资源价值联系为基础, 通过产业部门之间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状的上下产业关联,并以实现价值增值为目标。价值链的形成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价值链是市场自发行为和政府调控行为的结合体。若只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企业将会遵循优位效益原理,形成的价值链会出现孤环、断链和短链现象,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所以还需要政府的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可以在将断链连通并将产业链向外延伸。因此,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构建和延伸必须以市场为平台、企业为主体,并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讲,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有如下四种途径:一是通过循环经济产业内某一企业与另一产业的企业之间形成资源或价值的流转与交换关系,从而实现产业价值链的连通,这也是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主要形成途径;二是寻找某一发展水平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拉动并衍生出一些新兴产业部门,逐步形成新的链条式关联产业群;三是提升不同地域的循环经济产业部门水平,突破地区边界限制,形成链式一体化;四是将同一地域空间的不同专业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部门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

4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传导机制分析

经济活动的进行都会面临一定风险,在循环经济价值链体系中,价值链的各个主体就形成一个经济价值和经济风险的结合体,面临着经济价值和经济风险两方面的影响,并相互作用,它们的传导遵循一定的机制。现简单阐述如下。

4.1 价值传导机制循环经济价值链主体是指价值链上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包括三个层面的价值主体:一是价值链整体部门,即产业部门,是价值链利益主体之一;二是价值链行政部门,是某一产业价值的代表者;三是产业价值链内的各个企业,是价值链经济活动的实际承担者和组织者,是循环经济价值链利益与风险的最终承担主体。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不仅包括由于形成循环经济价值链而带来的纯粹经济效益的价值,还包括一些间接价值,如资源再利用价值等,加之循环经济价值链形成后实行专业化分工收益,工作效率的提高会给循环经济价值链主体带来增值价值。这些价值在链上的各个环节上的分布并非均一,一般在某些环节价值较高,另一些则较低。价值在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传导遵循一定的方式。价值链主体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有通过不同的竞争方式拉平价值链价值增值水平的潜质,根据经济学原理价值链主体倾向于退出价值增值能力较低的部门,进入价值增值能力较高的部门,这一进程导致价值链内由于产业或企业竞争而引起的价值增值均等化,从而将各循环经济价值链环节串联成为一个联系更加密切、价值更加共享的集合体。

4.2 风险传导机制在经济领域,有利益就会有风险,风险与价值创造共生共灭。价值增值高的价值链环其风险也较高,价值增值低的循环经济价值链环其风险一般较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风险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共同体风险,作为循环经济价值链中的一员,各个主体既然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就必须担负共同风险,可能面临着担当其他主体通过循环经济价值链环传递而影响自身的风险;二是自身风险,经营一个企业必将面临着一些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变革风险等;三是政策风险。由于循环经济产业受政府调控,政策对其影响较大,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循环需要政策的支持。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各个主体通过不同途径降低自身经风险,并避免其他环节的风险传导到本身。风险在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传导一般有两种形式,递层传导和整体传导。递层传导是指风险从价值链的上游环节递次传导到本环节,而整体传导则指整个价值链群体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全部作用于自身。

5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工作机制研究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工作机制包括价值投入机制、价值物化机制和价值实现机制三个方面。

5.1 价值投入机制区域循环经济是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按照区域的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该经济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配置必要的生产要素,还要支付劳动者的薪酬,区域循环经济的价值链过程才能形成。即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价值的投入。在落后地区,由于资金、人力和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来发展循环经济。

5.2 价值物化机制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需要劳动者的参与,他们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劳动技能,通过消耗劳动将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到了价值链中,使价值增殖,创造了新价值,使价值链有新的动力持续运行。

5.3 价值实现机制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持续运行不仅需要物质流、能量流的合理运行,还需要依靠人力流和信息流的运行,而它们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持。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信息业、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对区域循环经济的价值流能否持续运行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在我国推行与发展势在必行,为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进步,我们必须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每行每业,落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方针政策。近年来,一批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及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已初步形成;也已建立了在试点园区和试点省市,不仅探索了针对产业园区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逐步健全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价值链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我们要对其运行机制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探索,只有明确了价值链的理论基础,才能将其不断完善,推动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多赢。

参考文献:

[1]姜淑华.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2).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 产业链 整合 发展

林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曾经一度以林业作为支持性资源。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对于林木资源的依赖已经有所减轻,但是在客观上对林业发展更提出新的要求。这种新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强调林业加入我国经济发展大潮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更强调了林业的生态特征。在这样的基调之下,基于生态观点的产业链发展出现在林业发展的环境之下。

