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产品 定价策略 市场营销

自国际互联网商业运用以来,网上交易得以迅猛发展,网上交易的产品大多是数字产品,随着数字产品交易市场的成熟,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既能使消费者乐意接受,又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价格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从产品价值依赖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出发,中外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和解释数字产品的特点、营销和定价策略。

Internet 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电子商务机制下定价的柔性。由于电子市场能够吸引大量来自不同地域的销售商和消费者,并且操作成本较低,给动态定价机制带来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数字产品的定义及分类的认识

数字产品是可以被数字化和可以在数字网络上传送的产品。虽然数字产品作为一种崭新的网络经济形态被中外经济学专家和学者所接受,但他们对数字产品的定义与分类却有不同的认识。国内多数学者都接受“数字产品是在电子商务的各种商业模型中,基于计算机网络交易的数字编码”这一观点,并依据数字产品用途的性质将数字产品分为内容性产品、交换工具和服务等三种类型。而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R.Varian)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数字产品是或主要是信息产品。包括以数字格式分布和使用的书、电影、唱片、软件等等(刘波,情报杂志)。但也有少数学者把数字产品作为信息产品的一类(吕萍等,商业研究)。

(二) 关于数字产品特征的研究

在对数字产品进行定义和分类后,学者们对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经济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王晓玲等都认为数字产品具有特性,数字产品具有以下物理特征:不可破坏性、可变性和可复制性。对于数字产品经济学特征,学者们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多数学者都认为数字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特点。王晓玲、袁红清等都认为数字产品具有时效性。当然,对于数字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带来很大难度的是数字产品特殊的成本结构(生产过程中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低),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还提出数字产品在消费上具有规模效应,正如金丹凤所述的那样这两种特性使得传统定价策略的失效,原因在于,一方面,数字产品的成本结构决定了数字产品不可能存在供应曲线,无法像竞争性市场那样按边际成本曲线来定价。另一方面,数字产品消费上的规模效应使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失效,因此数字产品也无法根据需求定价。因此传统的根据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曲线来定价的模式在数字产品市场中已不再适用。对于该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

(三) 数字产品营销与定价策略的研究

沿着数字产品本身特性影响营销策略和定价策略的选择的思路,虽然学术界对于数字产品需要实行差别定价,学界达到了共识,但是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Bakos.Yannis和Brynjolfsson.Erik(1999)非常突出的分析了信息产品的捆绑销售策略,此外,Viswanathan.Siva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做了补充,提出了改装和版本划分策略。肖光恩(2001)等和Jain.Sanjay(2002)等提倡根据企业所销售的数字产品市场成熟的程度实施“时间策略”,鉴于此,Sundararajan.Arun(2004)又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数字产品定价策略要与实务根据市场成熟程度对市场变化特征做出描述,从而做出“定价管理时间表”。当然,多数学者都是从现代经济学原理出发描述三种价格歧视策略,即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部分学者也分别称之为个性化定价、群体定价、产品形式定价)。对于数字产品定价及营销策略的研究,除了这些定性分析之外,最近也有部分学者根据数字产品的特性,综合考虑产品成本、竞争和顾客需求等影响产品定价的多方面因素,建立了数字产品的定价模型。例如,在国内黄璐(2002)等人首次提出了数字产品定价模型――信息产品多重价格定价模型,该模型也只是以数学的方法说明差别定价策略在理论上的可行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量化模型。考虑到产品成本、竞争和顾客需求是影响数字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吴俊新等(2006)在分别细化分析这三种因素对数字产品价格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并以一定的规则各自赋以权重,建立了数字产品的综合定价模型。Ravi Arona(2006)等人在充分考虑企业与消费者两方面的特点及其对信息产品的认识程度,也提供了一个数字产品定价模型,并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了其中的参数。Kang Bae Lee等(2006)在假定网上有偿或免费商品有一定相关性的基础上,充分分析顾客意愿和剩余,建立网络服务(信息产品)的定价模型。其他的相关模型,都是学者们在分析影响数字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大多都是在充分了解消费者意愿的前提下建立的动态定价模型。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瓶颈分析

