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范文第1篇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类别;毕业生;就业

一、现状及原因

有资料显示,2007年毕业生有495万人,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众多毕业生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是不争的事实。以武汉地区为例,据人事部门统计:医学类2000年、2001年、2002年的就业率分别为68.65%、67.35%、63%,在13个统计大类中居倒数第一。据统计:2006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为31.01%,位居各专业排序的后三位;中医学专业就业率则更低,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同样,根据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7月公布的2003-2006年度3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就包括中医学专业,低就业率排名第10名。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是有很大困难的。

本文以三峡大学仁和医院1999-2009年共计184名中医类别专业实习生为对象,通过电话随访和网上交流等方式,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由于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实习的中医专业学生大部分出自基层或农村,家庭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好,所以所有的学生一毕业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就了业,在所有从事的行业中,大致可以分为工作在医疗机构和非医疗机构两大类。

(一)在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业

进入该领域的学生共有88人,占47.8%。在在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业,根据职业的特点分为以下两部分:

1、在非医学领域工作。进入非医学领域有45人,占24.5%;这部分人没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在工作,是让人遗憾的。但是由于具有医学背景,在五年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了中医知识,还大量地学习了临床医学知识,并且在实习阶段,也进行了系统的西医临床专业各科室的轮训。所以,没有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无论西医还是中医),还是很可惜的,毕竟医学人才不是普通资源,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医学人力资源,其实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中医药院校因生源的整体质量比不上综合性院校和西医院校,造成了毕业生先天相对不足,增加了后天培养的难度,间接降低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因此在“毕业即失业”的年代不改行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在社会上无生存的机会,改行是每一个本专业学生的无奈之举,每一个读5年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从事临床工作当医生是最大遗憾,“先就业再择业”也是一条出路。

这行业基本上不和医学沾边,也就是说,在现行工作岗位中,没有一点医学知识的应用,和别人竞争基本上不占优势,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一是经过国家的大型招聘考试顺利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如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二是利用其自己的综合资源,成为小私营主、进入IT行业、当司机、自由从业人员等。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利用所学的专业来创造自己的生存所依赖的经济条件,只是在生活中利用一种中医本科生的平台和身份结合一些其他的知识结构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在其生活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仍然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干扰或影响自己的职场生涯或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目前一个大肆奉行“养生”的一个社会里,其专业知识使其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同样也彰显其中医药学知识背景的优势,对职场和人际关系也无意识地起到催化作用。

2、在医疗卫生领域例工作,但是没有进入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如卫生管理部门、保险公司、中药材公司、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医院上下游相关产业链上。有43人进入医疗相关领域的,占23.5%。这里面的职业也是纷样繁多,但医药和器械销售代表占半数以上,因为收入高、来钱快。由于医疗行业体制的原因,医院在上级部门拨款的缺口较大的情况,提高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销售。医生的笔杆子比摇钱树还值钱,不但为医院创造了收入,也丰富了自己的钱包,医药代表给医生大量、惊人的药品回扣让医生尽可能地多开药(器械),来促进这层关系的职业就是医药(器械)代表。他们利用有专业的医学背景、医疗领域的人脉资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主治医生等级别以上的医生建立良好关系,来提升药品(器械),也带动自己的经济收益。

同时,在各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局等也需要专业的医学人才来监督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的诊疗常规,并对治疗流程或病历文书等资料进行审核,以规范医疗行为。

总之,是在应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医疗机构服务,直接对医院产生影响。虽然没有当临床医生,但是也在运用中西医医学知识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利用医学的一些有关知识,发挥其局部的某一知识点,尽量放大,挖掘与现任工作有关的知识面的潜力,让自己在本职工作内能最大限度地胜任该工作,并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满足最丰富的利润空间,是自己得到较高的报酬,以致于许多人都本行业内成熟得非常快,同样也透支了大量的青春。

(二)进入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在医院运行的成百上千条的业务流程中,主要有各类医政管理、后勤支持、医技诊断、临床诊疗和临床护理等五大类流程,当然,临床诊疗和临床护理是医院的核心业务流程。目前中医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在非医行业工作,1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进入了医院的学生,也多在县一级甚至乡镇医院。所以,进入医疗机构不是所有的医学生都会成为医生,根据医院的情况和自身情况,工作岗位也不尽相同。这里面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进入医院,不是国家执业医师。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而言,不肯舍弃所学专业,将就业领域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也成了学生就业的羁绊。不少大学生认为,舍弃专业就业等于大学几年的苦读付诸东流。有的是对医学的情怀仍然割舍不断,有的是为了给五年的青春有个交代,所以,为了能进入医疗机构(以后再转到临床岗位),在招聘时也就放低了自己的专业要求,进入医院的临床二线工作岗位,做些医政管理、后勤支持等工作,如在医保科、病理科、医务科、人事科等。这种情况不多,如果不是出于主观原因,进入医疗机构等一般能从事所学专业

2、进入了医院,是国家执业医师。根据1999年《执业医师法》,执业医师注册分为中医、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等四个类别,在各类别的执业范围内从事相应的专业。因此,根据各专业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在医疗机构从事中医专业。这是最正常的情况,只要想当中医医生,就必须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否则就是非法行医。理所当然地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也是幸运之事。但是一部人觉得自己也学了很多西医知识,和临床类西医学生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自己也有中医优势,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想从事临床类专业,这样发展空间也要大一些。在众多调查对象中讨论最激烈也是这个问题:怎样从事临床类专业?