一、林业生态产业链相关概念和发展特征

产业链的概念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最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傅国华教授提出,目前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但已基本明确其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从本质上看,产业链的实质在于产业间及产业内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于林业领域而言,产业链更要注重整体生态性。这一方面是要求实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在对林业产品进行消耗的同时,还需要确保林业执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职能,即维持生态平衡。

从结构角度看,林业的产业链结构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整个林业生态产业链的构造,从林地以及相关资源的供应开始,经过相应部门的育种工作,在林地范围内开展种植养殖,在有效维持和改进林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林业生产。对林业产出的产品进行深加工,相应的产品包括木材以及相应在林地上开展的生产工作所得,对于非人工养殖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开采,但必须谨慎展开,注重其本身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保护。而后将经过深加工的产品送入市场,展开营销活动并进行消费。

在整个产业链环境中,首先应当明确其支持系统,包括监控、研发、人才、金融等方面。此类活动根据林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需求不同,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林业生产和销售活动。并且此类活动多以公益或半公益的形式存在,以政府和相应的产业环境建设和推进力量为主导加以展开,这些支持性活动可以说是林业产业链得以发展的基础,通常在宏观角度进行支持,虽然不能直接对产业链施加影响,却是林业发展的必要基石。其次还包括林业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需要的各类辅活动,诸如在育种和种植养殖环节涉及到的对林地生态环境的维持工作、在林产品深加工环节所需要的木加工以及脱水等工作,以及在市场服务环节中所需要的物流和调研等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都在产业环境中通过市场调节作用自发形成和实现,并且对于林业产业链能够起到较为直观的推动作用。

二、林业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分析

林业生态产业链同一般的经济产业链不同,首先其生态特征十分突出,不仅仅要求完成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对其发展扥健康状态进行监控,以实现林业资源本身的生态作用;其次林业产业链虽然并不长,但是其具有相对宽泛的二维特征,不仅仅从时间轴上看得到延展,在横向方面,更是存在于其他产业环境不同的紧密特征。基于如上林业产业链的特征,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其发展进行完善。

1.纵向延伸

从纵向上看,从生产到消费,我国林业产业并不发达。这种不发达一方面源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以及人均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计划态度对林业影响的遗留问题。基于此种情况,从纵向上可以考虑重点通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推动,建立行业典范,进而对相应的产业环节进行拉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群众林业经济发展参与态度的跟进。

2.横线延伸

从横向上看,林业产业链的主链,只有与两侧辅链保持良好的契合状态,才能够确保林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和向前推进。目前的状况,是两侧的辅链与林业产业并不属于同一领域,因此难以达到完全合理的状态,因此应当针对这种情况推进两侧辅链对于林业产业链的合作状态。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并不容易,应当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找到合作之路,对于一些难以合作的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在充分调动经济主体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投入扶持,唯有如此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西部;工业园区;环境经济;产业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93

[中图分类号] F1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71- 03

0 引 言

同志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为我国加快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西部地区工业园必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新的推动点和重要增长区,为制约经济利益的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结合西部地区工业产业园环境经济的现状,按照循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生态产业结构、生产链条和循环型产业,构建园区环境经济产业链,对于建设生态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当前西部地区工业园环境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西部地区工业园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推进器作用,形成了区域环境经济新格局,搭建了区域经济发展平台。但因受历史遗留、政策支撑、经费投入、人文环境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和制约,工业园区在深层次设计、宽领域融合、高水平发展、全方位合作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增速换挡乏力,经济效能欠增长。西部地区工业园因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等影响,大多大而不强、虚胖体弱。主要表现在:省级工业园区以综合类、行业类工业园区为主,静脉产业类工业园区不成熟,服务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新兴产业偏少;县级工业园区以行业类为主,大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及延伸链条中,低成本、高耗能现象突出。以乌鲁木齐头屯河区为例,辖区总规划占地面积460多平方千米,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区,区内建设规划主要承担着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作用。2013年和2014年屯河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10亿元、435亿元,分别仅占乌鲁木齐同年GDP的17.08%和 17.33%,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园区经济龙头作用未充分发挥。