(一)目前研究的不足

学界对数字产品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开始的完全定性分析,到现在开始向定量分析转变。就目前的有关研究成果来看,其理论发展应该是成熟的,但是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基本上只是理论论述,很少有建立量化模型,即使建立了相关的定价模型,但也多是缺乏实际应用性。目前,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数字产品定价问题的论文基本上都是一个固定的理论模式(定义―特征分析―营销策略),都是针对数字产品本身具有的特征,在理论上说明数字产品应该具有的营销策略,不但在观点上趋同,在应用上更显得空洞。有些学者虽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动态模型,但由于模型中引入了实际中难于控制的参量(例如,消费者的偏好),这些参量数据难以获得或者获得成本过高,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如果要想使研究得到应用,就必须建立量化模型,并且在模型中尽量避免引入不可测量的参量,使模型具有可操作性,进而使数字产品的定价能像传统产品的定价一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只有理论研究,缺少应用分析。如前所述,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一个固定的理论模式,由于都是在理论上做相关的定性分析,基本上不对应用进行反馈分析,这样也使得对该问题的研究缺少创新性。

(二)研究存在瓶颈的原因分析

数字产品本身的特殊性。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数字产品不具传统产品那样的成本特征,使数字产品的定价缺乏经济理论基础,难以建立有效的边际成本(数字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边际收益曲线模型。影响定价因素的复杂性。影响产品定价的因素很多,关系复杂,有些因素本身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量化;有些因素虽然有可量化的理论基础,但不能获得分析数据或者获得成本高。

数字产品兴起时间不长,对其定价问题的研究缺少应用环境,更谈不上反馈分析了。数字产品的传送和接收离不开网络的普及,而网络开始兴起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年中,数字产品才从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就目前的数字产品交易来看,还存在很多缺乏规范性因素的制约,并且网络环境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缺乏管制,市场还不规范,所以前期的研究一直缺少应用环境,不能对研究结果进行反馈分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前期的理论研究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相反,如果不先对数字产品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就很难对其定价问题做出有效的总结。

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对数字产品的特征要进一步分析它们给数字产品定价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在数字产品营销和定价策略中考虑这些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期望可以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的完善和数字产品交易环境的优化,通过灵活运用相关的原理,对数字产品特征给数字产品定价所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为方便或有效的建立数字产品定价模型,可依据影响因素作用的相似性对数字产品进行分类。例如,目前,国内学者在数字产品定价问题上都支持的差别定价策略,其理论基础是产品定价依赖个人偏好,对不同类的数字产品,消费者群的个人偏好程度肯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对这样的程度赋予一个系数来确定定价对这种偏好的依赖程度;再如,数字产品价值对时间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也可以根据这种依赖程度而赋予价格一个理论系数来确立量化模型。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像传统产品一样,通过市场调查而获得。

目前,网上交易和数字产品交易日趋频繁,网络环境逐步规范,已经拥有数字产品定价问题研究的应用环境,可以在建立有一定的操作性模型后,在现实的市场中进行模拟,对比分析理想结果和现实结果的差距,进行反馈分析,进一步修正和优化模型,使其对数字产品定价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结论

本文针对国内外主要关于数字产品及其定价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数字产品的特征和基于特征的定价策略进行了对比。数字产品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点,使其在的生产过程、传送、支付和消费等环节与实体产品有较大的差异,从经济学角度看,数字产品本身的高度差异化则存在与实体产品有着更多的差异,以对待实物产品的方式来对待数字产品或认为能简单地使用现有的经济模式来解释电子商务是非常不明智的,从而对合理判断市场价格带来了困难。

虽然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在网络的环境下更趋复杂和多样化,但传统的定价方法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有效,同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类型、产品类型、产品差别化的可辨识性、消费者的差别特征、行业竞争度等综合分析,从而对数字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合理的定价是一个市场成熟的标志,由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经济方式在不断的动态发展变化中,如何为数字产品制定一个合理的既能使消费者乐意接受,又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孙德林.数字产品及其定价策略.当代财经[J],2003.12

2.袁红清.数字产品特征与定价策略的经济学分析.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J],2003.6

3.金丹凤.网络经济下的数字产品定价策略.市场周刊.理论研究[J],2006.8

4.Kang Bae Lee,Sungyeol Yu,Seong Jun Kim.Analysis of pricing strategies for e-business companies roviding information goods and 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6