按现有规定,在考试资格上,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而实际上,由于中医专业毕业生大多系统地学习过现代医学,和西医专业毕业生一样,经过适当的复习,完全有能力通过西医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也的确是在《执业医师法》实施的前几期考试中,由于管理口径的不统一和历史余留问题,有部分中医类专业的考生参加了临床类别的考试,顺利通过取得了“注册范围”是“临床”类别的《医师资格证书》,后来管理的持续改进,现在执业医师考试报名资格审核时,只有毕业证书上有“中医”二字,一律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但是由于各个医疗机构的情况均不一样,只要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的执业医师所实际上从事的专业也不相同,也就出现了第二种情况。

(2)在医疗机构从事非中医类的临床专业,但是在非手术科室工作。取得了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资格,没有当中医医生,但从事临床类别的专业工作,也就是西医医生。

由于基层医院“缺医少药”,能有执业医师就已经很不错了。中医医院,县一级医院和县一级以下的医院很多,基层医院尤为普遍。广东省没有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共64家,仅有1名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共150家,仅有2名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共133家。即使在三级医院或地市级医院,也有一部分中医专业执业医师也在内科等基础科室执业,特别是在内分泌科、消化科、肾病科、血液科、老年科等专业科室里中医执业医师较多。

随着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多,患者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医院为了规避医疗风险,不会让非手术专业的医生来做创伤性诊疗活动。由于手术科室风险性大,技术难度高,对专业知识要求强,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假如主刀医生是中医医生,就是会以“非法行医”处理,对医生对医院都不利。那些中医背景的医学生特别想当外科大夫怎么办了?有一种那个办法,那就是考研。

(3)在医疗机构的手术科室工作。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中医执业医师没有进行临床手术的资格,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下,想在综合医院手术科室工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考研,考临床专业或妇产科、外科等专业,取得外科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然后再报名参加临床专业的执业医师考试。考研是唯一的途径,中医类别的以学生中,刚入学就知道自己的就业前景,所以在毕业前参加工过后考取临床专业研究生,和西医学生一样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医院从事理想的专业。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共有125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40%。中医学专业2004年的考研率为40%,2005年为40.54%;反映了学生求知欲望在不断增强,同时也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同样,三峡大学医学院是一所B区招生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不属于自主招生的院校,在我国内陆中部的鄂西山区,生源不是特别丰富,因此只要是通过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都能进入该校学习,所以很多中医专业的考生考入该校进入临床专业的学习,比如在妇产科、外科等硕士点学习,并且,学生在研二就可以报名参加临床类别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2007-2010年中,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157人中,研二考生中有63人,其中本科是中医药专业有28人,占44%,由于有相当的基础,研二的医学生95%的能一次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拿到心仪的医师资格证书。三峡大学医学院2010年毕业的22名临床专业研究生,第一学历是中医类有7人,占32%。

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2010年新招聘的医生中,有一位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肛肠外科方向的硕士生,只有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证,并且以后也不能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来,在肛肠外科也不能单独执业,招聘单位只能忍痛割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怎样就业,怎样在现有的环境下找到理想的工作,怎样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医学教育和医学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难题。

二、对策

第一,必须从政策法规、教育制度上认真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精神,制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国家宏观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层面扩大对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力度,夯实中医药事业繁荣的基本面。

国家也就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升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4月7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强调“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强调“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同时,2009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以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2009年7月,还专门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领导在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治未病”健康工作2009年工作计划》,并在《中医特色健康保健―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以中国传统健康文化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国内外已有的医学模式和健康管理经验、健康保险等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的开展,提出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治未病理念落实于实践开辟了道路,为了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当代人群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要,又在经济上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范式。这对中医药事业是个很大的促进,同时也为中医专业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发展前景。

第二,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很有必要加强就此事的沟通。学校培养学生,医院招聘医生,学生怎样成为医生就没人管了,以至于学校大量扩招,医院又招聘不到需要的医生,就造成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有岗位的医院招不到医学生的矛盾局面。

目前的中医药高校盲目扩招,颁发的文凭在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时又没有报名资格,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下,应该加强两个部门沟通,改善一方面差医生,另一方面大量剩余的医学生不让参加考试状况。在新的医药卫生改革中,应由多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更加具体的医学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整合资源,设置适宜的专业等方式,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保证医学教育事业能够主动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具有中医类专业的医学院校根据市场调整招生方向。三峡大学医学院在1999年《执业医师法》实施前招生一直很好,在2002年前后,中医专业类别毕业生还可恶意报名参加临床类医师资格考试,对招生没有太大的影响。2003年后,中医毕业生开始就业不理想,招生很困难,在2004年和2006年停止招生,2007年恢复招生也不是很理想。目前全民医保的覆盖,很多基层医师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医学生,招生情况开始好转,达到75人,是前6年的总数。这种根据市场导向来调整的策略应该值得肯定。从2006年开始富裕的教育资源开始投向乡村培训、社区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上。这对中医院校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配选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教育之本。三峡大学医学院2000-2010年中医专业招生人数情况,如表2所示。