硬件设施简陋,平台功能缺配套。新型工业园区的综合推进,一般需配套制造、服务、物流、电商、贸易五个功能,通过对西部5省会城市12个核心工业园区的调查显示,基本达到五个功能要求的仅占20%。以乌鲁木齐头屯河工业园区为例,园区设施基本达到“八通一平”,但仍需继续加大园区道路建设力度;完善园区供水管网配套建设;继续做好园区供水、供电基本设施建设。园区供水不能满足部分用水大户,例如八钢金属制品用水是自行打井。园区管理服务不到位,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信息查询工作,完善信息制度。

产业结构简单,链条衔接不紧密。当前,西部地区工业园普遍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密集型产业少、技术密集型产业稀缺的现状。乌鲁木齐头屯河工业园区现有制造业和加工业,主要结构有新型建材、食品、石油化工、医药四大支柱产业。近年,虽然乌鲁木齐头屯河工业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入园企业基本都采用简单、粗放、劳动密集式生产,园区入驻企业各自为政,企业间关联度低,各企业间产品的链接不紧密,园区内部的相互配合度不高,未很好的消化自身产生的废物,造成了资源的大量耗费,给园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园区环境经济产业链,是节约能源,提高生产运行中资源能源利用率,在降低环境危害基础上寻求企业间互利共赢,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

2 西部地区工业园环境经济发展基本思路

新型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能有效推动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发展,能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特别在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中发挥集约优势作用。

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以乌鲁木齐头屯河工业园区为例,2005年批准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2007年被自治区列入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并在此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头屯河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结合园区重点产业需求,引进辅助配套产业,提升产业间的融合,打造产业衔接点,推动园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主导权和影响力。

完善服务功能,综合创新发展。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完善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园区先试先行的优势,积极完善制造、服务、物流、电商、贸易等功能,培养构建环境经济产业链的能力,鼓励链条接通、延伸和创新模式,加快产业升级。特别要重视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优化产业结构,联动融合发展。工业园区良好的产业结构是发展、构建环境经济产业链的基础。要围绕重大项目的培养和加强产业间的衔接度,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握主导产业,开发有优势的新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增加辅助项目,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引进重点企业,构建多元型链条。

3 西部地区工业园区环境经济产业链构建模式

构建生态产业链的目的就是提高生产运行中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降低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互赢。研究认为,产业链中的主导产业选取要以“美丽中国、生态中国”为导向,以“3R”和清洁生产为原则,依照生态产业链的价值,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发展循环型产业与实现区域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联系。当入园企业达到足够数量时,资源将不再是单一流动的,链条间的交叉利用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从而在园区内形成产业共生共存。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方法主要采取以物质能源为桥梁进行产业间的链接,从而实现区域内物质资源的闭环流动,达到建立循环网络,以实现资源能源的最大利用化。通过分析产业间共生共存和代谢关系,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产业为辅助的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构建模式一:结构紧密衔接,产业互利互存。此模式主要适用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主要结合西部地区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经济规模、资源潜力等方面,形成一、二、三产业接通延伸,生产与环保、生态与消费良性互补的态势。下面以乌鲁木齐头屯河工业园区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塑业制造为主导产业构建环境经济产业链,重点突破解决下游产业短缺、链条不紧密的问题(参见图1)。

构建模式二:主导产业牵引,相关产业跟进。此模式适用于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重点以一个到多个核心产业为龙头,下游产业配套的环境经济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前后左右产业相互呼应的格局。以风电及器材制造为核心的共生模式为例。乌鲁木齐头屯河工业园区将此列为重点产业,大力扶持,让其做强做大,形成了以金风科技为核心和以风电器材制造为主的产业模式,电子配件、其他通用设备为辅助产业(见图2)。

构建模式三:充分再生利用,生态共生共赢。此模式适用于静脉产业类工业园区的建设,主要以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和多样性为起点,分门别类研究资源的充分再利用,促进经济和生态效能的最大化。比如,番茄红素是食品制造(番茄酱)的副产品,以往的生产将加工番茄酱产生的废渣(番茄皮、秸秆、番茄种子)作饲料卖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再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但其再生利用可实现如下效能:一是将番茄皮进行加工处理,提取的番茄红素可作为副产品加工中的着色剂;二是番茄红素可用于生物制药行业;三是番茄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番茄皮、茎秆、番茄种子),通过先进的材料加工合成工艺,可生产出替代传统塑料的新材料,可用来制作车辆的储物箱等(提炼其中的天然纤维,使之与化工塑料混合成为新的环保材料)。循环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