5.肖光恩,方凯.数字化产品定价策略.市场经济研究[J],2001.3

6.Bakos.Yannis.Brynjolfsson.Erik,Bundling information goods:Pricing,profits,and efficiency,Management Science,1999.10

7.Viswanathan.Siva.Anandalinqam.G..Pricing 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goods. Sadhana - Academy Proceedings in Engineering Sciences,2005

8.Jain.Sanjay;Kannan.P.K.Pricing of information products on online servers:Issues,models,and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2002

9.Sundararajan.Arun.Nonlinear pricing of information goods.Management Science,2004

10.黄璐,蒋瑛.信息产品多重价格定价模型研究.财经科学[J],2002.4

11.吴俊新,郭哲,王建辉,顾树生.电子商务环境下考虑成本和竞争的数字产品的定价,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7

12.Ravi Aron;Arun Sundararajan;Siva Viswanathan. Intelligent agents in electronic markets for information goods:customization, preference revelation and pric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赤字;利率期限结构;VAR;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历来是很重要的经济指标。财政赤字对利率水平的影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多通过定性分析或根据统计分析来判断财政赤字与利率的关系,认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积极财政政策提高了利率水平的学者比较多。曾令华(2000)认为,实际利率上升与它对非政府投资的某些抑制作用不能说明政府支出扩张有“挤出效应”,只是说明利率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协调。刘溶沧、马拴友(2001)利用中国1984~199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论是中国的财政赤字、国债规模没有产生挤出效应,不但财政赤字没有使利率上升,而且财政投资也未挤出私人投资,目前不存在财政赤字抬高利率的因果关系。但其研究方法仅为简单的OLS回归,尚需更严格的计量分析来提供实证支持。郭庆旺(2002)认为,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对财政赤字反应灵敏度很小,公债对银行利率没有推动作用。上述研究大都关注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而很少研究财政赤字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尤其是对市场化的利率期限结构。利率期限结构不仅受到市场上各种直接因素的影响,经济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也在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市场因素影响着利率期限结构。利率期限结构反映了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财政赤字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为了抵御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赤字与宽松的货币政策。计划到2010年时,确定财政投资4万亿元。同时,由于大幅扩大财政投资,而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导致财政赤字上升很快。2008年的财政赤字为1,110.1亿元,2009年估计可能达到创记录1.1万亿元。

本文将以扩展VAR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为基础,在4变量系统内检验2001年8月至2008年12月中国的财政赤字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若财政赤字对利率期限结构具有Granger影响,则进一步通过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来识别财政赤字对名义利率的影响方向,为中国实施恰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政策组合提供实证支持,为财政赤字在利率期限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二、数据说明及变量的选择

(一)利率期限结构数据。本文选择Nelson-Siegle模型,利用上交所交易的国债信息对2001年8月至2008年12月每周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估计,共有360条周收益曲线。数据由北方之星导出并由Nelson-Siegle方法计算得到。利用Nelson-Siegle模型拟合了即期利率曲线之后,就可以选择即期利率曲线上不同时点的即期利率,对利率模型进行估计。

从拟合后的曲线可知即期利率从2001年至今总体呈现出波动起伏的走势,自2001年年底开始走低,并于2002年5月左右达到低点后开始反弹,并逐步走高。直到2004年10月左右达到最高,直到2007年底走低。此后逐渐反弹,但到2008年8月份左右开始下跌。可以看出,利率变动也经历了几个周期。还可以看出,虽然即期利率的收益率不同,但是不同期限的收益率的走势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这说明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几个共同的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

(二)宏观经济变量选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较短,同时时间序列数据应加大样本容量,因此取月度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各变量样本采集自2001年8月到2008年12月间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和中经网数据库,实证分析使用eview5.0计量软件。

在筛选宏观经济指标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指标的代表性,即能够充分代表宏观经济;二是指标的影响性,即能够对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充分的影响。

CPI代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以2001年1月为基期,为100。REALDEFICIT为真实财政赤字,由财政赤字除以居民消费物价指数。REALONE代表一年期利率实际利率,为银行债券市场一年期利率减去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率。REALFIVE代表五年期利率实际利率,为银行债券市场五年期利率减去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率。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对月度数据值取自然对数。