第四,鼓励和支持中医类别毕业生到县一级以下的医疗单位进行就业。2007年底,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只有1.10人。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资源。在宜昌市范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湿全覆盖,农村病源是“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各医疗机构门庭若市,病源急剧上涨,对医学生的需求数量加大,以至于几个县级医院录用一个医学生情况。而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积累,使中医具有“简、便、灵、验”的优点,在基层或农村,中医药市场更广阔,中医的消费群体更稳固,更具生命力;中医类别的毕业生也在基层为广大老百姓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是毕业生参加大学生“三支一扶”活动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不但服务了当地居民,也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9年《执业医师法》实施之前,中医类别专业学生的执业医师证书的注册范围是根据当时所从事的专业:从事外科的注册专业就是外科,内科就是内科专业,中医就是中医专业。即使在前几年的意思资格报名中,中医类别可以报名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也就是有很大一部分中医药背景的医生进入临床,而且是临床外科专业,在县级医院这部分人还占很大的比例。并从长期的临床工作和实践能力来看,由于其专业知识本身就有西医临床知识结构,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加上上级医生的培训指导,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也显示出独特的工作优势,可以胜任其临床工作,也没有造成过多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从现实来看,中医药专业背景的医学生是可以在县一级医疗机构胜任临床工作的,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不能对该考生的报名或执业范围给予太多的限制和行政制约,不利于我国目前的患者就医的困难局面,还导致了本可以在基层解决的小手术、小病种都能盲目流向了大医院,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劳动强度加大,患者的“三多一少”,没有根本上解决地市级医疗机构的“看病难”问题。

第五,鼓励想当外科大夫的医生通过报考研究生,获得临床类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后,再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临床类的医师资格证书。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善,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在2030年,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等因素,对医生的需求会不断加大。医学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学习的一门技能型科学,而且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专业特点,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医生。从2008开始,研究生也开始扩招,2009年开始临床类研究生、应用性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加大,考研的机会也在增加。所以,鼓励医学生不断取得高学历,对本人,对医院,对单位,对晋升职称,对涨工资等都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好事,所以考研究生,特别是临床专业的研究生,更能了解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的特点,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综合优势,不断开启新的医学领域和治疗模式,为人民服好务。

第六,大力宣传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抓住“养生学”的机遇,开展“中医养生”业务,建立独立的中医药保健机构,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倡导,发挥祖国的传统医学优势。近年的“养生学”尤为流行,以致于一个“张悟本”骗了亿万国民。我们应该抓住时下盛行的“养生热”,和时代接轨,应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积极正面科学地介绍和引导,支持经过时间检验的养生方式,严肃抨击各种利用中医的伪科学和养生长寿的“幌子”和“骗子”,以正其形象和价值。

国家已经开始了“治未病”工程,我们中医类别专业学生应该当之无愧地积极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承前启后,挖掘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和精华,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和当代疾病谱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其独特优势,对公众阐释中医学的科学理论,对优势疾病证明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在种种有利形势下,中医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以笔者所见,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不挑不捡,是完全可以就业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DB/OL].省略.

2、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3、林其胜.困境与出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3).

4、大力.高校最难就业38专业曝光,水产、材料排前两名[N].东方早报,2007-07-18.

5、李强,刘步平,刘凌云.影晌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医药导报,2008(1).

6、陈海啸,褚江洪,王耀辉.加强实施临床路径,优化医疗核心业务流程[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0(7).

7、芦琳娜.中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及弱化路径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13).

8、李广华,王文,祝金旭.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6(1).

9、余鹏程,陈涛.现行中医执业类别及范围有关规定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09(10).

10、李渊,白东艳.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

11、毛宁.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及对策[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5).

12、高建民.基本卫生人力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研究,2006(10).

13、2003-2007年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DB/OL].moh.省略.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范文第3篇

他从医35年,在医疗岗位上勤学不辍,解决了临床中的多种疑难病症;

他精通针刺,临床实践中擅长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及其合并症、血管性痴呆、运动系统疾患、神经痛、支气管哮喘、前列腺疾患等多种疾病;他善辟针灸临床实验研究,精通中西医理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对抗衰老及老年病研究见解独到;

他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引申基础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自由基医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及针灸学研究,将中医针灸的实验研究推进到基因分子水平;

他成功引进SAM老化鼠,奠定了我国老年病研究的坚实基础,填补了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的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了新路;

他是学者,始终刻苦学习。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和重大会议发表了大量论文和论著

他是医生,视病人如亲人,繁忙中始终坚持为患者出诊;

他是导师,先后完成多项部级、部市级科研成果;