4 结 语

构建的环境经济产业链为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在今后的招商引资中提供参考依据。产业链不单单局限于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其产业链接中,有利于对区域资源的充分均衡利用以及开拓,产业链条中各环节都体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工业园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用崭新的视野和方式对其进行综合管理,政府部门加强管控,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为企业生产运行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支撑。工业园区的发展还需要内外部共同努力,包括园区规划的监管、组织机构、资金筹备、技术支撑等方面,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应推行绿色环保、清洁生产、产品循环经济产业链设计等高新技术,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和资金筹备机制等。以生态循环为核心,生态文化为保障,企业绿色环保为打破口,对园区各系统进行整合,建立生态循环网,使其出现最大的效益,提高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最终建设成为部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主要参考文献

[1]项学敏,康晓林,周笑白,等.产业生态链构建研究―以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4):64-65.

[2]毛玉如,孙启宏,沈鹏,等.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链网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2):42-44.

[3]汪毅,陆雍森.论生态产业链的柔性[J].生态学杂志,2004,23(6):138-142.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冷链物流,现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市,潍坊北部的寒亭区、寿光市和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和庆云县,烟台的莱州市和淄博的高青县。其中,涉及到19个县(市、区),总面积共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该区域土地资源充足,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具有特色,对发展冷链物流和高效生态区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

1. 优势(Strength)

1.1区位优势。黄三角洲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复合地带,东面辐射环渤海经济带,西融济南都市圈,南连胶东半岛经济区,北接京津唐经济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位置,具有深化国际间区域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因此开发建设前景十分广阔。

1.2交通优势。黄河三角洲的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发达,与北京、天津、辽宁、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和地区相对接。东营、潍坊、莱州、滨州四个大中型的港口与青岛、烟台、天津、威海等港口优势互补。该地区的公路、铁路网络完善后,物流业将会辐射到胶东半岛、京津冀、东北等重要的经济区域。

1.3产品优势。黄河三角洲土地后备资源充足,自然环境优越,能够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已有大量名优特产,如寿光蔬菜、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烟台苹果、乐陵金丝小枣、沿海水产品、高青小黑牛等。日前,黄河三角洲优质肉牛科技示范工程在高青县启动。

1.4 政策优势。国务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加快了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的优化和发展。国家也已将其纳入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推进和实施,必然会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和“黄三角生态农业冷链物流示范工程”的启动必然会更好的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2. 劣势(Weakness)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物流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尚处于快速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在今后发展中着力加以解决。

2.1 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薄弱。我国的农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确损失巨大。人民日报2010 年12月5 日《不能荒了1.4 亿亩》文中指出,由于农副产品在储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方面的方法落后,设施简陋,产后损失率偏高,水果损失率为10%—15%,蔬菜损失率高达15%—20%。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流通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冷藏运输率低。

2.2 冷链物流产业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水平偏低。现代果冷链物流体系的运转离不开加工、贮藏、信息化的管理和高技术含量的设备。而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但是目前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员素质差,难以适应现代冷链物流的要求。

2.3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方面广、涉及环节多、技术含量高的系统的工程。从政府部门来看,虽然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已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却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现象。各部门各自规划,重复建设,严重制约了物流的效率。因此,本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规划和完善。从企业方面来看,产、供、销各个环节物流整合缺乏系统的规划,整个冷链物流环节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3. 机遇(Opportunit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这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3.1 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发上变化。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鲜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冷链物流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鲜健康产品的需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建设“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因此,我国的冷链物流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3.2 国家政策的支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5 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这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 挑战(Threat)

冷链物流市场窄,冷链物流主体散乱,冷链设施也不够完善,冷链物流的发展缓慢,食品的安全性较低,以及来自内部与外部的竞争,都是现在我们所遇到的挑战。

4.1 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主体散乱。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物流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冷链物流主体散乱,实力参差不齐,造成物流环节多,周期长、市场管理困难,物流物流成本高,引起了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

4.2 内部发展不均衡,竞争无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涉及到19个县(市、区),内部存在的物流企业众多,各企业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各个企业可能存在的无序竞争定然会影响到整个黄河三角洲冷链物流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合理的政策来保证各企业能够有序的竞争,从而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4.3 面临外部激烈的竞争。黄河三角洲濒临环渤海经济带、胶东半岛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济南都市圈,与北京、天津、辽宁、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区相对接,这些区域都是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冷链物流业必会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冲击,我们应突出高效生态的优势来形成我们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