三、财政赤字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探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我们采集了2001年8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的上述各项指标数据。在分析方法的选取上,采用现代经济计量学理论中的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等最新技术,探讨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及冲击响应。

(一)向量自回归(VAR)分析。向量自回归(VAR)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讨论财政赤字与长、短期利率、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对6个月利率、10年期利率同各宏观经济变量运用向量自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其是稳定的。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财政赤字、1年期利率、5年期利率、CPI变量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发现,真实财政赤字不能Granger引起真实5年期利率、1年期利率的原假设都被拒绝。说明真实财政赤字是Granger引起真实5年利率、5年利率变动的原因。

(三)脉冲响应分析。下面,我们使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来探讨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响应。

对财政赤字、1年期利率、5年期利率、CPI变量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发现,真实财政赤字对1年期真实利率在第4期前有一个正向冲击,冲击在第3期达到最大,到第4期转为负的冲击;而从第6期时又转为正的冲击,此后冲击一直较小。真实财政赤字对真实长期利率的脉冲响应与真实短期利率相似。真实财政赤字对5年期真实利率在第4期前有一个正向冲击,冲击在第3期达到最大,到第4期转为负的冲击;而从第6期时又转为正的冲击,此后维持一个较大的正向冲击。有趣的是,财政赤字对CPI的影响较大,一直为负的冲击,在从第3期开始,一直保持-0.7的负向冲击。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真实财政赤字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长短期真实利率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真实长期利率。

(四)方差分解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把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AR的分量冲击。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从方差分解分析中可以看出,真实财政赤字对长短期真实利率的贡献率很大,最大为45%左右,维持在40%左右。这也同经济理论相吻合,即真实财政赤字对长短期真实利率的影响较大。真实财政赤字对物价指数的贡献率也较大,其中最大达到了25%左右。这也表明,长短期真实利率、物价指数充分考虑了财政赤字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上分析了财政赤字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VAR模型、因果关系检验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财政赤字的增加均导致1年期利率、5年期利率及CPI上升,财政赤字在长短期利率的变动中贡献了40%,对CPI贡献了25%,这与有关的宏观经济理论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

第一,中国的财政赤字政策在扩大社会总需求方面效果明显,均衡收入增加,货币需求随之上升,而真实货币需求余额增加将促使长短期利率水平上升,特别是对长期利率,比较符合凯恩斯主义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第二,根据市场规则假设,在有效的金融市场上,高水平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不可持续性而影响公众的预期,要求对政府债务的利率水平施加一定程度的风险贴水,因此财政赤字对利率具有正效应。当理性个体观察到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出现财政赤字时,便会预期到政府在将来会增加债券发行,从而导致长短期利率上升,特别是长期利率上升更快。

第三,从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来看,银行间国债发行走向全面市场化,国债发行利率由财政部与承销商之间通过公开招标,以市场方式来确定。国债发行利率更能合理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表现为国债发行利率对利率的变动有了很强的预测作用。

第四,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国债发行可能会减少民间部门的资金供给,改变资金供求关系,形成金融市场上利率上升的压力,比较符合可贷资金模型。

自从启动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国情的金融政策框架和制度,财政赤字实施和策略实施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科学化,利率期限结构与财政赤字的关系日益密切,这里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1)在制定财政赤字时,要充分考虑到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将利率期限结构作为制定财政赤字的辅指标;(2)推出和定期公布权威的收益率曲线。目前,各类机构公布的收益率曲线多达几十种,名目繁多,让投资者不能形成确定的预期,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国外金融机构已经推出中国的收益率曲线,如果中国不推出权威的收益率曲线,就等于丧失了金融资产的定价权,不利于国家的金融安全;(3)定期公布长短期利率的利差,并将其纳入经济先行指数指标之中。

利率期限结构可以作为现有财政赤字工具的补充,对财政赤字的决策发挥辅助作用。我国金融体制处于深化改革之中,利率市场化正不断推进,因此,加入了具有一定预测能力的利率期限结构,财政赤字工具体系将更为丰富和完善,财政政策调控也将更为准确和有力。

(作者单位:长沙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曾令华.近年来的财政扩张是否有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0.3.