他是教授,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批国内外学生。

身为中医院年门诊量全国第一、超过百万人次的全国省级示范医院的院长,韩景献钟情于他的医学事业。

韩景献很低调。对媒体不断打进的要求采访的电话,他很少谈及有关他自己的话题。

面对成就,他一笑而过。他信奉科学,喜欢付出,热爱学习,相信努力必将会有所回报。

他喜欢别人和他谈中医文化,谈天津中医学院,谈第一附属医院,谈中国的针灸科学。

他的办公室在医院的一座老楼里,象一间小教室。简洁的房间透着忙碌的气息。办公桌的上上下下摞着一堆堆文件,秘书的电话不断,他的电话也不断。

他一肩多职,既搞管理、搞教学、搞科研、写论著、又出诊看病。

以科研成果打造名医,以“名医”塑造名牌医院是韩景献的战略构想。

作为医院院长,他肩负繁重的医院管理重担,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作为医学专家,他崇尚医德,医术精湛,为患者耗费了大量心智。他儒雅隽智,幽默风趣,充分显示了中医大家的风范。

他善于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解决了临床中多种疑难病症,并在基础实验研究中不断开发新的课题。医院开设的一些特色门诊也是在他的指导下设立的。

他是个会工作会生活的人,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的井然有序,虽然工作紧张,但自我保健时刻牢记在心。他20多岁时体重130多斤,现在也还是这个体重。他中等身材,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喜欢身着西装领带,更衬托出他那儒雅学者的风度。

他说,身体保健是从年轻时就要注意的事情,养生很重要,特别是医生,身体好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韩景献很刻苦。突破医学难关是他最大的快乐。一个难题突破了,他自己寻找的又一个目标马上就会到来。

坚定的信念让他“知行合一”

中医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之元素,是根本源头,一切都有道之存在,“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中医将“天、地、人”,归为“三才论”。天地宇宙人事万物,皆由大道生。大道包罗万象,变化无穷。

“道”似乎摸不到、看不到、听不到、嗅不到;但又绝对存在,是一种较难思议的抽象。人和道的关系非常密切。道,潜移默化,其道本身,不言不语,须人弘扬,圣贤之责。道赖圣传。目前,诸多脱序现象,“知”道者少,“行”道者更少,而真知真行的人,几乎是当代圣贤,难能可贵。然而,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契入大道妙理,社会和人民才能受益。

韩景献祖籍河北,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大学时代就喜欢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他,深信“博极医源,循道难;悟道过程,贵实践;学习积累,不断线”这个道理。他善于动脑,深悟现代医学之理,在医疗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从来都是筛选后加以研究,得出结论后应用与实践。

抱着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从事中医医疗6年后,韩景献又西学中3年,开阔了思维,对中西医理论和实践有了很深造诣,尤以针刺见长。他提倡中西并举,以疗效为先。理论上衷中参西,融会贯通;诊治上取长补短,注重配合,在理论和实践中丰富了自己,收获颇多。尤其在老年性痴呆、中风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老年性疾病的诊疗中,见解独到,自成一派,取得了良好效果。

还是20多岁的时候,他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和西医书籍,他最喜欢西晋集文、史、哲、医而尤长于医学的伟大作家皇甫谧,最喜欢《黄帝内经》、《灵枢经》和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

从医三十多年,韩景献始终喜欢动脑动手,重视针灸的基础实验研究。他从神经行为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化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入手,系统地研究针刺的疗效机理对针刺的应用,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老年性痴呆、中风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老年性疾病的诊疗中,赢得了医学界认可。见解独到,自成一派。

他勤奋好学,先后两次赴日本研修实验医学。利用在日学习的空余时间,编著了24万字的日文版《针刺技术》,被日本学术界公认为对针灸治疗学具有严谨规范指导价值的著作。回国后翻译了20多万字关于老化小白鼠培育、繁殖理论的技术资料。

今年59岁的韩景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我国著名实验针灸学专家、老年病研究专家、天津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治医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国家卫生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工程院石学敏院士率领的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针灸学科研梯队中的知名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医疗、教学工作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研硕果累累。

应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 针法治老年痴呆获突破

韩景献的梦想不仅仅是攻克一个医学难关,他的快乐来自于摆在面前的无数个挑战。

他的大脑在一刻不停的满负荷运转,每解决一个难题,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隐藏在一个医务工作者内心深处的原始责任的慰藉。

2004年10月,全国各大媒体报出这样一则消息:“经大量临床观察,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景献教授特创的“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治疗老年性痴呆针法,可特异性影响衰老对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改善病人认知、记忆、社交等能力。他所领导的课题组还从神经行为学、免疫细胞学、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等方面研究了该针法的疗效和机理,证明了有50多种基因与衰老有关,针刺可部分或全部逆转衰老对其表达的影响。并被列为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消息一经发出,医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传统上,中医多将老年性痴呆分为髓海不足、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瘫浊蒙蔽、气滞血瘀、脾肾阳虚、五志化火等几大类型。韩景献总结自己多年

临床经验,博览中西医籍,认为该病与三焦气化功能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具有独到的见解的全新立论。