[2]刘溶沧,马拴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1.2.

[3]郭庆旺,赵志耘.中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与作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

[4]朱世武、陈健恒.交易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3.10.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预测

传统的以生产经营导向为基础的经营预测,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它适应了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人工成本比重大的特点。根据销售量、成本、利润的线性关系,以变动成本法为预测、决策的理论基础。保本点的预测、利润的预测、成本的预测,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等都以此为基础。在数字化经济背景下,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在会计核算方面具体体现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多),管理会计进行预决策的理论基础之一――变动成本法也面临着变革。

一、预测内容由财务信息到非财务信息拓展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数字化经济时代由于竞争加剧,仅仅依靠基于财务信息加工而成的管理会计信息进行预决策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大量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占有率作为非财务信息,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从其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起着财务信息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指标,在产品方面: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声誉、品牌、客户关系和销售能力(销售网络覆盖面等);在外部竞争方面: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公共关系、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在生产能力方面:知识能力(专利权、情报、培训)、装备能力(产能和技术水准)、技术能力(技术水平,研究开发费及其比例,研发人员及其比例)、人力资源(各类人才、企业文化、员工文化水准、人力资源和薪酬制度等)。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

二、预测内容由短期预测到长期战略预测拓展

数字化经济要求管理会计提供大量的长期、战略性的信息,从耗散理论角度看,即“扩大负熵的信息输入,以抵减企业内部的管理熵”。支持战略管理所需的信息比经营决策和控制的信息更广泛和更复杂,数字化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为提供这样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对收集的基本数据按不同的战略管理阶段要求加工成战略决策有用信息,可分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能力分析所需的信息。(1)环境分析所需的信息。广义环境分析所需的信息可分为:政治和法律的、社会和文化的、技术的、地理和生态的信息。市场环境分析用的信息可分为:供应商的、顾客(买主)的、替代产品的、潜在竞争者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信息。(2)企业战略能力分析所需的信息。企业战略能力分析包括企业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分析。

三、增加竞争对手分析预测

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对数字化经济时代管理会计更好地实现其规划功能更有意义。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四、增加顾客信息分析预测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内部,并主要针对生产经营进行预测分析,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进入数字化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取而代之的是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实时预测,即时为顾客提品或服务,以敏捷制造实现顾客的“零等待”,其目的就是为顾客创造满意,创造价值(降低顾客的成本,提高顾客的收益),使顾客获得更大的效用,由此衍生企业价值的增长。由此可见,在数字化经济下,企业的预测更多的是收集关于客户的信息。顾客信息分析包括:顾客群体和构成、顾客购买实力、支付习惯、对竞争的行为参数(产品质量、价格、销售服务、其他因素)的敏感性、需求变化的趋势、对其他产品的互补性、顾客的地理分布等。

五、预测方法的集成管理会计运用定量和定性预测分析方法来实现预测功能。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经专业;数据分析;教学改革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部署了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改造的发展战略,将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1]。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农业经营单位、面向农业农村的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随着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推进,给传统的农经人才培养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2]。在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的时展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是农经专业学生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农经专业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是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3]。

1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给农经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1对农经人才的数据思维的更高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农村的行政管理中都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经营组织、农产品产销数据、农产品溯源数据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了生产、物流、销售环节大量的数据资源。经营者需要认识到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要调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属性,让数据分析为管理决策服务[4]。在数字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各级各部门的行政管理智能,收集了大量省、市、区、县级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社区网格化管理下收集了微观层面的农业经营单位数据、农村常住人口数据、医保数据、扶贫数据、农村小额信贷数据。这些数据资源是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务服务质量的宝贵资源。

1.2对农经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的更高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海量数据生成,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让数据能发挥其为管理决策服务的功能,与数据使用者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农业经营单位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农业投入数据、农产品销售数据、电商平台的客户反馈评论、农产品库存的动态数据,如何整合分析这些数据,要求农业经营者系统掌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多元化的数据分析方法。政府管理部门掌握的农业人口的迁移数据、农村常住人口网格管理数据、农村居民医保数据、扶贫数据等,数据类型丰富,数据量庞杂,如何实现数据库的整合,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掌握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

2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之间连贯性不足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为农经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数据分析类课程,见表1。数据分析课程群包括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涵盖了数据库、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多元统计、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内容丰富。数据库应用由计算机学院开设,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授课时教师往往将其视为一门计算机类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农经专业学生的特质,将数据库的教学与其在农经领域的应用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觉得该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

2.2学生学习的软件种类繁多,但不够深入

在统计学和多元统计课程中,学生将学习EXCEL、SPSS或者R语言的应用,在经济计量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Eviews或STATA的应用,在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课程中学生将学习Python语言的应用。在每一门课程中学习的软件都不同,对于软件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和延续性,虽然学生接触的软件种类多,但是由于学时所限,每一种软件都只是入门级的介绍,无法进入到深度学习。

2.3与专业课学习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应用机会

学生缺乏在专业课学习中运用数据分析类课程所学知识的机会。数据分析类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的应用,但大部分都安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学生在学习了数据分析方法后,缺少在专业学习领域里运用这些方法的机会。例如学生若要完成产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学的专题研究、课程论文,需要用到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但在第2-4学期开设大量专业课的学期,数据分析类课程还没有开设。若能将数据分析类课程尽量靠前安排,学生可以在后续的专业学习、课题研究中运用所学的方法,一方面夯实数据分析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2.4排课不够科学

在大三阶段,学生可以选修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Python语言三门选修课。但到了大三,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任务重,选修课种类考虑繁多,学生选课可能出于兴趣、学分安排或者准备考研保研考虑,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会选修上述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能力不太强、对数学类课程感到困难的同学,会倾向于选择难度小的课程。

3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的数据分析课程群改革

3.1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意义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将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结合课程内容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进而实现项目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4-5]。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完善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更清晰明确,可避免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6]。在数据分析课程群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创设数据分析情境,加深对所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围绕“三农”问题的数据分析项目,让学生从数据分析中加深对“三农”问题的感性认识,培养对农经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对农经专业的认同度。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对数据分析课程群的改革[7]。

3.2统筹规划教学内容,加强课程间的连贯和递进

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目前主要包括必修课数据库应用、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选修课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以及实践课R语言与统计应用、Python语言。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基础性的统计方法的运用,经济计量学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范式,如何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多元统计强调对复杂多维数据信息的提炼。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此外,针对于目前学生所学的软件门类过多,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建议在统计学、多元统计、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中统一采用R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一种统计分析软件。

3.3基于项目驱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及优化,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统计学课程介绍了基础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后续课程经济计量学、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中引导学生运用基础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和整理,为经济计量分析、多元统计、数据挖掘做好数据处理上的准备,让学生体会到关联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联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开展田野调查实践,围绕“三农”开展调研,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3.4建设“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

结合农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数据分析课程群“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在农经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学等专业性课程对大量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类课程中涉及的城乡差异问题、收入和消费问题、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贸易等现实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基于现实数据的定量分析。因此,在农经专业的数据分析课程群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中热点问题的研究,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设“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研究项目中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4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优化方案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类课程在建设中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是将教学停留在课堂上,引入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数据分析课程群的优化:第一,数据分析基础类必修课安排在大一学年。在第1学期,可以安排R入门、Python入门、数据可视化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当前主流的数据分析软件,激发学生对R或Python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我拓展学习空间。R入门、Python入门、或者数据可视化课程都属于数据分析的基础课程,无需其他先修课程。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开始接触数据分析软件,学习数据可视化的分析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数据意识和软件实操能力。第二,将与农经专业课有关的专业必修课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安排在第3-4学期学习。统计学课程需要学生先行修读高等数学和概率论课程,经济计量学需要学生先行修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因此可安排在第3-4学期。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后,可以更好地体会统计学、经济计量学方法论学科的应用价值。第三,将数据分析进阶类选修课多元统计、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课程安排在第5-6学期。为高年学生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类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未来的发展规划学习更加多元化的数据分析技术。鼓励学生能在专业论文习作、学科竞赛中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增加学生的收获感和成就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第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项目式管理和评估的思路,由学生自主开展一个数据分析项目,从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到提炼研究结论,开展小组团队成员互评。教师跟踪学生的项目开展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程度、数据分析质量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结束语

将项目驱动教学引入到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的建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突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局面,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不再对数据分析类课程望而生畏。本文的研究对于农经专业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高阶能力,也能为同类课程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EB/OL].(2019-12-25)[2020-4-14].