他认为:“三焦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路,乃气水传化之道,其在下台于肾与膀胱,在上关连于心肺,在中聚于脾胃。膻中意在疏利上焦气化,调补宗气,以行气血;中脘、足三里意在促进中焦气化,益气和中,以生气血,化痰浊;气海意在总调下焦气化,培补、振奋和升发元气。四穴通过调节三焦各部的气机,进而调节三焦各部所属脏腑的气机,既各司其气,又上下贯为一体,协调共济,以保证全身气化功能的通畅调达,加上血海的行血养血,共同维持其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状态,使全身气机流畅,气化守常,共奏益气调血、扶本培元之功,以恢复脑的正常智能状态。上焦宗气、中焦水谷之气(营气、卫气)、下焦元气,合而称为真气(正气)。上取膻中理宗气,下用气海壮元气,中选中脘调水谷之气,三穴调理气机,分治三焦;而中脘、足三里、血海三穴又可补益气血,培补后天”。“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的特点在于:调理三焦,以通利元气;培补后天,以充养先天。

运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在神经生物化学层面上,促使了胆碱类物质在大脑内含量的增加,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下降,对促进生成抗衰老基因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免疫细胞学层面上,经针刺后,发现了老化鼠体内与记忆有关的海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形态良好。还发现了针刺对清除自由基有明显作用。通过对60例患者临床观察,证明该针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老年痴呆病的有效率达到82%,显效率达40%。

1001年10月,一位72岁的男性患者首发脑梗塞,左下肢行走不利,反映迟钝,检查发现脑两侧基底节、顶区、右丘脑、脑干区多发缺血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闹病,脑萎缩。其痴呆主要表现在近期记忆力减退,时空间定向障碍,计算力减退。韩景献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治疗,患者性情和近期记忆力等有了明显好转。

一位66岁的女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其痴呆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定向障碍,计算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减退。韩景献采用此针法针刺7次后,患者症状出现明显改善,言语较以前流畅清晰,反映敏捷。

为创立这套针法,韩景献付出了大量心血。

此项研究深化了医学界对针刺抗痴呆的认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应用老化小鼠进行抗衰老实验研究第一人

过去半个世纪的医学和兽医学的进步,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大,疾病的发生率比过去显著减少,……假使没有使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工作,这种进步是不可能的。

传统中医学.只有临床学科,其知识体系中缺乏生物学基础,基础理论十分薄弱。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本质功能之一就是进行中医基础病理研究。1990年以前,我国中医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在经历了散在发生。方法尝试、初步总结和实用期四个时期后,大多还是依靠人工造模。韩景献心里十分着急。

他是个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人。认为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用新观念来要求中医动物模型研究这一新的学科。

1987年,已经从事中医针灸诊疗工作15年的韩景献为汲取国外医学的先进成果,东渡扶桑,来到日本国北里大学研修针灸治疗高血压等疾病的实验医学。研修过程中.京都大学竹田教授研究的老化鼠实验动物模型引起了他的极大的兴趣。

原来,竹田教授在美国留学时,带回日本一种纯种鼠。半年后,纯种鼠快速出现一系列老化现象,从两年寿命变为一年。竹田教授用心选种、配对,筛选出快速老化鼠和正常老化鼠。快速老化鼠又分为老年痴呆、骨质疏松、老年白内障、老年肿瘤等多种类型,这正是中国开发老年医学实验研究所需要的。

1988年9月,韩景献转到日本京都大学专门进行老化鼠的研究。在这期间,他在面临学习、科研、生活三重压力的情况下,一年当中将8本中医学教材译成了日语,与日本医学专家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

韩景献研究高血压小鼠发病机理的论文在美国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轰动。他在京都大学期间对老化鼠的正常血压生理参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肯定性的结论,此项研究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9年11月,在还有一年签证的情况下,韩景献毅然谢绝了竹田教授的再三挽留,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临别之际,竹田教授动情的对韩景献说:“回去准备好设备,我把老化鼠无偿赠送给你。”

1993年,韩景献从京都大学带回的第一批老化鼠,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应用老化小鼠进行抗衰老研究第一人。通过对老化鼠的应用,韩景献独创的“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以延长正常寿命九分之一的效果得到了证实。他研制开发的中药“增寿益智散”应用老化鼠进行实验观察,起到了增智、益寿的明显效果。服用“增寿益智散”的老化小鼠在达到寿命极限15个月后,仍有50%成活,有两只小鼠竟然怀孕了,其中一只还成功产下了5只小白鼠。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在老化鼠引进到中国的12年时间,仅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应用老化鼠模型进行科研公关并取得的科技成果的项目就多达20多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的2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另有10多项正在进行中。

SAM老化鼠的成功引进,奠定了我国老年病研究的坚实基础,填补了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的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提出全新的“钙离子重新分布学说”

为中医老年病学的研究成果寻找到与西医理论相辅相成的契合点,是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韩景献一直没有间断探索新的科研课题。

“钙离子重新分布学说”就是韩景献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发现的关于导致人体衰老根源的一种全新理论。

研究表明,老化只是全身老化的一部分,全身老化的实质是细胞老化,各种原因导致的生物膜损伤是形成老化的关键病理环节。

生物膜损伤会使钙通道功能异常,钙细胞内流增加,胞内线粒体钙库释放,使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主要脏器组织内钙含量增高),细胞内钙超载,加速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其结果会导致脏器老化并发生脑损伤、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早老性和血管性痴呆等疾病。同时,骨钙外流使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老年性骨质疏松形成。

关于钙离子重新分布说,是韩景献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实验中获得的。

为了实验“益气调血,扶正培元”针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疗效,韩景献选择了30只骨质疏松型老化鼠,将它们分成三组研究观察钙的代谢及分布。

在对自然老化组观察表明,随年

龄的增长,小鼠尿中钙排泄量增加,血清中钙下降,骨质内钙含量显著降低,脑、肾、心、肺中钙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这一结果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与钙的重新分布有关。

在给予第二组小鼠重点进行针刺并喂食钙剂治疗观察,骨骼内发现有大量钙离子沉积的同时,脏器细胞内的钙离子数量也有明显增多,细胞在钙化同时也加快了鼠体老化的过程。

在给予第三组小鼠喂食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和钙剂后表明,二者均可提高血清及骨质中钙的含量。就强度而言,钙剂对血清中钙含量影响较大,而钙离子拮抗剂对升高骨质中钙含量的作用更强。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钙细胞内流,促进了骨骼内钙的沉积,从而对骨质疏松起到治疗作用。

这项研究表明,钙拮抗剂能有效调节细胞内钙的水平,纠正钙代谢紊乱,使之保持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可显著提高血清和股骨中钙含量,另一方面又能减少肾脏中钙含量,对脑和肝脏中的钙含量也有降低的趋势。

按照现代西医的理论,人的老化,主要表现为人体各个脏器的老化。韩景献提出了人的老化归根结底是由细胞老化决定的。细胞由于受到体内自由基攻击,存在于细胞间液的生物膜遭到破坏,使细胞失去原有的保护,造成无法阻止多余的钙离子流向细胞内,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细胞钙化(老化),从而导致衰老的发生。

“钙离子重新分布说”的提出,倡导了科学补钙的全新观念,或许会为传统补钙带来一场“科学补钙”的革命。

韩景献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热爱祖国,是一名严谨治学、有着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研究精神的医学专家。他的辛苦,职工看在眼里,学生看在眼里,患者也看在眼里。

他带领着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庞大的医疗团队,正在祖国传统医学浩瀚的海洋上遨游。

这是一个大家庭,拥有1600多名职工,461名高级技术人员,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授衔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3人,博导9人,硕导32人;获科研成果126项,专利5项,出版医学专著百余部;培养博士22名,硕士70名;与德、美。日、法、罗马尼亚30余国进行广泛医疗合作学术交流;

这里有一个崇尚科学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1300张病床,12年不间断病房使用率超100%,每日住院人数通常保持1800人以上,持续17个年度“门诊总量”超过百万人次;突出的“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五专特色支撑起医院总体架构;

它集医教研于一体,是综合型多学科、发展中西医结合实力雄厚,且拥有自己西医优势学科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化中医医院;是国家确立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全国针炙专科医疗中心。

韩景献管理思路清晰,注重把握科技和经济的关系,重视人才培养,谈笑间凝结着智慧、驾御着一个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韩景献既是一名学者、管理者。一名深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也是一名倍受患者喜爱的好医生、好专家。他始终在忙碌,为的是弘扬祖国传统医学。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用则满目俊杰,弃则遍地糟糠。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韩景献这样说。

实验针灸学专家韩景献

韩景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实验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始终从事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知名专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6年生于河北省,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历任针灸部部长,老年病研究室主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常务副院长。2003年9月1日至今,担任天津中医一附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抗衰老科技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基础医学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一副主任,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学会委员,中国天津针灸学会理事,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研究

1991年获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中医学院优秀教师;1993年获天津市卫生局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先进2等奖;1995年获天津中医学院先进个人;1996年被评为天津中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获川医学奖学金优秀归国进修生奖;1998年获天津市优秀回国人员奖;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被评为天津总工会“九五”立功者;2002年荣膺天津市卫生行业第3届十佳医务工作者。

主要贡献

①推动中医老年医学实验研究成就突出,成功引进日本SAM老化鼠,奠定老化研究坚实基础,填补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新路。

②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解决临床中多种疑难病症,擅于总结临床经验,引深基础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自由基医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医及针灸学研究,将中医针灸的实验研究推进到基因及分子水平。

③对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及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主持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和市级奖。

④临床实践中擅长诊治脑卒中、脑血管疾病及其合并症、血管性痴呆、运动系统疾患、神经痛、支气管哮喘、前列腺疾患等多种疾病。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范文第4篇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英语教学 制约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03-03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北部湾经济圈的桥头堡,自2004年与东盟十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越来越多来自东盟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的学生进入广西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这一趋势要求广西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速,持续提升在校医学生即未来医务人员的双语交流能力,尤其是英语的沟通能力。然而“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仍然长期、普遍存在于现今的医学生中,这说明当前的外语教学模式与时代要求脱节,不能满足中国医学教育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要求。