[2]李虹贤.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2,2(7):110-112.

[3]冯开文,陶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3):54-56+63.

[4]杜洪燕,陈俊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2021,15(21):213-214.

[5]金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学习框架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6]胡静,王昌凤.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9):59-64.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学 数学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求事物的本质联系。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化。所以,在经济学分析中,不仅要有定性分析,更要有定量分析。要考察和研究事物的量,就必须应用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数学分析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数理经济分析、统计经济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

一、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在经济学过去的发展中,经济科学日益朝用数学表达经济内容和统计定量的方向发展。数学与经济学的不断结合,从而使经济学的数理特征不断明显。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说过,必须把交换的条件归纳成用数字表示的比例,否则双方中的一方将试图争取优势,以少量换取多量,只有数字比例确定以后,双方就可以进行公正的联系,否则两者之间是不可能建立恰当的平衡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将算术引进经济学,首次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这是经济学与数学结合的一个里程碑。法国重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魁奈在其《经济表》中,通过循环的数量关系来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应用了一些初等数学知识进行经济学研究。尽管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已开始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但是当时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方法仍然以定性分析法为主,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算术和初等数学的知识。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19世纪70年生的“边际革命”使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进入了渐趋成熟时期。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中,最先利用了微积分来表达一些经济范畴和经济原理,法国经济学家库诺在1938年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中用高等数学来研究经济问题,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部用高等数学研究经济问题的专著,但是库诺的这种研究方法并没有受到当时经济学权威的重视,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瑞士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出版了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从此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进入了成熟和完善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学中应用的数学知识主要以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为主,同时在这一时期开始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而且由于数学知识在经济学应用中的不断发展,使一些应用经济学领域亦开始采用数学分析,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另外,这一时期,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最大成果是数理经济学的产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新应用数学理论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从而使两者的结合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美国数学家诺伊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在1944年合著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和纳什于1950年发表的《N个人对策中的均衡》,使对策论研究在经济研究中被采用。此外,信息论、控制论、模糊数学等应用数学理论被大量应用到经济研究之中。同时,计算机与数学模型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总的说来,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数学已作为一种表述和分析工具,深入经济学各个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是传统上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一些流派,如制度学派等,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利用一些定量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定量分析的必要性

定量分析使经济学不断精密化、准确化。应用定量分析是经济学进步的标志,它可以使经济学走向精密化、准确化。杰文斯认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是一门依赖数学的科学。数学语言作为一种适宜于定量分析的比较严格的符号系统,其内在逻辑与其他语言系统的逻辑有所不同,这使得在经济分析的演绎和归纳过程中,它有可能给分析者提供新的思维工具和视角,展示普通语言逻辑系统所无法展示的现实奥妙;数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分析中的主观随意因素的影响;数学比普通语言具有更多的共通性,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种真正的“普通语言”。正是数学的这些特征。使得经济学充满活力。这正如布留明所说:“无论如何,数学方法有一系列的优点……这是不可能有任何怀疑的。数学能够使结果更精确,使各个概念的内容更明确,能够引出新的问题,所以借口数学无效而拒绝数学的帮助。是不合理。”正因为如此,熊彼特才把包括数学方法在内的分析工具的改善视为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合理而有效地运用数学分析工具,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定量分析使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对现实的指导,这亦是经济学的生命力所在。在经济学的发展中,数学不断推进经济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且走进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马歇尔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先河,研究了价格、供给、需求、竞争等具体问题,精确地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为人们了解价格、供给、需求等变量,制定价格策略、供给策略、作出消费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凯恩斯科学运用了数学研究方法,才使他的“宏观经济学”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指导意义。翻开凯恩斯的全部经济学著作,不难看出。没有数学就不可能为政府出台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如此具体的决策依据。没有数学也不可能使凯恩斯的力量令世人折服。

在我国,经济分析的侧重点应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最优以及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而国民经济是一个非线性的巨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运行呈现出复杂的函数关系,我们必须借助于数学和统计学等分析工具,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不能仅仅凭定性分析去揭示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唯其如此,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