一 制约因素

1.陈旧的教学模式

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应用使学校的外语课程改革、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变得本末倒置,导致外语教学的改革在数年中没有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体系,造成语言学习和运用断裂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医学生临床英语综合能力不强,这与当今医生需随时查阅英文文献从中循证指导工作或能及时与国外同行进行专业交流的要求脱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医生的对外交流与诊疗水平的综合提升。

由于医学院校至今仍沿用考试通过率作为评判英语教学水平的依据,对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以通过公共英语四、六级的方式衡量,而这种测试方式是不包含口语内容的,与当前普通高校英语教学大纲里专门指出的“目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不一致。此外,大纲里在教学

目标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明确提出培养语言技能目标的顺序是听、说、读、写、译。这说明听说能力的培养应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但陈旧的教学模式致使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会不自觉地偏重公共英语应考内容和方法的讲授,缺乏对临床医学英语尤其是临床口语的关注,这使得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更倾向于公共英语教学、忽略临床英语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而忽略临床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口语能力的培养。

2.积弊深厚的传统教学思维

应试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喂养式”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学阶段的学生已适应并习惯该模式,导致学生普遍自学能力较差,在外语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不讲方法,依赖老师;缺乏自觉,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课堂上注重记录,缺乏独立思考,气氛沉闷。由于存在提高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中学英语教学更侧重于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的灌输,口语教学常常被忽略。这些都造成当今医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前几乎没接受过规范的英语口语训练。

2012年4月至12月,笔者对广西医科大学三个不同专业共10个教学班的268人做了针对英语口语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三个不同专业分别是:口腔系(58人),公共卫生管理系(64人),临床医疗系(146人)。调查结果如下:

表1 业余时间口语练习统计

练习情况 每周3次以上 每周一次 偶尔练习 从不练习

人数 15 63 141 49

百分比 5.60% 23.51% 52.61% 18.28%

由表1可看出,不同专业的医学生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觉进行规律的口语练习的仅占总人数的5.60%;绝大多数人(76.12%)显示出对外语口语没兴趣,仅偶尔或每周练习一次;而从不进行课外练习的学生竟然达18.28%。这说明在当今的医学院校,虽然经历多年的教育改革尝试,但依然没有激发广大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和加深对外语在医学学习中重要性的认识。多数学生课外几乎不开口讲英语,也从不自觉进行口语练习的事实,使当前外语教育改革陷入尴尬境地。这个问题除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外,医学院校目前所能提供的外语学习环境匮乏也是个重要的客观原因。

表2 医学生临床口语课堂表现

练习情况 主动配合 配合 消极配合 拒绝练习

人数 64 175 29 0

百分比 23.88% 65.30% 10.82% 0

表2的统计分析显示出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实习课中学生课堂表现的真实情况。结果表明89.18%的学生能按教学进度和内容、符合教学要求进行英语问答,其中积极主动的学生有23.88%;但课堂上态度消极被要求完成英语对话的竟达10.82%之多。分析其原因正如前面介绍,多数学生或因长期缺乏外语口语练习,词汇量不够,发音不标准,担心出错在课堂上被耻笑而选择沉默。有的学生虽然英语综合能力较好,但不善于或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而选择“低调”。这种情况造就了课堂沉闷的尴尬局面,最终教师不得不“强迫”学生问答,这就形成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敢开口,基础好的学生缺乏开口积极性的不良循环。从表2中看到消极配合的学生占10.82%之多,这反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推广及普及会遇到重重困难。

3.缺乏合格的临床专业外语教师

当前,医学院校缺乏合格的临床专业外语教师,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多年来的扩招,作为以外语教学为特点、临床教育为主导的临床医学英语课程所面对的学生过多,班级、班型过大,平均一个班至少50人。班型过大,使授课教师对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难以在短短40分钟内全面拓展。临床实习课是以提高学生的医学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它需要有合格的临床口语老师。然而,在当前医学院校从事英语临床教学的教师大部分为非英语专业毕业,多为高学历如博士或曾有留学经验的医师兼任,自身不具备专业语言类教师所具有的语言教学的专业特长,当授课内容涉及语法、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等语言学相关知识时,解答内容就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满足医学生对临床医学理论和临床英语工作技能的双重要求。而专业英语教师由于临床医学知识缺乏且自身的临床口语水平有待提高,也无法完全胜任临床教学。同时,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老师的进修和出国交流机会很少,多数教师没有与从英语国家来的患者沟通的经历,更没有机会以医生的角色在国外参与临床诊治的经验,这给临床医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制约。

4.教材不适用

目前,中国医学教育向国际化迈进的趋势正在加速,各医学高等院校都抓住契机,对原有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远没达到满意的效果,尤其突出表现在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整体上仍然较弱,无法满足临床实际工作需要。这一现象凸显出英语口语教材的重要性,医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要求未来的医生能具有较好的阅读及沟通能力,教材的内容应随医学发展而不断更新。然而,目前市面上能真正满足有效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目的尤其是临床医学口语教学的教材却不多,符合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特色和临床医学生特点的口语教材尤其是以东盟合作交流为背景面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临床医学英语口语教材几乎无法寻觅。当前我们选用的教材内容显得陈旧、缺乏时代感,不能满足东盟合作交流背景下中国医学发展的要求。

二 对策

1.设置临床医学英语实习课、加试口头表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指导下,开始重视外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但一方面由于缺乏合格的临床外语教师,口语教学无法完全贯穿到临床教学中;另一方面由于客观存在的不利于口语教学的诸多因素,如学生过多、班型过大和受课时限制等,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而逐渐丧失对外语的学习兴趣,最终造成学生的临床外语沟通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要提高医学生的会话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临床医学英语实习课,每个学期有1/3或1/4的英语课时用于临床口语教学是必须的,否则加强医学生外语会话能力的培养也就流于形式。

目前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外语能力的检测采用PRETCO(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的模式,该测试体系更着重语言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运用,突出实效性和实用性,然而PRETCO测试体系在题型设计上存在没有针对口语能力直接进行考核题型的缺点,主要表现为以书面形式对会话能力进行间接的考核,这不是语言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运用且违背了外语教学大纲里对“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培养目标顺序,没有突出口语教学实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故建议增加口试内容。要想完全杜绝外语实习课老师唱“独角戏”的尴尬教学局面,就必须在考试内容上增设针对医学生会话能力的测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尽管口语测试在具体实施中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2.强调“学生为主,教授为辅”的教学理念,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调查表明,目前影响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因素有:(1)学生因素。由于中学阶段应试教学模式的长期约束下,许多学生在大学阶段仍保持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习惯,完全依赖老师的督促和课堂氛围,课外自主学习意识较差,主动练习口语的机会很少。(2)缺乏学习环境。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所能提供的英语口语练习环境匮乏,母语的语言环境极大制约了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口语能力的提高。(3)缺乏鼓励机制让学生丧失主动性以及对外语的兴趣。

综合上述,由于缺乏地道的语言环境和口语练习机会,在教学中难以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好习惯。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如基本的语音、语调、语言的逻辑联系(包括遣词造句等),都很难达到理想水平。要从根本上改变旧模式所带来的被动局面,就应向学生反复强调“学生为主,教授为辅”的大学教学理念,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科学地开发第二课堂,优化课外活动设计,将有限的课堂训练与无限的课外活动合理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活泼氛围和语言环境,才能确保学生的口语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开设形式多样的医学英语主题讲座、演讲赛、辩论会和英语角,邀请有多年留学经验、外语能力强的临床医师或各基础专业教师充当主持人;邀请外国留学生定期参加,并组织学生在讲座、课堂或QQ群上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讨论和发表学习感想。利用网络优势在医学院校建立有特色的医学英语网络平台也是个可行的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有用的临床学习资料,学生可直接提取感兴趣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网上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克服因内向、害怕出错而羞于在公众面前开口的情感障碍,逐渐提高口语水平和增强信心。此外,积极鼓励学生逐渐拓展语言交流层面,与国外的医学同行共同搭建起医学交流的桥梁,通过逼真的情景交流,在最大限度上弥补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匮乏这一不足,同时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兴趣和欲望。

3.提高临床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医学院校以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原则,要求临床英语老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英语老师的英语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综合技能,如妇科肿瘤英语老师不但要经过一定的英语教学的专业培训,还要有足够的妇科肿瘤的专业知识及掌握诸如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同步放化疗等与妇科肿瘤诊断治疗有关的专业词汇,并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掌握、更新有关知识和词汇。这一要求促使临床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医学院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加大对临床英语师资队伍和人才梯队建设的支撑力度;放宽教师进修学习的范围;鼓励临床英语教师在更高层次的院校深造,在临床教学实践中积累第一手经验和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更有目的性。此外,督促临床英语教师要努力成长为自觉学习型教师,要密切关注所授专业的发展趋势。

4.成为教材的主人

以“培养实用型高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医学院校临床英语教学,决定了临床英语口语教材的选用要具有专业性、时代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要求老师及时补充。临床医学英语教学复合性强、临床实践性强,单一的普通英语会话教材或纯粹的临床英语会话教材,都不能完全满足东盟背景下临床医学英语课教学的需求,必须把两个内容的教材进行综合取舍,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这要求临床英语老师平时注意临床医学知识的拓展,还要注意收集东盟各国不同的人文背景、经济发展及历史传承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作为口语交际材料,弥补单一教材缺乏实时性、趣味性的局限。

三 结束语

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经济文化合作的发展,对以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英语教师应不断拓展专业领域知识和积累语言教学经验,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运用适宜、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成效,打破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同时,还需掌握所教授专业中的相关复合知识,从而促进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英语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蒂丝、方定志.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双语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5(5):347~350

[2]彭伟莲、唐晓鸿.关于医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51~152

[3]李淑蓉、高全胜、邓学才等.医学本科生双语教学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